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Name 黃武山
Review   成長於板橋的黃武山,10歲就讀臺北縣莒光國民小學時加入布袋戲社團(註1),師承陳錫煌與李傳燦老師(註2)學習傳統布袋戲,同時也加入「亦宛然掌中劇團」,一路成長都有布袋戲相伴;大學時期,曾向客家山歌天后賴碧霞學習客語發音與客家山歌唱腔;200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為國內年輕一代傳統藝師中具有專業演出傳統布袋戲能力與戲劇學術理論基礎者。黃武山在布袋戲的領域中有不少創舉,例如:演出莎翁名劇《亨利四世》的布袋戲版,以布袋戲演出偶像劇《倒數計時》……,另一方面他於2002年成立「山宛然劇團」以客語作為演出的主要語言,致力將客家文化注入至傳統布袋戲中。   在布袋戲的源流體系裏一向都是屬於閩南福佬系的,「山宛然」可以說是國內少有可使用客家話全劇演出的布袋戲團,成立客語布袋戲的緣起,是因為師公李天祿總覺得黃武山的閩南語不流利,一問之下知道是客家人之後,遂鼓勵他朝客語布袋戲的方向發展,此舉,讓許多愛好布袋戲的客家人,可以欣賞到以自己的母語發音的布袋戲。   黃武山記得亦宛然的師父說過:「搬演布袋戲,就要演的像真人同樣。」,他從形式和演出媒介來分析布袋戲,從外部形式來看布袋戲可說是京劇、歌仔戲的縮小版,但從表演來看,它是透過演師的「手」和「聲音」,傳達情感給觀眾,而非像大戲以演員身體的符號語言傳達給觀眾。身為布袋戲操偶師必須要有「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搬動百萬兵」的本領,高超的口技與如鋼琴家一樣靈活的指頭是必備的,黃武山和傳統戲曲的演員一樣天天要練功,只不過他不是練身體是每天要拉手筋、掰指關節,保持十指的靈活度,因為戲臺上生丑淨末各種不同的身段,全靠一雙巧手。   有感於自己最初學布袋戲的淵源是因為「有趣」,黃武山也想把這一份趣味繼續地傳播,於是,他開始為兒童編、演布袋戲,也到國小教導布袋戲社團,在現在這樣強大的升學壓力之下,很難要求孩子練苦功,他們只要看過、聽過臺灣特有的傳統藝術,長大也還有興趣,就很好了,黃武山深信「培養有興趣的觀眾比訓練偉大的藝師更重要!」,因此他喜歡為兒童演布袋戲,因為這些小觀眾很直接,看得高興就哈哈大笑,看不懂時就全場沉默,若是碰上冷場,黃武山會趕緊在原有的客語之外加上一段閩南語或國語的對白,幫助兒童了解笑點在哪裡,他認為傳統戲劇的美,加上新時代的元素,縮短和觀眾的距離之後,能更具有生命力。   因此,「山宛然」以傳統客家三角採茶戲出發,融合黃武山所受過的學院派訓練,未來表演的方式傾向走遍世界各地的小鄉鎮,深入鄉親們的生活圈,和草根的老百姓們親近,落實「處處皆劇場」之夢想,這也是黃武山的職志。 (註1) 1984年,板橋的莒光國小聘請「亦宛然」劇團李天祿父子到校執教,同時成立國內最早的國小布袋戲團「微宛然」,這是布袋戲首次進入校園,有計畫地養成新生代演師。培植出的第一代藝生黃僑偉、黃武山、吳威豪等人,是現今推動古典布袋戲傳承的中堅主力,黃僑偉更從師傅手上接棒,成為亦宛然掌中劇團第三代主演。 (註2) 陳錫煌與李傳燦均為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公子。
Expertise 專長 布袋戲演出及教學、兒童戲劇演出、舞臺劇演出、劇本創作。 著作 《福春嫁女》歌舞劇劇本。 《抽猴筋》傳統戲曲劇本。 山宛然代表劇碼 《巧遇客家情》、《武松打虎》、《三郎賣茶》、《山狗大》、《女兒嫁》、《山狗大不大》、《阿公的剪貼簿》、《問卜》。
Awards 2010,獲行政院客委會築夢計畫獎助「當客家布袋戲遇上捷克提線木偶 ---歐洲偶戲學習交流計畫」。 2009,獲美國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縣之榮譽市民。 2007,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舉辦新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編劇。 2006,獲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補助逐夢計畫受獎人。 2007,《女兒嫁》獲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提名。 2006,獲美國眾議院議員Anthony D. Weiner 頒獎表揚。 2005,以《抽猴筋》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傳統戲曲劇本創作佳作獎。 2005,獲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年度表演藝術獎,赴紐約、大陸泉州研習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