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6秒, 共找到 828 筆資料,顯示第 201 到 3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縣市 鄉鎮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地址 連結網址
宜蘭縣 大同鄉 太平山舊事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取得紅檜、台灣杉等珍貴樹材,在境內的太平山成立了林場,並且修築了運送木頭下山的森林鐵路,全長36.95公里,包括了土場、樂水、牛鬥、清水湖、天送埤、三星、萬富、大洲、歪仔歪、竹林站。光復後,國民政府承續了林場的開發,加設了羅東站作為木材的集散地,並與台鐵的客運鐵道串連,用來輸運其間往來的旅客。 太平山林場的鼎盛時期,開採面積曾經高達5萬公頃,僅林場裡的工作人員就多達1千多人,除此,還有興建及維修鐵路的工人,以及在附近鋸木場、製材場裡工作的人員,他們大多是從西部遷入的漢人,其中也包括了為數不少桃竹苗的客籍先民。 當時,太平山珍貴樹木的外銷,是國內相當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而從事林場相關工作,則是境內大同、三星、羅東等地居民的主要生活大計。然而過度的開發,終於導致山林資源的枯竭,太平山林場在民國71年宣布停止伐木,並轉而成為森林遊樂區。至於森林鐵道則因為民國67年的颱風而嚴重受創,天送埤到土場之間的鐵道全毀,隔一年全線就正式停止營運。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76
宜蘭縣 大同鄉 玉蘭舊事 在太平山林業時期,松羅部落的木蘭,因為位於太平山、北橫與中橫支線的交通要道,曾經作為鋸木場,而泰雅語謂鋸木為「HELAN」,後來沿用此音為這個地方命名為玉蘭。 隨著林業走入歷史,部分人選擇回到了原居地,部分的人則留了下來,在面向蘭陽溪開闊河谷的玉蘭山坡上,種植「青心烏龍」和「青心大冇」兩種茶樹,經營多年之後,茶園面積廣達500公頃,所生產的茶則稱作「玉蘭茶」,泡出來的茶,色澤金黃、香氣濃郁、滋味甘醇,深獲消費者喜愛。 來到山上的茶園,放眼一片青蓊,景致優美如畫,尤其從高處的蘭馨亭,還可遠眺連綿的山巒,以及蘭陽溪谷芒花海。目前在茶園區,陸續有業者在此地推出民宿、茶館、茶餐,提供遊客全方位體驗茶園生活的機會,還可以就近欣賞到蘭陽平原燦爛的日出、萬家燈火的夜景。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78
宜蘭縣 大同鄉 茶食及茶餐 玉蘭茶不只可以作為飲料,還可以製成多種茶點,比如:茶粿、茶燻蛋、茶凍等,其中的茶粿皮Q微甜,帶有綠茶的香味,內餡則有4種口味;茶燻蛋的蛋黃呈半透明、蛋白又滑又嫩,咬一口,滿嘴都是茶燻的香氣,教人意猶未盡。 至於茶香風味餐,則是由社區發展家政班所組成的「田媽媽茶餐美食中心」研發出來的料理,不論是綠茶沙拉卷、桂花茶雞腿、翠玉蝦仁、金萱鯛魚、茶香豆腐、烏龍香燻鴨等,都是採用本地的茶葉與食材,每一道菜都帶著淡淡的茶香,獨具風味又不油膩,頗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養生的原則。有興趣品嚐美味茶餐者,到訪前可先預定喔!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80
宜蘭縣 大同鄉 逢春園渡假別墅 位於玉蘭休閒農業區半山腰的「逢春園」,座擁極佳的視野,可眺望蘭陽溪流域的美景:高山、河流、泰雅大橋與三星鄉田園盡入眼簾。春、夏、秋、冬四季各具風情:春天可欣賞庭園裡的山櫻花綻放,將翩然的落花兜個滿懷;夏天可近觀閃爍的螢火蟲微光,遙望滿天的星斗;秋天可遠眺蘭陽溪谷的芒花舞動,沾染一身的桂花香氣;冬季可坐在爐火前,將身體煨得暖暖的,將心靈放空到全然寧靜的夜裡。 歐風造型的建築裡,到處可見主人親手畫的油畫,以及珍藏的各國藝術品,讓整個空間洋溢著異國的氛圍。除此,為了讓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用心,這裡還精心規劃了各種養生餐,清爽無負擔的餐點,只有住宿的房客才能吃得到喔! 宜蘭縣大同鄉松羅村玉蘭路20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81
宜蘭縣 大同鄉 茶鄉園休閒渡假民宿 離松羅部落入口不遠的「茶鄉園」,原是以種茶製茶為主,後來轉型為經營民宿,合理的價位加上清爽明亮的空間,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身為客家人的主人,遠從新竹內灣來此發展,也將客家的一些民俗帶了進來,比如在廣場踩高蹺、體驗客家擂茶的製作,以及DIY客家菜包等等活動。除此,更規劃出一系列精采的套裝行程,以茶鄉園為據點,前往周邊各知名的景點一遊,比如全長2公里多的「松羅國家步道」、太平山、棲蘭森林遊樂區等,結合了住宿、餐飲的便利,以及旅遊的樂趣,讓周休二日的行程滿檔、收穫滿分。 宜蘭縣大同鄉松羅村玉蘭路1-1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85
宜蘭縣 三星鄉 三星鄉 三星鄉古稱「叭哩沙喃」,後來則因境內的三星山而得名。清朝時期、在客籍先民的開拓史中,這裡算是蘭陽溪以南、最後的落腳地,當時入墾的地方,包括破布烏、月眉,以及天送埤等地;日據時期,在此伐樟、焗腦的客籍先民,則主要是從桃竹苗二次移民而來。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87
宜蘭縣 冬山鄉 三山國王廟巡禮 相較於福佬人,宜蘭縣的客家人口比例並不高,然而,境內三山國王廟的數量,卻高居全省客家庄之冠。這種特殊的現象,在冬山鄉尤為明顯,比如位於廣興國小附近的廣安宮、廣安路上的廣安宮、內城的鎮安宮,以及大興火燒城的振安宮等等等,奉祀的都是三山國王,總共約有十座之多。 許多人認為,三山國王是專屬於客家人的守護神,其實18、19世紀時,在中國原鄉,三山國王指的是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內,獨山、明山、巾山這三座山的山神,是方圓之內的潮州府、惠州府,以及嘉應州,部分地區的地域性信仰,信徒涵蓋了福客兩種。當時,在其它客家地區,並不把祂當作守護神。 漢人渡海來台的初期,因為施琅的渡台三禁的影響,客藉移民的人口比起福佬人少了許多,然而,彼此競爭激烈,人單勢孤的客籍移民常常被迫退卻到愈來愈深遠的山區裡墾荒,為了防止原住民出草,開始興建三山國王廟,希望藉由山神的保佑,嚇阻並防止原住民的攻擊。當然,以上的說法只是部分專家的推論。但是,多山的嘉義、宜蘭地區,客家人口比例雖較少,三山國王廟的數量卻占了全台三分之二,卻也是一項不爭的事實。 總而言之,冬山鄉境內三山國王廟林立,意謂著客家人曾經在這裡開墾,後來經過一、兩百年的族群融合,使得現居本鄉的客家人「輪廓」不再如此清晰,他們可能已經遷離,可能因通婚、通商,被福佬人同化了。至於眾多的國王廟,也成為各自庄頭的保護神,主祀者可能是福佬人,參拜者也不一定是客家人。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22
宜蘭縣 冬山鄉 休閒生活的好地方 有人說整治成功的冬山河,是冬山鄉的財富女神,她溫柔婉約地橫亙其間,為這塊土地孕育了豐饒的農產,為鄉里帶來了愛慕的人潮,吸引遊客不遠千里而來一親芳澤。 喜歡熱鬧的人,總會來到武荖坑風景區參觀綠色博覽會(約在每年的3-5月)、齊聚冬山國小歡度風箏節(約在每年的農曆7月)、前往冬山河親水公園加入國際童玩藝術節(約在每年7~8月之間)的慶典;想要悠遊田園風光的人,建議你不妨開車在鄉間小道兜風,前往梅花湖、中山,以及珍珠休閒農業區一遊。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23
宜蘭縣 冬山鄉 三清宮 位於梅花湖休閒農業區境內,宮內主要奉祀道教無極界最高的神祇,統稱為「三清道祖」的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靈寶大天尊,以及太清道德大天尊,是道教的總壇。不管你的宗教信仰為何,何妨來此,在廟庭前登高俯瞰清幽的梅花湖,走進極具中國古典建築特色的宮內,感受莊嚴殊勝的氛圍,讓身心靈沈浸其間。 宜蘭縣冬山鄉得安村三清路123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25
宜蘭縣 冬山鄉 馨山茶園 冬山鄉一帶,在海拔500公尺以下、面海的中山休閒農業區,早晚水氣籠罩、氣候溫和、極少霜害,因此發展成為產茶的專業區。民國73年,前總統府秘書蔣彥士先生來此,品嚐到這裡特產的烏龍茶,覺得香、醇、甘潤,又帶著素雅馨香的餘韻,為其取名為素馨茶。除此,這裡也生產帶有天然奶味的金萱,以及帶有花香味的翠玉。 農業區茶園處處,其中開設於1968年的馨山茶園,則是其中最具知名度者,因為創辦人劉同文以及所栽培的四個兒子,都已晉身製茶達人之列,輪流包辦每年競賽的「特等獎」、「頭等獎」名次。想要購買高品質的茶葉,想要體驗採茶、製茶的甘苦者,不妨來此逛逛! 宜蘭縣冬山鄉中山村83-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27
宜蘭縣 冬山鄉 珍珠社區 古稱珍珠里簡,原是平埔族噶瑪蘭三十六社之一,19世紀時,已有漢人遷入開墾,一直以來,這裡都是以水稻為主要作物。為了推動地方產業,發展觀光事業,社區發展協會開始規劃一系列以稻草藝術為特色,文化傳承為目標的活動,比如推出風箏製作、稻草面具、稻草畫、稻草娃娃DIY的課程,有興趣者,可聯絡協會,預約時間。 位於協會旁邊的進興宮,創建於清光緒十六年,舊名進興廟,原先只是一座以茅草覆頂的建築,奉祀的是古公三王(柳、葉、英三姓武神),後來陸續供奉開台國聖、三山國王、協天大帝、觀音佛祖等等,並於民國86年重建為如今的規模。 宜蘭縣冬山鄉富農路一段383巷50號(珍珠社區發展協會、風箏館)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30
宜蘭縣 冬山鄉 蔬菜冰 結合的當地特產,比如桑椹、蕃茄、南瓜、苦瓜、辣椒等蔬果,所推出的蔬菜冰,因為口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所以人們又稱之為[人生四味冰],喜歡嘗鮮者,不要錯過喔!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33
宜蘭縣 冬山鄉 芯園 從走進芯園開始,人們總要不知不覺地將動作放輕,將所有防備放下,也許是感染到庭院裡一草一木溫柔卻堅毅的生命力,也許是置身在歐洲式風格的咖啡館內,被古典的氣氛、禪意的音樂所薰陶,更也許是迎面見到女主人曹小姐發自內心的甜美微笑,讓人如沐春風、閒適自在得彷彿回到了老家一般。  在這哩,你可以品味女主人精心調配的花茶、掌握的恰到火侯的咖啡,以及結合當地特產的風味餐,還可以體會住在當地人家,與在地人親密互動、被溫情包圍的人情之美! 冬山鄉珍珠村富農路一段312巷120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39
宜蘭縣 冬山鄉 晨露庄 擁有獨棟的豪華別墅,是許多人的夢想;進駐溫馨的民宿,身歷其境的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是許多遊客的期待,而晨露庄,正是這麼一處結合了女主人胡小姐的夢想,以及遊客期待的好所在。 為了讓來此一住的人,感受到賓至如歸的熱情,胡小姐一家人總是各司其職、全心投入:公公經常開車來往羅東車站,接送前來投宿的客人,婆婆則貢獻拿手廚藝,自製滷豬肝、各種醃醬菜十幾樣小菜,作為客人佐稀飯吃的配菜;胡小姐及小姑,除了負責接待,還會主動提供最詳細的吃喝玩樂等資訊,讓客人度過一個最具在地原汁原味的快樂假期。 宜蘭縣冬山鄉武淵村武罕五路363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743
桃園縣 大溪鎮 大房豆干 堅持手工製作、古法釀製、健康天然 大溪水質精純,進而孕育出家喻戶曉的”大溪豆干”,其中又以大房豆干為最!!創始於民國十一年,黃屋(黃大目)原由販賣麻油起家,經友人的指引及細心求教開始豆干的製作,再幾經鑽研之下,以糖烏染色、五香入味,至此以五香烏豆干聲名大噪! 在創始人黃伯輝-(黃屋之)長子堅持手工製作並延續古法釀製之下,不僅把天然健康的產品帶給消費者也持續研發新產品,進而成為大溪鎮第一家GSP認證的優良廠商,近日御藏坊真空包裝的研發更廣為各界名人的喜愛,大房豆干不僅是豆干業界第一家,更是唯一一家經經濟部商業司輔導並受頒品質卓越獎的優良廠家。 桃園縣大溪鎮中正路48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3172
桃園縣 中壢市 新民市場牛肉麵 到中壢還有一樣不能錯過的美食,就是牛肉麵,位於新民市場內的中壢牛肉麵,從民國42年開業至今,人潮始終不斷,聲名遠播,甚至成了中壢牛肉麵的代名詞呢。 桃園縣中壢市民權路65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7
桃園縣 平鎮市 平鎮舊事 平埔族是這裡最早的居民,清康熙、乾隆年間,陸續有客籍移民遷入開墾,兩方人馬激戰後,原住民退到了南邊山區,先民為保居家平安、出入無事,開始結草寮,派人進駐守衛,客語稱之為「張路寮」,這也是平鎮的舊名稱作張路寮的源起。設了防衛寮後,地方不但愈趨平靜,人潮也逐漸湧入、聚集,形成安居樂業的村莊,當時人們稱此為安平鎮。民國九年,因為與台南安平同名,改名為平鎮迄今。 初期來此開墾的客籍移民,包括了康熙末年(18世紀初期),從廣東陸豐縣來的葉奕明等人,以及乾隆九年(1744年),來自廣東梅縣的宋富麟兄弟等宋氏家族。很長一段時間裡,平鎮可以說是十足客家原味的村落,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裡的福、客,以及外省族群相濡以沬,客家人文風情比起桃園縣其它鄉鎮來說,是要隱性許多。 有鑑於此,桃園縣社區總體營造協會推動了「發現安平鎮」深度文化之旅,規畫出二條路線,串連了當地具文史意義的廟宇、老房子、陂塘,希望讓在地人更了解自己的家鄉,讓遊客更貼近平鎮的人文之美。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8
桃園縣 平鎮市 尋訪老街溪 老街溪為流經平鎮市最主要的河川,支流包括南勢溪以及大坑缺溪,流域內重要的文史景點,包括了褒忠祠(宋屋義民廟)、伯公潭、平鎮廟(鎮安宮)、八角塘等。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9
桃園縣 平鎮市 來去東勢庄 海拔高度約170~180公尺的東勢庄,因位於平鎮初墾區的東側,所以有此地名,至今仍保留著相當濃厚的客家農村風情,境內擁有新街溪、紅圳、劉金波大埤、學塘埤,以及建安宮(東勢廟)、曾氏忠恕堂文化館、老屋(如葉屋、王屋、謝屋、曾屋、陳屋、張屋、吳屋等等)等文史景點。 桃園縣平鎮市東勢庄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80
桃園縣 平鎮市 褒忠祠 乾隆五十六年時(1791年),宋氏家族的宋廷龍等人集資興建了一座小祠,奉祀從新埔枋寮義民廟分香而來的義民爺,稱之為義民亭。一時之間,成為中壢、平鎮及楊梅等地十三大庄(廣興庄、高山頂庄、三座屋庄、芝巴里庄、青埔里庄、內壢庄、水尾庄、埔頂庄、後寮庄、石頭庄、興南庄、北勢庄、安平鎮庄)客家族群的共同信仰中心。 咸豐七年(1857年),地方人士覺得廟的規模太小,於是由宋寶雲倡議,募資增建了前堂及兩廊,並勒碑為記,更名為褒忠祠,由宋氏家族負責管理,因為創建及管理都是由宋氏家族所統籌,因此當地人稱褒忠祠為宋屋義民廟。 今日所見的褒忠祠風貌,則歷經了民國38年、60年的整修重建,成為面寬五間、二進加兩護龍的大廟,與新埔、苗栗、頭份,並稱北台灣四處義民廟重鎮之一。 不同於新埔祖廟只設牌位的傳統,這裡的義民爺可是塑有金身哦!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義民節,來自各地的信徒們聚集於此,盛況空前。 桃園縣平鎮市義民里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82
桃園縣 平鎮市 葉奕明公祠 當地人稱葉屋,一般指的就是位於建安里的這座公祠,外觀十分華麗氣派,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並且採燕尾式屋頂,堪稱東勢庄最為豪華的公廳建築,裡面主要奉祀來台開基的始祖葉奕明,以及南陽堂歷代葉姓祖先的神位。除此,一旁更建有觀音亭,恭奉觀世音菩薩。 耗資上億的公祠,不但是葉氏子孫的朝拜所,更規畫了日月池、人工噴泉,以及花園,並對外開放,成為當地人休閒遊憩之處。 桃園縣平鎮市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83
桃園縣 平鎮市 建安宮 位於東勢庄建安里平東路旁,又稱為東勢廟,主祀開漳聖王(又稱三王公),因為靈驗無比,數十年來,當地流傳著一句婦孺耳熟能詳的話話:「東勢三王公顯外庄」,即可見一般。 建安宮源起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小庵,在光緒年間,才算正式建廟、初具規模,在民國59、63年,又經兩次重修整建,隨後並舉行慶成圓醮大祭祀,信徒絡繹於途,是當地信仰中心,在客家文化節時,也曾以此為中心,將周遭閒置老屋佈置成文化展覽會館,打造成聚落型節慶。 桃園縣平鎮市東勢庄建安里平東路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84
桃園縣 大溪鎮 大溪鎮 大溪鎮,曾因水運之便,成為船運交通及貿易中心,至今榮景雖不再,卻可以在老街上嗅聞到昔日的風光,再加上名聞遐邇的大溪豆干、百年木雕產業,吸引旅客駐足一遊。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87
桃園縣 觀音鄉 觀音鄉 觀音鄉,地名由來源於19世紀中,黃姓居民所拾獲、狀似觀音的天然石塊,後來被供奉在甘泉寺裡,這座廟也成為本鄉的精神信仰中心。至今,在寺廟西南邊的仁愛路,還保存著往日老街的風華;綠意連綿的田野、波光潾洵的陂塘之間,也經常可見客家祠堂及合院錯落其間。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7164
桃園縣 觀音鄉 老街巡禮 清咸豐十年(1860年),農家傭工黃等成在返家途中,從溪流中撿到一塊狀似觀音的天然石,便修築草庵,將它當成石觀音來奉祀,因為頗為靈驗,於是在舉人黃雲中等人多方募捐之下,建造了福龍山寺,恭請石觀音進駐。光緒年間(1886年),白沙墩居民黃番受神靈指示,向眾人說明當年發現石像處有湧泉可治百病,適時地救治了塘背(今武威村)的廖家婦人,一時之間,聲名遠播,廟名也因而改稱為甘泉寺。 寺廟西南邊的仁愛路,曾經是往日最熱鬧繁華的地方,如今則是當地人口中的老街,只見洗石子的建築立面,經過光陰的淘洗,更見溫潤而典雅,點綴其間的精巧紋飾,教人驚豔不已、百看不厭。 桃園縣觀音鄉仁愛路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7166
桃園縣 中壢市 中壢市 中壢市,境內有老街溪與新街溪流經其間,形成凹下的大澗谷。早期來此開發的客家人,稱凹下地形為「壢」,所以舊名為「澗子壢」,又因此地剛好位於新竹與淡水(原指新莊,今指台北)中間,故取其居中之意而改名「中壢」。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7168
桃園縣 楊梅鎮 楊梅鎮 楊梅鎮,乾隆年間廣東人入此開墾,見附近到處種滿楊梅樹,加上此地位於老坑溪與崎頂溪澗谷中,將此地叫做「楊梅壢」,到民國9年才正式改名為楊梅。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7169
桃園縣 龍潭鄉 龍潭鄉 龍潭鄉,客籍移民最早的開發紀錄,可以遠溯到康熙末年,然而較具規模的移民,應該是在乾隆初期,因為三坑仔設置了隘防,吸引了一批客籍族群到此地充當隘勇。至今,在三坑仔還可以追尋到許多的客家蹤跡。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7170
桃園縣 觀音鄉 賞花之旅 一方方池子、一朵朵迎風搖曳的蓮花,以及一片片或漂浮或挺立水面的綠葉,或延伸於路的兩旁,或守護在老屋前,是觀音鄉最教人驚豔的印象風情畫。 其實,觀音鄉不只有蓮花可賞,這裡也栽植著極大面積的向日葵、薰衣草花田,每當夏日時節,整個鄉間可謂花團錦蔟,空氣中更滿是各種花兒的香氣。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1
桃園縣 觀音鄉 土角厝蓮花餐廳 顧名思義,這家餐廳的特色,就是要讓客人置身在古老的土角厝三合院裡,一邊品味蓮花大餐,一邊欣賞蓮花的嬌顏。你可以選擇在房裡或者到院子用餐,前者的好處是可以親身體驗阿嬤時代的懷舊氛圍,後者的好處,當然是有花為伴、美色當前、心曠神怡囉! 除了用餐賞蓮,這裡也販賣各式各樣的蓮花相關產品,像是蓮花茶、蓮藕粉、蓮子糕、蓮子糖等等,是伴手禮的好選擇。 桃園縣觀音鄉中山路1段970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2
桃園縣 觀音鄉 向陽農場 向陽農場占地15000坪,是北台灣最大的向日葵主題農場,這裡栽種了12種以上的向日葵品種。座落在園中的餐廳是一座2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巨大的向日葵招牌高掛在屋頂上,成了向陽農場最顯著的標誌。餐廳內的擺設,以及餐飲,向日葵想當然爾一定是主角啦!。 桃園縣觀音鄉藍埔村11鄰5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3
桃園縣 觀音鄉 林家古厝休閒農場 林家古厝約有110多年歷史,原建築本為一正身及內側左右護龍之三合院,70多年前,又在左右護龍各添二條護龍,裡面則完整保留了當時林家生活的各種用品及器具,有興趣的人,不妨入內一遊,睹物懷想當年情景。另外,休閒農場還規劃有萬坪蓮池,提供賞蓮、客家美食的服務。 桃園縣觀音鄉大堀村5鄰175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4
桃園縣 新屋鄉 田園之旅 新屋鄉是南桃園開墾最早的地方,客家人比例極高,約占本地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大都務農為生,是桃園縣最大的米倉。境內一片綠意盎然,走在鄉間小道,經常可以見到一座座紅瓦紅磚的老房子靜靜佇立,或者,偶遇一群群白鷺躍過農田向藍天飛去,極具田園之美。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5
桃園縣 新屋鄉 永安漁港 永安漁港位於崁頭厝,所以又名崁頭厝港。港口並不深,因此退潮時漁船進出不易,於是,近年來積極發展觀光休閒漁業,為了吸引遊客前來,興建了一座長115公尺、高17公尺的跨港拱橋,橋頂並設立了觀景平台,供遊人觀賞漁港風情。另外,更設有魚貨直銷中心,來此一遊,除了可以買到各種現撈新鮮魚貨,還可以品嚐現烤魷魚、炸花枝等小吃。 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村中山西路3段1165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6
桃園縣 新屋鄉 范姜老屋 許多人說起老房子時,經常會冠以「古厝」,其實這是閩南人的說法,客家人說的可是老屋哦! 范姜是台灣少數的複姓之一,源於廣東惠州府。在咸豐五年(1854年)興建的新屋,至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屋,座落在新生村中正路110巷內,每棟屋舍方位、格局略有不同,然而整體型式卻極具客家樸實不華的建築風貌。 范姜老屋格局呈口字形,祖先牌位供奉在後堂的中央,至於前堂與後堂中間的內天井,則是家族祭祖的地方,另外,在兩側開放式的橫屋裡,則供奉觀世音菩薩與伯公,是客家宗祠中少見的案例,因為根據「神在廟、祖在堂」的傳統,客家人一般不會在家裡供奉神佛。 隨著年代變遷,新屋逐漸退去光彩,部分房屋甚至呈現荒廢的模樣,所幸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幾處保存完整的房屋也得到了細心的維護,讓後人追憶懷想當時客家先民生活的氛圍。 桃園縣新屋鄉中正路110巷口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7
桃園縣 新屋鄉 長祥宮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信士背負一尊五穀神農像,在九斗村奉祀,因為靈驗無比,范姜先祖金喜公於是捐獻一甲五分餘地,為其擴建廟身,稱之為長祥宮,從此之後,新屋鄉果然在神農大帝的庇佑下,五穀豐收,因此有魚米之鄉的美名。 如今所見的寺廟,為民國69年重新整建而成,至於廟前那一尊手持稻穗的神祇,正是神農大帝,又稱五谷先帝、五穀大帝,是炎黃二帝的炎帝、農業的始祖、嚐百草的藥王大帝,原來是漢人廣泛信仰的神,並非由客家人所專祀,但來台後,在客家社會中,卻經常出現將信仰焦點鎖定在農業神的情形,愈是農墾困難的地區愈常見此廟。 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2鄰34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8
桃園縣 新屋鄉 九斗村休閒有機農場 九斗村農場內最早只種植12種溫室設施的有機蔬菜,後因有機食療逐漸受到肯定,農場不僅規劃了千人綠色休閒活動空間,並提供有機蔬果養生宅配服務,讓消費者方便享受新鮮的有機食品。 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四鄰5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9
桃園縣 新屋鄉 信宏鵝肉店 新屋鄉的鵝養殖業十分發達,所生產的鵝肉,入口鮮美、有咬勁,極受到消費者歡迎。因此,鄉內的鵝肉店林立,其中又以50年歷史的信宏最為知名。 如今鵝肉店已經家傳至第三代,由邱家三兄弟共同經營,店內除了賣道地、肥美的土鵝肉,還推出鵝腳、鵝翅、鵝胗、鵝腸等料理,至於烹調手法則堅持客家風味。清燙的鵝肉,不但保存了鵝肉的油脂和香甜,再佐以傳統豆瓣醬加九層塔的沾料,吃起來口感佳、香氣足、又對味! 桃園縣新屋鄉中正路404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0
桃園縣 平鎮市 平鎮市 平鎮市,早期居民多是由大陸渡海來台的客家族群,因此這裡的社會風俗和宗教信仰,都散發濃濃的客家風情。後來,隨著國民政府來台,軍眷新村、社區相繼建立,遷入了各省市籍移民,族群一融合,原有的客家味也被沖淡了許多。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1
桃園縣 中壢市 中壢舊事 客籍先民從清朝時候,就已在此開墾,一直到日據時代,發展的市街並不多,甚至到了光復之後才有路名,有趣的是東西向的老街全以「中」為名,至於南北向的道路,也不少以「中」命名者,比如中原路、中豐路、中北路、中華路等等。至今,中壢已是南桃園的重心都市,更是北台灣的客家重鎮,人口數在十三鄉鎮中排名第二。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2
桃園縣 中壢市 仁海宮媽祖廟 清朝道光年間,由於客籍先民墾荒有成,人口愈來愈多,為了讓人們有精神寄託,當地士紳提議集資興建觀音廟。後來,往來本地與內地的商人又增,為祈求航海平安、生意興隆,於是開始奉祀媽祖娘娘、關聖帝君。廟址位於昔日最熱鬧的新街,俗稱「新街廟」,是大中壢地區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 桃園縣中壢市延平路198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3
桃園縣 中壢市 新街聖蹟亭 晚清時代在當時最繁華的新街,築有小城池,風水好、市況熱、交通便利,許多商人、仕紳、士子紛紛進駐其間,形成人文薈萃的客家重鎮。為了表示敬天惜字,在距離新街媽祖廟約50公尺處、現今的新街國小旁,建造了聖蹟亭,將寫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集中焚化。 聖蹟亭又稱敬字亭、字紙亭、惜字爐,目前所見為日據時期重建者,整體佈局包括了頭門、中門,以及爐頂、爐體、台座、紅磚護欄、壇、台等結構,是非常珍貴的文字祭祀古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4
桃園縣 中壢市 劉媽媽菜包店 這家店以販賣各式正統的客家米食聞名,店內的招牌首推蘿蔔絲菜包,因為口感兼具蘿蔔絲的清脆鮮甜,以及麵皮的愈嚼愈香,所以極受歡迎,從早期的市場小攤起家,一直發展到現今企業化經營的店面。除此,這裡所供應的米粽、油飯及紅粄等,也廣受好評。 桃園縣中壢中正路268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75
桃園縣 龍潭鄉 滿庭香花生糖 在龍潭,處處可見花生糖的招牌,這家則是其中最為知名者,因為它是花生軟糖的創始店,所製作的花生軟糖,香軟不粘牙,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 桃園縣龍潭鄉聖亭路169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11
桃園縣 龍潭鄉 老頭擺餐廳 走進老頭擺,就好像來到百年前的客家人家中作客。老頭擺的三合屋屋齡已經有150多年了,餐廳經營者不僅保留房子的風貌,屋內及中庭也擺設許多客家文物傢俱,店裡賣的也是道地的客家菜,建議您一定要嚐嚐滷的透嫩的梅乾扣肉(一盤200元),以及傳統客家菜拐斯炒豬利頭(一盤200元)。 桃園縣龍潭鄉中正路三坑段54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09
桃園縣 大溪鎮 李騰芳古屋 位於大溪鎮月眉稻園區的李騰芳古屋,建於1801年,在民國74年被列為第二級國家古蹟,不僅是大溪最具代表性的住宅古蹟,也是台灣十大名宅之一。李屋建築面積相當大,主建築包括兩落四護龍:後落中央正廳是祭祀李家祖先的地方;前落中央門廳則是住宅的主要入口;左右兩側護龍則為廂房所在,依房份及輩份來分配,極講求家族倫理。 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月眉路15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25
桃園縣 大溪鎮 大溪和平老街 老街包括了和平路、中山路及中央路,是鎮內擁有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樣式最為多變的巴洛克式建築群,創建的年代在1850至1860年間,如今所見的面貌,是歷經多次重建後的情景,然而繁複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依舊可尋,懷舊的氛圍仍然濃厚,吸引中外遊客流連其間,發思古之幽情。 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26
桃園縣 大溪鎮 蓮座山觀音寺 蓮座山矗立在大漢溪上,因為其地型有如蓮花出水而得名。創建於1801年,隨後並歷經了多次整修重修,規模愈來愈宏偉莊嚴,在民國74年被列為第三級國家古蹟。 百餘多年來觀音寺一直是桃園、新竹苗栗三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尤其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各鄉鎮的客家人更會組團來此進香,聲勢極為浩大,場面更是熱鬧非凡。 桃園縣大溪鎮康安里49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27
桃園縣 大溪鎮 振馨軒餅鋪 這家店位於老街裡,店內所製作的月光餅,原來是大溪人用來拜拜的祭品,是用地瓜加糖加糯米粉,做成巴掌大小、形狀圓而扁的餅,由於每塊餅的中間都有一個圓形的烤痕,就像滿月一般,因此被冠上「月光餅」的名稱。 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4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28
桃園縣 大溪鎮 黃日香豆干 老街裡的本店,聲名極為遠播,因為店家至今依舊用傳統方式製作各式產品,除了現滷的豆干,也生產各類豆類相關製品,比如豆腐乳、醬菜,送禮自用兩相宜哦! 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5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29
桃園縣 大溪鎮 富田花園農場 農場的花田,會隨著季節更迭,幻化成一片片薰衣草、向日葵等花海,花季一到,遊人總會來這裡報到,享受被美麗的花朵包圍的驚豔。除此,也可以在餐廳品嚐各種香草料理及花茶,讓自己由外而內,被花兒溫柔而甜蜜的占領。 桃園縣大溪鎮福安里埤尾20-1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30
桃園縣 大溪鎮 萬里香食品 歷經四代、80多年歷史、位於老街的本店,強調每天現作、遵古法、採有機素材來製作各種產品,不管是豆腐、豆干、豆漿,都非常原汁原味,口感特佳。 桃園縣大溪鎮中央路123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32
桃園縣 龍潭鄉 紅橋 紅橋建於大正12年,至今已有100多年之久,在民國86年被列為台灣「百年古蹟」,是本鄉最引以為傲的建築之一。長25公尺、高5公尺、橋面寬2公尺、橋墩為五個半圓拱門的紅橋,所使用的建材,遠從三角林磚場運來,尤其當年沒有水泥,於是採用石灰膏摻以稀糯米來固定磚塊,所以老一輩的本地人,又稱它糯米橋。 桃園縣龍潭鄉大平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04
桃園縣 龍潭鄉 泉水坑 泉水坑是聚集清洗衣物的地方。可別擔心一大堆人一起來,會弄髒一池春水,因為乾淨的泉水不斷地從山縫中湧出來,至於使用過的髒水也會自動隨著水流排入水溝呢!尤其,來這裡洗滌衣物,還可以一邊動動雙手,一邊閒話家常,難怪在現代化的今日,客家婦女還是經常來此報到。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05
桃園縣 龍潭鄉 大江屋餐廳 江姓老闆的祖先來自福建永定,至今已有十多代,而這座建於光緒二十九年的老房子也有上百年的歷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在10年多前將房子開放為餐廳,並提供由自家人掌廚所料理的祖傳家常菜,招牌菜有燜土鯽魚(1條60元),用數十種中藥材、紹興酒和紅露酒製成的五香豬腳(300元),以及用麻薯創意搭配的涼拌蕨類(180元)。 桃園縣龍潭鄉三水村大北坑6鄰28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06
桃園縣 龍潭鄉 三坑仔老街 開發之初,從大漢溪可以直接溯抵三坑村,附近的人們會將所有的農產品集中在老街的碼頭,再運至各處販賣,外地的各種貨物,也是依靠船運進來,再以這裡為銷售據點。 因此三坑仔曾經是一座河港村落,也發展出以商業型態為主的三坑老街,盛極一時,有「第一街」的美稱,卻因為桃園大圳的建築、陸上交通的發達等等原因,而日趨沒落了。至今,老街裡雖已無過往的繁華,卻彷彿時光膠囊一般,保留住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景,值得細細品味。 桃園縣龍潭鄉三坑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99
桃園縣 龍潭鄉 三坑仔永福宮 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永福宮,歷經了三次的遷移,奉祀的神明,也從最早的客家人保護神三山國王,變成了主祀三官大帝,配祀三山國王,以及開漳聖王、文昌帝君、觀音菩薩、註生娘娘、褒忠義民爺等等神明。 現今的廟宇風貌,則源自於日據時代的施工建造,沒有精巧繁複的花鳥圖騰,不見富麗堂皇的氣勢,甚至於建築有些陳舊,色彩有點斑駁,但卻流露一種與世無爭的靜謐,教人印象深刻。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01
桃園縣 龍潭鄉 龍潭觀光大池 龍潭大池是龍潭著名的地標,也是鄉名的源起。相傳,清朝乾隆十三年平埔族人「知母六」,截堵老街溪的溪水形成一個池塘,並引水灌溉農田,每遇旱災,農人便來此處虔誠祈雨,每次都會靈驗地天降甘霖,於是稱此潭為「靈潭埤」。然而,也有人言之鑿鑿地表示,曾經在一次風雨交加的夜晚,在這座潭裡看見一條黃龍現身,爭相傳頌之下,這口大埤塘便被改名為「龍潭埤」。 數十年前,鄉民在潭中填土為島,興建了一座南天宮,廟宇共分三層,一樓供奉武聖關公,二樓奉祀觀世音菩薩,第三層則主祀玉皇大帝,並修築了一座長達150公尺、橋身為九曲狀的忠義橋,連接到對岸,與湖光山色相互輝映,成為龍潭湖勝景之一。民國60年鄉公所為發展地方觀光事業,將其規畫為兼具灌溉和休閒功能的遊憩區,隨後更興建了觀光吊橋,供遊客就近悠遊美麗的湖景。 桃園縣龍潭鄉上林村100-1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02
桃園縣 新屋鄉 新屋鄉 新屋鄉,地名由來源自百餘年前,由永安漁港遷移至此定居的客籍范姜人家,在此興建了規模龐大的新屋及祠堂,附近街坊鄰人們口耳相傳,爭先來看新屋(新房子),後來就變成了鄉名。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56
桃園縣 觀音鄉 觀音舊事 早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就有福、客移民來此開墾,兩者相比,先來的福佬人(來自漳州、泉州者)所占比例較高,遲來的客家人則較為人單勢薄。至今,鄉內的客家人,主要聚集在武威、保生、三和、新興、大潭、藍埔坑尾、白玉、金湖等地,形成一座座以海豐客語為主的客家聚落。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57
桃園縣 觀音鄉 武威村的廖氏家祠 觀音廖姓家族於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率領家人渡台,於苗栗縣竹南鎮中港登陸,西元1761年又舉家遷至觀音鄉塘背(今武威村)墾荒,在此落地生根,逐漸發展為觀音鄉的大姓之一。「廖氏家祠」矗立在田野間,歷經三百多年的世代傳承,見證客家家族團結的傳統精神。 桃園縣觀音鄉武威村三鄰10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58
桃園縣 觀音鄉 甘泉寺 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甘泉寺經過幾次修繕,發展成如今雄渾富麗的模樣,是當地重要的地標,更是鄉人的信仰中心,不管福、客,都是祂的虔誠信徒。甘泉寺為三堂五門的大廟,整體建築格局為三進二院的「日」字形,取其光明普照的象徵意義。屋脊為燕尾式,正中段矗立著福祿壽三仙賀喜,兩端則有雙龍盤踞,稱之為雙龍迎三仙。其實,正如台灣許多廟宇經常佛道不分,甘泉寺雖然主祀觀音,裡面也奉祀道教的重要神明,以及不具形象的無極大天尊,佛道神祇和樂融融,共同庇佑著這塊鄉里。 桃園縣觀音鄉觀音村甘泉街1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59
桃園縣 觀音鄉 濱海之旅 拜訪過甘泉寺,不妨再沿著中興路直行,不久,便可抵達海岸邊的白沙岬燈塔,以及宛如燈塔般、巍峨高聳、庇佑世人的觀音像。 白沙岬燈塔建於光緒廿七年(西元1901年),高37公尺,是全台第二高的燈塔。現今,在燈塔下方規劃有觀光步道區,平時不對外開放,只在週末時才開放供遊客參觀。 散發寧靜祥和氛圍的純白觀音塑像,與白沙岬燈塔相距不遠,原是為保佑當地漁民所興建的,如今則成為本鄉的地標。不管你什麼時候來到祂身旁,總覺得自己彷彿正置身在祂的保護之下,感覺既安心又親切呢!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60
桃園縣 平鎮市 曾氏忠恕堂 清朝中葉,曾九健公從大陸渡海來台,初期定居在屏東美濃,後遷移至桃園八塊厝、南崁,最後定居在平鎮的東勢庄,歷經艱苦終至墾荒有成,後代子孫為感念祖先的恩德,建造了祖堂以為供奉,1998年重新修建,並開放右廂房,規畫為展示及存放傳統農村文物之所。 桃園縣平鎮市東勢庄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86
桃園縣 平鎮市 官路缺鴨肉店 這家鴨肉店,外觀雖不明顯、店內的擺設也很簡單,卻是一家擁有40年歷史的老客家餐館,招牌小吃則是鴨肉。不妨點一碗50元的客家米粉湯,搭配一盤鮮甜的鴨肉(以兩計價,1兩15元),一盤炒得爽脆夠味的薑絲大腸(120元),保證讓你吃得心滿意足。 桃園縣平鎮市平東路3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887
桃園縣 楊梅鎮 楊梅舊事 楊梅位於社子溪上游的楊梅地塹內,介於伯公崗(西)、乳姑山(南)與平鎮三台地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人口以客籍為主,散居於楊梅、埔心、富岡三大區域,多務農或種植茶葉維生。 也許是工業開發的影響,境內的客家蹤跡並不明顯,然而走進老街,樸拙可喜的石獅子正站在橋頭對你微笑,橋下潺潺的流水正輕輕吟唱著歡迎曲;走進鄉間小道,時而遇見一汪埤塘,時而看見兩三畝水田、幾戶農家,放眼一望,山坡上更是種滿著茶葉,悠遊其間別有一番趣味。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89
桃園縣 楊梅鎮 味全埔心牧場 味全埔心牧場從民國46年起即配合政府發展台灣酪農產業,將原本一片荒野林地,開墾成北台灣第一座牧場。在這裡可以看到擠牛奶表演、乳牛生態解說。 桃園縣楊梅鎮高榮里13鄰3之1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90
桃園縣 楊梅鎮 錫福宮 錫福宮是楊梅街區九里人的信仰中心,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廟,主祀三官大帝,配祀觀音菩薩、天上聖母、關聖帝君、註生娘娘等神明,香火鼎盛,但後來卻因故被拆除,等待重建之前,客家居民只好先搭造一座臨時廟宇,來安奉眾神明。 三官大帝就是俗稱的三界爺,是客家人普遍的信仰之一,全台70幾座三官大帝廟,多數分布在客家聚居的村落,大都是早期來台的先民,重返原鄉恭請香火或香爐,渡海回台後在墾地建廟奉祀。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祭拜祂們,一來是為了感念祂們傳賢不傳子的大無私精神,二來也是為了祈求掌管天、地、水的神明,可以讓此地日照均勻、土地豐饒、風調雨順。 桃園縣楊梅鎮楊梅街15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91
桃園縣 楊梅鎮 大楊梅鵝莊 成立於民國76年的這家餐廳,可不只賣鵝肉喔,它還是楊梅最大的客家菜館,舉凡想得到的客家菜色這裡都有。當然啦,入鵝莊,還是不能免俗,不妨點一盤這裡的原味鵝肉,再沾上客家風味的醬料,享受搭配得天衣無縫的好滋味。 桃園縣楊梅鎮大平街4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93
桃園縣 龍潭鄉 聖蹟亭 為龍潭鄉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史蹟,是全台現存的聖蹟亭當中,占地最廣、格局最完整、造型及規模都名列前矛者,內政部於是在民國74年8月,將此處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龍潭聖蹟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位於凌雲村竹窩子,占地950平方公尺。不同於一般惜字亭通常只設一個爐體,這裡的聖蹟亭不但擁有三層(基座、爐口、爐頂)的亭子、前有矮磚砌成的欄杆、設有石香爐供人焚香膜拜,還規畫了一條以中軸線貫穿三進庭園的朝聖之路,展現小中見大、空靈莊嚴的人文建築之美。 哈客資訊:聖蹟亭的源起先人因體會文字對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因而興起「惜字崇文」的觀念,從宋朝開始出現專門焚化字紙的爐子,這種習俗延續到了明、清,再加上科舉制度的推波助瀾,人們對於任何「寫上文字的紙」更是尊崇有加,就連廢紙都得集中送到惜字亭燒燬,讓文字「過化成神」飛回天上,還得選良辰吉日,將字灰灑到大海,請託海龍王帶回天庭,還給玉皇大帝。 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94
桃園縣 龍潭鄉 龍潭舊事 相傳漢人在龍潭鄉最早開墾的地區是三坑仔(今三坑村),是客語「三條溪」的意思,最早的一批客家移民,則是隨鄭成功而來的部屬,他們是來自福建漳州府地區的客家人。直至乾隆初期,三坑子設隘駐防,一些客族移民至此充當隘勇,以分配墾埔地自行耕收,或是以支領隘租的方式來維持生計,因為隘防制度奏效,移民的數量日增。 走一趟三坑仔,可以去拜訪保護鄉里的伯公;前往老街逛逛,看看土角厝、紅磚屋、黑白洗(當時人洗衣服的溝渠),遙想舊時光裡的人事物;到已有100多年的永福宮走走,從斑駁卻散發古意的木雕石刻裡,尋找往日的繁華遺跡。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1995
新竹縣 竹北市 竹北市 比鄰的湖口與竹北,有著同樣因交通建設或興或衰的身世:鐵道的開通與遷移,造就了老湖口與新湖口的繁榮交替;高鐵的建設,則讓竹北成為新竹最炙手可熱的新市鎮。尋訪這兩個鄉鎮的客家蹤跡,可以以湖口老街和竹北六家為據點,前者的街屋風貌、後者的老屋聚落,都保存完整,十分精采。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7343
新竹縣 新豐鄉 新豐鄉 200多年前,客家先民由紅毛港入墾竹塹,隨後又有閩南族群陸續而來,歷經悠遠的光陰淘洗淬煉,客、閩兩族在這裡已無鮮明的文化與生活差異,然而在鳳坑村至今還可以見到保存完整的客家老屋,與百年朴樹相伴,像是被時光膠囊所圈選的舊時聚落,引人佇足。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39
新竹縣 新豐鄉 鳳坑村內的老屋與老樹 早年許多客籍先民從紅毛港登陸,大多數人繼續向內陸挺進,部分人比如姜氏家族則選擇留在港口後方、濱海地帶的鳳坑村生根落戶,以農漁業維生。歷經許多世代之後,客家人、閩南人互相通婚,至今,村裡人雖然十之八九都姓姜,但口中說的已是閩南語,即便如此,從數幢保存完整的傳統客家三合院、門楣高掛的姜姓堂號「天水堂」,以及路旁經常可見婦女在曬福菜等畫面,仍保留了濃濃的客家風情。 這裡,除了是個恬靜的客家聚落,另一項特色,便是村內的朴樹特別多。朴樹屬榆科的落葉喬木,由於枝椏橫伸擴展,能阻隔風沙,因而成為濱海地區常見的防風樹種,而小小的鳳坑村就擁有百餘棵朴樹,為全台密度最高者,有些樹齡甚至已達200年,而老樹下,則是當地居民圍坐談天的最佳休閒場所。 新竹縣新豐鄉鳳坑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0
新竹縣 新豐鄉 紅毛港與紅樹林保護區 據說,早在300多年前,荷蘭人的船隻在新豐海濱擱淺,他們便由此登陸台灣,因為這批人髮色偏紅,當時台灣人喚之為「紅毛番」,港口也就順應民情地稱為「紅毛港」。 紅毛港曾經是重要的商港,當時北台灣的茶葉、蔗糖、樟腦製品大多由此輸出,繁華一時,但隨著港口淤積而逐漸沒落,成為一處寧靜的海濱。近年來,鄉公所在方圓之內規畫了自行車道、人行步道、海水浴場等設施,並設立了紅樹林保護區,希望吸引更多人來此觀光遊憩。 走過紅色鋼樑拱橋,就進入紅毛溪出海口附近的紅樹林保護區,這裡是北台灣唯一的海茄苳、水筆仔混生區域,因此在自然生態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遊客可沿著木棧道深入其間,除了可以近距離地觀察紅樹林、彈塗魚、招潮蟹等潮間生態,還能欣賞來此渡冬的候鳥群可愛身影。 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1
新竹縣 新豐鄉 池和宮 池和宮又稱池府王爺廟,相傳在清道光年間,居民在紅毛港附近見到海上漂流的船隻,船上滿載建材、食糧和王爺神像,咸信為神明旨意,於是在紅毛溪北岸建廟,奉祀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歷經百年,香火依然鼎盛,為當地信仰中心。幾經重修後的廟貌恢宏,廟後方則闢有花園,花木扶疏,常有當地居民在此休憩閒談。 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15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2
新竹縣 新豐鄉 瓦窯贔農莊 早期,新豐鄉的新庄子至松林村一帶,分布著許多瓦窯,生產的瓦片銷售全台,隨著時代變遷,新豐的瓦窯也一家家停閉,為了凸顯此一產業特色,這間供應客家料理的農莊便取名「瓦窯贔」,店內也陳列傳統農具與製瓦用具,營造濃濃古早味。店內提供多樣道地的客家菜色,諸如燜鯽魚、客家燜筍、白斬土雞等,都頗獲好評,但店內招牌則是以多種樹頭、長時間熬燉的瓦窯雞湯,雖非客家菜,但口味獨特、養生滋補,成為不少饕客首選。 新竹縣新豐鄉松林村康樂路一段195-1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4
新竹縣 湖口鄉 湖口鄉 比鄰的湖口與竹北,有著同樣因交通建設或興或衰的身世:鐵道的開通與遷移,造就了老湖口與新湖口的繁榮交替;高鐵的建設,則讓竹北成為新竹最炙手可熱的新市鎮。尋訪這兩個鄉鎮的客家蹤跡,可以以湖口老街和竹北六家為據點,前者的街屋風貌、後者的老屋聚落,都保存完整,十分精采。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5
新竹縣 湖口鄉 湖口老街 早在光緒年間,基隆至新竹的鐵道開通,鄰近火車站的湖口因而吸引大量人潮湧進,客籍移民也在此時遷入,商賈群集促成了市街的發展,人們紛紛以當時最流行的式樣建起了成排洋樓。民國18年鐵路西移,成就了新湖口的發展,而老湖口則逐漸沒落,但也正因為如此,這裡彷彿被魔法鎮住了一般,時光靜止、老街上的建築安穩地沈睡了大半個世紀,直到近年來,當人們回頭眷戀起往日的人事物時,這裡便成為教人驚豔的懷舊據點。 走入老街,便像是穿過時光隧道,只見當年的繁華商店街至今別來無恙:一棟棟街屋的圓拱形亭仔腳,形成一長排優美線條,建築立面上則雕飾著繁複巴洛克風的花鳥、圖騰,至於比鄰的商家更多半以懷古風情來妝點自己的店面。尤其教人感動的是,這裡的居民已凝聚了保存老街的共識,因此成排的街屋,不見現代建築混雜其間,是全台現存最完整的老街之一,也是台灣眾多老街中少數由客家人為主流所發展的市街。 新竹縣湖口鄉湖口老街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6
新竹縣 湖口鄉 老街天主堂與三元宮 走訪湖口老街,可以天主堂為起點,這座天主堂其實就是最早的火車站所在,現在天主堂門口還搭起一座候車亭、鋪設一小段鐵軌,好讓遊人懷想昔日風貌,也由此認識湖口的開發歷程。 老街另一頭的三元宮,建於民國3年,奉祀三官大帝,是客家人獨特的信仰之一。以磚石為材的三元宮,外貌古雅,而細部的石雕、木雕則十分精緻,除了是湖口地區重要的廟宇,廟前廣場更是當地居民閒談休憩的交流空間,顯見三元宮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7
新竹縣 湖口鄉 老榕樹.伯公廟 湖口老街後側山地,分布著許多茶園及果園,早年客家移民在這片山地開墾,因而特別感念土地公的庇佑,就在此處的老榕樹下奉祀伯公。這棵老榕樹除了樹齡老,約有200年,更特殊之處是它是棵三代木,首代木雖已腐朽,但由首代木基部生出的二代木、從地面長出的三代木,代代相連盤根錯節,因而樹幅壯觀、樹形奇特,常成為人們的視覺焦點。 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13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8
新竹縣 湖口鄉 金獅步道 金獅步道位於湖口國小後山,早年是新埔與湖口兩地之間運輸農產品的古道,這幾年經過整理後,成為當地踏青的好去處。步道入口在金獅寺前,有一座觀景平台,可以眺望湖口全景,天氣清朗時,更可以看到整個桃園台地的景致,步道沿途行經於原始林間,十分涼爽,全程約1000公尺,步道終點就在湖口老街附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49
新竹縣 湖口鄉 義和源地 湖口老街上,在一家家標榜古老懷舊風情的餐坊間,這家餐廳顯得格外出色,因為走進義和源地,就像是走入藝廊,可以欣賞到許多現代藝術家的作品,至於店內的裝潢風格,則巧妙融合了中式與西式、傳統與現代:在各個角落,可以見到舊時的門板與昔日的生活器具,至於吧台則像極了現代餐廳。這種概念也延伸到了餐點,客家小炒、梅乾扣肉這兩道客家料理以簡餐方式供應,雖然是中菜西吃,口味卻一點都不馬虎,深獲好評。 新竹縣湖口鄉湖口老街232-23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54
新竹縣 竹北市 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源於墾成地的面積為30甲,當時以5甲為一張犁計,此處即為六張犁。日本大正九年(1920年)改稱為六家,則因為從乾隆十七年(1752年)開始,廣東潮州的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林居震、林先坤、林孫服、林孫壇共六個林姓宗族陸續進駐,他們修築了六張犁圳,建立了竹北六家的基業。??????? 簡而言之,六家區是一個由林姓宗族所組成的客家聚落,當時,不但建有三座隘門,並在聚落四周沿著水溝種植刺竹作為防禦城牆,聚落內則一切生活機能完備,設有碾米廠、釀酒廠、跑馬場等等。至今,這裡依然保存了數座深具價值的古建築,此區更被規畫為客家民俗公園與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林家祠,為林氏宗親會所在,屬一堂兩橫的合院建築,正廳供奉林家祖先牌位,每年林家後代都會群集此地祭祖,正廳內也留存許多光緒、咸豐年間的牌匾,可見林家往日的顯赫。??????? 大夫第,位於林家祠旁邊,是為彰顯林家子弟於道光年間高中武魁舉人所建,屋脊的燕尾、屋內懸掛的十餘塊匾額、屋前廣場的旗杆座礎石,都是昔日功名的見證。 問禮堂,位於大夫第右側,為傳統四合院建築,是昔日林氏宗族的家法裁判所。由於林氏宗族人數眾多,若有家族子弟犯法,家族長者便會在這裡開堂審問,情節嚴重者甚至會被送進後堂的囚禁室。像這樣的家族法庭,為全台僅見,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問禮堂的建築相當講究,三堂四橫的格局、以卵石砌成的牆腳、土埆磚牆與白色灰泥牆面,處處彰顯客家本色。??????? 新瓦屋聚落,位於問禮堂北側,是由稍晚來台的林姓墾民於嘉慶年間所建,因建立時間晚於大夫第,因此稱「新瓦屋」,也是一座封閉型的村莊,四周建有圍牆與外區隔,圍牆門樓則題有「西河世第」,圍牆內有數座古宅,以「忠孝堂」公廳為聚落中心。整個新瓦屋聚落現已規畫為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的用地。 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六家民俗公園內)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56
新竹縣 竹北市 采田福地 采田福地為全台唯一由皇帝御賜的土地公廟,乾隆年間,清廷為感念此地平埔族人於朱一貴事件中協助平亂,而賜姓七姓予平埔族人,並准立祠供奉,定名「采田福地」,其中「采田」二字便是「番」。 200多年來,平埔族與客家人互相通婚、族群融合,已難分辨彼此,然而當時所建的廟宇依舊維持著古樸的原貌:正廳上方高掛著「義勇可嘉」的匾額(原來由乾隆皇帝所賜的匾額已不知流落何處),中央則奉祀著土地公,至於7姓祖先牌位則陪祀在旁。直到今日,每年農曆7月,七姓後代仍承襲傳統來此祭祖。 新竹縣竹北市新國里國盛街14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57
新竹縣 竹北市 尊煌古藝餐館 位於縣府前廣場的大馬路上,稍稍與竹北密集的店家有點距離,使得尊煌得以擁有獨立又不吵嚷的用餐空間。木頭、紅磚的建築元素,加上各式的古藝擺設,讓人一踏進,就感受到滿室濃郁的古貌古風。開業6年多,稱得上是竹北美食生活圈的元老,提供正統的客家食肆和家鄉菜,老闆以道地的食材和手藝,烹調出一道道出色的料理,每每端上桌,撲鼻的飯菜香,引人垂涎。在竹北百家爭鳴的餐廳當中,尊煌以其獨到的風格及對傳統美味的在乎,深深擄獲顧客的心。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六路4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59
新竹縣 竹東鎮 竹東鎮。橫山鄉。 內灣支線沿溪溯流而上,串起竹東與橫山:一個頭前、上坪溪蜿蜒流經;一個油羅溪貫穿全鄉。兩者皆位居新竹縣的中心點,是鐵道、礦、林的集散地,也是進入尖石山區的要道,讓竹東、橫山成為生命共同體。竹東鎮,舊稱樹杞林,源自漢人剛到此地時,看見一地樹杞樹(別稱橡棋林樹)繁茂成林而得名,又叫作橡棋林。???? 橫山鄉,地名的由來源起於當年先民從芎林沿溪而上墾荒,見前方迎面而來的大山背,如橫刀矗立,所以舊稱為橫山聯興庄。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79
新竹縣 竹東鎮 武功堂 為福建省汀州府、經營田產起家的蘇氏家族,於民國13年建成。占地約千餘坪,左右雙護龍,埕外有兩道圍牆,由裡而外出自名家之手的雕樑彩繪、裝飾工藝,展現獨特的氣勢;庭院遍植花木,雖立於馬路旁,有著鬧中取靜的雅致環境,是當地保存良好的三合院古宅之一。目前仍有後人居住,也是竹東蘇氏宗親會的會址。 新竹縣竹東鎮長春路三段103巷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83
新竹縣 竹東鎮 隴西堂 清初,移民竹東的士紳彭開耀因經商致富,興建五座宅院給5個兒子,歷經時代變遷,如今僅存隴西堂和信好第,見證彭家昔日的榮景。隴西堂位於康寧街,分為上下兩座,其中居於199巷內,當地人習稱下隴西堂,整座宅第規模廣闊,建材以紅磚為主,並以鳳山溪之卵石做牆基,正廳、護龍、圍牆兼具,散發濃濃古意。 新竹縣竹東鎮康寧街199巷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85
新竹縣 竹東鎮 渤海堂 屬於甘氏的堂號,是一棟正身為雙層樓、橫屋為一層樓的宅第,除了講究的紅磚、木作工法與女兒牆、斗拱之外,左右橫屋各有3個圓形拱廊,為一般中式民宅少見的風格,乃受到當年日治大正時期流行的洋式建築影響所致,中西合璧的形式及精細的彩繪,被列為竹東四大名宅之一,頗具藝術鑑賞價值,在不干擾住戶的情況下,值得前往欣賞。 新竹縣竹東鎮東峰路586巷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86
新竹縣 竹東鎮 曉江亭 在早期,一般民眾出入往來多倚靠輕便的腳踏車,甘氏家族與地方士紳遂捐款興建輕便車停靠站,名為曉江亭:圓拱造型、多力克廊柱及拱心石裝飾的巴洛克風格是其特色。走過80多年歲月的曉江亭,陳舊的外觀已看不出曾有的華麗,也不復當時的轉運功能,時至今日,轉變為行人的歇腳處及鄰里聚會之所,讓人遙想這座見證交通工具發展的古蹟,昔日悠閒的時光。 新竹縣竹東鎮東寧路二段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88
新竹縣 竹東鎮 洗衫坑 早年農業時代,農家生活普遍清苦,自來水也不普及,婦女們便利用溪水或灌溉水圳,架立石板、圈圍出凹槽,成了天然的洗衣場,以清澈流動的溪圳洗滌衣物,省水省電,充分表現出客家婦女的勤儉美德。清晨或傍晚時分,仍可見當地婆婆媽媽們於此搗衣浣洗的景象,大家邊洗衣邊閒話家常,也是聯絡感情的方式,這樣一幅恬靜的人文風景,成了遊客懷舊的最佳畫面。 新竹縣竹東鎮東寧路二段東寧橋下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89
新竹縣 竹東鎮 竹東大圳 水源汲取自上坪溪,全長21公里,沿途大小隧道計14座,肇建於1926年,於1928年完工。早期為灌溉水圳,受益農田廣達800多公頃,曾使荒田變良田,在新竹開拓史中,不管是規模或灌溉面積都是數一數二的水利建設工程,對竹東的發展相當重要。現今是寶山水庫的導水渠道,並供應科學園區的工業用水,創造另種經濟價值。 新竹縣竹東鎮軟橋里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90
新竹縣 竹東鎮 上坪老街 位於竹東通往五峰的122縣道上,由於地處邊關要道,昔日為內山茶葉、山產、木材、樟腦、煤礦等物資的集散地。至於商旅進入山區,則須在上坪住宿一晚,第二天再上路,也因而造就了商業活動的頻繁。 距離市中心有段距離的上坪老街,街道兩旁盡是兩層的磚造建築,結合了閩式的騎樓和巴洛克式的拱廊,斑駁的木門、黃藍色的壁面、廊下閒話家常的居民,流露一派的純樸風情,漫步其間,山中聚落特有的美麗與寧靜散溢四周,說不出的自在逍遙。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91
新竹縣 竹東鎮 裕峰商店的炒花生 位於老街裡,是一家有50年歷史的雜貨店,兼賣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炒花生。老闆使用南部的紅土花生,嚴選顆粒大小,以燒木柴的方式炒花生,每次炒7、8斤,一炒就是20年。炒好的花生外表看起來圓滑,吃起來則是香氣、脆度十足,很有媽媽的味道,教人回味無窮。 新竹縣竹東鎮上坪里79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93
新竹縣 竹東鎮 竹東車站 建於民國38年,是內灣支線沿途最大、最早設立的一站,往昔尖石、橫山鄉的林木與礦業興盛時,竹東站為最主要的交通貨運樞紐,同時也兼具通勤及旅遊載運的功能。小巧的日式站房、木製拉門、流線的造型,加上四周樹蔭環繞,景色宜人,成了許多電視及電影入鏡的場景,是走訪竹東小鎮、鐵道之旅不能錯過的一站。 新竹縣竹東鎮東林路19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94
新竹縣 竹東鎮 築夢民宿咖啡 坐擁上坪溪絕佳景致的「築夢」,是一幢樓高3層的西式別墅,2004年甫開幕的民宿,有著精巧的花藝庭園和閒靜的氣氛,予人一種舒服的感覺。2樓為咖啡館,大片的落地窗將陽光和好風景全引了進來,喝咖啡、賞風景,成了最風雅的事;1樓設計了4間風格各異的住房,分別以薰衣草、薔薇、向日葵、水仙花為其命名,內部的擺設也如同其名稱一樣,清麗中帶有浪漫,躺在柔軟的床,蓋著輕輕暖暖的羽毛被,旅途的勞頓頃刻化為烏有。 新竹縣竹東鎮瑞峰里2鄰2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96
新竹縣 竹東鎮 老農夫咖啡 順著「老農夫」的指標彎進,迎面而來的是一大片花草,門外是開闊的上坪溪谷,門裡是盎然富裕的花園,門裡門外似乎是兩個天地,卻又像呼應般地融合一起,不禁有種跌進山中桃源的恍惚。 在住宿或餐飲方面,沿襲主人一貫清新雅逸的風格,4間以花草為名的住房,不論是講求峇里島度假感覺的3人房,或是以景觀浪漫、可愛典雅為主的2人房,皆只有悠閒舒適足以形容。至於餐點,出自於女主人的手藝,菜色隨季節、日期變換,包括道地的客家料理、輕食和各式西餐,落坐於主人親手設計的露台,在繁花綠草環繞中,一邊品賞山色,一邊掬飲美饌,為浮生如夢做了最好的註解。 新竹縣竹東鎮瑞峰里2鄰25-2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100
新竹縣 橫山鄉 橫山舊事 漢人在橫山的開發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他們在這裡開山闢地,主要以種茶葉、水稻,以及蔬果維生。至今,客家人文風情最為彰顯者,首推大山背,以及豐田村、九讚頭、內灣一帶,頗值得一遊。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101
新竹縣 竹東鎮 大山背之旅 位於現今的豐鄉村,方圓之內還保留著幾條古道,比如茶亭古道、騎龍古道、大旗崠古道、麒麟古道等等,以及一座百年歷史的楊石屋。??????? 茶亭古道,在當時,是由大山背通往竹東唯一的道路,全長約1公里長,在入口處設有一座供人休憩的茶亭,以及一座供奉伯公的福德祠,兩者都以石塊建造而成,造型雖然簡單,卻自有一番古樸的風味。??????? 騎龍古道,號稱大山背古道中保存最為完整、原始自然景觀最為豐富者,可由豐鄉國小停車場對面進入,全長約1.5公里,中途還可以順道拜訪楊石屋。??????? 楊石屋(堂號為弘農堂),是一座一堂一橫的石造建築,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當時的先民楊阿松,雇請工人以人力的方式從附近河川開鑿石板,再搬運到現址興建石屋,總共用了三千塊大石板,每塊重達上百斤。這項工程,在當時被稱為不可能的任務,但稟持著客家硬頸的精神,楊氏的家屋終告落成,矗立至今。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