column value
Name 張己任
Review   張己任先生(1945)為廣東省平遠縣客籍人。在一個機緣下,聽到「未完成的交響曲」,並愛上這首曲子,從此對音樂著迷。但是當時家境窮困,所以不能多學什麼樂器,在初二的時候才開始學鋼琴,讀臺中二中時常在音樂教室偷偷練琴,直到初三遇到啟蒙音樂教師—陳學謙老師,陳老師很欣賞他,並指導他練琴而且不收任何費用。張先生也表示學習音樂的路途上,可是常常遇到貴人相助的,就如參加教會時,有一位韓寶璉傳教士為了他買了一臺鋼琴。就在這些幫助的點點滴滴下,逐漸塑造這位音樂人才張己任先生。   張己任先生就讀於東海大學社會系,並自修音樂。根據前記者採訪張先生資料顯示:張先生後赴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The Mannes College of Music)專攻管弦樂指揮,1973年以特優(With Distinction)之成績畢業;畢業後隨當時仍為東德德萊斯登交響樂團(The Chefdirigent Dresdener Staats-Kapelle)現任萊比錫愛樂交響樂團之指揮布隆斯德(Herbert Blomstedt)習指揮,並在1973年獲紐約市立歌劇院總監魯德爾(Julius Rudel)之指揮獎,並任曼氏歌劇院助理指揮;同年任紐約青年藝術家室內交響樂團指揮及總監;曾獲卡羅萊納交響樂團青年指揮獎,也是當年唯一獲選參加「卡拉揚國際青年指揮比賽」之中華民國國民;1975年,又獲選參加「國際指揮講座」,為入選十二人中之唯一東方人;並1975年返臺灣任教東海大學音樂系,同時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正指揮;三年後,又獲全額獎學金赴紐約市立大學博士班,專攻音樂學與音樂理論;同時並服務於該校之「交響樂計畫」(該計畫以研究及出版十八世紀失傳之交響樂曲為目的),任總譜編輯及指揮之職;1981年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1983年以「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獲博士學位。   張教授出身背景為社會系,但是卻為音樂人,所以看的觀點和視野就與一般音樂人不同,現在他是知名音樂評論家,不但橫越東西音樂文化視野,更以精闢敏銳的立論觀點,引領愛樂的讀者。著作有《安魂曲綜論》、《音樂、人物與觀念》、《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中古至文藝復興》、《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談樂錄》及《江文也傳》等。賞析張教授作品如: 《四季繽》是音樂欣賞方面。 《談樂錄》:是為中國時報副刊寫專欄的文集,內容包含音樂評論和作曲家觀點。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張己任為齊爾品整理生前的資料,認識了江文也的音樂才能,感嘆江文也的音樂被掩沒,並認真研究江文也,為江文也寫的專屬傳記,並稱他為荊棘中的孤挺花。 《笛韻-長笛獨奏‧竹笛獨奏》:旅美竹笛演奏家賴紹恆希望張先生寫關於笛子的譜給他吹,後來長笛的朋友覺得長笛也可以吹奏這譜,所以就將這譜稱之為: 「長笛獨奏‧竹笛獨奏」。原是兩樂章竹笛獨奏曲,靈感來自笛曲《鷓鴣飛》,全曲需利用「循環換氣」技巧,從頭到尾一氣吹完,後來因受到許多演奏者的喜愛,笛韻並被選為臺北市立國樂團第九屆「民族器樂大賽」竹笛指定曲;並收錄在《臺灣當代作曲家長笛作品集》專輯中,以竹笛、長笛兩種不同版本呈現。   張教授學的是西洋音樂,擔任職務多為西洋管弦樂團指揮,本土及客家音樂接觸較少,但是他聽到自己家鄉話(客家歌)依然是很有感受的。談起客家音樂的保存方面,他說:客家音樂分為通俗和藝術類歌曲,一般改編的流行歌就屬於通俗歌曲,雖然創作曲風偏向於個性、特殊方式,但還是要以保留原味為主,不可以扭曲客家傳統的特性,不過這是兩難的事情,因為一般時下年經人就是比較能接受改編、特殊、吸引人的曲風。另外,客家文化保存方面,張教授認為客家音樂和戲劇人才很多,但是文學和繪畫較少,創作客家文學不一定要以客語,可以客家文化為題材寫小說或編劇,與戲劇類結合,劇本以客家文化為主軸演出,所以期盼客家有關單位可以加以推廣,讓客家文化能繼續傳承與發揚光大。
Expertise 四季繽紛(含CD){音樂,不一樣介系列} 談樂錄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 ---中古至文藝復興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 笛韻〔張己任〕長笛獨奏‧竹笛獨奏 《安魂曲綜論》、《音樂、人物與觀念》、《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談樂錄》及《江文也傳》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