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101年
論文標題 竹南中港慈裕宮祭江洗港儀式的聖俗場域實踐
論文摘要 本文以竹南中港慈裕宮為研究範圍,使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探討慈裕宮端午節舉辦的祭江洗港儀式,分析參加祭江活動的宮廟和社區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與慈裕宮有交陪關係的廟宇所形成的空間場域,及進香團帶來的熱鬧對廟宇靈力的影響。竹南鎮中港地區早期為海港,在先民開墾過程中,媽祖信仰隨移民而來,因族群共處彼此生活習俗不同而產生衝突,間接形成頭份、竹南交界處就有四座媽祖廟,四座廟宇彼此又有分香的淵源。其中開發最早且歷史最久的竹南中港慈裕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因先民渡海受難,在中港溪口設壇祭拜冤魂,之後歷經族群械鬥及觀鯨落海事件,演繹成今日大規模的祭江洗港儀式。儀式由來與地方歷史事件相結合,已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為重要文化資產,具保留價值,也是全台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每年吸引大批人潮觀賞。本文透過Mircea Eliade聖與俗、神聖空間的產生,以及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觀點,剖析熱鬧的儀式活動仰賴廟宇間的交陪,儀式帶來熱鬧氣氛,對廟宇靈力的影響,及儀式背後蘊含靈力與資本的轉換。研究發現,參與慈裕宮祭江洗港儀式的宮廟,是跟廟方有交陪的友廟,且分佈在竹南、頭份地區,每年皆會參與,此種交陪關係有地域性的現象,顯示祭江洗港儀式是一種具有在地認同的「地域化」的表徵。利用每年定期舉行祭江儀式,將原本因工商社會而漸漸疏離的地緣人群關係,再度聚集起來。慈裕宮本來和社區關係緊密,之後和地方社區關係變淡之後,透過活動重新把廟宇和地方連結起來,是一種「再地域化」的現象。另一種進香團的交陪,使慈裕宮在假日時熱鬧非凡,不僅帶來人氣也帶來金錢,但進香團分佈在全台各地是「去地域化」的交陪,此方式讓廟宇除了固定祭典之外,也能維持熱鬧的景象。在宗教場域中,廟宇舉辦儀式活動仰賴眾多陣頭、神轎、人員,形成熱鬧氣氛,參與的人們藉由儀式進入神聖空間,沉浸在神明靈力護佑中,期望得到神明的保佑。在儀式背後,神明靈力的強弱,關係著廟宇的發展,神明要有靈力才能吸引更多信徒前來,但靈力是必須被生產的,靈力的生產需要人與金錢互相配合,儀式背後涉及靈力、權力的堆砌,俗語說:「也要神,也要人」,靈力與資本間的轉換,是一種循環,環環相扣,靈力強能使廟宇維持一定格局。廟宇在固定的節慶時間,以「再地域化」經營,把地方鄰里間不太熱絡的人氣聚集起來;假日時間,以「去地域化」經營,拉攏進香團到訪,使廟有很多人潮。廟方以「再地域化」固定祭典,及「去地域化」接待進香團,兩者並行經營廟宇,維持整體最大效益,也是現代廟宇的一種轉型。
作者 羅金卿
畢業學校 國立聯合大學
畢業系所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