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名稱 賽夏族矮人祭場文物館
簡介 本館於2000年開館,為五峰鄉賽夏族人傳統祭場,係1996年為配合paSta’ay祭典活動,專為賽夏族人設計而建立的文物館,共有二層樓及戶外廣場。一樓有展區、電腦教室(每年定期舉辦電腦教學,提升族人技藝能力)、視聽室(50人)、廚房、倉庫、圖書室及貴賓室;二樓為辦公室(播音室)、祭屋、祭堂及廚房。經常於視聽室舉辦各種研習及母語教學等活動,為族人聚集開會討論事務的集會中心以及電腦技藝的教學中心,更是賽夏族人的活動中心。   祭場四周攤位,可販售在地手工藝品及農特產品,於祭典時推出。委託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凝聚族人共識,結合部落景觀、人文及部落民宿、餐廳業者,形成觀光動線,帶動部落就業及產業經濟,將此文物館成為五峰鄉的歷史文化及祭儀的重心。 文物館相關文物介紹: 山豬遺骸(boe’oel noka waliSan) 山豬遺骸係原住民在深山所設置套腳夾子(陷阱)夾到致命原地而腐蝕,經過多日陽光噗晒及雨水侵蝕,留下白色骨骸,有一對獠牙足可證明該骨骸係180公斤以上之山豬。 火碳夾(’ae aepis) 用竹片中間2/1處以火烤方式再弄彎將兩頭平行方可夾物,此種器物謂之碳夾 ,原住民常使用此夾子來夾火碳。 竹筒缉汲水罐(katis raloman) 麻竹直徑約三寸 長約四尺 兩端均需保留其竹節以利儲水,將三根等長之竹筒排列好再麻繩繫緊之,然後將上端竹節攅孔,中間竹節打空,盛水時才會滿,最後在做背帶完成即可用也。族人過去生活不可貨缺之工具亦在無水處工作它是儲水最佳的物品。 臼(loehoeng) 臼係原住民摏米的重要大型工具,各族製做方式有所不同,賽夏族製做一般腰部刻上卍字圖騰以示別之,打米時先將稻穀放置臼上再拿杵來摏打至完全便白米再以揌子將米糠揌掉至乾淨為止,亦可打糯米糕,麻糬等。 背網(kaway) 背網係苧麻線所編織成網狀,壯丁們上山狩獵或工作必要背負此背網,可容納很多物件亦可背負獵物等等,它是原住民的好幫手。 背樓(takil) 背樓係原住民在山區背負重物之主要器具,任何物品只要能夠裝得了就可裝載之,在深山工作或活動使用者即為方便。 苧麻(kakiw) 苧麻係原住民過去衣服編織之主要原物料,所以普遍栽植以維編織必需品,當苧麻成熟收刈將皮層剖下取內層纖維部份再經日晒至完全乾燥方能抽出一絲一絲成絲團才方便織用。 捕鳥器(ka paSbabaw) 此種捕鳥器為一條繩子和就地取材爾作成陷阱來套鳥之腳謂之(ka paSbabaw),此種方式補捉鳥類不易致死。 魚筌(Sako:o) 將長約四尺長,寬約兩分之竹片一端稍微削尖,以利捆綁亦可鬆綁,另一端削平,竹片總數約三十六片至四十八片不等編在圓形圈竹片外,每片相距兩公分,竹片全面編織完成,成椎狀,口部較小椎狀緊緊的固定之即成。 麻竹罐(papa’et) 麻竹在原住民生活圈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儲藏一些肉品類之食物(醃肉、魚、菜),30-40天不會壞,過去先人保存食物亦就如此,至今大都延用下來。 葫蘆杓(taba’) 葫蘆瓜培養至外皮成黃綠色即可採收置放於陽光易照之處晒乾至蘆內肉質全乾後,切割成1/2.切兩半.即成兩個葫蘆杓(taba’)。 蒸桶(waehae:an) 蒸桶(waehae:an)係用來蒸糯米或小米之器具,製作任何酒類亦用上是最佳之工具 。 鐵絲灶(wa:is katalekan) 將三根粗鐵絲柪成上方凹圓形同灶座,延作腳架可撐鍋,此種工具只能用在一般所謂的工寮或是野炊等非常方便,因過去的遷徙生活較為頻繁攜帶亦方便而製作之。
位置地址 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16鄰331-1號
地圖座標 121.101366°E 24.623261°N
聯絡電話 886-3-5851676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09:00-17:00週一休館
交通資訊 未提供
類別 古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