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100年
論文標題 後龍溪上游地域社會之形成:以獅潭鄉竹木村南衡宮為核心之研究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祭祀圈、祭祀社群、地域社會和地方自性等??觀點為基礎,藉由苗?縣獅潭鄉竹木村南衡宮當代的關帝、媽祖、天神、問事及圓堂集福等五項祭祀活動,探討南獅潭地域社會之建構過程;同時,又?進一步結合前輩學者在?獅潭與?大湖的研究成果,總述後?溪上游地域社會之建構。本研究首先以田野調查及?與觀察,蒐集當代南衡宮祭祀活動相關資?,依祭祀圈指標,及祭祀社群觀?,劃出南衡宮關帝、媽祖與天神三個主神信仰所形成的?同祭祀範圍。結果一方面發現這三者之間有高?的重疊性,似與祭祀圈概?相近。這一現象如以祭祀社群概?觀察,在地的天神、關帝、媽祖三個祭祀團體,團體成員身分具有高重疊性,且與?與祭典活動的互動性高,這一社群強?極高的祭祀社群,也因此使竹木村民成為一個地域共同體。然而,三者未重疊之部份,卻隱涵?深刻的??意義,亦值得探?。其次,本研究因此而轉以文獻研究法,回溯十九世紀末以?緝光為首的?永昌?墾史,乃得以透過?墾組織與祭祀組織的?結,建構出?以南衡宮為核心地域社會的建構過程。這一建構過程可為四期:第一期為?墾初期(1884~1897),?墾組織緊密的?結?人與土地的關係;第二期為信仰形成時期(1897~1917),南衡宮天神、關帝、媽祖信仰地方上的信仰,文化界限超越?地?界線,此時的祭祀範圍約等同於第一時期的?墾範圍,亦是今日的媽祖祭祀圈。第三期為?政區域重劃時期(1918~1920),國家??介入將原有的地域分屬二個?政單位,加上?墾組織影響?的減弱,正視?地?界線,關帝祭祀圈於焉形成;第四期則是民國?、七十?代前後之天神?合併,這意謂著地域內聚?之整合,此地域即為南衡宮地域社會中最核心且最整合的部份。總之,藉由祭祀社群觀?,確實能?細膩地剖析以南衡宮為信仰核心的祭祀圈現象;然而,本研究認為必須再增加?史地?學之地域社會視野,才?足以解釋祭祀社群長期的變遷現象。 關鍵字:後?溪上游、地域社會、獅潭、祭祀圈、祭祀社群、地方自性
作者 陳嘉惠
畢業學校 國立交通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研究所
畢業年月 99.6
獎助金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