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100年
論文標題 現代臺灣社區運動的地方社會學-高雄縣美濃鎮社會運動、民主化與社區總體營造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社會運動、民主化與社區總體營造為關鍵詞,以高雄縣美濃鎮(現高雄市美濃區)為例,探討民主化、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以及社會運動互動,並討論社會運動在它所紮根的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的定位.論文架構於序章中提出.首先,本論文提出開發中國家之社運特色:在開發中國家,社運可動員的資源比先進國家有限,要仔細討論社運的背景「環境」,即政治,經濟以及傳統社會網絡等等總體脈絡,才能了解開發中國家社運.再來,本論文整理有關台灣社運研究情況:過去20年台灣社會運動研究有三個方向:民主化/審議民主、台灣民族主義以及公民社會.但是,與上述開發中國家社運研究相較之下,台灣社會運動制度化的內涵,以及社會運動如何在地方社會脈絡中發展,兩者鮮少被經驗研究所檢視.因此,本研究引進日本地域社會學長期推動的「中範圍理論」,探討地方社會裡各層次政治如何發生,如各種開發政策所帶來的亞政治,再來,誰參與這些政治.此觀點被台灣社會學術界忽視,但台灣地方社會現場需要這種社會總體分析架構.第二,本研究也討論地方社會整體發展,而分析這些地方社會如何產生社會運動.第三,本研究分析社區總體營造補助如何改變社會運動性質,社會運動又如何影響社區總體營造補助政策.第一章簡單的回顧台灣社會運動歷史.隨著蔣經國所推動的「本土化」、台灣民間社會高度經濟成長以及民主化,1980年代台灣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從超黨派運動到與民進黨(或黨外)密切結合的運動.1987年解嚴後,各種社會運動激烈抵抗國民黨非主流派backlash,進行串聯與多元化.到1993年,李登輝重新掌握主導權,國民黨做為執政黨所進行的民主化,為了透過選舉保持自己的(統治)正當性,某種程度採取社會運動要求.同時,社會運動也避開街上激烈衝突,開始走向制度化.美濃反水庫運動以及後續社區運動在上述全國社運脈絡中發生.第二章以美濃地方政治體制(local regime)與社會變遷為主,探討美濃地方社會脈絡如何產生反水庫運動以及後續社區運動.首先,現有地方政治研究鮮少探討何謂選舉政治之外的「政治性議題」,以及它如何隨著社會變化擴大其範圍與性質,因而本論文提出地方政治體制概念及其構成因素,討論社會變化所帶來的地方政治性質變遷歷史,再來,誰參與這些政治.光復後,美濃地方政治體制保留望家體制,然而,當地方派系開始運作,1950年代地方政治體制轉移為地方派系體制.同時,美濃菸葉為農民帶來穩定收入,美濃居民為了加強菸葉現金收入,透過姻戚關係安排免費「交工」勞動力.但透過內婚加強的美濃居民團結力被地方派系壟斷,地方派系所造成的社會日常對抗關係引起美濃居民不滿.1970年代,台灣達成高度工業化之後,農業與菸業逐漸夕陽化,美濃人對現況產生危機感,尋找解決方法與恢復鎮民團結.因此,美濃人1980年代動員其密切血緣關係,選出一個美濃代表立委或中央民意代表,展現團結力,以克服地方派系分裂.然而,實際上,這些中央民意代表所採取的措施並未解決美濃農村衰退問題,無法解決美濃農民不滿.美濃反水庫運動因而循以上脈絡發生.第三章試圖結合第一章所述的脈絡以及第二章所述的脈絡,分析1990年代席捲整個台灣的美濃反水庫運動.首先,本章討論水利法變遷歷史以及水利政策巨變所帶來的亞政治(subpolitics)擴張.1963年台灣水利法修正,將水利開發權限於中央政府,因此擴大了亞政治範圍.封閉而不民主的水利政治在1990年代帶來「興建美濃水庫」問題.面對這個政治問題,美濃愛鄉協進會不但挪用1990年代席捲全台灣的民主化、台灣客家以及環保運動論述,而獲得全台灣多方面的奧援,還利用協會高學歷背景建構學術論述.除了這些全國脈絡之外,本論文還發現二個地方性原因,即「環境」,導致美濃反水庫運動成功:第一,由於公共工程帶來的「小機會」以及全台灣地方派系瓦解,當時美濃地方政治體制也正在流動中,因此,提出單一議題而被當做選舉議題較容易.第二,協會利用傳統社會資源:例如,1980年代以來每逢選舉動員起來的血緣關係,再利用長幼秩序,而獲得超黨派鄉親支援.第四章探討反水庫運動所發展的社區運動如何利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補助進行制度化以及卓越化.首先,本章分析社區總體營造之前的社區發展政策,以對照於社區總體營造.1970年代以來,社區發展政策為解決社區原子化,充實社區硬體設施以及加強現有統治組織.相對地,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目的為展現具體台灣地方文化.當時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國民黨政府為了與這些社會運動妥協,以免它走向激烈化甚至轉為大力支持民進黨,於是將政策補助從原本的投給現有統治機關,轉而投給社運團體.其次,美濃愛鄉協進會拿到政府補助,按照政府補助供給邏輯,累計補助案成績再引進下一個補助而制度化,甚至另外創設社運團體,如社區大學與南洋台灣姊妹會.但拿中央或縣政府補助而制度化過程當中,他們都用高度學術化的文化論述,因此這些社運團體從地方社會居民的政治網絡卓越化,也就是說:當他們拿的補助款是地方基層政治所控制不到的範圍時,他們已脫離地方政治網絡.第五章討論,如前所述,從地方社會居民卓越化的社運如何重新參與地方政治.首先,本章探討,地方政治體制為何需要社會運動:地方政治人物經歷過地方派系瓦解與個人化之後,一方面尋找新興資源進行剝削,如跨縣投資與房地產投資,一方面2002年台灣加入WTO以後,全台灣地方政治體制被迫互相競爭如何回饋地方社會.為了回應這個要求,地方政治人物需要社區運動所累計的經驗.其次,本章也探討社運為何參與地方政治:由於美濃愛鄉協進會事業漸漸深入居民生活,不得不踏入工程領域,與地方政治人物溝通.再來,本章討論社運方面與地方政治人物方面互相需要對方之後,二者如何開始互動.雙方年輕員工都有同年代的默會知識,再來,年輕人相對地較不顧慮團體面子,因此雙方年輕員工很容易建立個人溝通窗口.因此,社運逐漸藉由農會、鎮公所擁有的地方政治體制公權力,推動各種專案,如提升農民公正收入、利用閒置傳統空間、調查社區資源等.社運拿著中央或縣政府補助,與地方政治體制分享這些案子成就,地方政治體制也與社運分享自己公權力來賦予社運在地方社會做事的正當性.如此一來,社運同時參與地方政治與中央政府政治,形成了社運「參與兩個政治」的現象。一方面,由於社區總體營造補助2000年代以來逐漸重視社運與地方政治體制合作,因此,社運藉由地方政治體制公權力進行各種社區事業,不但賦予地方社會正當性,還會受政府單位的肯定,引進下一個補助.另一方面,社運透過拿中央、縣政府補助,與地方政府體制保持距離,以免過度被捲入被地方派系壟斷的地方政治網絡.然而,社運「參與兩個政治」現象顯示,社運拿社區總體營造補助,難以在地方社會建立正當性,還要尋找與地方政治體制共生共存的方法.終章提出幾個論點與今後研究課題.第一,在日本,接近地方政治體制的人們,如鎮公所員工與工商會共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相對的,在台灣,是脫離地方政治體制的社運團體拿社區總體營造補助從事社區運動,這顯示台灣獨特的地方文化政策所帶來的社運政治參與型態.第二,開發中國家地方社會在發展當中,擴大了其亞政治範圍,在面對全球化、民主化衝擊下,地方社會體制經歷巨大變化,甚至讓新興社運來參與地方性議題.此種觀點不限於台灣,還可以應用到其他的開發中國家. 關鍵字:民主化、社會運動
作者 星純子
畢業學校 日本東京大學
畢業系所 綜合文化研究所博士班
畢業年月 100.4
獎助金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