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4秒, 共找到 356 筆資料,顯示第 1 到 1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case_id case_name assets_type_code building_brief building_actual_state register_date official_doc_no belong_city_name belong_address land_scope register_reason laws_reference page_url longitude latitude tca_id pic96_url
AA09602000008 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古蹟 台灣府城門-小南門: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台灣府城門-北門:北門名承恩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置在今天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台灣府城門-南門:日據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台灣府城門-東門: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 台灣府城門-南門:大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古,頗具歷歷史價值。台灣府城門-北門:光復後,陸續整修舊城門,整修後其餘城門大失舊觀,惟北門保留當原貌,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台灣府城門-南門: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大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砌的城座、門洞則幸運的保持原樣。台灣府城門-東門: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東門從碉堡型的城門,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1998-09-03 臺(87) 內民字第8787234號 臺北市 中正區 東門:中山南路、信義路交叉路口,南門:公園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小南門:延平南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北門: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中華路交叉路口 東門-台北市中正區中正段三小段101地號。南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段四小段20地號。小南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段五小段480地號。北門-台北市中正區公園段一小段214、214-1地號。 .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未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中國傳統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深具建築特色及歷史意義。2.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3.景福門即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台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另外,它也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4.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臺作雖也是石條所砌,上半部卻使用傳統上常看到的柱廊樓閣。屋簷下斗拱成列,並施彩繪,有如一座小廟,非常華麗。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8138958664 25.0369019523157 AA0960200000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7 臺北市政府舊廈(原建成小學校) 古蹟 臺北市政府舊廈原為日據時期「建成尋常小學校」,當年學童多為日人子弟,整體平面建築為ㄩ字形,內側設拱廊圍繞操場,為當時常見的小學配置方式。光復初期充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後,長期成為市民心中重要的地標。隨著臺北市的發展,市政府遷往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原有前棟建築改為當代藝術館,與後棟建成國中結合成難得的藝術展覽與教育共構空間。本建築為紅磚造左右對稱配置,中央及左右側各設入口,中央入口大廳的二樓為大集會廳,室內空間跨度大且天花板較高,其上並設計一座突出的鐘樓成為醒目的視覺焦點。 該棟建築於指定為古蹟並經修復後,於2001年5月26日開幕,由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經營管理,作為當代藝術館使用,結合古蹟建築與當代藝術,提供市民新的藝文交流體驗的場所。當代藝術基金會於2007年12月31日與市府簽署的委任合約屆滿,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08年1月1日起,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負責營運。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大同區 長安西路39號 台北市市府段一小段542地號 1.「台北市政府舊廈(原建成小學校)」創建於一九二0年,原係日本人子弟專用小學,戰後曾長期做為台北市政府辦公使用,是台北市的重要行政中心。2.該校舍採對稱的「學院派」形式,紅磚外觀優美,正面整排連續採光窗。主體建築中央高塔及兩角隅的翼塔為主要特色,其主體中央高塔上方之鐘樓,頗有中世紀英國教育兒童守時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8627112013 25.0506529622581 AA0960200006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79 圓山別莊 古蹟 圓山別莊在臺北市勝景劍潭南岸,為本市一座極為精美的古洋樓。別莊的創建者為日據初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他曾擔任茶商工會及稻江信用組合的首任理事長,聲望頗高,他的生意遠及南洋如新加坡與印尼,並常往來廈門,因此1913年在圓山興建這座歐洲風格洋樓,於1914年落成。當時所聘建築師不易查考,但設計風格融合了英國都鐸式屋架與十九世紀末的新古典主義,反映了時代之特色。屋主當時結交中國的革命志士,例如孫中山先生與胡漢民先生於民初來臺時均來過此洋樓。戰後該宅歸黃國書所有,至1979年被市立美術館徵購。這座座優美的洋樓,原先範圍更大,前後皆設庭院,尤其是背後有後花園及涼亭,今皆不存。一樓為紅磚結構,二樓為木結構,樑柱裸露在牆外,並刻意做成樹枝狀,此為英國所謂都鐸(Tudor)式常用之特色。入口設半圓形門廊,中央凸出尖塔,屋頂急斜。另外,背面的樓梯也有如一座小塔,屋頂有弧形屋簷,牆身有變體的新藝術(Art Nouveau)拱形窗,這些都是臺灣罕見的,彌足珍貴。 目前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進行委外管理維護,並作為「臺北故事館」開放使用。 1998-10-14 府民三字第8706786101號 臺北市 中山區 中山北路3段181-1號 台北市德惠段一小段130地號 1.圓山別莊為日治時期大稻埕富商陳朝駿所建,孫中山先生在東京組中華革命黨時由吳文秀引導來臺,在此宅籌募款項,光復後,此別莊曾由前立法院長黃國書所有,是近代史上的重要見證,具有歷史價值。2.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土構造建築,是台灣罕見之建築形式,作工精緻,造型優美,保存良好,具有建築藝術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4297 25.071853 AA0960200007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81 大稻埕辜宅 古蹟 大稻埕沿淡水河碼頭一帶從清末光緒年間開始即出現不少洋樓,有的是洋行或領事館,也有富商的豪邸。現存的辜宅位於臺北市大同區歸綏街三0三巷九號,是由辜顯榮創建於一九二0年前後,同時期他在鹿港老家也建造一座華洋混合式的豪邸。大稻埕這座坐東向西,面對淡水河碼頭,初建時底樓作為辦事處,俗稱為鹽館。二樓作為住家之用,後面又有臺灣式的三樓瓦厝公媽廳,惜於一九六三年拆除。這座洋樓之設計模仿西洋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前面設拱廊,外牆貼淺色面磚,色彩高雅,女兒牆及拱廊上方飾以浮塑,特別是中央山頭上的繁瑣類似勳章裝飾,反映了那個時代西風東漸,廣為人們喜愛的見證。內部的木造樓梯及精美天花板,亦皆採優美檜木製成,至今仍保存良好,頗難能可貴。 今榮星幼稚園 1998-10-14 府民三字第8706786101號 臺北市 大同區 歸綏街303巷9號 台北市延平段三小段309地號 1.由辜顯榮創建於一九二o年,為日本統治時期本地富豪之住邸,一樓原為台北事業處,俗稱鹽館,二樓為住宅,具有相當歷史性與台灣史之重要地位。2.辜宅仿文藝復興之風格,但裝飾上又融合本地傳統建築,外牆貼黃色面磚,左右對稱之大拱窗,其間有花紋雕飾,一、二樓窗間有方形雕飾,入口雨遮外突,二樓上方有精緻勳章飾之山頭,內部空間及開放空間之佈局為傳統漢式格局,據台灣生活變遷史之研究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8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8763 25.058722 AA0960200008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81/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AA09602000706 章太炎故居 歷史建築 此建築為日本時代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時的居所,章太炎於1898(明治31)年旅台,期間約半年,當時為「台灣日日新報」撰稿。章太炎在台灣的經驗,反映東亞傳統漢文化的交流,以及台灣在東亞文明所代表的角色,其故居具有紀念意義。 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二層樓建築規劃作為展覽空間,建築外觀如少見的立體花瓶瓷磚、立體造型窗戶,及部分內部空間,都仍保持著原貌。 2003-11-12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0300號 臺北市 萬華區 廣州街123 號 臺北市萬華區萬華段二小段3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70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2791 25.036671 AA0960200070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70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842 松山菸廠─機器修理廠 歷史建築 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坐落於當時興雅八三○番地,成為繼後火車站台北菸廠之後,另一座現代化大型製菸廠,規模更為宏偉。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兩年後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菸廠建廠時正值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規劃時即引入「工業村」概念,設置員工宿舍、醫護室、育嬰室,重視員工福利。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強調水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都是特別定製的建材,做工精細,堪稱當時工業廠房之楷模。 目前指定辦公廳、製菸工場、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登錄育嬰室、檢查室、機械修理廠為歷史建築。利用古蹟、歷史建築特殊氛圍,打造松山文創園區成為「臺北城市的原創基地」,提供了所有文創產業創作者另一個非制式空間的展演平臺,運用不同的場域特性,創造出多元的創作形式;文創產業者亦將松山文創園區做為交流溝通平臺,透過整合創作者與創作者、創作者與民眾的交流,激發文創產業跨界新的能量與火花。 2004-01-05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6100號 臺北市 信義區 光復南路133號 信義區逸仙路二小段350地號 保存價值為其係日據時期之工業建築,且山牆特殊,木構屋架保持狀況良好。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84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8216 25.043835 AA0960200084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84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2000007 黑美人大酒家 歷史建築 日據時期乃一café(咖啡廳),乃當時洋式休閒空間之代表物,反映早期台人優雅生活的一面。戰後改為萬里紅酒家,再改為黑美人酒家,直至1996年才閉店。它長期是台北最高級酒家,不少名人常在此聚會,其中,二二八事件時,有台灣仕紳聚會。此外,台北富商多在此談判交易,甚至有政商在此協調。 黑美人酒家一樓作為新銀座服飾店,目前仍在營業,一樓的騎樓柱表面貼滿了磁磚。二樓以及近代增建的三樓空間則為黑美人酒家,已停業成為空屋。二、三樓則以鋁片做酒店造型,貼滿了整片外牆。實際勘察鋁片背後的原始牆面,發現窗扇遭切割破壞,窗戶開口皆以水泥磚填滿,原本的外牆磁磚貼則被塗上了一層塗料,僅部分外牆的洗石子仍保持原貌。 2007-09-20 北市文化二字第096303251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臺北市延平北路2段1、3號及南京西路195、195-1號 大同區迪化段一小段615、616、617、618、619、620、621、622、623、624、625地號 1.位居延平北路及南京西路口端點,屬於歷史街區且鄰近歷史事件發生地點,其立面與騎樓仍保留1930年代形貌,具有維繫街區歷史氛圍與都市人文景觀的顯著價值。2.建築曾作為咖啡廳,為當時洋式休閒空間之代表物,反映早期台人優雅生活的一面,其後轉為酒家供作交際洽商場所,見證早期台北酒家歷史及休閒飲宴文化,在都市發展、地域文化、休閒經濟上均有特殊地位。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200000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306 25.062724 AA0970200000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200000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5000038 迪化街1段79號店屋 歷史建築 根據台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提供日據時期原始之「土地登記簿」、「建物登記謄本」及「建物圖面」等資料以及和業主吳劉玉霞女士的訪談,綜合各項調查得知本基地的相關歷史如下:本基地迪化街一段79號,日據時期為永樂町三丁目十八番地,土地及建物所有權轉換單純,由最先取得者蘇林氏綢轉移至吳玉葵後,即由吳家後代代代繼承之,雖有短時期的共同持分,而後歸吳德水取得全部所有權,子吳顯章、孫吳久生代代繼承之,因此本基地長期由吳家家族持有,自1928年今,已將近八十年之久,地上建物主要作為家族企業總部及住家空間,為典型的店屋使用型態。日據時期吳家經營「老春成」,從事吳服及棉布買賣,戰後經營「捷利商行」,以從事台日貿易為主,待家族企業結束經營後,曾經出租予化學原料行、中藥行,二樓廳堂及房間至今仍作為吳家家族重要的生活空間。迪化街79號其建築風格為近代建築樣式,其構造特徵以RC為主,立面形式採四柱三間式,以簡單樸素的幾何圖形與線腳作裝飾,立面材料為日治末期特有的北投窯廠生產之國防面磚貼覆。 原貌修復中。 2006-02-17 府文化二字第09530213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79號 大同區迪化段二小段194、195、195-1地號 為典型店屋,立面四柱三窗,仍保存原貌。第二進2樓古傢俱、隔間及木板雕刻精緻。彩色玻璃值得保存。細部門窗呈現Art Deco設計風格,有很高藝術水準。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500003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365 25.064399 AA0970500003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500003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5000043 迪化街1段183號店屋 歷史建築 根據台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提供日據時期原始之「土地登記簿」、「建物登記謄本」、「建物圖面」以及「臺北市商工人名錄」等資料,綜合各項調查資料,得知本基地的相關歷史如下:本基地迪化街一段181、183號,日據時期分別為永樂町五丁目114、113番地,土地及建物所有權至為單純,日據時期兩宗土地主要為蔡姓家族所擁有,183號於戰後移轉至陳姓持有人。經查,昭和11年至19年間之共同地主為蔡家祥,181號曾為地主蔡家祥自營棉絲布匹批發零售的「老榮發」布行,183號曾出租予由黃潭經營食品雜貨的「信成商行」,亦作為「臺北市清飲會」及「臺北果精會」等飲料業的「任意組合」(同業間所組成的公會組織形式)之登記地址。迪化街181、183號位於「迪化街歷史街中北段地區」,建築風格屬於昭和時期牌樓厝街屋全盛時期建築,由於當時混凝土技術之應用,因此一樓部分普遍由三開間磚拱柱改以R.C楣樑結構取代之。而清水紅磚不再為主要的立面材料,多少受到了現代主義的影響,面磚材料的引用取代了原本的紅磚面,但從面磚拼貼的處理上,仍可看出是在刻意仿效紅磚的砌法,當時所採取的面磚多是由日本進口的清水磁磚或北投窯場燒製的國防磚,再加上洗石子的運用,整體立面比例優美協調。 原貌修復完成。 2006-02-17 府文化二字第09530213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183號 大同區延平段三小段201、202-1、202、202-2地號 為1920-30年代建築,加強磚造街屋格局,正立面為四柱三窗式,保留當時面磚。客廳天花及燈座、線腳具有特色,樓梯為洗石子,保存亦佳。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500004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365 25.064399 AA0970500004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500004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5000058 迪化街1段156號店屋 歷史建築 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同安人林藍田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建築店舖三幢,店號「林益順」,與大陸從事貿易,這是大稻埕第一坎(間)店。其後由林江於建築物第二進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經營多年直至今日(今已遷離),為當地所人人所熟知。日治時期,由於社會風氣與政治條件限制,日本維持地方治安的警察常三不五時前來,命相館經營頗為不易,然林家祖先仍致力於為地方居民解惑、服務,辛苦地經營傳承致後代。命相館於第三代林金培所掌管時生意最為興隆,林老先生金培樂於助人、忠孝傳家,深獲地方各界人士好評,因此命相館生意也於此時期蒸蒸日上。過去也曾有許多達官顯要、知名人士慕名而來,包含黃信介等多人。建築物第一進空間自過去以來始終維持商業使用,過去曾經為打鐵、金紙買賣店面,而後由林家所有權人出租作為南北貨的買賣經營,至今仍是。本棟建築始建於清代,上保留當時地磚、門栓及石門楣,第二進為木構架二層建築,並設有樓井,為傳統大稻埕店屋典型格局,極具保存價值。本宅為昔永樂市場三大相師(命理師)林五湖故居,建築物自創建後,一直為林家所有,神龕仍供奉相命師之守護神鬼谷子仙師,及伏羲氏持八卦座像,為難見特色。本建築為三連棟建築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至今仍保存完整許多具歷史價值的重要資產。本建築形式目前僅迪化街存有少許,其餘皆已拆除,且建築體目前尚保持良好與完整。 原貌修復完成。每月第2及第4星期六,上午10:00~12:00專人解說,下午14:00~16時自由參觀。 2006-05-17 府文化二字第09530253600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一段156號 大同區延平段三小段666、667-1、667地號 1. 本棟建築始建於清代,上保留當時地磚、門栓及石門楣,第二進為木構架二層建築,並設有樓井,為傳統大稻埕店屋典型格局,極具保存價值。2. 本宅為昔永樂市場三大相師(命理師)林五湖故居,建築物自創建後,一直為林家所有,神龕仍供奉相命師之守護神鬼谷子仙師,及伏羲氏持八卦座像,為難見特色。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500005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694805302 25.0578734366688 AA0970500005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500005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5000076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 歷史建築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在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一帶設校,在溫州街臺大教職員宿舍群,蘊育此處人文氣氛。為臺大名教授丁觀海寓所,以及其子國家名學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先生兒時住宅,具人文特色價值。 保存尚佳,樓梯、二樓之木窗、天花板均為原物。目前臺灣大學宿舍使用。 2007-03-27 府文化二字第096302318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泰順街33巷4號 臺北市大安區龍泉段1小段0292-0000地號 1.建築形式具特色,為少見之二樓日式住宅,建物保存尚佳,樓梯、二樓之木窗、天花板均為原物。2.為臺大名教授丁觀海寓所,以及其子國家名學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先生兒時住宅,具人文特色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500007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0786 25.025257 AA0970500007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500007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5000077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銅山街4號 歷史建築 建物品質良好,具日式建築若多特色,包括入門玄觀及紙拉門等。 建物保存狀況良好 2007-03-27 府文化二字第096302318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銅山街4號 臺北市中正區中正段1小段0030-0000地號 1.建物品質良好,具日式建築若多特色,包括入門玄觀及紙拉門等。2.環境良好,庭院有老樹,環境清幽。目前為陳前校長維昭居住,門廳木刻花柱有特色,具歷史建築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500007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26447821894 25.0400078295087 AA0970500007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500007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6000064 松山菸廠─檢查室 歷史建築 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坐落於當時興雅八三○番地,成為繼後火車站台北菸廠之後,另一座現代化大型製菸廠,規模更為宏偉。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兩年後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菸廠建廠時正值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規劃時即引入「工業村」概念,設置員工宿舍、醫護室、育嬰室,重視員工福利。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強調水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都是特別定製的建材,做工精細,堪稱當時工業廠房之楷模。 目前指定辦公廳、製菸工場、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登錄育嬰室、檢查室、機械修理廠為歷史建築。利用古蹟、歷史建築特殊氛圍,打造松山文創園區成為「臺北城市的原創基地」,提供了所有文創產業創作者另一個非制式空間的展演平臺,運用不同的場域特性,創造出多元的創作形式;文創產業者亦將松山文創園區做為交流溝通平臺,透過整合創作者與創作者、創作者與民眾的交流,激發文創產業跨界新的能量與火花。 2004-01-05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6100號 臺北市 信義區 光復南路133號 信義區逸仙路二小段350地號 其保存價值在其於動線上與本廠區有重要關聯,並保存日治時期建築風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6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8216 25.043835 AA0970600006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6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801000021 松山機場第一航廈 歷史建築 1.本航廈最早建於民國52年,為當時國家現代化之重要設施。2.現建物外觀為60年間國內王大閎建築師整合各階段增改建之作品,為該時代古典建築之代表性作品之一。 目前仍作為機場使用,近年來並配合加開國際航線,增加日本、韓國等地航班。 2008-12-31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49800號 臺北市 松山區 敦化北路340之9號 臺北市松江區濱江段四小段194-37地號 1.松山機場為我國第一座國際航站,歷經國際航線重要門戶及國內航線之盛況,見證國內經濟起飛,承載多數國人之記憶,具歷史文化價值。2.本建築物立面,係王大閎建築師於民國60年整合各階段增改建之作品,其代表該時代的古典設計具建築史研究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100002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1514 25.063632 AA0980400000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100002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811000024 清代機器局遺構 古蹟 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並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因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及提昇個人地位、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內地的機器局,也是台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機器局在台灣是一個官方從未嘗試過的現代工廠工程,建造的過程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技術,所以不是清廷官員可以獨立完成的,按文獻所載是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原為英國人擔任,後來改由德國人畢第蘭(Butler)擔任。台北機器局完成後主要是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還無能力製造槍械,在邵友濂擴廠之前,槍子的產量只夠平日操練之用,1892(光緒18)年機器局又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五錢、十錢及二十錢的錢幣,同時還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已由最初的軍需工廠轉變為多功能的近代工廠,顯示當時台灣對近代事業需求甚殷。台北機器局在日治初即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擔負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及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等製造。狹義而言,台灣守備隊之兵器於是得以自給。1900年砲兵工場正式交接轉由鐵道部使用,稱為台北工場,針對當時廠區及本基地的空間關係作一說明。舊廠區內依據原有功能分區,將南側當作以行政為主的鐵道部使用,北側則為台北工場,但工場南側界線呈彎彎曲曲狀,頗為怪異,是因受限於原有傳統院落建築配置所造成的。至1909年台北工場因不敷使用擴建時,只好向東側的空地發展,正式將鐵道部的範圍擴充至塔城街東側。 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遺構:為保存地面下遺構,已用可逆式方法回填保護。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及石板路:圍牆現況露出,石板道路回填保護。 2009-02-05 北市文化二字09830109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塔城街東西兩側 玉泉段2小段371-4、371-24、371-25、371-26、366、366-4號 1、此區為清代劉銘傳巡撫在臺實施新政之重要基地,目前發現所存之機器局東側圍牆及四進衙門牆基均為劉銘傳時期建設的主要建物遺構,具備重現歷史的重要見證,圍牆外並留有清代時期石板道路,具有極高歷史價值之見證2、石牆之構造反應清代臺灣本地安山岩與石灰所構築之特色。石板路以長條石板及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具都市道路建設之價值。3、極具稀少性,全臺僅此一處,不易再現。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100002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1332 25.048694 AA0980300000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100002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812000022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古蹟 市定古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位於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七十六巷四號,龍安坡為清代台北盆地東邊近山地區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所開墾之地,黃氏先人於清乾隆年間來台(西元一七四0年),初先墾居淡水蕃薯寮,後再遷居台北盆地,至第四代由數位兄弟合力建造大宅,即濂讓居。濂讓居建於西元一八九七年,當時所用材料頗為講究。宅大體上坐北朝南,四周皆為稻田,阡陌之間一座紅磚三合院,很典型的台灣傳統農宅。其格局又稱為正身帶護龍,初建時只有左右護龍,後來略有擴建,又增加外護龍。所用紅磚可能為台灣本地所燒製,質地極優,色澤紅潤,作工甚精。屋頂為雙導水,屋脊曲線和緩,反映出平實之感。正堂內木雕仍為初建時原物,雕刻精美,在台北市所保存的百年古農宅中,具有清末到日據初期之過渡性格,從材料與裝飾特色皆可見之。 保存良好,現坐落於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校區內,為社會領域課程的教學空間,創造具鄉土特色的校園環境與教學內容。 1999-06-29 府民三字第88018165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和平東路二段76巷4號 台北市學府段三小段469地號 1.龍安坡黃宅濂讓居起建於西元1897年,距今102年,建築物為三合院落型制,反映台灣先民在清朝墾殖台北盆地之風情。2.該建物基礎做工確實,結構嚴謹而不華,重點之處施以適當份量的木雕磚雕,剪黏弄瓦統傳裝飾,尤以神龕與懸樑托架為室內大廳之本體,做工細緻,保存良好是其特色,基地內並有古井、室內有天公爐等器物,均為其特徵,值得保存,實有保存以見證時代變遷的必要。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9210134963 25.0241792252537 AA0960200008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812000027 臺北酒廠-米酒作業廠 歷史建築 台北酒廠創設於民國5年,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民國11年,由日據政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民國34年,光復後,由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酒廠也改為公營。後來又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市內鬧區的第一酒廠,因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公賣局遂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民國76年4月1日,酒廠遷至林口,台北酒廠正式結束。詳細資訊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由文化部委託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參觀資訊:http://www.huashan1914.com/ 2003-03-17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045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八德路一段一號 臺北市中正區成功段一小段63-4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2906 25.043604 AA0980400001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10310000022 臺北機廠(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澡堂) 古蹟 臺灣的鐵路建設始於清末劉銘傳治台時期,至日據初年繼續延長縱貫線至高雄與屏東,完成西部鐵路網。臺北機廠由臺北總督府鐵道部速水和彥技師負責設計,工程造價為475萬日圓,前後費時四年,於1935年10月30日完工落成,當年號稱是東洋最大的鐵路工場遷建計畫。基地略呈梯形,面積約16.86公頃,現存北廠的各項設施,大致分為4大工區12個工場,目前被指定為古蹟的有澡堂、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另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包含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 保存尚稱良好,修復再利用計畫辦理中。 2013-01-23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287700號 臺北市 信義區 市民大道五段48號 臺北市信義區逸仙段二小段33地號(部分) 1. 因應臺灣早期鐵路之蓬勃發展,原位於北門外之鐵路修理場已不敷使用,1930年代於臺北機廠現址進行廠區新建計畫,廠內建築除修製工場外,亦包含辦公室、澡堂、教習所等設施,為臺灣鐵路發展的重要場域。2.建築構造內部採挑高、大跨距鋼構、預鑄式屋頂、大面積開窗等工廠建築特色,組立工場為全區主要修復工場,鍛冶工場負責零件製造,並保有全臺北機廠最久遠的機械設備(蒸汽錘),原動室為全區動力中心,澡堂屬於員工福利設施代表。3.臺北機廠為日據時期具代表性工廠建築型態,為工廠建築之先驅指標,具有工廠建築之代表性及稀少性。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310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63143 25.047006 AA10210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310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DA09606000014 原周進春茶行(部分) 歷史建築 建築物位於清末大稻埕城隍廟前街與洋人居留地區之交界處,前有舊大排水溝及道路(現已加蓋為西寧北路),通往大稻埕碼頭,目前保存之紅磚造製茶工場為早期該區域重要之漢人茶行商業之重要「精製茶工場」遺跡,與昭和年間後續興建洋風棧房(倉庫),見證記錄了進春茶行之演變。原周氏「進春茶行」創辦人周卯先生來台後,於1918年創設「進春製茶工場」,成功將台灣茶(烏龍茶、包種茶)行銷至世界等地。戰後因隨產業變遷而逐漸沒落。其後,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購置成立「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及劇場,引進國內外偶戲技藝進駐。 1.西寧北路79-1號:目前作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2.迪化街1段72巷25號:作為博物館附屬之劇場展演空間。 2007-06-06 北市府文化二字096302715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72巷25號及西寧北路79-1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3小段121、123、123-1、124、124-1等5筆地號 1.位於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前街及洋人居留區的交界,周邊為城隍爺廟慶出巡路線,亦為通往大稻埕碼頭的必經通道,見證大稻埕產業與宗教文化發展之歷史地點。2.原建築群含住家、製茶工場及茶棧房等,呈現整體製茶產業遺跡,相當能表徵清末以來大稻埕地區之製茶產業樣貌,其中茶棧為洋風立面的五開間大型店屋的一部份,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製茶工廠尚保有原磚牆,確具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DA0960600001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365 25.064399 DA0960600001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DA0960600001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85 清真寺 古蹟 市定古蹟「清真寺」位於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六十二號,該建築始建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為近代台灣最早的回教建築。當時由於我國與世界回教國家外交往來頻繁,國內回教徒期盼殷切,由外交部長葉公超先生倡議,並由回教友邦資助籌款興建,在台北市新生南路建造了仿伊斯蘭建築式樣的禮拜堂。台北清真寺的建築出自楊卓成建築師之設計,參照伊斯蘭建築之特色。包括圓頂、栱廊以及喚拜尖塔之造型。在建築內容方面,包含了入口門廳、禮拜大殿、兩翼迴廊、辦公室、圖書室、洗淨水房及庭園等。其中禮拜大殿為大跨距的空間,室內高達十五公尺,寬度也達十五公尺,中央無柱,非常壯觀。回教建築不使用動物圖案,而多運用植物或幾何紋樣作為裝飾,使建築呈現高雅清靜之感,外觀莊嚴,它的圓頂與喚拜尖塔成為台北市的地標之一。 保存狀況良好。為近代臺灣最早的回教建築,從落成迄今,世界各國回教國王、總統與各界領袖來臺訪問時,常蒞臨這座清真寺,是臺灣近代回教歷史上甚為重要而有神聖意義的建築。 1999-06-29 府民三字第88018165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新生南路二段62號 台北市金華段二小段188,189,190,191,192,196,197,201,203地號 1.創建於西元1958年,為因應我國與回教國家之外交關係,由朝野共同募款興建,對外交事務貢獻良多,深具歷史與宗教意義 。2.建物採用阿拉伯風格,主殿為圓頂,正面設拱圈迴廊,兩側有一對高聳的邦克樓(喚拜塔),外觀樸素而優美。3.已成為台北市重要地標之一,豐富台北市的都市景觀。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8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4339 25.027933 AA0960200008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8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89 內湖郭氏古宅 古蹟 內湖在日治時期首任庄長郭氏之宅邸,位於內湖市街西側山丘上。大約建於日治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當時臺灣社會安定,經濟景氣良好,官方建築的式樣也影響了民間住宅,例如臺北市迪化街的店屋立面多流行巴洛克的繁飾,使用紅磚、洗石子、泥塑與彩色瓷磚裝飾,亦被稱為大正型建築。內湖郭氏宅邸即屬於這時期的典型豪宅。郭氏古宅座落於小丘山腰上,坐北朝南,三面樹林環繞,形勢極為幽勝。古宅平面略呈T字形,全為磚木構造,外牆使用日治大正年間盛行的紅磚砌成,並有洗石子及日本進口的彩瓷裝飾。室內樓板則為木造,以眾多的木樑支撐樓板重量,且有燈樑,可以懸掛臺灣傳統的天公爐及燈籠。正立面的窗子形式富於變化,並有弧形陽台凸出來,山頭造型接近於仿巴洛克風格,富卷草曲線之美。近年山頭題額為碧奉宮,乃是欲轉改為寺廟所致,但未實現。 經修復更名為「郭子儀紀念堂」,目前為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會址。 1999-06-29 府民三字第8801816501號 臺北市 內湖區 臺北市內湖區文德路241巷19號 臺北市內湖區文德段一小段142地號 1.建於西元一九一九年,為磚造之兩層洋樓,建築空間格局仍保有臺灣傳統『一正兩廂』三間之正身,平面成凸字形,立面以西式山牆為基礎,其上裝飾西式、漢式、中式花草,各種不同文化的圖像融合相當良好。2.建築充分呈現日本時代地方鄉紳家庭之品味及生活理想,反映臺灣日治時期受西方建築技術與風格之影響,加以後方之樹林與前面之花園形成罕有的的特殊景致。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8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8028 25.078673 AA0960200008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8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1022 臺北水道水源地 古蹟 修正為「台北水道水源地」的古蹟,其範圍除了原有唧筒室外,增列指定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等三處建築為古蹟本體。西元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   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   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臺北水源之母  新店溪流域全區以公館為頂點,呈直角三角形狀,全長84.6公里,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為淡水河系三大支流中流量最大者,於臺北盆地臺北市郊區江子翠附近注入主流。新店溪早期為經濟運輸動脈,上游的經濟作物茶、米、樟腦、木材,便沿著河運輸至下游的交換中心如艋舺、大稻埕等地,現其上游水流是翡翠水庫供水來源。  新店溪溪流短促,然幽美天然景色具備發展觀光事業之良好條件,例如烏來、碧潭等。新店溪平原狹小,農業發展受地形限制,惟若干寬廣的河階地,如屈尺、直潭、灣潭等地仍具農業開發價值。因其臨近臺北郊區,應發展小規模企業化園藝業,如花果、蔬菜等以供應臺北市日常消費之需,以提高其土地利用價值。 (摘錄自自來水博物館網站) "規劃作為「自來水博物館」展示開放參觀。詳見自來水博物館網站http://waterpark.twd.gov.tw/museum/museum.htm" 2002-02-05 府文化二字第091005357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思源街1 號 臺北市中正區福和段二小段685地號內及685-32地號內之部分土地 1.為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仿巴洛克式建築,式樣典雅,極具藝術價值。2.為臺灣自來水發展史上最早期之建築物,深具歷史意義。3.現況保存完好,內存喞筒設備,有文化史及科技史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0253 25.013286 AA0960200102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102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古蹟 此教堂建於1915(大正4)年,由當時的台灣本地著名紳商李春生捐地出資所興建,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之一,長期以來為大稻埕地區教友們重要之集會場所,深具歷史意義。本建築參考當時西方教堂圖樣建造而成,但建築立面的洗石子裝飾卻呈現台灣傳統圖案,融合東西風格,且建築尺度莊重可親,有其自創特色,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誠屬罕見。 新舊建物共構 2002-05-28 府文化字第09105461301號 臺北市 大同區 甘州街40 號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段一小段三二0地號 1.本教堂由台灣近代史重要人物李春生捐地獻建,李氏係清末知名茶商,在劉銘傳時期推動大稻埕地區商務,特別是對於台灣茶葉外銷之推展,具有很大貢獻,李春生亦為當時一代哲人,能著書,在清末台灣士紳社會所罕見,其論述一方面結合基督教思想,又內含傳統儒家思想,在其年代,以一個商賈及熱心教會之人,能夠宣揚崇高思想,實屬不易,頗具紀念價值。2.教堂坐落於大稻埕老市區,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以玆宏揚教義,氣質典雅。以加強磚造為主結構,採質地優良的大正初年清水紅磚砌成,施工品質優良,立面佐以中西特色之藝術裝飾。蓋當時民風保守,禮拜堂男女分坐,並各由左、右入口進出,種種特徵事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迄廿世紀初年,台北地區基督教發展過程。古蹟建築樣式雖模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仍然呈現出台灣傳統圖案,融會中西風格,建築尺度莊重可親,有其自創特色,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誠屬罕見。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2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599361206 25.0596607066721 AA1021100000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2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1077 松山菸廠 古蹟 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坐落於當時興雅八三○番地,成為繼後火車站台北菸廠之後,另一座現代化大型製菸廠,規模更為宏偉。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兩年後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菸廠建廠時正值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規劃時即引入「工業村」概念,設置員工宿舍、醫護室、育嬰室,重視員工福利。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強調水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都是特別定製的建材,做工精細,堪稱當時工業廠房之楷模。 目前指定辦公廳、製菸工場、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登錄育嬰室、檢查室、機械修理廠為歷史建築。利用古蹟、歷史建築特殊氛圍,打造松山文創園區成為「臺北城市的原創基地」,提供了所有文創產業創作者另一個非制式空間的展演平臺,運用不同的場域特性,創造出多元的創作形式;文創產業者亦將松山文創園區做為交流溝通平臺,透過整合創作者與創作者、創作者與民眾的交流,激發文創產業跨界新的能量與火花。 2002-04-16 府文化二字第09103460301號 臺北市 信義區 光復南路133號 信義區逸仙段二小段350地號 (1)歷史價值: 1.殖民史:為日本統治臺灣時執行經濟政策之重要代表,其經營方式規模及專賣政策與當時殖民政策有關係。2.產業史:員工以廠為家之感情特別濃厚,而工廠對員工福利(如育嬰房等)及生產環境易特別重視(如荷花池、中庭花園等) ,係產業史上非常重要代表。3.經濟史:為日據時代專賣局之最重要煙草工廠,戰後亦係臺灣最大煙草廠,臺灣香煙主要品牌大多出自此廠,且為戰後財政重要收入預算來源。(2)建築價值:規模宏大,係三十年代現代主義建築,具有日本「脫離派」建築風格,其中轉角弧形磁磚裝飾及對稱式中庭格局為其特色;另建築結構完整,現狀保存良好,並能保持原有風貌。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7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58216 25.043835 AA0960200107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7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1078 李國鼎故居 古蹟 故居位在寧靜的泰安街巷內,建物為典型的日式宿舍,李國鼎先生晚年在此居住達廿餘年,房屋保存狀況完好,屋內客廳擺飾、書房陳設以及庭院花草,仍是生前模樣,簡樸形式反映李氏一生謙沖為國,但自奉甚樸的廉儉精神,頗令人敬佩。李國鼎民國卅七年五月來台,於戰後美援期間,著手編訂四年經建計畫,致力工業現代化、提昇中小企業技術,並參與多項國際經濟合作及技術引進方案,民國五十四年起任經濟部長,著手推動紡織、塑膠、消費性電子加工出口業,以及煉鋼、石化等大型產業,翌年十二月高雄加工出口區落成啟用,吸引僑外投資、拓展外銷、創造就業機會,成為開發中國家爭相仿效的典範。李氏民國五十八年調任財政部長,鼓勵人民儲蓄,期間適逢台灣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石油危機,李國鼎奉派維繫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等國友好關係,並募集國內外資金投入十大建設。民國六十五年奉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擔任應用科技研發小組召集人,積極延攬國際科技專家為台灣建言,民國六十八年創辦設置資策會、翌年並協助成立新竹科學園區,引領台灣產業的科技革命。民國七十七年在台服務屆滿四十年退休,獲聘總統府資政,仍不斷推動科技與產業的創新,獲頒榮譽學位與贈獎無數,有「科技教父」美譽。古蹟日式建築,素雅內裝不見奢華,加建書房內則滿是經濟、企管與人生經營的叢書,顯示其退休後仍不斷汲取新知,好學務實的勤奮態度,與高瞻遠矚的經濟視野。 房屋保存狀況完好,屋內客廳擺飾、書房陳設以及庭院花草,仍是生前模樣。 2003-01-20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009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泰安街2巷3號 台北市中正區臨沂段二小段三二八之四地號 李國鼎先生為當代臺灣經濟發展史推動過程之主要關鍵人物,深具歷史意義,故居為其長期住所,室內客廳與臥房仍保持主人當年生活方式現狀,為重要人物簡居勤政之楷模,具生活史蹟歷史重要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7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7678151016 25.0405000907305 AA0960200107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7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5000022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 古蹟 為原日據時期山林課成立之「營林共濟組合」所購置,作為員工宿舍;資金由員工每月薪資中扣收會費,山林課提撥配合款籌資而成。建築物創建時期約為日據時期30年代前後,為原日據時期山林課所成立之「營林共濟組合」所購置,作為員工宿舍。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省農林處下設林務局,接收原總督府山林課之業務,「營林共濟財產」也由林務局接管,此區房舍繼續配住員工。 此區日式宿舍風貌保存良好,部分建築物內部幾乎沒有改建,保存良好;內部拉門雕花形式特殊精緻,異於其它區域之日式木造房屋。此區塊之日式宿舍現況特殊,全部建築構造形式完全相同,且為少數留存之雙玄關之雙拼日式宿舍。為殖民時期總督府林業植產局高級官舍。 2006-03-3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2317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金山南路二段203巷15、17、22、24號 大安區金華段二小段934部分地號 1.金山南路二段203巷兩側之日式宿舍,原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總督府山林課「共濟組合」購置之員工宿舍。與昔日台人聚居之艋舺、大稻埕相對照,目前存留的住宅小區在景福門外,做為殖民城市的中階殖民官員的員工宿舍,表現了殖民城市的空間隔離特色;若與已經拆除的隔鄰高級官員官舍對照,本區的日式宿舍則表現了殖民建築所特有的等級分明之空間秩序。2.兩座雙併式宿舍保存良好,完整率約達百分之八十,檜木柱樑及地板維護甚佳,具有殖民建築史的研究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5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43848 25.026228 AA0970500002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5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6000052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87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應為高等官舍,建築形式完整,前為交通部宿舍。 刻由文化局辦理「老房子文化運動」再利用事宜。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和平東路1段187號 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429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347 25.02624 AA0970600005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10201000421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 歷史建築 土地最早登記者為出口すみ及吳氏地主所有,昭和12年(1937)以後全部轉為日人所有,昭和15年(1940)進一步出現官方倡議設立的社會教化團體:「財團法人臺北州教化聯合會」。臺灣光復以後,建物土地由臺灣省公產管理處接收,並轉由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管理使用,初期登記使用機能為辦公室,後變更為士林園藝試驗所所長馮汶波宿舍使用。建物址原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業試驗所轄管廳舍,為市府工務局公園處第一任處長馮汶波任職省府時期所分配居住之眷舍,後因1971年馮汶波轉任臺北市府公園處服務,眷舍遂移轉公園處管理,2002年4月26日,因馮汶波過世,馮家眷屬遷出後閒置一段時間,2009年為因應擴大內需方案,由觀光傳播局編列預算,並委由工務局公園處辦理中繼驛站整修工程,並於2009年6月13日完工,並由公園處代為管理,提供市府各機關舉辦藝文活動或配合花季、花展等活動開放使用。一層和洋併置建築,南端為洋式前廳,北端由四個主要客間組成,洋式前廳在原有形貌的保存上較為良好,為寄棟造屋頂之磚造建築,建物由西側入口玄關進入,入口空間寬廣,內部空間分成兩個部份,南端為洋式前廳,北端由四個主要客間組成,由南向L行通廊串接,東側則是廚房與便所。主建物東側庭園內另有多棟附屬建築,如儲藏室、庫房、客廳。 尚屬良好 2012-11-07 北市文化二字第101303986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 格致路70號 臺北市士林區華岡段一小段588、591、600地號 1.建物曾作為「臺北州教化聯合會會館」及「阿部伊三郎別墅」。為和洋併置保有洋式書齋及和式起居、臥室等格局,具有特色,部分精緻之欄間格板保存良好。2.戶外日式庭園、竹林等景觀優美,且位於陽明山山仔后交通中心之旁,區位條件佳。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20100042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46571 25.137898 AA10201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20100042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3 北投溫泉浴場 古蹟 北投溫泉的利用,大約始於日據初期,於一九一三年,由官方主導興建的這座規模完備的大浴場,號稱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一樓用櫥窗,二樓使用雨淋板式的木結構,屋頂為了透氣設有通風窗,整座建築頗似英國的鄉間別墅,外觀典雅,與北投公園融為一體,成為重要一景。 供民眾參考之溫泉博物館。 1997-02-20 86內民字第8674152號 臺北市 北投區 中山路2號 台北市溫泉段一小段137地號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4749 25.136914 AA0960200003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YA09710000009 臺灣民主紀念園區 古蹟 臺灣民主紀念園區南側有國家戲劇院、北側有國家音樂廳,中間之廣場每逢週末、假日吸引來自國內外遊客觀賞最頂級的藝文展演,包括多明哥等三大男高演唱會、雲門舞集的戶外表演、明華園的公演場地,節慶時又轉身一變成為臺北燈節會場、耶誕舞會與跨年晚會的舞臺,這個場域已經成為服務人民、親近人民的藝文大廣場,是屬於全民的空間領域,細看紀念堂〈館〉的過去,就猶如是縮小版的臺灣歷史,就其發展歷程涵蓋多層重疊之歷史事件,也代表著臺北城發展之見證,其價值可由整體宏觀之時空串連為考量,兼顧外賓、觀光客、社區居民及臺北市民…等多重利用需求,其整體性無法切割。 使用中且保存良好 2007-11-09 文壹字第0963132772-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建堂基地25萬平方公尺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3、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4、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5、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6、本古蹟為臺灣重要之政治空間,承載多數臺灣住民戰後的各種政治記憶,有其足夠的代表性。7、由清代、日治到戰後皆在都市發展上具重要的位置及意涵,建築與外部空間皆具重要政治意義,且為重要之建築競圖代表作,在建築史、歷史與文化上能代表國家發展的歷程的見證。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YA0971000000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7699137187 25.0367036294547 AA0980400001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YA0971000000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YA09710000009 臺灣民主紀念園區 古蹟 臺灣民主紀念園區南側有國家戲劇院、北側有國家音樂廳,中間之廣場每逢週末、假日吸引來自國內外遊客觀賞最頂級的藝文展演,包括多明哥等三大男高演唱會、雲門舞集的戶外表演、明華園的公演場地,節慶時又轉身一變成為臺北燈節會場、耶誕舞會與跨年晚會的舞臺,這個場域已經成為服務人民、親近人民的藝文大廣場,是屬於全民的空間領域,細看紀念堂〈館〉的過去,就猶如是縮小版的臺灣歷史,就其發展歷程涵蓋多層重疊之歷史事件,也代表著臺北城發展之見證,其價值可由整體宏觀之時空串連為考量,兼顧外賓、觀光客、社區居民及臺北市民…等多重利用需求,其整體性無法切割。 使用中且保存良好 2007-11-09 文壹字第0963132772-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建堂基地25萬平方公尺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3、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4、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5、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6、本古蹟為臺灣重要之政治空間,承載多數臺灣住民戰後的各種政治記憶,有其足夠的代表性。7、由清代、日治到戰後皆在都市發展上具重要的位置及意涵,建築與外部空間皆具重要政治意義,且為重要之建築競圖代表作,在建築史、歷史與文化上能代表國家發展的歷程的見證。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YA0971000000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7699137187 25.0367036294547 AA0970300001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YA0971000000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02 大龍峒保安宮 古蹟 本廟自泉州同安縣白礁鄉分靈來台,清嘉慶十年(1805)保安宮開始建廟,清道光十年(1830)建成。廟宇包含前、後殿及正殿,平面呈回字型,屋頂使用歇山重簷型式。正殿獨立,為廟宇等級之最高型式。大正六年(1917)大修時,由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名師對場興修,由正殿中線對分,各自發揮木作特色。正殿壁畫為臺南名師潘麗水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所繪。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神誕,迎神賽會為臺北的民俗盛事。 廟體經多次修繕,規模最大一次的修復工程歷經七年(民國84年至91年),9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獎,對台灣參與世界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上極具意義。 1985-08-19 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哈密街61號 大同區大龍段二小段619三筆及766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5487 25.072986 AA0960200000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03 艋舺地藏庵 古蹟 三級古蹟「艋舺地藏庵」,又稱地藏王廟,從祀府城隍及田都元帥。 大木構件有傾斜及屋頂漏水情形,整體而言構造形式及部份構件仍完好。廟方目前正進行修復作業中。主神暫移置對面臨時行宮供民眾參拜。 1985-08-19 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萬華區 西昌街245號 萬華區龍山段一小段176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0823 25.036762 AA0960200000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04 士林慈諴宮 古蹟 士林慈諴宮位於士林區大南路八十四號,奉祀天上聖母,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原址在今士林美國學校附近。清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由善信潘永清、潘盛清等,遷建於八芝蘭新街,為該街守護神。民國十六年重建,左右兩邊由兩派匠師分別承建,因此雕琢作風各異,正殿內仍有精美的交趾陶,皆具重要特色。 廟體保存尚完整。 1985-08-19 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0九五號 臺北市 士林區 大南路84號 士林區光華段三小段855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45 25.08954 AA0960200000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05 芝山岩惠濟宮 古蹟 芝山岩惠濟宮,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 326巷26號,約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在芝山岩山頂偏西處,有惠濟宮一座,廟中供奉漳州人的守護神開漳聖王陳元光,所以也稱為「士林開漳聖王廟」;又因位於芝山岩頂,故俗稱為「芝山岩廟」。 今廟為民國五十七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只嵌入局部舊有石雕。 1985-08-19 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0九五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 士林區芝山段三小段200、201地號共計二筆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1807 25.102954 AA0960200000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06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古蹟 陳悅記祖宅為臺北名儒陳維英之家宅,它是大龍峒地區清代文風鼎盛的象徵。陳維英於清咸豐九年(1859)考中舉人,一生致力於振興文教,使大龍峒名士輩出,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的美譽。曾任閩縣教喻,艋舺學海書院和宜蘭仰山書院院長,地方人士尊為「老師」,稱其宅為「老師府」。原建築創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咸豐初年重修,由單脊式燕尾屋頂之三落與四落大厝兩棟並列而成,入口左側為家祠,俗稱公媽廳,右側為接待賓客的公館廳,第三進及兩側護龍則為住宅。前埕原立有象徵科舉功名榮譽之石旗竿及木旗竿各一對,現木旗竿僅剩夾杆石礎,石旗杆仍存,全臺灣僅此一對,相當珍貴。 目前尚有後代居住,待整體修復。 1985-08-19 七十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四段231號 大同區文昌段一小段88、88-1、92-2、92-5、93、93-1、93-2等7筆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11 25.075605 AA0960200000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07 臺北公會堂 古蹟 臺北公會堂俗稱中山堂,為二級古蹟,地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九十八號。民國十七年,日人為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及因應一九三0年代臺灣的社會有較多的變化,民間文化活動較蓬勃,因此臺北乃有公會堂之建,日人拆除清代留下的欽差行臺,利用其址建公會堂,內設大會堂、小會堂及餐廳等,為當時臺北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設計,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表貼淺綠色面磚,但細節的開口,仍保有古典圖案之裝飾。這座巨大的建築呈現阿拉伯拱窗及臺灣陶瓦之鄉土味,象徵向東方尋求藝術泉源頗耐人尋味。 藝文展演空間使用。開放參觀詳見中山堂管理所網站http://www.zsh.taipei.gov.tw/電話02-23813137 1992-01-10 台(81) 內民字第817414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延平南路98號 城中段二小段644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9726 25.042949 AA0960200000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7/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AA09602000010 芝山岩遺址 古蹟 芝山岩在遠古時期是臺北盆地湖泊中之一小島,據考古研究顯示,它主要保存著兩層史前文化,即芝山岩文化與圓山文化,也許有更早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約在四千年至五千年以上。由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一年間,幾次探測的結果可知,圓山文化遺址的分佈範圍較廣,在芝山岩山頂、山坡及至誠路及雨聲路環山道路兩側均可見之。而芝山岩文化遺址分佈的範圍較小,僅見於西北角的石頭公廟與雨農國小之間。芝山岩文化在臺灣所發現的史前文化中,出土文物內涵非常豐富,除了陶、石、骨、貝器之外,並發現有稻米、草編、木器等進步的遺存物,使我們對四千年以前生活在臺北盆地的人類生活有更多的認識。 據考古研究顯示,它主要保存著兩層史前文化,即芝山岩文化與圓山文化,也許有更早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約在四千年至五千年以上。 1993-02-05 台(82)內民字第八二七八三六五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芝山岩小山 臺北市芝山段三小段202等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0458098219 25.1027651730783 AA0960200001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1 艋舺龍山寺 古蹟 龍山寺並非純粹佛寺,而是臺灣佛道混合通俗寺院之典型。鐘鼓樓、轎式屋頂為臺灣首次出現之形式,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有暮鼓晨鐘之作用。龍山寺現貌為泉州名師王益順所修。 為臺北地區重要假日休憩與觀光場所,且有專人維持寺內整潔 1985-08-19 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萬華區 廣州街211號 臺北市龍山區龍山段壹小段277、27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0038 25.036761 AA0960200001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2 欽差行臺 古蹟 欽差行臺位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由臺灣巡撫於光緒18年(1892)間花費二萬兩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台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甲午戰後割台期間,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曾將其改作「籌防局」,專司軍事佈防之務。日據以後,欽差行臺建築改為「臺灣總督府廳舍」,直到1919年新廳舍(今總統府)落成啟用後,舊廳舍便成了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1928年間,為了配合御大典紀念博覽會的舉行,臺北市政府擬定新建市役所及公會堂計畫,而其基地恰巧位於欽差行臺及布政使司衙門位置,因此引發各界保存舊廳舍的呼籲。1932年,欽差行臺遷移至植物園後,改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之用,光復後,歷經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至今。內政部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後經修正名稱為「欽差行臺」,以符實際。 1932年,欽差行臺遷移至植物園後,改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之用,光復後,歷經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至今。 2013-02-01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2784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南海路植物園西側(南海路53號)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段五小段390地號 原古蹟名稱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後修正名稱為「欽差行臺」,修正理由為:欽差行臺位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由臺灣巡撫於光緒18年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臺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經查閱相關史料後,為符本建物之正確名稱,修正名稱為「欽差行臺」,以符實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0949 25.031305 AA0960200001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4 原臺灣教育會館 古蹟 本館位於轉角基地上,順著道路境界退縮而建,留出人行道與花台。在轉角兩側以線性的空間序列,因而平面呈L型配置。本館建築以「退縮而建」手法設計,透過「marche」漸進比例的手法,視角的延伸性創造人們對於建築物在由遠走進的過程中,對建築物有愈近愈趨清晰、由全貌的輪廓愈趨建築的細部的空間體驗感受。(摘錄自國家228紀念館網站)詳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網站http://museum.228.org.tw/ 作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開放參觀。電話: (02)2332-6228 詳見網站http://museum.228.org.tw/ 1993-02-05 臺(82)內民字第8278365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南海路54號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段五小段75地號 1.日據時期之臺灣教育會館,光復初期亦曾為臺灣省臨時參議會之集會所,在臺灣教育及地方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歷史紀念意義。2.建於西元1930年,為當時流行建築之作品。3.建築物保存相當完整,建築型制仍維持原有,具有建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3791154331 25.0316458494263 AA0960200001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706000053 青田街7巷8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青田街7巷8號 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221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3221 25.028026 AA0970600005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5 義芳居古厝 古蹟 義芳居古厝,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綿亙的山腳下。所謂下內埔,相當於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南方邊陲地區,包括臥龍、虎嘯、鳳雛、群英、群賢、芳和、青峰、黎元等里。 目前因居住問題有增建需求,且本體內部已增加現代化設施,未來進行修護宜併入考慮。 1989-08-18 台(78)內民字第727636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基隆路3段155巷128號 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段五小段175、175-1地號 「義芳居」係為臺北早期開拓者陳氏族人所建,義芳居陳氏家族,原籍屬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乾隆年間,其始祖渡海來臺開墾。先前他們已有住屋,至清光緒初年才投下鉅資,建造義芳居。 這座三合院古宅為典型的臺北盆地古宅,正身入口作凹壽式,正身及護龍之牆壁皆為堅固之磚石厚牆。門窗開口較少,且暗藏許多銃眼,另在外護龍建二層樓的銃櫃,備盜匪來犯時可以還擊自保。其門額題「義芳居」,落款為丙子年,據推算為清光緒二年所建。近代臺北都市發展迅速,像義芳居這類清代古宅第已經愈來愈少了,它對臺北之開拓有歷史見證作用。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47393550703 25.0116663245771 AA0960200001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6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古蹟 艋舺清水巖俗稱祖師廟,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重修,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至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又重建。其後屢經翻修,迄今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祖師廟原來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現共有兩殿,前為三川殿,中為正殿,後殿曾毀於火災,迄今未建。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清末中法戰爭,法軍侵犯淡水,臺北告急,民間傳說是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臺北才得平安,因此香火更加興盛。艋舺清水巖在日據時期曾充為學校使用,後來並曾設立州立二中,即今成功中學前身,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近年廟內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建物修復完成,寺廟供民眾祭祀、開放參觀,兩護龍目前作為辦公、住宿使用。 1985-08-19 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81號 臺北市龍山區漢中段二小段967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2609100509 25.040290806692 AA0960200001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7 艋舺青山宮 古蹟 「艋舺青山宮」主要供奉靈安尊王張滾,乃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福建惠安籍漁民,自其故鄉青山廟奉請而來者。廟建於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完成,雕樑畫棟,三川殿有一座八角形藻井,工藝精美。今廟則前殿為民國二十七年重修,前殿之石柱與石垛乃採取圓山神社所遺之石材,後殿為民國六十八年重修。 中庭現已加建雨棚,增加原石柱負擔,後殿加建的三層建築作為神明殿及服務空間 1985-08-19 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萬華區 貴陽街2段218號 臺北市萬華區直興段二小段233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499476 25.040027 AA0960200001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8 陳德星堂 古蹟 陳德星堂為臺北地區陳氏大宗祠,清光緒年間原在臺北府城內。日治初年日本政府徵用祠堂原址作為建造總督府用地,並以大稻埕的陸軍用地交換。陳氏族人後於大正元年(1912)興工重建,兩年後於現址落成啟用。陳德星堂為臺灣著名匠師陳應彬設計建造,其前殿的重簷歇山式屋頂、木結構及斗拱精美,屋簷及屋脊曲線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前殿石雕雙龍柱,被認為是近代臺灣較早出現一柱雙龍之例,對後來的寺廟興建有深遠的影響。正殿內神龕尺寸巨大,木雕豐富,以精雕的鉤欄為其特點。龕前的錫製祭具與仙人燭台保存完整,造型精湛,為臺灣罕見之例。 除了作為陳氏祠堂外,平日作為幼稚園使用,有專人管理打掃,維護相當不錯。 1985-08-19 七十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寧夏路27號 臺北市建成區圓環段三小段560、560-1、560-22、560-23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585 25.055616 AA0960200001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19 景美集應廟 古蹟 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保儀尊王即唐之張巡。張巡,鄧州南陽人,生於唐中宗景龍3年己酉(709),通曉群書,開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清河縣令,治績斐然。許遠,杭州鹽官人,亦為景龍3年己酉生,為人厚實,文武兼備。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二神係指張巡、許遠,而許遠即是保儀大夫,惟另有兩人尊稱互易之說。 民國95年整體修復完成後,重新開放民眾參觀,迄今建物保存狀況良好。 1985-08-19 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文山區 景美街37號 臺北市文山區景美段五小段37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4192 24.991589 AA0960200001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0 臺北孔子廟 古蹟 臺北原有孔廟,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當時位於城內與武廟並列,日治初期遭兵災,殿廡毀損嚴重。大正十四年(1925)臺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來臺設計建造,於昭和五年(1930)建儀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兩廡,並舉行祭典,後因捐款頓挫直到昭和十四年(1939)才完成其餘建築。臺北孔子廟遵照中國古建築手法興建,規制完備,建築技巧精良,例如大成殿內的八角藻井一向為中外人士所讚美,是近代臺灣最典型的泉州木結構風格之建築。 配合教師節舉行大型慶典,內部除辦公空間外多為展覽文物用 1992-01-10 台內民字第817414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大龍街275號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段一小段636、638、63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6001689701 25.0724176593626 AA0960200002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1 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 古蹟 學海書院係台北市僅存的書院古蹟,為第三級古蹟,址在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號,現屬祭祀公業高惠連所有。 學海書院係台北市僅存的書院古蹟,為第三級古蹟,址在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號,現屬祭祀公業高惠連所有。 1985-08-19 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萬華區 環河南路2段93號 臺北市萬華區龍山段二小段40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495426 25.0362699999999 AA0960200002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2 芝山岩隘門 古蹟 芝山岩隘門,位在士林芝山里惠濟宮西側。在傳統聚落中,為了防備民變或械鬥的侵擾,防禦土匪或盜賊的劫掠,常在村落或市街的險要處,設置如牆門或堡門的防禦設施,以控制出入,並執行對外封鎖、對內保全的任務,這種入夜閉關、防止侵襲及可供管制出入的門戶,稱為隘門。隘門是社會長久動蕩不安下的產物,不但可以界定內外,還可用於防禦外來侵犯。 結合芝山生態公園地景原貌保存。現存西隘門即今所稱之芝山岩隘門,相傳於日據時期曾有修建。 1985-08-19 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0九三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至誠路1段326巷26號(惠濟宮西側)芝山公園內 台北市芝山段三小段202-1等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1807 25.102954 AA0960200002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3 林秀俊墓 古蹟 臺北盆地是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林秀俊,號「成祖」,生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0年〉,享年七十二歲。福建漳州人,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致力擺接堡及大加蚋堡一帶的墾拓與開圳,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臺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 古蹟本體大致保存完整 1991-11-23 台內民字第8079470號 臺北市 內湖區 內湖區文德段5小段333.333-1號 內湖區文德段5小段333.333-1號 為傳統閩南式墓地;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台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76264 25.067744 AA0960200002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4 黃氏節孝坊 古蹟 同治九年(1870年),黃氏年五十一,受旌表,賜金三十兩,聽本家建坊,並建節孝祠。光緒八年,黃氏之子王天錫為旌表其母節孝事蹟,籌建牌坊,親自前往泉州延聘工匠,選購石材,建坊於臺北府城東門內。節孝祠則延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日時才建成,但卻因日人徵地官用,而強迫拆除移建於圓山公園。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黃氏節孝坊也因日人為建官舍,而移建於新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內。 目前牌坊豎立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內現地展示。 1985-08-19 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中正區 二二八紀念公園內 臺北市城中區公園段三小段13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5398 25.042526 AA0960200002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4/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AA09602000025 周氏節孝坊 古蹟 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位於北投區豐年路一段三十六號前,係為表彰周氏而建。周氏名絹,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卒於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早年喪夫守節撫孤,侍奉翁姑至孝。其堅貞事蹟,經禮部職名閩浙總督劉珂等於道光三十年〈西元一八五0年〉題准建坊。坊成於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此坊原為四柱三間三層石造,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大地震,坊自二層以下部分倒塌,前由市政府予以復原整修,現已成為當地街巷之重要地標。 平時有老人在此聊天,夜間有夜間部學生停放機車,亦有大學生到此拍照 1985-08-19 七十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北投區 豐年路1段36號門口 臺北市北投區大業段二小段307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497768 25.133951 AA0960200002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6 急公好義坊 古蹟 急公好義坊,位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南側。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臺北府淡水縣貢生洪騰雲,因臺北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獻田地銀兩有功,巡府劉銘傳奏請建坊獎勵。清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坊成,知府雷其達、教授馮夢辛、知縣汪興褘、教諭蔣學瀛等聯題,崇其功德。坊原立於今之衡陽路,故舊稱其處為石坊街,日人治臺始拆遷於二二八公園內現址。坊為四柱三間式,形制完整,雕琢精美,為臺北最典型之清代石坊。 位於二二八紀念公園開放空間中,現地展示。 1985-08-19 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園內 臺北市公園段三小段13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990 25.042156 AA0960200002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7 勸業銀行舊廈 古蹟 臺灣較早的銀行為臺灣銀行,直到一九三0年代配合當時殖民政策,陸續有其他銀行出現,日本勸業銀行分別在臺北與臺南建造行舍,且其建築風格頗為相近,皆採用厚重的西洋樣式,但有趣的是不採希臘與羅馬樣式,反而從古埃及或中美洲古馬雅方面尋求形式的泉源。臺北勸業銀行建於昭和八年〈西元一九三三年〉,由銀行的建築課設計,光復後改為臺灣土地銀行。它位於襄陽路與文藝復興式的博物館遙遙相對。勸業銀行位居轉角地,設有騎樓,巨大的柱子予人以宏偉穩重之感,在結構方面,採用鋼骨構造,其外側貼人造石片模仿石材質感,極為細膩。值得注意的是柱頭上有獸頭裝飾,顯得頗神秘。在臺北的銀行建築中,勸業銀行風格特殊,反映出時代背景之特色。 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開放參觀。參觀資訊請詳閱國立臺灣博物館網站查詢http://www.ntm.gov.tw/ 1991-05-24 臺內民字第921648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襄陽路25號 臺北市中正區公園二小段467、468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391 25.043536 AA0960200002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29 臺北郵局 古蹟 臺北郵局位於北門內,早在二十世紀初年即有一座木造郵局,至昭和四年〈西元一九二九年〉再改建為鋼筋水泥大樓。設計者為栗山俊一,當時正值現代建築萌芽時期,因此臺北郵局採用折衷樣式,在細部上仍有古典之影響,例如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充滿了線腳。原來在入口處有半圓拱廊,但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五0年代拆除。這座當時臺灣最大的郵局使用鋼骨構造,但外牆多用貼面磚及洗石子技巧,有時代特色,尤其它的褐色面磚,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作用。 古蹟內部現由郵政、電信相關單位使用,部份借給交大交通管理研究所使用,外牆整修中。 1992-08-14 府(81)內民字第8182727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忠孝西路1段114號 臺北市中正區介壽段一小段32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033540938 25.0472476535652 AA0960200002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0 前美國大使官邸 古蹟 臺灣的外國領事館始於清末,當時在臺北、淡水、安平及打狗有英國及德國所設之領事館。日據時期,美國在臺北敕使街道(即今中山北路)設立一座領事館,這座有如白宮的洋樓一直延用至戰後,為臺灣與美國關係之歷史見證物,目前仍屹立在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十八號,即目前我們所稱的三級古蹟「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這座外觀為白色的二層洋樓建築位於日據時期的御成町,當時這是由城內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依早期地圖判斷,這座領事館大約建於西元一九二五年前後,其建築平面略呈方形,入口朝北,但東側突出迥廊,可供遮蔭之用。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建築風接近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室內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大使官邸」已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捐款修復完畢,以「台北之家」的名義於九十一年五月由文化局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管理,庭園區域設計為戶外咖啡座,屋內則有誠品書店與電影沙龍,另設有光點電影院,專門放映藝術電影。 「前美國大使官邸」已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捐款修復完畢,以「台北之家」的名義於九十一年五月由文化局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管理,庭園區域設計為戶外咖啡座,屋內則有書店與電影沙龍,另設有光點電影院,放映藝術電影。 1997-02-20 1997.2.20台內民字第8674153號、2002.4.2府文化二字第09105460200號 臺北市 中山區 中山北路2段18號 台北市中山段四小段660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2158318021 25.0533714411567 AA0960200003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1 西門紅樓 古蹟 位於萬華區成都路十號的三級古蹟「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據初期臺灣所建較早的市場。 同時期全臺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唯獨西門紅樓留存下來,在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 1997-02-20 86台內民字第8674153號 臺北市 萬華區 成都路10號 台北市漢中段一小段201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6947451734 25.0421013363072 AA0960200003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2 臺北第三高女(中山女中) 古蹟 臺北第三高女現在稱為中山女高,這是臺灣極著名的女子中學,也是臺灣最早的女中。 一九一一年遷校於艋舺,即今天內江街護專一帶,當時校舍多為木造建築,至一九二二年改稱為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九三七年建新校舍於今址,戰後改稱為北二女,今天稱為中山女高。 1997-02-20 台內民字第8674153號 臺北市 中山區 長安東路2段141號 台北市長安段一小段773地號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7709 25.049133 AA0960200003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4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 古蹟 東和禪寺位於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一九0八年,設計者亦為日人入江善太郎。至一九一六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一九三五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一九三0年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曾被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被拆掉了,至為可惜。鐘樓的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一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本建物原指定名稱為「東和禪寺鐘樓」歷經調查研究及相關史料分析,為符本建物之原始使用精神,故將名稱回復為日治時期之寺廟名稱。經查閱相關史料後,變更名稱為「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以符實際。 鐘樓整修完成,位於開放空間,易於觀賞。 2012-06-05 北市文化二字第101303297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仁愛路、林森南路口 台北市中正段一小段440地號 鐘樓的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一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1942 25.039297 AA0960200003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5 寶藏巖 古蹟 寶藏巖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當時漢人初入墾臺北盆地,有部分僧人隨之進入盆地建寺弘法,此為重要歷史見證。寶藏巖主祭觀音佛祖,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又稱為石壁潭寺、觀音亭。寺前的新店溪古時可通舟楫。歷經多次修建,目前所見雖多為晚近時期改建之物,但仍有些石柱、石垛、石雕、木雕與石碑仍為清代原物。嘉慶三年(1798)所立之「觀音亭碑」詳述建寺始末。特別是楹聯多為泉州安溪移民信眾之落款,為安溪人開拓公館及景美一帶之見證。(摘錄自臺北市古蹟巡覽-下冊) 現況仍為寶藏巖寺廟使用 1997-08-05 府民三字第8606106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汀州路3段230巷23號 台北市福和段二小段685、688、689等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3372 25.010581 AA0960200003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6 紫藤廬 古蹟 市定古蹟「紫藤廬」位於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十六巷一號,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它始建於一九二0年代,屬於中級官員的宿舍,獨門獨院,鄰近學校區,環境極為寧靜而清雅。戰後日人搬走,由財政部接收,再由居住者後代開設茶藝館。由於整棟古屋充滿了文藝氣息,吸引了許多藝文界及關心時政人士常來聚會。紫藤廬即成為自由主義及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為了彰顯紫藤廬的文化價值,經過藝文界人士及業者奔走,免去被拆之浩劫,由市府鑑定為古蹟而獲保存。 目前委由紫藤廬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提供茶藝服務及文化交流、展演、講座等活動。 1997-07-23 府民三字第8605677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台北市龍泉段一小段113地號 紫藤廬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始建於一九二0年代,獨門獨院,環境寧靜而清雅;戰後由財政部接收,再由居住者後代開設茶藝館。整棟古屋充滿了文藝氣息,吸引了許多藝文界及關心時政人士常來聚會,紫藤廬成為自由主義及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4306 25.02462 AA0960200003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8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古蹟 位於新公園內的博物館,其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 位於新公園內的博物館,其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兒玉源太郎為日據初期的臺灣總督,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兩人為殖民地政策統治臺灣建立了重要的基礎,日人視其為重要功勞者,現館內仍收藏這兩人之塑像。 1998-06-10 台(87)內民字第8782422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襄陽路2號 台北市中正區公園段三小段139-3地號 1、館舍落成於1915年,為臺灣現存最早的專業博物館,為文藝復興風格之新古典歷史式樣建築,依據嚴謹的設計規範,引用希臘神廟柱列及羅馬萬神殿圓頂等古典建築元素,構築優雅的外觀與華麗的內部空間,極具建築藝術價值。館舍典藏品以臺灣本土及南洋之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之標本與文物為主,亦曾為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及光復後臺灣省美術展覽之場所,在臺灣博物館發展史及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為日據時期紀念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由官民捐建之紀念建築物。3、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座落於臺北城內第一座公園中,館舍與正南方之西式圓形水池、西南方之日式心形水池庭園均保存良好;館舍由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及技手荒木榮一設計,高石組承造,為日據時期之代表性古典系歷史風格公共建築物;建築採用興建當時尚屬先進技術之鋼筋混凝土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大廳穹窿圓頂,設置臺灣最大之鑲嵌玻璃天花,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大廳迴廊局部採用仿大理石灰泥作腰壁彩繪,為臺灣較罕見之技術。4、為日據時期所興建之同類型機能建築中保存最完整且規模最大者。5、現今館舍除延續當年創館的規模外,持續透過主題展示、教育活動、出版及各項合作計畫等方式推展教育文化工作,達到博物館教育之目標。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990525448 25.0429313846194 AA0960200003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39 總統府 古蹟 為總統、副總統、總統府秘書長及所有同仁辦公使用建築,另亦提供國防部及國安會官員一併使用。 為總統辦公使用建築,其他有國防部及國安會官員。 1998-07-30 台內民字第8778042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重慶南路1段122號 台北市介壽段三小段2地號 1.日據時期為台灣總督府,現為總統府所在地,具歷史、政治、文教意義。2.該建築為仿洋風式樣的大型官式建築,氣勢雄壯,造型優美,具當時建築特色與藝術價值。3.1950年曾作短暫的行政院辦公廳,旋又改為總統府迄今。這座龐大而壯麗的建築,見證了近百年的臺灣歷史,不但成為臺北市的重要地標,也是近現代史之化身。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3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481 25.03997 AA0960200003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3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0 監察院 古蹟 監察院建築為日據時期臺北州廳,當時殖民政府將臺灣行政區域劃分為五州三廳,臺北州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及基隆市。 監察院面對十字路口,入口朝西北,平面成曲尺形。初建時只有中央入口及兩翼的局部,至一九二五年之後才陸續增建。近年又增建西南角入口及高樓,採仿古形式,外觀上頗為協調。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家森山松之助,他自一九0七年抵臺,擔任許多公共建築之設計。 1998-07-30 台內民字第8778042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忠孝東路1段2號 台北市成功段三小段58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989 25.045425 AA0960200004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1 行政院 古蹟 行政院大廈在日據時期為臺北市役所,臺北的發展在一九二0年為一轉捩點,當年臺北改制為市,因而開始籌設市役所,原先為磚木造,至一九三七年開始興建新廈,至一九四0年底才告峻。 利用原城北小學校基地而建,光復後這座建築曾改充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九四七年做為臺灣省辦公之所,當一九五九年省府遷到南投中興新村之後,才改為行政院。 1998-07-30 台內民字第8778042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忠孝東路1段1號 台北市成功段三小段54地號 行政院大廈在日據時期為臺北市役所,臺北的發展在一九二0年為一轉捩點,當年臺北改制為市,因而開始籌設市役所,原先為磚木造,至一九三七年開始興建新廈,至一九四0年底才告峻。利用原城北小學校基地而建,光復後這座建築曾改充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九四七年做為臺灣省辦公之所,當一九五九年省府遷到南投中興新村之後,才改為行政院。 這是日據後期所見的少數大型政府辦公大樓,每層樓面積都達一千多坪,隨著當時現代建築設計潮流,其設計頗為新穎。平面呈日字型,四周為辦公室,中央為禮堂。中央大樓入口大廳為四層樓,其餘為三層樓。主體為鋼骨與鋼筋混凝土兩種結構,施工者為臺籍林 灶先生主持的協志營造廠,落成後頗受讚譽。內側設有迴廊,外側則突出洋臺。平面雖仍為古典的對稱式平面,但造型頗有新意,主入口正立面有一隊巨大方柱,使用簡化的柱頭裝飾。陽臺轉角處作成弧形,強調水平流線形,皆三0年代現代建築常用之建築語彙。原來外牆貼褐色面磚,只有柱子與門亭為白色,與臺北郵局及臺大校舍相近,皆為三0年代為防空作用之所謂國防色面磚。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0121891479 25.0457593736325 AA0960200004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84 老松國小 古蹟 老松國民小學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六十四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一八九六年,為日據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老松國小從西元一八九六年創建以來,培育造就了無數艋舺地區的優秀人才,對社會貢獻良多,在台北市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1999-06-29 府民三字第8801816500號 臺北市 萬華區 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 台北市萬華段二小段1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8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2723 25.037961 AA0960200008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8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2 臺北賓館 古蹟 臺北賓館原為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官邸,位於東門內,初建於一九0一年,然因受到白蟻侵蝕,後於一九一二年大修,平面大體沿舊制,但外觀形式改變許多。 光復後改為臺北賓館,隸屬外交部,一九五二年中日合約在此館簽字。另外,重要國宴常在此舉行,或利用其庭園舉辦園遊會。近年又常作為國建會開會場所,在臺灣近代史上有其要地位。 1998-07-30 臺(87) 內民字第8787235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凱達格蘭大道1號 台北市公園段三小段35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5877 25.039805 AA0960200004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3 司法大廈 古蹟 司法大廈座落於總統府右鄰,為日據時期重要的官方建築,當時稱為高等法院。 司法大廈座落於總統府右鄰,為日據時期重要的官方建築,當時稱為高等法院。其址原有木造的愛國婦人會,後面有複審法院,是日據時期臺灣最高的司法機關,但仍隸屬於總督府,高等法院之下尚轄管臺北、臺中、及臺南的地方法院及檢查處的辦公室,統稱為司法大廈。 1998-07-30 台(87) 內民字第8778042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重慶南路1段124號 台北市介壽段三小段5地號部分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273 25.037825 AA0960200004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4 臺北撫臺街洋樓 古蹟 撫臺街洋樓的建築深受歐陸古典風格影響,最大特色為立面有陡斜屋頂、斜屋頂上的老虎窗、石造拱廊柱等。仔細再深究建築,外牆採用的是石木混合構造,內牆則飾以石灰粉刷,一樓為唭哩岸石條疊砌築造,形成古典式四柱三間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為觀音山石承接石柱構造。騎樓天花保有木材拼組而成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板。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馬薩氏屋頂(Mansard Roof,或稱複折式屋頂,歐洲巴洛克時期後常見的屋頂形式),並以銅片作為屋脊收邊。屋頂並開有三個老虎窗,讓立面產生變化並可通風,屬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辦理委外作業中 1997-11-21 府民三字第86088833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延平南路26號 台北市城中段一小段634、635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0806 25.046713 AA0960200004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5 臺北監獄圍牆遺蹟 古蹟 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位於大安區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初建於一九一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乃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臺北監獄的平面呈輻射形,此為十九世紀各國監獄的潮流,它的四周圍以高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一九一0年代拆除的臺北府城牆,主要為安山岩及唭哩岸石,這些都是清末光緒年間從大直與內湖附近石場運來建造臺北府城之材料,當時先自山上運至基隆河邊,再以舟船經過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於今視之也具有深遠的古蹟價值。 臺北監獄是臺灣近代獄政史的具體見證,如今其圍牆遺址僅剩北面與南面高牆,但仍令人感受到沈悶肅殺的氣氛。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 台北市金華段三小段150、151地號 1.為石材取自清代光緒年間台北府城城牆,具有歷史文物之價值。2.日治殖民時期所建台北監獄殘存之遺構,為近代司法史之見證。3.日治殖民時期,兼具台灣抗日志士受難事蹟之象徵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6470 25.030278 AA0960200004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6 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校舍(講堂、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 古蹟 市定古蹟「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講堂」位於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一六二號,是現今師範大學禮堂之前身,高等學校為進入大學之前必讀的學校,因此它的設立與臺灣大學同時期。建於一九二九年,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它的出現也可視為臺灣高等教育的里程碑。師大的舊校舍包括禮堂等都採用一種略帶中世紀歌德建築風格的形式,它的特色是將屋頂女牆作成古堡的城垛造型,門窗採用尖拱,並有凸出窗,以便引入較多的光線。 講堂:現況良好,外觀雄偉而莊嚴,內部近年雖經整修,但現代化設備皆採隱藏式,手法高明。講堂後牆仍保存日據時期收藏教育敕語的保險櫃,深具有歷史見證之價值。行政大樓:現況大致良好。文薈廳:屋頂已遭火損,內部空間改成學生福利中心及餐飲店。 2003-08-29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135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和平東路1段162號 台北市龍泉段三小段306地號 「講堂」:1.為日治時期台灣唯一之「台北高等學校」講堂,是該校之精神殿堂,具有教育文化之價值。2.講台後牆仍保有存放日本教育敕語所用之金庫,深具歷史文物價值。3.屬仿洋風之自由風格,但仍具有古典「哥德復興式」的趣味。「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原係「台北高等學校」,培育不少台灣精英,具教育意義。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建築群(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屬日治時代西洋建築,其建築式樣及施工細部深具藝術性,堪稱模範,不易再現。就建築史的工法、風格與校園佈局各方面而言,皆台灣罕見。3.文薈廳係昔日「台北高等學校」創校時最早之建築物,為「生徒控室」,乃學生休息、閒暇之活動場所,有歷史的意義。4.文薈廳仿文藝復興式建築體及仿哥德式飛扶壁穿廊,與行政大樓、普字樓均係折衷主義建築,建築特色為十九世紀日本移植西歐歷史主義建築樣式,表現西方學院的學術氛圍與校園的浪漫想像。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7672 25.026373 AA0960200004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7 臺灣大學原帝大校舍(舊圖書館、行政大樓、文學院) 古蹟 臺灣大學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初創於一九二八年,當時日本為培養殖民地人才並進而研究南洋而設。開辦時即成立文政及理農等學部,後來又將醫學部納入,成為規模完備的大學,其校區廣大,建築風格統一,也成為二0年代末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臺大校園主要以東西向的中軸大道為主幹,兩側成列種植椰子樹,塑造出亞熱帶的地景特色。椰林大道兩側分佈著圖書館、理學院、農學院、文學院及行政大樓等略具古典風格的建築,蘊涵著濃厚的學院氣氛。 臺大從一九二八年創校以來,培養人才無數,在理工及法政領域尤為出色,戰後改制為臺灣大學,更增加許多系所,成為青年學子孺慕之學府。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羅斯福路4段1號 台北市學府段四小段230地號 1.為日治時期台灣最高學府,對台灣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的影響極為深遠;2.具南國性質之校園總配置,包含行政大樓、文學院(1928)、舊圖書館(1932)等主要建築,現況保存良好,足以反映當時大學校園規劃的思想;3.採當時流行的仿洋風式樣興建,類型豐富作工精細具建築價值;4.建築設計配合台灣風土氣候,形成獨特風格,可反映當時的建築技術與觀念。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3705 25.016914 AA0960200004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8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古蹟 市定古蹟「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位於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七十七號,北投教堂是由加拿大來臺的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在一九一二年所設計建造,也是臺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 二十世紀初年由吳威廉所設計的教堂大都已改建,北投教堂為僅存的孤例,值得保存。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北投區 中央南路1段77號 台北市溫泉段四小段603地號 由加拿大來臺的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在1912年所設計建造,也是臺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當時附近信徒多為北投的平埔族人,在臺灣近代宗教發展史上具有見證之價值。 這座以紅磚及木屋架構成的小教堂,風格接近英式鄉村教堂,正面中央設入口,室內空間尺度親切,予人以溫暖之感。它的外牆使用加強耐震的扶壁,頗具特色,二十世紀初年由吳威廉所設計的教堂大都已改建,北投教堂為僅存的孤例,值得保存。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1369 25.131312 AA0960200004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49 北投普濟寺 古蹟 市定古蹟「北投普濟寺」位於北投區溫泉路一一二號,為臺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初建於一九0五年,又名為「鐵真院」。 為臺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初建於一九0五年,又名為「鐵真院」。目前為信徒參拜處。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北投區 溫泉路112號 台北市崇仰段一小段236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4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8899 25.136118 AA0960200004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4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0 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 古蹟 市定古蹟「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位於北投區溫泉路一0三號,這棟磚木造建築約建於一九二0年代,當時恰值北投溫泉高峰潮。整座建築有如一座橋樑,橫跨在溪谷之上,充分配合地形,並且將建築物融入自然風景之中,為深具巧思之設計。最初作為招待所,內部除了洋式客廳外,且有眾多日式房間,並附設溫泉浴室,功能齊全。戰後改為臺灣銀行眷屬宿舍,目前整修中。 戰後改為臺灣銀行眷屬宿舍,由臺灣銀行管理維護,進行修復工程中。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北投區 溫泉路103號 台北市北投區新民段四小段262、263、264全部地號,252、256部份地號 本建築物規模宏大,並與地形相當結合,頗能融入自然環境中;其完整之木構造大型日式宿舍,目前已不多見,內部的溫泉浴室空間也相當具有特色;建築物有一些和洋混合風格的裝飾,具時代意義 。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1754 25.13655 AA0960200005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1 草山教師研習中心 古蹟 市定古蹟「草山教師研習中心」位於北投區陽明山建國街二號,原是作為草山公共浴場 ,創建於一九二九年,草山溫泉遠近馳名,當時建造這座規模宏大的公共澡堂,內分男女浴池,其八角形浴池最具特色。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之後,公共浴場遭廢,作為陽明山管理局辦公廳舍,現在改為臺北教師研習中心。 現在改為臺北教師研習中心。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北投區 陽明山建國街2號 台北市北投區湖山段二小段9地號 1.該中心過去原為草山公共浴場,曾是規模最大的公共澡堂,具地方生活文化史之見證。2.1929年建造時建材取自本地所產生之火成岩,並聘請淡水名匠施工以西洋式番 砌法完成,為臺灣首創,具有影響力。3.本建築歷經公共澡堂、陽明山管理局及今教師研習中心,幾次變遷頗具歷史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49908777689 25.1503279097944 AA0960200005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2 臺大醫院舊館 古蹟 臺大醫院原稱臺北病院,最初為木造建築,一九一二年現址開始建造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的醫院。至一九一六年大體完工。 如今雖然在附近另建新館,但舊館仍然使用,繼續擔負其為民眾健康謀福的神聖任務。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常德街1號 台北市公園段三小段33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7181 25.041417 AA0960200005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3 臺大醫學院舊館 古蹟 臺大醫學院開創得很早,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九年,初期利用臺北醫院的教室上課,聘請東京帝大出身的醫生為教授。學校從講習所發展為總督府醫學校,至一九一九年改稱為醫事專門學校,至一九三四年才改稱臺北帝大醫學部,戰後稱為臺灣大學醫學院。它的歷史實即一部臺灣近代醫學發展史,所培養的醫生為臺灣人的健康發揮了無比貢獻,易言之,臺大醫學院是臺灣醫學的搖籃。醫學院的建築始建於一九0四年,初為木造校舍,至一九0七年增加幾座磚造建築,其中包括現存臨中山南路的一座。至一九一四年已完成講堂及生化學藥理學校教室等規模,如今僅存的也是被指定的古蹟即是這一座緊臨仁愛路與中山南路交叉點的早期建物。它的年代從一九0七年至一九一三年,為臺大醫學院的忠實歷史見證物。其建築採用十九世紀法國盛行的曼薩爾〈Mansard〉式屋頂,一樓外牆有拱廊,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建材樸實而外觀典雅,樓板使用了工字鋼樑,為臺灣所罕見,在建材及結構技術上彌足珍貴。 臺大醫學院使用中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仁愛路1段1號 台北市中正段三小段9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3413 25.038174 AA0960200005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3/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AA09602000054 臺灣廣播電臺放送亭 古蹟 在臺北二二八公園內的一座亭式建築,為建於一九三四年的臺灣廣播電臺附屬的喇叭小亭。它的外觀造型兼有臺灣式屋頂與日式石燈的特色,牆體為施工優良的磨石子,矗立在公園中央,非常醒目。放送亭四垂屋頂下安設喇叭,向四方播放新聞與音樂,在二次大戰末期,日本透過廣播傳達時局新聞,特別是戰敗無條件投降時天皇的宣告。臺灣在一九三0年代所建的戶外廣播亭不多,臺北二二八公園所存者尚稱完好,具有稀少性之價值。 於228公園內現況展示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228和平公園內 台北市公園段三小段139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883 25.042681 AA0960200005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4/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AA09602000055 臺北第一高女 古蹟 北一女中原為日據時期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初創於1904年,稱為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為臺灣最早的高女之一。當時城內多為日本人,本校幾乎專收日本學生,與專收臺籍學生的第三高女形成明顯的對比。光復後改制為臺北一女中,由於校風卓越,教育英才無數,成為臺灣最出名的女子中學。它的校址原為清代城內的文廟,初建時期的校舍均為木造,校門設在東北角,臨公園路,現在主要校舍為1933年所建成,由臺北州土木課所設計,校門改設西北角,平面為曲尺形,外觀門窗形式簡潔,線條明快,接近三○年代流行的國際樣式。(摘錄自台北市古蹟巡覽-下冊)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舍使用。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重慶南路1段165號 臺北市中正區公園段三小段310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3038269528 25.0385731616986 AA0960200005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6 原臺北北警察署 古蹟 日據時期的臺北警察署分為南署與北署,北署位於大稻埕,以該區多為臺灣人聚居並為北臺灣經濟重心,為控制治安而設置。大稻埕地區地區為日據末期臺灣民主政治社會運動的發源地,許多臺籍菁英因鼓吹其理念,不見容於日總督府而被捕,監禁於北警署。名醫蔣渭水即曾出入該警署達四次,於獄中著有拘禁臺灣人之觀察文章,發表於當時的臺灣民報。此建築物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外觀平實,臨街轉角為弧面牆,側邊牆重覆之半圓拱窗,是目前臺北市僅存日據時期較具規模的警察局。內部保留原設計之拘留所及水牢,呈現警察局特殊空間機能要求。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本古蹟刻進行修復工程,暫不開放參觀。 1998-03-25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寧夏路87號 台北市雙連段三小段407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95 25.059112 AA0960200005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7 臨濟護國禪寺 古蹟 臨濟護國禪寺創建於一九00年,於一九一一年落成。為日據初年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當時他受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臺弘法佈教,臨濟宗為有別於曹洞宗的一支佛教宗派。護國禪寺依山傍水,附近基隆河蜿蜒流過,寺面積頗廣,格局宏整,原來包括山門、法堂、大雄寶殿及附屬方丈堂。至今大雄寶殿仍保存完好,全為木結構之歇山重簷式。山門建築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另外,寺前大砥石及寺後開山始祖墓、石雕佛像等亦具歷史文物價值。 至今大雄寶殿仍保存完好,全為木結構之歇山重簷式。山門建築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另外,寺前大砥石及寺後開山始祖墓、石雕佛像等亦具歷史文物價值。 1998-04-13 府民三字第8701538401號 臺北市 中山區 玉門街9號 台北市德惠段一小段160-4、177、178、179、180、181、187地號 臨濟護國禪寺是於日據時期,臨濟宗鎮南山護國寺之延伸。山門、大雄寶殿皆為日本江戶時代佛寺之典型建築。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0723 25.072392 AA0960200005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8 建國中學紅樓 古蹟 建國中學原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創建於一九0八年,後來改制為臺北州立第一中學,供日人子弟就讀,此即為日人在臺差別教育之象徵。 學校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南海路56號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段五小段384地號 1.建國中學紅樓創建於1908年左右,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中學校,其後改制為台北州立第一中學校供日人子弟就讀,是為日人在台差別教育之象徵,但亦為臺灣設立中學校之濫觴。2.該樓為以紅磚為主的二層建築,外觀帶有仿文藝復興式樣的裝飾趣味,比例優雅,整體作法簡潔明快。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858 25.031147 AA0960200005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71 內湖清代採石場 古蹟 臺北盆地周圍盛產質地優良的石材,當清末光緒年間計畫興築臺北府城牆時,選擇內湖及大直一帶山區所產的石材作為建材。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0號 臺北市 內湖區 環山路一段136巷底 臺北市內湖區西湖段一小段63、65地號 1.為光緒八年興建台北府城時所選用的開採石材場所之ㄧ,具歷史文化價值。2.現場環境景觀優美,並保持許多當年開鑿石料遺蹟,可為台北建城歷史的實證。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68391 25.087517 AA0960200007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59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古蹟 建築採取西洋古典形式,一樓為仿石之牆面,中央闢有大圓拱門入口,二樓外觀出現十二根高大的希臘複合式柱子,造型華麗。這座建築原有三層樓,光復後曾由郵電總局、電信總局、交通部等機構使用,近年空間不敷使用,於頂上再增建一樓而成現貌。現改為國史館開放參觀。(摘錄自台北市古蹟巡覽-下冊)詳見國史館網站http://www.drnh.gov.tw/ 作為國史館開放參觀,參觀相關資訊詳見國史館網站http://www.drnh.gov.tw/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長沙街1段2號 台北市城中段三小段13地號 創建於1920年,原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台灣光復後交由交通部郵政總局及電信總局負責管理使用,民國59年加建頂樓成為四層建築,是臺灣電信史上的重要例證。該建物為鋼筋混泥土加強磚造,正面由12根複合式柱式構成宏偉外觀,側面則由4根愛奧尼式柱式強調,牆面以寬橫紋帶及圓拱窗襯托,面寬延及半個街廓,門面雄偉壯麗保存完好。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5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0822 25.039713 AA0960200005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5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0 原臺北信用組合(今合作金庫城內支庫) 古蹟 建於一九二七年,原為日據時期臺北信用組合的建築。為當時臺北城內的中小企業所組織的銀行。光復後曾改為臺北第十信用合作社,近年由合作金庫接管,成為城內支庫。建築設計風格進近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式,也有點模仿美國芝加哥商業大樓。正面屋簷略微突出,以許多裝飾性小拱支撐。中央入口的騎樓挑高2樓,左右各立高大的圓柱,襯托這座銀行的雄偉氣勢。外牆上方以一隊貓頭鷹雕像裝飾,似有守夜的寓意。 現況作為合作金庫城內支庫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衡陽路87號 台北市城中段二小段530、531、532地號 俱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0597 25.042317 AA0960200006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1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 古蹟 日據時期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位於總督府西側後方,為當時工業剛起步發展的重要能源機構。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辦公使用。自民國102年4月1日於特定時間開放庭院供民眾預約申請參觀,表格自台電公司網站http://www.taipower.com.tw/便民服務之表單下載/其他項 下載申請。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延平南路119號 台北市城中段三小段20地號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創建於1930年左右,戰後先後為中央招待所及省主席官邸。該建築屬混凝土加強磚造洋房,美麗優雅;入口玄關為拱圈門廊,角柱邊有配上仿希臘柱式。建物整體為南歐風格建築型式,細部並有如板條牆、文化瓦等日式作法,為當時流行之和洋折衷風格,為日治時期高級官員住宅類型。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09417 25.039764 AA0960200006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2 臺灣銀行 古蹟 臺灣銀行始創於一八九七年,當時為日據初期,殖民政府為控制臺灣金融與經濟而設立,亦是後來執行南進政策的金融與投資機構。一九0三年建銀行總部於今址的西側,原為紅磚與斜頂之仿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因遭白蟻侵蝕,乃於一九三八年擇今址重建,由日本建築家西村好時設計,大倉土木施工。臺灣銀行在二次大戰時遭受轟炸,屋頂於戰後重修,但外觀牆體及列柱均為花崗石原物。它採用西洋古典建築元素,如臺柱、列柱、石雕花瓶欄杆、柱頭與女兒牆連續的飾帶,充分表現出穩重而理性的美感。 做為臺灣銀行本行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重慶南路1段120號 台北市城中段二小段399-2、400-5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2912 25.04147 AA0960200006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3 帝國生命會社舊廈 古蹟 原為日據時期保險公司帝國生命會社辦公館舍,初建於1910年代,為有尖塔之形式,但後來遭蟻害,乃於1930年代再行改建,捨去尖塔。光復後轉由外交部、台灣銀行等機關使用。這座建築採用折衷主義的設計,外觀使用淺色面磚,用以襯托其高貴幽雅之個性,可列為1930年代辦公大樓的代表。 臺灣銀行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博愛路162號 台北市城中段二小段567、568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1358 25.041558 AA0960200006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70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 古蹟 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市簡易宿泊所、內部空間旋兼作職業紹介所之用,俟1930年公設質舖遷入合署,為本市社會福利服務發展之歷史見證。光復後曾為本市衛生院、性病防治所,現作為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會館使用。建築設計仿歐風樣式,左右對稱,兩翼設有突出高塔,屋頂上開圓洞窗,並有橫帶裝飾,整體設計饒富趣味。屋頂原是半圓筒狀,今改為斜頂以利排水。 現由社會局現作為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會館使用,為因應二期興建工程,自101年10月起休館,暫停古蹟參觀及導覽服務,開館時間依工程狀況而訂。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0號 臺北市 中山區 長安西路15號 台北市正義段四小段236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1045 25.049877 AA0960200007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4 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古蹟 原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建造於1937年,與基隆港務局為同一批由日治時期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臨時建築系所設計的近代建築。日治時期臺灣的重大公共建築多由日本營造廠承包工程,臺灣民間無法與其抗衡。但是這座在1930年代屬於設備新穎,構造堅固的現代建築卻由臺籍人士林灶的協志營造廠承包,並且成功地完成全部工程,獲得各界人士之好評,為臺灣的建築工程立下一個受人尊敬的典範。這座建築的設計呈現現代主義的風格,外觀以水平弧線構成,原先也有弧形陽臺,近來被拆除,並在頂樓添建一層。在臺灣近代建築中,論及造型與施工技術,電話交換局仍佔有一席地位。(摘錄自臺北市古蹟巡覽-下冊) 辦公空間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 臺北市 中正區 博愛路168號 台北市城中段三小段15地號 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在通訊史上有重要意義。其圓弧形的流暢轉角、連續的簷口與窗台線,表現強烈的水平感,為1930年代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具建築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1037166744 25.0390451141348 AA0960200006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5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古蹟 建於一九一六年,原為東門附近臺大醫院與醫學院師生常去的幸町教會。它的建築採用紅磚與唭哩岸石混合構造,為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來臺的早期設計工作,風格上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紅磚小教堂。 教堂平面坐東朝西,西側立面尖拱窗鑲嵌有圖案的玻璃,內部使用鋼骨屋架,空間高敞而顯得莊嚴。外觀門窗多用哥德式尖拱,石雕精美,尤其是鐘樓的石雕百葉窗極具特色。外牆的磚砌扶壁也呈現哥德式教堂常見之趣味。 除教堂外,後側的主日學教室也同屬磚造歐風建築,皆為臺北所存較早期的基督教建築。 做為財團法人台北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使用,參觀資訊:http://www.chi-nanchurch.tw/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中山南路3號 台北市成功段三小段98-1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939 25.043457 AA0960200006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5/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AA09602000066 臺大法學院 古蹟 原為日據時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之校舍,專收日人,主要研究臺灣、南洋經濟。1926年改為臺北高等商業學校,開始允許少量台籍學生就讀,是臺灣最早設立之高等學府之一。光復後併入臺灣大學成為法學院,培育法政人才甚多。主要行政大樓、大禮堂及二層樓教室均完成於1919年,皆為精緻之西洋古典式樣建築,有希臘柱式與半圓拱,但屋頂鋪日本黑瓦。平面呈四合院形態,中央留設天井。天井及校園內林木茂盛,花草水池互相輝映,構成了寧靜而典雅的學習空間。在室內空間方面,大禮堂的跨距大,講壇與座椅多為原物,殊為可貴。其校門使用臺北所產砂岩砌成,上置銅製燈具,形制古樸,門內廣場仍有水池及花園亦值得珍惜。 現況作為台灣大學社科院及辦公室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徐州路21號 台北市成功段二小段103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4965 25.040591 AA0960200006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8 吟松閣 古蹟 位於北投區幽雅路二十一號的市定古蹟「吟松閣」,興建於一九三四年,為目前臺北附近所存的少數日本式木造旅館。其建築物及庭園造景深具日式風格之代表性。主體建築多為鋪黑瓦平房,部分為二樓,外觀極為幽靜而典雅。 目前為私人旅館餐廳使用。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北投區 幽雅路21號 台北市新民段四小段33、34地號 位於北投區幽雅路二十一號的市定古蹟「吟松閣」,興建於一九三四年,為目前臺北附近所存的少數日本式木造旅館。其建築物及庭園造景深具日式風格之代表性。主體建築多為鋪黑瓦平房,部分為二樓,外觀極為幽靜而典雅。從初建以來雖經多次修建,但仍保留屋前入口木門樓、魚池、小拱橋、石階與造型小巧的石燈籠,反映了日本大正與昭和年間的庭園設計風格。整座旅館利用地形,沿山坡配置,視野良好。室內運用大量檜木裝修,呈現高貴優雅之氣氛。從建築風格與庭園佈置而言,吟松閣見證了北投溫泉文化史。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09 25.138559 AA0960200006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69 臺灣大學校門 古蹟 市定古蹟「臺大校門」建造於一九三一年,為原臺北帝國大學正門及守衛室,現仍為臺大主要校門,具有臺灣高等教育史上啟扉之象徵意義。建築物外觀雖然低矮,造型平實,但施工極為精良。中央設守衛室,管制左右兩側出入口。建築物由當年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建材使用臺灣所產褐色面磚與唭哩岸石,頗具本土特色。校門的形式頗像堡壘,呈現厚實堅固之感,色彩與校園內其他同時期校舍相同,具協調之美。校門前的廣場氣度恢宏,且是近數十年來青年學子關懷校園與社會改革之言論廣場,深具空間見證之意義。 現仍為臺大主要校門。 1998-05-04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羅斯福路4段1號 台北市學府段四小段230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6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3806981315 25.01690999112 AA0960200006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6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72 臺北工業學校紅樓 古蹟 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為日據時期臺北州立工業學校,初建於一九一二年,稱為總督府民政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至一九二一年才改制為州立工業學校。是日據時期臺灣最重要的工業學校,被認為是早期工業人才之搖籃,初設化工科、電機科、機械科及建築科等。紅樓牆體均為紅磚砌成,柱子凸出,形成修長的立面,內有兩層樓,外設廊道連結其他校舍。窗臺下的通氣孔,以鑄鐵製成,鑲有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整座建築以精緻的磚工表現出嚴謹比例之設計精神,在科技大學校史上及臺灣所存二十世紀初期的校園建築中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該校校舍早年多為磚木造,一九三0年之後陸續改為鋼筋混凝土造,近年屢經更新,舊校舍幾乎不存,這座紅磚小樓卻完整地保留下來,現稱為思賢樓,為僅存之第一批校舍建物。 1998-07-21 府民三字第87048006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忠孝東路3段1號 台北市懷生段三小段205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43344 25.041962 AA0960200007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73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古蹟 三井株式會社為日據時期日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其經濟活動與殖民政策不可分,經濟事業範圍甚廣,其中物產會社影響力較大,除臺北總部外,臺南及高雄亦設支店,經營銀行及保險事業。其總部早在日據初年即設於館前路,當時附近金融及保險會社雲集。 原始建築約建於一九二0年,樓高三層,轉角有尖塔,屬於文藝復興建築之樣式,後因樑柱腐蝕,乃在一九四0年改建為今貌,採用較簡潔的建築風格,立面有許多水平窗框,轉角處及兩端山牆較高,有垂直的裝飾性小柱,這是當時世界各地流行的建築風格。大廳內當時亦裝設電梯,於今看來具有時代見證之價值。 做為臺灣土地銀行辦公室使用 2000-07-19 府民二字第89050361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館前路54號 台北市公園段二小段465、466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851069967 25.0435442081705 AA0960200007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74 士林公有市場 古蹟 士林公有市場位於慈誠宮之前,在清代士林建街時,慈誠宮位於市街中心,其前廟埕即為熱鬧的市集。 士林公有市場位於慈諴宮之前,在清代士林建街時,慈諴宮位於市街中心,其前廟埕即為熱鬧的市集。目前古蹟仍維持市場使用。 1998-09-01 府民三字第八七0四八0三七0一號 臺北市 士林區 大南路89號 台北市光華段四小段508-4、508-5等地號 1.創建於1910年前後,為台北市所保存較為古老之傳統公有市場,近年又擴展為士林夜市,遠近馳名,在台灣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規模宏大,保存完好,使用紅磚與木椼架混合構造,屬日治時期典型之建築結構,它臨接士林慈諴宮,與傳統廟口廣場合為一體,確實少見,體現傳統與現代之融合。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2462083782 25.0891917137115 AA0960200007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AA09602000082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古蹟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為臺灣較少見的佛教石窟,佛教密宗護法神有五大明王佑稱五大尊,不動明王為大如來之化身,屬密教之真言宗,在台灣並不多見 。一九二五年日人佐野庄太郎為配合其所經營之溫泉旅館而倡建,規模小巧,前有手水臺及近來所建拜亭,洞旁清泉飛瀑,景色幽雅,可謂北投勝景之一。 為民眾自行前往參拜地點 1998-10-14 府民三字第8706786101號 臺北市 北投區 幽雅路杏林巷2號對面 台北市崇仰段一小段41、42-1、56、81地號 創建於1920年代,係旅館星乃湯經營者佐野庄太郎為祈求生意興隆創建,與北投溫泉區之開發密切。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8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947 25.138408 AA0960200008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8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