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100年
論文標題 香茅產業的興衰與發展-以苗栗縣大湖鄉為例
論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產業變遷」、「族群分工」、「市場交易」、「轉型經營」四大主軸探討香茅產業,透過歷史文獻蒐集及訪談法進行研究;以創新擴散理論,論述香茅從引進至擴散的過程;透過鑲嵌觀點,探討客家人在香茅產業中角色功能所形成的關係與特色;並以市場理論分析國際市場下的香茅產業及其交易行為;最後論述現階段香茅產業的轉型經營。 本研究發現在香茅產業中的勞動情形,因區域條件的差異,區分為自己搭建香茅寮焗油的家戶生產及委託香茅油蒸餾工廠焗油。香茅產業的族群分工,在傳統家戶生產上,山區為客家茅農雇用學老雇工,平地一帶多為客家族群彼此換工;而委託工廠焗油,則是雇主與雇工皆為客家族群。 香茅油的交易方式表現出客家人從事香茅產業的交易特色;產地市場,以現金交易、寄存方式、香茅油抵借款三種交易方式;批發市場,分現貨及期貨交易。香茅油交易不需明訂契約即可成交,茅農以寄存方式販賣香茅油,產地油商則將事先購得的香茅油,待價高時再行賣出,倘若交易量龐大又未能清楚掌握價格趨勢,可能導致產地油商的經營以倒債收場;因此香茅交易是具有風險的經濟行為,而客家人表現在香茅產業的經濟行為,非如一般傳統對於客家族群的論述—保守、傳統。 因特殊的交易方式以及香茅油期貨買賣,導致香茅油市場紛亂,使國家選擇介入市場;在市場穩定時,透過政策獎勵香茅產業;當市場不穩定時,藉由補助措施,平衡香茅油價格。在1950、1960年代,臺灣的香茅油約占國際市場總供應量的百分之七十,在國際市場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國家試圖扮演穩定市場的角色,然而處於生產底層的茅農,對於政府的獎勵及補助措施感受並不強烈。 香茅產業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時光,1968年人工香料的開發,導致傳統香茅油的產製逐漸被取代,現階段香茅產業的經營透過轉型、觀念的轉換,將原有的產業文物進行改造,將客家元素融入轉型經營;業者透過重建香茅寮、焗油故事的傳遞、導覽解說、體驗焗油的勞動情形等轉型經營,延續現存經過時代變遷與經濟淘汰而留存下來紮根於地方的香茅產業。 關鍵詞:香茅產業、客家族群、族群分工、鑲嵌、轉型
作者 邱嬿誼
畢業學校 國立聯合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畢業年月 100.1
獎助金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