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101年
論文標題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論文摘要 臺灣自1980年代後期客家運動開始之後,有關客家的所有文化都逐漸的被國人所重新認識,包括客家過去的生活、穿著、使用器具、飲食…等。此時的臺灣正值政治氣候與社會氛圍的劇烈改變,「族群」的議題成為高度關注的議題,各種社會運動興起,推動族群文化的風潮因而快速湧現,客家飲食研究也在這樣的趨勢下逐漸被重視。但在全球化和飲食消費化的影響之下,現代人幾乎都以外食、異國飲食為主。近年來,客家委員會朝多元化、精緻化的方向深耕,特別在客家飲食方面。整個客家意識的抬頭,或客家論述當中,以族群邊界理論來看,客家菜有它重要的象徵意義,很重要的一塊是客家菜區隔了與閩南的差別,形成了一種族群邊界。客家飲食一方面被政府支持,變成一種消費化、客家餐廳、甚至變成一個客家節慶等等,而變得非常的重要;但在另一方面客家飲食在日常生活的傳承卻在流失。因此,客家飲食表面上好像是很聲勢浩大的,可是實際上它做為一個族群傳承的過程是有危機的。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要去理解,假設客家飲食是一個很重要的族群象徵的話,那它在當代的傳承狀況是什麼樣子?它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傳承的狀態?世代之間對於客家的認同是否也在轉變?本論文的目的即是:一、客家菜在政府政策的影響及飲食商品化的狀態下,產生什麼轉變?二、客家菜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如何被傳承?及探討其中產生的族群邊界與族群認同。研究結果發現,客家飲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它隨著權力的崩解、性別的角色轉變,而出現危機,但是透過客委會跟飲食消費的結果,客家菜卻變成一個新的符號意義,活躍在臺灣社會,所以客家菜它已經脫離一個日常生活的脈絡,變成一個新的消費的商品。客家飲食的傳承,已經從家庭進入到市場。家庭中客家菜烹調的技藝傳承可能在消退,但是客家的認同可能因為政府的宣傳、餐廳的大量增加,所以客家認同是上升的,因此客家菜的內涵與傳承模式已然改變。關鍵字:客家飲食、族群認同、族群邊界、傳承
作者 黃鉯玲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