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100年
論文標題 離散、回鄉與重新誕生: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
論文摘要 這是一篇關於客家女性主體書寫的論文。我,作為一個論文書寫主體,同時也是一位客家女性,帶著自身鑲嵌在歷史/社會/文化處境中的生命經驗,深深相信「人就是敘說」的本體論立場,並以「互為主體」的認識論視野,採用「生命敘說」的研究取徑,來進行從客庄原鄉遷移到台北都會區客家女性的生命敘說探究,期望能透過這樣以客家女性為主體的論文書寫,呈現出這些散居又隱形於台北都會區客家女性多元而真實的「在地」樣貌,並在過程中創造客家女性之間的社會文化性連結。在整理客家女性的勞動相關論述,並與之進行對話之後,我在論文中大膽地從「文化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對過往客家女性勞動養成的可能性解釋,以擴充從經濟生存條件、歷史文化或是客家源起的角度來進行解釋的視野。也就是從身體的最初感官經驗——「味覺」的角度出發,用「鹹」來推論客家女性在味覺、身體、勞動與情慾之間的可能性關聯,並提出客家女性除了具有保存的文化性格(節儉)、與勞動的文化性格(堅忍與刻苦耐勞)之外,還可能出現保守固執而無味的文化性格、以及堅持受苦的受虐文化性格,並強力呼籲客家女性要在這樣「美德」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缺陷的掩飾中,發展出生命的覺察與能動性,以重新建構客家女性的主體性格。在重構客家女性的主體性格上,本論文以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來說明之。從客庄原鄉出生與成長的客家女性,在遷移到外地之後,往往傳承著社會文化的規範與價值,在這篇論文中的三位客家女性:菊子、思淇與我,雖各自不同,但卻共同鑲嵌於某種政經/文化/體制化的社會關係脈絡中,透過深刻的客家情感得以相遇、以及在客家母親勞動經驗與勞動記憶中的相互構連,並相伴於「生活中的女人」,「我們」得以在差異中相互辨識與看見彼此,並依著自身的社會條件與社會位置,長出不斷向前挪動並進行在地生命實踐的能耐。菊子在客庄農村家庭中習得了一身家務勞動的好本領,雖然在家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下,無法繼續升學;同時又傳承並複製著母親的規訓——「做人的媳婦要認份」,讓她在婚姻生活中不斷陷溺於角色規範的要求,然而,菊子卻在生命的磨練與生活的處境中,透過台北都會區社區資源的挹注,發展出強而有力得以不斷翻轉的生命力道,與不斷向內自我修練的功夫。思淇是個很有現代客家美感的女人,在「離家」、「創作」與「愛情」的社會關係中,長出自身的生命主體性,並透過身體的歌詠、歌詩與畫畫的創作,創造與客家文化相互反哺滋養的空間,以及與社會連結的生命實踐。我則相互參照地在客家女性的書寫中,重新看見那糾結壓縮被名之為「模糊」的客家情感以及追求階級翻轉下的身體勞動樣貌,而得以更清楚地站在教育工作者以及客家女人的社會位置上向前推進。在這樣的相遇與構連中,這篇論文同時也提出「離散作為一種可能」的主張。也就是說,「離散」作為這些從客庄原鄉遷移到台北都會區客家女性的指稱,在望向原鄉的同時,除了有機會重新看待自身的地方(客庄)認同以及交疊著人與時空的童年記憶之外,客家女性在「離散」與「混雜」的交融之間,往往產生了重新與舊有文化連結、並創造新文化的生命實踐可能性。最後要極力強調的是,發現並建構客家女性「在地」樣貌的重要性,也是這篇論文極欲顛覆與重新建構的,客家女性的相關論述應該從刻板化的單一勞動美德論述走出來,重新建構客家女性的多元真實樣貌;而強調「互為主體」的生命敘說研究取徑,恰恰提供了一條極佳的路徑,使得作為敘述主體、書寫主體與生命主體的客家女性得以展現其多元而真實、鑲嵌於歷史社會文化中的「在地」樣貌。 關鍵字:客家女性、離散、相遇、構連、生命敘說、「在地」樣貌
作者 李文玫
畢業學校 輔仁大學
畢業系所 心理所
畢業年月 100.6
獎助金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