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名稱 湖口鄉長安村樟樹
簡介 湖口鄉長安村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樟科樟屬 座落於高速公路右邊極為特殊的公廳建築─汝南堂,有周家後代極為重視刻意保留的三棵樟樹。若要觀賞老樹,在路肩停下來,是有最佳的視角,但是您不能違法如此做,要從其他道路找到這三棵樟樹,建議還是以檢索表中的路線搜尋前進,或用最先進的GPS讓座標引導前進,可以放心的是,這裡導引終點不會至水庫,也沒有溪流。隨聯絡道最後與中山高併行後,當看到開闊的水泥廣場與兩棵大樟樹時,即已達目的地。 周遭未有樹木比鄰,可能在中壯期成長過程,影響生活動線而予以修剪,現存5枝較大枝幹生長,樹型呈現圓傘狀,因水泥舖面使根張受限,致水及養分無法吸收,而使枝末落葉光禿,靠祠堂方向的橫枝石葦附生數量極多,瓦葦及青苔則以多量附生於各枝幹,健康呈現逐年衰退狀況。 特定動物似乎較喜歡棲息於本棵,自追蹤紀錄中,除於樹洞棲息的蜜蜂外,枝末的斑文鳥、紅鳩與白頭鶲幾乎年年可見,還有橫枝下方,壁虎蛋數量不少,甚至少以樟樹幹棲息小蟪蛄也出現其中。 編號29 三棵都有因填土抬高地面的情形,本棵主幹在較高處分叉,測量的胸徑及胸圍高度雖以符合調查標準,現況比對16年前紀錄,樹圍增大30公分,樹徑甚至超過15公分之譜。而地貌的抬升,使測量位置不得不改變,看似所得數據增大,僅能安慰人心,卻難以作為老樹成長證據。 白蟻與舉尾蟻對本棵興趣最為濃厚,年年都來光顧。今年白蟻侵食甚至可達達枝末,追蹤氣候紀錄並未缺水,推測樹身健康是個重要警示,鳥巢僅以白頭鶲偶爾可見,在附生植物中,僅有少量瓦葦於枝幹上,本棵枝幹及整體外觀則較為健康。 編號30 本棵靠近高速公路,靠近廣場的枝幹經過修剪,僅保留兩大枝幹讓其生長。由於外緣較少人活動,因而可保留最低矮的長橫枝幹,樹冠呈長橢圓狀,枝幹分叉位置較低,因此測量位置最為困難,成長比對數據落差最大。三棵樹型外觀比較下,本棵最為翠綠茂密,從中可知樟樹強韌的生命力。瓦葦及青苔附生數量介於其他兩棵之間;白蟻及舉尾蟻雖同樣有侵食築巢紀錄,但數量較少。 從投入養護及現況花檯設施來看,周氏家族對於三棵老樹極為重視。就訪談得知,得以保留至今,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祖先花費相當大的心力。據其家族記載,這附近原本還有很多樟樹,日治時代,樟腦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約在昭和年間,日本政府下令砍伐樟樹以提煉樟腦,相繼被砍了3、4棵後,有ㄧ位先祖叫周東郎,當時在台北做代書,恐於祠堂邊的樟樹會被砍光光,於是寫了ㄧ封陳情信給總督府,為這些樟樹請命,希望可以得到保留,獲總督首肯才得以存活到現在。 本地以前稱為湖口鄉長安村崩坡下,相傳長安軍營上面有個池塘,是這一帶主要的水源地,後來池塘崩塌,該地名乃稱崩坡,此處正位於崩坡下方,相對稱做崩坡下,約從光復後至今都以此地名相稱。而周家來台祖16世,先居於天母士林,後到石光,最後才到湖口長安這裡,開始開墾落地生根。起初公廳只是個茅屋,經過好幾次的改建翻修,才有今天的風貌。公廳舊址推估應有百年的歷史,祠堂的建築風格,吸引很多人來參觀,也研究周家開發史。原先這裡多為周家人所居住,在高速公路開通以後,已有甚多其他姓氏的人相繼為鄰。 周家後代秉持家訓對待老樹,深以為傲的不僅是家族興盛歷史,老樹亦為其津津樂道之處。惟於96年擴建宗祠時,把原先老樹周遭的灌木、草皮與自然裸露地,根張舖面予以水泥化,老樹以圓形花檯圈住,予以過度呵護,以致於老樹健康每況愈下,這非當初設計施作者所預料的結果。適逢中秋節家族祭祖,回來團聚的中壯或耆老,看著因根張受限逐漸弱化的老樹,幾乎一致表示,水泥廣場務必修改成植草磚,以讓老樹恢復生機,從堅持中可見家族凝聚力。
位置地址 湖口鄉八德路三段332巷50弄
聯絡電話 未提供
開放時間 未提供
交通資訊 未提供
分類 珍貴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