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12秒, 共找到 2952 筆資料,顯示第 2701 到 28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臺東縣 關山鎮 新埔社區 新福里 關山鎮在清領時期最早入墾的是平埔族,其後阿美族也跟著進入此地建社,漢人則是到了清光緒晚期才移入開墾。民國四十二年時,關山鎮民代表會決議改名為目前的關山鎮,居民除了原住民外,大多數是自台灣西部遷徙而來的,此地主要是以農耕為主要經濟產業。自從騎單車成為了國人假日主要的休閒活動後,關山鎮也跟上潮流,為了上遊客可以享受寧靜、舒適、安全的騎單車環境,因此在關山鎮內規劃了全長12公里的環鎮自行車道,自此以後,遊客便可以到關山鎮來享受自由自在的單車專用車道,盡情的享受騎單車的樂趣,而不用擔心汽車所帶來的威脅,也不用煩惱路況不平等問題。關山鎮的車道從親水公園開始,沿著紅石溪先行親水段,邊騎車邊可觀賞清澈的溪水潺潺而流,不時更有水牛與牛背鷺嬉戲期間,好不悠閒的感覺。接著續行林蔭之間,徐徐的涼風撲面而來,沁心脾透的感覺真是舒暢,在這裡騎車會令人感覺不到夏天的炎熱,只感受到清心舒暢的爽快感。而後經過的檳榔小徑,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會令人精神大振,赫然間展開的廣闊平原,縱橫的阡陌飛入眼底,那陣陣的稻香飛來,令人不難駐足停留也難。在這裡,春、夏、秋可以看到金波翠浪的稻米搖曳,入冬後則可見到遍地的油菜花,金黃色的在大地上展開,如詩如畫的感覺令人難以忘懷。關山鎮除了關山米飄香全台之外,先民篳路藍縷所開墾出來的秀麗莊園,也留下了許多先人的文化史蹟,記錄了後山移民的艱苦歲月,也成了此地發展觀光的珍貴資產。 新埔社區發展協會 江美枝 a4703172002@yahoo.com.tw 089-812406 台東縣關山鎮新福里2鄰和平路136-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cd7d6835-ad13-42ae-92db-2fd519f402e8/1/新埔-鍾敏淵.JPG
臺東縣 蘭嶼鄉 紅頭社區 紅頭村 紅頭社區發展協會 王政義 089-732001
臺東縣 蘭嶼鄉 朗島社區 朗島村 朗島社區發展協會 施雨誠 089-732770
臺東縣 蘭嶼鄉 東清社區 東清村 東清社區發展協會 江薇鈴 0919-209659
臺東縣 蘭嶼鄉 椰油社區 椰油村 椰油社區發展協會 施信緋 kivi0411@gmail.com 089731661#306
臺南市 七股區 溪南社區 溪南里 台南市七股區溪南里1鄰8-1 吳仲常 06-7874368 台南市七股區溪南里1鄰8-1
臺南市 東山區 台南縣東山地方特色產業生產合作社 青山里,高原里 台南縣東山鄉北與白河鎮關子嶺里相接,東與嘉義縣大埔鄉為鄰,可遠望廣闊的嘉南平原,是一處景觀優美、風景宜人的鄉村型社區。近年來,東山的咖啡產業日益發展,台南縣政府已經連續兩年,在東山鄉進行咖啡節活動,可見本地咖啡休閒產業已成為明日之星。因應台南縣東山地區咖啡產業發展的脈絡,本村除咖啡產業之外,特以豐富的生態資源為號招,期能創造生態、生活與產業,三者結合的生態休閒咖啡村。 台南縣東山地方特色產業生產合作社 賴建良 t2coffee@yahoo.com.tw 0922-025355 台南縣東山鄉青山村37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76848CE3-0F65-46F4-9F47-262FB4888981/3/admin20061023173554.jpg
屏東縣 高樹鄉 舊寮、司馬社區 司馬村,舊寮村 屏東縣高樹鄉舊寮社區發展協會,東以建興社區、尾寮山為界,西與司馬社區為界,南界高樹社區,北鄰新豐社區;居民多屬閩籍,以務農為主。屏東縣高樹鄉司馬社區發展協會,東以新豐社區、舊寮社區為界,西與菜寮社區為界,南界高樹社區,北鄰荖濃溪與高雄縣美濃相對;居民多屬閩籍,以務農為主。 屏東縣高樹鄉舊寮 司馬社區發展協會 陳有仁 ab450512@yahoo.com.tw 08-7962610轉24 08-7960190 屏東縣高樹鄉興中路330號
屏東縣 高樹鄉 司馬社區 司馬村 屏東縣高樹鄉司馬社區發展協會 陳有仁 ab450512@yahoo.com.tw 08-7962610 08-7960190 屏東縣高樹鄉興中路330號
臺南市 七股區 龍山社區 龍山里 龍山社區主要族群為閩南人,來自福建的漳州與泉州,明鄭時期及清康熙,雍正年間,先民渡海來台,落腳蚶寮山子及蕭瓏地區,台江陸浮後,居民始於1846年,自頂山村36戶,部分來到中寮仔,部分則往南遷移,集結成庄,取名下山仔寮,簡稱為山仔寮,台灣光復後改稱下山村,其東棧寮和村南海寮仔亦在轄區。民國53年(1946年)從庄廟龍山宮之名,改稱為龍山村,龍山村為中七股八村之一。龍山村位於七股鄉南側,居民以養魚,蚵,蛤為主,農牧為副,盛產魚,蚵,蛤,稻米,甘蔗等,是一典型農,漁村社區.龍山社區東面是農,牧區,西面是廣闊享有盛名的潟湖,也是吊蚵區,生產全國最高品質的蚵仔,西南邊是七股溪出海口,有大片紅樹林,是鷺鷥棲地,晨曦或夕陽西下時光,紅天,白鷺,綠樹相戶輝映,美不勝收.在龍山擁有著如此多的人,文,地,產,景的資源,今年協會希望透過此營造點計畫,能夠將過去的營造成果做一個彚整,將其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因此,本計畫將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討論,選出社區內較具代表性的景點,除了做空間環境的改善外,更導入歷史意涵,增加其故事性,重要的是讓社區居民在此一參與的過程,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社區,亦可將社區整體樣貌完整地呈現. 台南縣七股鄉龍山社區發展協會 王聖華 bellast45@yahoo.com.tw 06-7875061 06-7874760 台南縣七股鄉龍山村12-9號
臺南市 七股區 大寮社區 大寮里 社區位於佳里鎮由縣道176線南側進入七股鄉之門戶 有一所國小 龍安宮為本村信仰中心主祀廣澤尊王神威顯赫遠達台北 新竹 南至屏東都有信徒前來進香 參與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哥刈香遶境可說盛況空前 本村屬典型鄉村聚落務農為生 台南縣七股鄉大寮社區發展協會 汪聰慧 ws.tan@msa.hinet.net 06-7871855 06-7873123 台南市七股區大寮里6-4號
臺南市 七股區 三股社區 三股里 本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台南縣七股鄉內,地理位置上與台南市鄰近,主要道路東邊為台17線,西邊則為國道61線快速道路,由南38線銜接,交通上相當便利。本社區活動範圍係以三股村為主,並結合鄰近居民一同辦理相關活動事宜。本社區內觀光資源豐富,包括有黑面琵鷺生態區、六孔與南灣碼頭潟湖生態區及紅樹林生態區,亦配合縣府辦理赤嘴園觀光之活動,在觀光發展上極具發展之潛質。本社區下設有歌友會,媽媽教室、長壽會與十八式氣功活動組,為本(三股)村居民參與公眾活動之重心。 三股社區發展協會 黃茂程 mild.maan@msa.hinet.net 06-7880745 台南市七股區三股里29號之17
臺南市 七股區 竹港社區 竹港里 竹港村是「南七股九村」之一,在樹林村、竹橋村之東,係七股鄉最東之境,俗稱「竹仔港」,村內尚轄「麻豆寮仔」和「南片(peng5);邊」「社仔」兩庄,本社區位於七股鄉東南邊,緊鄰西港鄉及佳里鎮。民國82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歷經3位理事長,社區內有長壽會、媽媽教室、氣功班及社區關懷中心。 台南市七股區竹港社區發展協會 黃士益 avocadocon871@gmail.com 06-7892455 台南縣七股鄉竹港村52-1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赤科山社區 觀音里 早在日治時期,山上長滿赤柯木,日本人將堅硬的赤柯木材砍下運往日本,做為製作槍托、及高級傢俱。八七水災後,陸續有來自宜蘭及嘉義(梅山、竹崎、瑞里)各地居民移入開墾。當時山上耆老就將地名取做「赤科山」。早期種植玉米、花生、地瓜等雜糧,後來自嘉義山區引進金針種植。經過4、50年的努力,赤柯山已從一片荒蕪的山頭轉變成以金針花海聞名的觀光勝地。 竹林山(玉里鎮東豐里14鄰),同樣來自嘉義縣(中埔鄉、梅山)八七水災居民。竹子多而得名。92年,兩山居民成立『花蓮縣赤科山永續發展協會』。協會成員除了赤柯山(觀音里14鄰)居民、高寮社區(觀音里1-13鄰)居民,也包含竹林山(玉里鎮東豐里14鄰)的居民。成立協會目的,希望能跨區串連金針農,希望在三地一起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建立一個可以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組織。族群分佈以閩南、客家、外省、阿美族,目前經營的金針產業或茶產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的青壯年接手經營。年輕學子需遠到玉里鎮上或外縣市讀書。除了協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之外,赤柯山道路委員會主要負責道路維護工作,道路受損時,提報主管單位前來修復。20、30年來,皆由道路委員會專責人員,向外申請經費,維護產業道路的順暢通行,農產品也才能運往全省各地販售,來維持生計。其他組織尚有金針、蔬菜產銷班、台灣金針協會、觀光休閒促進會。信仰:社區的信仰以道教、佛教為主,少數幾戶信仰基督教。山上的信仰中心為土地公廟,位在赤科山入口左側。 92年10月15日成立「13彎劇團」,成員:婦女6名、男性5名、小孩9名,首演劇:『記憶流過13彎』。劇團成立原因,希望是以戲劇的形式,動態演出,呈現赤科山的故事。目前劇團仍定期聚集。2005年3~4月,利用農閒時間,安排花東4場巡迴公演後。2005年7月23日及2006年10月27,連續2年受邀參加國際戲劇年會—社區劇場個案呈現,演員演出,受到國際人士肯定,2007年也將受邀前往香港演出。這樣,有別於以往的生活經驗,成員希望有更多的農民加入,激發出更多人的潛力出來。這也使得赤科山除了有豐富的生態之外,也增添許多藝術文化的氣息,更有吸引力。豐富自然資源園區後面有完整的天然林,蘊藏豐富資源。野生動物--山豬、山羌、山羊、飛鼠活動頻繁。鳥類種類多,適合賞鳥活動。台灣藍鵲家族於住家附近活動,不論清晨或是黃昏,都能輕易見到。冬季遊客較少,候鳥過境,不會打擾到它們。青蛙,溪流沼澤帶隨時可聽見保育類樹蛙此起彼落的叫聲,目前山上蛙類已調查出19種青蛙,如:莫氏樹蛙、白頷樹蛙、斯文豪氏赤蛙、中國樹蟾、腹斑蛙…等等,非常適合做為學校戶外教學教材。蝴蝶,山上氣候及環境適合蝴蝶生存,有足夠的食材及蜜源植物供應,蝴蝶數量不斷增加。近年,居民設立蝴蝶園,開放參觀蝴蝶羽化過程。黑色巨石,其為海岸山脈的火成岩風化為紅厲土後,較硬的部分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巨石,位在地勢高低起伏的金針園區,非常顯眼。 金針:民國52年,首度由嘉義引進金針到赤科山栽種,至今約種植500公頃,目前東部三座金針山,也以赤科山的金針產量居全國之冠。每年的8月~9月是金針採收季節,一年生產一次。近年來,也引進不同品種植,有台東六號、馬來西亞(香水金針)、大憨仔,這三種金針,採收的時間在每年的五月,這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WTO之後,金針產業受到嚴重的衝擊,這些衝擊來自於:a.市場販賣大陸劣質金針b.馬來西亞進口金針c.平地金針的出現(因為產期比高山今針提早4個月,市場供應飽和)d.改變金針加工方式—民國70年起,經教授指導,棄傳統加工方式,改成現在化學加工方式。不過,現在國人愈重視養生觀念,這樣的加工方式反而害了農民,金針銷不出去。農民叫苦連天。無法生存,才改為直接烘乾的原味金針(無毒)加工方式。山上居民才意識到「危機就是轉機」道理。現在保留一部分金針開花,讓遊客照相。成為現在金針產業重要附加價值。茶葉:1988年起,部分金針園廢去改種茶樹,茶種以烏龍茶及少數金萱茶為主,面積約60公頃。得天獨候的生長環境,生產茶葉品質優良。2005年5月20日,首度與玉溪農會一起舉辦「赤柯山比賽茶活動」,透過媒體的宣傳讓大家更知道赤柯山出產好茶。也請花蓮縣謝深山縣長來替我們特等好茶拍賣活動。讓活動達到最高潮。暑假期間,有些茶農也會提供遊客自助泡茶的服務,目前大多仍以零賣或批發為主要銷售管道。 無毒農業:2004年,居民加入花蓮無毒農業的行列,讓生產方式多角化經營。報名農產項目多樣,有:元味金針、茶葉、野菊花、孟宗竹筍、蔬菜、日本甜柿等。改變農民生產方式,上課充實農業生產知識。外來遊客日漸增多,也提升販售農產品的量。經濟改善,生活品質也提升不少。民宿:2000年開始轉型經營民宿,結合金針花季,推出套裝遊程,帶遊客採金針體驗、生態觀察、導覽解說。赤柯山四季風景皆不同。春天—繡球花、金針花、春茶。夏季—金針花、賞蛙、觀星。秋天—採日本甜柿。冬天—冬茶、孟宗筍、苦茶油、賞鳥。※景點介紹三顆石頭:1997年,TOYOYA汽車廣告拍攝現場-馬友友篇,許多攝影愛好者每年必拍作品,參加攝影比賽拿獎,無形幫赤柯山打廣告。火成岩地質,大大小小散落在金針園區,成為赤科山招牌景點。千噸石龜:兩大塊連接在一起的火成岩石塊,位在金針園斜坡上,遠觀如同一隻爬行的烏龜,園主張振浪以此為名。百年赤柯木:位在石龜後方,樹齡超過百年,板根高度超過180公分。連續2年協會舉辦「爬赤柯木活動」。杉林步道:也有人稱-小瑞士,20年前,園主配合林務局種樹造林,至今補助款沒拿到,卻幫赤科山留下杉樹步道。楓香林道:20幾年前,園主張毓焜帶著女兒,種下樹苗。夏天成綠蔭步道, 遊客在此方式有:(1)悠閒散步(2)眺望玉里縱谷景觀(3)觀看雲霧變化(4)觀星平台。13彎小路:早期山上居民通往高寮唯一的一條步道。約有一支扁旦寬。不管是農產品運送下山或是學生上學,皆走這條小路,可說是當時重要的經濟命脈。92年重新整理出來,部分路基因產業道路貫穿,遭遇破壞,需繞道而行。近年來,推的生態旅遊,將客人帶到此地,居民導覽解說小路的故事,深受好評。汪家古厝:台灣僅有的特殊景緻,在赤科山唯一能看見屋頂曬金針的地方。每年暑假早晨,太陽出來,汪家的工作人員例行工作。爬上屋頂,將前一天採收的金針,經過一晚的浸泡後,拿到屋頂曬乾,這裡不只屋頂曬金針,連屋前空地都曬滿金針。吸引愛好攝影者及遊客,前來觀賞每天約一個小時的金針秀。可以看到金針加工完整流程。古色古香的古厝,現將空出房間改為民宿,大廳成為展覽空間,展示老古物、風景照片、攝影者得獎作品。金針花海:海拔800-1000公尺區域,夏季氣候涼爽,園區開滿金針花。工 人戴斗笠的身影,來回穿梭,埋頭採收含苞待放的金針。金針花海吸引大批遊客上山賞花。現在發展出遊客可以直接體驗採金針樂趣,親身感受金針生產過程。1997年產業結構開始改變,受到政府各單位協助,使得赤柯山可以成長茁壯,這幾年,我們也同樣延伸政府政策美意,積極串連竹林山、高寮兩社區組織,一起推動社區工作,現居民社區意識抬頭,使得整個區域不只產業活絡,居民也活躍各組織之間,包括:第五班產銷班(火龍果、日本甜柿)、台灣金針協會(推動安全金針加工)、原住民協會(社區手工藝),觀光客湧進,產業結合,聯手推動套裝行程,現已成為花蓮南區重要且具特色的鄉村。 花蓮縣赤科山農村社區發展協會 陳期泓 chyhong1214@yahoo.com.tw 03-8851695 03-8852346 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284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農民煮咖啡給宏達執行長卓火土品嚐.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青少年手工繪製地圖.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涼亭-在地人稱圓環.是地標.也是公眾欲集之地.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夏天的竹林湖 (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社區課程-民宿經營.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全台唯一的行動郵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春田櫻花道.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竹林山的土地公廟.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公工-路邊砍草.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13彎小路踏勘.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農村大掃除亮麗過新年 08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杉木步道-小瑞士.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太麻里金針山業者參觀.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研習課-自然素材DIY.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山上新產品奇異果.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赤柯木復育.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春田步道體驗.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赤柯木-字.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95暑假金針園景 (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烏龍茶園.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植物染課程.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耆老講十三彎.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07064052-1c32-4c59-8bbe-817f1f90591e/1/高寮地圖.jpg
花蓮縣 玉里鎮 東豐社區 東豐里 1.地理位置、範圍及面積東豐社區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處於花東縱谷南段,西邊有秀姑巒溪貫流。秀姑巒溪西側有豐坪溪、卓溪、源城溪、樂樂溪等沖積扇,自北向南連綿;東側有苓雅溪、呂範溪、高寮溪等沖積扇相間;社區沿193線道周邊分佈。2.聚落或社區屬性及人口社區以客家人及原住民族為主,位處193沿線上旁,以產業發展及環保生態為發展重點。目前社區人口總戶數222戶,共677人。其中男人379,女人298人;屬平地原住民者有253人,而山地原住民者有31人。3.社區產業東豐休閒農業區位於花東縱谷之良田沃野,東豐所產的文旦柚、有機米系列、有機質肥料號稱東豐三寶,不但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更藉由貨運行銷送至全省各地奠定東豐品牌的基礎。東豐鄰近的193線道充滿稻田花海風情,幽靜的田園風貌是玉里鎮有機米最大產區,一望無際的稻浪,令人心曠神怡。東豐是線道上一處最經典的農村社區,以稻米、文旦農產品為主,因為種植面積大,冬季的綠肥花海令人陶醉。東豐的有機米堅持不噴灑農藥,所使用的堆肥也是當地自產的有機堆肥,堆肥從初鹿、瑞穗牧場收集畜牧廢棄物,利用天然發酵製成後,做成天然的有機堆肥,以農業循環性生產的有機堆肥所培育出的有機稻米,加上完整的產銷履歷系統,讓人吃得安心也吃得健康。4.觀光遊憩資源193線景觀廊道為本社區最主要的觀光遊憩資源。193線為縱谷地區之景觀道路,為一系列的原住民部落所組成的,具有特殊的文化景觀。社區周邊距玉里鎮十景之一的鐵份瀑布頗近,發源於海岸山脈,終年流水不斷,從約8層樓高的山壁傾洩而下,匯聚成潭,風景秀麗,水質潔淨;雖瀑布現已由鎮公所與水土保持局第6工程所開發完成,由於對外交通較為不便,導致遊憩吸引力低落。園區內的鐵份瀑布風景區設有露營區、戲水區,提供親水遊憩的最佳場地。11月還可以賞螢、蝴蝶漫天飛舞。園區內的波斯花海活動,未來將擴大舉辦,從兒童有機稻米收割季開始,紮草屋、打包帶風車DIY,最後有廣大的波斯花海迎風搖曳。園區內的文旦副產品果醬、醋、酵素、文旦柚菜等,另有家政班精巧的手工藝品、柚木杯墊等等。 東豐社區農村再生促進會 黃忠義 u120610310@yahoo.com.tw 03-8888051 花蓮縣玉鎮東豐里5鄰19號
花蓮縣 玉里鎮 德武社區 德武里 德武部落在行政區屬於玉里鎮德武里,下德武部落位於秀姑巒溪右岸瑞穗大橋南端100公尺之台地,舊稱謝得武,其地有瀑布,激石濺水,阿美形容之曰「馬以得武個那諾」,遂以名社 。漢人略其音稱「馬得武」後又訛作「謝得武」。一說,建社時,有重子失足,自斷 崖墜水死,因擬墜水之聲取名。光復復改稱德武。為民國六十八年推行社區發展工作時所成立的新社區。德武里有兩個部落,一為下德武部落、一為苓仔濟部落。根據下德武社的口述,約近百年前,拔仔社族人,其祖先由水璉尾遷來拔仔。某日,來下德武狩獵,發現一片原野可安居,返社後,經家人同意遷徙,當時亦有族人跟隨遷來。初居Cilitongan溪上游緩斜地,其後發現下方臨段丘水源豐富,易取水,就下山移入,另立一設,名下德武。居民大部份為馬太鞍及拔仔社(富源)人。下德武的阿美族大都信奉基督教長老會,部落採『頭目制』現任頭目為邱正財先生。德武部落阿美族稱Ci-Ligacay (直譯苓雅仔),Ligacay是一種植物名稱月桃,早期此地長滿月桃,阿美族人稱月桃為『里葛濟』(Ligaacay),因而的名,漢人擬其音作為『苓仔濟』,苓仔濟部落位於下德武南方約一公里的樂德公路旁,大部份為拔仔社阿美族人,少數為奇美社的阿美族人。本地位於北回歸線之南,氣候終年如春。苓仔溪水質清澈,是溯溪尋幽的好地方。從產業道路盡頭直接溯溪或沿著山徑而上,大約半小時,可以抵達該溪上游左側支流瀑布。德武里的後山,海岸山脈被秀姑巒溪攔腰切斷之處,由於地層深處有許多岩床都裸露出來,把海岸山脈所蘊藏的寶藏也曝光出來。因此,沿著苓雅溪而上,一路上都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撿到各種五顏六色的玉髓。德武社區以農業為主(山蘇、金針、苓雅筍為該社區特有種),青壯年大多外出謀生。社區希望透過做中學、振興文化產業及精緻農業的操作方式,建立社區的想望與遠景,藉由這些操作模式希望可以達到從居民做起、自立自援、與心的改變等目標,目前社區主要希望建立起精神堡壘、民宿、古道作為觀光資源,與改善幼童教育問題。 花蓮縣玉里鎮德武社區發展協會 林員東 0955-201961
臺南市 七股區 竹橋社區 竹橋里 竹橋社區位於曾文溪北岸,為優美純樸人文環境俱全的小村落,居民以務農為主,是一典型農村社區。香料慶典陣頭牛犁歌陣,為全台唯一以社區童男裝扮花旦之藝陣,社區社團有關懷志工隊、環保義工隊、氣功隊、巡守隊、長壽會、慶善宮管委會,屬於活躍優質生活環境的社區。 臺南市七股區竹橋社區發展協會 張志龍 long178169@gmail.com 06-2982487 06-2981262 臺南市七股區竹橋里98號
臺南市 白河區 詔安社區 詔安里 詔安厝是白河鎮內開發甚早的聚落之一,詔安厝乃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到地墾荒而得名。詔安厝保安宮沿革誌:「本宮奉祀太子元帥原供福建彰(應為「漳」字之誤)州詔安縣二都田寮,清、順治十八年李成萬帶太子金身隨鄭成功來台,即定居在本庄,庄名為詔安厝……」此段文字中所謂「清順治十八年」,乃鄭成功登陸安平港那年,縣內及鎮內廟宇,有不少將建廟年代推溯於這一年,是真是偽,殊為可議。但誌中所言李成萬係漳州府詔安縣人當為可信。現詔安厝除了李姓宗族外,尚有曾姓、陳姓兩大宗族,李姓聚居於保安宮後及其左側一帶,陳姓聚居於保安宮右側,曾姓則散佈在廟前一帶,各建有公祠和鑿有古井,且李、陳兩大宗族尚有完整之傳統三合院落古厝留存,有的甚至因配居者移遷外地,久無人煙,破落中發人思古幽情。白河鎮詔安里是典型的農業集村,為鎮內為較大型的聚落,隨著農村人口的外移,聚落內閒置空地及房舍增多,呈現荒廢的景象。曾氏家祠轉角所在之位置有古井與閒置空地,而周邊均為密集的住宅區,是人來人往之場所,居民對於此環境的整理有熱切的需求。讓古井、菜園、東營小廟、涼亭構成社區特有之景觀並具有環保、生態、教育、休閒等功能集會處。 台南縣白河鎮詔安社區發展協會 曾中成 06-6876333 台南縣白河鎮詔安里77號
花蓮縣 光復鄉 馬佛社區 西富村 『馬佛』地名由來:光緒四年(1878年),由於發生「加禮宛事件」,原居住在奇萊平原的噶瑪蘭族人一部份被迫遷徙到花東縱谷的馬佛,取名原居住馬佛社(噶瑪蘭卅六社之一)舊名為社名,即飛去之意。民國36年3月1日光復經奉准正式設鄉,劃分為光復鄉西富村。『馬佛』地理位置:馬佛位在花東緃谷光復段,台九線與193縣道間,於光復溪與大農溪匯合處南方,花蓮光復糖廠後方,東至193之海岸山脈,西為大全村,南為大農村,北為太巴塱社區,村子裡的小學是西富國小。社區由閩南、客家、阿美族原住民三族群組成,人口約各佔1/3,族群相處融洽。社區的信仰中心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西方寺、土地公廟眾多,人文特色豐富。但社區老年人口約佔社區常住人口的30%以上。「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為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利用現代網路之便捷,推動農村社區資訊化、數位化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友之收入及老人福利,建設安和團結互助之養生農村為宗旨。 花蓮縣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 張秀真 jen86@ms17.hinet.net 0912000085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民有街50號
花蓮縣 花蓮市 華東社區 民孝里 花蓮市原住民華東產經觀光文化體育協會 陳天盛 happy0257@gmail.com 03-8246824 03-8246824
屏東縣 高樹鄉 新豐休閒農業區觀光發展協會 高樹村 高樹鄉新豐村整體環境位置為無工業污染.加上空氣與水源保護區優良區住評比為模範農村,可說是擁有著大片好山好水世外桃源。近年又透過「元氣屏東 農業新豐貌」計畫,耕種逾四十餘種水果蔬菜.形成富麗農村。緊鄰的茂林國家風景區,蝴蝶生態豐富,知名的大津瀑布步道,配合全國最獨特的灌溉水圳系統,再加上縣府協助打造「新豐社區禮賓家庭服務」、「無毒安全健康農業」環境,休閒觀光條件日趨成熟,吸引更多想要追求農村生活體驗、健康養生的現代都市人前來駐足探索,進而帶動整體屏北產業交流發展-「元氣屏東 農業新豐貌」。 新豐休閒農業區觀光發展協會 q0915177790@yahoo.com.tw 08-7961060.7961055 09-7961043 屏東
屏東縣 高樹鄉 大埔社區 大埔村 大埔社區發展協會為高樹鄉大埔村閩客各半之農村小部落有龍眼腳、中庄、大埔三聚點。 屏東縣高樹鄉大埔社區發展協會 柯志昌 08-7963762 08-7960190 屏東縣大埔鄉永安路4號,屏東縣高樹鄉大埔村永安路31號
屏東縣 高樹鄉 廣福社區 廣福村 屏東縣高樹鄉廣福社區發展協會 陳有仁 ab450512@yahoo.com.tw 08-7962610*24 08-7960190 屏東縣高樹鄉興中路330號
苗栗縣 苑裡鎮 水坡社區 水坡里 苗栗縣苑裡鎮水坡社區發展協會 蕭保森 037-860581 苑裡水坡里3鄰21號
臺南市 七股區 篤加社區 篤加里 篤加聚落,位於台灣省台南縣七股鄉,就在佳里鎮西方5公里的地方,民風純樸,景致優雅。篤加村開基祖乾成公又名煌乾(1729-1817)於清乾隆年間,奉請謝府元帥(大使爺公)從大陸福建漳州府海澄縣新垵渡海來台,並經永康州仔尾輾轉來到篤加地區落籍。乾成公生五子心網、心愿、心志、心成、心敬,即為篤加村五房頭祖,迨清道光年間洪水氾濫曾文溪改道,篤加地區受此影響下,地形改觀,由瀉湖地形變成海埔陸地,斯時先祖邱營等(來台第三世)遂向官方申請墾地,面積計有五百餘甲。之後在於先祖胼手胝足經營下,逐漸累積財富,成為台南縣富裕村落之一。日據時期七股地區首富邱甫、七股庄首任庄長邱改、戰後曾連任八屆縣議員邱奇聲等等皆出生於此地,可謂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篤加村長久以來維持女兒必須嫁出不可招贅傳統,造成篤加村至目前仍保持單姓原因,在台灣屬於罕見單姓村落(特色之一)。。篤加村民所居住之土地,為宗祠免費提供,土地稅賦由宗祠替其全額繳納,並且擁有專屬邱姓墓園,可謂從出生至死亡皆受先祖恩澤(特色之二)。村民出自相同祖先,慎終追遠觀念濃厚,每年皆隆重舉辦冬至祭祖活動,並已延續一百九十三年,此活動被視為冬至祭祖典範,因而聞名全省(特色之三)。由於村民彼此間具有血緣關係,村落內部仍遵循著傳統倫理,對外的凝聚力及向心力特強,進而發展出維持村落紀律的自治組織(特色之四)。緣於諸多特色背景,因此孕育出屬於篤加村獨特宗族文化。 篤加社區發展協會 邱英哲 cyj0281@yahoo.com.tw 0928171883 06-7873772 台南市七股區篤加里47-7號
臺南市 七股區 頂山社區 頂山里 台南市七股區頂山社區發展協會 陳俊德 06-7800670 台南市七股區頂山里127號
屏東縣 潮州鎮 光春社區 光春里 屏東縣潮州鎮光春社區發展協會 賴金地 08-7803512 潮州鎮光春里光明路32-1號
苗栗縣 公館鄉 大坑社區 大坑村 一、「美」是故鄉的名 大坑社區位於苗栗縣公館鄉,面積大約9.75平方公里,為公館鄉第二大村。 從大安橋至東店一帶,為海拔86至98公尺的平原,面積僅佔全村的1/20,此處盛產紫蘇、水稻、芋頭及福菜;其餘皆為海拔300至600公尺的丘陵地,最高點在東側與獅潭鄉交界的八角崠山附近。 從公館庄向東眺望,大坑山區南北走向的山陵,綿延舒緩,雲霧環繞,就像是二條巨龍昂首吐珠;大坑溪蜿蜒其間,水文清麗,景色怡人。進入山區的主要幹線是苗24線,沿途有多處景點可眺望公館盆地以及「蛤市浮嵐」美景。 大坑社區至今仍保有原始的風貌,過去先民墾植的遺跡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山區內豐富的植被、茂密的林相,一直是遊客的最愛,每逢假日,遊客們一批水一批,「在行修寺」、社區公園及三條產業道路上,讓汗水盡情的揮灑,讓心靈得到滋養。二、以「環保心」、「故鄉情」打造社區遠景 大坑社區為鄉村型態之社區,民風純樸,早期物質資源較為貧乏,山區農民的蔬果靠人工搬運,過去在農忙時期大家相互支援、守望互助的精神,延續至今, 社區居民仍保有濃厚的人情味,以及高度的動員力量。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社區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結合地方土紳,以維護社區的青山綠水,改善社區居民生活為主軸,推動社區各項建設工作,當時,社區展現的活力,得到各級長官的讚許,故總統經國先生曾蒞臨社區視導,這件事至今仍為地方人士津津樂道。民國八十二年社區理事會改組為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經營之方向仍然秉持「環保心」及「故鄉情」的精神,來推動社區各項建設活動。大坑社區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全體居民奉獻心力,共同保有社區原始風貌外,亦得力於「行修寺管理委員會」提供約四甲之林地以為社區建設之用,使社區發展具備優越的條件。居民們熱心參與社區活動,加入環保志工行列,自動自發地美化、綠化家園,加強河川保護及生態保育等工作。大家努力的成果,終於民國82年、88年先後榮獲全國十大模範環保社區的殊榮。三、文化尋根、編印村史 早期大坑社區在產業演變的過程中,「陶業」、「樟腦」、「香茅油」、、「蔬果」、「林業」等,先後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為地方帶來無比的活力,這些都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見證。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山區人口的遷徙,過去的光華逐漸被遺忘,偌大的山林、豐富的資源也漸被忽略。 從八十五年至八十七年,社區工作伙伴們在楊理事長的領導下,持續進行鄉野踏查、耆老訪談的工作,就社區的歷史、產業、自然、人文等資源,進行文化尋根的活動。 八十八年五月,我們將社區發展的歷史、產業的變遷、人文、自然資源,彙整成冊,編印「芬芳鄉土~大坑社區」,以口袋書的型式呈現給全體社區居民以及來訪的賓客,並籌組成文化導覽義工,提供各項資源解說的服務工作。 「芬芳鄉土」付梓之後,得到了極大的迴響,除了找回即將逝去的史蹟,也喚起居民們對於文化、產業的再次省思,社區發展與產業振興的議題,逐步躍升為居民討論的重心。 苗栗縣公館鄉大坑社區發展協會 楊曜竑 yang.989658@hotmail.com 037-223227 037-370558 苗栗縣公館鄉大坑村6鄰164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行修寺.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榕樹.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陶藝研習班.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8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客家民謠.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水缸製作.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舞蹈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78a43bc-eb4e-4f90-8b58-0821205583ed/1/靜觀亭.jpg
苗栗縣 竹南鎮 公館社區 公舘里 公館社區發展協會設於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地居竹南鎮最南端,唯一位於中港溪南岸之里,東接頭份鎮尖山里,西隔南港溪與造橋鄉為鄰,民國35年(西元1946)設里,舊稱「公館仔」。土地面積1.18平方公里,現有住戶417戶,人口1,525人,融合閩南語及客家語。依據「重修苗栗縣志」及「竹南鎮志」記載,早年小型船隻,可溯中港溪到此地。傳說在民前210年代(康熙50年間、西元1711年)來自彰化地方閩藉墾戶張徽揚之祖父,向道卡斯族(Taokas)中港社人贌得荒埔,招佃從事開墾。墾成後築租館於此,向佃人徵收租榖,故取公館仔為地名。另一說是往昔公館仔(公館里)鄰近之濫坑、尖山下(頭份鎮轄)為番人出沒之地,中港方面民眾到該地伐木時,若遇中港溪滿潮則無法返家,常遭番人襲擊喪命。地方人士乃集資在本地興建一座公館。並派庄民數十名駐守保護。境內南港溪東岸水稻田,鑿有雷公埤灌溉。在公舘有一帶平原高地,故名大埔頂。民前38年(同治13年、西元1874年)開闢台灣縱貫公路(台1線)經過本地交通逐漸改善。「德照橋」於民國94年(西元2005年)完成,橫跨中港溪,方便本里與市區聯絡。社區內工廠林立,以磁磚、木業、紙業著稱,社區居民除務農外,也多到工廠就業。創建於民國62年(西元1973年)的竹南蛇窯,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登錄為歷史建築,是一項難得的鄉土文化資產。竹南蛇窯推廣柴燒陶藝創作,定期舉辦柴燒創作與陶藝個展,已成為國內柴燒創作人才培育的搖籃。由於社區地處都市計畫邊緣的農村社區,各項建設顯著落後。社區內破舊房舍比比皆是,荒地雜亂欠缺整理,舉目所見予人荒涼的感覺。極待整理整頓,讓社區成為清潔美麗的社區。 苗栗縣竹南鎮公館社區發展協會 林振德 tim310314@yahoo.com.tw 037-629890 037-611675 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12鄰公館仔146號
苗栗縣 後龍鎮 大山社區 大山里 大山社區位於後龍鎮西北方約4公里處之大山里轄區,日據時代以其處於大山崙(該山崙於日據時代被挖平作為填補機場-即現今民航局後龍助航站)之下,而命名為「大山腳」庄,民國40年4月1日後龍鄉升格為後龍鎮,「大山腳」庄改制為大山里,民國88年1月12日原「大山社區理事會」功成身退,依據人民團體法成立「大山社區發展協會」於88年4月12日向苗栗縣政府完成立案登記,面積3.6637平方公里,日據時代大山腳是西瓜的集散中心,台灣光復後甘藷、西瓜、花生為主要農作物,居民除了務農外;沿海補漁業(牽罟)亦是居民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於全盛時期計有三組百餘戶居民依其為生;直到明德水庫完成及實施農田土地重劃後,由於有了水田,農民改種植水稻,加上年輕人口外流,西瓜等雜糧面積及產量因而減少,而近年來由於農業結構改變及水稻生產過剩,政府實施稻田轉作計畫,農民除了種植西瓜、甘藷、芥菜之外,遂嚐試種植高品質木瓜、成立花生產銷班;大山社區由於濱臨台灣海峽,早期在社區外圍之「圓仔崙」、「罟壁崙」、「一爿崙」等至高點設置多處砲台及軍事設施,其控制點北自中港溪、南至後龍溪出海口,視野遼闊,砲台下則挖掘防空洞相通;社區西北角之「後龍濱海遊憩區」為一生態極為豐富之自然林;建廟百年、香火鼎盛、主神祀奉「玄天上帝」之「受天宮」是居民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年後至3月初3日玄天上帝聖誕前,由全省各地寺廟之進香團,絡繹不絕至受天宮參拜;「大山火車站」建於日大正11年(1922年)當時名為「大山腳驛」至今有80餘年歷史,並已列為苗栗縣第8座歷史建築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社區發展協會 王阿保 w1314@chunan.gov.tw 037-433965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5鄰69-2號
苗栗縣 苗栗市 嘉新社區 嘉新里 苗栗市嘉新里簡介 100.2.12 苗栗市嘉新里位於苗栗市東北角落,東臨嘉盛里,西臨為福星里及福安里,南邊為清華里,北邊為後龍溪及頭屋鄉外獅潭村,南北長度約2400公尺,東西寬度從最窄170公尺到1400公尺,總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200甲),其中住宅區約為0.3平方公里其餘為農地及河川地,所以本里百分之八十為農業區,里民約3500人左右,北邊全為農村,南邊為密集住宅區佔大部份人口,其餘分部在農業村區。 本里於民國91年8月自嘉盛里分割出來,所有資源幾乎全留在嘉盛里,新成立的嘉新里如棄嬰般,一切都從零開始,8年多來始終沒有一座屬於里民的室內綜合活動中心,因此里內要舉行大型活動均需向外租借,遇雨天及黃道吉日更顯得迫確需要,里內有公園停車場及籃球場、室外停車場但仍不足里民需求,希望上級單位能體恤里民需求,早日興建里民活動場所。 因本里大部分為農業區受到傳統習俗影響,里民宗教信仰中心為五榖宮.五文昌廟及周邊五座土地公,土地公的名稱都有其緣由,密集住宅區內公教人員、上班族居多,所以工商方面居於弱勢,工商業需求往市內方項補給,農產方面以稻米主,本里為苗栗市的穀倉,勤勞的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如蔬菜等數量相多,除自足外尚可供應市場需要。 本里第一任里長為賴桂煖先生,第二任為溫松源先生,第三任仍由受到里民肯定,任勞任怨,熱心服務里民的溫松源先生高票當選連任,溫里長成立嘉新農村再生培根班,學員們踴躍出席,課中熱烈討論社區事務提出需求,再三研討必定能有最完美的結論,配合務實的溫里長帶領下嘉新里必能脫胎換骨,邁向富麗的嘉新前進,相信指日可期待。 苗栗縣嘉新藝文推展協會 羅文熾 gs26385988@yahoo.com.tw 037-271422 037-262912 苗栗市嘉新里福樂16鄰5號
苗栗縣 苑裡鎮 火炎山社區 泰田里,上舘里,南勢里 會址:苑裡鎮泰田里一鄰一號電話:037-742563、746009理事長:蕭君義 計畫執行:蕭明宏 行動/0937-743367甲、 成立宗旨1、維護火炎山沖積扇平原自然生態景觀2、保護及再造地方歷史人文特色。3、保護傳統石砌工法活化水田景觀。4、推動有機農業栽培及生態教育休閒農場。5、籌建養生民宿並協助會員增進專業知能。6、推動本社區成為國際生態村之示範據點為宗旨。乙、 發展目標1、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及再教育。2、定期舉行推展教育落實基層。3、扮演政府與居民橋樑致力良性溝通管道。4、協助居民產業轉型。5、建立健全資料庫以利存查、研究社區營造工作重點《一》 苑裡火炎山自然生態及地方文史資源調查火炎山保育區,擁有特殊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生態,是一座無價的生態教室,苑裡境內的火炎山更佔總面積1/2以上,與地方產業歷史及生活價值息息相關,希望能在專業學者協助下,透過居民參與,完成資源調查,以利資料建檔存查,做為學術機關、學校、研究團體教育資源,並為本社區凝聚共識、永續發展的基石。《二》農村居民終身學習計畫1.專業農民的養成提昇─計畫配合社區再造推動各項研習課程,加強農民專業素養,提昇產業文化。2.閒置人口潛力開發與人道協助─推動第二專長訓練教育,提高居民實質競爭力之充實,協助轉型創造生機,成為本計畫區躍升國際生態村之助力。並發展互助機制,對社區內之單親家庭、外籍新娘適應等問題提供人道支援。3.定期開辦兒童研習營─透過有計畫的課程規劃,把小朋友學習觸角從教室擴展到大自然及社區,使其有開闊的視野,提早接觸社群學習人際互動,奠定完整世界公民的基礎。《三》推廣「有機米」之耕種,打造生態景觀社區本社區引大安溪水灌溉,地處苑裡圳水源頭,水域潔淨。氣候為擠壓海拔氣候,早晚溫差大。地形屬開放性盆地,通風好,病蟲害少。實施無化肥,無農藥之耕作方式,產量豐、品質佳,為栽種有機作物最適地段,近年國人追求有機食物已形成趨勢。《四》 復興生態工法「卵石砌」田埂,成立推廣及資訊中心先民以當地鵝卵石堆砌而成「卵石砌」田埂,具濾水及小生物憩息之功能,而小生物的排泄物可做有機肥料,助活化土壤及維持地力為保育生態工法。但在缺乏完整規劃下,方便快速的水泥田埂逐漸取而代之,不但妨礙水流及滲透更是反生態工法。今社區農地重劃在即,如缺乏設計規劃,恐「卵石砌」田埂消失殆盡生態浩劫。當務之急,希望藉社區總體營造,復興「卵石砌」田埂,並成立推廣及資訊中心,重現搬運卵石「輕便車」,期達休閒與地方特有風貌結合,增加休憩資源,帶動地方繁榮。《五》 永續經營─自給自足的生態社區生態社區是未來的趨勢,希望社區居民透過溝通及教育,進而整合苑裡的生態環境與產業環境,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社區。並透過居民的參與、規劃、設計、協商、付出行動與關懷,彼此討論、學習,凝聚社區居民共同的心,一起為永續經營的社區環境工作奉獻心血,期能利用此計畫,將苑裡塑造成永續經營的社區模式。並藉社區力量來傳承地方文化,代代相承,使成為一個具生態觀、永續觀、國際觀的新社區。《六》 打造苑裡桃花源社區─平疇綠野之呈現整合稻米文化產業景觀為苑裡社區空間的基礎,使全區成為具有平疇綠野的農田特色。並將生態環保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社區生活環境品質因而提升,更有活力,更有情趣。透過全員投入社區產業文化提升與再造,打造「苑裡桃花源」社區,營造一個國際級優質休閒與生態教育旅遊景點,帶動文化休閒觀光活動消費人口,促進產業提升與地方收益。《七》 邁向國際領域─台灣第一稻米社區及特色形象特有的地形與肥沃的土地,造就本平原成為水稻盛產區,適種良質米及有機米。區內特色產業如火炎山生態保育區、華陶窯、山水米、炎山農場等期能整合產業特色,創造新型態稻米文化新風貌,也創造地方就業生機,開創新的產業效益,無畏WTO的衝擊,打造台灣第一稻米社區,邁向國際領域。 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李清彰
苗栗縣 泰安鄉 麻必浩社區 象鼻村 對於麻必浩農村再生計劃,我們年輕人希望見到的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未來,要如何在這塊土地看見?如果我們希望留在這裡耕耘,不願意流浪到平地,那我們要如何讓她更好?而不是漠視她日漸凋零,或成為養老隱居的異鄉。我們的天然條件:天賜恩典,我們可能是台灣數一數二中高海拔、擁有兩條水源頭的村落,我們可以結合兩溪與部落互依共存的關係,去發展各項事務,甚至是全部落經濟收入來源。我們可以用溪和部落的關係去開始發想思考:我們既然是兩條溪流的守護者,她們是孕育眾人生命源頭,那我們啟不被付予重要使命,須要來保護她們的乾淨嗎?若溪水保持乾淨了,魚就會復甦,願意回流產下牠們的下一代,那賞魚將是一件可以和所有人分享的美事,代表了部落的心,是和溪一樣美麗的、不自私的。經濟作物、農業方向:我們麻必浩是外來污染極少的地方,正是現在全世界提倡的「有機農業」最好發展的條件!我們客觀的環境有乾淨的水,但是地比較小,是拼不過大片土地的傳統農業的。若我們能以「有機精緻農業」來發展,種植小面積、但高單價的精緻農產品,銷到都市(舉例:台北縣烏來福山農場)我們可以成為有機農業的式範部落!!文化保留及傳承:原住民部落已經要邁向新世紀了,我們不能一直拒絕前進;但傳統要如何延續呢?她不能再是脫離現實、成為各「文化復興」祭典的樣板戲,一直在做重複的事!但部落依然窮困、年輕人依然流失,有智慧的長者凋零。所以,老一輩的長者我們可以延續或聽取他們記憶的經驗,轉換成特有的產品、或教學課程。更重要的是,早期原住民共享的精神和智慧,才能由此蛛絲馬跡,保存菁華,留下馨香的痕跡,以新眼光、新方向,帶領部落年輕一輩繼續往前。我們依然可以來種小米;搗米房和倉庫將不再是荒廢孤單的模型,因為我們可以教它運轉!讓我們的溪水穿過它,重新活過來!搗小米、做成米糕或純的小米酒!這不就是一件特色產品嗎!?頭目也不用孤單的編織優美細膩的藤籃而沒有人欣賞!他可以教學生,而且結合了地理、文化、經濟個方面原本部落就擁有的資產。現代文明社會要找一塊如此乾淨的美地是多麼不易啊!他們甚至會付出一輩子的代價來尋找,而我們是何其幸運,就身處在其中。所以,我們永安,是非常有條件變成一個永續經營的部落的!因為她擁有好山好水和無限資源,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經營我們共同的財產—麻必浩!你為她付出,她也將回報給你無限的財富與尊榮!!●遠景方向:既現有協會十年耕耘,將承續發展,進一步規劃。 生態保育,打造有機生態示範部落。 觀光發展,部落整體共同經營。 美麗部落,協助規劃整理族人家園。 農業方向,將請專業人事輔導。 文化交流,傳統與革新對話,原住民傳統文化再生 教育關懷,學習新知、家庭功能再復甦。 環保部落,推動太陽能、水力發電、廢油回收再製生質柴油、有機堆肥一、 生態保育: 兩條溪水包圍,位於水源頭,長期護溪,水中生態豐富(賞溪步道、外環道) 北支溪:猴頭山、攔沙壩、杉木林 南支溪:步道、賞魚、溯溪、生態池兩條溪可以輪流開放、收費,並成為部落共同基金。溪流可以分成三段──1、親水區2、釣魚區(限定春季產卵完後)3、保育區 螢火蟲、各種鳥類、動植物、昆蟲、魚類欣賞 苗栗縣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林志英 0910-988201 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3鄰13-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64aae7-03fc-42ce-a736-1a871d4f02e8/1/DSC0090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64aae7-03fc-42ce-a736-1a871d4f02e8/1/相片075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64aae7-03fc-42ce-a736-1a871d4f02e8/1/DSC0089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64aae7-03fc-42ce-a736-1a871d4f02e8/1/相片099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564aae7-03fc-42ce-a736-1a871d4f02e8/1/相片0758.jpg
雲林縣 北港鎮 好收社區 好收里 好收位於北港鎮的郊區。北港是以媽祖聞名全球的宗教聖地,媽祖信徒更是遍佈全世界每個角落。北港也是顏思齊最早登陸的地點,所以開發相當早,因此擁有相當豐碩的文物和璀璨的歷史。    好收里屬於北港鎮二十八里之一,是非常典型的農村。人口僅有2231人,其中男性佔1192人,女性1039人,以老年人及小孩居多,其他青壯年人口則大多遷往外地謀生。從民眾供奉「三山國王」,我們可以知道此地原本是客家聚落,現在以閩南人為主。 好收里位於北港鎮中心區北北西約五公里的地方,面積3.5079平方公里。東接溝皂、劉厝兩里,南以樹腳里為鄰,北面則分別是番溝、大北里,西邊毗連水林鄉的西井和土厝兩個村。 好收雖位於北港鎮的郊區,但交通便捷。公路有省道、縣道、鄉鎮道三種。好收里有縣道153、155號公路和鄉鎮道165、168號。無論通往四湖鄉、台西鄉、東勢鄉的縣道或產業道路,均為平坦寬闊的瀝青路面。早期裏民仰賴嘉義客運的運輸,自用小客車和機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後,客運的班次就減少了。 本地是熱帶季風氣候區,最高溫度大約攝氏33到34度,最低溫則為7、8度左右。年平均溫度約23度,平均雨量一千多公釐。近幾年因溫室效應的緣故,氣候不如往年穩定,年平均溫有升高的趨勢,颱風季節常造成災害,所以我們要特別防範。 海拔約十公尺上下的好收地區,土質以沙質壤土居多,非常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舉凡花生、甘蔗、蒜頭、毛豆、稻米、蘿蔔等,都曾是村民生計所賴,(花生是好收地區相當重要的雜糧作物)但隨著農作收益減少,年輕人口外流,社區民眾為增進收入,開發溫室蔬果,成功培育出小黃瓜、蕃茄等,這種病蟲害少、成長快的產作方式,才為日漸凋萎的農業找出一線生機。本協會於84年核准立案(雲林縣政府84.02.0884府設行字第13909號)迄今16年歷史。本屆理事會長許錦茂先生於96年2月接任,眼見活動中心類似倉庫不堪使用,根本無法聚會、辦理活動…,遂領導所有理監事,從整建活動中心,有一開會場所,接著依規定召開會員大會、理監事會議、密集規劃各項工作:如關懷據點、關心老人福利、進行社區綠美化、清淨家園…等等。眾志成城,居民參與意願一直提升,整個社區十分活絡,以關懷據點而言就連續得到96、97、98三年縣府評定優等,98年內政部社區評鑑工作甲等佳績。 雲林縣北港鎮好收社區發展協會 許錦茂 chinmao166@yahoo.com.tw 05-7920697 05-7920691 雲林縣北港鎮好收里110-28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cdc1dba5-f8cf-4347-9529-ba83603ee431/1/PICT0111.JPG
桃園市 大園區 內海社區 內海里 內海村屬於桃園縣大園鄉內,原地名-內海墘,光復後改名叫-內海至今,內海村東有圳頭村,以新街溪為界,西有北港村、田心村,以老街溪為界,南有大園、橫峰二村,以國際路、民生路、中華路為界,北邊是台灣海峽,全村約有三百九十公頃。村內有台十五線國際路,近海有西濱快速公路貫穿,亦有民生路、中山北路、戰備道路等,交通十分便利。源自平鎮市,經中壢新街、青埔、橫峰至內海廟前轉一個彎,流入許厝港叫新街溪。來自龍潭,經中壢老街,再經照鏡、田心、公所東側最後匯合新街溪,經許厝港出海叫老街溪。內海原名內海墘,因為古早新街溪與老街溪匯合的許厝港,每月農曆初三、十八大潮時,海水倒灌至沿海保安林內,形成一片大海,此地叫內海墘,跨過內海過去,有一長形沙丘,沙丘叫外海,內海墘有瑚礁,土名咾咕石。用咾咕石堆積長形石城叫石滬,大小魚類隨海水漲潮時誤入石滬石縫,這是最古老的捕魚法。石滬內有海菜、蚵仔、蛤蠣、海螺等海產,村婦每天算準海水漲落時辰來這裡撿取海產,海產豐富,美味鮮甜,村民最好之營養品。許厝港是天然漁港,雖有漁船出海捕魚,但村民以豎竿捕魚盛行數百年之久,自從民國五十年新街溪直衝出海,不經許厝港後,於是規劃在港內飼養鰻魚,蛤蠣、海螺等海產。致使石滬潰散,咾咕石不存在,漁港內不再有捕魚的景況。取而代之的是近年來溼地賞鳥觀光事業興起。每年春秋候鳥接踵而來,形成一片難得的賞鳥好去處。來此賞鳥遊客,絡繹不絕。內海村內有後湖(廟後低窪之處)土豆寮子(先民囤積花生豆之所)廟後、頭前厝(廟前)、海湖仔、崙仔腳、下厝、大庄等地名。現此時分作十五鄰,村民以林、許兩姓居多,日據時期,內海墘有兩隻牛兩隻狗隻先民(林阿牛、許赤牛、郭惷九)都是村內望族。早年林家、許家都有三合院數十間(正身護龍厝)現時留存著僅七鄰一家。其他三合院全部拆除,改建洋房高樓。貴文宮是村民的宗教信仰中心,廟內奉祀主神-九府王爺、配祀九府婦人媽,觀音菩薩、福德正神、中壇元帥、神龍地等諸位神佛。西元一八九五年,歲次乙末,日本侵台當年,農曆七月初時早晨,村婦落海,撈魚產時,聽得鑼鼓喧天,神船漸近,農曆七月初時早晨,王爺、九府婦人媽入庄奉祀,當時地方仕紳集資建廟入祀,因神威顯赫、四境平安、香火鼎盛。經過數次修建即今日輝煌之廟貌。村內土地公廟數十間,其中較特殊者是下厝福德祠,因為有土地公、土地婆同堂者僅有此廟,而數十年前,土地公失蹤多年,村民體念土地婆獨守空閨,再請中年土地公來奉祀,哪知數年前,土地公回來,回歸原位,新土地公即由土地公會爐主輪流奉祀。每年頭牙、尾牙本廟落成紀念日,三尊神像同聚ㄧ堂接受善信大德膜拜,同沾神府,傳奇故事流傳鄉內。內海村民大多以農漁為業,民國五十七年土地重劃完成,農田灌溉水路四通八達。農產品單位產量遽增,可惜受到林口火力發電廠排出二氧化硫毒物等影響,第二期做全部休耕,農村勞力老化後,村民靠休耕補貼生活者多,彼此守望相助,維持永遠。許金用 著作 二○○九、八月 桃園縣大園鄉內海社區發展協會 許惠婷 as29785@yahoo.tom.tw 03-3843436 03-3855211 桃園縣大園鄉內海村2鄰19號
桃園市 復興區 羅浮社區 羅浮里 羅浮村位於復興鄉北部,經緯度為東經一二一度二二分,北緯二四度四八分,台七號省道在本區南北向通過,並有一條支線(縣一一八號公路)通往新竹縣之關西,大漢溪則自本計畫區南部中間進入本區,並在北部邊綠向西通入石門水庫,面積為一○八.七三公頃。復興鄉為一山地鄉,山嶺羅列,地形複雜,地勢陡峻;羅浮村地區地形南北狹長,東高西低,變化多緻,其間計夾雜有山領、坡地、懸崖、峭壁、溪流、瀑布及坡度緩和之平地等,且地勢高亢,標高均有二○○-五五○公尺之間,大漢沿岸為最低(不足二五○公尺)。一般而言,鄰近義盛部落分地形變化複雜,地勢亦高,自然景觀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除了原始山林與溪流外,以小烏來瀑布最為聞名,適合開發為天然風景區。至於羅浮部落在觀光遊憩資源上雖不若義盛部落為多,惟其內有台七號公路經過,交通可及性大,且有寬廣之平地,故可與義盛部落互相配合規劃相輔相成。整個計畫區中,除去河川外,坡度三○%以下之土地占總面積之三七.八%,餘四五.六%均在三○%以上。鄉內蘊藏豐富,景色怡人,空氣清新,為純樸泰雅族原住民社區,是個休閒渡假的好去處,除了復興鄉既有知名的觀光景點之外,另外有很多部落觀光休閒園區,生態觀光產業、傳統手工藝品、巨木群、石礕、瀑布等。但缺乏將各個特色區域做一整體考量及串連,因此,擬將重整部落內之自然環境資源、傳統特色產業之連結與部落人力做相關之培訓,並將各景點以狩獵古道加以串連,建制產銷平台行銷部落,使部落還原為一個生態家園,而在環境重建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使部落發展成自給自足的泰雅生活圈,以生活(人文)、生態(環境)、生產(產業及就業)等三個面向,使部落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進而成為「觀光休閒特色部落」,並以永續發展、生態部落為發展目標,建構在生活(人文)、生態(環境)、生產(產業及就業)之面向之下,研擬部落整體發展。 桃園縣復興鄉觀光導覽協會 林英蘭 tom830819@yahoo.com.tw 03-3822269#22 03-3822716 桃園縣復興鄉羅浮村3鄰16號
桃園市 新屋區 永興社區 永興里 永興社區是一個沿海的村落,以捕魚、務農為主,與人相處有股濃濃的人情味,節儉持家刻苦耐勞是我們客家人的精神,會員近300人在新屋鄉23個社區排名第三,會員年齡層較高活動力較弱,急需年輕人加入活絡社區活動爲孤苦伶仃老人規劃新生活,社區每天清晨5點有健康操及氣功教導,帶動一群中老年人 做運動,已經推動9個年頭成績斐然,目前已推廣到全鄉在各國小、活動中心、民宅廣場都在做運動。1、社區位置:永興社區位於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西臨台灣海峽,北至新屋溪,東以台15號道為界,南至後湖溪,地形完整。臨海又有新屋溪及後湖溪流經,自然景觀豐富。 2、社區特色及文化資源現況〈1〉、社區特色: 自然資源:永興社區位置西臨台灣海峽,南北分別有後湖溪及新屋溪以及桃園台地特有之碑塘文化,景觀多元自然資源豐富。再加上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觀光休閒活動,在濱海防風林區鋪設健康步道及自行車道,使北湖黃金海岸成為休閒觀光新景點,新屋溪生態區有豐富紅樹林生態景觀,集聚教育及觀賞價值,適合親子同遊或開發戶外教學場所。A、紅樹林自然生態區:「10載孕育.水筆仔樹成蔭」桃園縣96年度水筆仔植林生態活動, 在桃園縣新屋鄉的新屋溪口舉行,計畫由親子共同種植水筆仔胎生苗兩萬株,活動中也將安排自然生態保育講師導覽解說紅樹林間所孕育彈塗魚、招潮蟹、花跳、小白鷺、魚、蝦、貝類…等26種物種所形成的生態之美。同時結合各級學校戶外教學的學生聯手採摘胎生苗,同時邀請所有關心桃園縣紅樹林生態的民眾,趁著週休二日假期,帶著愛心和熱忱,用實際行動響應水筆仔復育,共同保護國土、營造一個美美的紅樹林生態新世界。B、藻礁海濱:藻礁為石灰藻經由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當石灰藻死後留下的軀體又為後來者所利用,周而復始慢慢地沈積成礁體,可說是地球環境變遷所遺留下來的「天然紀念物」。我們對於台灣西海岸的認知就是沙質海岸,然而,在桃園縣卻有一帶長約20㎞之海岸,間雜著面積不等的藻礁地形,有些礁體高度可達1-2m,若這種藻礁是出現在東北角或澎湖等地,就特殊性而言,就比較不足為奇,但在這片藻礁的北邊、南邊及東側都是沙質海岸,可說是西海岸的唯一。這片位於桃園縣海岸的藻礁是永興社區特有的海岸礁石。C、新屋溪、後湖溪:分別於北、西、南三方包圍永興社區,社區地理型態完整。河川生態多元、可作親水活動區規劃如健康步道、自行車道、魚類復育魚梯等。D、沿海防風林:目前在新屋、觀音的新屋溪口,大概在10年前,因擔任防風的木麻黃出現老化、枯萎,海岸線飽受侵襲而不斷自內陸退縮,國土流失嚴重。由於胎生的水筆仔生長適於出海口的淡鹹水交會的泥沼地,長期關注生態的觀音文化工作陣成員,不斷出錢出力復育水筆仔,成果豐碩,縣府也積極配合,希望為國土流失,築起綠色防線。 E、潟湖:新屋溪是社區北方邊界,原本是流入台灣海峽,然而由於強烈的東北季風的吹拂下,將河口附近河流帶來的淤砂的往南堆積,因此,新屋溪出海口也逐年往南移走,形成從北面、西面環抱社區的走勢。新屋溪在出海口附近河道變寬、水流變緩泥沙淤積孕育了紅樹林生態,同時也形成潟湖的特殊地理景觀。〈2〉、人文資源: 永興社區人口由於社會型態轉變,人口老化又過著典型農漁民生活,社區組織老人化活動推展不易,中、年輕族群亦從事製造業為主工作忙碌或其他因素,對於社區服務參與度不高。桃園縣為工業大縣,新屋鄉永興社區沿著新屋溪或後湖溪兩側,有許多工廠及養豬戶在此設立,造成水資源及空氣污染,嚴重危及紅樹林自然生態保育成效。A、北湖國小:社區總體營造需有長遠的計畫,永興社區為北湖國小學區,永續發展觀念要落實,需結合學校教育從小培養熱愛鄉土情懷。B、大潭火力發電廠:風車矗立在桃園觀音的大潭發電廠,透過風力發電可以降低空氣污染,風車林立形成本地特殊景觀,是環境保育及能源教育場所,亦可帶來休閒觀光人潮。C、永安漁港:近年來積極發展觀光休閒漁業,已完成興建跨港拱橋設計具有多種變化的燈幕,自橋頂觀景平台觀賞漁船由外海駛入,或是遊客自內港向欣賞落日餘輝、享受海風吹拂,亦或漫步流連於觀海涼亭讓遊客至此能夠感領休閒情緻,流連忘返。 永興社區位於永安漁港北岸擁有綿延數公里之沙灘及茂盛木麻黃林,十分適合全家大小戲水或郊遊野炊彼此連接成帶狀旅遊區。結合永安漁港帶來休閒觀光人潮,倡導正當休閒運動,順勢推展環境教育及永續家園觀念。D、動物保護教育園:收養安置流浪動物,教導民眾中正確飼養寵物的觀念及方法並開放民眾辦理領養,同時園區域派解說員到各校宣導保護動物珍惜生命宣導,協助各校推展生命教育。E、交通動線四通發達: 社區內交通便利,台15號道、61快速道從兩側經過,桃93號道從中橫越,期間產業道路四通發達。 桃園縣新屋鄉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葉國傑 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8鄰8-6號
桃園市 蘆竹區 坑子社區 坑子里 坑子位於桃園縣蘆竹鄉的東北部,地處林口台地西側南崁溪支流坑子溪谷地中,東臨台北縣林口鄉,南以高速公路與桃園縣龜山鄉相鄰,西側為外社村,西南側為營盤村及羊稠村,坑子所佔面積約佔蘆竹鄉總面積七分之ㄧ,共約943公頃,主要可區分為四個聚落,分別為頂社、貓尾崎、赤塗崎、土地公坑四區。閩南語「坑仔」意指溪流縱谷地形,早期凱達格蘭平埔族「南崁四社」的「坑仔社」即包括現在的山腳、外社及坑子,至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入墾的漢人在此形成村落,是當時蘆竹唯一的村落,比南崁更早。其後有清朝設置「坑仔 莊」、日據時期設「坑仔庄」,光復後改為「坑子村」。由於因位於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的保護區內,可以悻免於工業污染的浩劫,許多閩南傳統建築的古厝得以保存下來,加上這兒的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使各項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坑子的農村生活型態、傳統手工藝及自然景觀,讓坑子村成為了「蘆竹鄉的後花園」,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在稻穗成熟的季節,優美的水田景觀,每每與保持良好的山林,形成一幅圖畫般的優美景致!坑子的山林,存在坑子老一輩心中的是一個山林頂層長滿相思樹,較和緩山坡種滿茶樹,而平地則種水稻的一幕景像。今日的坑子,在大量砍伐樹木以修築高速公路及農業沒落後,山林景觀有了不同的面貌,山坡上的相思樹變的高大數目則慢慢減少(樹木砍伐規定嚴格,木炭燒製愈來愈少),茶樹慢慢荒蕪,山林逐漸荒野化,各式各樣的野生樹種(樟、楠、山紅柿、九芎、烏臼....),正逐漸在坑子各處山林滋生,坑子的山林呈現的是多樣而豐富的新氣象。森林水資源的結構緊密的森林包括了最高的喬木層、次低的灌木層,地面上的草本層及灌木植物,層層的植物將雨水截流,慢慢滲入土壤中保存,所以我們常說「森林是水的故鄉」。山林涵養了水源,農民利用潺潺不間斷的溪水灌溉農地。特殊的是此處仍使用傳統工法引水灌溉,農民沿著山邊築起小土堤,將溪水分流到其中,形成所謂的水路。如此便捷有效的引水法,恐怕只有在此才能看到了。 桃園縣蘆竹鄉坑子社區發展協會 凌慶源 services@kz.org.tw 0928296593 03-3248321 桃園縣蘆竹鄉坑子村三鄰46號
高雄市 內門區 內興社區 內興里 內門鄉位於高雄縣之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毗鄰,南鄰旗山鎮和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鄉為界。本鄉東西寬二十公里,南北長三十餘公里,全鄉面積約95.6224平方公里,為旗山地區開發最早之地區。  內門鄉可分為溝坪、內埔、木柵和觀亭等四個行政區域;其中溝坪、內埔和觀亭各劃分為五個村,木柵區也有二個村,合計十八村。內埔地區是內門鄉行政中心所在,而觀亭地區則是經濟活動聚集之地方,而本計畫內門鄉之培訓點,則以木柵區之木柵村、內興村,及溝坪區之永富村為主。內門鄉受到地形的影響,人民生活非常勤儉,刻苦耐勞,鄉民百分之七十以農為業,是典型的農業社會風貌。由於鄉內缺乏娛樂及休閒場所,因此工作之餘,全家唯以「電視」為主要娛樂項目,鄉民生活圈極為單純。本鄉每一位居民幾乎都是民俗技藝的最佳表演者,每年農曆二月至二月廟祭盛會,人民自組民俗技藝團隊參加繞境表演民俗技藝,故民俗技藝的團隊非常多,尤以夏梅林宋江陣參加縣及省的民俗技藝競賽,皆獲冠軍,響譽全省。內門鄉居民過去以稻穀生產為主要收入,而自從農業蕭條後。農民逐漸轉作種植水果及發展畜牧業,故現在主要經濟來源以水果運銷,毛豬運銷、竹產運銷為大宗收入,約占收入的大部份,而在外地謀職拿錢回內門生活的占全鄉收入的少部份。值得一提的是本鄉的「辦桌行業,單單內門鄉就有一百多戶人家從事外燴辦桌的行業,由於經濟實惠又可口衛生。所以聲名遠播。因此,幾乎全省各地若有婚喪喜慶,都有人遠來本鄉聘請師傅去做外燴工作,宴請賓客,如今,「辦桌」就成了本鄉的一大特色。內門鄉物產種類繁多,農產方面,本鄉年雨量雖然在二千公釐以上,但是降雨集中在夏季,加上地勢崎嘔,使得二仁溪和溝坪溪等主要河流,缺乏穩定的水源供農民灌溉。以往種植的作物以甘藷為主,部份較低平的地方,水稻年僅一穫。日治時代,甘蔗曾經是本鄉種植面積最廣的經濟作物。近年來,因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與休閒農業的倡導,促使本鄉觀光果園的興起,最有名的是龍眼、芒果和荔技,尤其龍眼樹改良成「矮生龍眼」,不用爬樹,即可垂手而得,因此,龍眼乾、龍眼蜜便成為招待佳賓最適宜的點心。林產方面,本鄉最大宗的特產是竹子與竹製品,內門盆地四週的山地,土壤貧瘠,但卻適合竹木生長,產量非常豐富。種植面積佔林地面積的五分之四,每五年採收一次,可供做竹籠外銷。光復初期,高屏地區香蕉產銷日本時,當時裝運香蕉的竹籠,即出於此。畜產方面:本鄉畜牧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家畜及家禽之飼養量皆普遍提高,鄉內目前以養豬業最為發達,是鄉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其次在飼養雞、鴨、羊等亦有相當龐大的投資。礦產方面,本鄉是個多山的地區,多屬灰岩地質,擁有炭石(碳酸鈣),是製造水泥及石灰原料。 高雄市內門區內興社區發展協會 力永信 engsin0822@yahoo.com.tw 07-6681510 高雄市內門區內興里太和3-1號
高雄市 梓官區 同安社區 同安村 蔣榮三 0932-739645
高雄市 鳥松區 鳥松社區 鳥松村 鳥松鄉北接仁武鄉,南面鳳山市與大寮鄉;東與大樹鄉為鄰,西毗高雄市三民區。 主要道路有由楠梓至鳳山之 183線縣道(中正路)可經鳳山到屏東;183支線(大埤路)經澄清湖風景區到高雄縣、市交界處接台一號線及神農路,可經由仁美村分別到鳳山及後庄火車站及東邊隔鄰大樹鄉,為本鄉主要對外聯絡網。本培訓點鳥松社區位於鳥松村。鳥松村-是台灣剛光復不久,相傳有一棵五人環抱的大葉榕樹,,終年白頭翁、綠繡眼鳥等,飛來啄食榕樹的熟果子,而被鄉民稱「鳥榕」;因為「榕」閩語發音與「松」相近,而且過往行人客商和村民時常在樹下休息、納涼,所以取名「鳥松腳」(閩語)。到了台灣光復後改名為「鳥松村」。那棵「鳥榕」古樹,原位於鳥松國小附近,如今已枯死。而現在存活於福龍宮靠馬路圍牆邊的這棵,則是它的第四代。該村面積:9.5928平方公里。鳥松澄清湖地區,因自然環境優美,而且毗鄰高雄都會區,生活機能便利,房市價位也較低於高雄市區,近十餘年吸引了大批「都市移民」紛紛遷居至此,但大量的都市移民,來自不同的生活文化與背景,過去未在這裡經歷共同的記憶與生活文化,短期內對新故鄉的土地、人文等情感尚未建立,新的生活情境與新的環境,缺少了共同的記憶與情感,人際間的關係是疏離的,社會關係也呈現漠然的現象。2002年初,社區內有一群熱忱住戶深感大量新「都市移民」對新故鄉之土地、環境‧‧等認同感尚未建立,人際間疏離,人際結合的關係(場所與活動)缺乏等問題,因而凝聚意識,自發籌組社區組織。希望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及學習型社區、生態社區等理念,經社區居民討論、取得共識,提出適應本社區之營造計畫,改善社區『實質環境』問題;我們更希望達成『非實質環境』之營造:即一方面,透過居民參與「總體營造」行動,讓新社區之「都市移民」認識與體驗新故鄉之人文與環境,讓居民對公共環境之討論與決策有「參與」之機會,可激發個人與團體的社會潛能,對社區生活環境做出貢獻,對社區產生關心、認同感、歸屬感;培養人與人、人對土地‧社區、人對環境‧社會之情感與關懷,進而營造新的價值觀與新的社會。另一方面,促進社區與學校有良好互動關係,實踐開放教學、人本教育、校園開放之教改理念,融入社區‧創造終生學習之良善場域,建立人性化校園,營造社區與學校共生共榮意識。創造鳥松社區人文‧藝術‧生活美學及永續發展的新故鄉。鳥松鄉位於曹公圳新圳幹線,水源充沛、土質肥沃,適宜農業的發展;又西部緊鄰高雄市三民區,且規劃為澄清湖觀光特定區。早期鳥松鄉民主要以務農為生,肥沃的田地曾照顧了這個鄉的鄉民。
雲林縣 口湖鄉 口湖鄉公所 湖東村,口湖村,謝厝村,崙中村,崙東村,青蚶村,港東村,港西村,湖口村,梧北村,過港村 (一)社區資源現況1、口湖由來:口湖古稱尖山堡,本名象鼻湖。鄉民於明末清初由福建省漳、泉二州遷來定居。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本鄉與四湖鄉、水林鄉一部份合屬於諸羅縣(今嘉義)尖山堡。清光緒十三年雲林縣設立,本鄉與四湖鄉一帶稱象令湖,仍屬於尖山堡。至日軍據臺後設庄役場(民國九年十月),因本鄉魚池多且廣闊如湖,因而命名為口湖庄,屬台南州北港郡;光復後隸屬於臺南縣北港區口湖鄉。至民國三十九年本省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後,本鄉改稱雲林縣口湖鄉迄今,共分為21村。2、地理位置:本鄉位於雲林縣的西南端,東經120度2分26秒以東七公里以內,南北長東西窄,東以瑞穗僑與水林鄉為界,西臨台灣海峽,南以北港溪與嘉義縣東石鄉遙遙相對,北接四湖鄉,總面積達80.896平方公里。附屬島嶼有統仙洲、外傘頂洲等,其中外傘頂洲廣達5.8平方公里,位居雲林縣最南端,為臺灣最大的濱外沙洲。3、交通運輸:本鄉道路系統主要呈斜三角形型態,以主要集居聚落為中心採放射性分佈,結構成一銳角放射狀道路系統。主要的聯外道路有聯絡四湖、東石的垂17省道,由四湖鄉界經下崙、金湖、成龍、?梧至嘉義東石鄉界之雲嘉大橋,長約15.7公里;聯絡水林、北港的臺164號道路,由本鄉金湖經口湖至水林鄉界瑞穗橋長的5.79公里。 其次要路網尚有雲131線由四湖鄉界、頂湖、口湖、蚵寮至成龍接臺17線計9.84公里,雲141線由四湖鄉界經林投圍、埔南至口湖接臺164線共計4.3公里,雲142線由金湖經蚵寮至拔子腳接臺164線共計4.11公里,以及雲143線由埔南經謝厝拔子腳與臺164交叉後,再經過港、?梧交叉臺17至湖口,全長12.5公里。4、地方資源:本鄉位臨台灣海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傳統農、漁特產品及著名的宗教文化聖地,略分為口湖、下崙、金湖、?梧四大地區。口湖地區:如口湖會水宮、鄭豐喜紀念圖書館、烏麻園、烏魚子製作、米粉製作、扁魚加工、及鄉內較具特色的鰻魚養殖區。下崙地區:有宗教文化聖地福安宮、下崙箔子寮漁港及假日漁市-下崙黃昏市場(位處口湖鄉下崙福安宮旁廣場,在箔子寮漁港尚未規劃完成前,箔子寮漁港內的海鮮攤販聚在這裡,慢慢形成一個黃昏市集有新鮮美味及野生海味的海產),另有吳郭魚改良培育成功之新品種–「台灣鯛」,開拓國內外銷售市場。金湖地區:有緬懷先人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和八日舉行牽水車藏祭典之金湖萬善爺廟牽水法會、台子漁港、金湖漁港之夕陽美景及命名為臨海園的濱海公園,佔地面積二十一公頃,於本鄉推動一鄉一休閒規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結合自行車道網串連觀光遊憩及生態走廊,設有濱海休憩公園,內有觀景台、水上步道、紅樹林,海岸風光尚有大型溝渠、魚塭、蚵架、紅樹林蜆之馬蹄蛤養殖區(馬蹄蛤是全台灣最大大蜆,因生長於紅樹林之間,故又稱為「紅樹蜆」,因外形酷似馬蹄而得名,肉質豐富附彈性,有豐富營養價值)、防風林等人文景觀。?梧地區:有?梧的順天宮、梧北村調天府、李萬居精神啟蒙館、?梧老榕樹(人面雀榕)、後厝厝、湖口村設置全省龍鬚菜之最大養殖專業區及湖口-成龍溼地列為生態保護園區,溼地孕育許多植物,也提供了野生生物和魚類棲息益地,園區內可見不同鳥類棲息、覓食,更建有數座賞鳥亭,結合自行車道網,提供遊客賞鳥休憩。(1)自然生態特色:本鄉由於西臨台灣海峽,擁有棉長的海岸線、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獨特的自然生態,本鄉最著名的有:A、海岸落日:日落的餘霞倒映在海面上,形成本鄉特有的美景,再不同的季節時更呈現出不同的景況,為讓更多的民眾前往欣賞濱海落日的美景,鄉公所在海岸堤防沿線設置有濱海自行車道路網及平地造林等景觀等配合設施,讓民眾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欣賞美景。B、海岸溼地生態:本鄉因早前因韋恩及賀伯颱風肆虐而造成海水倒灌,形成大範圍的沼澤溼地,這些溼地逐漸發展出特有的生態體系,孕育了許多動、植物,鄉公所在這些溼地設有生態園區以保育特有動、植物及過境的候鳥。C、大?梧自然環境生態保護區:為於本鄉?梧社區內,保護區內有數種鳥類棲息,並依照季節天候遷徙,是觀賞鳥類的最佳據點,鄰近保護區還有一顆三百餘年的大雀榕樹。D、外傘頂洲:外傘頂洲位於台灣西部外海,面積橫跨雲林縣及嘉義縣,其形成原因是位於大肚溪、濁水溪、八掌溪出海口,而由河流所帶出之泥沙所堆積而成,漲潮時沉沒於海底下,至退潮時才顯露出來,其作用能屏障雲、嘉二線在颱風來臨時阻擋海水倒灌的災難,但由於近年來上述之河流因大肆興建欄砂壩,造成出海口泥沙淤積銳減,外傘頂洲正在逐漸消失中;由本鄉的台子村搭乘動力筏前往外傘頂洲約要一個多小時,目前沙洲攬上仍有一戶「竹篙寮」民宅屬本鄉管轄範圍,與周邊牡蠣養殖棚架構成獨特的景象。(2)人文文化特色:本鄉人文薈萃,正所謂地靈人傑,自古以來及培養出不少的優秀人才如李萬居先生、鄭豐喜先生等人,鄉內現有名人紀念館如下:A、李萬居精神啟蒙館:李萬居先生於1901年出生於口湖鄉梧北村,1926年赴法國攻讀社會學兼讀政治學,1945年返台創立台灣新生報,爭取言論出版自由,1946年高票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副議長,堪稱是台灣民主運動之先驅者與啟蒙者,李萬居先生故宅今已修繕完成,內保留有李先生當時生活樣貌及文件、書籍等,並獲得上級補助於92年11月29日開放予民眾參觀。B、鄭豐喜紀念圖書館:鄭豐喜先生天生重殘,但卻不向命運低頭,努力奮鬥向上,成為當時口湖鄉極少數大學畢業人士,曾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並著作有「汪洋中的一條船」,其精神可為當今青年後進的典範。鄭先生在世時,常感嘆本鄉沒有圖書館,於是在鄭先生過世後,鄭夫人為完成他的遺願,籌設圖書館,而有了今日的「鄭豐喜紀念圖書館」,館外貌設計採取「汪洋中的一條船」造型,非常具有特色,館內除圖書館設備外,另陳列鄭豐喜先生的遺物及「汪洋中的一條船」原稿等供人參觀。(3)宗教民俗文化特色:自古以來口湖鄉皆以傳統的農、漁業作為主要的經濟活動,為了「氣候」這項人力不可抗拒且影響農、漁業發展甚鉅的因素,而養成敬天、地、鬼、神的民俗習慣,本鄉境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廟宇,各自廟宇也都城力有管理委員會,管理廟務及舉辦各項民俗慶典活動等,每逢節慶口湖鄉總是熱鬧非凡,從這些民俗活動中,甚至可發現將要失傳的民俗技能被完整流傳下來,這些廟宇及其管理委員會對民俗活動技藝的推廣及保存,可為不遺餘力。著名於全國的宗教盛事要屬金湖村萬善爺一年一度的牽水車藏慶典,金湖萬善爺祠的由來,在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6月7日晚間至6月8日零晨,颱風引起大海嘯,約有七千人被淹死,道光皇帝為憐恤無辜百姓受難,特頒「萬善同歸」石碑,勒封溺斃之人,並建立祠堂供後人祭拜,在水難當時有一位捨身救人英雄,同時救8個孩童,但終究敵不過浪濤而犧牲,後人稱其為9頭18手的「大萬人」,成為萬善祠的主神。後世每年農曆6月8日都會舉辦「牽水 車藏」儀式,意思是要把沉淪水中親人的靈魂,從地獄裡牽引上來,演變至今「牽水車藏」成為全國重要宗教盛事之一,每年儀式舉辦時在外地的鄉民都會回來參與,表示口湖鄉後代子孫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孝思。(4)產業文化特色:本鄉產業結構以農、漁、牧、養殖為主,工商業產業活動不甚發達,本鄉的經濟命脈為養殖漁業,海水養殖主要養殖虱目魚、草蝦、牡蠣、文蛤、烏魚等,淡水養殖以鰻魚為主要養殖產品,是本鄉特色之一,早期每年出口量皆佔全國之冠,並為我國贏得「鰻魚王國」的美譽,近來鰻魚養殖雖大不如前,但仍是本鄉最主要的貿易出口貨物之一,所製造的加工品如浦燒鰻等也頗受好評。本鄉為突破養殖業困境,致力推廣養殖龍鬚菜,收成大為增加,也可製成加工食品,如巧味芽、巧味芽丸等,前景看好;養殖業中的魚塭、棚架、抽水站、溝渠大排等特殊景觀為本鄉所特有,有別於一般工商鄉鎮的風貌,提供旅遊觀光多種樂趣;另外本鄉食品加工業,除有浦燒鰻、巧味芽之外,尚有烏魚子、扁魚、赤嘴蛤漬物、文蛤漬物等,皆是品質優良之高級品。漁船補漁作業,構成本鄉漁港風光,每當黃昏漁船靠岸時,帶來豐富的漁獲,港口附近即自動匯集觀光魚市,民眾可以在此購買新鮮又便宜的海鮮。 蔡文彬 noei@kouhu.gov.tw 05-7892001 05-7895420 雲林縣口湖鄉湖東村中正路一段118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ba41853-ed1d-4bb0-8977-a65e965eaad0/1/971207 024.jpg
連江縣 北竿鄉 塘岐社區 塘岐村 位於閩江口外的馬祖列島,就地形位置被形容成為「遺落在閩江口外的一串珍珠」,而我們居住的北竿鄉雖是第二大島,卻擁有多項傲人之最。 塘岐村是北竿鄉最大的村莊,也是北竿鄉的政經中心。地域寬廣、人文薈萃,有鑒於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保存地方傳統及特色文化的政策,本社區於93年4月成立並積極著手規劃推動地方事務。一.塘岐藝文長廊防空洞 藝文長廊防空洞位在塘岐村中山路後方,此防空洞長約100米、寬約2.2米,鄰近北竿機場,早期是軍方為居民建造躲避空襲而來的砲彈,歷經兩岸戒嚴時期,單打雙不打的日子,藝文長廊防空洞就成了居民的第二個家。兩岸解嚴後防空洞便閒置荒廢了,民國九十三年社區成立時著手整治,防空洞內擺設許多漂流木創作吸引遊客前來,更於民國一百年度大規模的重整,邀請在地師生、居民及具有美術專長的阿兵哥,將過去具有軍事氛圍的防空洞營造出充滿海洋氣氛及卡通海綿寶寶彩繪牆面的藝文長廊,其內擺設手繪簡介囊括北竿各村及塘岐社區等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料更有多元就業解說員的進駐,替來訪的貴賓服務。更於此成立彩繪工坊,提供北竿慢活蝸牛素胚及顏料,以DIY的方式於防空洞內另類的彩繪體驗!留下北竿最美好的回憶!二.蝴蝶花谷休憩區(香草園區) 因馬祖位置緊臨大陸邊緣,是屬於海洋性與大陸性,交會帶的氣候型態,植物種類的歧異度特別高,同時孕育了多樣變化的蝴蝶生態。 此景點位於塘岐村上方路段,早年曾是村民倚靠前往鄰近村莊的小徑,荒廢許久雜草叢生,社區於100年度申請多元就業人力整治,利用海邊淨灘拾得的漂流木造竹梯及周邊裝置藝術品,將廢棄不用之物,美化再利用重新賦與價值。種植在地四季花卉及設置香草園區, 使地區觀光景點更加豐富。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社區發展協會 李芳伶 pitpit0518@yahoo.com.tw 0836-55680 0836-55680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村64號
雲林縣 二崙鄉 紹安社區 來惠村 紹安社區(包含十鄰)共有180戶650人,是一典型客家部落,社區客家人口數佔總人口數約95%,能用詔安客語溝通者約80%。紹安社區位於雲林縣二崙鄉來惠村;與來惠社區、復興村、崙西村、大義村相臨。以新吉路與崙西村民權路相接,以紹安路與復興村龍結路相接,與崙西村、大義村共用中正路。地名由來,社區內地名「廓仔」:是古時候有先民於此開設簡陋的製糖廠(糖部),所以眾人稱此地為廓仔。也是廖氏五大房宅邸所在地;「塘仔面」:先民於清康熙年間渡台開墾,抵達今之二崙地區,發現兩座小丘崙有一面三塘,一面者即塘仔面,係一片平地;新結庄:本地過去只有五戶住家,眾人稱五戶仔,後來來惠本庄陸續有人遷來居住,集結成較大部落,所以稱為新結庄。目前社區組織有:長壽俱樂部、家政班與環境志工媽媽隊、義工媽媽舞蹈班等。社區信仰有:(一)昭安宮供奉主神為天上聖母,配祀:大媽、二媽、三媽、蘇府、三王、七王、湄洲義母、關聖帝君、順天聖母、六元帥、太上李老君、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等眾諸神佛仙聖,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請示聖母聖杯決定進香地點與日期,即為主神祭典日。(二)社區福德正神為廓仔及塘仔面兩部落居民合建於民國70年11月,由廖春源先生提供土地,坐落於廓仔部落。(三)赤法宮:赤法宮坐落於本社區之頂庄部落。供奉赤腳法主公金身。歲次丁亥年,庄民廖進嵩弟子,獻地三分一給法主公做為建廟用地之用,法主公順應天命請旨建廟,廟名為赤法宮,位於二崙果菜市場及運動公園旁,面向坐西朝東。社區人文薈粹,日據時代,廖家五大房之廖富淵為二崙庄庄長,且有六位留日醫生。社區內有薪傳獎得主廖文和先生,廖文和布袋戲讓老、中、青著迷的最大特色是廖文和很重視演出品質,每次都是他一人演出口白可以變化二十多種人物的聲音,他對木偶的操作已達到爐火純青,而且首創全國最大的木偶讓遠處的觀眾看得清楚。紹安社區地形因氣候溫和,土壤很好,適合種植各種蔬菜與稻米。 畜牧業:毛豬飼養全省密度最高,供應中北部各大市場拍賣。 雲林縣二崙鄉紹安社區發展協會 廖明仁 cyg5988310@gmail.com 05-5985889 雲林縣二崙鄉崙西村中山路248號
雲林縣 口湖鄉 台子社區 臺子村 台子位於雲林縣的西南端,東經120度2分26秒以東七公里以內,南北長東西窄,東以瑞穗僑與水林鄉為界,西臨垂沿海峽,南以北港溪與嘉義縣東石鄉遙遙相對,北接四湖鄉,總面積達804612平方公里。附屬島嶼有統仙洲、外傘頂洲等,其中外傘頂洲廣達5.8平方公里,位居雲林縣最南端,為臺灣最大的濱外沙洲。地形上屬於標高40公尺以下的隆起海岸平原,西部海岸屬於上升海岸(又稱離水海岸),海底受溪流的沖積作用,表面平坦坡度平緩,海水深度亦小。濱海地區卑溼的沼澤甚多且濱外沙洲發達,同時受到溪流沖積與海岸上升的影響,形成許多海埔新生地。然而岸上土地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的結果,使地層下陷10至60公分不等,除了台子村為其災害區域之外另有沿海的青咁、港西等較為嚴重。本村屬亞熱帶地區,同時受暖流沖擊,氣候溫暖夏日長,自每年四月初至十一月上旬長達220日,其中以六月至九月最為炎熱,平均溫度20~28度,由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最冷月均溫在15度左右。年雨量平均在1500公釐左右,而且集中於夏季,雨期自每年五月上旬至九月中旬結束約150日。受到季風影響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吹西南季風。東北季風始於十月至翌年二月下旬結束,為期五個月,平均風速為2公尺/秒,平均最大風速9.7公尺/秒,風力強勁對農作物影響甚大。夏季吹西南風與梅雨期同時始於五月,而與雷雨期同時終止於九月下旬。颱風為本鄉最大的天然災害,由於地勢平坦無山可阻擋,加上地層下陷嚴重,每年颱風來臨時所造成的損失無可計數。 雲林縣口湖鄉台子社區發展協會 林閔翔 mashine51@yahoo.com.tw 05-7970052 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台興路5-4號
雲林縣 元長鄉 長北社區 長北村 雲林縣元長鄉長北社區發展協會 李有益 05-7887438
雲林縣 西螺鎮 安定社區 安定里 安定里位於本鎮之西北角,舊地名有「埔心」、「溝仔乾」。東與河南里南北二路為界,西與二崙鄉永定村為界,南至引西圳永定支線與福田里為界,北鄰濁水溪堤岸。由於本地拓墾者與前述詔安、河南二里均大多為程氏人士,發展為埔心後庄。戰後,埔心前後庄劃分為三里時,本里即以程氏之堂號安定為名,或亦有象徵安居樂業之意。居民向以務農為業,早期以種植蕃薯、稻米及綠肥為主,經濟效益較低;現今則除稻米外,普遍改種或間種蔬菜及香瓜,經濟效益大大提高,因此在1992年(民國81年)9月成立蔬菜共同運銷合作農場,即果菜市場的分場。此外,在信仰方面,大多以信奉道、佛教為主,有福心宮,主祀天上聖母;而程氏族人有1817年(清喜慶22年),即建有家廟一座,今之家廟係1991年(民國80年)11月重建完成。本里所轄部落除前述之烳心後庄外,另第十四鄰自成一部落,稱「溝仔乾」。「溝仔乾」位於安定部落北側,係因當年居民聚居於一條大水溝邊,故稱之。「埔心」包括詔安里、河南里及安定里,其中詔安、河南二里稱埔心前庄,安定里稱埔心後庄。「埔心庄」位於濁水溪南畔,因古時候無堤防修築,故這一帶為一片河床荒蕪埔地。清初自雍正至乾隆初間,即有福建移民來此墾殖,因見此地為一片溪埔地,程姓族人入墾此地時即在此草埔地人建屋居住,即指未開墾地的中心,聚落在溪埔地中形成,遂以「埔心」稱之。住民百分之六十以上為程姓。埔心距西螺街僅兩、三公里,當時因濁水溪灌溉之利,開發頗早,為稻米之集散地;故東至莿桐楠仔腳,西至麥寮、崙背皆以西螺為商賈之中心。埔心因扼西螺往西之喉,位置重要,故住戶驟增,戰後將其編為詔安、河南、安定?里。蓋因此三里居民之祖籍多屬福建漳州縣府,遂以家鄉名、堂名、或族群淵原而命之。照理埔心庄男系血緣應較純,但因同姓不同婚習俗,使嫁娶對象多以西螺街或附近村莊為主,致與平埔族之混血可能仍極高。 雲林縣西螺鎮安定社區發展協會 蕭凱升 freddya468@yahoo.com.tw 055877856 雲林縣西螺鎮安定里99號
雲林縣 林內鄉 坪頂社區 坪頂村 位於雲林縣林內鄉偏東方,其東隔清水溪與竹山鎮遙遠相對,西側與林北村、林南村、林茂村為鄰。全村類似不規則之六角形,屬於隴起之丘陵台地,海拔高度約三百二十五公尺,背靠中央山脈,土質依台灣之地質分區,屬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土壤則屬紅棕色紅壤。村內多處可見寬廣平坦的開闊地,唯獨村莊周遭地勢陡峭,多處崩陷,深不見底,因而亦造成上部平台而下部即萬丈深淵的相對特殊地勢。總面積(包括山林一帶)二‧一平方公里係清季由梅林林姓首先遷此,並將此地命名無「坪頂」,一直沿用至今。 而本村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作物以茶葉為最大宗,有超過90:6居民從事茶業產業生產,製茶所遍布坪頂,共成立四個產銷班。所種之茶葉以烏龍、金萱、四車春、翠玉四種茶葉為主。坪頂社區發展協會希望將這村落美景及具歷史意義的文化層,和茶葉文化息息相關的居民生活脈絡相互結合,因此規畫成立「茶葉文化館」。除了營造一個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動空間之外,更想積極創造具有觀光競爭力的地區,因此計畫與民間單位、文史工作者、社區發展協會等結合成立管理委員會,不僅讓居民能夠參與,更能達到長期永續經營的目標。位於本村後山六十一林班地內,發現大量早期平埔族石墓穴群,墓穴由較巴掌略大之礫石堆疊而成,墓穴數量眾多且集中。平埔族石墓群附近亦有明清至此開拓之先民,往生後所建之古墓。坪頂遺址位於本村眾落南側之茶園內,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陶器以灰黑色夾砂陶為主,形式以口緣付片外側及唇口內緣刻飾有文樣,紋樣種類相當豐富:石器種類和出土量多,有打製磨製斧鋤形器、石片器、磨製、石鱗、磨製石刀、砥石、網墜、石錘。 林內鄉坪頂社區發展協會 林祐百 05-5895801 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坪頂9號
雲林縣 虎尾鎮 安溪社區 安溪里 (1) 人-人口特質、教育程度明治四十二年(1909)屬於土庫支廳大墩仔區大邱田東堡廉使庄,大正九年(1920)劃歸虎尾街埒內大字西南方的安溪寮小字,及廉使大字東側尾寮小字,光復後合併為安溪里,安溪社區由(五塊厝仔、頂頭庄仔、大厝內、頂竹圍仔、過車路仔、葉家莊、)聚集。統稱~安溪寮~。因早期先賢大部分為姓林,林姓祖先,從福建省安溪縣渡海來台定居。才取號安溪。也因世襲的延承,在生活習俗、節日慶典、都保持傳統文化,又以務農為首要經濟來源。目前人口約2.200人613戶分十鄰。男1.122人 女1.078人。早期農業社會不識字、國小居多,因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目前國中、高中、高職約百分之65%,大學、大專約30%碩士、博士約5%。保有善良民俗生活習慣。(2)文-文化、歷史安溪社區位於雲林縣虎尾鎮內,在清代稱為為安溪寮莊,乃因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來此開墾,沿用大陸祖居地名所致。安溪里中軍班成立於民國元年,民國元年以前參加本里每年 正月二十一日 媽祖繞境活動,都由過溪仔來作媽祖繞境的前導護駕。因新虎尾溪,早期無堤防,每年水患有時忽向北面、有時忽轉南邊,使得田園因水災流失,也因安溪、興中,每年恭迎媽祖繞境,中軍班作媽祖護駕,而浮出了後壁溪仔和清水港仔。從此境內就不再有水患了。「中軍班」早期從過溪傳承到安溪,已有九十二年歷史,古代「五行陣」以中軍為主帥。古代宮廷以皇軍待衛為主帥「中軍班」,就是以負責最重要任務之護衛。「中軍班」在負責神明繞境護持之前導,也是代表著神明的威儀和莊嚴,又代表著神明驅邪、除魅、護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神聖要職。「中軍班」不但是安溪民俗藝陣之寶,是全國唯一文化之國寶資產。安溪里歷史沿革與地名由來:明治四十二年(1909)屬於土庫支廳大墩仔區大邱田東堡廉使庄,大正九年(1920)劃歸虎尾街埒內大字西南方的安溪寮小字,及廉使大字東側尾寮小字,光復後合併為安溪里,由頂頭竹圍、大厝內、過車路、五塊厝四個分散的聚落群組成。本里隨著住戶人數的增加,安溪里舊地名俗稱「安溪寮」,祖先從大陸福建省安溪縣渡海來台。明朝末年迄今三百年。為紀念祖籍,祖先們乃以安溪為地名。居民以林氏為大姓,其次是蔡姓。安溪寮於清朝屬嘉義縣土庫支廳大坵田堡安溪寮,因此為名。日治時代更為台南縣虎尾郡虎尾街,現一、二、八、九、十鄰屬埒內堡,第四、五、六、七鄰屬尾寮堡。台灣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將第一至十鄰合併為現在的安溪里。(3)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安溪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北側,東鄰埒內里,南界公安里,西接興中里,北毗鄰西螺鎮。居台灣雲林縣中央,南隔虎尾溪(北港溪)與斗南鎮、大埤鄉相望,北接新虎尾溪鄰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東近莿桐鄉、斗六市,西距土庫鎮,全鎮東西長約13.5公里 ,南北約 6公里 ,略呈長方形,中心位置位於東經 120 度 2 分 6 秒,北緯 23 度 4 分 5 秒。 處嘉南平原之西北側,位濁水溪的沖積扇上,地勢平坦,由東向西略為傾斜,高約海拔 49公尺 。新、舊虎尾二溪流經本鎮南、北邊境,嘉南大圳濁水溪幹線貫穿鎮區。交通中心1.縣道145號:西螺鎮 - 虎尾鎮 - 土庫鎮,為通過市區的主要幹道 2.縣道158號:土庫鎮 - 虎尾鎮 - 斗南鎮,為通過市區的主要幹道 3.市區兩條主要幹道為林森路與光復路,外環道為文科路。 4.虎尾新交流道西北一公里處5.安溪社區位於台灣高速鐵路預定於虎尾設立雲林車站東南一公里處。今日特定區已規畫完成第一鄰1.中正國小.社區活動中心.托兒所2.虎尾鴿肉3.安溪牛肉麵.水餃4.林番薯紡織毛巾廠(已收廠)5.依朋製衣加工第二鄰  1.宏祥印花廠  2.好家庭毛巾  3.東營  4.安溪里辦公處-魯班愛心會會址.安溪里中軍班.安溪里振興館  5.天理教第三鄰  1.百年楊桃樹.百年芒果樹.古亭畚  2.三角小花園3.安溪里大天宮第四鄰  1.南營.百年樟樹  2.中正步道公園(正在實行中)  3.馬術公園  4.統一加油站第五鄰  1.觀自在文教功德會.慧日講堂第六鄰1.西營2.今食堂快餐總店3.吳錦煌紡織毛巾廠第七鄰1.張家住宅花園’’建設局長張明聰宅2.前縣議員蔡秋敏服務處3.安溪里布家金獅陣第八鄰1.吳錦松紡織毛巾廠2.殷五星毛巾整理廠第九鄰  1.雲林縣議會前議長林日盛兄弟老家第十鄰1.清雲宮(安溪.興中)共同信仰中心2.福德宮3.聖按宮4.北營5.慈明寺6.吳景桐紡織毛巾廠7.林士珍紡紗8.長興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雲林縣虎尾鎮安溪社區發展協會 蔡朝忠 chung6323326@yahoo.com.tw 05-6323326 05-6323365 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70-5號
雲林縣 虎尾鎮 穎川社區 穎川里 雲林縣虎尾鎮穎川社區發展協會
雲林縣 莿桐鄉 興南社區 興貴村 話我興南一、興南社區位於莿桐鄉轄域的中心點,臨近饒平街區及莿桐街區,雖為典型農村社品生態,交通方便,前有雲51線(現劃分為雲154線乙),為東邊六大村民眾往返斗六的要道;後有莿桐外環道,各行各業車輛密集,更是通往國道西螺交流道的重要路線,人口戶數大約五百多戶,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主奉祀玄天上帝的乾元宮是社區的信仰中心,農產多元富饒,民風純樸,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好地方。二、農產特色在外界的印象中,西螺米=濁水米,其實孕釀香甜又好吃的濁水米,關鍵在於濁水的灌溉,「五百甲圳」經興南流經孩沙里再注入西螺,因此,興南社區附近的稻田,長年引用濁水灌溉,是真正「濁水米」的故鄉。莿桐鄉盛產各類蔬果品質優良,尤其「蒜頭」更是農產的代表之作,興南社區聚集數家「蒜頭買賣加工」的場區,創造許多就業機會,更是鄉內蒜頭產銷的集中區。三、社區的提昇與願景工商社會的推進,人們的腳步愈來愈匆促,生活的步調淪為忙亂、緊湊,在演變中,更加顯現農村部落的没落,但是無論社會多進步,民以食為天,最基層的農業是一切的根,絶對有其存在的社會價格。因此希望各政府部門重視「社區的發展,包含農業、人文、宗教.....等,皆能盡力協助推動,讓辛勞的居民得以提昇生活品質,減少城鄉的差距。興南社區的居民除了忙於農作,全體對於「社區營造」甚為認同且積極投入,社區的規劃是一條漫長的路,諸如「五百甲圳」的休閒綠美化及水源維護;嘉邑行善團興建中的「仁崇橋」,完工後四週的休閒設施及健康步道.....,社區的信仰中心「乾元宮」己有二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若能建立牌樓及廟誌,凝聚居民的向心力,更可安定民心;許多切需改造設置的規劃,仰賴政府對本社區的肯定及經費的補助 。『興南社區是一個優質的社區   〜〜潛力無限  振翅待飛』 興南社區發展協會 林港船 jeanlou.wu@msa.hinet.net 0986644507 雲林縣莿桐鄉興貴村興南路40號
新竹縣 五峰鄉 桃山社區 桃山村 桃山村雖屬五峰鄉後山,2004一場艾利風災而聲名大噪,過去村民大都務農, 近年政府推動休閒農業而逐年往觀光產業發展,尤其在多元就業的協助下,許多部落開始推動生態及工藝的培訓,幾年下來也都看到各部落不同樣貌的成果,加上政府擴大內需的經費,縣政府已在清泉重建張學良故居, 預計97年底完工,縣府希望藉由張少帥的歷史地位來吸引逐年遞增的大陸觀光客,加上各部落營造出不同特色的生活文化、生態環境及傳統加創意的工藝等,奠定一個優質的地方產業,朝向往後自主性的永續經營目標,成為把危機化為轉機的成功典範。 本會97年在多元就業的支持下,完成生態教室及文物館的空間設施,進度每季都在100%以上,顯示本會的良好團隊精神與執行力。在完成硬體設備之後,本會希望在未來的98年度能朝向軟體的層面紮根與現有硬體的維修,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石,以本會的集體共識及分工分責的承擔態度,定能有良好的成果作為部落的示範。 桃山村的生態環境,除了林務局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霞喀羅古道外;另有觀霧神木群、民都有大山、八仙瀑布、鳥嘴山與霞雲瀑布等等。 人文歷史有日據時期的石鹿古戰場(砲台)、高砂義勇隊集訓所(含生還者口述事件)、 民生出草事件、日據時代各部落遷徙歷史及張學良少帥長居清泉故事和文人三毛女士居住清泉撰寫清泉故事等等。  桃山村傳統工藝的傳承尚未成熟,除了目前的民都有雕刻班較具雛型外,還有外傳進來的雅威玻璃鑲嵌。本計畫獲新竹縣政府觀光局支持允諾大力推廣,除此,鄉代表會及國小和民宿業者也同意協助或配合加上其他社區如:大隘社區、竹林社區等都願意相互聯盟。 協會宗旨為推動泰雅族之文化、土地、產業經濟永續發展,維護泰雅族文化之傳承、文化產業之發展、自主開發泰雅經濟資源、促進泰雅繁榮、推動觀光產業化之發展。 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永續發展協會 麗依京.尤瑪 lyiking.yuma@msa.hinet.net 03-5856688 03-5856505 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13鄰209之18號
新竹縣 五峰鄉 大隘社區 大隘村 茅圃部落位於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全村共分23鄰、居民1,628人散居各處,茅圃部落為一集居處人口尚不足300人。由於地處偏遠缺乏就業、就學機會,青壯年人口外出求職謀生或求學者為數眾多。(五峰鄉戶政事務所2006年1月) 本地主要聯外道路122縣道南清公路沿線近年已形成熱門的生態旅遊路線,鄰近如清泉部落、白蘭部落均已成為重要溫泉、民宿據點。民國九十三年艾利颱風為新竹縣山區帶來豪大雨,使得五峰鄉地區受創嚴重周邊道路坍方嚴重,南清公路沿線部落人文及秀麗山河剎時滿目瘡痍。茅圃部落及涼山地區週邊環境均曾遭土石洪流衝擊,造成道路、擋土牆崩塌毀損嚴重。現階段部落環境雖已大致完成復舊,但整體環境安全及品質仍有賴投注人力物力持續進行提升。茅圃部落位於五峰鄉入口大隘村,為泰雅族與賽夏族居住地,兩族部落文化在此地交會碰撞,醞釀出深厚的原鄉氛圍。此種文化氛圍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背後也反映了各自產業型態差異而投射出的不同生活願景與外部環境。 在人文發展方面,原鄉文化泰雅族祖靈祭、賽夏族矮靈祭,都已成為新竹縣重要的文化資產;加諸鄰近地區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如檜山神木、觀霧以及大霸尖山的雪霸風景線,假日期間往往吸引眾多遊客進入此地區。近年來居民大力培養高冷蔬果,也企盼能結合休閒農業與深度文化旅遊以帶來新的產業發展契機。現階段部落居民則進一步思考到運用環境資源帶動產業發展,於九十六年成立「新竹縣五峰鄉茅圃大隘文化觀光產業協會」。成立後並已協助五峰鄉公所執行全鄉祖靈祭活動、績效卓著,現階段已建立組織動員能力的基礎。基於前述生態旅遊產業發展願景之外,多數部落居民雖仍以從事農林產業為主,亦有部分開始嘗試轉型為休閒農業。 新竹縣五峰鄉茅圃大隘文化觀光產業協會 羅夢華 j123267@yahoo.com.tw 0917966231 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21鄰421號
新竹縣 峨眉鄉 石井社區 石井村 峨眉鄉舊名「月眉」,地名的來源,應該是地形如同「眉形月」而得名;但臺灣的地名中叫「月眉」的,實在是太多了,因此本統治時期的西元一九二0年,就改為音近的「峨眉」。 峨眉土地面積四十八平方公里,北與寶山鄉相連,東與北埔鄉毗鄰,西南和苗栗縣的南庄鄉為界。鄉境多為丘陵地,平原狹窄稀少,全鄉僅存的六個村,散布在丘陵之間。人口不到一萬人,在新竹縣的十三個鄉、鎮、市中,只比山地鄉五峰鄉稍多,是個典型的小鄉村。石井村位於峨眉鄉的北部,石峰道路石井橋後右側,其地名由來據說是有人在此打井,打到深6至8公尺後,有許多圓石後需再挖深1~2丈後看到黃石,才有泉水湧出,所以將此地稱為石井。該村面積70,423平方公里,呈東西走向,中有石井溪蜿蜒貫穿本村,全村多是丘陵地形,山谷交錯縱橫,地形崎嶇,多以種植柑橘為主。 峨眉溪是鄉境主要的河川,是中港溪支流之一,上源有自北埔流入,經本鄉東北龍鳳髻山下、龜山、中興到峨眉村;也有自獅頭山流出,沿石硬子一帶北流來匯的石子溪。平時溪流水小而緩,遇到山洪暴漲時,水量與流速都很驚人;峨眉湖是攔峨眉溪的水,所形成的人工水庫,水面遼闊、湖面彎曲,和獅頭山成對相映,成為鄉境內的山川勝景。石井地名起於早年這一帶,有用石頭砌成井口的廣口井,因此得名。位在新竹分割丘陵,峨眉溪北側支流坑谷中的小河階上。居民多屬客籍,務農為業,重要的物產是稻米和柑橘。光復後編為石井村。該村面積70,423平方公里,呈東西走向,中有石井溪蜿蜒貫穿本村。鄰近國家風景區旁的石井社區,可說是水保局最早(民國76年)進入輔導的示範社區。未來新竹縣政府更將陸續規劃峨眉村水稻經營示範區以及石井村峨眉湖觀光柑橘園。
新竹縣 橫山鄉 南昌社區 南昌村 張筠傑 035949315
新竹縣 橫山鄉 沙坑社區 沙坑村 【一】地理區位:本村位於橫山鄉之東北方,北邊與關西鎮相鄰,西邊與芎林鄉相鄰,地形上東西兩面屬較高丘陵地,中間地勢較低,形成梯田及少數平台水田。新城溪沿台三線南北走向,塑造本村山明水秀的絕佳地理特徵(海拔高度介於180~350公尺)。主要聯外交通道路為台三線貫穿南北,往北至關西鎮銜接北二高,往西南亦可銜接北二高,交通便利,本村境內有沙坑農路、十六份農路、大平地茶亭農路、竹26線皆與台三線連結。【二】人口現況: 本村居民係以客家族群為主(佔98%),目前有住戶382戶,總人口數為1370人,60歲以上居民佔24﹪,人口結構趨於高齡化。【三】土地使用概況: 本村為非都市計劃區的一般農業區與山坡地保育區,土地面積約465公頃,稻田面積約110公頃,本村耕地因屬坡地地形,欠缺水圳設施,皆靠農塘儲水或引野溪水源灌溉農作物,目前稻田皆休耕,主要的農作物有茶葉及柑桔,山坡地造林以竹、木為主。【四】自然景觀與人文資產: 本村以打造自然生態保育村為主題,區內有一處白鷺鷥園地,已經棲息10多年,地處幽靜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座農塘,96年水保局補助完成刑人木棧道,園地面積約10公頃。白鷺鷥園地旁有一棵約180多年百年荔枝老樹,目前仍然生長荔枝果。農田靠農塘儲水灌溉,所以本村農塘是特殊景觀,目前稻田休耕,農塘供做垂釣好去處。區內縱橫通行古道、老樹尤多,尤其茶亭古道在民國20年前台三線尚未開闢,竹東一帶產茶葉挑到大溪販售就靠茶亭古道通行。信仰中心三元宮創建至今約181年歷史。本地以客家人居多,勤檢治家刻苦耐勞,從煉樟腦油後開墾種植水稻、茶樹、柑橘維生,山坡地則種植相思樹及油桐樹居多,乃因當時視為經濟作物。時代變遷如今油桐花盛開轉變成休閒勝地。【五】社區簡述 ( 發展沿革 ): 沙坑社區範圍包括沙坑部落及大平地部落,皆分布在台三線兩旁,兩?部落距離約1.5公里,50年代居民都是以種植水稻及茶葉維生,尤其茶葉生產收入帶給鄉村一時繁榮,茶園面積約200公頃,區內茶工廠就有兩大間,各分布在沙坑部落及大平地部落,當時成品有紅茶、煎茶、綠茶皆以外銷為主,為國家爭取不少外匯。60年代工業慢慢興起,年輕一代人口漸漸遷離。尤其到了70年代末,外銷茶業生意漸漸沒落,接者興起內銷高級茶,因此茶園開始荒廢,有的轉作柑橘。同時政府又獎勵稻田轉作休耕,因此幾乎也看不到水田種稻景象,農村經濟開始沒落,留下老農托兒養孫,整個社區失去以往競爭鬥志力。養老居多,上班居少數,老農平時利用閒置土地種菜,除了自食之外,供給假日回來探親子女,平淡渡日,就是目前社區居民的生活景象。 沙坑社區範圍包括沙坑部落及大平地部落,目前該區尚有一座茶工廠,位於沙坑部落,僅以加工外銷及內銷為主。社區居民轉業辦桌外燴服務業約有十餘家,客家料理為名深獲好評。目前社區內有一所國民小學,學生不到100人,托兒所一間。居民信仰以祭拜三官大帝(三元宮)為中心,逢年過節祭拜信士跨越四個村里居民,寺廟於50年代末期改建,建築華麗盎然。三元宮廣場前目前有一間閒置托兒所,佔地60坪今年開始撥給社區計畫供做老人休閒使用,社區有組成十八氣功班、客家歌謠、舞蹈活動各一班。 發展重點:產業發展、社區治安、環境景觀、環保生態 新竹縣橫山鄉沙坑社區發展協會 邱金連 chiujinlan@yahoo.com.tw 0935-497714 新竹縣橫山鄉沙坑村中豐路三段18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62802c1-1559-4063-90ea-b5cacc57e0b5/1/製茶體驗營.docx
嘉義縣 中埔鄉 瑞豐社區 瑞豐村 嘉義縣中埔鄉瑞豐社區發展協會 羅炳堭 05-2534001 嘉義縣中埔鄉瑞豐村7鄰45號
嘉義縣 水上鄉 寬士社區 寬士村
嘉義縣 太保市 後潭社區 後潭里 一、地名由來:  地名源由是因「平安宮」前的龍潭而得名,東邊為前潭里,西邊為後潭里,日據時代,前潭為一保、後潭是二保,後潭分幾區:田頂、下頭魚、後壁埔、應公廟(俗稱為廟)、新埤路、鉤杞路、下面莊。二、地方記事:  後潭庄為陳、蔡、馬三姓所開基,住民也以此三姓最多,據說康熙中葉,蔡姓三兄弟自大陸來台,三人各自迎「玄天上帝」、「虎爺」、「城隍媽」來台開墾。而「玄天上帝」被迎至後潭供奉;「虎爺」被迎至「廟仔」(在後潭里內),「城隍媽」 被迎至春珠供奉,平安宮原本主祀神明是玄天上帝,但現今為三山國王,這是嘉慶年間加走庄散庄時陳姓人家從其中的二王帶至後潭祭祀。三、今昔村里人物:  蔡家的祖先第五房曾在朝為官,留存有一塊「旗牌石」,在蔡家子孫居住的院子裡。日據時代,從六腳鄉移居來此的陳啟兄弟為保正,又是包商,完成嘉太公路(168線),又是大地主,另一個大地主王濂也是相當有名。 曾當過鄉鎮市長:蔡珠煌、侯天龍。鄉鎮市民代表:蔡錦東(主席)、陳炳麟(主席)、蔡禮興、蔡然木、林黃滿、官汝濃。村里長:王德發、蔡新慶、蔡新地、王家益、蔡後天、蔡永麟、李達、蔡永義、蔡樹福。四、農特產:  稻米、甜玉米、香瓜、小蕃茄等。五、民情風俗介紹:  居民大部份務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純樸。 陳啟兄弟於民國三十五年設立後潭戲院後,酒家、茶室林立,繁榮一時,今特種營業雖不存在,但商家林立,衛生所、郵局、電信局、農會分部、加油站等也以後潭設置為目標,可見後潭地理位置之重要性。 嘉義縣太保市(前)後潭里守望相助隊 龔孟郎 c00196@yahoo.com.tw 0933-698640 嘉義縣太保市後潭里294號
嘉義縣 民雄鄉 北斗社區 北斗村 本社區幅員遼闊,佔地約4.12平方公里,地處緩坡丘陵地,周邊農地為紅壤丘陵地,屬酸性地質居多,早期為一典型農村,居民皆以務農為生,近一、二十年來政府為發展工業,經濟部遂於此地丘陵開發頭橋與民雄工業區,故年輕一輩之居民大抵皆依賴工業為生,佐以農業為輔。居民大多種植水稻、鳳梨,小部份從事園藝作物,隱然已成為副業型態之農村。本村莊分成三個部落,民風純樸,七十年代因民雄工業區設立,聚落人口變更,生活作息因工商業的進駐而加快些,社區緊臨工業區,因此成為移居的首選目標,八十年代中正大學的設立更加入年輕學子一群,外來人口日漸增加,人口數遂逐漸成長,老年人口、兒童亦隨之增加,因此人口眾多。本社區腹地遼闊,占約4.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眾多,行政劃分有36鄰,1710戶,人口5567人,為全鄉人口次多之村里,人才倍出,不乏地方士紳諸如立法委員、縣議員、鄉民代表等等,人才濟濟,社團林立,社區內從事公教職或各行各業代表、專業人才為數不少。志工人力:本社區秀林小有學校志工,勵孝慈善愛心會,民雄文教基金會,基督教醫院志工及本社區祥和志工隊等。目前社區祥和志工隊成員計有75名,並積極投入社區服務工作。社區資源:1.學校:村內有一秀林國小,相隔不到300公尺鄰村有福樂國小學生計有1500名。2.廟宇:新福宮奉祭保生大帝、五府千歲;大使爺廟奉祭大使爺;保生大天宮奉祭保生大帝。3.活動中心:北斗社區活動中心一棟二層樓,約100坪為本社區居民開會集會場所及辦公處所。4.公園:北斗水岸公園,佔地約1公頃。5.北斗派出所。 嘉義縣民雄鄉北斗社區發展協會 賴仁堃 anny276@yahoo.com.tw 05-2214471 05-2202146 嘉義縣民雄鄉北斗村北勢子1-74號
嘉義縣 竹崎鄉 灣橋義仁社區 義仁村,灣橋村
嘉義縣 東石鄉 龍港社區 龍港村 龍港社區發展協會
嘉義縣 番路鄉 隙頂社區 公田村 隙頂(Yauvakaz’na原住民鄒語,意思是很多動物聚集的地方),高度1250公尺,此地區原是鄒族的狩獵區。清朝中期隨著清政府對台灣海禁的解除,大陸沿海居民大量移民至台灣開墾,平原地區人口漸漸飽和,許多漢族和平埔族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逐漸往山區發展。隙頂地區最早落籍的紀錄大約在西元一八六○年,迄今約一百四十年。記錄中只有六戶人家(俗稱六丁)設籍。那時候會來山上居住的人,通常都是在平地生活遇到相當困難,而轉往山區謀生。期的居民與外界聯絡全靠隙坑古道,到觸口販賣做「粳仔」的材料---山蕉。當時進入山區討生活,除了要克服自然的環境之外,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與融合,更是先民每日必需面對的問題,所以先民有句話:「嫁入隙頂山,沒死嘛黑乾」。此一課題在田野調查中,根據隙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益先生提供的資料顯示,當時「六丁」在進入隙頂時,原住民對於獵區的區域觀念很強,「六丁」是以酒、鹽、糖等民生必需品,與原住民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之後再達成協議,劃訂出可以開墾的區域。為了表示友善與避免發生衝突,「六丁」並不攜帶殺傷力大的槍械與大型刀具,即使狩獵也只是配戴小型的刀具。這也促成了隙頂地區長期以來與山地原住民的和睦相處。隨著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的勢力進入台灣(約西元1889年),對山區資源開發不遺餘力。許多平地人因現實因素的考量紛紛移居山區,各山區的人口呈倍數成長,伴隨人口成長居民的經濟活動也有所改變。隙頂山區的居民依居住環境的自然資源衍生出新的產業(樟腦油、麻、筍乾)與平地的貿易往來,促使社區對外交通的改變。台灣光復之後,人民經濟逐漸起色,平地社會對於竹子、木材的需求量大增,隙頂山區因天然的條件,居民的經濟活動由日據時代的樟腦、麻演變成以製紙、伐木(包含孟宗竹、福州杉)為主要產業。民國四十八年前後,中興產業道路開通,由於交通的便利,隙頂的製紙、伐木產業達到最興盛的時代,帶動了整個隙頂地區的繁榮發展;而民國六十年代的山地林木保護政策與八十年代建築鷹架的進步,製紙與伐木在短短二十年間先後沒落,取代而起的是高山茶的生產,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的通車,提高了隙頂地區的競爭力,茶業一躍成為居民最大宗的收入來源,而茶園風光也成為社區特色。隙頂社區現今以茶行為大宗,據資訊志工統計已有近60間左右,為茶農自產自銷,如最下方google地圖標示之綠色點。陳英生先生於志工訪談時提到,隙頂社區居民樸實友善,到哪都不會受到敵意的攻擊,而且居民多好客,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實為社區難能可貴的特色,社區居民很歡迎大家一起來社區聊天、泡茶、交朋友。 嘉義縣番路鄉隙頂社區發展協會 李榮龍 leezonlon@yahoo.com.tw 05-000000 嘉義縣番路鄉公田村隙頂78號
嘉義縣 新港鄉 板頭社區 板頭村 “希望有一天火車會回來”,一句俗稱又有力的話語,有希望才有力量 農村社區實務工作,看到多數農村逐漸頹敗的現況,不僅希望能從生活過程中了解農村的意見與真正需求,協助大家達成共識及自主解決問題,但越深入越能體會台灣農村多元文化的差異與問題,這絕不是簡單的討論或個人的協助可以解決,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援及社區居民長期經營參與,才有改變的機會。板頭社區位於嘉義縣新港鄉西北方的一個小農村,村民大都以務農為主。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每逢冬季北風特別強,常常滿天風沙,也因此靠近復興鐵橋附近又有沙崙之稱。每逢稻子耕作時期,因地處偏遠灌溉水三年才輪一次,所以又有風頭水尾的稱號。  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大家努力的經營,用心來打拼希望社區能更好。我們結合了社區產業交趾剪黏的藝術,希望打造一個全新的交趾剪黏藝術村。村裡的牆面藝術透過陳忠正先生指導的社區志工長時間努力,藝術牆面也一一的完成。每一個藝術牆面,都是由交趾剪黏或馬賽克拼貼來製作,記錄每一戶人家以前的點點滴滴,廣受社區民眾的好評。  越堤大壁畫這是一幅全國最大的剪黏大壁畫,各地民眾都想前來觀賞越堤大壁畫, 由於社區要持續發展,所以我們結合了共和村、南港村,一起成立一個跨越社區的農村再生促進會,負責社區各項事務的推動,大家也推舉了謝秋緞小姐擔任農村再生促進會的理事長。同時社區也組團參加97年農村再生的培根計畫,經過多相評比,我們獲得水保局中二區第一名的殊榮。這個第一名也給社區推動的人有相當大的鼓勵。今日社區朝休閒空間的推展以及觀光旅遊的多元化發展,我們更推出了由板陶窯製作的牛車駛鐵枝路,陳建勳先生的山寨版小火車—火車行大路;許澤耕先生的竹筏來擺渡,暢遊北港溪,欣賞北港溪的兩岸風光;更有頂菜園鄉土文物館保留及搶救農村的文物及五六零年代的公車之旅;舊河道黃水水先生收藏的古文物及版畫,另有古早冰打頭陣,再加上舊河道名產土豆干;板陶窯陳忠正的交趾剪黏觀光工廠及工藝之家;陶華園謝東哲工藝之家及社區藝術牆面;再加上越堤大壁畫串成一線,配合社區各景點及產業的加持,讓社區更多元化、更有藝術及觀光的價值,讓前來社區參訪的民眾,除了帶回滿滿的收穫,還有不虛此行之感覺。  這是我們的起步,社區將更努力營造更美更好得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期待您的到來,與我們一起分享與體驗農村轉型後不一樣的全新板頭社區,而板頭社區也朝著成為真正的”交趾剪黏藝術村”方向繼續努力。重返古笨港榮耀:讓農村在地元素活化,農村社區再生改造,也許錯失了這次機會,板頭農村的整體包含古笨港生活圈未來十年,將再也沒有機會做改變了。當然一個攸關農村整體發展,不可能由少數人去決定,唯有集眾人的智慧才能逐步完成,因此關心社區無論由公所或到地方,整合板頭社區、板陶窯協會、頂菜園協會、舊河道、乃至於社區長天宮、寶天宮、營造整體經濟、產業、環境、社會福利、精神信仰而言,農村社區資源若未整合,就不可能讓農村有整體性發展,未來發展的發動者,都是在地居民,因此秉持由下而上的精神,加上能自主性的討論社區的未來發展,社區營造文化產業及農村再生概念的推動,由小也由自身做起,不僅自己需動手發揮創意美化家園,自主力量的展現改變更多居民的思維產生自信,確實能讓板頭村有生活的價值自主權,相信這是改變板頭社區農村永續發展的第一步。社區共同探討挖掘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真正的需求,建立整合性農村整體再生計規劃,強調社區產業文化、自然生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重視農村景觀綠美化,提昇居住品質,在改善農村硬體建設之外,仍兼顧農村特質之維護。讓在地居民感受尊嚴,也讓更多人願意親近農村,進而反鄉居住或投入農業,為農村注入活水,達到農村再生的真正目標與理想。嘉義新港鄉板頭社區,在97年度參與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計畫人才培訓中,以農村再生計畫獲得優秀的成績,加上地方特色鮮明,當地居民團結凝聚,對於未來的社區發展建設都具有遠景,但多項的公共建設非一般社區民眾所能夠掌握,因此透過本次農村再生建設進行全面性的調查與整合,讓社區能夠邁向更加美麗的明天,。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社區發展協會 杜徐灑 05-7811853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5鄰板頭厝17-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77575b9-0903-42c3-9d00-aad74d40927e/1/投影片1.JPG
嘉義縣 義竹鄉 光榮社區 東光村,東榮村 東榮村,在清代中葉,已有建庄,與東光村舊稱為東後寮,現合稱為光榮社區,在清末民初之際,在義竹鄉內唯有東後寮曾開設漢學私塾。而在日據時因應戰爭需要,闢建了台19線貫穿,帶動了東後寮的繁榮,但隨著工商時代的變遷,人口逐漸外移,現在東後寮人口數只有二千餘人,人口老化與隔代教養是社區內顯見的問題。東後寮目前村民姓氏以趙、丁、陳、洪等居多。東後寮村民信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所以村內有佛道合一的德興寺與基督教東後寮教堂,是東後寮的重要文化資產;日據時期,因德興寺中有日本天皇親題匾額,所以日本將領到寺前都要下馬參拜;而東後寮教堂民初建立至今,維持一貫紅磚建築特色,申請為縣級古蹟。百年的趙家紅磚屋更是外來遊客必訪之處.除了原有的高粱玉米契作外,東後寮與鄰村溪洲村,是縣內重要桑椹產區,東後寮單日收成可達5000斤,近年來義竹鄉農會推廣桑椹加工品,並積極規劃輔導營造農村產業休閒。古早時代的東後寮,夜晚比白天還熱鬧,各類昆蟲、水蛙齊鳴,彷彿演奏著田園交響曲,而曾經居住在東後寮的四、五年級生們,孩童時都有著共同的經驗:赤著腳,手拿著一根竹竿,不論是釣四腳仔、挖鍬蟲、鬥蟋蟀、抓蟬樣樣玩,走到哪,玩到哪,這是都市小孩所羨慕的童年生活。但曾幾何時,生態環境被破壞殆盡,昆蟲不見了,村莊內也不再有赤腳奔跑的小朋友,可憐的七、八年級生們,和都市小朋友一樣,都沒有了讓人羨慕的鄉村童年生活,城鄉差距到底是縮減了,還是更加不公平了呢?被遺忘了三十來年的蟋蟀黑龍聲,近幾年,又悄悄的在社區的角落出現了,因為牠們的抗議?!鼓吹?!告訴社區民眾:應該開始關心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怕來不及做,只怕一直都不做。』,這是關心社區環境的一群人的共同心聲,我們從生活事務—環保工作開始做起,經過了四、五年的努力,於91年成立了光榮環保義工隊,成員近40名,興建了一座簡易的光榮環保回收廠,並有約60戶參與廚餘回收工作,廚餘回收所產生的液肥與堆肥,除了作為桑椹果樹等植物的有機肥料外,液肥酵素又可以拿來清洗廁所馬桶,不但減少了化學物品的使用,又可以省錢,社區居民受其利後,也漸漸地願意投入社區工作,所以我們開始著手社區營造計畫。透過計畫的施行,我們非常期待:有一天,阿公可以抱著孫子,說著古早的代誌,還可以帶著孫子,在空地裡勘查地洞、灌水抓蟋蟀,在夜裡,爸爸們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小心翼翼的在村裡聽著、尋著黑龍的身影。也許東後寮社造計畫,對外人不覺得特殊,但對於光榮社區的居民而言,那是一份記憶、是一份親情、是一份團圓與延續,是光榮社區找回過往,並創造光榮記憶的計畫。 東光社區發展協會、東榮社區發展協會 張耿豪 05-3426383
彰化縣 二林鎮 香田社區 香田里
彰化縣 田中鎮 碧峰社區 碧峰里 社區基本資料:社區名稱:彰化縣田中鎮碧峰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日期:民國88理事長張燕飛 總幹事謝添益地址:田中鎮碧峰里中南路二段525號 連絡電話:04-8740352、8750565成立目的:(1) 凝聚社區居民共識,提升生活品質(2) 建立社區特色,發展社區文化產業(3) 打造自然美麗的環保家園(4) 進行社區自然資源調查,文史資料調查及口述歷史紀錄,建立社區文化資產人文特色:(1) [福安宮]碧峰社區居民信仰中心─民俗節慶均配合廟會活動舉辦,定期性活動敘述如下福德正神聖誕暨中秋節慶祝活動.(2) 鼓山寺:創建於於民國三十四年,原是日本神社的遺址,在民國四十六年擴建後,成為風景秀麗的休閒景點。鼓山寺中主祀神祇為釋迦 牟尼佛,寺廟外觀莊嚴肅穆,每年農曆 四月初八皆會有盛大的浴佛儀式,吸引許多信眾前來參與。鼓山風景區也是中台灣民眾假日踏 青休閒的熱門場所,周圍有文武廟、登山步道與自行車道等景點。(3) 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民國五十四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未發展地方教育,鼓勵魏志英女士創辦五年制商職,經民國五十八年增設機工 科及電工科後改名為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4) 彰化縣榮民之家(5) 彰化縣仁愛之家特色風景點:(1) 田中森林公園(2) 鼓山寺(3) 長青自行車道(4)田中鎮環鎮自行車道社區位置:碧峰社區位於彰化縣田中鎮碧峰里,距田中街區約三點五公里, 為彰化平原東南隅,居民以士農工商均有,農務以種植水稻為主,社區東邊為八卦台地西麓,社區內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及自然生態並有高中職學府座落。社區人口結構分析:碧峰里共計9鄰,年齡層均以中壯年比例較高,老一輩以務農為主,青年一輩大部份為上班族。社區願景:(1)凝聚社區居民共識:透過任何形式的營造經營讓社區居民開始自動關注並參與公共事務,凝聚居民向心力。(2)建立社區特色:透過社區內各種活動,培養居民的感情,發展出碧峰社區特色及重點,建立居民對碧峰社區的認同。(3)打造自然美麗的環保家園:在日常生活中,家家做環保,人人做環保,自已動手改造社區環境景點及綠美化,成為優美的環保社區。 (4)為社區留下紀錄:培育居民能力,進行社區自然資源調查,文史資料調查及口述歷史紀錄,建立社區文化資產。 彰化縣田中鎮碧峰社區發展協會 謝添益 casior61@yahoo.com 04-8750565 04-8750565 田中鎮中南路二段525號
彰化縣 田尾鄉 仁里社區 仁里村 仁里社區位於彰化縣南陲,舊濁水溪北岸沖積平原(原屬東螺溪西堡),全境面積約三平方公里,住戶510戶人口二千二百餘人,土地肥沃通於耕種,犁牧養,可耕地一百餘甲,每張犁耕五甲,故名「三十張犁」。 日據時期,隸屬台中州北斗郡田尾庄,光復後轄屬彰化縣田尾鄉仁里村,全村三十姓部聚居,彭、顏、李、林較大姓,相處團結和諧。 民國35-40年以手工紡紗為業,唯有於當時戰亂影響,經濟蕭條,人民吃不飽穿難禦寒,無餘錢買紗線,居民即「以物易物」方式,紗線及肥皂換雞蛋,然後集中委由盤商統賣,幾年風光時間,手工紡紗被機械取代,而沒落蕭條,這種變通辦法在這段期間改善全村的經濟,生活環境貢獻很多。 40-50年代部份轉型做布匹生意在彰化市開設綿布批發,版圖甚至擴展到台北市迪化街增設染整業等,在這段時期慘澹經營,奠定今日富庶的基礎。 仁里村歷史可以塑自道光三十年(1830年)就有漢人聚落,三十張犁行政區包含今之仁里村、新厝村一帶,農村型態以耕農為主,在日據時代曾經接受部落教化相當今之社區總體營造,自昭和八年(1933年)等組鄉落振興會,由彭賜啟擔任會長,推行各種硬體工程,包含教化事業、環境改善作業振興等經過五年努力經營下,於1937年獲台中州教化聯合會評選為第一名,並被指定三十張犁為「特定指導部落」,各地參訪者絡繹不絕,風光景象,罄竹難書。 仁里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2年,是農村典型作物早期以甘蔗、土豆、蕃薯為主‧水利灌溉興設以後並播種水稻,改良農業興起後曾經普遍種植洋菇、蘆筍,精緻農業後期,大量種植蔬菜,諸如韭菜、芹菜、高麗菜、茄子、番茄等等,陸續增植花卉,因應休閒農業,推行生產科學化,組織制度化,成立專業產銷班等等,雖難獲大利,但求溫飽不成問題。 至於社區建設於82年前後相繼成立,媽媽教室、志工隊、長青會、守望相助隊、傳統北管陣,社區社團相繼成立,同時在民83年承接「社區後續計畫」增建活動中心二樓、老人會館、球場、排水改善,資源回收工程一一克服,綠美化三條路段植樹小葉欖人、台灣虊樹、山楠等330株存活率90%於今綠葉成蔭宛如綠色隧道美不勝收,民國88年又參加二階段社區總體營造,改善生活環境,成績斐然輝煌,更讓社區煥然一新,榮景可期。 彰化縣田尾鄉仁里社區發展協會 莊昇隆 sbbk353577@yahoo.com.tw 04-8832809 04-8832813 彰化縣田尾鄉仁里村中庄巷119號
彰化縣 秀水鄉 福安社區 福安村
彰化縣 芳苑鄉 崙腳社區 崙腳村 彰化縣芳苑鄉崙腳社區發展協會 陳桂鳳 0933-471590 彰化縣芳苑鄉崙腳村中正路10號
彰化縣 埔鹽鄉 打廉社區 打廉村 一.地名由來:地名在清康熙年間就有(埔鹽鄉境最東邊聚落),名稱由來眾說紛紛:1.早年這裡有一很大水潭,先民謠傳說潭中有鰱精,後來被雷打死,因而有打廉(鯰)之名(鯰精傳說,實際上是大水災)。2.先民有客家,善於打造鐮刀,「打廉」是「打鐮」之筆誤。3.打廉是由大簾演變,大簾是由大鯰演變。原因這裏有一大水潭(本有東螺溪支流經過),因其形狀像一條大鯰魚,因而有大廉(與鯰同音),因用字差異寫成打廉。(依諸羅縣誌記載: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縣令周鍾瑄捐穀五十石,助庄民築打廉庄陂)。二.社區資源:1. 幸福家庭聯誼會:會員90人,主要活動有氧舞蹈、運動操及1個月1次的主題講習。2.環保志工隊:隊員75人,為整個社區的整潔把關,每個月第1個禮拜日為社區的大掃除日。3.關懷志工隊:隊員30人,固定於每週一早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並排班居家訪視及電話問安。目前接受關懷據點關懷人數約105位。4.書法家:陳正隆顧問,為社區印刷廠老闆同時也是社區內的顧問之一,曾獲全國書法比賽第二名。5.國畫家:黃進家理事,為社區內均旺紙管有限公司的老闆,同時也是社區的理事,因熱愛國畫以及天份的關係,至社區大學學習國畫,並已為社區多處圍牆彩繪。6.長青老人會:會員218人,每年2~3次的健康醫療講座,及每年固定的社區觀摩活動。7.外丹功交誼會:約為16人左右,早上5點在活動中心廣場互相切磋。8.產業:因土壤層屬現代沖積層,適宜農作物栽培,社區產業主以葡萄、糯米、蔬菜類為主。 彰化縣埔鹽鄉打廉社區發展協會 曾宗信 ttstts447@yahoo.com.tw 04-8850426 04-8822557 彰化縣埔鹽鄉打廉村埔打路ㄧ巷7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e6d9399c-f1cc-4d72-9127-7e55dacb537b/1/DSC03945.JPG
彰化縣 員林鎮 源潭社區 源潭里 源潭社區發展協會
臺中市 大雅區 員林社區-彩陶 員林里 小麥可說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項農產品,舉凡麵包、麵條、美酒、麥芽糖……等等食品都是由小麥衍生發展出來的,然而對於小麥,我們似乎都存在著一種未知又熟悉的矛盾情結。我們知道有小麥,在台灣,有許多人吃過麥子製成的麵包,但是知道台灣也生產麥子嗎?「台灣麥鄉」就在台中縣大雅鄉!但很少人見過小麥田的模樣,小麥田的美似乎也只能在外國的風景照片中一窺風貌,真是十分可惜台灣的小麥有九成均產自大雅鄉,大雅的麥田約在三月中旬到四月初收割,此時麥鄉一片金黃,景色優美,猶如畫中情境。小麥收割後,經過烘麥等程序,最後做成濃郁芬芳的麵粉、麵包、麵條、麥酒……等。其實台灣當地生產的小麥比進口小麥果實更飽滿、也更香甜。小麥分佈於鄉內各地總面積為七十餘公頃並主要種植於員林村其中為大林路兩旁景緻最為秀麗,好比北國麥田風景,在每年二、三月時麥田成孰時隨風搖麥穗呈現金黃色的麥浪,麥農收割時的景況有如米勒的世界名畫“拾穗”深植人心,是最具有大雅鄉特有的農村風情。台中縣彩陶文化協會,位於大雅鄉員林村大林路旁,協會就地緣關係,在大雅舉辦文化推廣活動及工藝研習已有相當不錯的成績,更結合社區,社團推動小麥文化活動促成社區凝聚力為了確立地方共同的發展的方向,這方向就是把「社區」、文化、產業,整合出文化創意與小麥特色產業,為台灣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 台中縣彩陶文化協會 趙勝傑 chj3212000@yahoo.com.tw 04-25662056 04-25670817 台中縣大雅鄉大林路66巷1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0ec2038-37f8-4992-9c39-bc25cb8b928f/1/DM.jpg
臺中市 和平區 大雪山社區 中坑里 大雪山社區位於台中縣和平鄉西北角,由東勢進入大雪山200號林道12至18公里處,是通往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必經之地。區內海拔由850至1200公尺屬中海拔,年平均溫度23℃之間,並有一條橫貫社區的橫流溪,整個社區依山傍水、氣候怡人,觸目所及皆是美麗。 舉凡不受人為干擾的原始林、令人心曠神怡的潺潺溪流、經妥善規劃的人造林、孟宗竹林、變幻莫測的山嵐霧靄、炫麗的夜景,更有不受光害的觀星條件。由此所孕育出的豐富動植物生態自不待言。經過社區居民的努力及對環境的尊重與愛護,除了鼓勵居民不要使用除草劑及農藥外,於螢火蟲發生期更主動將所有路燈熄滅,以避免對其生態產生影響,螢火蟲大發生期,數以萬計的螢光點滿了山林,社區居民自主性組織守望相助隊維護螢火蟲棲地,經由媒體的報導,使得這原本寧靜山谷出現了大批的人潮帶來了垃圾污染環境的污染及燥音,為這座自然生態園區帶來不小的衝擊,居民在無法可施之下斷然做了管制車輛的進入,卻也引發了相當的爭議。經中央上級官員到社區觀摩視察了解居民的用心,因此營建署於91年發函於本社區為維護社區自然生態環境,大雪山社區做為人車輛管制重點區每日限制400人次,也為居民所付出的辛苦獲得一些回報。在國人生態保育的觀念不足,希望能夠透過教育及解說的方式,使人們能夠因了解而關心,因關心而產生行動,行動生命就會有希望,因此大雪山社區希望發展成為一個中海拔生物多樣性親水的教學園區。 社區資源分析: 大雪山社區自然生態資源非常豐富,四季自然景觀裡包括雲海、夕陽、夜景、觀星、溪流、自然生態方面包括螢火蟲、賞鳥、甲蟲、蝴蝶、蛙類、魚類、大雪山社區中高海拔特有種植物及自然的林相,夜間還可觀察夜行性的哺乳類動物山羌、山羊、飛鼠等,到了大雪山社區可說是應有盡有,除此之外社區居民栽種的孟宗竹筍(冬筍)、高接梨、甜柿、及自種的高山蔬菜野菜,更讓遊客讚不絕口。從地處偏僻,只有少數人居住的山中小村,到成為依山傍水、氣候怡人,有如人間仙境的自然生態保育社區,全體居民可以說是傾全力投入,才讓大雪山社區的改造成果異常豐碩,成為堪稱台灣首屈一指的生態社區,也讓居民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更是信心滿滿。現在,建立獨特的地方特色成為大雪山社區經營的新方向,目前已經有居民投入種植銀杏、烏心石、台灣櫸等優質水土保持數種急原生種青楓、山櫻花、山桐子等特色景觀植物,社區準備有計畫的廣植特色數種,寄望未來能營造出新的社區風貌。社區居民正一步步的打造山居願景,期待在這片美麗山林中,達到觀光產業、社區營造、生態保育三方平衡的完美境地,為建立「中海拔永續生態教學園區」而努力。社區特色: 大雪山社區四季的寫照;春看桃、李、櫻、梨滿山花,更有冬筍享盛名;初夏油桐花開帶來桃李香,盛夏採梨農事忙;入秋紅柿、雪蓮漸成熟,深秋楓紅甜柿紅;入冬山桐子帶來滿山鳥,寒冬梅花處處飄香。大雪山社區自然生態豐富,社區居民自發性成立社區營造組織,進行辛苦而漫長的生態保育及溪流護育計畫,透過社區義工於賞螢季節,進行總量管制避免來訪遊客破壞了螢火蟲棲息地,社區主動保育森林的成果獲得政府部門部分經費之補助,以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並獲得行政院內政部『生態永續發展社區』等社區營造殊榮。然因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趨勢,多數社區居民收入偏低,部分居民更連三餐的溫飽都無以為繼。社區發展協會為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生態護育工作,使過去已頗具成果之生態及文史調查工作能繼續進行,透過提報計畫優先提供工作機會給予社區中之低收者參與社區發展活動及生態環境保育工作,也藉由參與社區資源保育工作,維護護社區資產。本社區亦將規劃生態步道結合套裝行程,透過使用者及遊客付費方式,使來訪遊客具有深度的旅遊體驗,達到遊客、居民及生態環境三者共存共容的理想境界。就再台灣中部一座海拔約1200公尺的出雲山上,每年4、5月間,夜裡都能見到滿山飛舞的螢火蟲,將這片山林妝點的燦爛輝煌,而護育螢火蟲的傳奇故事,更讓置身在這世外桃源的大雪山社區聲名大噪,到大雪山社區走一遭處處是驚奇。 大雪山社區發展協會 李呈琿 hwy1013@yahoo.com.tw 04-25971128 04-25884808 台中縣和平鄉中坑村雪山路育才巷13號
臺中市 東勢區 慶福社區 慶福里 位於台中縣東勢鎮的慶福里,擁有山巒起伏、潺潺溪流及季節花海的天然美景,而客家人傳統的質樸性格,更為這片土地保留了未經開發污染的純真面貌,多樣的天然景緻,譜成了絕妙的大自然交響樂。慶東里開庄大約開始於清嘉慶年間,當時葫蘆墩(今豐原)一帶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其中原籍廣東大埔縣的張寧壽,生而魁武,足智多謀,膽識過人,有次前來東勢角打獵,看到慶東里地勢平坦,草木茂盛,是一個土壤肥沃,氣候宜人的平臺,如果能從大甲溪上游引水灌溉,一定可以闢成良田,屯墾致富,乃向彰化縣理蕃分府申請開發慶東土荒埔,並與官府訂立屯墾契約,屯地東起山腳下,西至大甲溪,南起沙里興(今慶福里上段)北迄燥坑(今頭隘坑),面積共一百餘甲。張寧壽得到官府的許可後,拿著屯墾契約到豐原、員林一帶募集股東共同開發慶東里,結果共募得二八股,於清嘉慶年間,與邱、羅、陳、劉、許、鄧、徐等姓屯民五十餘人聯袂前來慶東里墾荒。慶東里未開墾之前原為一片長著茂盛茅草的荒埔,故被稱為「大茅埔」,張寧壽等人開墾之初,一邊焚除茅草,一邊整理耕地,並一同聘請水師傅易庚麟率領工人從馬鞍龍開鑿圳路(今大茅埔圳)直通頭隘坑,結果田地開墾完成,圳路也同時竣工,原為荒地的大茅埔轉眼間變成一百餘甲良田。當地最大的特色,則是保存中部最完整的客家聚落(慶東里)。雖然不少老宅毀於九二一地震,但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此地仍有濃厚客家人文氣息。 台中縣東勢鎮軟埤坑休閒產業發展協會 詹德昌 brightmoon@kimo.com 0975031330 台中縣東勢鎮慶福里慶福街58-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3bb4cf2-5c08-4cc7-a5f5-13ce807fbfcd/1/上客中4.JPG
臺中市 清水區 高東社區 高東里 高東社區簡介一、 關於我們(源起或地名典故)1、地名沿革高美古早叫高密高美古早叫做高密,依據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彰化縣志的記載,高美原稱高密,而「高美」一名係於日本時代所改的稱呼。原稱高密的原因有一說是因為這一地區的海灘深度能將撐船的竹竿整支吞沒下去,而在台語發音上,高與竹竿的竿發音同,密則有淹沒的意思,故稱高密。今日所稱的高美地區,涵蓋著高東、高西、高南、高北及高美等五里。高東又叫溪頭仔高東,位於高美區五里之東,而得名。又因位於大甲溪下游分歧溪道的起頭附近,而有溪頭仔之稱。2、高東的人口、面積與產業高東里居民1800人,大部分從事農務工作,農田面積一八O公頃,主要產品為水稻、韭菜、韭黃、西瓜、落花生、玉米等農作物,並又育苗中心,提供農民育苗,減輕農友的經濟負擔,對農民有很大的幫助,轄內有座牧場,一座位於第十一鄰是純牧乳牛;另一座在第一鄰兼牧羊、馬、鹿。社區配合政府政策,推廣農地造林,社區希望有一天能擴大造林,生產原生苗木、景觀苗木,並使本區成為「景觀苗木專業區」。3、高東的宗教信仰位居沿海的高美地區,如同台灣其他沿海地區一樣,在宗教信仰上呈現多元化的色彩,是一個宗教活動極為熱絡的地區。一般而言,沿海地區所供奉的神明,媽祖與王爺是香火最盛的神祇之一,高美地區亦然,而開台聖王鄭成功在此也廣為信眾所尊崇膜拜。綜觀高美地區各寺廟的神明,大多是早期先民於千辛萬苦渡海來台之時,為求庇佑航海的安全及袪除災難,而將家鄉的守護神隨身供奉前來。許多神明原先都供奉在自宅的公廳,為族親所膜拜。有誠則靈,信仰群眾日漸擴大,公廳亦設有乩童為信眾解決疑難雜症、袪邪祈安,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信仰。如今,有些神明已逐漸由公廳分出,由鄉民獻地集資建廟供奉;而一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廟宇也都紛紛改建得頗具規模,因此近年來高美地區新興廟宇、私壇猶如雨後春筍四處林立,此為本地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高東里「三太宮」位於溪頭路八十之一號,主神三府王爺來自大陸天台樂觀文武市,原供奉在李姓家族的公廳。日據時期曾被日本人取走,光復後才再另塑金身。幾年前由公廳分出後,民國82年末開始建廟。廟內同祀觀音佛祖、福德正神。新竹元靈宮與本宮為兄弟廟,本宮每年均會前往參拜。三太宮規模宏宇,造型華麗莊嚴,曾多次吸引外地新建寺廟者,前來參觀仿造,因頗具靈感,香火鼎盛,信徒眾多,每年祭祀大典場面浩大,熱鬧非凡,是里內居民及鄰近各里里民,宗教信仰中心。而每年農曆九月一日,觀音娘娘回高美做客,五里遶境,九月三日再送回清水觀音廟,已成高美地區最大的宗教盛事。 高東社區發展協會 蔡文能 04-26111572 04-26110738
臺中市 新社區 月湖社區 月湖里 月湖村位於大甲溪南岸的新社鄉,北鄰中正村,南接慶西村,東北隔大甲溪與東勢鎮新盛、詒福里相望,西北連新社及復盛二村,區域面積2.8541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共分10鄰,戶數299戶,居民人數有1,216人,其中男性639人,女性577人 月湖村可分為畚箕湖及土城等兩個聚落,居民大部分屬於客家籍,早期畚箕湖以陳姓及劉姓家族為主,土城則以李姓家族為主。畚箕湖日治時期稱為「永居湖」,大正九年(1920),政府實施地方制度改制,將原東勢支廳改稱臺中州東勢郡,本鄉歸東勢郡管轄,民國三十四年,終戰後,永居湖及土城兩個聚落合併設村,名為月湖村。  月湖社區發展協會的前身稱為月湖社區理事會,成立於民國82年。民國95年12月重組改選,選出第二屆理事長胡信義,目前共有86位會員參加,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已有不錯的成績,96、97年連續獲得內政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甲等評鑑;97年度辦理書法研習及成果展、弱勢兒童族群暑期輔導暨社區愛心關懷志工培訓課程、社區親子創意美勞班研習及成果展及文建會的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  為了順利推廣相關會務,協會另成立數個社區附屬組織,月湖社區媽媽教室共有30幾位成員,目前由方麗華小姐擔任班長,主要以舉辦各種親子及婦女才藝班為主;月湖社區長壽俱樂部,由村長江榮貴先生擔任會長,約有160位成員,不定期舉辦各項休閒活動及健康講座等相關聯誼活動;月湖社區環保志工隊,由劉慶峰先生擔任隊長,以不同聚落及鄰別又分成四小隊,共有70位隊員,主要以清潔打掃社區街道、除草及資源回收等任務;關懷志工隊負責執行內政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為主;而農村再生促進委員會則由高清源先生擔任會長,以推動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為主,協助社區推動農村營造工作。本村村民大部分以農業為業,種植以高接梨、枇杷、葡萄等高經濟水果為主,自然生態資源極為豐富,其中槲樹被列為瀕危級的植物,在台灣僅局部地區可見,可說是本村最珍貴的植物,亟待大家好好規劃保存。月湖社區發展協會,在現任理事長胡信義及全體會員同心協力之下已有不錯的成績,不僅辦理書法、創意美勞、太極班、星光歌唱班社區人才資源培訓等社區研習課程,96、97年還連續獲得內政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甲等評鑑,為月湖社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台中縣新社鄉月湖社區發展協會 胡信義 jason168510@yahoo.com.tw 04-25810848 04-25820190 台中縣新社鄉月湖村新居街17-5號
臺中市 潭子區 新田社區 新田里 新田村位於台中縣潭子鄉豐興路上,鄰近豐原市,幅員遼闊(517公傾),境內丘陵佔了三分之二,且平地四分之三為台糖農場用地及軍營、靶場,缺乏建地發展不易;人口複雜,社區居民有1800人,另工廠上班流動工人1200人,是工廠與農業混合的小鄉鎮,村民多數以務農(竹筍、柑橘、筆柿)及工廠上班為生,商業活動稀少,是一個生活較為困苦及未受到重視的邊緣社區。開墾時間在明清嘉仁村開墾後,因旱溪河床寬廣不易渡河,且新田村為原住民活動場所,先民不敢渡河開墾,直到嘉仁村林姓兵勇率民兵渡河,把原住民驅往山區到新社鄉後,才進行開發。於光緒初年成庄名為聚興庄,民前19年阿罩霧(今霧峰)林朝棟先生投工費5萬元,由豐原放屎溝下游開水圳(即現在八寶圳灌溉水利溝渠)到聚興庄後,居民因此能種植水稻名為(上、下)新田。民國後行政劃分為兩村,上新田為新田村,下新田為聚興村;因開發時間很晚,遺留的文化資產很稀少。新田村出產之大宗農產品為綠竹筍、柑橘及筆柿等,其中綠竹筍品質位居全台之冠,其鮮嫩甜美及清脆爽口的特質,可媲美水梨口感般,故有「梨仔筍」之美譽;為涼拌竹筍的首要之選。柑橘品質優良,甜中帶微酸,風味獨特;筆柿甜中帶Q,加工後的筆干柿是新田村的特產。區內有櫸柔樹土地公廟為社區民眾信仰中心,因廟後兩棵樹齡200餘年(尚待鑑定)櫸木而聞名;擁有千萬夜景,媲美貓空,燦爛星光,璀璨奪目,是泡茶聊天、觀賞夜景的好地方,為民眾閒暇時賞景的好去處。廟前景觀優美,視野遼闊,一眼望盡台中盆地,涵蓋台中市、豐原市、潭子鄉、大雅鄉、后里鄉等,晚間夜景璀璨。另有新田登山步道,公共設施完善,台階共有一千零六十三階,順著山勢蜿蜒而建,置身其中,頗有小型森林浴的舒展功效,為民眾健身遊憩之處。 新田社區發展協會 陳超群 jimmychen2@yahoo.com.tw 04-25368653 台中縣潭子鄉新田村豐興路二段338巷3號
臺東縣 成功鎮 小馬社區 信義里 臺東縣成功鎮小馬社區發展協會 高新啟 0919406122
臺東縣 卑南鄉 利嘉社區 利嘉村 卑南鄉位於臺東縣的中西部,花東縱谷平原的南端,東與臺東市及東河鄉相連,東南面臨太平洋,南接太麻里,西鄰高雄縣,北接鹿野延平,均與天然山脈相連為界。面積為412.6871平方公里,屬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的夾地。全鄉面積的百分之六十是坡地,其餘為丘陵、高台、盆地等地形。轄有賓朗、美農、初鹿、明峰、嘉豐、太平、泰安、利嘉、東興、溫泉、富源、利吉、富山等13村。卑南鄉山海環抱,且有知本、利嘉、卑南等溪貫穿,所擁有的山川、溫泉、海洋等豐富之自然景觀資源,早已馳名中外,使本鄉的觀光事業蓬勃發展。耕地面積約為785.781公頃,山坡地占60﹪,其中田地佔349.90公頃,旱地為7,610.71公頃,水田為配合政府稻田轉作計畫,轉作達50%;茶樹栽植分佈於美農村高台及明峰村初鹿牧場,面積約達178公頃,為本鄉產之一,味醇甘美,雖製茶技藝技高一籌,惜未正式命名,行銷通路未能健全,影響茶農收益;農特產為釋迦、枇杷、茶葉、高接梨、鳳梨、初鹿鮮乳、鳳梨釋迦冰、木瓜、金針、香菇、荖葉、荖花等經濟作物。釋迦栽植面積約906公頃,為本鄉待產之二,鳳梨栽植面積約53公頃,其餘尚有李桃、柑桔、金針、香茹、甘蔗等特產,面積約850公頃,雖農業生產術顧有提升,惟因農業產銷政策不明確及輔導措施仍待加強,農產價格與農業內收入不成比例;養殖業淡水魚塭面積約2.5公頃,混養蝦、吳郭魚、草魚等及沿岸漁約三十戶,沿岸捕撈;林地總面積1,813.706公頃,其中原住民及保留地造林153公頃、私林造林625公頃、租地造林1,200公頃,尚有398.206公頃未造林,造林以泡恫、楓香、相思樹、桂竹等林木為大宗,目前輔導轉作高經濟作物(愛玉子、黃籐)及林木(牛樟),以提高林作收入。 台東縣卑南鄉利嘉社區發展協會 沈連科 0936-255297
臺東縣 卑南鄉 十股社區 賓朗村 卑南鄉位於臺東縣的中西部,花東縱谷平原的南端,東與臺東市及東河鄉相連,東南面臨太平洋,南接太麻里,西鄰高雄縣,北接鹿野延平,均與天然山脈相連為界。面積為412.6871平方公里,屬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的夾地。全鄉面積的百分之六十是坡地,其餘為丘陵、高台、盆地等地形。轄有賓朗、美農、初鹿、明峰、嘉豐、太平、泰安、利嘉、東興、溫泉、富源、利吉、富山等13村。卑南鄉山海環抱,且有知本、利嘉、卑南等溪貫穿,所擁有的山川、溫泉、海洋等豐富之自然景觀資源,早已馳名中外,使本鄉的觀光事業蓬勃發展。耕地面積約為785.781公頃,山坡地占60﹪,其中田地佔349.90公頃,旱地為7,610.71公頃,水田為配合政府稻田轉作計畫,轉作達50%;茶樹栽植分佈於美農村高台及明峰村初鹿牧場,面積約達178公頃,為本鄉產之一,味醇甘美,雖製茶技藝技高一籌,惜未正式命名,行銷通路未能健全,影響茶農收益;農特產為釋迦、枇杷、茶葉、高接梨、鳳梨、初鹿鮮乳、鳳梨釋迦冰、木瓜、金針、香菇、荖葉、荖花等經濟作物。釋迦栽植面積約906公頃,為本鄉待產之二,鳳梨栽植面積約53公頃,其餘尚有李桃、柑桔、金針、香茹、甘蔗等特產,面積約850公頃,雖農業生產術顧有提升,惟因農業產銷政策不明確及輔導措施仍待加強,農產價格與農業內收入不成比例;養殖業淡水魚塭面積約2.5公頃,混養蝦、吳郭魚、草魚等及沿岸漁約三十戶,沿岸捕撈;林地總面積1,813.706公頃,其中原住民及保留地造林153公頃、私林造林625公頃、租地造林1,200公頃,尚有398.206公頃未造林,造林以泡恫、楓香、相思樹、桂竹等林木為大宗,目前輔導轉作高經濟作物(愛玉子、黃籐)及林木(牛樟),以提高林作收入。 十股社區發展協會 謝雲中 0932-662780
臺東縣 延平鄉 桃源社區 桃源村 臺東縣延平鄉桃源社區發展協會 林婉琦 0927-593767
臺東縣 長濱鄉 真柄社區 三間村 台東縣長濱鄉真柄部落位處東部海岸,台東與花蓮之中間緊鄰台11線省道,在三間村南邊的台地上,部落西方為東海岸山脈較高的山斷,東瀕太平洋,與相距5分鐘車程的八仙洞恰連成花東景點的一環。真柄部落阿美語譯原名稱為 makerahay(馬格拉海),意為乾涸,是譯自高砂族的社名(雨衣之意),日本時代昭和十二年(1937)以日本語的近音改稱真柄。傳說族人遷徙至此落腳於南三間屋橋下的小河溪,一降雨數小時,濁水便滔滔而漲,雨停則回復原來的凅溪,此情形恰似人穿的雨衣遇雨速乾,故該溪名族人命名為makerahay(馬格拉海),所以部落就以此命名。部落街道井然有序,庭院花團錦簇宛若一處花園部落。部落後方的水源的源頭是一條景致天成的迷人峽谷;長濱大圳深度的歷史背景、自然生態、虹吸原理、渡水隧道、險峻階梯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許多意外與驚奇。山下是廣大的水田,停駐在水田裡往大海望去,只見藍天、大海、水田挨在一塊兒,白鷺鷥穿梭其中,如此美景不可以言喻。部落擁有長濱鄉境內唯一完整而狹長的沙灘,部落的人浪漫的稱之為情人灘,沙灘平坦而廣闊,是休閒、觀日出、賞明月的絕佳好地方。Makerahay真柄是屬於平地鄉原住民的部落,是一個沒有頭目,以阿美族年齡階級為主體的部落。至於部落公共事務,則全賴於部落年齡階級全權負責與諮商。母語生活化是部落文化的基礎,年齡階級鮮活路及傳統技藝的傳承才得以延續部落生活命脈,提昇文化及發展產業,來呈現鮮明的美麗部落。 真柄社區發展協會 勒卡爾 lekalo320@yahoo.com.tw 832030 830248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22072b60-5184-48cf-9473-ff5478c93a59/1/真柄.JPG
臺東縣 鹿野鄉 大原社區 瑞和村,瑞源村,瑞隆村 瑞源社區是鹿野鄉最大客家庄。居民以種植高經濟紅甘蔗、釋迦等農作為生。瑞源客家族群定居已久,且與最早期來此之原住民及民國四十年遷入之閩南族群、外省人有著早期農耕「換工」的習俗及通婚關係,因而保持極為融洽和諧良好密切互助之關係。社區現有南管國樂團、北管國樂團、客家中原八音社、客家山歌班、兒童客家歌謠班、採茶舞蹈班、神鼓陣等民俗樂音隊伍。也是全國唯一製作客家花布燈籠的社區,產品廣受歡迎及好評。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導致農村年輕人口外流作,農村老化現象極速下降,再加上資訊、技能不足,社區也隨歲月慢慢老化失去活力。社區發展則是首當其衝之要點規畫,再多方思考下,所規畫經營之花布燈籠工場,方向以客家文化失傳之傳統文化技藝-「花布燈籠」為主軸,規畫建立花布燈籠工場,研發、創新、改良別於一般市面上的燈籠,將結合客家鄉土歌謠,透過花布燈籠的推廣,逐步恢復瑞源地區特有的客家文化技藝,並讓大家對這項文化更為了解。經過不斷的努力之下,我們規畫製作了能永續經營的花布燈籠工場,並期望能帶動 地方繁榮減低失業率;再者,將失傳的技藝文化永續的傳承下去。除了短期內規畫的目標,隨著經營時間的增加,花布燈籠工場將會延伸增加更多、更豐富的資源。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終於找到社區幸福萌芽的希望泉源,將閒置塵封18年之久的農民教室(1800坪)為居民凝聚結合共識聚首基地,花布燈籠工場成立,對社區民眾正好可提供一個教育及訓練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我們利用此資源對社區及我們的下一代製造出社區的整體發展方向,並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及居民共同參與,凝聚社區共同意識。對瑞源地區做全面性的思考及整體性的規劃,並藉由瑞源、瑞和及瑞隆社區的結合,促進在地客家文化之傳承、累積、成長與創新。打造「小地方、好所在」的新故鄉風貌──瑞源地區休閒觀光文化家園。 瑞源社區發展協會 曾瑞惠 hui2200@yahoo.com.tw 0933-694033 089-580492 台東縣鹿野鄉瑞源村瑞景路二段六十九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9bf19c94-b82d-43bf-bb28-4f82565bece3/1/瑞源.jpg
臺東縣 鹿野鄉 永安社區 永安村 永安社區是個族群多元的村莊,社區內包括閩南、客家、阿美、大陸藉族群,民國九十九年四月的總人口數為1,761人,為鹿野鄉最多人口的村莊,由於村莊面積大,加上大多數地形為丘陵地及河階地,因此民眾居住分散,目前共有九個小聚落,分別是上鹿寮、中庄仔、下鹿寮、永昌、永隆、永德、永興、永嶺、高台等,有些聚落人口數已相當少(例如:永嶺及永興),因此人口外流及老化等因素,造成人口稀少,另阿美族大多居住在永昌及永隆兩個聚落。其它聚落則大都是閩客混居的情況。永安社區位於台東縣鹿野鄉,鹿野地區最早移入者為阿美族人,當時阿美族人稱此地為「務祿干」,意思是多楓樹與野鹿群的地方,在清代時本地區屬臺東直隸州廣鄉,而有一地名鹿寮社,係阿美族部落,為目前永安村永昌部落之前身。鹿寮之名再出現在文獻上,直至大正六年(1917)日本人在此地設立鹿寮移民村,鹿寮則專指今永安村一帶。永安的人文聚落,若從日本人開始於本村設置移民村至今也才將近九十年光景,全村共有五百戶,目前大部份的居民都是在光復後才遷至本村,由於早年生活環境不理想,地方政府為了讓百姓能夠長居久安不要再遷徒,因此在民國三十七年將原鹿寮村改名為「永安村」。在整個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鹿寮已從往日農耕社會轉變成農業與休閒產業並重的地方,昔日野鹿成群的鹿寮,如今已是每年有數十萬遊客參觀的休閒產業重鎮,但純樸的農村社會那懂得什麼叫做「營造農村新風貌」,大部份的農民每天為了三餐都自顧不暇,那有時間投入社區的工作,也因此本社區就這樣沈睡了將近九十年。有鑑於此,永安社區發展協會從九十年起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係接受文建會及水保局、林務局等等單位的補助與指導,透過營造的方式,讓社區開始活化,不僅社區民眾生活獲得改善,各界也開始注意到永安社區,陸續有許多單位到永安參訪,而將近十年的營造工作,許多社區幹部及志工們,無怨無悔,積極投入打造「鹿寮新故鄉」的工作,因而成為永安社區再生的契機。九十一年獲評台東縣績優社區及全國甲等社區,九十五年獲評為全國績優治安社區,九十五年文建會六星計畫進階型社區(三年)、九十六年永安社區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九十七年為台東縣環境綠美化模範社區,九十八年榮獲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多年來社區營造成果終於獲得肯定。這些成績都是建立在多年來大力推動社區營造的基礎,得獎是一個鼓勵,更是一種責任,永安居民仍再接再勵,展現社區的在地行動力,除了打造永安永續健康社區,更要發揮社區營造陪伴功能,一同帶動台灣社區營造的未來。 永安社區發展協會 傅錦英 089-551818 089-552451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村永樂路22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271_F5C991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511鹿野永安~茶園好風光.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272鹿野永安高台~青青草皮.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BE354AC-A560-49C0-99AD-1C20C73FA5C7/3/2009241636512福鹿茶.jpg
臺南市 下營區 甲中社區 下營里 (一)地理位置與環境區域 甲中村位於下營鄉北端,東臨賀建村、西接後街村、南鄰紅厝村,北邊有急水溪流過,地處下營鄉、新營市及鹽水鎮三地的交界。轄有「十六甲」和「中庄仔」兩庄,兩庄以「甲中國小」校西庄路(173號縣道)為界。1.十六甲:「甲中國小」校西庄路以東的聚落,為紅毛厝顏姓二房所拓墾,計墾十六甲農地,故稱十六甲(荷領以後台灣農地 以「甲」為單位,十畝為一甲,約近一公頃)。 2.中庄仔:因在紅毛厝和十六甲中間,故稱中庄仔。 日治時期此地和紅毛厝皆屬十六甲轄內,光復後合十六甲和中庄仔為一村,各取一字而為「甲中村」。甲中村全村所占面積約有1.7513平方公里, 全村現在劃分成十九鄰、共457戶、居民總數有1457人(以民國九十一年資料為準)。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村中設有甲中國民小學,為昔日村民不忍見庄內子弟需長途跋涉至鄰村的賀建國小讀書,而爭取設立。現時村中學子多就近於甲中國小就學。因學校地處村内中心,與村民住家毗連,每至夕陽西下之際,村民會相約至校運動、休憩聊天,實為村民一主要的休閑場所。村中另設有下營鄉農會甲中分部及甲中活動中心。(二)甲中社區交通狀況 村內主要道路有三,以「廾」字形在村內分佈。甲中國小校門前的南68號縣道從中劃過全村,連接十六甲及中庄仔兩庄。東方為台19甲線道、西側有173號縣道與外相通,可接通省道達下營鄉市區、麻豆鎮、柳營鄉等地,與新營市更只有一橋(鐵線橋)跨溪(急水溪)之隔。村庄東側本還有一台糖鐵路通過,但現已廢棄不用。交通尚稱便利。在173號縣道上,客運每天早晚有兩班車可供村民搭乘前往鄰近鄉鎮。 台南市下營區甲中社區發展協會 顏財盈 hsd411@mail.tainan.gov.tw 06-6896216 06-6896276 台南市下營區甲中里十六甲29-1號
臺南市 山上區 豐德社區 豐德村 臺南縣山上鄉豐德社區發展協會 郭青峯 0933676231 臺南縣山上鄉豐德村51號
臺南市 六甲區 六角社區 六甲里,甲東里,龍湖里,七甲里,二甲里,水林里 本鄉位在曾文區的北方,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於新營之東南,東接楠西,北連柳營,南鄰官田、西近下營,地形像一條巨龍,東西寬11.98公里,南北長4.4公里,東面屬中央山脈,山地佔總面積之大半,西屬嘉南平原,地勢平坦。總面積6,456.47平方公里,全鄉面積有六十七平方公里,地形巨龍蜿蜒,東部為山地,西部為平原,東西近十二公里,南北有四.四公里。 六甲鄉主要農產是稻米,柳丁及龍眼,本鄉製造業並不發達,本鄉主要以零售商店的一般性都市服務為主,服務範圍不僅及於本鄉,也及於週邊鄉鎮,因此商業活動活絡,由六甲商場之擁擠可見一般。 六甲鄉至99年01月總人口數23,95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3.7人,屬地域鄉村及社會資源不足之社區;六甲鄉民以傳統農業為主,稻米,為主要農產品。初估工作人口數為15,228人,農業人口數居多,經濟收入不高且不固定,也就產生年輕人口嚴重外移的現象,且目前全村65歲以上人口數為3,444人,佔全鄉人口數14%,遠高於台灣目前人口老化之10.35%。 六甲區5~14歲人口數計2866人,特殊目標(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新移民、親子年齡差距45歲以上)學生人數356人,約佔全校24%;其中單(寄)親家庭占最多數共166人,約佔特殊目標學生47%,其次為新移民子女共154人,約佔43%。故社區居民教育水準不高,造成多數家庭教養功能失調,屬經濟及文化資訊弱勢社區。 本鄉六甲村,甲東村,甲南村,龍湖村,七甲村,二甲村,水林村為人口最密集之地方,主要色特為:赤山龍湖嚴,瓦窯(黑金)等旅遊及文化特色。 社團法人台南縣牧德關懷協會 邱靜宜 mood_4191@yahoo.com.tw 06-6989789 06-6982619 台南市六甲區中正路255號
臺南市 西港區 後營社區 後營里,營西里 後營社區發展協會 蔡金龍 06-7952594 台南西港鄉後營村374號
臺南市 善化區 溪美社區 溪美里 本社區發展協會以溪美里為主體於民國86年7月由楊幸女士等82人發起,民國87年2月22日召開成立大會,原始會員213人,歷任理、監事與工作幹部出錢出力義務服務社區,深獲里民肯定,至今一般會員增至335人,團體會員七個。成立關懷據點、善化鎮樂齡學習中心二個直轄單位;組成巡守隊、環保志工隊、關懷志工隊、樂齡志工隊等四個志工團體;輔導設置長壽俱樂部、元極舞社、土風舞社、歌友會、太極拳社、國樂社、長青小提琴社、太鼓社等八個社團組織,社區活動活潑而多元,居民團結互助、安和融洽。 溪美社區位於曾文溪南邊之平原地帶,西北與麻豆鎮接壤,東鄰六分里,西南鄰接胡家里、什乃里,南則與東關里相通。早期為平埔族目加溜灣社漁牧聚集之部落,與新港、麻豆、蕭壟等合稱四大社,;乾隆年間遂逐次遷往頭社一帶地區。雖經多次水患,因位於官道出入口,莊民亦能多次聚集,商業日盛,並形成灣裡街、新社、曾文等人口密集商賈彙集之大莊,曾文溪更因曾文庄而名之。日據後設糖廠發展糖業,成立會社及一、二、三村,光復後合溪尾、會社、社內為溪美里。 社區以農業為主,農作物則以甘蔗為首要;善化糖廠於民國7年2月創辦,為全台唯二尚在製糖糖廠。社區現有之古蹟文物有溪尾王宅、日式老宅、隆安宮、古井十四口、百年樟樹一棵、日據蒸氣小火車、日據時防空洞糖廠、沈光文教學處紀念碑。隆安宮是溪美社區之民俗信仰中心,另有生武宮、進興堂、十九公祖廟、中巷萬聖公等廟宇及溪美教會。 本社區發展協會為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社區推動社發展工作,93年榮獲社區平鑑甲等、台南縣政府社區總體營造優等;關懷中心與各社團在各類活動與評鑑中表現優異獲獎無數。本社區之民眾均以居住於本社區為榮,社區之幹部亦不斷籌劃建設社區軟硬體設施與辦理各項活動,91年成立關懷據點、98年接辦善化區樂齡學習中心、101年申辦巧布點綠美化成立溪美農場、101年申辦新故鄉社區營造點,建構發展協會、各中心、各社團及隆安宮等17個單位部落格之架設,希望能將本社區作完整的呈現。 台南市善化區溪美社區發展協會 胡村泱 h0933594931@yahoo.com.tw 06-5818697 06-5811975 台南市善化區溪美里33號之2
臺南市 楠西區 隨緣山社區 灣丘里 臺南市農村休閒旅遊協會 許勝昌 0937-479978
臺南市 楠西區 灣丘社區 灣丘里 台南市楠西區灣丘社區發展協會 朱慶鐘 06-5775024 台南縣楠西鄉灣西村38-1號
臺南市 白河區 關嶺社區 白河里 關嶺社區發展協會 段淑云 tean393938381@yahoo.com.tw 06-6822199 06-6823210 台南市白河區關嶺里31-15號
臺南市 學甲區 紅茄社區 三慶里 1. 社區地名由來:社區原為早期之「倒風內海」部分,後經急水溪與八掌溪之沖積成陸地,先人至此開墾時,本低窪地區間長滿紅色茄萣樹(紅樹林類,現已絕跡),本地亦因此稱為「紅茄萣」。2.社區地理區位:紅茄社區位於學甲鎮最北邊,隔八掌溪與嘉義縣義竹鄉相望,東(沿南6線道)與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為鄰,西(沿南2線道)與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為界,南(沿南13線道)經台19線道過急水溪可達學甲市區。行政區域原隸屬學甲鎮紅茄里,經95年2月1日學甲鎮行政區域整編,將原來頂洲里、紅茄里、新芳里合併為三慶里,所以95年2月起隸屬於學甲鎮三慶里。3.人力資源(1)族群結構:源自漳州轉經學甲下溪洲之郭姓先祖,移居至此開墾漸成聚落,以致今之「紅茄萣」部落有70%是郭姓族人,而異姓族親亦為入贅於郭姓族人者。(2)人口結構:本社區現有居民計10鄰198戶人口數605人,男性354人,女性251人,65歲以上84人(95年統計資料),平均每戶三人,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實因經濟形態變遷,人口外流嚴重。4.文化資源:(1)紅腳笭文化活動目前本社區尚保有極為完整之農村民俗活動—紅腳揹笭競賽,這項活動已傳承近兩百年,由耆老口述得知;自早期徒步挑著紅腳,與鄰近村落相互比賽,甚至涉水過八掌溪與嘉義縣義竹鄉竿仔竂,學甲鎮宅港、紅蝦港,鹽水鎮羊稠厝,北門鄉渡仔頭,一直到最近三四十年來與頂洲,這期間換過比賽對手,但從未中斷過。 也因此社區居民世襲了紅腳揹笭活動的習性,人人對於紅腳笭文化情有獨衷,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因社會經濟型態變遷,人口嚴重外流,衝擊這項民俗活動的流失,所以我們正極力推廣、延續這項文化活動。(2)宗教活動社區居民以信奉道教為主,廟宇有慈明宮主祀池府千歲,此為全社區宗教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二月二十日是慈明宮酬天謝神慶典,也是本社區紅腳笭季的開始,社區內另有天玉殿主祀廣澤尊王,土地公廟、三元帥廟。5.自然資源:本社區原為倒風內海的一部份,地質鹽分偏高,地勢低窪,至今每逢潮汐,社區內排水溝明顯可感應出1米以上水位差距,也因此本地原生種植物—紅樹林類的土沉香(水彩仔)、苦苓、蟲屎(白樹仔)、構樹(鹿仔樹)、鯽魚膽(臭屎茄萣)……等,尚處處可見。6.產業資源:居民以務農為主,養殖、畜牧為輔。主要農產品以西瓜、蒜頭、蕃茄、玉米,次以魚塭養殖及畜牧養豬。民國61年省政府農復會在社區內設有養豬專業區。7.景觀資源:(1)閩南式紅瓦厝本社區屬農、漁、牧綜合經營,景觀上有翠綠的農作物、方塊的漁塭招來駐足的候鳥,社區內尚保有70%的閩南式紅瓦厝。(2)見證聚落史的土沉香尤其是倒風內海時期遺留下來的植物群,三元帥廟旁那兩顆土沉香(水漆仔),完整的記錄著本地開發史。(3)遍佈全社區的红腳寮社區內目前還有37戶红腳寮遍佈整個村落,而且個個造型皆不同,也是本社區另項特殊的景觀。(4)慈明宮山牆上的陶瓷紅腳揹笭剪黏因社區居民熱衷於紅腳笭活動,建廟時神明也指示於山牆上砌上紅腳揹笭剪黏圖,這也是絕無僅有的景象。 台南縣學甲鎮紅茄社區發展協會 王重慶 wa942005@yahoo.com.tw 06-7810990 06-7810990 台南市學甲區三慶里19鄰紅茄5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0923461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1/98年度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報名社區基本資料表.doc,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0923572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1000024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1/DSCN362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092301540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092302080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09235047.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092302035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092302120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1/DSCN291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09234914.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1000205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0923541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9cd67e-6629-4a2e-b3f0-84011bde3ff5/3/admin20071010001848.jpg
澎湖縣 湖西鄉 菓葉社區 果葉村 湖西鄉菓葉村,是個古老的村落,明朝萬曆九年(1581)第二期大陸移民潮時,已有許姓先民在菓葉墾殖。菓葉這個地名,自明朝、清朝、日據時期到光復後都沒有改變。清朝叫菓葉社,日據時期一度叫菓葉鄉,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叫菓葉村。菓葉是一種植物,學名是「黃槿」,閩南話叫菓葉,由於村落北側坡地生長一大片菓葉林而得名。據文獻記載,在明朝時代,那一大片菓葉林,向西延伸到現在的菓葉國小,向南延伸到湖西公路南邊農地,十分茂盛,四季長青。這是澎湖九十多個村里中,第一個取植物菓葉作地名的村落。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由於村落居民不斷增加,才砍掉部份菓葉林地建房子,目前只遺留約一百公尺左右長的菓葉林。坡地的菓葉林,已由當地人士開發為風景區,叫做菓葉觀日樓,因為春、夏季清晨站坡地向東眺望,當太陽自太平洋冉冉上升時,相當壯觀,而且還能看到台灣本島玉山等高山的山影。七美、望安、西嶼、馬公、瓦硐、後寮、北寮、南寮、白坑、許家等地的許姓族群,都是由菓葉村分支出去的,因此菓葉村的許姓先民,是大半個澎湖許姓居民的始祖。長久以來,每年「冬至」,大半個澎湖許姓族群,都會到菓葉村會集一起祭祖,由於先祖來自金門,近年來金門與菓葉許姓族群連繫密切。「菓葉日出」是本村一大勝景,亦是澎湖八景之一,與西嶼落霞齊名。村內東北方的小山丘上是欣賞日出的最佳地點。每當晨曦乍現,台灣海峽上迸射出金色光芒,抖落滿天雲彩,猶如一輪火球浴海而出,此種景象,是造化厚賜澎湖的寶藏。村莊內的灰窯殘跡增添菓葉的樸質之美。「菓葉灰窯」雖建於1960年,但其生產的灰料係澎湖當時重要營建材料,其存在見證澎湖牡蠣殼灰及仔灰的生產歷程與方式,現況保存尚完整,為目前澎湖少數留存之產業建築之一,具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是目前全縣僅存的遺跡中,最為壯觀也是最具特色的產業建設;菓葉灰窯也列於2006年澎湖縣新增登錄歷史建築名單內,是澎湖早期營建材料的生產方式(1960)。 菓葉社區發展協會 許清平 06-9922226 06-9922418 澎湖縣湖西鄉菓葉村160-3號
澎湖縣 湖西鄉 龍門社區 龍門村 龍門安良廟 洪瑞達 06-9920861 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101號
宜蘭縣 三星鄉 員山社區 員山村 宜蘭縣三星鄉員山社區發展協會 李秀玉 m42m41@yahoo.com.tw 039893377 039894593 宜蘭縣三星鄉員山村泰雅一路525巷牛頭201之1號
澎湖縣 湖西鄉 隘門社區 隘門村 ◎隘門。Aimen:「隘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防禦設施,「隘門村」之名由此而來;民國38年,政府撤退到台灣,隨政府遷來台灣的大陸各省軍民約有二百萬人。因而在台灣澎湖各地出現了許多眷村與軍事設施。「隘門」是聯絡馬公通住林投、太武、西溪等村的交通要地,不但駐紮了不少的軍隊,後來又興建了軍民合用的機場,民國52年又在機場大門入口處的圓環中央設立一座步兵雕像的地標。從此,「阿兵哥」就一直陪伴隘門數十寒暑。隘門圓環週邊也因為駐軍的關係而迅速發展,各式各樣的南北小吃、撞球間、冰果室林立。爾後,隨著國家軍事政策的調整,澎湖駐軍逐年減少,撞球間、冰果室陸續的褪下繁華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7-11、休閒小站、美而美早餐店等連鎖商店。屹立近四十年的步兵雕像,也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出現破損、剝落。民國92年,在吳議員政杰、采風文化學會林文鎮老師及隘門社區熱心人士的奔走下,縣府積極籌措經費,來配合隘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把原來的水泥步兵塑像,改用銅鑄方式翻模複製,為隘門圓環重新打造新氣象。同時,結合了基座的燈光照射,讓夜晚的圓環呈現出柔美的一面。當年由蕭傳形先生製作的水泥塑像,走過了50年代的繁華歲月,如今已功成身退,改由旅高的許一男先生翻製的銅質塑像來守護隘門圓環,隘門社區居民對她也仍然一如往昔的,毫不保留的投注以一股濃濃的愛。社區的信仰中心三聖殿,是湖西鄉最早興建的廟宇,興建於1785年。三聖殿的廟會是聯繫居民感情的主要活動,初一、十五的犒軍,每年固定的四次的拜拜(上元普渡、中元普渡、九、十月的建醮和十一月的冬至祭祖)時,三聖殿的廟埕都是居民的聊天聚會的場所,平日晚上也有部分村中婦女在這裡集合跳土風舞。活動中心在九十三年歷經整修,社區經常性舉辦衛生講習、巡守隊講習、媽媽教室、農會家政班、農會四健會青少年訓練、烘焙研習、以及急救訓練,活動中心成為居民另一增廣見聞的好去處。由於隘門是屬於農村型的社區,在社區內的農田間到處可見硓古石圍牆,因此農會在社區成立產銷班,另外,值得一提的隘門圓環位於湖西鄉民通往機場和馬公市的主要道路-澎204號縣道上,縣道蜿蜒穿過聚落,又與馬公機場和空軍基地相鄰,故縣道兩旁及圓環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商圈。到了晚上,圓環就成了居民聚集,大人談天,小孩遊戲的公共場所。◎社區發展協會: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於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份成立社區發展會,第一任理事長由當時的村長李大匏先生擔任,社區的工作對他來說一項駕輕就熟的事情,之後歷經洪天神先生、李天育先生,由於李天育也是隘門的村長,在其任內對於沙灘的保護更是投入,也讓「隘門沙灘」躍上了銀幕。在去年(九十四年)六月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改選,由劉文喜先生當選了第五屆的理事長。隘門社區發展協會設置理事長一人、理事十四人、監事四人、常務監事一人、會計一人、出納一人、總幹事一人,協助社區辦理各項活動及推動事務等。目前社區有媽媽教室、農會家政班、舞蹈班、社區海域巡守隊等。同時,社區在多位熱心居民推動下於九十一年十月份成立社區營造推動小組,積極參與各種知識及技巧的學習,因而於九十二年藉由澎湖縣文化局的推薦,代表澎湖縣參加文建會南區社造中心社造點甄選,因為社區大家的努力,因此獲選,兩年內多次來往臺灣澎湖上課學習,社區得以跨出一大步,目前社區居民仍持續努力參與社區營造的學習,以期能營造更進步、詳和、歡樂的隘門社區。社區海域巡守隊:隘門社區於民國九十三年成立了海域巡守隊,充分發揮居民的愛家愛社區的行為。在巡守隊推動的當時,海邊環境維護成了我們必須的常識與技能,所以由環保局提供了海域污染的技巧,讓居民知道當海邊遭到污染時應變能力。◎社區營造推動小組:民國九十一年是隘門社區跨出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個起步,由「澎湖采風文化學會」林文鎮老師提文建會新故鄉的計畫,開啟了隘門的社區營造一盞燈,社區組織及居民開始參與各樣的各式各樣的社區營造課程及活動。 隘門社區發展協會 李文祝 ph.yulei@msa.hinet.net 0921776995 06-9228562 湖西鄉隘門村78-1號
宜蘭縣 五結鄉 大眾社區 錦眾村 錦眾村位居本鄉東北隅,東隔冬山河與季新村為鄰,南接孝威村、協河村,西為大吉村,北臨蘭陽溪,與壯圍鄉相望,全村面積3.6781平方公里,戶數514戶,人口計1,967人。錦眾之名,由錦草村及大眾村合併時各取一字而來,錦草之名則與賴阿善先生有關,錦草村傍蘭陽溪茅草遍生,秋天茅花開,在陽光的照耀下,炫麗亮眼,賴阿善先生因此將之取名為錦草村。本村範圍原為茅仔寮堡的一百甲、茅仔寮庄,光復初期,一百甲因區內著名的大眾廟改為大眾村,因廟得名;茅仔寮則改為文雅的錦草村。蘭陽溪與冬山河皆經由本村出海,因此地勢低漥,聚落都分布在沙崙高地。居民生活則與這二條河川息息相關,渡船頭、中洲仔、溪埔仔、大閘門等地名,不僅透露出這二河川百年來的容貌變異,也顯示出先民與自然爭地的辛勞景象。雖然本村的產業與自然景觀隨著時代變遷而多所異動,從稻作到日治時期的蔗田到如今的養殖漁業,但不變的是住民珍惜這片土地的心。隨著賞鳥風潮的興盛與環保意識的抬頭,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成了東亞候鳥溫緩的驛站,也成了賞鳥人士的流連忘返的佳境。而依傍著蘭陽溪的舊錦草村居民更幾經研究,決定自己募款,整理堤岸,將蘭陽溪畔妝點的如詩如畫,農民推疊的金黃草垺與翠綠的草茵相互輝映,形成一幅美麗的莊園景緻,不僅是本地住民忙裡偷閒的好所在,也成了本縣有名的景觀區之一。居民自發的行為,因為成果卓著獲得政府肯定,如今在省農林廳等單位的補助下,蘭陽溪率美化堤防已逐漸延伸,我們期盼未來蘭陽溪畔可成為全省最美、獨具地方特色的綠色長堤。 大眾社區發展協會 林健生 ljsdesigner@yahoo.com.tw 03-9603636 03-9603939 宜蘭縣五結鄉大眾路84之1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7c40a34-17d5-434e-8dc5-1eb178c969eb/1/大眾一1021~2.JPG
宜蘭縣 五結鄉 利澤社區 利澤村 1、人的資源:1.1本會有一群熱心志工媽媽,有理想願意付出但需要培訓。本會成立12年以來,這群媽媽們協助親職教育辦理,媽媽說故事,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噶瑪蘭文化傳習、社區導覽解說員培訓。更曾經編製三齣社區故事的戲劇演出。1.2 利澤簡老街是噶瑪蘭人舊社,漢人在1815年開始開墾溪南,利澤簡港曾是溪南第一大商港,有著老街商家、噶瑪蘭人聚落,日治時期的戲院、醫生館、加禮宛港、冬山河等數不完的先民事蹟。1.3 本會顧問宜蘭縣文化局噶瑪蘭文化專家邱水金 。 1.4長期研究利澤簡的中研院林開世研究員。1.5本會所在之利澤簡、季新、成興社區耆老。 2、文化資源:2.1社區內人文豐富有著老街多面貌建築和永安宮衍生的傳統民俗,例如全國唯一的走尪習俗、傳說中的淨尪活動。2.2多年的噶瑪蘭文化搜集和傳承。2.3冬山河漁獵活動、五月節划龍舟競賽。3、自然資源生態豐富:3.1五十二甲溼地賞鳥和珍貴水濱植物例如水茄苳、水芭樂。3.2利澤簡海邊也有海濱植物、防風林生態和螃蟹等動植物。4、生產資源:4.1社區是宜蘭名產發源地,鴨子相關產業發達,有養鴨研究中心設立,鴨賞和孵小鴨有著良好歷史。4.2老街的古早家戶例如布匹、碗盤、理髮等店家都值發掘出故事。5、景觀資源:冬山河親水公園、利澤簡橋、噶瑪蘭流流社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二)社區動員參與:1、本次活動由本會志工媽媽擔任活動協助者,也將動員社區內學校和社團志工協助活動進行。2、活動開放宜蘭縣民參加,鼓勵利澤、季新、成興等社區民眾、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友及老街長者等一起參與。3、邀請利澤國小、利澤國中有興趣的學生和家庭一起參與活動。4、透過媒體和電腦網路,邀請對老街文化有興趣者,一起參與文化 廣場、踩街活動,也邀請縣內藝文團體共襄盛舉。(三)文化資產管理機制:1、邀請永安宮管理委員會及重建委員會和有意願長者,共同維護保存三級古蹟永安宮。2、由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為主體的守護天使志工隊擔任守護利生醫院及老街重任。3、由本會、利澤國小、國中和老人會、傳藝中心共同籌畫經營假日文化廣場的研習。 利澤簡文教促進會 邱小姐 w505790@gmail.com 03-9505790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b452ef2-b4b2-4d08-a8c4-dea3eb1baeb7/1/P10707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