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徐永義
Review   徐永義,苗栗人,出生於通霄,因工作之便遷至三義定居,自小喜歡聽廣播,看大戲,父親徐鏡奎是北管的鼓手,常常聽父親演奏北管樂,自小耳濡目染,也喜歡敲敲打打,玩玩樂器,因為父親工作性質較不固定的關係,常常是聚少離多,初中時,徐永義為求穩定得工作,以改善家境,遂放棄喜歡的樂器,另謀事業,當人生步入中年時,一切穩定,1999年,徐永義聽聞苗栗三義鄉開辦免費的客家山歌班,召集有興趣之鄉親學習山歌並傳承日益沒落的客家文化,於是報名加入,當時社區聘請專業老師教學,鄉親也藉此聯絡情感,學完山歌後,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意猶未盡,便提議請老師來教北管,於是北管班於焉成立,請來會魏海煥老師教唱曲,邱錦和老師教打擊和銅器,邱國源老師教嗩吶、胡琴,三位老師,各司其職,共同教導學員,其中魏海煥老師和鄭榮興博士是沿襲自同一體系,學習一年之後,便偶爾至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演出。   由於北管音樂深入臺灣民間,在臺灣宗教活動及民俗性活動中,多會夾雜出現北管音樂,或以北管音樂作為儀式的陪襯。如道教儀式前場的唱腔,多以北管曲調填上宗教性歌詞,或是直接以北管曲牌性樂曲為內容;而後場的過場樂,則直接以北管曲牌性與標題性音樂為主軸。又如民間的婚喪喜慶,或以北管樂班作為典禮之串場。又如迎神賽會,舉凡神明遶境的前導隊伍,廟前演戲的酬神謝會,皆由北管音樂的鼓吹隊、福路戲、西皮戲(亂彈班)擔任,由於許多場合多可見北管音樂,實用性強,徐永義跟隨老師學習三年的北管後,便在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因為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到處都有演出需要,而原本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無法顧全,於是將學習北管的學員分出,成立三義永興軒北管樂團,由李開明擔任班長。   北管音樂的演奏方式,最為簡捷的莫過於吹奏排子,多數用於迎神遊行、踩街動態的場合,也最是能夠顯示所學排子多寡,使用樂器僅嗩吶及打擊樂器。其次再深層的功夫乃是排場,考驗著文武場的學藝及默契,唱曲者之間的配合程度,唱腔高低轉折。散排、絃仔點在曲中的位置及運用。排場對曲,再再都是層級上的展現。上棚的子弟戲最為艱深,所動用的資源、人力物力多而龐雜,不似排場對曲輕鬆,粉墨登場,講究的是華麗的戲服與道具,演戲者要學會所扮演角色的所有唱腔、唱詞與對白,還要再請先生教導步伐科目、架勢,搭配介頭等細節,這齣戲碼在演出前,仍是要排演其情節及熟練度。往往一齣戲要上演,需要花上近大半年的時間,子弟戲的艱難程度頗甚。 至今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北管音樂空間受壓縮,徐永義也希望北管戲曲能繼續傳唱,除學習北管之外,徐永義也向北埔的彭宏男老師,學習八音演奏。就是希望將先人智慧的結晶,留給後世寶貴的資產文物。   中國淵遠的文化是學無止盡,除了期盼政府能再多開設學習的機會,使得有基礎的學員能在更進一步習得文化精髓,精進技藝,最迫切的是如何將北管音樂傳承延續,令國人皆能了解到子弟音樂的基本內涵與本質,並希望能創造更多表演的舞臺,讓身懷絕技的演員一展身手,發揮所長,藉演出的機會也能刺激學習,讓表演成長進步,而所得之回饋與收入,得以支撐團員及維持班社的運作。
Expertise 鎖吶、胡琴、揚琴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