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6秒, 共找到 2952 筆資料,顯示第 101 到 2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宜蘭縣 冬山鄉 永美社區 永美村 一、本社區位於羅東鎮近郊,屬於鄉村居住型環境,全村約有112公頃稻田,全年一期種植水稻、二期作均為休耕種植綠肥,人口約3,134人設址約1,230戶,居民生活純樸,務農為多。二、本社區活動中心於民國76年間興建完成,成立為「永美社區」;於民國82年改制命名為「永美社區發展協會」,會員計75人置有理監事會,理事9人監事3人;並成立5個附屬團體計有「長青會」會員約210人、「元極舞隊」、「太極氣功十八式」、「大鑼鼓隊」、「家政班」等,各各組織團體均正常運作中。 永美社區發展協會 詹素華 b403020@yahoo.com.tw 03-9589513 宜蘭縣冬山鄉永美路413號
宜蘭縣 冬山鄉 清溝社區 清溝村 宜蘭縣冬山鄉清溝社區發展協會 陳美娟 chen-go-99@yahoo.com.tw 03-9680394 03-9680874 冬山鄉永清路456號
宜蘭縣 冬山鄉 南興社區 南興村 南興社區從101年截至7月為止,社區總人口數3,412人;共1,043戶,土地大約已完成開發90%,地理位置位於冬山鄉鎮中心內,又緊鄰冬山火車站旁約200公尺,雖早期以務農為主,但現行搭配冬山鄉都市更新計畫後,整體生活營造趨向『鄉鎮都市化』之生活形態;但為能保有過去70%對農業文化生活的想像,南興社區找尋過去早期農閒工藝地方文化進行文化復育,鑒於對農業文化時期對牛兒的情感,希望人類珍惜它,以有限的資源,創造文化藝術的價值,以環保為使用出發點、不濫用,進一步將皮雕工藝從過去的農業用具文化轉換為藝術及生活實用品兼具的藝術創作。 南興社區發展協會 廖喜吉 scyakk@yahoo.com.tw 03-9595831 03-9595831 冬山鄉冬山路98-2號
宜蘭縣 冬山鄉 太和社區 太和村 本社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佔1/3多、餘為平地,轄內多水田及部份山區,農產品以稻米、茶、文旦柚為主,居民生活尚稱小康。民國79年(1990)有幸經指定為辦理社區發展後續計畫社區,即結合各級政府、社團、學校及民眾通力合作,共同參與,並獲各級政府支持與肯定,榮獲79年(1990)度省優等社區。並於民國84(1995)年11月獲李總統召見表揚。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社區發展協會 黃崇澤 huang@ilc.edu.tw 9592096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太和路236巷7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dd1fb70-7a7c-49ab-9202-3f464736f082/1/DSC05577.JPG
宜蘭縣 冬山鄉 東城社區 東城村 本社區位於冬山鄉行政區以東,面積約1.7306平方公里,成長條型,分佈於阿兼城、內城、武荖坑等三個區塊,多水田及部份山區,地形、人口分散不集中,現有住戶508戶,村民以務農為主,農產品以稻米、茶葉為主,民風純樸,村民生活尚稱小康。 東城社區發展協會 黃勝從 g1007605@yahoo.com.tw 03-9590259 03-9590556 宜蘭縣冬山鄉冬山路一段45號
宜蘭縣 冬山鄉 丸山社區 丸山村 丸山社區位於蘭陽平原南側丸山小丘的北麓,地處冬山河流域上源之新〝 舊寮溪的分界點,地理形勢可說是‧坐擁丸山,環視兩水,此兩帶溪水,即為流經丸山橋的舊寮溪和源於松樹門而流經丸山北橋的湧泉,天生自然,自成格局,近年來考古學家發的史前遺跡-丸山遺址,不但成為考古學界的重要研究區域,也是本地最明顯,最著名的地標. 宜蘭縣冬山鄉丸山社區發展協會 賴正雄 sanc03@mail.e-land.gov.tw 03-9584673 9893183 宜蘭縣冬山鄉丸山村港尾路75巷6號
宜蘭縣 壯圍鄉 壯六社區 忠孝村 壯六社區位在宜蘭縣壯圍鄉,相傳初期吳沙來此開墾時,將成員分成多組,後來這些先民便依照當時分組的編號命名所定居的區域,即一結、二結、三結……而此區為第六隊,故以「六結」名之,到了日據時代,始更名為「壯六」。 壯六社區的居民以務農為主,稻米、蕃茄、哈密瓜等為主要農產,此外,農民利用農地休耕期灑下種子,種植10公頃的波斯菊、向日葵、百日草等花卉,色彩繽紛的花海群花爭艷,蝴蝶流連其間,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 供奉玄天上帝的玄威廟和供俸開漳聖王的鎮安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神蹟頻傳、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二廟共同舉辦的廟會熱鬧隆重,信徒紛紛前來進香。未來壯六社區有「三生」的遠景,即「生活、生態、生產」。除了繼續加強農特產品的推廣,也呼籲民眾保育生態,如以釣魚代替捕魚,並將河岸綠美化,以吸引遊客前來觀光。 壯六社區發展協會 林慶元 03-9301590 宜蘭縣壯圍鄉忠孝村壯六路47號
宜蘭縣 冬山鄉 大進社區 大進村 大進社區地處蘭陽平原的邊陲,鄰近梅花湖風景區及三清宮,有打狗溪及羅東溪流經其間,地質屬沖積砂礫土,非常適合栽培各種水果作物。封閉式地形使本社區依然保留傳統鄉村特色。94年並經農委會指定為大進休閒農業區。黑石板是本社區番社坑的特產,黑石板屬沉積岩,硬度不高,經山洪沖刷後石表細密光滑,因石質及造型特殊,民國90年社區大學在社區設石頭彩繪班,指導民眾作石頭彩繪。透過彩繪藝術,賦予黑石板另類的藝術生命,早年的墾荒歲月,先人就地取材也以石板屋展現創意。大進地區一如蘭陽其他地區一般,數百年前先民開墾時期,無可避免的與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有一番激烈廝殺攻防,大進地區先民為防止原住民下山出草,起造樹屋,作為居民的住屋。96年在水保局培根計畫的DIY工作坊中,學員們仿造先民製作樹屋,以紀念先民奮鬥打拼的拓荒開墾精神。本區主要道路大進路通向泰雅原住民部落──寒溪。道路兩旁除了觀光果園、咖啡廳林立外,更有最具宜蘭特色的蜜餞商家,旅客可在此免費大快朵頤一番。本區盛產水果,區域內觀光果園大多提供水果生態套裝體驗活動,水果製酒活動,水果蜜餞體驗等。為營造社區特色,以促進休閒觀光產業之發展,社區計畫在主要道路兩旁種植紫色野牡丹,等待花期一到,沿路紫色花海將有如星光大道般的紫色花毯,迎接著來此的遊客,將是一處充滿果香、花香特色的休閒農業區。 社團法人宜蘭縣冬山鄉大進社區發展協會 藍榮宗 dajin.college@msa.hinet.net 03-9614657 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村大進路九路5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FD04465-C89E-4928-B356-C4939A114C93/3/2009241622522石頭厝.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FD04465-C89E-4928-B356-C4939A114C93/3/200924162292小埤塘.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FD04465-C89E-4928-B356-C4939A114C93/3/200924162291G097001大進農村再生計畫.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FD04465-C89E-4928-B356-C4939A114C93/3/2009241622521大盡梨子.jpg
宜蘭縣 壯圍鄉 永鎮社區 永鎮村 永鎮社區由兩大聚落所形成的「三塊厝」、又命名作「粿寮(過寮)」。最早是先人從福建漳州一帶,後遷居於現址,並且帶來純樸風俗民情。後來這就簡稱兩大聚落,因位處偏僻、臨海從事農漁業,居民生活較清苦,就業不易,故人口外移頻繁。過去定居於此,擁有五大姓──李、陳、黃、劉、江,還有其他姓氏佔有一小部分。由於人口較少,因著地方上的宗教信仰,形成以「過寮王公廟」為中心信仰的聚落。 永鎮社區發展協會 吳宗曄 ghest0307@yahoo.com.tw 03-9306659 03-9307791 壯圍鄉壯濱路4段96號
宜蘭縣 壯圍鄉 美褔社區 美福村 本社區位於國道5號壯圍鄉段旁,南邊為宜蘭縣最大河流蘭陽溪為一傳統農業社區,居民都以耕種為主,主要以種植水稻、蔬菜為輔,冬季蔬菜類以蔥、蒜及葉菜類為大宗,夏季蔬菜以瓜果類為主(西瓜、香瓜、哈密瓜、南瓜)。 宜蘭縣壯圍鄉美褔社區發展協會 潘文益 a121212655@yahoo.com.tw 039223344 039229704 宜蘭縣壯圍鄉美褔路53號
臺南市 白河區 昇安社區 昇安里 昇安社區發展協會 李淑卿 ching200379@hotmail.com 0988352578 066351811 台南縣白河鎮昇安里51之6號
宜蘭縣 壯圍鄉 廍後社區 東港村 社區位處蘭陽溪與宜蘭河交界,出海口為野鳥保護區,河內有簡易碼頭,適宜發展農漁村之觀光休閒產業,但礙於法令須一一克服,定能突破現況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 宜蘭縣壯圍鄉廍後社區發展協會 吳宗曄 ghest0307@yahoo.com.tw 03-9370601 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廍後路仁愛新村50-1號
宜蘭縣 壯圍鄉 紅葉社區 復興村,新社村 蘭陽平原於先人吳沙開墾以來即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環海之世外桃源,蘭陽的好山好水也是世界聞名,礙於交通封閉一直是蒙著一襲神秘面裟讓外界無法得知內在之美,也讓政府之德政一直無法施行於此,今雪山隧道開通,高速公路順暢,我們需將蘭陽之美推向國際,並將政府福利政策加以推廣,讓蘭陽平原成為休閒好地方,居住民眾的天堂。 社團法人宜蘭縣蘭陽福利社區促進會 吳宗曄 ghest0307@yahoo.com.tw 9306659 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4段39號
宜蘭縣 壯圍鄉 美城社區 美城村 社區最大資產四間廟宇,一.南安宮(主神:南法元帥)二.五間紫雲寺(主神:齊天大聖)三.東安工聖祖廟 四.美城福德廟,社區組織有媽媽教室,守望相助隊,元極舞,外丹功。社區有一條長達兩公里的護城河,希望兩旁能種滿垂柳跟一些有利水土保持之植物,能夠達到綠化社區功能,以便推動社區文化資產做出地方特色,以及推動觀光資產,有意推動鐵馬道之休閒活動,讓所有人能到宜蘭就能到先來到美城社區,經營觀光價值,推動綠化環境之方針,讓水泥溝渠離開美城社區,也希望能夠做出美城社區獨特農產品,用觀光來提動地方繁榮綠化,也符合政府推動節能減碳的目標。 美城社區發展協會 林文達 mars996@yahoo.com.tw 03-9307656 03-9308646 宜蘭縣壯圍鄉美城村大福路三段75號
宜蘭縣 壯圍鄉 古結社區 古結村 宜蘭縣壯圍鄉古結社區發展協會 徐凱筠 quio0036@gmail.com 0934050439 宜蘭縣壯圍鄉古結村古結路252號
宜蘭縣 壯圍鄉 新南社區(宜蘭縣新南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 新南村 新南村處於壯圍鄉最南端、位於宜蘭河、蘭陽溪、美福大排匯流之處,出海口高灘地的地形利於種植瓜果類植物,在居民精心的栽培下,甜美可口的瓜果,使這裡有了『哈密瓜的故鄉』之美譽。家鄉俚語:咱的故鄉新南村,種瓜仔最內行,第一好呷新世紀,年年出狀元(台語釋) 宜蘭縣新南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 官燿金 k0932088300@yahoo.com.tw 03-9253517 03-9255677 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75-3號
宜蘭縣 壯圍鄉 壯五社區 吉祥村 本社區位於北宜高速公路兩交流道間,緊臨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且為壯圍鄉首善之區,區內有鄉公所,鄉代會,衛生所,警察局,衛生所,國中小,農會郵局等等,也有大賣場便利商店,生活機能完善. 宜蘭縣壯圍鄉壯五社區發展協會 王建發 jason@emay.com.tw 03-938 8802 宜蘭縣壯圍鄉中央路二段 69 號
宜蘭縣 壯圍鄉 後埤社區 復興村,過嶺村 後埤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壯圍鄉濱海公路旁介於紅後社區和過嶺社區中間。社區居民涵蓋兩個村落:復興村(17鄰~20鄰)及過嶺村(1鄰~5鄰)。社區成立於民國83年10月至今已有十六年之久,但很可惜一直沒有很好的經營發展;社區業務讓社區空轉多年,所幸於98年8月改選理監事,產生新團隊之後才開始運作,目前會員人數已有116位,大家也都非常關心社區議題,期待大家共同努力讓社區有更好的發展。 宜蘭縣壯圍鄉後埤社區發展協會 張永德 happyder@gmail.com 03-9388700 03-9372306 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二段402巷5號
臺南市 白河區 玉豐社區 玉豐里 白河鎮玉豐社區發展協會 徐秀玲 06-6830910
宜蘭縣 宜蘭市 北津社區 北津里 北津里位於室蘭市北端,南濱宜蘭河,東接新生里。西臨梅洲里,北連筊白里。居民共有687戶,人口總數共計2,183人;男性1,094人、女1,089人。 金同春圳由西邊向東橫流而過,將本里一分為二,圳的東南邊為住宅區,西北側良田仟陌,農業發達。本里在日據時代為宜蘭縣歷史悠久的「紅磚」主要產地。因為製造技術良好「品質優良而名聞遐邇,所生產之「紅磚」均供不應求。所以各式磚廠林立,對蘭陽地區早期「土角草厝」到「紅瓦磚厝」貢獻良多。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樓大廈改用RC鋼筋混凝土後,磚廠工業隨即沒落。民國七十年磚窯廠全面停產,里民轉業他鄉,人口驟減,產磚盛期光景而今只能存留在里民的回憶中。 北津社區發展協會 陳進輝 azonchen@gmail.com 0912286918 宜蘭市北津里十三鄰津梅路八六之十號
宜蘭縣 南澳鄉 南澳社區 南澳村 南澳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84年5月3日成立已達16年,歷任四屆理事長,目前為第四屆(98年5月17日改選就任),會員74人、理監事20人、志工:40人,為南澳鄉較具組織規模與運作社區,與政府單位運作正常,具有發展潛力與意願參加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並願意配合各項工作推行。 宜蘭縣南澳鄉南澳社區發展協會 彭景美 nanao0921@gmail.com 03-9981611 03-9981611 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中正路53
宜蘭縣 南澳鄉 武塔社區 武塔村 武塔簡介本社區位於北迴鐵路元武塔站東方300公尺的地方,既大南澳南溪下游左岸,鹿皮山東方,海拔50公尺的沖積平原,區民多來自老武塔舊社的塔拉幹社,故建村時稱武塔,交通以北迴鐵路、蘇花公路為主,甚稱交通便捷。現有住戶數約190戶、人口560人,是原住民泰雅族聚集孳息的部落,居民個個純樸敦厚,除少數扔持續務農外,有三分之二的年青人大多從事公、教、軍、警及駕駛為業,過著樂天知命和平的日子,本社區(村)東邊有一條南溪南溪,水資潔淨如翠玉,水流輕揚如浮雲,隨處可見魚蝦悠閒,每年四、五月盛產毛蟹,也是外地遊客常常前來遊憩的好地方,本社區四周風景秀麗,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資源豐富,泰雅文物更具特色,實為無空氣污染、無工業噪音的最佳居住環境。 宜南縣南澳鄉武塔社區發展協會 蘇小姐 taintain168888@yahoo.com.tw 03-9984727 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溫泉巷7號之1
宜蘭縣 南澳鄉 金岳社區 金岳村 84年成立,未曾舉行社區活動。94年理事長改換後,開始重現社區服務之議題,迄今。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建立部落意識,營造社區總體發展。本會以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理事會代行職權;監事會為監察機構。本會置總幹事一人,承理事長之命處理本會事務,其他兼職人員若干人,協助本會達成任務,推動社區造人、造社之推廣。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社區發展協會 陳芃伶 alang_lopwe@hotmail.com 03-9984313 03-9982117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金岳路12號
宜蘭縣 南澳鄉 東岳社區 東岳村 地理位置:東岳村位於東澳溪入海處,東澳嶺烏岩角西南方,三面為東澳嶺、西帽山、太白山所包圍,為一個依山傍海的聚落,面積33750平方公尺。東岳村由上、下二部落聚合而成,日據時期一起遷到現址處,為南澳鄉最早搬到平地的聚落,從北下過了東澳橋後以蘇花路為分界線分為兩邊,右邊是東澳國小,東澳國校後面的村落就是南澳鄉東岳村,是宜蘭縣泰雅族聚落之一,另一個方向則是蘇澳鎮東澳里為平地人所居主之地。人文景觀:過去東澳,原稱東岳,又稱伊藥(lyo);因東岳山中盛產貴重藥草lyo(金線蓮)而得名。然而東岳社區臨近太平洋,每年四月至七月盛產飛魚,當地人以日語稱飛魚為Dobiyou,故此地名又以「多必優」為稱號,1919年6月14日東岳村就創立東澳教育所,教育的領受也使得東岳成為日化最深的部落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使用日語的溝通方式頗為普遍,泰雅語夾雜台語、國語及日語的情形也屢見不鮮,這與日據時期的居民受到日化教育有很密切的關係,直接影響到下一代所產生的結果。南澳鄉東岳村人才遍及不同的領域,過去教育人口為南澳鄉七個村中最高的一村,從醫生、校長、老師、公務人員、民意代表、基層員警、護士、宗教人士等,其部落的人文色彩濃厚,形成一個具有知識與水平的原住民部落。 宜蘭縣南澳鄉東岳社區發展協會 漢 聲 u9142047@yuntech.edu.tw 03-9986195 03-9986472 宜蘭縣南澳鄉蘇花路三段139巷7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33073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33069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01086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01088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01085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33068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3dcd952e-3ff8-44d5-8c72-cbfaefff43f6/1/P1010949.JPG
宜蘭縣 南澳鄉 澳花社區 澳花村 本部落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最南端,位居今和平溪下游左岸與支流楓溪合流處,飯包山東南山腳,與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僅以一溪相隔。其村分為三部:一在楓溪右岸台地,今稱為下村,海拔49公尺;一在楓溪左岸台地,今稱為上村,海拔約60餘公尺,與下村皆在和平大橋北端西北方,係楓溪所造成的沖積平原,沿河岸有狹小的平坦地;一為和平溪出海口北方沖積平原,今稱漢本。部落對外交通,在陸路方面,往昔以蘇花公路為唯一交通孔道,北通蘇澳,南抵花蓮,部落即位於蘇花公路中間。1973年政府闢建北迴鐵路,於1980年全線竣工。北迴鐵路途經和平溪口,於溪北溪南各設漢本與和平火車站,自此,部落之對外交通較前更為便利。1984年花蓮縣和平地區劃為「和平水泥專業區」,1997年於和平溪南岸建和平工業專用港,於2004年完工並正式啟用。 本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原係居住於和平溪上游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南澳山地klesan地區,範圍即今和平北溪及南澳南北溪上游山地。日治時期rgayung部落係由tosa亞群之kmuyaw社、bbukekay社與squliq群knhakun亞群之kllaw社及klmwan社四社所組成。除了泰雅族,部落自日治時期即湧入為數不少的其他族群,1935年計有日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等計256人。戰後,又有ryohen社十餘戶、knyang社二戶與花蓮崇德東sciq亞族truku群數戶遷入rgayung部落。1980年代初,陸續有5戶10名阿美族人在親戚引薦下自台東關山遷移到漢本居住。今rgayung部落人口,本研究根據rgayung部落村辦公處所抄錄之2006 年1月底家戶資料,統計所得結果計有271戶,975人,男性520人,女性455人。其中,原住民217戶812人,非原住民54戶163人。原住民中,以泰雅族居多,計209戶765人;阿美族其次,計7戶35人;其他1戶12人。估計19以下計有310人,20歲至59歲計有560人,60歲以上計有105人,見表1-02。但是依據本研究2009年2月進行田野調查,若扣除死亡、戶籍仍在但移民國外、外嫁他地者,以及無法尋訪者,實際上長期定居或偶爾返鄉者僅958人。目前部落境內有一所小學,村辦公處、衛生室及派出所等公務機關。而社會組織則以宗教組織為主。自1948年基督教的傳入以後,部落民大致依其原有gaga組織改信新宗教,在1950-1980年基督宗教在原住民社會的全盛期,部落民幾乎皆參與教會信仰與活動。惟自1980年後,由於教會組織老化以及生計活動的轉變,年輕一代參與教會活動者日少,至目前為止尚能實際運作的教會計有5所。部落於1993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迄今已歷四屆理監事會近20年,協會成員約有151名。唯因社區發展協會係政府由上而下推動而成,協會成員皆被動的接受政府單位的輔導與經費補助,且協會核心成員(如理事長)皆視發展協會為其進一步競選公職之跳板,故而部落社區發展協會之運作尚不穩健,端視領導成員是否積極籌措。鑒於社區發展協會積弱不振,2011年5月部落年輕人自行成立「宜蘭縣楓溪原住民永續促進協會」,其成員約有50名。相對於社區發展協會而言,楓溪協會尚能積極參與部落公共議題。在日治時期,蕃社集團移住政策、部落領袖制度的改變與農耕民化政策等,對原住民社會產生莫大的影響。戰後國府統治台灣,仍延續日治時期的山地政策,自1946年起施行地方自治法,以由選舉產生的村長及代表代替傳統部落領袖,使得部落領袖制度朝著世俗化的發展,從而喪失傳統領袖之整全性。再則,新宗教的傳入,也同樣的分食部落領導權力,從而對部落社會組織產生影響。1954年部落礦業活動的發展,使得從日治時期發展的水田定耕農業逐步退入幕後,礦業勞動和運輸業成為村裡主要的產業活動。由於採礦和運輸較農業而言較易獲得現金,且其獲利亦較農業為豐碩,自此,部落的經濟體系就更迅速的捲入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之中,而勞動組織也隨之改變。 宜蘭縣楓溪原住民永續促進協會 彭慧雯 03-9981019 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和平路38號
宜蘭縣 南澳鄉 金洋社區 金洋村 金洋社區位於南澳南溪中游,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及生態,加上有神祕湖自然保護區幽密的闊葉林相,及南澳古道,南溪中更有聞名全國的南澳毛蟹群居石縫中,苦花溪蝦群游溪中. 宜蘭縣艮樣原住民部落永續營造發展協會 葉勝雄 sst1088@gmail.com 0910421874 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金洋路一鄰12號
宜蘭縣 員山鄉 湖北社區 湖北村 宜蘭縣員山鄉湖北社區發展協會 黃涼杰 03-9232868 宜蘭縣員山鄉大湖5路80號
宜蘭縣 員山鄉 同樂社區 同樂村 同樂社區位於員山鄉東北部,東隔宜蘭河接宜蘭市,南與頭分村為鄰,西以枕頭山山麓與枕山村為界,北接礁溪鄉,同樂社區包括新城,蘭城及山前三個聚落,社區總人口3,106人。同樂社區位於大礁溪、小礁溪及宜蘭河上游匯流處,所以空氣好、水質好、土壤肥沃、風景秀麗,有豐富的農特產:如蓮霧、金棗、芭樂以及麻竹筍等等,更有遠近馳名的阿蘭城湧泉、玉蘭花園、酒廠古井以及綠色隧道。同樂社區在榮譽理事長張欽章先生以及現任理事長曾再忠先生任內成立許多班隊:有元極舞、十八式氣功、環保義工隊、社區家政班、土風舞、消防小隊、社區歌唱班以及同樂、蘭城、山前等三個守望相助隊,其中同樂守望相助隊是全國第一支成立的守望相助隊,也曾獲得全國評比第一名。 同樂社區發展協會 張正昌 chang.tank318@msa.hinet.net 03-9232254 宜蘭縣員山鄉同樂村永同路一段182號
花蓮縣 玉里鎮 大禹社區 大禹里 花蓮縣玉里鎮大禹社區發展協會 呂茂林 0933-799950 花蓮縣花蓮縣玉里鎮大禹里2鄰34號
臺南市 白河區 南寮社區 關嶺里 白河鎮南寮農村文化產業協會 侯春南 06-6822646 台南縣白河鎮關嶺里南寮34號
臺南市 白河區 廣安社區 廣安里 白河鎮廣安社區發展協會 張宏昌 06-6877046 台南縣白河鎮廣安里51號
宜蘭縣 員山鄉 尚德社區 尚德村 一.本社區位員山鄉之中心點,屬宜蘭河上游為員山鄉之第五大社區;面積5.04平方公里,人口約2500人。二.本社區由於台七線省道拓寬後,把社區分割為二,切開了人口密集的傳統聚落區域和擴大的農業平原區,傳統的聚落又以三鬮路為主軸,北起大三鬮慈惠寺,南至台一線省路口,重要的文化產業如林家古厝、百年石造古提防等都集中在此。三.社區文化資產極為豐富,屬於早期宜蘭河其支流沖積而成之沙洲地,地勢較低,地下水源充沛,早期常鬧水患。居民主要以農為主,主要農作物以稻米為主,其他雜作為輔,近年來與其他農村一樣,靠農不足以維生,年輕人大多出外謀生。 宜蘭縣員山鄉尚德社區發展協會 林文昌 tlv230670@yahoo.com.tw 03-9230670 宜蘭縣員山鄉尚德村大鬮路3號
宜蘭縣 員山鄉 惠好社區 惠好村 地理位置處在進出員山街區、宜蘭市區、宜蘭運動公園、宜蘭縣政府、葫蘆堵大橋的中心點。本村地勢平坦,一圳渠二排水渠橫越村內南面;土地重劃以後,田地如豆腐般的方正,田間道路阡陌縱橫,交通便利,村內環境優美,農舍處處,各具特色。除了最近逐漸進住農舍的外地移民,村民均以農為業,春天庄外稻田處處,點綴著翠綠蔥田,收割後除了休耕的農地,水映藍天、水鳥漫步田間外,農民忙著種蒜、種蔥、種番茄,頓時舖滿黃橙稻草的田野,長出翠綠的蔥蒜,搭著棚架的番茄園,在庄外到處可見。老舊的社區,居民侍奉三山國王及土地正神,豐富的人文活動,有西皮、福樂子弟班,唱歌仔班,太鼓隊。 宜蘭縣員山鄉惠好社區發展協會 吳志普 lants207@gmail.com 03-9232596 宜蘭縣員山鄉惠深一路62號
宜蘭縣 員山鄉 枕山社區 枕山村 社區名稱:宜蘭縣員山鄉枕山社區。社區人口數:2700人。經常參與社區工作人數:45人。主要族群:漢族。社區簡述(發展沿革):85年開始構思、87年成立、89年正式成立為休閒農業區。發展重點:產業發展、環境景觀、環保生態。未來發展願景與工作目標:建設枕山為宜蘭縣另一休閒場所,結合礁溪、玉蘭、太平山等景點,創造產業升級,改善環境。地理位置:枕山地理位置在宜蘭縣偏西北方位,北面依山是大礁溪河流一個沖積扇的谷地平原,為一典型的農村村落。傳說一位仙人挑擔時扁擔忽然折斷,兩頭貨物一頭栽在員山,一頭栽在北地,仙人將此地一頭貨物弄平當枕頭睡覺休息,因形狀似枕,故後人把它取名枕頭山。 枕山社區發展協會 游溪池 chiou.c225567@gmail.com 03-9225567 03-9231650 宜蘭縣員山鄉枕山村坡城路18之6號
宜蘭縣 員山鄉 永和社區 永和村 結合山與水的永和社區,有宜蘭河與五十溪流經做為護村河,有虎跳山為屏障,有冷泉、溫泉做為村民生命的泉源,有稻米、竹筍成為村民生活的補給站,有堤防、雷公埤、防空洞為村民休閒活動的場所。我們期許未來五十溪堤防步道能進一步加以美化,搭配社區竹筒炮迎賓活動、防空洞探險景點、溫泉泡湯活動、竹筍湯美食吃免驚等的觀光資源,使永和社區成為外地遊客最喜歡踏青尋幽,深入探訪的好去處。 永和社區發展協會 李正銘 g3728798@yahoo.com.tw 03-9223925 員山鄉溫泉路62-1號
宜蘭縣 員山鄉 員山社區 員山村 員山社區又稱外員山,以員山公園為分野過員山大橋稱內員山,大橋以南叫外員山,位於宜蘭河上游南方,東有思源社區,西接尚德跟惠好社區,南與進士社區為鄰,面積2.56平方公里,2237戶,總人數有6365人,鄉內有很多的行政機關都設在員山社區,是鄉內很重要的行政中心所在,過去是軍事的重要基地,是人文以及生態極為豐富的社區。 宜蘭縣員山鄉員山社區發展協會 楊啟鳴 cm328506@gmail.com 03-9229828 宜蘭縣員山鄉員山路一段132號
宜蘭縣 礁溪鄉 匏崙社區 匏崙村 村落名稱:宜蘭縣礁溪鄉匏崙村位處礁溪鄉最偏遠的南北方,一面緊靠龍潭村近宜蘭市,其他三面緊鄰高山,地似切半的匏仔瓜殼,故名匏杓崙村。匏崙村,緊鄰宜蘭市,民眾大部份出入都以宜蘭市為主要城市往來,地處大雪山山脈宜蘭平原的交會西邊山下。位置高點,所以居高臨下,可以逺眺整個蘭陽平原的美麗景觀,早上可以欣賞壯觀的龜山島日出,傍晚可以看日落晚霞;晚上可以鳥瞰整個宜蘭縣的夜景,包括頭城、礁溪、壯圍、宜蘭市、員山、五結 冬山、蘇澳等宜蘭全景。 村落面積:13.7889平方公里下起龍潭台旭公司前半部的華美巷、怡康社區、蘭陽巷三巷弄近百戶人家,往上途經七百公尺的礁溪第一公墓,而後有一百三十公頃大的沖積梯田,新居家零零散散沿途建屋而立,更往山上走就是太片森林地和宜蘭市第一公墓、礁溪第一公墓中、末段包圍著凹陷的匏崙城內聚落,居住有百戶的人家,道路狹小進入山區沿途也有零星的居家農戶,再往山上走就是荒僻的縣有及國有林地,整個林地面積佔有匏崙村面積的十分之八強。社區人口:1,267人,除了下方的華美三巷部分是外地人—阿美族外,多數是早期祖先來台的閩南人、也都是世居較多。自然景觀:龍潭台旭公司前半部的華美巷、怡康社區、蘭陽巷三巷弄近百戶人家屬都市性的村落,往上途經七百公尺的礁溪第一公墓屬另類的景觀環境—墓地生態,而後有一百三十公頃大的沖積梯田,種植稻谷和蔬菜水果等;綠油油的一片,以及環繞全村的太片森林地、風光明睸,令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沿途農舍零落散置,造型優美;轉入凹陷的匏崙城內是一老舊的聚落,居住有百戶的人家,房舍新舊老壞不一,髒亂雜陳,但也另有一番風味。道路狹小進入山區沿途也有零星的居家農戶,目前上方山上又是歸劃為北部示範綠美化的靈骨塔,配合地域發展以及桶後登山步道的建立,開發山坡地種植經濟作物,該村落唯一出路也只有發展休閒觀光途徑著想了。 宜蘭縣礁溪鄉匏崙社區發展協會 黃朝明 chauming123456@yahoo.com.tw 03-9281831 宜蘭縣礁溪鄉匏杓崙路37-1號
宜蘭縣 頭城鎮 大溪社區 大溪里 1、地理位罝:本社區背山臨海,位處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內,北毗大里社區,南鄰合興社區,沿途奇岩麗石、巍峨矗立。2、社區沿革組織:本社區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十八日,會員人數至今逐年成長,並延伸各項義工組織(資源回收、守望相助隊….),成績卓越。而社區計有533戶,總人口數為2164人,為頭城鎮人口數排名第四。3、社區資源:教育資源:大溪國小(於民國七年四月一日成立,為頭城公學校大谷分校,於民國三十五年改為大溪國民學校,並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成立舞龍隊。產業資源:大溪第一漁港(建於日據時代,係利用海岸天然岩礁炸挖泊地而成,並於民國59年4月闢建第二漁港,而其漁獲拍賣,延續傳統叫價、比手勢殺價之原始漁民風)。蜜月灣衝浪聖地(衝浪人潮如熾,是國內衝浪者首選之地)。景觀資源:桃源谷(海拔500公尺,昔稱「綑牛仔山」,是早期農閒時候,孩童放牧與嬉戲之地。其顧名思義,係一處桃花源地,青翠一望無際的草地,有牛兒放牧,而太平洋就在腳下奔流,山海交錯,人煙渺遠,真正是置身世外的天堂仙境)。鷹石尖步道(又名鶯石尖步道,因步道終點有一臨海面巨石狀如鶯嘴,一如鷹鳥展翅而聞名。站在巨石上俯瞰蜜月灣、大溪國小、大溪漁港、大溪海岸及龜山島,其視線絕佳,令人歎為觀止)。4、社區未來營造重點:初期塑造出社區自有之產業特色,並加以景觀資源整合,由點、線之規劃,擴及到面之發展。5、結論:本社區各項資源豊沛,融合傳統、自然、現代之大成,深具發展潛力。 宜蘭縣頭城鎮大溪社區發展協會 沈瑞雲 0-9781085 宜蘭縣頭城鎮外大溪路180號
宜蘭縣 頭城鎮 外澳社區 外澳里 位於東北角風景區美麗清靜沙灘,有衝浪海水浴場、飛行傘,來參訪的遊客很多。 頭城鎮外澳社區發展協會 簡溪焰 0939-866028 03-9907995 宜蘭縣五結鄉利澤工業區利興二路11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華社區 大華村 本村緣由大安村行政區域於民國56年10月1日奉准劃出成立大華村,並於81年2月19日成立大華社區發展協會。閩南人居多客家其次,原住民次之。大華村為傳統工商業聚落,也是光復鄉公家機關駐地,也是重要的行政來往的門戶。 花蓮縣光復鄉大華社區發展協會 曾天滄 blue701216@gmail.com 0937-175368
臺南市 白河區 蓮潭社區 蓮潭里 台南市白河區蓮潭社區發展協會 賴建臣 06-6876776 06-6876581 臺南市白河區蓮潭里6鄰32之3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c7717dff-5a10-468f-b3d0-b20b8b6e0b41/1/2000LOTUS.JPG
臺南市 麻豆區 埤頭社區 埤頭里 埤頭社區發展協會 李總明 06-5700039
臺南市 下營區 賀建社區 賀建里 賀建里位於下營區的東北邊的聚落。轄有「下橋頭仔」、「洲仔」、「火燒珠」、「麻豆寮」等庄頭。1.「下橋頭仔」:位於洲仔南邊的庄頭,隔「橋頭仔港」(將軍溪上游)與南邊茅港里的「橋南仔」相望,因在「橋頭仔港」旁而得名,稱為「橋頭仔」又在鐵線橋南,也叫做「下橋頭仔」,是下營燻茶鵝的發源地。2.「洲仔」:位在下橋頭仔北邊的庄頭,以前該地是沙溪之地,先民在此沙洲築寮拓墾成庄,故稱「洲仔」。3.「火燒珠」:位在「麻豆寮」西邊的庄頭,舊稱「火照珠」久而久之卻訛傳為「火燒珠」。4.「麻豆寮」:位在「洲仔」北邊的庄頭,是「福建省彰州府龍溪縣二九都錦湖鄉石美堡寮西社」郭良直父祖三代在此建寮種植胡麻和豆仔,故稱「麻豆寮」。光復後設里,以「麻豆寮」郭姓第一代「郭賀」所建立的庄頭為「賀建里」,里內設有賀建國小。 臺南市總爺文教協會 周金葉 hc6893721@yahoo.com.tw 06-6891742 台南市下營區賀建里火燒珠10-1號
臺南市 下營區 下營社區 下營里 下營社區發展協會 馮嘉興
臺南市 將軍區 苓和社區 苓和里 早期盛產棉花,棉被產業興盛,後因棉花成本昂貴而停種,但棉被產業工廠仍存在,居全省之冠。除棉被產業外,尚以傳統農業為主。生產之蘆筍,芝麻油有口皆碑, 台南市將軍區苓和社區發展協會 陳清豐 twa511202@gmail.com 06-7942950 台南市將軍區苓和里苓和86-10號
宜蘭縣 頭城鎮 頂埔社區 頂埔里 本社區於民國五十二年經政府規劃為實踐農村,成立農忙托兒所,並進行各項建設諸如舖設水泥路面,施設排水溝等,民國七十一年列為社區發展計畫工作,成立社區理事會,推展社區發展各項建設。後於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二日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在鎮公所長官指導及理事長苦心經營與策畫下,全體理、監事團結合作,社區民眾自動、自發熱心參與,積極推動社區環境整頓,修剪花木使形成各種造型,綠美化維護及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工作,並整舖道路,興修箱涵地下排水溝,改善家戶衛生排水系統,又接洽鎮公所遷移頂埔里第三鄰公墓,經鎮公所規畫為多功能休閒運動場,更提昇社區整體生活環境品質。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日改選第二屆理、監事,更加強整頓髒亂點,多年來在理事長用心規劃努力經營及全體居民的通力配合,將各處雜草叢生荒蕪欠缺管理的空地,協調地主無條件提供社區使用,予以規劃設置花圃,並加強辦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廚餘回收等工作,期以減當垃圾量,延長垃圾處理場使用期限。在環保義工配合,使整個社區環境全面改觀,呈現嶄新的面貌,處處乾淨整潔,花木扶疏,景色宜人,是人人響往居住的好地方。社區綠美化維護成果獨特,於八十八年榮獲行政院環保署「全國十大模範環境保護社區獎」及宜蘭縣「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考核八十八年第一名、八十九年第二名、九十年第三名。於九十一年十月三十日改選第三屆理、監事積極維護社區各項成果,使社區環境更整潔,以提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頂埔社區發展協會 宋來福 03-9772368 頭城鎮頂埔里頂埔路二段33巷63號
宜蘭縣 礁溪鄉 玉石社區 玉石村 宜蘭縣礁溪鄉玉石社區發展協會 曾如金 0932-164086 宜蘭縣礁溪鄉公園路18號(活動中心)
宜蘭縣 礁溪鄉 德陽社區 德陽村 1. 本社區於民國經由德陽村內社區居民對促進社區發展有興趣熱心人士組織而成,並以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 2. 本社區於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三十日年規畫成立,當時由地方士紳出錢出力,配合德陽宮興建弘道大樓一幢,當時成立大興社區理事會,辦理各項活動與社區推展業務。民國93年,藍銘泉先生當選第一屆理事長,為顧及公眾之安全及辦理本社區經常舉辦各項文康育樂休閒活並加強社區發展基層建設辦理。張永德先生當選第二屆理事長,繼續推動本社區各項業務。3. 本社區位於礁溪之東北部,因本社區有北迴鐵路及北宜高速公路間交通方便,溫泉與溫泉農產品為本地特色假日來往遊客眾多,經常造成台九與德陽路口暴塞人車雍集。4. 本社區位於本鄉之東北方與白雲社區、玉石社區、大忠、大義、六結社區相鄰,本社區人口數增加很多,行政編組共 人口數為 4550人。由原本單純的農業混合社區,轉變為工商業發達的社區形式,社區民眾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但是居民團結和詣、生活純樸、人人安居樂業,近年來工商發達,使社區更顯富庶,今後仍本以往團結和諧、同心協力、愛鄉愛社區精神,再接再勵,將本社區建設成為人人讚譽之社區。 礁溪鄉德陽社區發展協會 高鴻明 3652@ilc.edu.tw 03-9883652 03-9880660 宜蘭縣礁溪鄉德陽村奇立路37巷8號
宜蘭縣 礁溪鄉 吳沙社區 吳沙村 宜蘭縣礁溪鄉吳沙社區發展協會 李明鴻 l040482.mh@msa.hinet.net 0935-188818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路2號
宜蘭縣 礁溪鄉 時潮社區 時潮村 本會以配合政府政策與施政協調養殖漁業生產區之計畫生產與建設工作提升經營層次,擴展養殖及相關事業為宗旨。本會非以營利為目的。 宜蘭縣礁溪鄉時潮社區發展協會 楊長村 0935-385918 宜蘭縣礁溪鄉塭底路54-1號
宜蘭縣 礁溪鄉 玉光社區 玉光村 宜蘭縣礁溪鄉玉光社區發展協會 鄭萬富 ys_1970@yahoo.com.tw 039-309201 039-309101 宜蘭縣礁溪鄉玉光村瑪僯路16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4fb5bc6-080c-476b-ae5b-4e7f8eb303b8/1/IMG_1008.JPG
宜蘭縣 蘇澳鎮 後湖社區 聖湖里 後湖原為蘇澳鎮聖湖社區的一部份,因地方日漸繁榮,人口陸續增加。為方便推展社區發展,於2006(民國95)年成立後湖社區發展協會。住戶數共約300戶,生活型態屬傳統鄉村,土地公廟為信仰中心。地理位置於台2丙線及台9線之內,東、北、西三面為山地所包圍,南面開展似湖,因形狀似畚箕故名畚箕湖,後湖位於畚箕湖內側後方。在1921(日大正10)年間,後湖是個濕地,有三戶人家來此居住,這裡的地理位置恰似一個湖,因此取名為後湖。中間有一座小山,秋天時有群白鷺鷥過境,在山崙上歇息,從遠處遙望,恰似小山上戴了頂白帽。山腳下有一座小廟,廟的高度只有一公尺,此地的土地公很有靈性,居民口耳相傳,漸漸地帶動了後湖的生氣。 後湖社區發展協會' 黃美娥 meia_huang@yahoo.com.tw 03-9964951 蘇澳鎮聖湖里聖愛路121號
宜蘭縣 礁溪鄉 二結社區 二結村 二結社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結村,現有人口數為四百餘口,聚落以散村型態分佈,二結社區坐落於雪山山脈大礁溪山之稜伸展而入平原的山腳下,總面積為17.3528平方公里,是全礁溪鄉面積最大的社區,但85%面積為山坡地,僅15%面積可供開墾耕地,由於二結社區位於大、小礁溪河階台地,產業多為農業之生產型態,栽種之農作物包含金棗、柑橘、柿子、茶葉、柳丁等。97年10月開始與水保局台北分局接觸,98年度辦理觀摩十大經典農漁村,並於端午節舉行社區居民包粽子活動,並分送粽子給獨居老人,中秋節時辦理聯歡晚會暨敬老活動,同年度辦理社區日曆成果展,所有的活動皆是為促進社區發展及活絡社區居民互動而舉行,因此在98年底辦理農村再生培根計畫關懷班,社區居民59人熱情參與。 宜蘭縣礁溪鄉二結社區發展協會 李朝福 cf.lee1011@yahoo.com.tw 0 39283272 039283272 宜蘭縣礁溪鄉二結路54之3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36010c0-eef8-4354-8c05-001eef557f52/1/981223農村再生關懷班.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36010c0-eef8-4354-8c05-001eef557f52/1/98年端午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36010c0-eef8-4354-8c05-001eef557f52/1/981115日曆成果發表.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36010c0-eef8-4354-8c05-001eef557f52/1/981212在地藝術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36010c0-eef8-4354-8c05-001eef557f52/1/98中秋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36010c0-eef8-4354-8c05-001eef557f52/1/980511農村再生研習.jpg
宜蘭縣 礁溪鄉 林美社區 林美村 林美村位於宜蘭縣礁溪鄉西側,接鄰雪山山脈與礁溪溫泉區,全區總面積約824.6982公頃,山地就佔了百分之八十六以上。雪山山脈為台北縣和宜蘭縣的分水嶺,山勢雄偉陡峭,唯有林美山山勢平緩,海拔皆在四百公尺之內,除了蒼翠林木,尚有多處湖泊、瀑布、溪流,居高臨下可鳥瞰整個蘭陽平原,近年來林美山山上設置了高爾夫球場、佛光大學、淡江大學蘭陽校區與林美石磐步道,更增添社區內增進學術與健康生活的機會。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社區發展協會 沈鴻裕 03-9889041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66-1號
宜蘭縣 礁溪鄉 二龍社區 二龍村 礁溪鄉二龍社區發展協會 何政儒 hochengru@yahoo.com.tw 0935-841337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路110號
臺南市 麻豆區 寮廍社區 寮廍里 台南市麻豆區寮廍社區發展協會 鄭憲宗 06-6900800 寮廍里5鄰38號
宜蘭縣 礁溪鄉 龍潭社區 龍潭村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位於礁溪鄉與宜蘭巿的交接地區,有著便利的交通及豐富的社區資源。讓龍潭社區一方面可以與外界有極為密切的聯繫,同時又可以擁有山林原野的美貌。特別是社區內有著宜蘭著名的五大名湖之一,更是昔日蘭陽十二勝之一的龍潭湖。龍潭湖是宜蘭最大的天然湖泊,龍潭湖距宜蘭巿約5.5公里,位於四結、龍潭北方釉瑤山南麓。龍潭湖三面環山,環湖道旁,綠樹成蔭,垂柳倒映,景緻迷人,漫步輕歌在湖畔或垂釣、泛舟,享受山光水色的怡然自得。湖東的谷地淺草坡可作野營場地,宜蘭地區的多數居民,總是喜歡到這裡享受一份喧囂城巿中無法找尋的恬淡悠閒。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發展協會 李志文 ltsh2007@gmail.com 03-9285501 03-9286308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村三皇路4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IMG_120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P108023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DSC0616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97.4.25--2 (3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P108009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b3a9f89b-80e4-47a3-827e-9e829125c823/1/千人寫龍 (50).JPG
宜蘭縣 羅東鎮 樹林社區 樹林里 本社區原屬竹林里,1990年行政區劃分新編為「樹林里」。緣因國立羅東高級中學位在本里中心,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英才之意,故名「樹林里」。 範圍包括純精路之西、公正路以北、竹林巷之南、西與羅東運動公園為鄰。面積0.5406平方公里,98年9月止人口統計:1,388戶, 4,293人(男2,018人,女2,275人)。 本社區原為一大片農田,北成圳如條龍環抱北界,其間散佈數個竹圍農莊,為典型農村社區。由於太平山木材開發,羅東鎮成為全台知名的木材產業城市。都市的繁榮延伸到本社區,擴大都市計畫涵蓋本里,1968年國立羅東高級中學設校、加上1986年羅東運動公園之開闢、以及社區內第五號公園、松林公園之建設,使社區成為文化氣息濃厚、有流水環繞、公園綠地處處欣欣向榮的新發展社區。 本社區發展委員會於2005年正式立案,歷經第一、二屆理事長林傳枝先生,第三屆林茂成先生及第四、五屆現任黃再興先生三位理事長之努力,社區硬體建設、藝文活動之推展及內部團體紛紛成立,本社區正加速成長中。 宜蘭縣羅東鎮樹林社區發展協會 廖俊斌 benny355@hotmail.com 03-9573139 03-9548795 宜蘭縣羅東鎮豐年路39巷9號
宜蘭縣 羅東鎮 北成社區 北成里 位於羅東鎮西邊曾是羅東鎮人口最多的里,後調整為二里〈北成.國華〉,轄內有羅東運動公園風景區,及荷蓮花形象景觀區,人文豐富。 楊信潮
宜蘭縣 蘇澳鎮 存仁社區 存仁里 存仁社區俗稱「功勞埔」位於蘇澳鎮新馬地區之東側,東臨太平洋,西與濱海公路為界,南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北濱武老坑溪下游隔溪與利澤工業區相望。現有住家131戶,人口832人,居民均世居於此共同信仰中心為定安宮,供奉主神為五顯靈官華光大帝,產業以種稻為主,也有小面積種植落花生零星蔬菜,另有養雞場及養殖香魚為業,轄內水資源豐沛溼地面積廣可做生態規劃。以前有一句諺語「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功勞埔好水土、大坑罟臭魚脯」由諺語即可得知功勞埔水源豐沛水質好,大坑罟海洋資源豐富,是牽罟的好所在。2、人口結構:依據蘇澳鎮戶政事務所91年7月統記資料,實際戶口數16戶,重複開戶34戶,現居戶數131戶,外流戶數34戶,外流比例率佔2﹪,戶口登記人數832人,實際居住人數781,外流人數51人,外流人口比率佔6﹪。年齡層分布情形:女性:400人 男性:432人(91年7月戶政統計) 宜蘭縣蘇澳鎮存仁社區發展協會 林光明 lin0911232681@yahoo.com.tw 03-9904925 宜蘭縣蘇澳鎮存仁里存美路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24716a9-6459-4c43-a658-24c012d75785/1/存仁社區照片.doc
宜蘭縣 蘇澳鎮 白米社區 永春里 白米社區,地處蘇澳鎮西南、白米橋南側、砲台出西麓,三面環山並有白米溪貫穿社區於蘇澳港入海,橫臥社區聚落旁山腰的北迴線偶爾傳來隆隆的聲響。社區開發的年代相當早,關於舊地名「白米甕」由來的傳說之一是,光緒年間清朝登全太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初到此地的王家驥登高遠眺時,發現山谷有一溪流蜿蜒而過,而乾涸溪谷所露出的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山,座落其間的白米勢如甕狀,故有「白米甕」之名。此外,區域內尚有清兵古墓、蘇花古道等歷史遺跡。很多來到白米的人,對於社區的第一印象或許是礦石工業區而不是木屐村,如此的巨變是蘊藏在社區產業變遷的脈絡裡。日據時期,白米地區因有豐富礦藏,日本人便極力推動石粉、石灰石等加工業,並設置了今日台灣水泥廠前身的「士敏土」水泥工廠,礦石工業興盛吸引來的人力,奠定聚落的形成。白米曾因礦石業興盛而繁榮,後來也因此項產業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沒落。為了尋回社區的生機,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地方,從「木屐巢」之名和「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材,山林捉」俚語,大家找到往昔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找到寶貝、認識了寶貝,在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下,白米也啟動社區營造列車,目前也以建構一座開放式學校---社區生態博物館,作為社區永續經營的願景。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發展協會 林瑞木 clogstw@yahoo.com.tw 03-9952653 03-9951273 宜蘭縣蘇澳鎮永春里永春路134巷11之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65d45bb-d76e-4eb1-a9e5-6d504dc5ecc3/1/DSC09770.JPG
宜蘭縣 蘇澳鎮 南強社區 南強里 大南澳地區包含蘇澳鎮朝陽、南強、東澳3個里、南澳鄉7個村,位處宜蘭縣最南端,環山面海,農地面積約846公頃,有冷泉、溫泉、山產、海產,景點眾多,有如世外桃源。族群有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 宜蘭縣大南澳地區農村再生協會 張興仁 jen911921@hotmail.com 039984305 039982362 宜蘭縣蘇澳鎮南強里南澳路12-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f59ed38-450f-40ed-9014-5aff4314ea92/1/CIMG2145.JPG
宜蘭縣 蘇澳鎮 永樂社區 永樂里 宜蘭縣蘇澳鎮永樂社區發展協會 高瓊玲 king750311@hotmail.com 0910145435
宜蘭縣 蘇澳鎮 新城社區 新城里 本社區位於蘇澳鎮中西部,於宜公路43線,5號高速公路蘇澳交流道附近都市與鄉村綜合型聚落 宜蘭縣蘇澳鎮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吳錦恵 N0939789928@gmail.com 0939-789928 宜蘭縣蘇澳鎮新城里慶安路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長良社區 長良里 長良里舊稱「舊庄」,在1829(道光9)年,有平埔族人從屏東移居開墾,後來因人口日多,部分族人越過秀姑巒溪到東岸新建部落,把故居地稱作舊庄。日本時代,有宜蘭連氏家族在日本政府獎勵下,前來開墾兩百餘公頃的農田,把一片荒漠草原開闢為阡陌良田,1937(昭和12)年日本人把這片良田取名為長良,沿用至今,連家古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後來周邊陸續出現其他住戶,例如南村,北村,尖角,長良農場...等聚落.長良里現有耕作農田面積大約1000公頃,70%以上耕種稻米,其中50公頃為有機栽培區.現有農村休閒場地包含連家古厝,長良農場慈園,長良農場有機栽培區,自然生態保育區,原住民活動廣場...等. 花蓮縣玉里鎮長良社區發展協會 黃智懷 jee561005@hotmail.com 03-8801208 03-8801289 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忠義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啟模社區 啟模里 啟模地理位置:玉里鎮內靠近東北方連接東平,玉水圳及堤防西方2.672平方公里。戶數:792戶。人口數:男1016人、女1009人,共2025人(平地原住民238人,山地原住民111人)。主要產業:士、農、工、商均為小型產業。學校:玉里國小(已遷移)。◎社團:(1)啟模里社區守望相助巡守隊。(2)啟模里環保志工隊。(3)社區媽媽教室。(4)土地公廟委員會。(5)社區發展協會。◎主要活動:(1)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比賽大雞。(2)公廟定期舉辦廟會。(3)端午、中秋、重陽、母親節。(4)社區自強活動。◎亮點、特色景觀:(1)玉里國小舊址(玉里鎮民權街50號)。(2)啟模里洗衣亭(興國路燦坤後方)。(3)啟模里伯公廟(土地公廟-玉里鎮自由街6號)。(4)啟模里及河堤腳踏車步道。(5)樸石公園內有玉里石雕藝術家作品及客家文物館。(6)啟模里河堤溼地。(7)協成碾米工廠、木材工廠、豆腐工廠以上均為家庭式工廠,目前僅保留舊設備或器材。(8)多位老師傅(木工、土木、磚瓦等)及客家美食製作。(9)璞石藝術館(璞石藝術工坊、璞石印染工坊)。 花蓮縣玉里鎮啟模社區發展協會 莊健龍 03-8881927 玉里鎮自由街66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樂合社區 樂合里 舊稱「哈拉彎」,是平埔族語,意指叢山重疊之意,後來以近音稱作下?灣,1937年日本人改稱「落合」,戰後再改名樂合。里內包括有哈拉彎、安通、新民、藥王山四區,安通舊稱「安糟」,因當地擁有溫泉,阿美族人把含有硫礦氣味指為「安糟」(很臭之意),漢人以近音稱作「紅?」或「雍索」,日本時代改稱安通。新民聚落則是1960年代(民國50年間),東海岸山脈樂合山區發生大規模山崩,數十戶阿美族人房屋遭掩埋,死傷慘重,中國國民黨為安置災民,請求菲律賓愛國華僑「血幹團」,出資在里內山坡地,新建房屋供災民居住,起初取名為「血幹新村」,後來改稱「新民」「藥王山」則以該區原生當歸丹參等多種中藥,現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高雄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合作研發實驗,樂合地區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西可看雄偉玉山、東可看蔚藍太平洋,南依富里鄉、北靠東豐里、有全花蓮最有潛力發展空間,當歸、丹參、日本巨筍、箭筍有機米等農產面積27.1平方公里人口1329人以阿美族及閩南客家為主,現任安通頭目陳林發昌、樂合頭目林金芳、新民頭目林朝昇、里長陳慶安、藥王山紀進池里事長、農村發展由李建新總幹事負責 花蓮縣樂合農村再生發展協會 陳慶安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1IMG_048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DSC06125 .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社區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新民社區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社區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樂合110年.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P100018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藥王山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安通社區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訓練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a6a3158-a111-44d0-b6e0-078cb86b0455/1/立案證書.jpg
花蓮縣 玉里鎮 滿自然社區 松浦里 花東縱谷193線98k〜100k處 遙望三民、崙山、舞鶴台地秀姑巒溪東岸 ,海岸山脈西麓,南側宮前部落,北側福音部落。 花蓮縣滿仔瀾部落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協會 王義中 bxci939672@yahoo.com.tw 0933-939672
花蓮縣 玉里鎮 督旮薾社區 觀音里 位於花蓮縣觀音里河東地區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社區發展協會 張蓬源 0933-998249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6鄰9之1號
花蓮縣 玉里鎮 宮前社區 松浦里 松浦裡內有宮前部落(阿美族舊稱「馬古達」)、中央部落「滿滋蘭」、福音部落「樂哈克」,等三個群聚部落所組成,戶數6百戶,人口數為2千人左右,人口種類為閩南人、客家人、阿美族人等為主,是個種族融合的社群聚落。全長為23.5平方公里,位於樂德公路193號縣道旁,東有海岸山脈為屏障,西有中央山脈,北界至觀音裡舊田段,南界為春日裡泰林大橋以北,皆屬松浦社區範圍。社區有9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米及西瓜及其它農作物。稻米耕作區域最廣,也因為全社區的務農人口數為最大宗,故在發展稻米的產銷管道及提升稻米質與量的提升,都是社區發展的主要課提,社區的發展皆要與民生經濟習習相關,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花蓮縣玉里鎮松浦社區發展協會 高惠珠 tango6312@yahoo.com.tw 03-8851305
花蓮縣 玉里鎮 竹林、樂圓地區 樂合里,東豐里 竹林、樂圓簡易用水社區是以初期汲水結合之社區組織向縣府登記中。 竹林、樂圓簡易用水社區 黃文忠 03-8880659 花蓮縣玉里鎮中華路14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高寮社區 觀音里 本社區地理位置在花東縱谷中心點.是通往金針故鄉赤柯山唯一入口.是國家景觀道路(花193線)最重要的油菜花田所在地.若以社區為中心.向北20分鐘車程內可達.瑞穗牧場.瑞穗溫泉區.秀姑巒溪泛舟中心.向南30分鐘車程內可達.富里羅山瀑布.鐵份瀑布.東豐休閒園區.東富公路小天祥.六十石山金針園區.池上大坡池.南橫公路.新中橫公路南安瀑布.瓦拉米步道以及最近的赤柯山農業休閒園區社區早在民國64年就成立高寮社區委員會.也曾獲內政部頒發社區發展優良獎項.但後來總總因素導致近十年來社區業務停滯不前.現在的協會是於96年度ㄧ群社區中生代共同努力重整而來.雖然採會員制以至會員人數不多.但我們都很積極.希望能為自己生活的家園盡心盡力.創造更好的社區環境與更棒的新農村經濟動力 高寮社區發展協會 劉德壽 lds104inn@yahoo.com.tw 03-8230460 03-8852089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244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IMGP957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網頁使用相片 086.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DSCF005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DSCF005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網路用相片 06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IMGP959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照片 00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a159822-db85-4bfd-a440-8c1a33a6d966/1/網頁使用相片 165.jpg
花蓮縣 玉里鎮 觀音社區 觀音里 里內有高寮、觀音、舊田及赤科山四聚落,高寮舊稱「狗寮」,相傳因有大庄(現今富里鄉東里村)的平埔族人,在此設陷阱捕獵山鹿等野獸,但中伏的獵物卻屢遭當地人家飼養的家犬啃食,平埔族人怒而襲殺犬狗,漢人因而把當地指為「刣狗寮」,後來轉音為「大科寮」,因「刣狗寮」不雅,才改稱高寮。觀音是因當地有座小山丘,遠觀像像是臥姿的觀音佛像,取名為觀音山,從前阿美族人則稱為「特葛爾」,是因地形如階石之故。戰後一度改稱觀山,1954(民國43)年再改為觀音。舊田是因當地在東海岸山脈山麓下,在日本時代就已開墾有梯田,為區別在秀姑巒溪畔新開墾的農田,把當地原有的梯田稱為舊田。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社區發展協會 陳榮福 8851-223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60-3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泰林社區 春日里 泰林社區位於樂德公路中段,亦即193縣道95公里處,原名為「馬太林」(Matalim),泰林社區的人口結構大多是以原住民(阿美族)最多,其次為閩、客族群,加上幾戶平埔族的移入,阿美族族人由清朝末期、日治以及戰後三個時期移入,大多以太巴塱及馬太鞍兩部落族人遷入居多,其次為迦納納部落後裔。「馬太林」一詞,有二義;一說原居地在山麓稜線之窪凹,阿美族稱「窪凹」曰馬太林,遂以此名稱為社名。另一說詞有位Tailin者,善於狩獵.每次上山皆滿載而歸,死後取其名為社名。「馬太林」為原始部落名稱,現在簡稱『泰林』,泰林社區位居春日社區稍南一 公里處,現屬玉裡鎮春日裡管轄。社區結構有將近136戶,人口數大約為380人均以務農較多,除稻米之外,其他有花生與玉米為社區副產品以及盛產紅龍果與高接水梨。 花蓮縣玉里鎮泰林社區發展協會 陳昌生 cftzeng5015@yahoo.com.tw 03-8873670 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泰林3鄰31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源城社區 源城里 源城里分兩聚落,一為水源地,二為客城。水源地主要為阿美族的聚落,另有少數客、閩人,最早遷入的阿美族人大多集中於16鄰一帶,即無尾溪中游左岸的一處小河階地,日治昭和年間,又有客人城的客家人零散遷入山腳一帶拓墾,平埔族與玉里市街內的福佬人最後遷入,三籍人現多混合居住,並在聚落稍北側的道路旁山腳設立一座土地神祠,是當地居民共同之信仰中心。客城主要為客家人的聚落。源城里是於民國43年將水源、客城兩里合併,各取一字為里名。水源因位在中央山脈山麓,湧出的山泉極為甘甜,在日本時代就引作玉里鎮自來水的水源。客人城則是在清代有客籍人家前來墾荒種植,因與原住民爭地,常受到原住民侵擾偷襲,居民就在屯墾家園四周砌築石牆,以防原住民進犯,形成城堡一樣。1954(民國43)年,本鎮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把水源地、客人城兩聚落合併為源城里。客人城是抵擋原住民的第一道防線,既護衛璞石閣的安全,又是供應飲水的發源地。 花蓮縣玉里鎮源城社區發展協會 徐永成 03-8889333 花蓮縣玉里鎮源城里164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滿自然部落 松浦里 花蓮縣玉里鎮滿仔然文化教育發展協會 王義中 bxci939672@yahoo.com.tw 03-8851247 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13鄰230號
花蓮縣 玉里鎮 福音社區 松浦里 福音社區座落於193線96.5K~97K處,北鄰松浦里第九公墓,背對海岸山脈,座東朝西遙遙相對著中央山脈及秀姑巒溪。 花蓮縣玉里鎮福音社區發展協會 林誠觀 bi.yaw2000@hotmail.com 03-8851650 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21鄰127之1號
屏東縣 鹽埔鄉 新圍社區 新圍村 屏東縣鹽埔鄉新圍社區發展協會 張世龍 08-7932174 屏東縣鹽埔鄉新圍村豐隆路68號
花蓮縣 玉里鎮 春日社區 春日里 社區人口結構非常特殊,原住民為60%閩南族群為20%客家族群為20%,民風純樸族群融合,有95%的家庭是農家,有90%的農民是種植稻穀,其次是蕃茄/西瓜/金針/葡萄/紅龍等.原住民信奉天主教及基督長老教會,而閩客族群而是信奉佛教與道教,社區內有歷史長遠的五谷宮以及天主教堂,春日國小是在日據時期創立的,北迴歸線橫越本社區. 春日社區發展協會 陳青廉 amoschen3644@yahoo.com.tw 03-8873088 03-8875686 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10鄰神農64號之一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觀摩研習活動(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光復鄉馬太鞍社區拉籃的家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27日春日社區培根計畫進階班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鳳林鎮北林社區觀摩研習活動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觀摩研習活動(二).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實際稻田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池上萬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9月18日東河鄉都蘭社區觀摩研習活動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萬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27日春日社區培根計畫進階班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09年10月14日春日社區農村再生說明會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瑞穗鄉富興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羅山有機村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鄉鹿寮社區觀摩研習活動.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永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9月18日東河鄉都蘭社區觀摩研習活動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2月14日鳳林鎮北林社區觀摩研習活動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DSC0024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09年10月14日春日社區農村再生說明會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4d3f9c5-e219-4266-b797-eaed279263d0/1/2010年10月8日鹿野永安社區觀摩研習活動2.jpg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富社區 大富村 本社區位花東縱谷分水嶺,1917年9月21日,日本人於此建村稱大和,以古國名紀念,命名有其特殊意義,期待如大和王朝般富裕,日本殖民台灣最主要看待的,是台灣資源,遍植甘蔗、樟樹、花生等等,因此人工聚集,因為從事蔗園工作,從各地擁入的閩南工潮,為日本最佳人力使用,地處中央山脈下的小聚落,還真不負盛名,辛勤勞力創造當時出口外匯奇蹟,終戰後,國民政府延續日本滯台時的農工業,給予她一個新的名字,叫「大富」。大富社族群結構為閩客各半,村民賴以為生之糖廠於2002年停爐,因就業之故人口大量外移,對於一個近九十年之社區,無非是一毀村之兆,社區發展協會不甘如此,因而召集有志及文史工作團隊,為社區把脈,企圖重振風采,藉以讓遊子回鄉,共同建設家鄉。社會像萬花筒轉動般變化,時代包袱落在年輕一輩的肩上,文史工作者開始挖掘,先人努力生活的文化,思考如何讓大和風華再現,甘蔗,一個深植大和人的元素,沒有人比大和人更了解、更愛甘蔗,耆老說:「日本人走後我們都自己煉黑糖,那很簡單啦!說也奇怪現代人拿它當寶」。一席對話成了計劃源頭,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獲得公部門補助,重新整修大和舊戲院,成為大富社區,蔗工的人文、生活、產業重要展場。 花蓮縣光復鄉大富社區發展協會 陳月琴 qin0430@yahco.com.tw 8731018 8731148 花蓮縣光復鄉大富村明德路3鄰23號
花蓮縣 光復鄉 砂荖社區 南富村 砂荖部落起源於四百多年前,為太巴塱部落分支部落,部落內75 戶,總計約300 餘人,整體而言砂荖部落是一個小而美但古老的阿美族部落。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太巴塱部落,部落為193 縣道貫穿,從193 縣道67K 處進入部落後,沿途隨處可見簡樸自然的風景與傳統建築,在人文歷史上,砂荖部落吸引了許多阿美族族人來此開闢,尤其部落的鹽泉古道(TENEM)豐富的生態景觀,更包含著先祖開墾這片土地之人文精神。在以部落(社區)發展為宗旨之下,於民國84 年成立砂荖社區發展協會。部落內部百分之80 為老年人口(65 歲以上),歲時祭儀或年節之餘,部落仍可見許多族人們齊聚一堂,延續並傳承著砂荖部落古老的祭儀與生命智慧,尤其在砂荖部落,豐年慶典從未間斷舉行,族人們奉守著年齡階級制度,希望能代代傳承砂荖的人文歷史,以及在地生活的知識經驗。 花蓮縣光復鄉砂荖社區發展協會 吳怡萱 nimijust@msn.com 038706606 花蓮縣光復鄉中興路186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全社區 大全村 光復鄉位於花蓮中部,在東部的花東縱谷上,東臨海岸山脈,西依中央山脈,地處二大山脈之間。行政區轄屬花蓮縣,地處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狹長的河谷平原之中部,北連鳳林鎮、萬榮鄉,南接瑞穗,東鄰豐濱,轄內有十四個村、二百二十五個鄰、土地面積為149.2平方公里,南北長十四公里,東西橫寬距十一公里,為一狹長平原地形。本鄉耕地面積約5072公頃(水田約1,567公頃、旱田約3,505公頃),以農為主。主要農產品為水稻、水果,蔬菜,箭竹筍、黃籐心、紅糯米、檳榔等。由於國際糖價不敷成本,台糖公司所屬各糖場已不製糖,所以農民也不再種植原料甘蔗。而由於農業所得偏低,鄉公所與有關之農政及農業推廣單位如農會等,正以輔導方式,提供農民農情資訊,舉辦觀摩會學習新知,並結合休閒觀光發展精緻農業,引導農民走出困境,希冀農民所得能因此提高。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社區發展協會 朱進郎 0931-265898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5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1b88f9f-e44d-44dd-8727-a1cb167f15a8/1/E04ph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1b88f9f-e44d-44dd-8727-a1cb167f15a8/1/E04ph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1b88f9f-e44d-44dd-8727-a1cb167f15a8/1/E04ph2.jpg
苗栗縣 通霄鎮 福源社區 福源里 苗栗縣通霄鎮福源社區發展協會 湯培修 pigskin882002@yahoo.com.tw 037-754393 037-754393 苗栗縣通霄鎮福源里5鄰45號
花蓮縣 光復鄉 西富社區 西富村 太巴塱部落以阿美族為主,部落被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村,各村緊緊相鄰,以街道作為村界。西富村位於部落的西邊,過去部落內有大片的濕地,現已是民房。太巴塱土質係屬重黏土,土壤肥沃,故有些老人以Afalong(土壤肥沃之意)來形容,因此,早期陶土是太巴塱之產業,50年代至70年代是窯業的盛產期,有六家磚窯廠建廠,可見太巴塱土質在昔時適合製陶,因此隔壁村稱名為「阿多莫」(陶甕),為早期重要的製陶區。東邊海岸山脈,地質屬衝擊層,表層土壤極細質粘,遇雨容易飽和,亦易滑動,屬酸性土質適合植栽箭竹 花蓮縣光復鄉西南社區發展協會 劉雅萍 panay0213@yahoo.com.tw 0953-005663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中正路二段22巷1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馬社區 大馬村 「香草場社區」固名思義其名稱是來自於一種「香草」。這乃是因為日據時期(民國19年) 本社區南邊山麓的土地無論在地質、地形、水質,以及氣候等因素上,都非常適合種植一種可提鍊「香油」的灌生常年植物--香茅草,於是當時的地方政府即鼓勵本部落族人在該山區大量種植此種香草植物;至民國50?58年間,本地區已成為「香茅草」種植之最大地區,同時在本部落的山區及附近田野到處可見提煉「香茅油J之簡易工廠。民國74年,本地區在光復鄉鄉公所鼓勵下將居住在此地的族人召集起來成立社區組織(即本香草場社區發展協會之由來),並將該社區取名為「香草場社區」,基此,遂有本部落名稱之產生。 光復鄉香草場社區發展協會 喇亥畲旯 rahay_sera@yahoo.com.tw 0912-093294 花蓮縣光復鄉中學路166巷20弄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加里洞社區 東富村 加里洞社區是光復鄉最偏遠之農村,亦是一個未經開發且純樸的地方,社區村民百分之98為原住民,193線往返南北交通主要要道,往光復或鳳林最捷徑路線走馬太鞍溪河床,因工作環境部落年青人外流,大多為老一輩的人留下來打拚。 加里洞社區發展協會 高火旺 03-8701251 光復鄉東富路92巷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豐禾社區 大豐村 大和社區為一因蔗工移民而形成之聚落,居民以糖廠蔗園零工糊口,發展出獨特聚落文化及習俗,2002年花蓮糖廠因企業轉形停爐,居民賴以為生之工作沒了,另一移民潮使社區死寂,年輕一代為生活重擔離寄他鄉,遺落社區只剩垂老長者,大和聚落年輕一代經深切思考,如何經營一個聚落的未來,在縣政府農業局、水土保持局大力宣導執行「有機無毒農業」、「農村再生計畫」,符合時宜健康消費趨勢,除了友善面對土地更在有效農業經營策略下,良心耕耘,無心插柳改變的是生態環境,有前瞻性的年輕人朝復育及養殖為著眼,大豐村成了不折不扣的生態村,村子裡的向耕休閒漁場,苦花魚養殖 、豐耕有機農場、大和生態農場蜜房羽客復育,兼具觀光和教育休閒產業,提供社區就業職場,及相關產業受益,富豐兩村朝有利於社區的生態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好心經營社區,同時需要公部門邑注資源推廣行銷。 花蓮縣光復鄉豐禾社區產業促進會 林緯杉 chunsam.f5168@msa.hinet.net 03-8731265 03-8731128 花蓮縣光復鄉大豐村161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南富社區 南富村 太巴朗指的是花蓮光復鄉靠西邊的山區,也就是光豐公路(11甲省道)旁,這裡是傳說的中阿美族發源地,與馬太鞍同為台灣東部最大的阿美族聚落,近年來,原住民新生代興起尋根活動,在這種情形下,太巴朗文化館就這樣誕生成立了。太巴朗的原意是「螃蟹」的意思,係因馬太鞍溪多螃蟹,而太巴朗部落世代以來一直依賴著這條溪水生活,更因此成為部落的命名。受外來文化的洗禮與衝擊,太巴朗的傳統文化如屋舍、編織、木雕、生活方式等,早已逐漸式微,為保存老祖先的原民精神,文化館內展示有阿美族傳統的竹製器皿、編織物、木雕等,更有族群長老、頭目的系列照片及文史資料,充分表現出阿美族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色,很值得一般民眾參觀遊賞。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 那麼好‧阿讓 arang.kati@msa.hinet.net 03-8703141 花蓮縣光復鄉南富村富愛街22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興社區 大興村 大興社區是從台九線254.5K右轉大興產業道路,沿途經過大興國小,社區美食館,教堂,社區集會所,原住民活動中心,沿著道路往前走可見紅色拱橋形狀的紀念碑,往西續走,就是氣勢澎湃的大興瀑布。本社區是多元民族,原住民人口居多,客家,閩南,外省,新住民,皆分佈居住於社區中,目前有成立家政班,產銷班,環保志工隊,想建立多元族群參於合作,促進社區團結,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及對社區的關愛,共同營造美麗家園。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社區發展協會 劉益宗 03-8701589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民權街3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2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2.jpg
花蓮縣 光復鄉 北富社區 北富村 太巴塱部落在行政區分野上,部落被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村,各村緊緊相鄰,以街道作為村界。東北社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東側與北側位置,在傳統聚落的地理位置上,是屬於核心的位置。在人口增加後居住的範圍由北往南的趨勢發展,擴增至現在的太巴塱部落。 花蓮縣光復鄉東北社區發展協會 萬榮財 0921-864303 花蓮縣光復鄉北富村14鄰中正路2對15號號
花蓮縣 光復鄉 烏卡蓋社區 大興村 高金華
花蓮縣 光復鄉 拉索埃社區 大全村 光復鄉拉索埃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吳瑟
花蓮縣 光復鄉 東富社區 東富村 太巴塱位於光復鄉東側,隔著嘉農溪與馬太鞍部落為鄰。昔日因此地多螃蟹,故以阿美族與『螃蟹(即太巴塱)』命名。地方青年為了保存部落傳統的生活文化,於近年來積極推廣織布、籐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課程,並著手整理部落史料。因此現在在太巴塱國小、太巴塱文化館以及太巴塱阿美族文物展示室中,可以看到各項傳統技藝文物重現。 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生活美學協會 杜文昭 0935169421 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建國路二段144號
花蓮縣 光復鄉 大馬太鞍社區 大平村,大馬村 花蓮縣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發展協會 王梓安 03-8705092
花蓮縣 光復鄉 馬太鞍社區 大全村 馬太鞍部落為全國最大原住民部落,屬阿美族,文化保存尚稱完整。85年開始施行社區總體營造;95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生態類第一名。適合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 馬太鞍部落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蔡依靜 lalan.unak@msa.hinet.net 03-8700015 03-8700721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42巷1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30222馬太鞍蓮花.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29562動手打造溼地生態.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29563溼地一隅.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30221巴拉告.jpg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社區 南華村 吉野部落健康營造協會 吳秋蘭 lannie4511@yahoo.com.tw 03-8543152 03-8543152 花蓮縣吉安鄉永興村全民街52號5樓
花蓮縣 秀林鄉 吾谷子社區 和平村 花蓮縣秀林鄉吾谷子社區發展協會 連一龍 u121999144@yahoo.com.tw 0982-219781 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13鄰和中82之1號
花蓮縣 吉安鄉 光華社區 光華村 光華社區是農業村莊,有良好生態環境,目前正積極推動社區美化工作,希望結合自行車專用道,發展休閒文化。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城鄉發展協會 葉光南 y0911862487@yahoo.com.tw 0911-862487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村光華三街212巷23號
花蓮縣 吉安鄉 福興社區 福興村 本社區位於本鄉西南端,原是日據的移民村,是典型農村聚落,近數年來,新住民逐漸增加城鄉差距不遠,社區逐漸呈現繁景,是退休居家的好所在。社區人口約3100人,主要族群為閩南、客家居多,原住民及外省籍為少數。 吉安鄉福興社區發展協會 黃朝彬 03-8526216 03-8513733
花蓮縣 吉安鄉 南華社區 南華村 本社區發展協會於81年成立至今,為一歷史悠久之協會,經歷任理事長努力發展,已成為一500人之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地舊有文化傳承及現地景觀改造等事項.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社區發展協會 胡茂祥 humaoshiang@gmail.com 0910-551416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南華六街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