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年度 92年
論文標題 兩岸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論文摘要 台灣客家話的研究,自從1957年楊時逢先生《臺灣桃園客家方言》開始,便以「海陸」和「四縣」做為區分,他在書序中曾經提到: 台灣客家話大致分為海陸跟四縣兩種。海陸話就是指海豐、陸豐兩縣方言,四縣話是指嘉應州所屬的五華、蕉嶺、平遠、興寧等四縣方言(連梅縣共五縣)。這兩派話除掉調類及調值相差較遠及很少一部分字讀音稍有不同外,大都沒有什麼特別很大的差異。 這是台灣客家話的傳統區分方式,主要是依據台灣客家人原鄉所屬舊制行政區域的不同所做的區分。但是,這種區分稍嫌籠統,最主要的,是無法涵蓋其它地方的客家話,比如汀州、潮州、漳州等地的客家移民,在台灣為數也不少,他們的語言,長期受到忽略,在語言的分類和歸屬上,沒有一席之地,沒有一個更客觀、明確的畫分,因此容易被誤解,所以他們的後代,對自己的母語缺乏信心,沒有歸屬感。形勢比人強的結果,使得部分客家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改習其它語言,甚至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後代子孫習焉而不察,渾然不知其來台祖先是客家人。須知語言與文化關係深厚,特別是對客家族群而言,「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文化」這句話並不為過。試觀漢語十大方言之中:吳語分布以浙江為主;閩語在福建;贛語在江西;徽語在安徽;湘語在湖南;粵語在廣東;平話在廣西;晉語在山西,都有一個省做代表據點。今天如果用俗稱「廣東話」,大家直接會聯想到的是粵語,並不是客家話。然而,客家話是僅次於官話分布最廣的漢語方言,所以張光宇教授說它最大的特色是「居無定所」 ,這個特色使它的文化傳承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須仰賴語言的作用,離開了語言,客家文化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憑。近年來有些研究涉及了海陸、四縣之外的台灣客家話,例如呂嵩雁先生就曾經比較了四縣、海陸、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六種次方言,其中的長樂就是民國初年更名後的五華,亦即「四縣」之一。可見四縣話內部的差異是存在的。事實上,筆者在一九九八年暑假期間走訪大陸福建、廣東的客家庄,也發現到蕉嶺縣的居民能清楚分出蕉嶺話與梅縣話的不同。在台灣,「四縣話」是一個籠統的名稱;在大陸,根本不用這個詞來指稱客家話的分支。目前的情況是,台灣四縣話和海陸話已有合流的現象,所以羅肇錦教授提出「四海話」一詞,來反映現實。筆者在1996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曾經主張: 今後我們對於台灣地區的方言研究,應該以方言點做為調查研究的對象以及對比的單位,等到每一個方言點都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寫之後,再重新修訂或釐定方言的分區。在這樣的基礎上所繪製而成的方言地圖,相信在語言研究上將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台灣各地的客家話,其實都是不同祖籍地的客家移民所融合而成的變體,甚至還都或多或少吸收了閩南話、原住民語言和共同語的成分,形成好幾種次方言。這些新的次方言,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使用者或語言研究者而言,更細緻的描寫和研究,將使其對語言文化的繼承和開展關係,有更清楚的認識。台灣中部地區的客家話,一直以來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致於有許多誤解產生,比如說它是「受閩南語影響的非純正的客家話」,或者說是一種「聲母接近海陸腔,聲調近似四縣腔的合體」等等,都不是持平客觀的意見。大家心目中的標準客家話是什麼?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這是公認的,但是今天的梅縣話,粵語化的程度愈來愈高 ,梅州人能聽、能說粵語的人口比例也愈來愈高;大街小巷所聽到的歌曲不再是客家歌,而是台灣國語和香港粵語歌曲。也許沒有所謂的「標準客家話」,只能說符不符合客家話的語言特徵。就這個觀點而言,台灣中部地區東勢客家話的地位毋庸置疑。東勢話的來源歸屬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卻始終沒有直接而全面性的探討,有認為屬於饒平的,也有認為屬於四縣的。直到1997年徐登志老師從台中縣開發史的角度著眼,提出「大埔話是台中東勢的原鄉語言」這一觀點,並在該年隨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到廣東省大埔縣考察,初步認為大埔縣的客家話,特別是縣內高陂鎮的口音與東勢話最為接近。江敏華(1998)也指出: 根據本文對東勢客家族群的祖籍地考察,以及將東勢客家話與廣東省潮、嘉、惠三州的客家話作歷史音韻條件的比較,東勢客家話不應歸四縣或饒平,若依其反映的原鄉語言來說,就現在所能掌握的材料而言,它或許可以歸為大埔話。……總之,東勢客家話和大埔客家話的關係,除了音韻上的線索外,詞彙、語法的演變,也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本文的研究動機,正是要藉助田野調查之所得,來探究兩岸親屬語言的關係。
作者 江俊龍
畢業學校 國立中正大學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畢業年月 92.5
獎助金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