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music_instrument_name
music_instrument_introduction 客語稱「簫」。或稱為「品子」「橫吹」、「橫笛」。 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也有人說是漢代由蒙古傳入)。 「笛子」在我國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地域廣大,品種也較多,較普通的有「曲笛」和「梆笛」。「曲笛」又名「斑笛」,笛身粗而長,發音寬廣柔和,一般為D調,流行於南方各地,是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梆笛」笛身細而短,發音清亮,高亢尖銳,一般為G調,主要流行於北方,是梆子戲曲的主要樂器。 音色明亮清脆,音色具有穿透力,以全按當Sol的指法吹奏,在最高音區時,音色尖銳激越,但不易弱奏;低音區時,發音較悶,不易強奏。「笛」最富色彩和表現力的音域是在中、高音區,音色脆亮、疏闊、甜美,音量變化幅度大,既能演奏攸長高亢的山歌旋律,也能表現遼闊、寬廣的草原情調,有可以奏出愉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輕盈的小調,也能表現出熱烈、歡樂的氣氛,但更擅長於優美抒情的旋律。 「笛」為「客家八音」的伴奏樂器。在吹奏音樂中,「笛」始終占居主導地位,是吹管越企的重要樂器。可作獨奏或絲竹重奏或合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