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縣市名稱 宜蘭縣
鄉鎮名稱 南澳鄉
社區名稱 澳花社區
村落名稱 澳花村
社區介紹 本部落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最南端,位居今和平溪下游左岸與支流楓溪合流處,飯包山東南山腳,與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僅以一溪相隔。其村分為三部:一在楓溪右岸台地,今稱為下村,海拔49公尺;一在楓溪左岸台地,今稱為上村,海拔約60餘公尺,與下村皆在和平大橋北端西北方,係楓溪所造成的沖積平原,沿河岸有狹小的平坦地;一為和平溪出海口北方沖積平原,今稱漢本。部落對外交通,在陸路方面,往昔以蘇花公路為唯一交通孔道,北通蘇澳,南抵花蓮,部落即位於蘇花公路中間。1973年政府闢建北迴鐵路,於1980年全線竣工。北迴鐵路途經和平溪口,於溪北溪南各設漢本與和平火車站,自此,部落之對外交通較前更為便利。1984年花蓮縣和平地區劃為「和平水泥專業區」,1997年於和平溪南岸建和平工業專用港,於2004年完工並正式啟用。 本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原係居住於和平溪上游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南澳山地klesan地區,範圍即今和平北溪及南澳南北溪上游山地。日治時期rgayung部落係由tosa亞群之kmuyaw社、bbukekay社與squliq群knhakun亞群之kllaw社及klmwan社四社所組成。除了泰雅族,部落自日治時期即湧入為數不少的其他族群,1935年計有日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等計256人。戰後,又有ryohen社十餘戶、knyang社二戶與花蓮崇德東sciq亞族truku群數戶遷入rgayung部落。1980年代初,陸續有5戶10名阿美族人在親戚引薦下自台東關山遷移到漢本居住。今rgayung部落人口,本研究根據rgayung部落村辦公處所抄錄之2006 年1月底家戶資料,統計所得結果計有271戶,975人,男性520人,女性455人。其中,原住民217戶812人,非原住民54戶163人。原住民中,以泰雅族居多,計209戶765人;阿美族其次,計7戶35人;其他1戶12人。估計19以下計有310人,20歲至59歲計有560人,60歲以上計有105人,見表1-02。但是依據本研究2009年2月進行田野調查,若扣除死亡、戶籍仍在但移民國外、外嫁他地者,以及無法尋訪者,實際上長期定居或偶爾返鄉者僅958人。目前部落境內有一所小學,村辦公處、衛生室及派出所等公務機關。而社會組織則以宗教組織為主。自1948年基督教的傳入以後,部落民大致依其原有gaga組織改信新宗教,在1950-1980年基督宗教在原住民社會的全盛期,部落民幾乎皆參與教會信仰與活動。惟自1980年後,由於教會組織老化以及生計活動的轉變,年輕一代參與教會活動者日少,至目前為止尚能實際運作的教會計有5所。部落於1993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迄今已歷四屆理監事會近20年,協會成員約有151名。唯因社區發展協會係政府由上而下推動而成,協會成員皆被動的接受政府單位的輔導與經費補助,且協會核心成員(如理事長)皆視發展協會為其進一步競選公職之跳板,故而部落社區發展協會之運作尚不穩健,端視領導成員是否積極籌措。鑒於社區發展協會積弱不振,2011年5月部落年輕人自行成立「宜蘭縣楓溪原住民永續促進協會」,其成員約有50名。相對於社區發展協會而言,楓溪協會尚能積極參與部落公共議題。在日治時期,蕃社集團移住政策、部落領袖制度的改變與農耕民化政策等,對原住民社會產生莫大的影響。戰後國府統治台灣,仍延續日治時期的山地政策,自1946年起施行地方自治法,以由選舉產生的村長及代表代替傳統部落領袖,使得部落領袖制度朝著世俗化的發展,從而喪失傳統領袖之整全性。再則,新宗教的傳入,也同樣的分食部落領導權力,從而對部落社會組織產生影響。1954年部落礦業活動的發展,使得從日治時期發展的水田定耕農業逐步退入幕後,礦業勞動和運輸業成為村裡主要的產業活動。由於採礦和運輸較農業而言較易獲得現金,且其獲利亦較農業為豐碩,自此,部落的經濟體系就更迅速的捲入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之中,而勞動組織也隨之改變。
協會名稱 宜蘭縣楓溪原住民永續促進協會
協會聯絡人 彭慧雯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03-9981019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和平路38號
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