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8秒, 共找到 536 筆資料,顯示第 301 到 4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年度 論文標題 論文摘要 作者 畢業學校 畢業系所 畢業年月 獎助金額
99年 以食物為信仰之鍊:靈巖山寺苗栗分會女性信徒為例 近百??,臺灣信仰佛教的?性(包括出家和在家)在社會所佔的比重與在佛教事業上所提供的助益和成就之大,在全世界的佛教史上?看,都是獨一無二的現象。是?麼原因促使?性信眾的?與?在宗教?與的過程中對他們有何影響??麼是他們特有的宗教實踐方式?而?性信徒彼此之間有何特殊表達或?繫情誼的方式?本研究問題意?除??解臺灣?巖山寺道場之?性信眾?與宗教活動的動機、持續的原因之外,主要想瞭解?性信眾彼此間?繫感情與堅定信仰的方式為何,以及對於個人日常生活有何影響與改變,而這些影響對於宗教寺廟的運作又有何相關?性。主要?考社會網絡??,並整?飲食文化的相關文獻,從田野觀察與訪談資??爬梳出基本的發現,由此試圖?解?性信徒皈依宗教後,如何持續?與並強化對原有宗教信仰的認同,在研究中發現食物結緣的方式有助於信仰的維持與堅定。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深?訪談與?與觀察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發現?性信徒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方式有別於男性信徒,主要在於食物為?性信眾?絡感情並維繫共同信仰的一種媒介,藉由供佛食物與大眾結緣的方式,?繫並邀請圈外人?加宗教活動,而對圈內人??則是加強彼此對信仰的堅定信?,增加日常生活中互動的頻?,讓大眾的情誼越漸深厚。其次研究資?分析出。其次,因為?性信徒負責家中煮食工作,為遵守佛教戒?中??生的教義,?採取方?法門?面對並解決阻礙。第三,結緣為分會?友彼此情誼體現的一種方式,結緣的方式與份?可以看出?性信徒間情誼的深淺,當結緣品??過多發生問題時,會長運用何種方式解決這樣的危機,並維持?友相處間的平和。最後,信徒對分會與?巖山寺的食物提供,是維繫苗?分會與?巖山寺的運作的重要??,?友時常在法會期間發心提供新鮮的蔬果,讓寺中的食物可以?虞匱乏,使法會活動順?進?,而又讓大眾修得福報。換?話?,「食物」的提供,是信徒和分會及?巖山寺之間經濟往?的重要型態。食物結緣成為?性信徒展現情誼的一種方式,透過這種?繫,除?讓信仰?為堅定外,也呈現出?性特有的宗教實踐方式。同時,也是信徒和?巖山寺與其分會經濟上的重要?繫方式,這種素樸的方式,構成?巖山寺的特色,同時也?強化信徒和道場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臺灣?巖山寺、臺灣佛教、性別與宗教、社會網絡、?性信徒、食物結緣 羅?寧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98.6 5
99年 造橋鄉的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1763-1945) 本文主要研究範圍是以位於中港溪與後?溪之間的造橋鄉為主要研究區域。文中的研究議題:首先討?造橋鄉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自然環境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地形與地質等自然環境對造橋鄉產業分佈的影響。人文背景方面:是以分佈在本區的後?社、中港社以及新港社為主體?述,並描繪出漢人入墾前,後?社、中港社以及新港社三社在造橋地區的空間分佈及經濟生活概況。再者,藉由造橋地區相關的?約文書,探討清代漢人的入墾本區的時間與方向、漢人聚?村莊形成的先後順序以及探討漢人如何?用與經營這片土地及其發展而成的社會經濟與宗教生活。最後,透過日治時期的統計資?,勾?出錦水礦場的興衰過程以及礦產業影響下的地方社會。 關鍵字:造橋鄉、錦水油氣田、礦產業、?約文書 張宏欣 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99.1 5
99年 六堆地區客家特色產業消費心理向度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內埔地區為例 本研究目的乃以文化產業與消費者心??為??為基礎,探討消費者對於客家特色產業之消費?與?況、消費心?向?內涵、?同背景差?分析、消費者滿意?及?銷機制分析。本研究方法?考相關文獻與研究發展客家特色產業消費心?向??表、客家特色產業消費滿意?表及?銷策?深?訪談大綱為工具,問卷調查以屏東?堆地區客家文化產業消費者為對象,共發出8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83 份,深?訪談對象採滾雪球方法抽取具代表性之經營者、官員、消費者及居民等10 人,所得資?經分析結果如下:(一)消費者?與客家特色產業活動,以?自非?堆地區民眾為最多,消費者獲得資訊管道以報章雜誌報導為最多,消費者前??堆?由以?遊與?與活動者最多,到?堆地區的主要目的為?加活動與購買當地特產,主要到訪地區為內埔、萬巒、新埤地區,應加強觀光措施為古蹟保存與活化、景觀美化及交通??改善;(二)影響消費者客家文化特色產業消費者心?向?共有「文化?質性」、「消費美學意?」、「客家文化體驗」、「一般消費權?」、「社會認同程?」等五構面,五個因素共可總解釋變??達61.8%;(三)影響消費者在客家產業消費心?向?與滿意?因素,以「?堆地區長住經驗」、「族群」、「教育程?」、「職業」、「收入」等因素之影響較大,「?齡」、「性別」及「婚姻」則較無顯著差?;(四)影響消費者滿意?之因素可由文化體驗、文化?質及消費權?等因素?預測,三項因素共可解釋總變??67.8﹪,其中以文化體驗為最具影響?,其次為文化?質性及一般消費權?等因素;(五)客家文化產業?銷機制應朝「滿足社會消費需求」模式推展,採取定點性文化產業展售及藉由相關輔導單位做文化產業技術輔導與文化產業銷售活動,並以「網??銷」?低時空距?的因素影響,以提昇消費者感受客家文化產品的內涵及獨特性,且透過整合?銷以滿足供需市場需求,進而提升客家文化產業之競爭?、營造出客家地方特色。 關鍵詞:?堆、客家文化產業、消費心?向?、消費滿意?、?銷策? 莊蘭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7.6 6
99年 客家電視台對客家產業發展之影響 客家電視台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的族群電視台,是客家族群自從1988 年發動「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得到執政當局的正面回應,客家人終於能夠直接近用媒體,以客家族群觀點,企劃、製播電視節目內容,並且賦予其傳承客家語言及文化之重要使命。客家電視成立的宗旨為;「秉持關懷客家族群及公眾媒體近用之權益,並增進認識、瞭解客家語言與文化內涵,促進族群交流與和諧,建構多元文化社會公民之精神。」研究發現,客家電視並非是一個封閉性的頻道,而是一個對內凝聚共識、對外促進交流的公共平台,尤其是客家地方產業之交流平台。而這樣的一個平台如何和民眾進行溝通?和時下一般的商業電視台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本研究採用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由專家團體決策客家電視台,是否對客家產業之發展產生影響,在「感官及情感體驗因素」、「思考體驗因素」、「行動及價值體驗因素」、「交流意象」以及「整體滿意度及收視意願」等五大選項,對應到「節目類型」以及「節目影響力」等兩個層次之指標進行檢驗,發現客家電視台的「生活資訊類」、「客家戲劇類」以及「新聞雜誌類」節目符合各項指標,具備了資訊溝通的特質,呈現出客家產業理想的行銷模式,而經過理論與節目錄影播出實際狀況綜合分析後得出:一、客家電視台節目應加強產業推廣;二、「新聞雜誌類」節目呈現產業之客家精神;三、產業成為近用媒體的敲門磚;四、小眾媒體大眾化;五、單向載具開通多元溝通管道等五項結論。 關鍵字:客家電視台、媒體近用權、媒體影響力、客家族群、族群電視 潘成旺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6
99年 台灣灶神信仰研究—以五指山灶君堂為例 「灶神」是一種器物崇拜之神祇,是古禮五祀之一。祭祀灶神的習俗,主要是冀望灶神能為眾人賜福消災。 筆者以探究台灣灶神信仰起源與演變為研究主軸,因五指山灶君堂是台灣第一座以「灶君爺」為主祀神的廟堂,具有研究價值,經過多次田野訪查,擬將灶君堂的歷史、現況、祭祀行為、社會功能做詳盡之爬梳。本研究除第一章緒論及第六章結論外,共分四部份:第一部份有關灶神信仰的起源與現況,探討灶神的起源及形象、灶神信仰的祭儀與禁忌,進而探究台灣的灶神信仰與分佈情形。第二部份,論述五指山灶君堂的歷史與現況,先敘述五指山自然與人文風貌,並記錄灶君堂位居龍穴靈地,以及此廟堂是經由灶君爺顯化指點而成之傳說。再以田野調查的結果,歸納整理灶君堂之建築、組織、信眾、經費等現況。第三部份,五指山灶君堂的祭祀圈與祭典活動,探究灶君堂之祭祀圈涵括範圍,及其慶典儀式的活動情形。第四部分探討灶神信仰之社會功能,以鸞書教化與灶君堂的社會功能為議題。 關鍵詞:民間信仰、灶神、民俗節慶、鸞堂、三恩主 黃雪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99.6 6
99年 從土地移轉、貸款數量之差異探討客家人的理財觀—以日治時期六堆竹田閩客聚落為例 19世紀末甲午戰爭結果,滿清將台灣轉讓予日本。1895年5月日軍登台,隨即展開各項重要的基礎建設,建設之結果,除改變了台灣各項政策和制度外,台灣的經濟、人民的生活,也開啟了新的紀元。 於人、地的演繹過程裡,不?的環境與生態以及族群與人種,則會演繹出多元性的人地關係,也因歷史與時間的刻劃,而培養出多元與多樣的族群特性與文化。 本文透過日治時期土地台帳、登記簿及共有人連名簿內有關個人、共有、祭祀公業、嘗會、神明會與土地移轉、抵押等登記資料和統計數據,探討客家人的理財觀,並以毗鄰閩南族群為相對照?透過登記資料的統計與分析比較,發現客家族群有1.因憂心家族分家細分家業,則以共有、祭祀公業或嘗會登記型態防止家產被細分,而造成土地的經濟效用則較差於閩南族群,獨立產權者也較閩南族群少。2.客家成員因受限於家族或宗族之影響,土地產業之使用與運用也不如閩南順暢活潑?在經濟大好時,投資理財的力道與創業的眼光更不如閩南族群積極果斷與敏銳?但遇時局不對時,客家卻又變得比閩南積極與敏感,深怕沒賺錢反而吃到虧的心理。故總的來說「客家生性較閩南勤勞與節儉,理財也較固執與保守」之說詞,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跡可尋。 關鍵字:土地台帳、祭祀公業、神明會、理財觀、客家特性 張光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7
99年 新埔柿餅節的「打手」:節慶與關鍵行動者 節慶為一特殊的時空匯聚點,透過儀式展演等活動將人群聚集,而現代節慶扮演著多樣的角色:維繫團體穩固的來源、促進地方認同的方式、生產地方聲望的機制、提升生活品質的策略、增加額外收入的手段、創造能見度的方法,更是吸引觀光客的工具。節慶的特殊性質,吸引了政策制定者與區域規劃者的關注,成為解決地方發展與地方經濟問題之出路。現代節慶數量大增,不論是被重新發現或重新創造,通常被作為社會、政治、人口與經濟現實情況改變所產生的回應。然而,當代相關學術文獻以管理與經濟取徑為支配,傾向將節慶化約為政治行動的結果及個人行為的功利選擇,過度將節慶工具化而較少關注節慶本身。台灣目前多數的研究,往往也直接將節慶作為一個結果,未去探究新興起之節慶誕生的時空脈絡。除此之外,這些研究還忽略了投入節慶相關社會行動者群體內部與不同群體之間多重的爭論、矛盾與綜效。本研究關注在近代大量興起之新型態節慶誕生的脈絡、條件與模式,選擇了辦理已超過十年的新埔柿餅節作為本研究的個案,透過對其仔細的考察探究以回應本研究提出之問題。本研究使用質化方法的取徑,包括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與深入訪談來進行探索,除關注新埔柿餅節的起源與發展的脈絡外,也將探究投入辦理此一特色食品節慶的不同行動者,各自主要通過何種方式,又藉助哪些元素進行節慶的建構與意義賦予。本研究從新埔柿餅節的個案中發現,首先,歷史事件與媒體建構打響了新埔柿餅的名號,媒體的報導更成為了文化中介產品,形塑了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新埔柿餅節的印象。其次,我們發現辦理單位對於新埔柿餅節有著刻意建構的兩個面向,分別是建構視覺凝視與營造熱鬧氣氛。第三,當諸多行動者涉入了節慶的運作,在各自的考量與需求下,致使地方節慶的面貌顯得有些複雜,而這反映出地方新型態節慶的辦理缺乏一具權力的領導中心。第四,我們指出現代新型態節慶的隱憂,即過度關注經濟效益而忽略與地方之間的聯繫,恐使節慶步步走向凋零。此外,相較於其他新型態節慶,新埔柿餅節其地區特性特別地明顯,然在標準化的操作之下,其辦理的方式與情況與其他新型態節慶的同質性日益增加,最終是否會侵蝕到其本身的基礎,這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節慶、新型態節慶、觀光客的凝視、文化中介者、新埔柿餅節 林明 國立台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班 98.12 10
99年 農村經濟與社區營造—大湖草莓園區與薑麻園產業發展的比較研究 陳琇君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9.6 7
99年 客家文化元素在吉祥物之造形設計研究 客家族群乃是台灣的第二大族群,本身有自己的語言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客家形象,規劃了客庄十二大節慶,並設立了幾個客家園區,但是觀察各活動之視覺意象表現,發現缺少代表整體台灣客家形象的吉祥物。而針對不同活動,也沒有鮮明的識別標誌。因此本研究企圖以企業造型和吉祥物的概念,運用到客家文化的推廣,希望透過吉祥物簡單、清楚、逗趣的造型,推廣客家各類型的活動。本研究首先要探討客家文化的內涵,無論是從物質文化或精神文化層面。從文獻中找出客家文化的特色,然後再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歸納出一般大眾可認同的客家文化元素。之後利用這些客家元素加上創意的發想,轉化為吉祥物的造型。經過調查,民眾認同的客家元素有客家米食、義民祭、桐花祭、祭祖、山歌、勤儉刻苦,女性獨立自主等。本研究再經過創意發想,設計出三款吉祥物。吉祥物造形設計完成後再設計其周邊商品,並舉辦展覽請專家評論,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客家文化、吉祥物、造形 張顥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 99.7 6
99年 「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臺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 「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雖不是臺灣第一個客家山歌比賽,但它卻是全國舉辦最盛大、最長壽的比賽,至今為止已舉行四十六年了。它由新竹縣竹東鎮公所籌辦,每年固定包括在農曆正月二十日,也就是俗稱的「天穿日」的三天(半)中,於新竹縣竹東鎮育樂公園的「登科台」上舉行。這個比賽在將近半世紀裡,培養出許多客家山歌歌唱好手,這些得勝參賽者們之中,有的成為客家山歌班名師,有的成為此賽主要的評審,有些參賽者則被唱片公司找去灌錄專輯,進而將此賽打造成歷史最悠久的客家山歌班。經過長年的推衍,「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也成為對全國客家山歌影響最鉅的比賽,並且能夠從中觀察客家山歌在臺灣發展的軌跡。本論分成兩大部分撰寫,第一部分是針對此賽本身之歷史、比賽進程、參賽歌詞以及參賽者、評審、樂師間的角色定位做出文本整裡;第二部分則是經由筆者挑選過在此賽中得過多次優勝、出唱片、擔任評審之參賽者所作的音樂採樣研究,並將之分成二大時期,於旋律與歌詞契合度、拖腔、襯字虛詞等方面觀察,以期能大致看出在此賽中客家山歌之演變。以綜和二大部分研究找出此賽是如何影響臺灣客家山歌的原因。 關鍵字: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歌詞、三大調、山歌仔、平板、老山歌 吳思瑤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99.6 10
99年 六堆客家祖牌紋飾的分析與應用 客家祖牌在六堆地區的客家人心目中占有崇高之神聖地位,祖牌不僅是緬懷祖先時最具體的形象,同時也是家族脈系傳承的重要指標。客家祖牌是結合了木雕工藝與美學的手工藝製品,在木雕工藝中可說是豐富且多樣化的藝術作品。本計畫以六堆地區的客家祖牌作為研究主題,研究取樣區域則以萬巒鄉五溝村為中心,研究方法則以文獻分析法及實物分析法配合田野調查,探查六堆客家地區祖牌之木雕紋飾,彙整分析祖牌紋飾所蘊之客家文化意象;產業實務部分則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瞭解祖牌製作過程與供需面,最後再以情境故事法將客家祖牌之紋飾應用在設計創意文化商品。本研究以祖牌紋飾分析作為出發點,嘗試藉由紋飾找尋客家意象,將客家文化的精神以文化加值與創意加分的概念進行設計應用,企圖在工藝產品與美學形象結合,觸動人們心底的記憶與感動。本研究成果發現:ㄧ、從祖牌木雕紋飾的獨特性顯現客家特質。二、祖牌的外觀變異,使得傳統客家祖牌幾近消失。三、祖牌之木雕紋飾中,以鳳凰、牡丹、喜鵲、梅花最常見,而龍紋及雲紋極為罕見,並以創新的思維運用祖牌紋飾成為創意文化商品。四、祖牌構造的天部構圖,發展出重要特色如下:(一)、天部構圖發展出「黃金定律」;耳部則左右對稱,紋飾搭配沒有一定規則。(二)、天部構圖中,鳳凰必定與牡丹搭配,喜鵲則與牡丹、梅花或菊花搭配。(三)、鳳凰不論是何種姿態,頭部必定面對天部之主體(中央)。將客家祖牌轉化為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裝飾品,實際作法可分四部分,分別是調查、設計、生產及行銷等方面著手。未來研究建議:一、樹立客家特色商品的品牌形象,打造客家文化創意商品的獨特性。二、客家文化創意商品開發與研究。 關鍵詞:六堆、客家祖牌、文化產業、木雕、紋飾、客家意象 林慧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5
99年 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文化之研究 本論文是關於「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文化」的研究,台灣客家族群在本島的北、中、南、東各地皆有,各區域的民情風俗是同中有異,各有其特色。而位在屏東平原內橫跨高屏兩地的六堆地區,因為保存大量的客家聚落,所以,當中的客家文化與習俗,特別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讓該區耆老即使逐漸凋零後,新生的後代子孫依然能了解祖先的智慧,並能傳承文化。客家人自稱是漢族的一系,故也擁有漢民族文化,漢民族的掃墓活動,客家人稱之為「掛紙」,但日期、儀式過程不盡相同。因此,除了探究掃墓祭祖的形成背景,了解其活動內容及意涵之外,本研究嘗試將客家地區的掛紙文化在日期、儀式過程、文化意涵三個方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與統整,並以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法深入了解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活動的現況及祭祀上的禮儀與禁忌,藉以完整紀錄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文化,並突顯其特色。此外,對於如何保存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文化提出建議,以實踐保存傳承已久的六堆客家優質特色及資源,將六堆文化轉化為順應時代變化的新客家文化,才是深根客家文化的具體實踐。 關鍵字:客家、祖先崇拜、掃墓、掛紙、六堆、清明 劉美芝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7
99年 從符號觀點論六堆地區長衫形制之意涵 客家長衫服飾的發展與客家族群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客家長衫形制符號的文化意涵,可瞭解客家族群人文發展的概況。本文運用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及相關理論,分析客家人文與客家長衫的文獻內容,探討客家長衫形制符號在客家族群的形成與運用概況。研究範圍;主要以台灣地區南部六堆客家鄉的長衫形制為主。研究內容分析;主要將長衫分為心理、社會、文化、服色、語言等,再採用相關理論及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學理論(Semiotics Theory),分析客家長衫的領、襟、袖、裾、服色、紋飾、其他(釦、材質)等。經由探討客家長衫形制符號的文化意涵,達到文化保存與傳承的目的。 關鍵字:客家、客家長衫、符號學、羅蘭巴特、服飾 涂惠枝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6
99年 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 本論文《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研究的內容主要鎖定贛語的中心區域-江西省。湖南、福建、安徽等地的贛語都是由江西贛語遷徙過去的。因此,要瞭解贛語,江西的贛語成了核心的關鍵。以江西省為研究範圍,討論江西省內的贛語與客語的相關語音音變類型與特殊音韻現象。研究成果可分聲母、韻母、聲調與韻尾。 彭心怡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99.1 15
99年 客家民謠的族群意識分析—以《臺灣客家民謠薪傳》為例 客家民謠有其特殊的傳唱特性,隨著時代改變也必然面臨存續問題。本研究透過文獻,印證客家民謠在客家民族生活上的重要性、歸納分析客家民謠歌詞的「族群意識」,並以「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為時間軸,探討以下問題: 一、最近廿年間,「客家族群意識」和客家民謠的關係?二、國內本土文化意識抬頭的過程中,「客家族群意識」的立基和消長?三、客家民謠未來如何繼續傳唱? 本研究以賴碧霞女士所著《臺灣客家民謠薪傳》一書為例,分析傳統客家山歌民謠歌詞內容的族群意識,輔以其他集結成冊的客家音樂出版品之歌詞做文本分析,有以下三點主要發現: 一、《臺灣客家民謠薪傳》一書收錄的80年代以前流傳的客家民謠,僅在「差異的察覺」、「族群的不平等感」及「命運的休戚與共感」等方面較能表現族群意識;二、客家民謠的存在和傳唱即是“客家族群意識”的具體展現。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讓流行創作類型的客家音樂有所成長,流行創作類型的客家歌曲其歌詞中展現比較多而具體的客家族群意識;三、傳統客家民謠的未來,有賴公部門持續挹注經費和傳唱者的心力。 關鍵字:客家、客家山歌、客家民謠、族群、族群意識 徐海倫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99.1 6
99年 國民小學客語教科書性別之內容分析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客語教科書之課文與圖片存在著哪些性別意識型態。研究四種不同的客語教科書版本:教育部部編版、康軒版、翰林版和桃園縣縣編版。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分析類目為性別出現比例、性別角色特質、性別關係、性別職業角色、性別服裝穿著;訪談對象為客語教師和客語教科書編輯委員。研究發現:(1)男性人物出現比例普遍高於女性(54.38%與45.62%)。(2)決策者與從事休閒活動的角色多為男性。(3)在性別關係上,仍存有性別刻板印象。(4)男性的職業角色較女性多元、專業。(5)大多數的楷模人物為男性,且涵蓋不同的領域。(6)在服裝穿著上,女孩運動時,常穿著裙子。最後,綜合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教師教學與教科書編寫者修訂之參考。 關鍵字:性別、性別平等教育、客語、國小教科書 陳玉樺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多元文化教育教學碩士班 99.6 6
99年 台灣客家俗諺中的數詞研究 客家俗諺語中的?詞,雖然只是簡單的短語,其語言背後的哲?常是發人深?的;它蘊含著許多的科學性、民族性、地域性及廣泛性,在文學上也有其價值,這是非常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議題。本?文嘗試從語義的角?,探討客家俗諺中?詞的文化內涵。在?詞間搭配形式的組合與語義形式中,一方面可?解?詞在實指與虛指間的使用特色;另一方面也藉著語義的內部形式表現,去認??詞俗諺所反映的意象;並經由修辭學的分析,深入探究?詞在文學的表現活?與風貌。透過這樣的研究,期盼能?解?詞在俗諺中,使用習慣與語義表現的文化意涵,讓大眾?清楚客家族群的深層文化,進而??於應用在生活中,使其源遠?長。客家俗諺?詞在搭配形式上、語意內容分?中、修辭的方式的研究探討中,得到以下幾點結果:一、?詞的使用情形與語義多寡成正比二、?詞表達語義內容,最重要的媒介是「人」與「物」三、?詞的修辭構詞明確,實虛之間應用?活四、?詞文化反映出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質五、?詞俗諺?學、?記的特徵,?適用於本土教學。 關鍵字:客家、俗諺語、?詞、文化意涵 謝淑援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9.6 7
99年 國小客語教科書的性別角色內容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中,客語教科書有關性別角色呈現情形,並比較「性別角色偏見」的差異性;此外還針對客語教科書呈現客家婦女特性及出現性別語言的情形進行檢視,以供日後出版商、編輯者、插圖美編人員及教師,在編輯教科書、安排插圖、和實施教學時的參考依據。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針對教材中的內文和圖片分別以「男女人次」、「角色特質」、「兩性關係」、「職業」和「楷模貢獻」作為分析類目,分析的教科書包含苗栗縣版、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桃園縣版和新竹市版等六個版本,共59 冊。透過量化統計和質性敘述,發現六個版本的出現人次都是男性較女性多;角色特質女性以情感性為主,男性除以工具性為多數之外,情感性特質逐漸增加;職業類別男性多元,且分布各個階層,女性則侷限在傳統上專屬女性的工作類型中;兩性關係以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女從的刻板印象為主;楷模貢獻除翰林版之外,其餘都是男性佔多數。因此,客語教科書中的性別角色,大都以傳統的刻板印象和具有偏見的情形出現,尚未反映性別平等教育的趨勢。成人性別角色偏見比較部分則發現,「比例不均」以桃園縣版最嚴重,其次是南一版;「具刻板印象」則是苗栗縣版最為嚴重,其次是康軒版;「偏差忽略」則是以苗栗縣版和新竹市最為嚴重,翰林版則無此現象。兒童性別角色「比例不均」的偏見以苗栗縣版最為嚴重,南一版次之;「具刻板印象」的偏見最嚴重的也是苗栗縣版,桃園縣版次之。此外,客家婦女特性反映出性別角色類型中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成熟發展的兩性化人格,因此客家婦女特性提供了絕佳的題材讓學童學習多元化的性別角色。但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內容都沒有出現客家婦女特性的說明,圖片部分也僅少數零星出現而已。在性別語言檢視部份發現,「佢」在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中皆獲得相對應為第三人稱代名詞「他」的共識,形成以男性為主體,女性為附屬的用法。其次,客語用字使用「先生」指稱教師和醫師,則產生名詞定義狹隘的情形。最後,部分版本出現「懶尸?」的課文標題,產生貶抑女性的情形。所以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均出現語言性別歧視情形。從客語教科書內容出現比例不均、具有刻板印象和偏見的性別角色,及對客家婦女取材不足,並出現語言性別歧視情形,本文總結認為:六個版本客語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訴求,以及傳遞客家文化的精神和特色,有待改進。 關鍵字:客語、客家婦女、教科書、性別角色、偏見、性別平等 劉淑惠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6 7
99年 台灣客家電影之敘事與文化意涵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台灣客家電影所呈現的客家?事與客家文化的意涵。研究方法是採?事理論的文本分析,以《小城故事》、《原鄉人》、《在那河畔青草青》、《冬冬的假期》以及《童年往事》等五部客家電影為研究文本,其研究結果如下:一、客家電影中有關客家敘事的呈現五部客家電影故事內容主要?述客家人遭遇困難、面臨逆境時,如何克服困難及解決問題,最後結果呈現都能迎刃而解、化險為夷的?事。由客家電影故事?述中,觀眾亦能透過主角解說,清楚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境及主角深層的內心世界。《小城故事》中文雄提前假釋,到三義客家小城找木雕老師傅學習技藝,並與其啞巴女兒阿秀產生愛情的?事,以一對父女為故事主軸,呈現父慈子孝、與世無爭的傳統客家家庭生活模式,片中有一段客家採茶大戲的呈現;《原鄉人》描述鍾理和一生經歷的傳記故事為?事主軸,終其一生堅持寫作之路與愛情婚姻,並克服身體病魔考驗,留下客家文人之典範;《在那河畔青草青》描述來自台北客籍代課老師盧大年,到內灣國小教書的故事,並與小鎮學生熟識及女老師的戀情,影片呈現客家聚落鄉土之情;《冬冬的假期》從冬冬的?述,瞭解客家小孩以自己眼光看待交錯複雜的成人世界,片中呈現客家聚落場景;《童年往事》由客家青年阿孝成長的過程, ?述客家家庭上一代長輩的原鄉情結及自己落地生根的故事。二、客家電影所呈現的客家文化意涵由上述五部客家電影的分析,其中所呈現客家文化義涵如下: (一) 重視親情、生命價值及不忘本的客家社會:客家電影呈現客家社會的組織體系是「父當家,母持家」、「重男輕女」及「慎終追遠,敬老尊賢」之倫理觀念社會,而且「我群意識」概念相當的濃厚。 (二) 愛鄉土的客家庄文化:客家電影呈現客家人居住環境大都是山脈綿亙交通不便,耕地、糧食不足,形成封閉、保守、自給自足、相互合作、團結的客家庄文化,但無形中也影響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 (三) 刻苦與硬頸的精神:客家電影呈現客家人勤勉、刻苦、務實、耐勞…等美德,但也呈現客家人好動、勇猛、冒險、健身、頑強、固執、保守、權威、硬耿等文化特徵,這象徵著早期客家人流浪、遷徙、開墾等艱辛生活中磨練出的刻苦與硬頸精神。 (四) 重視傳統文化之形象:客家電影呈現客家採茶大戲、客家傳統木雕藝術、客家藍衫風情、客家建築、客家語言、伯公廟等傳統文化形象,這是客家族群特有的傳統藝術和信仰文化。 (五) 重視傳統的客家女性角色:客家電影呈現客家婦女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除傳宗接代及侍候公婆外,特別注重「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田頭鍋尾」及「針頭線尾」等四項婦工。 (六) 重視禮俗制度的婚姻關係:客家電影呈現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制度,以「傳宗接代」為目的,並重視「門當戶對」、「明媒正娶」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客家傳統禮俗制度以及婚姻觀念。綜合以上,本研究經由分析客家電影中的客家?事和文化意涵,瞭解客家電影內容?述的客家人在遭遇困難、面臨逆境時,克服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其結果呈現都能化險為夷的?事,同時呈現客家人擁有重視親情和生命價值的社會體系、愛鄉土的客家庄文化、刻苦與硬頸的精神、重視傳統文化之形象、重視傳統的客家女性角色以及重視禮俗制度的婚姻關係。 關鍵字:客家、客家電影、客家?事、客家文化意涵 李佩芝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7
99年 從傳統到現代:客家電視台新聞華客語詞彙對應與轉換之探析 本?文從客家電視台新聞實務工作經驗中,探析客家話?經斷層,站上發聲舞台後,華、客語詞彙對應與轉換面?哪些困境?並嘗試將展現在客家電視台新聞中的客家次方言,以所觀察到的多采風貌、南?差?與新舊詞彙變化,加以記?探析從傳統到現代,客家話的詞彙有哪些變化?透過?與觀察、文獻與辭書查考、並以敘事描寫方式,將學者專家與耆?的口述解?加以記?。藉以探析華、客語對譯與語際交?之間,或客家族群內部的文化、語用?差有哪些堂奧?進而?思客家族群對客家話的認知與態?。 本研究就客家電視台新聞華、客語詞彙對應與轉換的現況中,首先探析「?四縣」客家話在語音上現今呈現的聲母、韻母之誤?和「牽聲」的失?等現象與變化,從而發現近??在語音上有哪些新添的?變;並從?活的舊詞彙與舊詞彙的消減替換等角?,探析舊詞彙有哪些消長。同時瞭解客家電視台面對新詞彙或外?詞的輸入,與面對統稱與學名及國名時如何處?客家詞彙;以及客家詞彙在新、舊時代的?同解?又如何因應等綜合問題。 最後,綜合回顧現階段客家話舊詞、新語需面對的各種課題中,檢視並歸納客家電視台華、客語對應與轉換的實務處?方式;歸納結?,??固有舊詞彙或新詞彙,面對華、客語對應與轉換,首先要擺脫字面之限制,自動?換華、客語思?,回歸到語言文化層面中思維,才可能找到適當的對譯語詞,?無法找出相對譯之語詞,最後得以字面音譯。 關鍵詞:客家話、方言、詞彙、對應與轉換、翻譯 陳美蓉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6 6
99年 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 長久以?,每當?及客家?性,皆會以「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此「四頭四尾」集養育、農務、廚事、衣飾於一身的多重形象肯定、讚譽客家?性的犧牲奉獻以及勤敏能幹;許多客籍男性作家作品中所描繪彩畫的,亦是客家?性勤儉、剛毅、內歛、典雅的特質;至今,傳統的客家聚?依舊以此標準,做為教育下一代的規範準則。 然而,除?勤儉持家、恪守美德,客家?性對於傳統社會以及客籍男性作家筆下所刻意塑造的?想?性的外爍形象,是否產生自我認同的?難困境?這樣的困境造成?何種影響? 本?文以?性主義??與客家文學研究為脈絡,?述?性主義思潮在台灣的影響,探討客籍?性作家詩文創作的??與意涵,企圖破除傳統的刻板印象以及父權社會體制的規範,將過去刻意壓抑?性的自我意?凝結聚焦,透過?性主體的視角,引出傳統客家?性的多重角色,藉此?述客家社會與客家文學中的?性意象,讓客家?性有機會從自身角?出發開展,聽?自己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主性。 關鍵詞:客家 客家文學 客家?性 ?性形象 ?性主義 林惠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9.6 6
98年 閩客族群選舉動員之比較—以苗栗縣為例 謝育真 東海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98.1 6
98年 通霄地區的客家族群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初探 冉明珠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5 6
98年 《羅芳伯傳奇》中的認同與流離 台灣傳統戲劇在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下,必須改變傳統表演形式,以避免凋萎。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結合客家傳統戲曲與加入西方劇場舞台劇的新元素,以便於將客家戲曲革新的大戲《羅芳伯傳奇》於2006年在國家劇院演出。表演劇本發想於李喬,以廣東嘉應州客家人「羅芳伯」開墾東婆羅洲史實改編而成,敘述客家人移民南洋的故事,此表演呈現客家族群的離散,凸顯客家移民的硬頸精神,此外,這表演投射出客家移民在異地提倡中國文化與建構國族認同的想像。本論文探討台灣本土劇種---客家大戲的發展,討論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羅芳伯傳奇》的表演之戲劇表演形式,並檢視移民社會意涵。其中,透過戲劇化劇情文本,劇場再現客家移民婆羅洲的故事,援引西方劇場理論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所提出之「疏離理論」,分析此演出的戲劇形式與結構。藉該劇之再戲劇化(Retheatricalization),筆者亦結合「離散」理論,詮釋婆羅洲邊陲社會中,客家與當地族群的互動過程裡,所呈現的文化交流現象。關鍵字: 客家大戲,《羅芳伯傳奇》,疏離理論,再戲劇化,離散 賴惠真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8.3 6
98年 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 一向以?,客家族群的音?是豐富的、多樣的。舉凡山歌、小調、戲曲、童謠,無一?是客家族群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但隨著時代的改變,?輕一代的客家子弟,?會??會聽客家話的人相當多,大多?人只能聽懂一點點的客家話,至於?一口??的客家話,簡直比登天還難,所以有心人士為?讓客家人在客家文化薪火傳承中,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認同,在1990 ?代前後,客家歌曲的創作者?續為客家歌曲創作,以多元的形式?詮釋客家歌曲,?僅為它注入新生命,其質與?的成果也是有目共賭,在???界的?曲獎競賽中尤?到其?勢洶洶的輝煌紀?。本研究以客家??歌曲為主題,初步先將創作歌手的專輯一一分析,歸納出族群再現的特色,再運用深?訪談法?探?創作歌手以及文化仲介者對於客家??音?的想法與經驗意義。研究發現客家??音?所代表的客家意象非常的多元,它創造出歌手們想要的客家文化,型塑自己想要的客家意象並且超脫過去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以及為客家族群找尋新方向。而客家??音??僅喚起閱聽者身為客家人血緣的本質;也喚醒閱聽者回鄉的心情;另外客家??音?中的語言元素也是造成文化認同的最大關鍵,使得客家??音?成為客家族群的重要表現與認同象徵。 楊蕙嘉 元智大學 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98.1 6
98年 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1945) 地方精英是中國主流及核心文化的傳承者,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通常能夠擔任官府與百姓之間的橋樑。本文即以「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 - 1945)」為題,以史料分析為主,並輔以田野訪查,藉由西湖劉恩寬家族在地方上所扮演的領導與教化角色,來探究台灣精英在地方與俗民之間,如何因應與面對清朝及日本兩個不同時代的轉變。苗栗西湖的劉家在來台祖劉恩寬及來台二世、三世子孫以拓墾的方式累積了豐厚的田產後,建造了雲梯書院,並且透過科舉考試與捐納方式培育自家子弟,使其成為國家認可的地方精英,在地方上擁有一定的身分地位,並協助清朝官府治理地方。不管是團練防?、聯庄護鄉、為人保結、協助徵收台北府建城經費或是為民喉舌,都顯現出劉家在鄉社的影響力,已與政治權力產生連結。在歷史的洪流下,政治產生變局,台灣成為日本統治的殖民地,而劉家的雲梯書院也轉變為戒煙的鸞堂修省堂,但劉家從清朝累積起來的地位、勢力以及豐裕的財力,提供家族子弟接受日本教育的機會,使得族人延續了清朝時期在地方上的特權和地位。同時,劉家也藉由鸞堂、寺廟、詩社、信用組合及水利會等公共空間,成功的厚植了自己的象徵資本及文化權力網絡。不管是清朝或日治,劉家面對不同時代的轉變,儘管過程中有所反抗與妥協,但在面對不同的政權時,劉家始終能利用文字知識及鸞書《洗甲心波》的文化資本,維持其地方教化與領導的角色,展現在地的威望;甚至透過鸞書來教化俗民,使其成為一個奉公守法、知禮習儀的單位,亦即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團體。 關鍵字:書院、鸞堂、地方精英、洗甲心波、劉恩寬家族 陳瑞霞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6
98年 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之社會網絡分析:以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為例 近年來,臺灣新移民人數急遽增加,成為臺灣在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外的另一族群,也使台灣朝向多元文化的社會。本研究探討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與社會網絡,乃以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中客家與非客家籍面向為探討,利用跨部門合作理論作為工具面分析其實施狀況,及瞭解各部門政策網絡互動情形,並透過批判種族理論為主軸,反思探討其處境與教育等問題。同時藉由社會網絡檢視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四大方案與活動內容,此外,再就最後冀望探析出政府和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各項方案、活動及新移民政策網絡,對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的教育、人口變化、生活適應等有何影響。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透過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新移民政策相關利害關係人。研究發現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社會網絡之分析可歸納為政策面、理論面、執行面與實踐面四個面向。至於YWCA 在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對新移民政策議題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作用,本研究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析探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政策網絡連結關係發現,以YWCA 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位居網路核心,並透過社會局和教育局兩大公部門主軸結合各單位,換言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利用多元化的方案、活動與政策網絡,對於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有實質幫助,並改善與解決其面臨的各項問題。 李瑞珍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客家族群社區參與之研究—以南桃園地區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社區?與之研究。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明本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主要名詞釋義;第四節為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茲依序分述之。 萬智宇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1 6
98年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台灣政治發展「地方派系」是很普遍的現象,且長期以?操縱著地方政權,並在各種?型的選舉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要?解地方政治就必須先要?解地方派系。研究地方派系政治的學術?文相當多,大多是以縣為主要研究對象,鄉鎮層級是地方自治最小單位,針對鄉鎮地區地方政治研究甚少,?遑?是客家地區做深入探析者,本研究欲探討苗?縣頭份鎮地方派系、社團、族群、政黨在選舉的過程中,對地方政治的衝擊與相互間的影響。主要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深?訪談作為研究的主體。而以往僅用派系的角??探討,本研究試圖加入社團、族群、政黨等影響選舉的因素,?瞭解因素間對地方選舉結果的影響。從研究中?解派系在選舉競爭時,如何經營、動員地方樁角與社團,並以「恩庇—侍從關係」???解釋地方派系的形成,試圖從地方派系和社團關係網絡的角?,?瞭解是否對地方政治產生影響,並對於地方派系、社團的運作、活動場域作初步分析,藉由探討2005?、2007?頭份鎮長選舉分析地方派系、社團網絡、族群、政黨互相間的關係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從研究發現?次的選舉決定選舉勝負的因素中,社團動員所佔角色大幅提升,並以本研究的結?及發現,對於未?頭份鎮地方政治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方向。關鍵字:地方派系、社團、族群、頭份鎮長、恩庇-侍從?? 洪志彥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民眾觀賞客家電視台節目觀感之實證研究 客家電視台開播至今六年,歷經三次管理更迭,目前隸屬公廣集團,逐步走向非營利全民電視頻道。目前有多項節目內容被政府與民間媒體監督機構推薦為「優良節目」,然而客家電視台節目始終無法佔有固定比例的收視群眾,且難以吸納廣泛年齡層的固定觀眾。故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方法,以「節目內容品質傳遞」、「節目內容影響程度」、「電視台公共經營」三大構面作為實證調查的分析主軸。本研究對象以觀賞過客家電視台節目之觀眾為問卷發放對象,從問卷的分析整理中,瞭解民眾觀賞客家電視頻道之現況:包含觀看頻率、喜好類型、2008年印象最深刻之節目、客家電視台之訊息敏感度和主動觀看意願調查、以及心目中認為理想的優質客家節目應具備哪些元素與觀眾建議。 研究發現多數人肯定其節目品質,但是在創意和娛樂性不足,且忠實觀賞群眾仍以中老年人為主,而因為單一節目台的播出方式,導致客家節目不易於其他台曝光,逐漸失去接觸多元群眾的功能,產生族群間的隔離現象。本研究可作為客家電視節目製作參考,並且透過融合民眾期待與真實現況的表達,期能使客家電視台的節目日益精進,成為質量兼備的優良頻道。 關鍵字:客家電視台、優質節目、客家節目、公廣集團 徐巧昀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6 6
98年 從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論母語受教權之憲法保障 范夢婷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7.6 7
98年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九二一地震至今已十年,原本客家地區新社,因地震後社會文化結構變遷,使在地客家文化消逝快速,重建產業及地方文化精神的重塑和新的社會價值定位,關係著社區整體發展與文化精神傳承,有鑒於此,除了提升區域產業文化振興社區之外,促使地區客家文化價值定位與薪傳是刻不容緩的事。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法為主,針對籌劃推動成員,包括公所課長、文史協會、社區促進協會、活動規劃專員、農會推廣人員及地方具代表性居民進行深度訪談,研究者並深入社區參與事件個案研討及區域代表性活動觀察記錄,旨在探討客家居民對區域再結構文化再創造,客家文化意象的再現及地方文化產業的轉化或創新,此區域政策規劃成效對居民的影響。 研究發現歸納如下:一、產業文化的創新關係著聚落居民實質經濟生活面,凸顯規劃者調節整合機制的功能與意義,對區域發展是重要的。二、重建區域內因社會結構變遷,有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介入,使連結機制之運作,更加複雜與重要,因此在地文化的再現是區域文化重塑的價值核心。三、區域呈現新的結構與文化的創新,如何使區域產業、文化再創造變的更具意義,透過經驗過程,區域居民意識所表達的期望結構,也就是居民認同是關鍵。 本研究期望能給與現行政策規劃者、地方組織與居民及後續研究者反思參考。亦期盼本研究對新社客家文化再現、薪傳與永續性發展的推動有所裨益,促使社會大眾對新社的客家人文有更深入瞭解。 關鍵字:重建區域、客家文化意象、區域認同、文化價值定位、文化產業 王雅筑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型態與影響之研究 2003年7月1日,全球第一個標榜客家的全頻道-客家電視台誕生!這個由行政院客委會編列預算運作的電視台,目的是為發揚客家文化,培育客家傳播人才。而在整個電視台裡工作人員最多的是新聞部,此部門目前負責產製出每天三節、每節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客家新聞,以及數個塊狀新聞性節目。然而製播的客家新聞,收視表現與受到的關注,始終未如預期,原因何在?本研究試以客家電視新聞製播五大環節(播報、採訪、過音、編輯、鏡面),分析其處理型態及衍生之影響。本研究使用針對一般媒體資深業界人士進行之深度訪談法、針對客家電視新聞觀眾進行之焦點團體座談法,以及研究者本身曾參與客家電視新聞部工作之觀察、並與客家電視台長官和第一線新聞工作者意見交流之參與觀察法,三法並行。研究發現受訪者對客家電視新聞期許甚深,普遍希望能更增加新聞的多元性與創意思維,並強化客家特質,讓新聞更好看、製播品質更具競爭力。此外,觀眾代表對客家電視新聞處理五大環節喜好度之排序,統計結果為:鏡面>編輯>採訪>過音>播報,可供客台參考。綜言之,「人民為本、客家為體、專業為用」是客家電視三大營運理念,但什麼樣的表現才是「新聞專業」?本研究認為,由於觀眾在台灣商業媒體長期洗禮下養成的收視習慣,在看待公共族群頻道時應做調整;至於客台新聞製播單位也須重視觀眾意見,積極互動,才能發揮媒體影響力。 關鍵字: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公廣集團、收視行為、媒體近用 宋菁玲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5
98年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橫山鄉為例 每個社會與時期,皆因不同的歷史背景,而有特別關注的議題。在臺灣,欲振興地域發展,公部門積極推動社區政策的執行,以做為一項計畫性投資地域所進行或導引的過程,並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的轉化,試圖賦予公民實踐其文化權利,再經由充分釋放資源、活化社會群體,期以重新詮釋具有地域特色之文化性公共事務。換言之,臺灣的社區政策以為發掘在地文化之異質性,是一種公部門為求改善區域內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驅動過程,最終為營造一個健全的地域發展。 然而,檢視目前臺灣的地域發展狀態,正面臨同質化的高度競爭。就核心的社區政策而言,多數側重於經濟層面之發展,而經濟因素固然支配了整個發展的過程,在執行上也收得立竿見影之成效,但卻因此被商業化主導,以致於地方政府在興建文化設施、舉辦藝文活動僅具有炫耀與實驗的性質,對於地域永續發展的概念皆略顯薄弱,進而衍生出發展失衡的問題以及公共疏離的現象。是否正因為公民參與的想像與社造理念的實踐有顯著的差距,使得公民浸信於發展框架下的商業營造,進而漠視群體導向的社區意識。 本研究首先將臺灣社區政策的發展脈絡視為一動態體,並非依時間規模而劃分成為三個時期;其次,為建構地域發展之整體性,本研究界定的地域發展可從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層面來探討,並將各個層面分別聚焦於政府政策、產業經濟、社會意向與文化環境。最後,以新竹縣橫山鄉為研究個案,探討不同歷程之社區政策,在滿足公民認同和導引公民參與的同時,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文化轉向以及空間活化,對於橫山鄉發展的演繹過程中,乃至於地域活化與社區營造之成效,產生何種程度之影響。據此,希冀找到潛藏的問題以及過程中的地域變化和觀念轉變之關鍵,復以提出未來執行或擬定相關議題之建議,俾供橫山鄉之地方社團、社區居民、公部門與業者調整該地域發展之參考。 關鍵詞:社區政策、地域發展、橫山鄉 張瑟玉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6 6
98年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台灣在1994 年起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其所強調的是「由下而上」的操作模式,而許多地區的社區營造都是借重非營利組織的大力參與才能彰顯出成效,達到「社區充權」的目的,可以說「社區營造運動」正好提供非營利組織一個讓它展現其社會參與角色功能的揮灑空間。 本研究是藉由客家地區「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以「社區充權」的理論,來探討一個企業捐助型、而且是由外地進駐到客家地區的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功能。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根據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個案分析,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因緣際會的參與了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主導者,也是溝通者。二、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以維修古蹟作為社區營造的示範,使北埔客家老聚落內的古蹟連成一個帶狀,成了北埔鄉發展客家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三、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創造了客家地區文化產業的新商機,使傳統客家產業復甦,讓「客家」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四、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發揮凝聚社區居民共同意識的效益,達到社區充權、培力的目標。五、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展現了獨特的社區營造操作模式,為企業捐助型非營利組織參與公民社會,協力政府推行公共政策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關鍵字】非營利組織、社區充權、客家社區、社區總體營造、金廣福文教基金會。 彭瑞麟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我不住在「竹籬笆」:一個外省女性的客家村落生命史(1950-1980) 本研究主張外省人異質性的立場,探討外省人本土化的經驗,藉由深度訪談及文獻史料建構出一位散居外省女性的生命經驗,並呈現外省人在客家村落的生活圖像。本論文共有七章,第一章為導論,其後的結構分為故事與分析:第二章仿《金翅》的敘事性筆法,呈現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從外省人、社區及女性等三重視野來檢視一個客家村落的外省移民家庭故事;從故事到分析,均以移民為貫串的軸線。最後以第六章結論收結,第七章餘論則是主結構外的省思。本研究嘗試避開對外省人預設的本質化,而將焦點轉移至移民適應的研究面向,討論集居與散居在適應典型上的差異,也因而透顯外省人並不具有外省族群的意識與認同;在進一步探究散居的移民個體的認同傾向時,發現在個體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上,個體本身具有主體性與能動性,社會與文化也有其彈性與包容力,能吸納異質的元素,在互動過程中促成社區的變遷,移民個體產生在地的認同;研究對象的性別也顯現差異性,女性移民個體在台灣既成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仍受到侷限,但移民淺根與游移的特性正是突破結構限制的利基點,本研究對象因此透過行動實踐而定義自己,也反映女性角色在時代變遷中的改變。 易星萍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5
98年 1987-2008年台灣客家議題發展之研究:以客家雜誌為例 隨著1980年代台灣客家運動的興起,客家議題也逐漸受到社會大眾與政府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1987-2008年台灣客家議題的發展情形。研究方法是採用內容分析法,以客家風雲雜誌、客家雜誌為樣本,藉由雜誌歷年來所刊載的內容以了解客家議題的發展過程與變化趨勢。本研究參酌客家運動歷年來的訴求主軸與目前客家族群的發展現況,並考量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在主題類目的建構上主要分成五大類,分別是:語言類、政治類、社會類、教育與文化類,以及其他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方法上,則是使用次數分析,亦即計算其次數、百分比並進行排序與比較。為了能進一步理解報導內容在整個環境脈絡中的意義,也採取質化的詮釋分析分式,以了解客家議題的實質內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兼採質、量並重的方式。 最後的研究結果發現,語言是雜誌所關注的首要議題,其次為政治,文化與教育則是新時代關注的議題。次類目則是以選舉和廣播電視為討論次數最多。在客家議題的發展過程中,本研究歸結為客家運動帶動了議題的發展,且客家議題首先取得媒體議程地位,然後再發展為一般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公共議程,最後再進入政府議程中,而促使客家議題進入政府議程地位的主要關鍵在於選舉。 關鍵字:客家議題、客家運動、客家雜誌、議程設定 李雅婷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6 6
98年 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 台灣是一個由來自中國大陸沿海省份的移民所組成的社會。因漢人祖籍不同而產生漳、泉、粵、潮的語言文化差異,造成族群間劇烈競爭是必然的過程。本文所指的屏東萬巒佳佐地區,在清初應隸屬港東上里區域,大致為東港溪以南地區,原來是鳳山八社中的力力社和加藤社的活動範圍。就地理位置而言,他位處在潮州斷層地帶,東有大武山做屏障,雨水豐沛,南有沖積扇型的平原;就族群分布而言,漢人在此建立了客家、閩南兩大區塊。 佳佐地區西疆六堆客家的「先鋒堆」-萬巒,北臨平埔族的赤山、萬金和加匏朗,東界即是「生番」出入狩獵的傀儡山。清雍正一七○○年左右有來自廣東省饒平新墟縣長彬鄉的「吳陳」家族,她們的原鄉屬於饒平潮州府,語言為潮汕音;吳陳家族從崁頂、潮州、四春、泗林,一路推進到佳佐地區,夾雜在平埔族、傀儡山的生番與「六堆」客家族群之間,建立聚落進行拓墾。 尤其是以陳超為主的支脈,直到日治糖業發展時期,透過土地仲介關係,建立家族的政經地位,進而從事政治、土地開發、經營商行,經濟發展達到最顛峰。以致家族枝繁葉茂,建立大片莊園,迄今吳陳家族子孫人口繁衍超過2000人,其家族歷史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本文是以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的拓墾區域為研究主體,時間、空間領域,以清末民初與日治時期為斷限;研究以佳佐陳超家族為主軸外,盤巨大潮州地區的還有三大拓墾勢力,他們都是來自同一區域的饒平,研究包括有:元勝陳、廣源陳、長彬吳陳。 期盼能就陳超家族的連綿發展過程,透過資料顯示所涵蓋的點、線、面史料,可以窺探本區塊漢人拓墾與發展的情形。做為學術的呈現,列為爾後漢人拓墾區域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漢人拓墾、加走庄、饒平長彬、吳陳家族、潮州人 邱坤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7
98年 內埔地區北客移民及文化之探討 南部客家地區經過清康熙60年(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後,高屏地區的客家先民就被視為保家衛國的六堆義民,此團結抵禦外虜的氣氛,奠定了日後南部客家聚落開墾的基礎。在六堆開墾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北部客家人(多為桃園、新竹和苗栗等地),因為地形崎嶇、土地貧瘠荒涼等因素,加上人口增加的壓力,於是逐漸往別的地方遷徙,南部客家聚落中的各大庄頭於是成為他們選擇的目標之一。在南部客家人的眼中,他們就是所謂的「台北人」,而台北人建立的庄頭就是「台北庄」。整個台灣人口之遷移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有家族小規模的遷徙,有村莊大規模的遷徙。如果說原鄉祖先從中國大陸遷徙至台灣的第一代開始算第一次遷徙,相對於這樣的遷徙,到了台灣本島後又因環境、經濟與政治等因素而再次遷徙的次數而言,那就是本文所探討的「北客遷徙」。無論以何種型態居住在內埔地區,南客與北客都有諸多生活習慣上的不同,例如語言、農耕習慣和年節習俗等。雖然同為客家人,但語言與生長背景的不同,是否會造成與當地人溝通的困擾與誤會?是否因南北氣候差異造成生活作息不同,而被當地人視為他族排斥?在與當地人相處過程中,是否曾遭受什麼樣不平等的待遇,抑或在融合過程中發生過什麼特殊的事件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將探討北客的遷徙與在當地生活的狀況,面向包括遷徙的原因、過程、宗教信仰、居住空間、年節習俗與當地居民互動等事項。關鍵字:客家、北客、移民、內埔、台北庄、台北人 鍾文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6
98年 萬巒鄉客家婦女「偋間角」的敘事分析 本論文旨在探討萬巒鄉客家婦女老中青三個世代的「偋間角」。本文以萬巒鄉十五位客家婦女的「偋間角」敘事為主體,依照產婦「如何對待坐月子?」、「如何看待和他人的關係?」、「如何看待坐月子?」及「西方醫療體系對『偋間角』的影響」為主軸,採用「敘事分析」中「類別—內容」的研究方法,找出「偋間角」更深層的脈絡。研究發現每個世代都有其「偋間角」的「壓力」來源,她們的觀念與當時的社會緊緊相扣,而她們也用著當時社會應許的態度回應著「偋間角」的人與事。對於「偋間角」的人與事,三個世代期望不同,則影響了她們在坐月子當下的心情,其中以新一代客家婦女,考量最多,心情最為複雜。「偋間角」的方式和人際互動見證了經濟改善後物資豐富、醫療技術的進步、客家婦女地位的提升、夫妻關係的改變,還有兩性平權的風氣。「坐月子」由長輩為照顧者的特性,讓西方醫療體系的影響力晚了一個世代;新一代的客家婦女依賴產後檢查確保自身健康,西方醫療體系的育兒知識也漸漸取代了傳統口耳相傳的經驗談,成為新手媽媽和寶寶的「安全感」來源;然而她們也必須克服在家坐月子時,離開「西方醫學」的「不安全感」,以及面對和堅持傳統作法的家人時的溝通問題。本研究之貢獻在於將三個世代的客家婦女「偋間角」的敘事作進一步的分析,比較她們坐月子的方式、其後的意義,人際觀以及當下自我的心情觀照。對於受訪者與作者而言,這篇論文的完成象徵著對於客家婦女坐月子文化的反思:有過坐月子經驗的讀者可藉由其中的論述回溯記憶,重新詮釋自己的生命故事;尚未經歷或是未來身邊有人坐月子的讀者,則可以藉由本文開展另類的思考觀點。在這其中,或許存在著翻轉傳統「偋間角」文化對客家女性束縛的可能性。關鍵字:客家婦女、坐月子、偋間角、敘事分析、醫療化 李郁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7
98年 社區主義觀點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以新屋鄉農會穀倉為例 「閒置空間再利用」是近年來國內重要的文化政策,也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新屋鄉農會穀倉在面臨即將拆除重建為新屋鄉農會辦公大樓的命運之下,在各界人士認為它是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也是見證地方發展的活歷史,因此居中協調希望保留再利用,並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新屋鄉農會穀倉的再生如同大部份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模式,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政策決策模式,鮮少與地方及社區做結合。 本研究從「社區主義」的觀點出發,以社區居民的角度及觀點來透析「閒置空間再利用」等地方性議題發展,並使用質化研究方法中的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收集本研究所需之資料,希冀達成以下目的: (1)瞭解新屋鄉農會穀倉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背景形成之過程以及其發展定位;(2)以社區主義??為基礎,探?研究個案在閒置空間再利用過程中,政府部門、農會、社區居民及地方組織在互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因應措施;(3)藉由探討個案的實際情況與現行政策下,瞭解社區主義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作法及可行性(4)提供相關建議作為政府及其他單位於未來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之參考。 徐業華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6 6
98年 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 本文的全篇要旨在於以「臺灣客家」觀點詮釋臺灣史,最後並據此提出「臺灣客家史觀」以檢視1895 年發生在臺灣的乙未抗日戰爭。本文的研究途徑結合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向度;研究架構上則以臺灣作為核心地區,觀察這塊土地上的長時期的社會結構;與此同時也「以結構主義為方法」,以說明「臺灣客家族群」作為具有結構性變遷的社會事實,並據此合理的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論點。 本文在論述過程中,緊緊扣住臺灣史上的兩條重要脈絡,一是義民,一是平埔族的漢化;前者首創於臺灣客家庄,而後遍及全臺各地並成為清領臺灣時期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本文也特別提出義民先於民變而存在的事實。後者則是構成當前臺灣人的主要結構之一,本文以「賜姓」、「族譜」、「烝嘗」三部曲來說明平埔族的漢化,這種不可逆轉的同化過程確是歷史的悲劇與無奈,卻也為臺灣漢人注入新血與生命力,惟本文雖以臺灣客家譜牒為例,但事實上也是當前大多數臺灣漢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從這兩條軸線的長時段觀察,正是本文據以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基石。 本文最後以「臺灣客家史觀」重新檢視1895 年乙未戰爭的始末。學者們過去多以各種「民族主義」情緒解讀這場戰爭,因之完全無法合理解釋為何戰場上爭相出現義民軍以及仕紳們冒死抗日的現象。本文則認為,偏離土地即偏離史實;惟有以本土的、長時段的觀察,方足以理解臺灣史上的各種事件與現象,職是,本文最後也暗示以多元觀點解讀臺灣史的可能,亦即,各族群、社群甚至各家族,也能利用本文的論述架構各自解讀各種史事史蹟,以摒棄任何標準化或霸權式的一元觀點。 關鍵詞:臺灣客家史觀、臺灣民主國、乙未戰爭、客家、義民、平埔族、結構主義 薛雲峰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8.7 15
98年 聚落、信仰與地方精英:以美濃二月戲為例 黃美珍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1 6
98年 苗栗造橋客家八音樂師蘇添富之研究 本論文以文獻蒐集方式,整理前人研究的成果,訂定台灣北部客家八音的定義為何,並藉以建構整個台灣北部客家八音團的現況,論文中詳細描述蘇添富個人之師承系統、學藝過程、演藝經歷,並根據田野調查錄製之八音技藝音樂內容進行音樂分析與探討。本文中對於音樂內容的探討,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八音與歲時祭儀的結合,描述八音在歲時祭儀中與儀式如何搭配使用,並針對三大節日之田野錄音內容,採譜並分析,當中針對蘇添富吹奏語法--弄噠與收噠仔的習慣語法詳加說明。第二部份為蘇添富八音技藝之保存,為完整保存其八音技藝,採精緻錄音方式,同時呈現口傳工尺譜、唸唱工尺譜以及演奏譜,其中演奏譜更以五線譜、簡譜以及工尺譜共同呈現其樂曲內容,供後人研究對照。 關鍵字:苗栗造橋、客家音樂、客家八音、蘇添富 黃筠軒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6.6 8
98年 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 新瓦屋花鼓隊是一支傳統的客家陣頭,在現代臺灣的各式民間陣頭中獨具特色。從民國三十六年至今,歷經六十多年的成長、變遷,陪伴著臺灣社會的轉型與發展,記錄了客家族群常民生活的內涵與歷史文化的軌跡。尤其是近年來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地方文化產業的重要項目之一,不論是對其自身的發展與傳承,或是對族群意識、社區營造以及文化認同都產生了很大的機體性影響。 本研究基於符號學(Semiology)的理論,試圖從多樣及多義性的歷史資料及口述內容中,藉著實地的田野工作,將相關的文獻記錄、參與者的不同記憶、甚至於各自的解釋與觀點,在尊重其可被多重認同及詮釋的基礎上,將資料重新置於具有「述說」(speech)意涵的文化脈絡與角度來考量;從族群、社區、展演、產業等幾個面向,將概念、操作、現象這幾個相關卻又不同的層次,精確而系統性的記錄與描述,並進一步的分析及詮釋,以期建構具有「語言」(language)結構性意涵的整體關連。 ?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為客家與花鼓,包括客家概述,客家表演藝術的類型與特色以及客家花鼓探源。第三章為新瓦屋的客家花鼓,除了介紹新瓦屋聚落之外,也進一步探究新瓦屋花鼓隊的緣起及其沿革與現況。第四章為花鼓隊的音樂民族誌,內容描述新瓦屋花鼓隊的編制、隊形、演員、角色、樂器、道具、技法與表現以及運作等,以認識新瓦屋花鼓隊的展演內容與藝術內涵。第五章為新瓦屋的花鼓論述,是將新瓦屋花鼓隊視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其被運用、表現和展演的方式和型態,來解析它被賦予的意義內涵及文化價值。第六章結論,為本論文之總結及後續相關發展問題之建議與反思。 新瓦屋花鼓已為臺灣地區客家族群的重要表徵之一,它展現了客家常民文化中滑稽與逆向的丑角意識與審美特質,其寬鬆、彈性的架構,使得其展演具有著吸納與應變的能力,並因而豐富了多變的內涵。新瓦屋花鼓的起源、發展與變遷的歷程,與時代的脈動同步而並進,在目前學界對客家陣頭的相關研究仍嫌不足的情況下,此一研究或可對客家表演藝術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可資參考的建議與方向。 陳怡妃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教學碩士班 98.5 7
98年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本論文主要是針對六堆地區的地名做研究,並探討六堆客家人由原鄉移民至臺灣後,在開墾過程中所發生種種地名上的演變,其對客家現在及未來發展的影響。 首先,由歷代占領臺灣的國家來看漢人何時定居臺灣南部?客家人在這段時間裡有多少人來台?何時開始在下淡水地區開墾?並從其祖籍及客家話在中國大陸分佈的區域來做推測。 再來是六堆名稱如何形成及被定位?至今六堆組織的功能為何?並從自然環境、與原住民的關係及行政區域的劃分來探討六堆的範圍。對地名的探討則是從村莊中部落小地名在地方開發、水利發展及分類械鬥中來論述,針對各個鄉鎮的情況做分門別類,每個地區地名來由並不完全相同,要從地名的特性上得知。 此外在語言及詞類上也可以看出地名受到的影響,除了原本講的四縣客家話外,在臺灣多元族群的環境及歷代不同統治者的交替下,語言受到的變化,並從詞語的分類去分析地名的來源。 最後,再由文學及文化上來做分析,從民間文學中去了解一般民眾的生活情況,當地人流傳的文學有哪些?藉此可以看出六堆客家人真誠樸實的一面,而文化上則是強調客家人在面對外族統治時的應變能力。 劉相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4 6
98年 清代竹塹東部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竹塹內山地區合興庄的土地?墾?程。竹塹內山地區自?即為高山原住民的生活?域,墾戶以隘設墾隨的方式,?斷擴展墾區庄範圍,在?墾之時,墾民們與高山原住民之間衝突?斷,信仰就成為墾民心中最大的寄託。因此,本文即以竹塹內山地區的合興庄為研究的區域範圍,以?墾為研究主軸並進??墾與信仰及族群關係等面向的分析,一方面認?這塊土地上的發展,一方面讓竹塹內山地區的?墾?史?趨完整。 合興庄的?墾為泉州籍墾戶陳長順父子出資設?隘防、僱丁防番,招募粵籍墾佃?墾,由墾佃繳租支應隘防費用,雙方共同合作開?而成。由於開墾過程中隨時都會面?番害威脅,及疾病、災荒、水患所造成生活的?安定,墾戶陳長順於合興庄的中心位置太平地捐地興建廟宇三元宮,希望透過建廟祭拜神祇,庇佑開墾順?,藉由建?廟宇陳長順也取得宗教上?導權,進而鞏固庄內墾戶的地位,又透過廟宇內宗教活動的?與,墾戶與地方上各階層居民產生互動關係,有?於墾區庄內各項事務的推動。合興庄墾區內的居民因開墾、防番的共同特質而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的社會群體,此社會群體以三元宮做為信仰中心,藉由共同的祭祀組織與活動將墾區內人群凝聚起?形成一個祭祀圈,墾區庄所及之地就是祭祀圈的範圍,三元宮的建?可以?是陳家墾戶積極運作下的結果。但在?銘傳實施裁隘政策之後,陳氏家族因隘防被裁撤、隘租收歸公有,家族的經濟?益及地位受到衝擊,也間接影響到三元宮的發展。 從研究中發現,在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墾過程中,國家政策的改變對墾戶勢?消長有著絕對的影響,?墾與信仰之間存在著相當高?的依存情況,閩、粵族群之間因開墾?益存在著合作互助關係,閩、粵與高山原住民之間因生存競爭長期處於衝突?態。 呂佩如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12 7
98年 科技媒材於包裝應用之研究—以行動條碼導入美濃地區醬菜包裝為例 隨著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新的科技媒材種類繁多並具有諸多優於傳統材料之特性,藉由將新的媒材應用於視覺藝術與設計上,不僅能開創出新的表現契機,更能擴充設計表達之廣度,創造出新價值。 本文以包裝為例,總共分成五章,第一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第二章以包裝設計之發展沿革為啟,藉由對包裝意涵之釐清,及列舉十餘項近代科技媒材之探討,做為深入思考科技媒材與包裝關係之依據;第三章以行動條碼為例,深入探討行動條碼之淵源與發展現況、在感官美學與綠色設計中所能扮演之角色,及目前發展所受限制,從中獲知行動條碼,對包裝提供了擴增人文內涵、強化展示功能、結合媒體互動等啟示;第四章主要說明客家醬菜之淵源與背景、整理美濃地區醬菜之影像與訪談所得知識、包裝容器現況及地方素材,作為實驗包裝之參考,並於第四小節提出實驗包裝設計圖,從包裝實驗中獲知,行動條碼除了能保持包裝之內涵傳達機能外,更提供深一層資訊索引的入口,並讓包裝本體更具有主體性,更加貼近客家居民之生活視覺經驗,傳達出醬菜之醃製意象。 行動條碼應用於包裝之價值,在更深一層的文化表現與傳遞上,扮演著傳統商業包裝設計所無法達到的境界,有助於擴增包裝設計的概念與應用範圍,從本研究獲知行動條碼對於包裝概念有以下幾項啟示:一、行動條碼調和客家居民節約儉樸內斂民風、傳統商業包裝設計需求、醬菜之市場經濟功能此三者之關係,豐富美濃醬菜包裝的文化內涵與展示趣味。二、行動條碼如同通往消費者的任意門,後端資料庫能不斷更新,而消費者可自行選擇瀏覽包裝內涵,更能直接於線上進行消費與意見回饋,強化包裝內涵之機動性與互動性。三、行動條碼應用於包裝,其高資訊承載特質,有助於包裝物質面之減秏及文化內涵之提升,增加包裝有形與無形之價值,實現綠色設計之精神。 李銘偉 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 98.6 6
98年 客家花布產業發展之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 近幾年熱門的「客家花布」在目前眾多北部客家庄的文化節慶活動上,普遍運用在活動中,故本研究欲深入了解客家花布過去歷史及背景,卻發現其相關文獻及研究篇數卻少之又少,而客家花布產業目前所擁有的資源是否能使客家花布產業持續性的發展下去,客家花布產業的興起及未來如何持續性發展,遂引起本研究欲探究之動機。 目前企業界的資源基礎理論在策略管理領域中已被廣泛的運用,客家花布產業需透過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其產業內部的核心資源及價值,先穩定及確定其產業的基礎何在,藉此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故本研究試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客家花布產業的基礎資源,提高客家花布產業文化的核心價值。 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方法中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目前較積極從事客家花布產業的八個工作坊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客家花布產業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明顯大於其經濟價值,故最重要的是保留客家文化意象,強調客家的意涵,否則易使人混淆其產品的定位,而基礎文本資料的建立不夠厚實,容易讓產品失去文化的意義,以致淪為一般商品。 李怡萱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1 7
98年 苗栗縣企業經營者對縣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認知與施政滿意度之研究 摘要自由民主政府的主人是民眾,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服務民眾與滿足民眾的需求,政府必須?斷提升服務品質,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政府的各項施政作為當以民意為依歸,如何滿足民眾的需求,?是各級政府在推動施政工作上應努?的方向,以建?「服務第一、品質至上、效?為先」為民服務工作的價值觀,謀求全體縣民之福祉。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苗?縣企業經營者背景差?,對縣府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認知與施政滿意?之影響;解析苗?縣企業特性,對縣府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認知與施政滿意?之影響;瞭解苗?縣企業經營者對縣府經濟發展政策的滿意程?,以作為縣政府未?施政推動之?考。 本研究根據各開發計畫構面彙整之衡?指標,經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苗?縣企業經營者對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之意涵有普遍性的認知及較高的施政滿意?,各項計劃的認知平均?介於2.67~3.83之間,滿意?平均?介於3.03~4.05之間,皆高於中間值,顯示苗?縣企業經營者對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整體開發計畫的認知(平均值3.26)與施政滿意?(平均值3.55),具有中上的程?,苗?縣府團隊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所扮演之角色與定位,獲得苗?縣企業經營者的肯定與支持。 另一方面,企業經營者對於苗?縣政府施政的評價滿意?高,特別是在: 一、苗?縣「地方經濟及工商發展」的成果,滿意程?高達72.2%。 二、苗?縣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政措施及?民服務,滿意程?高達74.5 %。 三、苗?縣政團隊的整體施政表現,滿意程?高達77.3 %。等三方面的整體施政的評價較高,顯示苗?縣府團隊的努?,苗?縣企業經營者對縣府?政團隊持正面肯定的評價居多,同時滿意其『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 關鍵字:苗?縣、企業經營者、地方經濟、旗艦開發計畫、施政滿意?。 劉道明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97.12 8
98年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臺灣邁入21 世紀之後,由於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與社會多元化之社會環境的變遷,民眾對生活品質要求提高,以及對於產品的選擇走向多樣化及多變化的性格。本研究透過Robinette、Brand 和Lenz 於2001 年提出感性行銷的五星理論,並歸納感性行銷的相關文獻,衍生出三義木雕文化創意產業五星概念,探討核心特色及潛在的發展空間,且呈現感性與理性相互作用關係。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中深度訪談法與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發現:(1)故事性:三義地方具有文化、自然與在地性特質。(2)關聯性:展現三義、木雕與客家族群的連結印象。(3)體驗性:體驗活動,呈現有趣的、藝術的、感動等正面的感受。(4)創意性:木雕作品上表現出個人風格及兼具美感的工藝品。(5)價值性:三義木雕在文化、藝術、經濟與創意性具有價值性。三義木雕不論於文化、藝術、經濟層面,給予消費者正面印象的評價,且透過感性行銷的心價值「關心」運用於活動、交易買賣、環境等地方,並獲得消費者內心的共鳴。 彭映淳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6.1 6
98年 「藍衫樂舞團」展演客家樂舞之形式及文化意涵 林銘嬈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3
98年 內埔鄉客家地區媽袓信仰之研究 本論文旨在探討內埔鄉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內埔鄉的客家村落為六堆客家地區中的後堆地方,這一個地區在清代的行政畫分屬於港西下里,以客家人佔多數。內埔鄉還有九個閩南村落,在清代屬於港西中里,族群的分布以閩南人為主,其次為平埔族、外省榮民及原住民。 從內埔鄉的民間信仰可以看出閩客兩大族群所呈現的差異,尤其特別的是,客家地區的媽祖廟分布比閩南地區多、信仰形成的時間也比較早,對於廟宇的研究以祭祀圈的界定為最初的目標,因此本研究以許嘉明、林美容等人所提出的祭祀圈理論來檢視內埔鄉的九座媽祖廟的祭祀活動。七項指標包括(1)共同出資建廟或修廟,(2)收丁錢或題緣金,(3)頭家爐主制,(4)請神,(5)巡境,(6)演公戲及(7)共同的活動。 研究發現內埔鄉的九座媽祖廟,七座位於客家地區、二座位於閩南地區,分別在祭祀活動上表現出差異性,以上述七個指標來檢驗閩南地區的媽祖廟呈現大部分符合的現象,客家地區的媽祖廟卻僅有部分符合,客家地區媽祖廟的祭祀活動中:沒有收丁口錢、建廟與修廟非義務性、巡境只在特定的時候(如建廟週年)進行、家中有重要行事是準備祭品到廟中祭拜而非請神到家中坐鎮,不演公戲改唱卡拉OK、祭祀活動由管理人或管理組織負責而非遴選頭家爐主,宴客則是由廟宇主導。 研究亦深入探討內埔鄉媽祖信仰的特色及閩客地區媽祖信仰的同異性,內埔鄉媽祖信仰的特色為:客家地區的媽祖廟比閩南地區多、香火源分為大陸祖廟分香、先民攜來及島內分香三種、客家地區採儒教三獻禮的祭祀儀式、客家地區無頭家爐主的祭祀組織;另亦發現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與閩南地區在祭祀活動上呈現差異。 白雅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7.6 6
98年 桐花意象對產品加值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做為依據,藉由檢核產業中之產值、設計與製造的方法流程以及消費者的反應,剖析目前以桐花意象設計開發文化產品之成效,研究範圍包括:(1)桐花意象應用於產品設計開發之成效(2)桐花意象對於產品與品牌價值提升之影響(3)桐花意象對於客家文化之識別與評價程度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包括: 1.桐花意象對產品加值影響之效果:(1)桐花意象已成為客家文化共同記憶(2)設計感為產品價值之主要來源(3)桐花意象加入產品設計有其獨特性與價值(4)知名設計師與工藝師、具有品牌與獲得知名獎項或特定標章會增加消費者之購買意願(5)價格與設計感為消費者購買考量之主要因素(6)情境體驗的記憶性與意義性促進購買意願(7)客家文化識別與消費者之購買意願、整體滿意度有顯著關聯 2.客家特色文化產業推動之探討:(1)利用教育深耕文化,提升文化意識(2)長期穩定之政策與行銷推廣協助(3)持續教育訓練與多面向之異業結盟(4)創新設計產品避免只是季節性之紀念品,而是長銷性之生活日用品(5)從設計輔導轉向行銷輔導,方向正確但頇考量執行方法 張家誠 大葉大學 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 98.6 6
98年 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 本研究是由桃園大圳灌區的聚落開墾初期、墾區莊的私有埤圳時期談起。進而探討日治時期,國家力量介入後的公共埤圳時期所帶來的變革。對於新屋鄉的水利發展過程,將針對「埤圳空間」、「水利社群」、「祭祀圈」等三個關照人群生存所需之物質與心理層面的要項作探討。 在研究方法上,透過由社子溪劃分出新屋為「溪南」、「溪北」為研究的基礎區域。研究期間涵蓋從墾區莊時期的閩、粵勢力分佈,到日治時期國家力量的介入。以空間與法令關係上的劇變,基於「水利社群」與「祭祀圈」的關鍵影響因素-「埤圳空間」的歷時性變革作為變遷議題探討的核心。 埤圳空間由私有埤圳時期的獨立小型埤塘灌溉設施,演變至國家力量介入後、公共埤圳系統的樹枝狀層級性。新水利社群的關係不僅打破行政劃分與血緣、族群的舊有關聯而重新建構,水利社群的競爭更因為社群基礎規模的擴大與社群網絡層級性的出現而加劇。起源於水利信仰的「八本簿」祭祀圈,其最終影響祭祀圈領域的力量並非如文獻記載上所敘述;換言之,該祭祀圈並非由三七圳灌溉區之受惠民眾共同發起。祭祀圈所反應的領域其實顯示了墾區莊時期閩、粵墾區主之勢力範圍,其中並包含了閩、粵人口的分佈與佔有比例之影響於其中。 基於水源的利益爭奪而產生之效應,在墾區莊時期以「籍別」與日治時期以水利社群「組別」的不同凝聚力下,無論是水利信仰的道德約束或水利法令的強制規範,在社群的組織過程中皆有其特殊的「排他性」存在,也就是基於資源分配競爭而形成的共同體關係。水利信仰與水利活動之間也隱含了社群與水源流動的「依存性」,透過祭祀圈的輪祀組織與水利社群的巡水活動進而開展於埤圳空間中。 賴奇廷 東海大學 建築所 97.6 6
98年 客家創意米食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 林均屏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1 6
98年 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 本研究從廟宇中較常為人所忽視的位階-「祿位」出發,「祿位」是除了主神以及陪祀神之外為人所祭拜、為廟宇所供奉,其中同時包含往生者與在世者,並可經由對廟宇、地方有貢獻,或是以金錢買賣而得的特殊位階,藉由對於新埔廟宇中祿位現象的觀察,獲致新埔地區祿位的概況,提出新埔祿位的大致現象;接著面對廟宇的不同屬性,從中選取具代表性的三座廟宇:代表公廟原型的義民廟、代表公廟過渡型的與天宮,以及代表私廟原型的三聖宮,並針對此三座廟宇祿位名進行深入討論,經由對於祿位名的討論,歸納出祿位名中女性姓名較多的可能原因,並依據此三座廟宇祿位名對照新埔地區宗族現象,討論宗族與祿位之間的關係;最後,面對使「祿位」具有意義的神聖時刻:登龕儀式,經由登龕儀式的詳細描述,以及對登龕儀式中參與者、空間安排、超自然存在,以及神聖傳說再現的深入分析,獲致祿位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本研究主張「祿位」實則包含「功德」以及「長生」兩個邏輯,「功德祿位」來自對於社區有所貢獻,經社區認同後,由廟宇主動給予祿位,在這樣的原則下,「功德祿位」所代表的功德為社區、廟宇所認同;「長生祿位」則來自對於施主對於廟宇主動的貢獻,經由廟方同意後可取得祿位,因此「長生祿位」的永生來自神話的再現產生功德,並經由功德迴向而獲得神力護佑而來。 王鈺涵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6
98年 美濃龍肚清水宮的福首與堂主 本研究以南台灣高雄縣美濃鎮龍肚清水宮的祭祀組織與廟務組織的福首與堂主,來強化目前學界對地方社會構成法則的論述。清水宮一年有三次重要的祭典活動,分別為起福、完福與祖師爺誕辰祭典,而一年三次的祭典中,共有兩個崇拜的對象,一是天公,一是清水祖師。祭典最為特別的是儀式的進行內容與祭典的組織。清水宮的祭儀均是以三獻禮進行,其中祭典儀式的主持者,並非專業的儀式專家,而是社群中的個人,並且某種程度是社群中的菁英。在祭祀組織上,龍肚客家人以村民自願擔任的福首制度作為祭祀組織,而非結構性的由村庄居民義務輪值擔任祭祀組織,凸顯出龍肚在祭祀組織與儀式進行上,要靠更多地方頭人或是社群菁英的個人性才使「組織」成為可能,祭典活動也透過這些個人的人際網絡拉繫而得以完成。筆者研究的範圍內,廟宇的祭典與廟務卻並非依照此種輪庄制度運作。再者,漢人聚落常以爐主頭家作為祭祀組織中負責祭典經費出資者的頭銜,但是,此頭銜在筆者的研究範圍內卻是近年才使用的稱謂,在地方上仍不普遍。龍肚地方公廟的堂主一職,由龍肚地區三個里的居民當中,挑選出某位突出的個人擔任,不同於祭祀圈理論所描述,漢人社群組織是以制式化、均質的由社群、聚落村莊輪流擔任祭祀(廟務)組織人選,再由神意挑選決定。換言之,龍肚地方公廟的堂主一職,與堂主產生方式,某種程度強調了此地域組織的由社群菁英來領導的個人化特質。 吳昭慧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5
98年 客家桐花祭政策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客委會希望透過客家桐花祭的旅遊活動,實現「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的行銷目的,深化各地的藝文活動內容,提升對桐花與客家文化的認識,達到發展與創造客家文化產業卓越的經濟產值政策目標。從2002 年開始至今年已舉辦8 年,屬中長期性計畫,活動成果明顯呈現。而客家桐花祭最重要資源之桐花林及人力、文化、產業等資源,均須仰賴各縣市客家庄提供,客委會以經費補助方式,希望藉由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之政策網絡合作模式,由客委會、地方政府、活動社團及相關產業業者,透過彼此資源與良好網絡關係來完成客家桐花祭之政策目標。本研究以政策網絡相關理論為基礎,探討客家桐花祭活動資源最大提供者之苗栗縣地區,客家桐花祭活動參與現況,確認網絡關係人及重要性資源依賴情形,成員間互動、信任與夥伴關係建立與執行情形。 研究發現,在政策目標之行銷目的達成方面:(1)客家桐花祭活動的成績受到肯定;(2)油桐花影響當地產業經濟發展;(3)當地特殊環境及人文資源的客庄,對客家桐花祭旅遊人數及回流率有顯著影響。至於在政策網絡成員夥伴互動模式:(1)明確的政策網絡參與角色定位,有助於提升彼此信任及長期政策推動的順利與完整性;(2)保持經常性的溝通與接觸,才能建立良好與穩定的合作模式;(3)資源提供公平合理性與創新需求。而在研究建議方面:(1)部分觀光人潮過多地區,可參酌大型活動辦理經驗規劃較遠距停車場,並作區域性資源整合提升遊客旅遊多元性及停留時間;(2)加強當地人文與地理環境資源的特色推廣與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延長客家桐花祭效益,達成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經濟的長期綜效;(3)透過客家桐花祭活動認識客庄與深化客家文化認同。 吳信慧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7
98年 屏東縣萬巒鄉客家伙房民宿可行性評估與發展策略之研究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民宿的體驗活動,逐漸受到遊客喜愛。本文以供需的面向,採文獻探討、?化及質性的研究,探究萬巒鄉客家伙房民宿可行性評估與發展策略。屏東縣萬巒鄉為研究地區,對象分為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兩類。問卷調查包括:居民92人、遊客480人,合計572人;訪談包括:行政及輔導人員5人、產業代表2人、專家學者 2人,合計9人,總計581人。藉由研究對象之意見、資源與政策法規分析討論,透過SWOT分析,再以TOWS策略配對,形成發展策略計9項。本文提出八項結論:萬巒鄉客家伙房資源共計92座;客家伙房民宿,經評估具有可行性;結合整體資源,發展客家特色伙房民宿;運用伙房民宿優勢與機會,形成最適的發展策略;設計體驗活動,吸引遊客參與;運用管道與科技行銷客家伙房民宿;善用「沿山休閒農業區」與五溝客家「聚落」為發展利基;觀念和態度是發展客家伙房民宿成敗的關鍵。提出八項建議:(一)政府部門方面:專案推廣客家伙房民宿;落實政府政策及健全發展伙房民宿公共設施;(二)居民部份方面:形成策略聯盟創造產業行銷網;形塑主題特色設計體驗活動;鼓勵青年返鄉服務;(三)未來研究方面:建議從社區總體營造觀點研究發展客家伙房民宿,及結合沿山休閒農業區及五溝聚落的特色,研究如何發展客家特色伙房民宿。 關鍵字:客家伙房民宿、可行性評估、發展策略、SWOT分析、TOWS 矩陣模式 李雪香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8
98年 屏東縣六堆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 隨著國人生活條件的提升及與交通便捷,觀光休閒風氣興起,屏東縣六堆客家地區也正面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本研究係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探究屏東縣六堆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採用文獻探討、?化及質性的研究方法,以達實證之效。研究地區為屏東縣高樹、長治、麟洛、內埔、竹田、萬巒、新埤、佳冬等八個客家鄉,研究對象區分為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兩類。問卷調查對象包括:產業經營者53人、景點遊客396人、及各鄉居民80人,合計529人;深度訪談對象包括:公部門業務承辦11人、非營利組織代表3人、專家學者2人,合計16人,總計545人。透過文獻探討、研究設計、問卷施測與訪談及分析與討論之邏輯獲致結果。藉由環境與資源的現況探討,透過SWOT分析,找出產業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等,以策略配對掌握競爭優勢,形成最適的發展策略。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在環境方面:遊客、業者、居民均一致認為「品質改善」與「政府效能」最重要;在資源方面:客家美食、古蹟文化、景觀優美、節慶活動與多元文化的生活型態,是最大公約數的吸引力,可藉以形成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在精進方面:六堆客家特色仍未形塑、客家產業的創意、行銷、通路量能仍待提升、公部門缺乏專人專業與整合、旅遊資訊與基礎建設普遍不足等因素,應建構育成中心整合發展。並就政策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屏東縣六堆客家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發展策略、SWOT分析 宋慶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7.6 6
98年 台北市客家餐廳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 由於近幾年來台北市客家餐廳的數量快速地成長,在餐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在這競爭激烈的餐飲環境中,為了吸引消費者上門,台北市客家餐廳如何創造差異化,以及如何利用各種行銷手法及傳播工具,傳達餐廳的訊息給消費者,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良好的餐廳形象與服務,這是台北市客家餐廳業者所需重視的課題。 然而傳統行銷觀念的式微,整合行銷傳播的興起,這將是今日及未來產業界無法抗拒的一股風潮,所以本研究擬將國內外學者關於整合行銷傳播的理論做一番整理與分析,做為進行研究的理論依據,並以台北市客家餐廳為研究對象,針對台北市客家餐廳的業者與消費者,採用質化方法的深度訪談與量化方法的問卷調查蒐集本研究所需的資料。因此,本研究之目的:(1)瞭解台北市客家餐廳的經營現況;(2)分析台北市客家餐廳業者運用整合行銷傳播工具的情形,以及和利益關係人互動的情況;(3)探討消費者與整合行銷傳播工具接觸的情形和影響效果;(4)瞭解消費者的滿意度、忠誠度與餐廳知名度,以及三者之間的相關性;(5)針對本研究分析的結果,希望未來能提供相關整合行銷傳播上的建議,可供客家餐廳業者參考。 葉韋岑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6 6
98年 政府政策行銷策略成效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活動為例 近年來,隨著民主思潮與政府職能擴充,傾聽人民的聲音、滿足民眾需求,衍然成為現代國家極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政府政策行銷的策略影響著政府每一個政策的成效,甚至牽動著人民與政府間的關係。對於客家族群而言,客家桐花祭活動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活動,目前以桐花為意象的產品與產業正蓬勃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自2002年舉辦以來,此活動為客家地區在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上扮演重要角色,基此,本研究針對舉辦至今的客家桐花祭活動,探討政府在客家桐花祭活動中政策行銷策略模式、實際成效及現況。 本研究採取三回合匿名式專家集體決策德菲法(Delphi),以建構「客家桐花祭活動政策行銷策略成效評估指標」;此外,為評估各面向指標相對重要性權重分配與排序,乃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旨建構「客家桐花祭活動政策行銷策略成效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最後,經由產、官、媒、學各界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窺探活動發展現況與實際行銷成效。研究發現,客家桐花祭活動政策行銷策略成效評估指標與相對權重體系,共分成四大面向及19項次級指標,四大面向依其重要性分別為:活動推廣:宣傳倡導與行銷面向(29.5%)、活動效益:客家文化發展與地方永續面向(28.1%)、活動管理:政策規劃與執行面向(22.8%)、活動內容:客家文化創意面向(19.5%)。最後,研提七項政策建議:(1)擴展行銷策略的廣度與深度;(2)階段性角色轉換;(3)顧客需求的配套措施;(4)人才培育與新血注入;(5)區域性整合模式;(6)尋求國際藝術節模式;(7)桐花經驗的傳承等,俾供決策當局調整客家桐花祭活動或各項客家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參考。 邱秀宇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6 6
98年 六堆客家特色商品網路行銷策略之研究 網際網?的使用與依賴,在台灣已是非常普遍的趨勢,它的資訊獲得快速、使用??、具個人隱密等特性,創造網?虛擬市場無限的商機,因此將?堆客家特色商品置於網際網?的通?中,是可以為?堆客家特色商品注入創新元素,以迎接新的購物消費模式。因而引發研究者研究?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研究的動?。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對?堆客家特色商品之偏好、重視?堆客家特色商品網?功能、?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偏好之關係,並進?三者間相互關係之研究。首先蒐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提出研究假?,擬定?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之研究問卷,並針對台灣地區一般消費者實施問卷調查訪談,本研究問卷共發放1080份問卷,回收915份有效樣本,運用單因子變??分析及相關分析研究變?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消費者對?堆客家特色商品偏好、?堆客家特色商品網?功能重視程?、?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偏好,均有正向關係,亦即與本研究架構所定之假設大致吻合。同時此研究結果除可做為政府或特色商品業者制定網??銷策?之?考外,並可提供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員之重要?考,?如網站設計師、?銷人員與管?人員等。 鍾啟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7
98年 數位典藏網站之建置應用於中堆與後堆客家文化景點之保存 隨著科技的進步,針對資料的保存有了更進步的方法,過去紙本的保存,常隨著時間的變遷,造成資料毀損;如今,有了科技的輔助,能夠透過電腦媒體將影像資料做長久性的保存,此外,它也有體積小、易於傳播和再利用的優點,因此透過它,我們將能達到資源共享、觀光推廣的目的。 在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的政策或是客委會都希望能夠針對所有文化資源做一個完整且詳細地保存;然而,自工商業的發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極具客家特色的物品,也逐漸消失;社會的發展是持續的,但傳統文化,卻必須做妥善地保存才可以在這文明的社會中生存下來。 在此篇論文中,研究者將利用田野調查之方式,對竹田鄉、內埔鄉之客家文化景點,有系統地蒐集資料及拍攝影像照片,並做相關分類,以做為呈現介面設計之依據;再者,以Dreamweaver 搭配PHP 及MySQL資料庫,建置竹田及內埔地區客家文化景點之數位典藏網站,透過它來保存中堆與後堆的客家文化,並且,利用網路無遠弗屆之優點,讓全世界能夠欣賞到客家文化之美。 宋炫志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7
98年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在台灣的開發史上,人與土地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而具有土地神性格及民生功能的土地公,便依附在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上,人在有形無形中仰賴土地公,土地公所扮演的是人與土地依存的媒介。人與土地、土地與土地公、土地公與人,三者間的相生相輔,衍生出種種的信仰習俗。土地公廟是台灣非常普遍的廟宇,以土地公為主祀神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 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 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 關鍵字:隘墾區、墾戶首、伯公、伯公下 吳聲淼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1 7
98年 從台灣客家飲食文化資產初探簡易創造思考技法之研究 羅永正 長庚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7.6 6
98年 賽夏五福宮—一個合成文化的研究 台灣的社會中,?自覺地認為漢文化對原住民文化的影響,歸結為「漢化」二字。本研究嘗試脫?「漢化」的角?,並從「文化合成」的角?中著眼,從五?宮的?子中,去探究漢文化與賽夏文化的交融及重組,以致於展現出當代的賽夏五?宮的宗教形態。 本研究的價值有三。第一,從筆者泰雅族的觀點脈絡中,嘗試對於?族的賽夏族「他者」,進?民族誌書寫的嘗試。再者,透過漢民族墾殖的?史進程,整?起自清朝時期、日治時期,以至於當代,對於「合成文化」已出現在當時的賽夏族社會中。並且透過婚姻關係、地權的轉移、賽夏特有的養子繼嗣觀?等等,漢人民間信仰的文化逐漸「合成」至賽夏族的生活當中,包含土地公信仰、燒紙錢,以及後期?加顯著的祖先牌位繼嗣等等現象。 最後,透過書寫五?宮民族誌的過程,再次看到賽夏族主體性的強?彰顯。五?宮背後所蘊含的一套賽夏傳統,是豐富、多元且富生命?的。五?宮的發展脈絡,是從?驗經驗走向多元宗教觀。五?宮的存在,給予賽夏族人透過此尋求安身?命以及疑難雜症的排解方式。五?宮的賽夏族人們,擁有文化合成的「主動權」,?依存在全然漢式思維的宗教經驗及宮廟組織,選擇以「賽夏」的方式,如長?會議、建築特色、多元?觀、「巫」及「術」的傳承等等要素,繼承並堅持所謂的「賽夏傳統」,並且繼續活出。並且,「?動」的特質,這樣的特質,提供?賽夏族與漢人民間信仰得以「合成」的一種可能。 五?宮的發展雖遇瓶頸,未?發展還需看全體賽夏族人的關心程?,以及五?宮信徒的自身努?。即使未?baki’ Soro:「回關」,賽夏??也回各氏族接受奉祀,至少有一群人曾經努?過,?彩活出他們的賽夏傳統。 雅衛依.撒韻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97.6 8
98年 台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 隨著漢民族自中國大?移墾至台灣,?帶地也將原鄉種種民俗風情生活習慣帶入台灣,戲曲文化隨之傳入。客家三腳採?自清代傳入台灣之後,受到群眾熱?歡迎,日治期間又受到戲院興起影響,三腳採?戲吸收各大劇種所長,鎔鑄一身,蛻變成為客家大戲(又稱改?戲)。國民政府?台之後,內台戲院延續日治時期的一片榮景,客家大戲隨之一同進入台灣戲曲黃?時期,然而在電影與電視各項新式娛?衝擊下,客家大戲快速退出?戲院舞台,轉入?賣藥團與外台酬?戲的市場,漸漸沒?。近??受到台灣意?的崛起,以及客委會大?扶植,客家大戲又展現?另一番前所未?的新氣象。   本文試圖以清代文書與日治後各時期報章報導等材?,呈現出客家大戲百??發展脈絡,並關注近??深受客委會影響下的客家大戲現況。 鍾駿楠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6 7
98年 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 客家山歌係以客語唱誦之歌謠,為民間口語文學之一?,以即興創作的男?對唱七言四?形式為主,內容多元豐富,包含男?情思、歌頌自然、或對生活的種種感懷等。客家山歌詞淺意深,反映出客家人質樸單純的生活、通俗活潑的語言與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其中蘊含許多客家人的生活材?,亦為客家文化的重要標誌,成為客家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文以苗?縣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的客家山歌為研究範圍,運用田野調查方式蒐?、整?山歌文獻,探賾四個鄉鎮的山歌源?、表現形式、語言風格、內容特色與民俗文化等,以彰顯客家山歌之文化。關鍵詞:山歌、客家山歌、客家文學、客家文化、民間文學 張莉涓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6 7
98年 台灣客家獅之研究 客家獅為一涵蓋戲劇、武術、舞蹈與音?等元素的表演藝術,是台灣地區罕?的舞獅種?,亦是客家人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卻因為長期?受重視而一?面?消失的命運,雖然近??在客家意?高漲下又日益?甦,但因為文獻闕如,人們對於客家獅的?解仍相當有限。  本研究的範圍包括全台灣有客家獅團的縣市,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法為主、文獻分析法為輔,研究目的為調查客家獅的源?與分布、探討客家獅的組織與運作、彙整客家獅的表演內容以及分析客家獅的意涵,希望全面性的建構出客家獅的整體面貌,再探討客家獅的現況、危機及未?可能的發展。  客家獅約於清道光?間隨著廣東?嘉應州、惠州和潮州等地的客家人渡海?台,日治時期受到壓抑而停滯,光?之後?甦,五O?代因為經濟起飛、?輕人進入工廠而中斷,近?則因為客家意?的興起,客家文化活動的增多而再?興起。  台灣目前現存的客家獅團有42 團,其中大都是附屬於學校的社團和社區發展協會中,主要分布於新竹縣、苗?縣、雲?縣、嘉義縣、屏東縣等客家地區。  客家獅完整的表演稱為「全棚獅」,包括獅套和武術,獅套的角色有?獅、大面、小面,內容為?獅和大、小面三者間的互動。草蓆的使用迥?於其他舞獅,為客家獅的最大特色。客家獅和武術的關係密?,是因為生活環境與?史背景所造成。  客家獅早期的表演時間多為春節期間或廟會慶典,現在則多以開張、動土以及客家文化活動中,主要取其祥瑞驅邪之意。客家獅傳台之後受到社會變遷以及外在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在表演內容及角色結構上各?相同,有的融入醒獅或台灣獅的元素,有的則自?創新。客家獅表演中的音?以打擊?器為主,包括鼓、鑼、鈸,藉震撼的聲響帶出表演時的氣勢。  客家獅團目前面?成員?齡偏高、學校推動困難等危機,建議從研究、保存、推廣、傳承四方面著手。 關鍵詞:舞獅、客家獅、客家文化、客家武術 楊惠如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1 7
98年 藍染與六堆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 客家?衫服飾是?堆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物質文化。傳統?衫樸素、典雅、方?、自然、實用兼耐磨的服飾特色,?是充分展現出客家人樸實、節儉、堅毅、聰穎、就地取材、崇尚自然的客家族群特質。  近??,政府部門非常重視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嘗試引?相關?業設計師合作,推動客家傳統文化,創造新時代的創意客家文化產業。  要推動?堆客家地區文化、帶動客家產業發展,勢必要與創意產業結合做?銷。  本研究實際紀?客家?染社團在?堆客家地區推動?染技藝活動情形,深?訪談客家業務單位主管,分析客家?染技藝與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關?,作為?堆客家地區未?推動?染文化創意加值產業發展之?考。希望透過地方產業社團由下往上自發性的?染推廣活動與發展機制,帶動?堆地區創意文化產業。期望推動?染技藝活動,活化?堆客家社區文化創意產業,繁榮客庄經濟。 關鍵詞:?衫、?染、?堆地區、文化創意產業 高菊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6
98年 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 本文從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透視語言變遷的層次、變體、語音演變與語法結構鏈動之下的規?與方向,並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檢視區域方言形成的地域特色。  架構上先從新屋海?、四縣音系的描述與比較入手,包含?方言接觸變化的探討,認為新屋海?、四縣的趨同變化有?股主要的??:一可以以對應原則?解釋的趨同變化,顯現在新屋海?、四縣的音系、詞彙、語法,以及少部分的小稱詞之中;二為區域內語言演變自然趨勢形成的趨同變化,顯現在新屋海?腔小稱詞疊韻型與變調型的語音變化之中。  第三、四章探討小稱詞及其?史?變。從共時平面的分析當中,將新屋海?腔小稱詞的語音?型劃分成疊韻型、變調型、單音節後綴型等三大?型,各?之下又有?同的次?型變體,顯示小稱語音多層次變體的並存,這一部分並搭配PRAAT 語音分析軟體?輔證。小稱音變牽涉到的是音節結構成分之間的變動,因而從構詞與小稱音變的關?,?分析小稱音變的合音機制與過程,認為小稱音變時,先複製詞根韻基的?個音拍,之後再逐次削減一個音拍,進而音拍節縮至詞根,形成詞根音節與語意均重新分析成帶有小稱的韻末高調形式。  第四章結合時間層的變化從?時層面探?新屋海?腔的小稱詞。眾多的變體形式,呈現小稱語音、構式與構式中語意的相互牽?,而形成語法化?迴的現象。  本章指出小稱的演變至少具有原生後綴型、原生疊韻型、變調型、外?後綴型等四種層次?型,並與所屬的詞群有關。小稱語音與構式的互動變化與詞根音韻條件有關,也與語?、語體有關,甚至會因語詞語意屬性的「親密原則」而對小稱構式及小稱音產生影響。小稱音與詞根音節節縮後,進而形成某些詞根的調位產生中?化,因而容?在?時方面造成音變的混淆。對於新屋海?腔小稱詞的?源,認為?以小稱的“音?源?看,新屋海?腔小稱詞?自於同一“音?源(與新竹海?腔小稱詞同源)──即帶有高調徵性的小稱,但走的是雙線音變發展的格局,??得具有“字?源的關係。造成新屋海?腔小稱音變??的生成,應是各混合方言在當地優勢海?腔的主導之下,?同的語言層次加上內部的音變層次,彼此相競互協,從而造成新屋海?腔的小稱變體也具有?同的?型層次,層次之間形成語法化?迴關係,並成為語法化?迴下的相競變體,進而形成區域方言中的整體特色。  第五章,客語人稱?格?源的小稱思維。此章以客語人稱?格的小稱?為為探討的主軸,比較相關的漢語方言與非漢語方言人稱?格的發展,認為漢語與藏緬語族的人稱代詞系統具有同源關係,同時對本文第一章提及的人稱問題做一可能的解釋。本章主張客語人稱?格屈折形式的表現與小稱音變的形成具有共同的機制,分屬於?同的語法化?迴層階段。  最後從本文的研究中歸結研究成果,同時對新屋海?腔小稱詞與新屋客語的性質、?源做一定位,並總結「層」於本文研究中的意義,包含層次分析法的原則與層次??的擴展,以及語法化?迴層的意義,文末並?及未?發展的可能性。 賴文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7.12 15
98年 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有百多年的歷史,百年來學者們在這塊園地上澆注心力,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對於客家話這個不以地域名稱命名的語言,在其民族遷移史、形成方式和語音、語彙、語法層面都有很多相關的探究,這些研究對於漢語史的重建無疑是貢獻頗大的。羅常培曾經說過(1940:10):    如果有人把客家問題徹底的研究清楚,那麼,關於一部份中國民族遷徙的途徑,和語言演變的?程,就可以多認??一半。從事這件事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拿語言的系統去推跡民族遷徙的途徑,一方面也可以拿民族遷移的?史去?絡語言的關係。  這段話大體代表著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學著們的努力方向。今日,若我們從語言學研究的角度來審視,客家話的研究似乎仍有許多可以開展的空間:  首先,就調查語料來看,現今客家話的調查點日趨增加,但對於調查的語料往往是依據共同的字表或詞彙表進行調查的,因而造成許多有音無字(或未知本字)的詞彙,常常被忽略掉了,少掉這許多有價值的語料,我們對客家話的認識可能僅剩一半,因此,對於客家話中的自然口語詞彙,應該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次,對客家方言史的研究,長久以來就是較為薄弱的一環,過去有許多學者曾為客家的形成時間做過斷代工作,但是,他們主要是依據是歷史、文化等非語言層面的證據,這樣的方法會產生一些問題,要界定客家民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客家方言下手,因為客家話是最忠實地記錄著客家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寶庫。客家話一般學者的看法是代表宋代方言,本文希望針對各地客家話的聲韻、詞彙進行探討,以了解客家話中是否保留宋代以前的語言現象,並推測其可能的形成年代,為了清楚顯示某些語音的情況是屬於宋代以前的語音現象,我們將“古漢語”的時代界定為“宋代以前(不含宋代)”。第三,就客家的起源來看,從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一書提出“五次遷移說”以來,大部分的學者都贊同此說,然而近來有一些學者從新的證據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羅師肇錦〈客語的非漢語成份說略〉(2002)一文中提出“客語口語底層出自南方瑤畬語,書面語及後期口語學自漢語”的看法,並認為客語的祖源應在中國西南。潘悟雲〈客家話的性質---兼論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2005)一文認為“原始的客家話並不是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帶到南方來的,而是當地的原住民荊蠻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形成的混合語”,關於客家話究竟是南下移民帶來的漢語還是土著民族的語言,至今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不過從客家話中確實可以發現許多與苗瑤語、侗台語有關係的詞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詞彙都是基本詞彙且是屬於有音無字的,有關這部份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本論文的研究議題,基本上是圍繞著上述三個方面而開展的,希望能對歷來客家話研究中較少受到重視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對客家話的性質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論文第二、第三章針對各地客家話的聲、韻、調的存古情況進行探討,了解客家話中是否保留宋代以前的古漢語語音現象,再對這些語言特徵進行綜合分析以找出客家話形成的可能時代。論文第四章是針對客家話中的古漢語詞彙進行研究,探討這些古色古香的詞彙在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處源頭,觀察它們的詞義和構詞情形,同時也將客家話中的古漢語詞彙與其他漢語方言進行比較研究,以了解這些詞彙在現代漢語中的保留情況。論文第五章、第六章則是對客家話中和少數民族有對應關係的有音無字現象、詞彙、詞法和語法成分進行探究,是屬於“ 非漢語成份 ”的研究。論文第七章為結論。 鄧盛有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系 96.7 10
98年 客語潛能補語構式之事件概念與論元體現:認知模型與構式理論之整合 本?文主要採用Jackendoff (2002)之平?結構(parallel architecture)?展現客語潛能補語各次構式在音韻、?法以及語意結構的共性與殊性,並據此呈現此構式於抽象性?續體(continuum of schematicity)上由「完全能產性」(fully productive)、「半能產性」(semi-productive)至「完全獨特性」(fully idiomatic)各區段之分佈?態,進一步歸納出此構式家族之構式基模(constructional schema)以及繼承階層體系(inheritance hierarchy)。在構式語法??下,每個構式皆是「形式-功能」之組合,Jackendoff (2002)之平?結構極為?細且縝密地描繪構式之「形式」面向。而為?檢視?元角色如何體現於客語潛能補語構式,認知語法中對事件概?之處?方式是?容忽視的,因此,為?補強平?結構在呈現構式「認知功能」面向之?足,本?文將Langacker (1991)認知模型中「?為鏈」(action chain)、「撞球模型」(billiard ball model)、「舞台模型」(stage model)等認知概?整合至平?結構中,用以顯示?話者對事件之概?化如何影響客語潛能構式之?元體現,進一步檢視此構式形式與功能之象徵性關係在?續體上之展現。藉由構式??與認知模型之整合,本研究為語言形式與功能之對應提供一縝密之分析模式,並得以反思構式語法之應用性與發展性。 強舒媺 國立政治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98.6 15
98年 高高屏地區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學生對客家歌謠態度調查研究 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高屏地區實施「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級學童對客家歌謠及非客家族群音?的(1)對客家歌謠功能及重要性的認知態?(2)對客家歌謠的喜愛及認同態?(3)學生對客家歌謠的學習態?,並探討?同背景的學生對客家歌謠及非客家族群音?的態?之差?情形。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自編之『「客語生活學校」學生對客家歌謠的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的工具,以高高屏地區縣?國民小學??級學童為母群體,並依據學校所在地採隨機抽樣,抽取19 個班級,問卷回收後,共得有效樣本570 份。根據受試學童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資?處?分析。分析後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居住於非?堆地區的學童對於客家歌謠的態?較?堆地區學童積極。二、客語能?較佳的學童,在客家歌謠各項態?上表現較正向積極。三、父母持鼓?態?的學童,在客家歌謠態?的整體表現上最正向積極。四、母親族群為客家籍的學童,在客家歌謠態?的整體表現上皆較積極正向;父親族群為客家籍的學童,在對客家歌謠的功能及重要性的認知態?上沒有影響,僅在客家歌謠的喜愛及認同態?以及學習態?較為正向。五、居住於非客家地區的學童對非客家族群音?的喜愛及認同態?較居住於客家地區學童正向。  本?文並提出有關客語歌謠教學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徐瑜瀅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98.6 7
98年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時間副詞承載了動作行為或狀態在時間流程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跟時間有關的種種特徵,動作行為或狀態在時間流程中所處的位置不一,有過去、現在和將來;動作行為或狀態跟時間有關的特徵多種多樣,有速度的快慢,發生時間的遠近,出現頻率的高低,持續進行與否等等。本文欲以句法、語義等角度相互配合,企圖對臺灣客家話現有的時間副詞作詳盡的討論。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且簡單表列介紹臺灣常用客家話的音韻系統,作為本文使用音標的說明。第二章回顧相關時間副詞的文獻探討,期許從前人的經驗之中獲得學習。第三章將本文對客語時間副詞的定義劃分清楚,比較時間詞與時間副詞其中的差異,並說明時間副詞的功能。第四章將客語時間副詞從語義角度做分類,分別是為表完成時間副詞、未完成時間副詞及頻率副詞三大類,當中再細分為各次類詳述各類時間副詞語義上細微的差異,並在幾個同義時間副詞之間做更細微的語義分析。第五章為時間副詞的共用限制,討論時間副詞在與各項體標記結合表達完成體、持續體及經歷體的用法,還有時間副詞在表達現在、過去及未來的時態用法,且針對時間副詞在句中作狀語的位置,討論句首、句中位置與其修飾的主語之間的關係。第六章探討特殊時間副詞詞源探究,分別從文字學、哲學、音韻、歷史等多種角度,來探討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的詞彙來源。第七章為結論,期望透過以上的研究描述與分析,能夠整理出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的特點及概況。 邱美穎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7.6 6
98年 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習得被動式之實證研究 本研究在探討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被動式之習得。旨在驗證客語被動式的?大屬性(如:主事者?可??性、語法複雜?、複指代詞之使用、(?)幸意涵、生命性/無生命性,和動詞及物性)在母語習得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型態難??、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齡效應。本研究設計?個實驗題型,一是圖片選擇題,二是看圖回答。研究對象為75 位客語母語人士,含60 位平均?齡為4 至7 歲的兒童及15 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同的屬性、副屬性型態、題型及?齡,皆對客語被動式習得有一定之影響。兒童對被動式?大屬性的回應顯示以下習得次序:生命性/無生命性及(?)幸意涵最容?習得,動詞及物性、主事者?可??性與語法複雜?其次,難?最高者為複指代詞之使用。此階層性指出語意特性較語法特性?習得。此趨勢亦可?於副屬性型態難??的表現。在題型效應方面,?齡層愈低的兒童在圖片選擇題的表現優於在看圖回答的表現,顯示其?解能?與口語能?在發展上的差?。此外,在非典型答案模式的分析中,我們歸納??種主要作答型態:無回應、關鍵詞、主動?、被動?、語碼轉換、及?合文法語?。根據此作答型態,兒童口語發展?經幾個階段方漸成熟,而7 歲則為客語被動式發展的完全成熟階段。本研究期以此對客語教學有所助?。 張嘉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英語所 98.1 7
98年 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 有時候情感的??和一些有特殊意義的地?位置或環境有關。人們透過記憶、書寫與日常實踐,創造對於空間的主觀感覺,一個地方意義的形成,即?自於個人生命?程與環境間所?積的互動。文學文本中常存有生產形塑的意象空間,紀?著?同時空中的?史與文化情境。空間的意象在文本中透過語言文字的再現(representation)之後,明顯展現出?同空間、?同主體的屬性認同(identity),1而空間場景描述,可?是作者對於既存空間的潛意?的感知、構思與經驗的再現。2緣於鍾?和個人的生命經?,本?文一邊?證鍾?和作品為地誌書寫的同時,也探究其書寫中認同的形構。  鑽研單一作家的研究,時間與空間的?差對照,是本?文梳?鍾?和文學發展軌跡的方式。整篇?文的框架,是以鍾?和?述形構的?程,以及鍾?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程為梗概,結合鍾?和的個人經?、成長背景、文學作品與相關文學?述,做一全頻式的分析與詮釋。在第二章討?鍾?和?述形構?程的部分,從鍾?和作品及其文?,在文壇開始出現的五○?代開始追溯,爬梳鍾?和及其文學經典化的?程,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有意無意被遺忘的足跡。第三章和第四章則以鍾?和的生命史為軸線,探討鍾?和原鄉與故鄉的地誌書寫?,所再現的地方經驗與記憶,以及情感?動的?程。第五章則是本?文的研究總結?明。 關鍵詞:鍾?和、鍾?和?述、地誌書寫、認同 何淑華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97.1 6
98年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對客語教學效能之研究 本研究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之效能,其動機在於了解國民中學學生的客語學習效能,希望了解國中學生學習客家語言與文化面臨的問題,並評估學生學習成效,進而討論學生的客家意識與文化的認同。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與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抽樣現有客語教學的國民中學校長、主任、組長、教師、教學支援人員、家長、學生等15位進行教學觀察與訪談;問卷調查對象為97年度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研究工具採用自行編製之「桃園縣國民中學客語教學實施效能」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12.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在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的學校共七所,面臨到的困難與限制最多為「升學壓力,無專用教材」;而在客語教學研習最重要的課程是「教材教法設計與學生常規管理」。至於桃園縣國民中學客語教學實施之效能,實證調查發現(1)課程與教材方面:男女學生、客家與非客家認同、父親族群別是否為客家,沒有明顯之效能差異。(2)行政規劃與認同方面:女生對於行政規劃與認同效能顯著高於男生;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行政規劃與認同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3)社區支援與回饋方面: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社區支援與回饋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社區支援與回饋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4)學生學習方面: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客語學習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客語學習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5)教師教學方面:非客家族群之學生,對於教師客語教學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客家族群學生;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對於教師客語教學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最後,本研究也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國中教師、社區家長參考。 關鍵字:教學效能、客語教學、客家意識、文化認同 古永智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5
98年 客家話趨向詞「轉」語法探析—以臺灣東勢大埔腔為例 本論文以《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一至七冊)》做為觀察對象,從十萬於字的語料入手,對462筆「轉」字語料,進行基本的客家語言描述。發現客語趨向詞「轉」與「來」、「去」的結合緊密度高,只存在「動詞(V)+轉/轉來/轉去/倒轉來/倒轉去(+賓語(N))」、「動詞(V)+賓語(N)+轉/轉來/轉去/倒轉來/倒轉去」的句型,不曾出現賓語中插的「*動詞(V)+轉/倒轉+賓語(N)+來/去」句型。動詞的選用以移動動詞、領屬動詞居多,賓語則以客體賓語、處所賓語居多。  對於「轉」與「來」、「去」位移認知,本文將「電話」、「網路」等「非面對面」語境列入分析範疇,從「主語」、「移動者」、「說話者身體空間」、「聽話者身體空間」、「第三者身體空間」、「說話者最初位置」、「聽話者最初位置」、「第三者最初位置」、「其他空間」等等參數,討論「面對面」與「非面對面」語境下,「轉」字的位移參照點選擇及位移方向判斷等問題。 關鍵字:趨向詞、客語、東勢、大埔腔、轉 鄭中信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98.4 5
98年 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之實際情形,藉此了解現況與發現一些困難問題,進而提出建議,以提供客家地區國小推展客語教學之參考。本研究蒐集分析客語教學之相關文獻,以及客家委員會近年來的政策,作為建立研究架構及研究問題之依據。以自編之「苗栗縣國小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問卷」,針對在苗栗縣2007年度接受客委會補助之40所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為研究對象,以該客語生活學校校長、教務主任、教學組長、擔任客語教學之教師等教育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樣本330人,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其成效,再輔以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一、八個向度的整體意見中以「實施成效」同意程度最高,其次為「專業期望」、「課程與教材」、「行政運作」、「教學狀況」、「教學情境營造」、「參與動機」,最低為「實施困難」。二、不同性別、學歷背景和族群背景等變項,對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八個向度的看法並沒有明顯的差異。現任職務、年齡、學校規模、學校地區、學區屬性、本校學生選修客語情形等變項則對研究的八個向度的看法有明顯的差異。  最後,提出鼓勵現職教師及師培機構在學生參加客語師資培訓、客語生活學校新進教師保留比例錄取具備客語教學能力者、寬列客語教學活動及成果觀摩賽經費、落實「台灣母語日」政策、貫徹客語生活學校「生活化」原則、客語生活學校應善用客語數位學習網站、國民小學音標之學習應從長計議,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 江寶琴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7.11 5
98年 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 鍾芳廉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5
98年 臺灣客家傳仔《陳白筆》之研究 鄭怡方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1 6
98年 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 我們生活的環境,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進而到「e化」社會。傳統活躍於田野、農村、山崗的山歌,已消失於無形,客家先民感觸敏銳、思路如泉湧、隨口隨鬥的活潑演唱畫面已不復見,傳統山歌的發展被迫趨於僵化、邊緣化。面對此種無奈的演變事實,探討傳統山歌歌詞所蘊涵的時代背景及文化意義,就更顯迫切。  本研究,主要以苗栗縣退休教師劉鈞章蒐集的1016首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研究範圍。以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對山歌歌詞內容進行調查、分類與分析。以瞭解早期客家人的生活,數詞對客家人的文化意涵,闡明山歌曲調旋律與山歌歌詞聲調對應的必然性,還原山歌歌詞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及透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  本研究証明了兩個論點:(1)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65.5%,是所有類別中比例最高的,印証了多位學者的論點:客家山歌中,情歌占大宗。(2)透過山歌譜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的調值做對照,佐以山歌旋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調值的曲線圖比較,?者的曲線發展幾乎是一致或平行的。証明了山歌旋律的變化,直接依附於客家語言聲調的抑揚頓挫;証明了客家山歌在音樂上的特色是「語言與音樂完全結合」、「字調與歌調合一」。也証明台灣客家山歌沿襲松口客家山歌,是以四縣腔客語演唱的。  本研究發現,無論從正板山歌、?事山歌或古歌三個面向分析,客家與畬族兩者山歌的內容、形式圴大同小異,而畬族三類山歌出現的年代都比客家山歌早。所以客家山歌的起源應該和畬族有密切的關係。 關鍵字:山歌、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四縣腔客家話、畬族語言。 葉瓊枝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月光光〉是一首流傳已久的童謠,以此為主題的文本數量甚多。這些大量流傳下來的童謠是我們共有的文化資產,是每一個孩童在純真歲月裡最珍貴的回憶,亦是親子間寓教於樂的溝通橋樑。本文主要是探討在台灣客家童謠中,以〈月光光〉起興的作品。從相關童謠文本的淵源與流傳中,先採集中國大陸境內(主要以客家地區為主)有關〈月光光〉的作品,做出分析與整理,再針對流傳到台灣之後的〈月光光〉文本作出討論。其次解析「童謠」與「兒歌」之間的異同處,以台灣客家地區的〈月光光〉為主,同時亦兼論福佬地區〈月光光〉的相關作品。關於〈月光光〉的「起興」作法、句式結構、修辭與用韻也做了一些分析工作。至於童謠的功能性則有女性吟?、教化功能、抒情與懷鄉及反映族群風貌等;同時,並以台灣客家現代詩、現代歌曲的作品為主,談及由童謠衍化與新製出的作品。最後提出以具有客家特色的〈月光光〉文本,而這些豐富的童謠、詩歌將成為母語推廣上十分具有意義性的教學題材,經由本文的整理,探討並深化其意義,能把以此為起興的童謠傳唱下去,以為本研究之結論。 關鍵字:月光光、客家、童謠、母語教學、文化資產 黃彥菁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8.1 6
98年 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在透過行動研究歷程,發展出一系列適合幼兒之客家文化課程,研究場域為台灣南部某國小附設幼稚園,參與對象包括20名四至六歲幼兒、三位幼稚園教師、及兩位客家鄉土教育老師,藉由行動研究歷程發展與修正教學策略,評估幼兒在客家文化課程上的學習成效,及省思教師客家文化教學專業成長的情形。  本研究?經三次的教學行動循環,應用之主要教學策略為探索、參觀、體驗、表演、提問以及遊戲等。幼兒歷經三次的教學行動循環後,漸能熟悉客家文化,且幼兒在客家語文、客家生活、客家風俗等面向之學習成效均有顯著成效。而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亦增進了客家文化知識、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等專業知能的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施客家文化教學,在課程與教學方法上以及對教師、家長、園所、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客家文化、行動研究、學習成效、教師專業成長 吳意芳 國立台東大學 幼兒教育所 96.8 5
98年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花蓮地區客家與阿美兩族長久以來混居、通婚平常,部份阿美族人能說客語及客家人能說阿美語,本文以此為研究主題,探討「阿美客家語」和「客家阿美語」的特殊變異。  「阿美客家語」由於受到南島語無送氣音的影響,/ts/、/t/、/p/、/k/四組字不分送氣不送氣,大多以不送氣代替送氣者多;第二,客語陽聲、陰聲及入聲韻尾變異,有/-p/、/-t/、/-k/混淆或韻尾增減現象;第三,阿美客家語吸收了當地客語環境的特色,四縣腔海陸腔合併使用。「客家阿美語」由於無法掌握阿美語特殊的輔音,因此以客語慣用的輔音取代,如/l/取代舌尖閃音/R/,字尾的咽喉塞音/?/則直接省略,另有自創的字尾/l?/,似國語語尾助詞/-了/、/-啦/。詞彙方面在客語中發現兩個阿美語詞彙已被當地客家人廣為使用,其中阿美語[tam?au]在客語有四縣、海陸兩腔調的對應,字義由「人類」引申為「朋友」;而阿美語中尚未有明確的客語詞彙存在,在第四章僅以相似詞推測可能為客語的依據。  第五章語言態度說明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相互影響不大的結果,在於共通語的阻斷和兩族群社會地位所至,發音人的語言環境改變、使用對象等,皆是影響語言態度的因素,而語言態度正是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滲入深與淺的主要條件。  如今花蓮地區通行國語和閩南語,客語及阿美語都面臨語言危機,母語的保存艱辛何況是外語,因此花蓮地區語言接觸的現象漸趨式微,本研究將「阿美客家語」及「客家阿美語」完整分析紀錄,作為往後考證語言接觸的重要記載。 關鍵詞:語言接觸、客家語、阿美語、南島語、語言態度、共通語 廖致苡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8.6 6
98年 新竹縣新埔鎮的客語轉移現象:三代家庭的個案研究 本?文從三代家庭成員的語言態?及語言選擇,探究新埔鎮的客語轉移。新埔鎮位於新竹縣,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84.5% 。華語在西元一九四○到一九八○?間,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下,被獨尊為國語。戒嚴?解除後,保有台灣本土語言的意?覺醒。 這個覺醒甚至帶?近?語言政策的轉變。西元二○○一?起,為?要保有這些台灣語言 (客語、閩南語、和原住民語),本土語言教育全面實施。  本研究的資?透過問卷、訪談、和?與觀察收集。40 位受訪者經由條件篩選,?與本研究。受試者接受問卷調查及?音訪談。此外,研究者還用?與觀察法,觀察受試者達一個月。問卷回答被?化分析,訪談及觀察資?則被質化分析。  結果顯示從客語到華語的語言轉換,明顯發生在家庭及工作語域。訪談收集的資?,透過質化分析??解受試者的語言態?。語言轉換和語言態?被發現是互相影響的。然而,即使大多?受試者對客語持正面態?,結果顯示大多?的受試者很少?客語。有趣的是,較高比?客語人口的地區,卻?一定等於對客語較多的保存。 關鍵字:客語, 語言轉移, 語言態?, 語言選擇, 新埔, 台灣 呂亭慧 中原大學 應用外國語文學系 97.6 7
98年 臺灣客家話語用測驗及其腦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回顧過去探討大腦處理語用的文獻時,發現有兩派說法:一是語用在右腦處理,如Weylman 等人(1988);另一則是左右腦皆有其重要性,如Zaidel(2002)。回顧文獻的同時,發現到這些研究者所選用的素材(如:圖片),或許是導致他們推測大腦部位的原因,所以我們預期大腦在處理語用測驗時,會因為素材的不同,而在不同的部位處理。因此,本研究以腦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簡稱ERPs)實驗配合來源分析(Source localization),來觀察客華雙語人在處理語用測驗時,大腦運作歷程的變化。  實驗的受試者為慣用右手的客華雙語人,以其相對年齡區分為老年人組和年輕人組,每位受試者都將進行華語和客語的語用測驗,實驗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第一個實驗是先在聽覺上呈現一句俗諺語,再在視覺上出現一張圖片,第二個實驗是先在聽覺上呈現一段定義,再在聽覺上出現俗諺語。  從ERPs的實驗結果分析,有以下四個發現: (一) 當不合語意的刺激項違反了受試者的預期,則會在受試者的腦波中觀察到 N400,而當受試者對於某語言的掌握能力較弱時,則 N400 較不容易顯著。 (二) 從兩組受試者N400的T檢定中,可以發現老年人組和年輕人組之間的華語能力差異是大於他們之間的客語能力差異的。 (三) 不管是以華語的圖片或聲音為刺激,還是以客語的圖片或聲音為刺激,都觀察到大腦在進行語用理解時,兩個半腦皆有參與。 (四) 大腦左右腦處理語用理解時的參與度與選用的刺激材料有關。 關鍵字:客家話、語用、俗諺語、雙語、腦事件相關電位、來源分析 湯琬君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8.1 7
98年 客語方位詞「上」、「下」的語法功能與語義分析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想透過語義分析來了解客語方位詞「上」和「下」的語法功能,並想探討客語「上」和「下」至今仍保留三個聲調(即陰平調、去聲調、上聲調)的原因。 客語方位詞「上」、「下」是多義詞,本文應用辭典義項整理出其語義發展的脈絡,並利用隱喻和轉喻理論試圖解釋語義的發展與延伸,從具體方位到抽象時間,從指稱方位到表示事物性狀的等級,甚至可以泛指任何事項。本文也應用形象圖示來了解其空間概念的發展,透過義素分析法區別其在陰平調和上聲調的動詞性意義,以確定利用「音變構詞」是保留三個聲調的可能性原因。 從語義分析中發現客語方位詞「上」、「下」有語義泛化現象,這使得語法功能變強,其中「下」已逐漸產生語法化現象。關鍵字:上下、語義分析、語法功能、客語、方位詞 賴玉英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7 6
98年 臺灣客家諺語之教化功能研究 黃硯鋼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98.1 5
98年 楊梅客家話語音變化和語言轉移研究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以楊梅語言社群為對象,探討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討論楊梅語言社群目前正在發生的語音變異與變化;第二個主題則探討現今楊梅語言社群族群語言的使用與語言轉移的問題。  楊梅語言社群在海陸與四縣兩種客家次方言長期接觸,以及近幾十年來華語的強勢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當地的語言特點。ts、ts、s 顎化為t、t、與y元音的產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部分。透過語音的聲學分析,可以觀察到ts、ts、s 聲母是否發生顎化及y 元音的變異確實存在於楊梅語言社群,發音器官進行調節,使發音部位趨於相近的部位,可能是促使語音發生變化的內在因素;而音變以詞彙擴散的方式逐漸進行,在不同的音類,音變擴散的速度也有差異。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四個變數與語音變化的關係結果發現,年齡對語音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年齡層越高,傾向使用比較保守的語音形式,年齡層越低,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性別變數對語音變化統計的結果顯示沒有影響。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型對語音變化則各有不同的影響,大體上來說,經常使用華語的社會群體,顯示出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影響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多數都與華語使用有關,例如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對語音變化顯示的情況,而年齡也和華語使用有一定的相關,大體而言,年齡越低的族群,華語能力普遍較佳,使用華語的機會和時間比較多,也比較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  另一個主題探討語言使用和轉移的問題。當地族群語言能力隨年齡層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大體上的趨勢是隨年齡層降低,語言能力越貧乏,放棄族群語言能力向華語靠攏的情形非常明顯。家庭語言使用上,隨這年齡層降低以華語為家庭語言的比重越高,族群語言在家庭領域中逐漸失去本應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華語入侵家庭領域。百年來的語言勢力變遷,打破楊梅本為一個多語並存的語言社群。當地的社群的語言不斷萎縮、流失;五十多年來華語凌駕且逐漸取代當地語言;近十多年來閩南語勢力擴張,在族群語言嚴重流失的情況下,反而出現年輕人會講閩南話而不會客家話的情形。從統計結果及案例分析來看,楊梅客家話確實發生轉移與流失的現象。第一語習得的情況更說明了社群中的中年人普遍未將族群語言傳遞給下一代。在這個語言轉移的整個過程中,中年人扮演了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從統計資料可以清楚看見,無論語言能力的豐富性與語言使用的變化起點,中年人都顯示出其特殊性。  人口、社經地位、族群認同、對法律或制度的支持、語言態度和語族活力等社會因素對於語言轉移各有不同的影響,而華語的強勢入侵,使當地年輕族群放棄族群語言,而傾向使用華語,這種現象在少年和青年族群中最明顯,大體而言,隨著年齡遞減,族群語言流失的情況就越嚴重。至於中年人則是最值得注意的關鍵群體。中年人在當地是語言能力最好的群體,不僅習得族群語言能力,亦能習得另一種客語次方言,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習得華語,而與閩南族群接觸的過程中,又能同時習得閩南話,擁有豐富的語言能力;但是中年族群也是語言轉移的關鍵,中年人多半不會要求子女在家庭中必須學習並使用族群語言,而是多遷就子女使用華語與晚輩交談,這種情況使語言在中年人身上開始發生轉移,以致中年人的子女喪失族群語言能力。 關鍵詞:楊梅、客家話、語言接觸、語言變化、語言轉移 蔡宏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98.7 6
98年 客語小稱詞之研究 小稱詞是一個語法標記,牽涉到語音、語意、語法層面,而且一直吸引?少的語言學家的注意與興趣。近?,客語小稱詞的研究開始蓬勃,特別是大埔客家話的特珠35 調,已經展開相關的研究。然而,其他方言的小稱詞卻乏人問津,缺乏廣泛的收集與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旨在從語音、音韻、語意與語法角?,研究四縣、海?、大埔、饒平和詔安的小稱詞,並且試圖提供一個完整且廣泛的討?。  本文分成?個主要章節,一個是音韻的描述,包含語音、音韻與詞彙層面,另一個是語意的描述,包括語意與語法層面。在音韻層面?,我們收集客語小稱詞相關的討?,概述其重要性,以及評估它們的缺失。特別的是,在我們收集到的海?客語語?中,發現在伍威村、中勢村和新埔地區,發音人會交替著使用?種小稱詞,一個是[],另一個是採用特殊的變調方式。這是一種共時的變?,而且通?南部四縣客語的佳冬鎮和新埤鎮也出現?同樣的情況,也就是[e]與[i]交替使用。我們認為這?種?同的小稱詞形式彼此有?時的?繫,可能其中一個形式是上一個?迴?下的化石。然而,這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與探討。  基於曹逢甫(2006)的「語法化?迴」??與Jurafsky (1996)的「語意的放射?範疇」??,我們描述且比較?五個方言的小稱詞特點,同時建構?客語小稱詞的語意放射?範疇,?頭呈現小稱詞多貌的語意,以及解釋其語意的產生。最後,我們認為四縣客語的小稱詞是語法化程?最高的一個,再?是海?、饒平、大埔,最後是詔安。至於能產?方面,在A ?到D3?,饒平和詔安是最能產的,再?是海?、四縣與大埔;在D4 到E6 ?,順序是海?、四縣、饒平,然後是大埔跟詔安。最後,[se](細)是新的?迴所採用的形式,它會在語法化?迴?A ?到D1 ?取代原本的小稱詞。 關鍵詞:小稱詞、語法化?迴、放射?範疇、共時、?時 劉曉蒨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7.7 7
98年 客語四縣腔失語症患者語言評估測驗之初步發展 本論文主要是編譯客語四縣腔失語症測驗,利用臨床治療單位常使用的一套標準失語症測驗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經由題目編譯設計,並針對口說、聽語測驗為主設計測驗,包含自發性語言測驗、聽語理解測驗、複誦測驗以及命名測驗。然後進行第一次10位正常人的預測,預測之後將其中不適當的題目予以修改成一套有效度的題型。接著進行不同教育程度與年齡層共220位正常人進行正常人的測驗,接著進行正常人的測驗結果資料分析。資料分析結束之後輔以21位腦傷病患(其中包含18位左腦腦傷患者、2位右腦腦傷患者以及1位老人癡呆患者)進行患者測驗部份。患者測驗之後,則採取18位左腦腦傷患者測驗結果,進行失語症患者測驗題目的難度、鑑別度分析。分析難度以及鑑別度之後,將數值較低的題目建議予以刪除或修改。接著利用正常人與失語症患者的測驗結果進行測驗信度、效度分析,讓測驗能夠具備良好的信度、效度。最後一個步驟則為進行年齡、教育程度單因子以及年齡與教育程度雙因子的變異數分析,該變異數分析主要是要界定出正常人與失語症患者之間的切截分數,以利後續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的患者進行鑑別失語症的有無。 關鍵字:失語症、WAB、客語四縣腔、效度、信度、難度、鑑別度、變異係數、切截分數 徐肇謙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8.7 6
97年 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 閩南客家話是指閩南地區漳州市所轄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四個縣所說的客家話。本論文所使用的閩南客家話語料,來自筆者於2003~2004年在南靖的書洋、梅林,平和的大溪、長樂,雲霄的下河、和平,詔安的白葉、霞葛等方言點所做的語言調查。從地理上來說,閩南客家話是閩西進入粵東的中轉站;從語音現象來看,是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的延伸。再加上與漳州閩南語長期的語言接觸,閩南客家話可說是兼具閩西、粵東客家話以及閩南話的色彩,除了具備客家話共有的特徵之外,在語音與詞彙方面,都有其內部共同的特色,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客家話。本論文關於閩南客家話語料的收集,以及對其語音現象的一系列探討,具有三種價值:一是根據其內部特色,繼黃雪貞先生的客家話八大分片之後,劃出「閩南客家話」為客家話第九分片的確立,補足了客家話研究在閩南地區的缺口。二是憑藉語言的證據,澄清台灣漳州客的歷史,現今多半成為福佬客的漳州客後裔,其先祖確為客家人。三是閩南客家話豐富的演變類型,可以豐富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本論文除了閩南客家話語音系統的描述及語音特點的探討之外,另方面,為了了解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現象,在語音歷史的演變上與其他客家話的關係;以及閩南客家話的語音類型,在客家話的歷史甚至漢語語音史中所處的階段與所具的價值,故將閩南客家話納入整體客家話中作探討。底下分成討論的方法與討論的內容兩方面來說。討論的方法嘗試結合聲韻學、方言學、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方式,以增加討論面向的深度與廣度。傳統的聲韻學研究,大多以文獻的記錄為依據。然而,方言的差異古今皆然,文獻不可能兼顧所有的方言。在文獻之外,方言活化石是研究漢語音韻史的重要依據。客家話屬於南方漢語,它的形成與發展有別於北方漢語,客家話特殊的語音現象,給漢語史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考方向,也讓文獻以外的語言事實得以呈現。再者,平面的語音系統無法觀察到已經完成的音辯歷史,本論文借助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基礎,來強化演變過程的推論。討論內容方面,本論文先探討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再分別對客家話的聲母、元音、韻尾、聲調做主題式的探究,以及音系之間的平行與空格現象的討論。綜合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重點如下:一、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精知莊章曉影等組韻母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早期聲母的不同,為客家話聲母演變的大趨勢-前化運動,在推論上提供有力的證明。透過方言比較,藉由梅縣話曾有過捲舌聲母的證明,探討知莊章組聲母的演變是一種前化運動,其演變過程為*t?→tS→t§→ts,演變的動力來自發音時舌位的前化運動,且在前化的過程同時牽動-i-介音的從有到無。這個演變趨勢造成現代大部分的漢語方言三等韻的知章組字沒有-i-介音。這個結論將漢語知莊章組聲母的演變歷史,大手筆的橫披在客家話的語音現象中。再如-a元音的高化與-e元音低化、元音破裂、-e元音的分布較一般客家話廣、莊組字的特殊音讀、鼻化韻、-y-介音與-y元音、-k韻尾的領先-p、-t尾消失等等,這些特點具有內部的一致性及對外的相異性,是成立「閩南客家片」的重要依據。 二、從閩南客家話看共同客家話的元音類型本論文採元音類型的觀念,以閩南客家話為材料,尤其是「例外」的特殊音讀,上推古漢語及客家話的元音系統。這裡的「上推」用的是「共同起點」的觀念,也就是從閩南客家話的平面比較,上推客家話共同起點(共同客家話)的形式,此形式有些與《切韻》時代相當,有些晚於《切韻》時代,也有早於《切韻》時代的形式。閩南客家話的韻母系統,經過音位化的處理,所上推的共同客家話元音系統的早期形式共有*-i、*-e、*-a、*-o、*-u等五類元音,屬於人類語言元音系統的三角構型。從古漢語發展到現代的漢語方言,歷經各階段各類型的語音演變,漢語方言已經無法反映學者們所構擬的古漢語元音類型。客家話在一二等*-o *-a元音、合口*-u元音,以及*-e元音的保存上,雖然轄字不多,卻具有語言活化石的價值。正是因為轄字不多,更顯出它的珍貴。 三、閩南客家話入聲韻尾的發展閩南客家話的-k韻尾比-p、-t韻尾先產生變化,不但在客、贛方言入聲韻尾演變的類型中獨具風格,在漢語方言也可說是獨樹一幟。本論文把與客家話關係密切的贛語一並做討論,如此能更全面的呈現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發展的樣貌,並能更清楚的掌握閩南客家話的入聲演變類型,在漢語語音史中的角色與價值。客、贛方言的入聲韻尾的類型包括:1. -p -t -k保存完整。2. 規則的-p→ -t →-k→-/→-O的韻尾發展。3. 脫軌的入聲演變,-k尾比-p、-t尾先產生變化。4. 入聲韻尾邊音化,-p、-t尾變成邊音尾-l。5. 斷裂韻尾-t…n和-k…N。關於入聲韻尾的演變速度,聲母的清濁扮演重要角色,大體來說是濁入字快於清入字。 入聲舒化是漢語方言演變的大勢,南北方言在演變的方向上相同,但是在演變的速度上,有不小的落差。北方方言的入聲幾乎都已經完成舒化的過程;南方方言有兩種風貌,一種仍處於入聲尾俱全的階段,另一種正處於入聲韻尾變動的階段。位於南方方言的偏北地區,即羅杰瑞所謂的「中區方言」,由於地緣上的關係,其入聲韻尾呈現豐富的姿態,有存古也有創新,有保守也有激烈演變,所以在同一個橫向的表面形式上,可以看到縱向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綜合客、贛方言的入聲發展類型,可以還原漢語方言入聲演變的歷史,客、贛方言把縱向不同階段或不同時代的入聲發展歷史,呈現在同一個時空裡,這是客、贛方言於漢語史的重要價值。對客贛方言而言,甚至對整個漢語方言來說,閩南客家話脫軌的演變模式(-k>-t>-p),均屬少有的特殊現象,可說是為漢語史的入聲韻尾研究,從不同的觀察面向多開了一扇窗。這也是筆者認為閩南客家話得以獨立成片的重要依據。 四、閩南客家話聲調的鏈移現象客家話聲調的發展,一方面具備與漢語的大洪流(濁上歸去)一致的情況,同時內部還具有特殊的聲調發展模式,有別於一般漢語方言。除了「部分濁上歸陰平」之外,客家話尚有「去聲歸上」、「入聲歸去」的現象,這兩種演變由於速度不同,把贛、閩、粵的客家話分成南北兩大區塊:北片的入聲歸去與南片的去聲歸上,此外還有閩南客家話的綜合型。綜合這三種型式,客家話的聲調具有「平←上←去←入」的鏈移現象。其中詔安客家話的例子最典型,部分濁上歸陰平及濁上歸陽去之後所留下的空檔,由去聲字來填補,舒化後的入聲字,再與去聲字合流,已經完成「平←上←去←入」的發展。 五、閩南客家話音系之間的平行現象與合口空格 誠如高本漢所說,「空格」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方法。依循「空格」理論的概念,本論文將李方桂《中古音系》「中古韻母表」中開合口不對稱的韻攝,站在客家話的觀點,根據客家話的語音現象,探索閩南客家話合口「空格」形成的原因,並藉由「空格」的探索,為許多表層現象釐清語音演變的脈絡。漢語方言普遍都有合口字開口化的現象,對客家話來說,在u的環境下,只要碰上主要元音是-o的合口字,都會使得原來的合口成分消失,-o元音是合口字開口化的關鍵所在。另外從客家話能夠保留古一二等-o:-a元音的區別來看,-o元音的穩定度高,客家話對-o元音的保存力幾乎可以說是居漢語方言之冠,-o是客家話最具代表性的元音。客家話的合口空格可以分成三類:一是佔多數的-uo→o,u在-o的環境下被丟失(果合一、蟹合一、山合一、宕合一);二是-ua→o,-u、-o兩個高低元音折衷成半高的-o元音(山合二、梗合二);三是結合合口(-u)和三等(-i)的特徵,藉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為中介,進而丟失合口成分(山合三、宕合三梗合三)。本論文根據共同客家話的主要元音-i、-e、-a、-o、-u,及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觀察各韻攝之間的平行現象。閩南客家話各韻攝元音平行發展的情況,以-a元音所屬的韻攝平行現象最多(假、蟹、效、咸、山、等攝的二等),表示-a元音的韻母結構最穩定,最少發生變化。前元音-i(止、蟹、流、深、臻、曾等攝的三等)、-e(止、流、深、臻、曾等攝的三等及蟹攝二等)與後元音-u(遇、臻、通等攝的一等及江攝二等)、-o(果、效、蟹、山、宕等攝的一等及江攝二等),因為具有〔-後〕或〔+後〕特徵,與韻尾的組合上有所限制,所以能夠保有原來的元音平行發展的韻攝就相對的少。至於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只出現在臻攝的開合口三等。閩南客家地區是客家遷徙路線閩西進入粵東的中轉站,這些地區的語音現象,擔任了閩西客家話和粵東客家話之間的橋樑,往往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之間的斷層現象,加入閩南客家話便可接續起脈絡,足見閩南客家話的研究在客家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有別於其他客家話的語音現象,不但補足了客家話研究在閩南地區的缺口,豐富漢語音韻史的研究,也為歷史語言學提供特殊的語音演變類型。 陳秀琪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95.7 15
97年 東部客家?花蓮玉里二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和族群認同之研究 客家研究近年蓬勃發展,但是對於目前在認同方式,與調查結果的研究裡,始終未能真正反映東部客家的情形,顯見東部客家的研究,需要從地域特殊性要素的觀點來處理。本論文接著以對照於西部客家在歷史發展背景、接受客家文化運動之動員程度,以及當代東部因為制度產生變革後的影響三方面來看,以了解東部客家在族群認同上的發展情形。本研究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歷史的發展:從客家主要地域的形成,對應晚近東部地域的發展情形,進而了解當代對於東部地區的認識,並從傳統對於認同研究的角度來看,研究田野地區的客家人在血緣、語言、婚姻、文化上的態度。(二)接受客家文化運動的程度:從客家還我母運動的發生,一直到因運動動員所產生的影響,運用文獻說明東部一直未被客家文化運動所滲透。(三)當代東部形塑的客家認同:隨著客委會、客家電視的相繼出現,全國在中央制度產生變革之後,直接受到來自由上而下的運動影響,東部過去未受客家文化運動洗禮,卻在當代直接和全國的客家人一同接受動員。雖然相同的動員會有類似的趨合力,但是由於地域的因素,反映東部客家和其他客家地域所不同的認同想法 黃靖嵐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7.1 7
97年 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 本文從清代番界政策的演變,試圖釐清臺中東勢的土地開墾與族群互動歷程。清廷雖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石岡設立土牛界碑,但岸裡社僱工如黃懷春等漢佃仍能以代番納餉的方式,啟動土牛界外的私墾。其後軍工匠人越過大甲溪,來到鬱鬱蒼蒼的東勢山場採製木料,開闢了今日巧聖仙師廟一帶的傳統聚落—匠寮。由於軍工匠人具有合法身份,一旦與護衛熟番發生爭訟,官府往往以辦料為重,不願答應熟番將軍工寮移往他處或是限定入山時間、防範假冒身份的呈請,反而一再督促熟番加以護衛,造成原漢勢力的消長。 林爽文之亂時,番割劉中立聯絡泰雅族人追剿林黨,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東勢開發史上的重要功臣。其後他又與泰雅族人合作開鑿水圳,解決東勢丘陵的取水問題,因而建立民庄與部落之間的和平關係,並影響日治初期的綏撫政策。 林爽文之亂後的地權清釐,使得東勢地區大多由界外轉變成熟番保留區,漢佃以一人或數人為墾首的方式,召集股夥向番業主?耕田園,開闢了散在大甲溪沖積臺地上的防禦性集村。熟番在土地典賣予漢佃之後,他遷至埔里盆地,直至今日,在東勢留下了以低廉價格承買熟番土地的傳說故事。 國家力量直到開山撫番戰爭及設立撫墾局之後,才推進到番界以東的原住民部落。撫墾機構雖被批評為只做物質籠絡的工作,事實上貢獻不小。從東勢角撫墾署的報告中,可窺出撫墾署對部落實況的深入瞭解以及所建立之和約關係的作用,反映出原漢之間的族群互動狀況以及官方力量對部落社會的轉變,為日後理蕃政策之確立提供豐富的資訊。 林聖蓉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97.7 7
97年 屏東縣新埤鄉糞箕湖地區的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本文以新埤糞箕湖地區作為研究區域,探討糞箕湖地區的拓墾與聚落之發展。糞箕湖地區位於極東近山處,舊為鳳山八社中之茄藤社的游耕狩獵場所,康熙年間仍處於番界線附近,自古即有著守邊守隘的重要地位。糞箕湖可耕地面積少且不適合農耕,因此糞箕湖地方的開發絕不會是以農業拓墾為主。因大武山中所產的厚力板,雍正年間糞箕湖被官方設為軍工寮廠,入山伐木以備軍工成為糞箕湖地方發展的重要關鍵,吸引了大批伐木者及農耕拓墾者入墾糞箕湖及其周圍聚落,帶動了新埤、佳冬的開發。隨著北部伐木業的興起,厚力板不敵樟樹的經濟效益,再加上木料外送港口-枋寮,也因自然條件不佳等不利貨物轉運等因素,使得枋寮一步步走向頹勢,糞箕湖自然也難逃沒落的命運。糞箕湖伐木業式微後,依附於此產業的大批客家人在務本的考量之下,只好往周圍聚落繼續過生活,成為新埤佳冬客家聚落拓墾的主力。過去學者所認定的六堆拓墾路線分成北中南三線,南線指的是左堆的拓墾路線,本文藉由文獻探討漢人拓墾糞箕湖的過程,再從目前已有的二十四張有關茄藤社的古契書,來分析漢人入墾糞箕湖地區及其周圍聚落的歷程,試圖找出一條不同於已往學者所認定的左堆拓墾路線,以此說明六堆客家人拓墾的路線是多元的,且並非僅有農業拓墾一途。 吳素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6.6 7
97年 新竹峨眉地區的拓墾與社會發展(1834-1911) 本論文旨在說明1834-1911年,位於今新竹縣的峨眉地區,在金廣福墾號帶領下,其聚落社會的發展歷程。藉由移民拓墾的路線與聚落的發展可以得知,漢移民在本區設隘開墾的過程中,深受地理環境與物產資源的天然條件與背景的影響。本文從土地經營的方式、經濟生活型態與宗教信仰三個層面,論述逐漸形成之具有移墾特色的漢人社會。在瞭解了社會發展的背景之後,本文進一步透過《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中的鬮書以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典藏的族譜資料之量化分析,來討論峨眉地區的家庭結構與類型,以及影響家庭結構之「分家」與「繼承」的情況,藉以瞭解組成社會的基礎單位──「家庭」的組成與演變。最後,並以富興曾家、赤柯坪黃家與富興楊家為例,探討主導清代峨眉地方社會的家族形成,以及個別家族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 吳憶雯 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97.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