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名稱 竹北市新社里新社國小茄苳
簡介 竹北市新社里新社國小茄苳Bischofia javanica Blume大戟科重陽木屬 原先的舊校門口,位於此交通繁華動線上,為顧及學童上下學的安全及學校腹地擴建,將校門改至目前的國盛街,原先的學校綠色指標,學童口中的茄苳爺爺,則保留在圍牆邊,在繁雜擁擠的市區提供一片綠肺,樹冠除提供炎夏綠蔭,亦默默注視著他們成長而送舊迎新。 樹體未見任何附生或寄生植物,倒是年年都有黃長腳蜂在此築巢,只要干擾未達其警戒程度,都能和平共處,而學校對於茄苳爺爺的愛護及愛屋及烏,從刻意製作的解說牌,與完成生態循環的空蜂巢,看出端倪。 雖然對於老樹的原種植意義及實際年齡不可考,但耆老之於地方史侃侃而談。以坐落地之新社里,學校亦採地名,其由來雖與老樹連結性不大,但老樹種植勢必與地方開發有密切關係。根據文獻記載,新社與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竹塹社有關。就竹塹社原居於新竹香山、鹽水港一帶,後經輾轉遷徙至竹塹北門城外,即今舊社地區。乾隆十四年(1749),由於位居竹塹溪(頭前溪)旁的舊社因溪水氾濫,常遭水患,乃由土目和通事率社番,舉社遷移至金門厝與鳳山溪交錯之地,稱竹塹新社,(註1)現地新社里稱謂由此而來。 距離新社國小約150公尺距離的「采田福地」為縣定古蹟,為竹塹社人所建,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全臺少數僅存的原住民祠堂。「采田」兩字源自於漢人稱原住民為「番」,竹塹社人於是將「番」字化為「采田」,「義取食租,番從采田」,希望後人不忘祖。其建築形式與客家建築相同,雖不具原住民建築之樣貌,但公廳正中供奉神龕上刻有「蕃釐保障」之地神富媪(番王爺)暨隨侍在側的文武伴神像,突顯出原住民文化;左側安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 右側安奉竹塹社七姓化番金、潘、廖、錢、衛、三、黎氏祖先牌位,堂上乃懸掛清乾隆皇帝所賜「特封義勇可嘉」牌匾,象徵此建築特殊的意義與歷史地位。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為竹塹社人祭祖之日,為規模最大的祭典,遷居至各地的竹塹社子孫均會回到七姓共同的祭祖祠堂。 老樹對於此校畢業的學生,必定留下不少回憶,而針對老樹尋幽者,雖沒有高聳或寬廣的景觀可賞,但走訪樹旁采田福地,來趟歷史文化之旅,不但可欣賞古蹟之美,更可以認識竹塹的老頭家─道卡斯族,了解兩、三百年來,原、漢兩族共同在這塊土地上打拚的歷史,相形襯托下老樹即不感單調。 ※註1:王世慶、李季樺,〈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頁128-129。
位置地址 未提供
聯絡電話 未提供
開放時間 未提供
交通資訊 未提供
分類 珍貴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