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名稱、鄉鎮名稱、社區名稱、村落名稱、協會名稱、協會聯絡人、協會Email、協會地址、社區介紹、協會電話、協會傳真、圖片網址。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60961980 花蓮縣 光復鄉 豐禾社區 大豐村 大和社區為一因蔗工移民而形成之聚落,居民以糖廠蔗園零工糊口,發展出獨特聚落文化及習俗,2002年花蓮糖廠因企業轉形停爐,居民賴以為生之工作沒了,另一移民潮使社區死寂,年輕一代為生活重擔離寄他鄉,遺落社區只剩垂老長者,大和聚落年輕一代經深切思考,如何經營一個聚落的未來,在縣政府農業局、水土保持局大力宣導執行「有機無毒農業」、「農村再生計畫」,符合時宜健康消費趨勢,除了友善面對土地更在有效農業經營策略下,良心耕耘,無心插柳改變的是生態環境,有前瞻性的年輕人朝復育及養殖為著眼,大豐村成了不折不扣的生態村,村子裡的向耕休閒漁場,苦花魚養殖 、豐耕有機農場、大和生態農場蜜房羽客復育,兼具觀光和教育休閒產業,提供社區就業職場,及相關產業受益,富豐兩村朝有利於社區的生態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好心經營社區,同時需要公部門邑注資源推廣行銷。 花蓮縣光復鄉豐禾社區產業促進會 林緯杉 chunsam.f5168@msa.hinet.net 03-8731265 03-8731128 花蓮縣光復鄉大豐村161號
60961981 花蓮縣 光復鄉 南富社區 南富村 太巴朗指的是花蓮光復鄉靠西邊的山區,也就是光豐公路(11甲省道)旁,這裡是傳說的中阿美族發源地,與馬太鞍同為台灣東部最大的阿美族聚落,近年來,原住民新生代興起尋根活動,在這種情形下,太巴朗文化館就這樣誕生成立了。太巴朗的原意是「螃蟹」的意思,係因馬太鞍溪多螃蟹,而太巴朗部落世代以來一直依賴著這條溪水生活,更因此成為部落的命名。受外來文化的洗禮與衝擊,太巴朗的傳統文化如屋舍、編織、木雕、生活方式等,早已逐漸式微,為保存老祖先的原民精神,文化館內展示有阿美族傳統的竹製器皿、編織物、木雕等,更有族群長老、頭目的系列照片及文史資料,充分表現出阿美族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色,很值得一般民眾參觀遊賞。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 那麼好‧阿讓 arang.kati@msa.hinet.net 03-8703141 花蓮縣光復鄉南富村富愛街22號
60961982 花蓮縣 光復鄉 大興社區 大興村 大興社區是從台九線254.5K右轉大興產業道路,沿途經過大興國小,社區美食館,教堂,社區集會所,原住民活動中心,沿著道路往前走可見紅色拱橋形狀的紀念碑,往西續走,就是氣勢澎湃的大興瀑布。本社區是多元民族,原住民人口居多,客家,閩南,外省,新住民,皆分佈居住於社區中,目前有成立家政班,產銷班,環保志工隊,想建立多元族群參於合作,促進社區團結,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及對社區的關愛,共同營造美麗家園。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社區發展協會 劉益宗 03-8701589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民權街3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9.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2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1.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c54657a-1637-4a31-8459-7a1966e0f7e9/1/社區參訪照片 002.jpg
60961983 花蓮縣 光復鄉 馬佛社區 西富村 『馬佛』地名由來:光緒四年(1878年),由於發生「加禮宛事件」,原居住在奇萊平原的噶瑪蘭族人一部份被迫遷徙到花東縱谷的馬佛,取名原居住馬佛社(噶瑪蘭卅六社之一)舊名為社名,即飛去之意。民國36年3月1日光復經奉准正式設鄉,劃分為光復鄉西富村。『馬佛』地理位置:馬佛位在花東緃谷光復段,台九線與193縣道間,於光復溪與大農溪匯合處南方,花蓮光復糖廠後方,東至193之海岸山脈,西為大全村,南為大農村,北為太巴塱社區,村子裡的小學是西富國小。社區由閩南、客家、阿美族原住民三族群組成,人口約各佔1/3,族群相處融洽。社區的信仰中心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西方寺、土地公廟眾多,人文特色豐富。但社區老年人口約佔社區常住人口的30%以上。「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為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利用現代網路之便捷,推動農村社區資訊化、數位化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友之收入及老人福利,建設安和團結互助之養生農村為宗旨。 花蓮縣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 張秀真 jen86@ms17.hinet.net 0912000085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民有街50號
60961984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同社區 大同村 大同社區發展協會 陳綵羚 0963-106974
60961985 花蓮縣 光復鄉 大平社區 大平村 馬太鞍部落涵括現在光復鄉大平、大馬、大同、大華四村。大平於清領時期原本稱為「馬太鞍」,於日本統治時則改稱為「上大和」,戰後則又由「上大和」改稱為「大平」。此地原本屬於阿眉族社之一,相傳附近有某一種樹豆生長繁茂,所謂「馬太鞍」即譯自其音。 花蓮縣光復鄉撒巴勒奧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林楊繼東 dilongyang@msn.com 03-8703052 花蓮縣光復鄉中山路三段116號
60961986 花蓮縣 光復鄉 北富社區 北富村 太巴塱部落在行政區分野上,部落被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村,各村緊緊相鄰,以街道作為村界。東北社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東側與北側位置,在傳統聚落的地理位置上,是屬於核心的位置。在人口增加後居住的範圍由北往南的趨勢發展,擴增至現在的太巴塱部落。 花蓮縣光復鄉東北社區發展協會 萬榮財 0921-864303 花蓮縣光復鄉北富村14鄰中正路2對15號號
60961987 花蓮縣 光復鄉 烏卡蓋社區 大興村 高金華
60961988 花蓮縣 光復鄉 拉索埃社區 大全村 光復鄉拉索埃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吳瑟
60961989 花蓮縣 光復鄉 東富社區 東富村 太巴塱位於光復鄉東側,隔著嘉農溪與馬太鞍部落為鄰。昔日因此地多螃蟹,故以阿美族與『螃蟹(即太巴塱)』命名。地方青年為了保存部落傳統的生活文化,於近年來積極推廣織布、籐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課程,並著手整理部落史料。因此現在在太巴塱國小、太巴塱文化館以及太巴塱阿美族文物展示室中,可以看到各項傳統技藝文物重現。 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生活美學協會 杜文昭 0935169421 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建國路二段144號
60961990 花蓮縣 光復鄉 大馬太鞍社區 大平村,大馬村 花蓮縣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發展協會 王梓安 03-8705092
60961991 花蓮縣 光復鄉 馬太鞍社區 大全村 馬太鞍部落為全國最大原住民部落,屬阿美族,文化保存尚稱完整。85年開始施行社區總體營造;95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生態類第一名。適合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 馬太鞍部落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蔡依靜 lalan.unak@msa.hinet.net 03-8700015 03-8700721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42巷15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30222馬太鞍蓮花.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29562動手打造溼地生態.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29563溼地一隅.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2657a90-e9fe-4891-91fb-8be630610d16/3/2009241630221巴拉告.jpg
60961992 花蓮縣 吉安鄉 干城社區 干城村 干城社區原為木瓜溪沖積扇的一部份,日據時期本村日人於日大正六年(1917年)設「初音番地監督所」,故舊稱該地為「初音」;另一因是火車駛入車站時,有喧囂聲而稱之。民國三十四年改稱「初英」,民國三十七年改稱今名,但火車站仍名「初英」。 光復後,干城地區原屬花蓮團管區管轄,民國四十八年脫離軍方並劃編成本鄉之一村,又民國五十年政府收編退役榮民進行大規模的屯墾,因開墾面積約為五十甲,故村民俗稱此地為「五十甲」,後併入南華村,於民國六十年分村設治,正名為干城村直至今日。 地理位置北以吉安圳鄰南華村,東鄰永興村、光華村,南以木瓜溪隔壽豐鄉,西邊一小隅以木瓜溪河床接秀林鄉。居住鄰戶現有12鄰,536戶,1459人。男性人數807人、女性人數652人、平地原住民(阿美族)224人,山地原住民(太魯閣族)228人。 族群分布閩客多由台灣西部移民過來,以大溪、苗栗、宜蘭移入居多。閩南、客家、原住民、外省各占四分之一,各族群分散四處,彼此生活融洽。 干城是聚落型態的社區,住宅、公家機構用地40-50%,農地佔30-40%。本村特產為稻米、芋頭、韭菜,村民多以務農為主,栽種芋頭、玉米、蔬菜、稻米;工業用大理石磨製及採砂。觀光休閒業有君達農場、金澤居民宿、干城小鎮等。公家機構有南華國民小學、種畜繁殖場、南華派出所、初英發電廠、林管處南華工作站、軍方車輛保養場、花蓮監獄等。村內信仰以佛教(土地公廟、西寧寺)、基督教(慈雲教會)各半。原住民阿美族則於每年八月舉辦豐年祭。 花蓮縣吉安鄉干城社區發展協會 楊豐碩 kd616126@gmail.com 0912-852075 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路六段250巷13號
60961993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社區 南華村 吉野部落健康營造協會 吳秋蘭 lannie4511@yahoo.com.tw 03-8543152 03-8543152 花蓮縣吉安鄉永興村全民街52號5樓
60961994 花蓮縣 吉安鄉 光華社區 光華村 光華社區是農業村莊,有良好生態環境,目前正積極推動社區美化工作,希望結合自行車專用道,發展休閒文化。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城鄉發展協會 葉光南 y0911862487@yahoo.com.tw 0911-862487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村光華三街212巷23號
60961995 花蓮縣 吉安鄉 福興社區 福興村 本社區位於本鄉西南端,原是日據的移民村,是典型農村聚落,近數年來,新住民逐漸增加城鄉差距不遠,社區逐漸呈現繁景,是退休居家的好所在。社區人口約3100人,主要族群為閩南、客家居多,原住民及外省籍為少數。 吉安鄉福興社區發展協會 黃朝彬 03-8526216 03-8513733
60961996 花蓮縣 吉安鄉 南華社區 南華村 本社區發展協會於81年成立至今,為一歷史悠久之協會,經歷任理事長努力發展,已成為一500人之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地舊有文化傳承及現地景觀改造等事項.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社區發展協會 胡茂祥 humaoshiang@gmail.com 0910-551416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南華六街101號
60961997 花蓮縣 吉安鄉 初英山社區 南華村 南華社區至今仍無建商蓋屋,所以全面為原有居民居住於此,實為難得的傳統農村社區,日據時期其它鄰近村落大多為日人之移民村,而南華村則為原墾戶,今日所見家家戶戶都具備自己的曬穀場,有鑑於此,村長及許多村民都期盼社區繼續維持農村特色,也持續進行傳統文化、風俗、建築等等的維護與傳承工作,未來將著手社區產業及建立社區老、幼關懷機制。 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 鍾惠有 chuinsan@gmail.com 0921-937551
60961998 花蓮縣 吉安鄉 永興社區 永興村 吉安鄉永興村原為日治時期吉野村「草分」部落,是明治末年官營移民政策下最早的日人聚落,至1945年苗栗客家移民遷入後形成客家聚落,至1948年更名為永興村,目前客家人口佔全村總人數近7成,是花東縱谷北段最大的客家聚落。鄉公所為打造永興村成為更具特色的客家聚落,希望能盡量發掘出永興村的自然、人文、歷史、空間、產業、風土等資料,以便進一步有系統的整理與紀錄,將永興村營造成觀光休閒產業的重要依據。 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陳源忠 03-8533467
60961999 花蓮縣 吉安鄉 仁和社區 仁和村 社區概況社區名稱:花蓮縣吉安鄉仁和社區社區整合及參與方式﹕1.本社區仍保有傳統農業社會互助合作風氣,平日互動良好友善。2.本協會現有會員120人,定期舉行會員大會及理、監事會議,必要時也舉行不定期臨時會。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運作正常健全,所有資訊公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踴躍,以及會議中討論熱烈(如附圖一)。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會議表決通過向花蓮縣政府提出深耕社區發展工作專案計畫,會議紀錄詳如附件一。 3. 社區發展協會下並設有各會計、計劃、活動、環保、公關等功能小組,分別負責各項工作推動與執行。 社區位置、範圍及面積﹕ 仁和社區地理位置於吉安鄉境內北以吉豐路一段鄰仁里村,東以海岸路鄰東昌村、仁安村,南鄰光華村,西鄰永興、稻香村。 人文資源調查:(1)歷史沿革清朝時期屬於薄薄的一部分,日據初期仍歸屬薄薄,日昭和12年改稱「南埔」。光復後改為仁里村的一部分,後來從由仁里分出一村為「仁和村」。南浦機場:日治晚期,因戰爭局勢,興建在南埔加油站往空軍防校附近一帶興建機場,著名的「神風特攻隊」飛機也常在此起飛。由於今新城鄉北埔村也有另一座北埔機場,因南埔機場位於南邊,所以改稱為「南機場」。南埔綠森林公園:原名「南埔綠森林公園」現在改為「知卡宣森林公園」,原本為空軍廢棄機場用地,後來縣政府將苗圃遷移到這裡,今由網路票選更名為「知卡宣」,民國94年重新開幕。(2)社區屬性及人口分析仁和社區目前有36鄰1784戶,4935人。男性人數2600人、女性人 數2335人、平地原住民1008人、山地原住民108人。族群分布閩客多由臺灣西部移民過來,彼此生活融洽。仁和社區是聚落型態的社區,住宅、公家機構用地,農地。本村特產為稻米、青蔥、韭菜,村民多以務農為主,栽種青蔥、玉米、蔬菜、稻米,工業有大理石磨製及採砂。觀光休閒業有知卡宣森林公園、南埔公園及花蓮縣客家文物館、民宿等。公家機構有知卡宣森林公園、空軍防校、縣政府苗圃、南埔公園及花蓮縣客家文物館等。(3)民俗信仰及社區特色活動閩、客信仰除部分佛教徒外、土公廟祭祀皆以土地公為主要信仰祭祀、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有大型祭祀,餘則初一、十五村民們會準備三牲四果到土地公廟祭拜。太魯閣族及阿美族分天主教、基督教,但以基督信仰居多。社區活動除六月捕魚祭、九月阿美族豐年祭(Ilisin)…村民亦多受邀參加。十二月捕鳥節,而射箭近年已成阿美族男人一主要活動,假日於社區籃球場邊空地一起練射、切磋,有時也辦比賽,豐年祭時更是重頭戲。 環保志工活動 在地產業研習-青蔥栽種 在地產業研習-蔥油餅 產業觀摩 土風舞活動 仁和社區發展協會 李麗幼 yoyow541010@gmail.com 03-8529796 花蓮縣吉安鄉南昌村南昌北路56-1號
60962000 花蓮縣 吉安鄉 七腳川社區 太昌村 七腳川部落於民國三十七年設村名為”太昌”,位於花蓮市西方約四公里,吉安山東北方山麓,與花蓮市國慶里、秀林鄉水源村鄉毗鄰。日據時代屬於吉野村的北圍,為恢復原有傳統部落名稱,於民國九十三年八月,族人達成共識正式稱為「七腳川部落」。而「七腳川部落」目前之明義七街戶政單位規畫為太昌村山邊路,部落居民沿道路兩旁而居,七腳川部落並不是觀光景點,卻背負著負有歷史價值的原住民部落。有鑑於此,七腳川部落遂以「服務部落」、「傳承文化」為服務宗旨成立協會,於今年度藉部落耆老訪談以及蒐集相關文獻,重新建置七腳川部落年齡階級制度,以凝聚族人向心力及共識,重拾自信與尊嚴,進而能傳揚祖先的智慧與精神。 花蓮縣七腳川文化發展協會 向頡華 t47925d@yahoo.com.tw 0981-305845 花現吉安鄉永安村建國路二段221巷15號
60962001 花蓮縣 秀林鄉 加灣社區 景美村 加灣社區位於秀林鄉景美村,加灣社區內的居民多是太魯閣族,加灣部落舊稱「卡烏灣」,為「大竹子」之意,後譯為加灣。原屬於佳民村,民國42年與三棧部落並為一村,初名為加灣,後改為景美。 花蓮縣秀林鄉加灣社區營造協會 徐美智 03-8260268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61-6號
60962002 花蓮縣 秀林鄉 新佳民社區 佳民村 花蓮縣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 陳怡娟 103353102@gms.tcu.edu.tw 0976-259375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98-6號
60962003 花蓮縣 秀林鄉 重光社區 文蘭村 重光社區部落,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最南端的太魯閣族部落,位置座落在由部落向下而望右邊為白鮑溪、左邊為荖溪匯流處的半山腰上,四面環山,鄰近鯉魚潭與壽豐的交接處。重光部落擁有太魯閣族純樸傳統的文化、舞蹈以及智慧,更有太魯閣族的堅毅與耐力與很強悍的部落族群。然而,在一個寧靜祥和的重光部落,自然環境的優美,似如清境世外桃源之地,又與大自然的有親密接觸;這樣的天然塑成環境,塑造了部落族群良善求好的習性,最能慶幸值得驕傲祖先的努力部落培養出了很多的智慧人才,諸如醫生、老師、公務人員、警察等等,部落教育程度也漸漸的向上提升,不時也透露出對社會世俗的適應能力跟力爭上游的精神。 重光部落人口的結構,目前人數約有75戶450人,區分出兩個社群,沙卡亨社(skahing)與西寶社(mqsibaw)所形成的部落。如此的形成乃基於過去日治時期於霧社事件(西元1930)之後所安排選定的。過去部落是以務農為主,雖有漸漸的轉型改變,但務農仍為年長部落族人微薄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社會期待的需求,大部分部落族年輕人在大台北、桃園都會區、花蓮市區謀職,協助維持家庭的生計。即使在社會的拉力與推力形成的壓力,重光部落仍舊維持傳統的農業產業,在地產業為生薑與山蘇野菜為主,果園次之。期待上級長官專業者的輔導轉型讓重光社區部落能發現會有其煥然清新美化之感。 重光社區發展協會 李國誠 tadaw517@yahoo.com.tw 03-8650477 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重光59-3號
60962004 花蓮縣 秀林鄉 景美社區 景美村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社區發展協會 潘曉萍 b418526@yahoo.com.tw 03-8261135 03-8261135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4鄰72之2號
60962005 花蓮縣 秀林鄉 崇德社區 崇德村 崇德舊名「得給黎Takili」,因崇德派出所西面上方高處的得其黎社而得名,部落約成立於一百六十年前。民國15年,由頭目率領族人遷移下山,最初居住崇德派出所南方約三、四百公尺的位置,後遷居於崇德派出所東面約二、三百公尺處。民國18年,石硿仔社人也移居於此,霧社事件後,從迴頭彎西方的西拉克與瓦黑爾兩社人下山遷居於得卡倫,後有部分族人與得其黎社人通婚遷來定居。 光復初期,因用水供應不足,大部分部落族人遷居於今崇德管制站附近,另立一社,亦名「得給黎Takili」。民國四十年颱風來襲,原址被毀,經政府安排至崇德派出所東面處,並沿用原「得給黎Takili」之名。 秀林鄉崇德社區發展協會 林彥德 teh4311@yahoo.com.tw 0933-799568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崇德71-1號
60962006 花蓮縣 秀林鄉 吾谷子社區 和平村 花蓮縣秀林鄉吾谷子社區發展協會 連一龍 u121999144@yahoo.com.tw 0982-219781 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13鄰和中82之1號
60962007 花蓮縣 秀林鄉 米亞丸社區 文蘭村 本米亞丸部落位於鯉魚潭西南方200公尺,屬秀林鄉文蘭村第七鄰。 米亞丸部落產業發展協會 蔡瑞光 shlin26@nt.shlin.gov.tw 03-8612270 03-8611185 秀林鄉文蘭村7鄰17號
60962008 花蓮縣 秀林鄉 水源社區 水源村 因應國內旅遊型態轉變,生態旅遊與部落探索風氣蓬勃發展。鑑於本社區極佳地理位置緊鄰花蓮市交通便利,同時擁有娑婆礑溪及娑婆礑山區豐富自然資源,遊賞群眾絡繹不絕,猶逢假日期間,魚道公園(原林務局嵐山工作站列管木瓜林區)及沿溪一帶湧入避暑、戲水人潮,在本協會有志人士共同推動下,社區民眾對於維護山林環境與既有景觀,及推廣環境生態保育發展部落產業已具相當共識。水源村(砂婆礑社區)位於花蓮市西方,三面環山砂婆礑溪流經社區東南面,自然環境美景天成。社區以太魯閣族人為主要居民,在日治時期即形成現有的社區規模。村落舊名為Pajiq(巴奇克),太魯閣語意為「野菜遍生的地方」,以「巴奇克綠色生活饗宴」為計畫命名,使計畫更具結合環保、生態復育與環境維護之重要意涵。本計畫除推展部落傳統文化,積極規畫及推動自然保育工作,並以開創部落特色產業為利基,期提供在地就業機會,活化部落經濟。 花蓮縣砂婆礑文化發展協會 余靜純 jlng0915@yahoo.com.tw 038-563008 038-563008 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7鄰111-2號
60962009 花蓮縣 秀林鄉 佳民社區 佳民村 本社區較知名的是種有許多山蘇及桂竹,社區內除有知名之翔盧民宿、茶仿外,更有數位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創辦之工作室。由於社區位置高,視野佳,可遠眺太平洋、七星潭海灣、清水溪斷崖及花蓮市、新城鄉、秀林鄉等地區,景觀絕佳。在此,除可推展農特產品及原住民文化外,更是民宿、茶藝坊及提供風味餐飲的好所在。為吸引顧客,除重塑鄉風貌外,更需做好完整之動線規劃,以帶動整體觀光旅遊之發展。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社區發展協會 林智勇 z260225@yahoo.com.tw 03-8260225 03-8260225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鄰4-1號
60962010 花蓮縣 秀林鄉 秀林社區 秀林村 社區位於台九線上,鄉公所、戶政、圖書館、衛生所亦位於本村秀林部落,總戶數為654,總人口數為2075人,秀林鄉第二人口密集區,社區內老年人口數居多,以務農為主,常種植之農作物為有機山蘇,玉米、地瓜、南瓜等等,常有農民用牛棃田。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社區發展協會 詹淑茹 lugia_ck@yahoo.com.tw 038612290 038612290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12鄰秀林99號
60962011 花蓮縣 秀林鄉 三棧社區 景美村 三棧部落的太魯閣族語稱「布拉旦」太魯閣人早年遷至此地,因遍地盛產野菇而稱之「布拉旦」有毛蟹故鄉美譽的三栈溪。 花蓮縣秀林鄉布拉旦社區發展協會 林一郎 038-269916 花蓮縣秀林鄉三棧98-2號
60962012 花蓮縣 秀林鄉 銅門社區 銅門村 銅門部落位於東部花蓮縣的山區,昔日為太魯閣族群部落的領域,山區多處尚未開發,區內有特殊的地質景觀、歷史古道、文史遺蹟、水力電廠、多人工隧道及古洞,具豐富而獨樹一格的文史風情故事、人文傳統及技藝。特殊的景觀資源素有「小天祥」之稱。部落對週邊河川、森林、野生動物等都非常重視,並盡力加以保育,目前更加上文化體驗之旅,配合地區天然景緻特色,現已發展部落生態深度旅遊,活化了銅門村在文化與生態景觀資源。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社區發展協會 池順盛 myis0130@yahoo.com.tw 03-8641919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9鄰53-8號
60962013 花蓮縣 秀林鄉 文蘭社區 文蘭村 文蘭村位於鯉魚潭北端,有販售太魯閣族的山刀店及文創店2間,雜貨店2間,我們沒有7-11,也沒有ATM,只有許多的老人及小孩留在部落,這裡沒有什麼特色,只有滿山的檳榔園及休耕的農地,因此遊客都只是路過。協會的創立是希望能夠提升在地的產業文化,並留住外流的孩子,可以在部落裡或就近的地方服務(工作),文蘭村裡有很多的人才,因此協會的會員們起發,我們要把太魯閣族的文化找回來並發揚光大!因此討論著我們的傳統有什麼?我們的老人家在以前除了種植小米外,還種植了紅藜米,當時老人家只是當作發酵劑,後來被外地族群轉移且大量發展,才知道我們的紅藜米是多麼珍貴又高經濟價值的寶物;苧麻是老人家以前編織山刀手把及藤織品、衣服等重要素材,現在也因為孩子的外流,老人家也沒有在傳承這難得的技術及部落故事。現在部落的村民都希望能夠透過協會的支援,政府的輔導及支持,讓我們能夠除了留住部落的文化、更能凝聚村民的團結力,不單單能讓遊客停留在我們的文蘭欣賞,更能讓部落的村民有個像樣的聚會所作文化的傳承,還有我們的孩子「回來吧!」。 花蓮縣秀林鄉達姆蘭社區產業發展協會 鄭強俊 jillpeng1011@kimo.com 03-8642060 03-8641389 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三鄰文蘭39之1號
60962014 花蓮縣 卓溪鄉 崙山社區 崙山村 崙山村位於花蓮縣卓溪鄉最北的村落,西接中央山脈,南臨立山村,東界玉里鎮三民里,北接瑞穗鄉舞鶴村。經日人的撫蕃政策而集中至崙山村,再加上馬達眾落部份移民及太魯閣泰雅族移民,成為現今的崙山村。本村以布農族及泰雅族之原住民為主,靠務農為生,產品有玉米、水稻、苦茶、箭筍、李、梅等。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社區發展協會 全淑娟 0910-935380
60962015 花蓮縣 卓溪鄉 卓溪社區 卓溪村 布農族人來到某地後,多以當地的樹或植物來命名,而卓溪部落稱作Pa-ni-tarz亦原為樹名。在卓溪村附近的山區就有為數不少的聚落,其中有一氏族 Ta-ma-pi-ma可能較為強悍,且人口較多,整個卓溪村的山區幾乎皆成為他們的獵場,甚至有別氏族打到獵物須分一條腿給Ta-ma-pi-ma的規定。而在經過幾代的分枝散葉後,Ta-ma-pi-ma的人口更多了,所以現在卓溪村裡,姓「高」的人口佔村裡的比例非常高,若追溯其根源,會發現他們都是Ta-ma-pi-ma的子孫。本村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社區發展協會 高昌妹 savi3310@yahoo.com.tw 0928-569345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村5鄰49號
60962016 花蓮縣 卓溪鄉 崙天社區 古風村 本地區位於中央山脈東麓,東台灣最大河川─秀姑巒溪上游之聚落,自然環境資源及族群文化豐沛及多樣性,是一個民情純樸、風景優美的地方。 在其所轄區內,感於本社區在人文、自然及資源上獨厚條件及緊鄰富裡鄉羅山村的優勢地理位置下,特別於本社區新建乙處崙天遊憩區(布農園區)旅遊休憩最佳的景點,對於本社區繁榮之促進頗。 該布農園區工程進度業已完竣,整個區域內自成一個多元型態的遊憩區,在可預期的未來,將是本社區吸引遊客、帶動社區發展生機的命脈。 花蓮縣卓溪鄉崙天社區發展協會 李嬋娟 0933-799699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61ec5be-9a44-4442-a179-18d0f423372c/1/IMG_7243.jpg
60962017 花蓮縣 卓溪鄉 山里社區 立山村 在花蓮縣境,如果提起「山里社區」,很多人會用懷疑的眼神這樣反問:「有這個社區嗎?在那裡?」山里,在山的裡面嘛!真的,我們就住在山的裡面。約在民國二十九年,從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梅園、竹村,輾轉從花蓮火車站乘著火車遷徙至現址--山里部落。這裡住著七百餘人的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德屋達(Tuda)語群的原住民(我們始終都不肯承認我們是太魯閣族,因為我們真的不是。),早期以務農畋獵為生,社會形態轉變,完美的農村人口結構,也變的七零八落。雖然曾在經濟起飛之際,部落的房屋從茅屋變成一個一個的水泥樓房,美麗的外觀,加上電氣化的家電。但是它也摧毀了部落的倫理,族人的禁忌(waya),讓部落人的情感漸疏遠,就像一棟一棟冰冷的紅磚牆。隨著就是人口外流,部落經濟結構也丕變,早期賴以維生的農產品,現在也僅能糊糊口而已。留在部落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少部份的公務員及有理想的青年人,雖是如此,山里部落仍不斷的延續族人的生命,那樣刻苦、那樣耐勞。本鄉(卓溪鄉)為花蓮縣最南的山地鄉,西靠中央山脈山麓,東接玉里鎮、富里鄉,西依南投縣、高雄縣交界,南鄰台東縣海端鄉,北接萬榮鄉及瑞穗鄉。總面積1021.313平方公里,為一 幅員遼闊的鄉鎮,由於本地溪流,除大雨滂沱外,終年無水,所以舊名為「乾溪」,後來改為「卓溪」。本鄉行政區域劃分為六村;由北至南依序為崙山村、立山村、太平村、卓溪村、卓清村、古風村,而山里社區是位於立山村之山里社區。本會參與了九十三年度花蓮縣社區規劃師培訓--社區新風貌基本培力計畫,第一階段社區擂台賽,幸運的獲得了第一名。也因有了這經驗,山里社區的工作團隊,燃起了熊熊的希望,願意為自己的社區,盡一些心力。九十四、九十五年參與了原委會補助部落資源池的計畫,項目含人才培訓、資訊教育、部落田野調查、苧麻節活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及部落空間的規劃使用。更於九十五年十二月辦理行政院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其項目包含生態資源維護、重建與保育、生態遊憩區與社區公場所之硬體維護、傳統編織、藤製編織與童玩製作。雖辦理很多項的計劃,但本會仍抱謙卑學習的態度,將缺點改進。當所有硬體設備逐漸有時,卻看到自己軟體上的不足,所以很希望藉此機會來學習,讓部落能夠從研習中,找到新生機,或許會因為這次的經驗,會讓部落動起來,展現出都達人(Tuda)的生命力與戰鬥力。部落若要永續發展,很重要的就是要讓每個部落人能參與所有部落事,有了而且會更小心、更實在的踏出所有的步伐,再造山里部落新契機。 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詹志郎 takun.sabong@msa.hinet.net 0933-487118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12鄰山里9-2號
60962018 花蓮縣 卓溪鄉 古風社區 古風村 本村以布農族為主,主要是以務農為生,因為農業經濟不景氣、多數人在農休時會外出打零工、目前社區擁有的資源有、卓溪數位機會中心、古風老人日間關懷站、數位科學志工等、以及不限年齡的手工藝家政班、提升村內人口的就業機會及學習機會。石平部落為卓溪鄉最南方的社區約有二十幾戶人家居住於此,其行政區域劃分在古風社區內,該區學童多伴古風國小就讀。由於該村落交通便利可直通至台東地區原住民部落,所以村內有別於其它部落。其最大的不同是村內有完整的醫療環境,一為中型醫療診所專門看內科其另為專門牙科診所。近附居民多伴會去那裡看病,醫療品質相當一般都會診所,由於來此看診病患多為鄰近的務農勞苦人及低收入戶家庭。因此診所對於來看診的居民也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僅出識健保卡即可。在這偏遠地區是真的很需要,尤其對於有需求的居民而言,可以再也不用因為身上沒錢而害怕去看醫生。 花蓮縣卓溪鄉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鄧正妹 03-8846132 花蓮縣卓溪鄉古楓村13鄰2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PICT1413.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SDC13222.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SDC13220.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d956821b-4d00-4eb7-8386-9243c8c2f907/1/PICT1410.JPG
60962019 花蓮縣 卓溪鄉 石平社區 古風村 石平社區 李桂英 savi570730@yahoo.com.tw 0932-654541
60962020 花蓮縣 卓溪鄉 立山社區 立山村 本社區多為太魯閣族人,因通婚及遷入,逐漸有漢族、阿美族、布農族人。社區居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所種植的經濟作物有水稻、玉米、文旦柚、苦茶油、檳榔、及紅龍果。在農忙時節,居民返鄉從事農作物整地、種植、收成。非農忙期間,則遠赴台北或都會區做模板工、鐵工等工作,以賺取足夠的薪資,貼補家用。由於居民生活水準不高,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期待有著「M」形的顯著差異,好的家長會敦促小孩接受教育,透過教育的歷程,增加小孩向上流社會流動的機會;當然也有家長是從來不管教子女教育的,惡性循環結果,更加速家族的沒落與衰敗。社區居民透過宗教信仰,彼此相互撫慰與扶持,將壓力與不可知的未來交託上帝(神)。由於教育與休閒生活的缺乏,宗教的「教會活動」因而格外重要,生活作息都會因宗教活動所牽絆。本社區大多信仰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居民生活純樸,舉凡婚、喪、喜、慶,都以自己所信奉的教會遵循禮教,因行之多年,早已釀成風氣與習慣,只是外地的人參與時,多少都有股未受尊重的無奈。本社區有10%弱的布農族人,社區聯外道路有(1)古村→三民線→台9線、(2)古村→崙山→三民→台9線、(3)古村→山里→中平→台9線等三條;近來,鄉公所大力改善鄉道社施,陸續自三民里到古村裝設路燈,路面舖設泊油,部落主要街道的檔土牆面,都以洗石子的方式,設計成具Truku風味的街頭形象圈。大大改善了部落生活品質。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社區發展協會 蘇愛志 unzi1219@yahoo.com.tw 03-8841102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6鄰65-22號
60962021 花蓮縣 卓溪鄉 太平社區 太平村 太平村轄內有國民小學一所、衛生室一所(由鄉衛生所任務派出)、派出所一所,本村以布農族為主,靠務農為生。 布農族的祖居地為竹山斗六等地,因狩獵及耕作方便,向南投境內定居,後來遷往山地沿著濁水溪不斷地往中央山脈移動。一九三五年日據時依據布農族的分佈劃成五個大群如卓社群(Taki Tobo)、卡社群(Takibakaha)、丹社群(Takibatan)、巒社群(Takibanuad)、郡社群(Isibukun)等。 我們是屬於Takibanaud,除了部份還留在南投信義鄉外其餘攜家帶眷越過中央山脈至Masisan定居後,繼續往東移動至Tabla而後Hahabi最後到現住地太平。太平原為鳥名(Tapila)即白鷺,因為這一塊平原很多白鷺棲在此而得名,後來日人改名大平,是大平原的意思,光復後易名為太平。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社區發展協會 高金福 03-8841998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1鄰1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a4042da2-fd8f-4825-b03d-d762921c7486/1/IMG_0117.JPG
60962022 花蓮縣 花蓮市 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民 民立里 與大自然的對話-生態環保小尖兵.有鑑於孩子對於林業文化刺激貧乏,語文能力普遍低落,及對自我肯定的不足,透過有計畫的培養與欠缺的語文能力深入社區學習生態解說常識,以及野外求生技巧.並期望孩子在階段性與計畫性的養成中學會節能省碳'珍惜自然'並成為社區第一線的環保小尖兵. 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花蓮市富強路249號
60962023 花蓮縣 花蓮市 華東社區 民孝里 花蓮市原住民華東產經觀光文化體育協會 陳天盛 happy0257@gmail.com 03-8246824 03-8246824
60962024 花蓮縣 花蓮市 國福社區 國福里 國福社區為原、漢混居之社區,緊鄰花蓮市區,交通便捷,擁有生態資源豐富的佐倉步道及佐倉瀑布,成為花蓮市民重要的休憩景點之一。社區內具有特殊的撒奇萊雅族原住民,目前積極推展該族群的文化,並開發相關性的工藝產品及特色風味餐。此外,社區也積極改善社區環境,培育社區導覽員,期能發展成為觀光休憩的農村社區。 花蓮市國福社區發展協會 黃秀英 viola1206@yahoo.com.tw 03-8563455 花蓮市國福里沙基拉街39巷30弄121-1號
60962025 花蓮縣 花蓮市 國強社區 國強里 清朝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淡水廳人黃阿鳳在艋舺及大稻埕一帶召集十六人出資,打造船舶,添購器具,募集青壯墾佃二千餘人,東來拓墾奇萊。黃阿鳳因知後山瘴癘之氣嚴重,且盤踞奇萊的各社族群有出草(獵首)習俗,為求安定民心,先赴台南府城恭讀開台聖王鄭成功香火庇佑,恭迎延平王神像,隨從甘輝、萬禮神像以及令旗一面,鎮護墾民。 這支規模龐大的拓墾隊伍沿東北海岸,浩浩蕩蕩渡海南下,到達奇萊拔便港(即今日花蓮市之美崙溪下游,因美崙山南麓原為Bazik社之居住區域,故稱之),船隻駛入美崙溪,抵達今尚志橋以上,再以繩牽方式進到農兵地方,向西陸行到達一處靈秀的小台地,附近荒野廣闊,泥土肥沃,水源豐富,就此建立土堡,因傳說當時由十六股東出資,故本地人以「十六股」稱之。並將延平王香火供奉於聚落中心,稱為延平王廟。十六股庄是花蓮市區第一個漢人聚落,這批胼手胝足的移民,篳路藍縷開墾奇萊,奠定未來漢人拓墾花蓮的基礎。 花蓮市國強社區發展協會 呂倩萍 u30322@yahoo.com.tw 0928-487703 03-8560688 花蓮市豐村99-6號
60962026 花蓮縣 花蓮市 碧雲莊社區 國興里 一個半都會型,兼具鄉村風貌與住宅型態的新興社區,歷年來在社造方面有很好的績效,如97年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全國模範社區、六星級社區、全國十大績優社區、國家環境教育獎等,近年來社區與國家均面臨大環境之變遷,我們正積極結合社區內各非營利組織、學校、社團,與國內外案例之啟發,以找到社區進一步發展的動能,尤其是在綠能及綠色消費、親子閱讀、體制外教育、社區文創產業及國際文化與經濟交流上。 花蓮縣花蓮市碧雲莊社區發展協會 劉德輔 skydance1263@gmail.com 03-8577539 花蓮市介禮街46號
60962027 花蓮縣 花蓮市 大漢社區 國強里 社團法人花蓮縣身障弱勢及原住民關懷服務協會 呂佳瑩 s221807@yahoo.com.tw 0973616319 038-262776 花蓮縣新城大漢村華陽街30街
60962028 花蓮縣 富里鄉 新興社區 新興村 本社區位於富里鄉中間帶, 北鄰萬寧村、南接竹田村、東至海岸山脈、西以秀姑巒溪與卓溪鄉為界。本社區形勢東西長、南北極狹,面積有15.4平方公里,地勢多屬丘陵與山坡,全村低於海拔三百公尺以下的平地,約僅佔五分之二,水田區多在海拔二百公尺以下的丘陵地間,面積廣達一百八十餘公頃。老人照顧關懷及有機無毒農業是目前本社區之工作重點,今年度續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從心生活、歡喜自在」社區照護服務計畫,已獲勞委會核准執行中。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社區發展協會 范淳淯 siceko@msn.com 03-8821842 03-8821842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1鄰16號
60962029 花蓮縣 富里鄉 明里社區 明里村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社區發展協會 陳正雄 0933-486513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村5鄰明里74號
總共 2952 筆,顯示第 151 到第 2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