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ieved from http://data.hakka.gov.tw//od/detail?oid=631824E9-235C-41D9-A159-5DFBDDDBB123 on Tue Feb 24 2015 15:53:07 GMT+0800 (CST) ; 資料集描述: 介紹客家演奏所使用的樂器。 ; 資料集類型: 原始數據 ; 分類: 文化資產 ; 主要欄位說明: 樂器名稱:music_instrument_name
樂器介紹:music_instrument_introduction ; 資料提供機關: 客家委員會文化教育處 ; 資料量: 63筆 ; 更新頻率: 不定期 ; 資料集來源網址: 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1835&CtUnit=317&BaseDSD=24&mp=1828&ps= ; 授權方式: 依客委會資料開放平台資料使用規範 ; 授權網址: http://data.hakka.gov.tw/ab/terms ; 編碼格式: UTF-8 ; 計費方式: 免費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 彭玉廷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電話: 02-89956988#543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電子郵件: ha0188@mail.hakka.gov.tw ; 備註: ; 資料集瀏覽次數: 71 ; 資料集下載次數: 44 ; JSON: http://data.hakka.gov.tw//od/data/api/8E35F650-0582-40FF-AFA9-98E6E079D026?$format=json

music_instrument_name music_instrument_introduction
19533965 噠子 「北管」戲曲中有使用「噠子」(比噯更短小),「噠子」音高比「噯」高一度,因為使用的哨子略大於「噯」,因此音量不比「噯」聲小。在民間八音中也常用到「噠子」。
19533966 客語稱「烏嘟孔」。(ㄊㄚˋ子)。宋代又稱其為「頭管」。 雙簧管樂器,管身是竹製或木製,是以一節之竹,取其中空,長約二十公分,內徑約一‧六公分,上以蘆哨吹之,其形體狹而短。開孔與「嗩吶」相同,前後一共有八孔其全按孔,音高是La或Si。目前樂隊中有高音管和中音管兩種,D調,中音區音色明亮。 在「客家八音」中,原是伴奏樂器,以「合管」或「六孔管」的指法來演奏。
19533967 客語稱「簫」。或稱為「品子」「橫吹」、「橫笛」。 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也有人說是漢代由蒙古傳入)。 「笛子」在我國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地域廣大,品種也較多,較普通的有「曲笛」和「梆笛」。「曲笛」又名「斑笛」,笛身粗而長,發音寬廣柔和,一般為D調,流行於南方各地,是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梆笛」笛身細而短,發音清亮,高亢尖銳,一般為G調,主要流行於北方,是梆子戲曲的主要樂器。 音色明亮清脆,音色具有穿透力,以全按當Sol的指法吹奏,在最高音區時,音色尖銳激越,但不易弱奏;低音區時,發音較悶,不易強奏。「笛」最富色彩和表現力的音域是在中、高音區,音色脆亮、疏闊、甜美,音量變化幅度大,既能演奏攸長高亢的山歌旋律,也能表現遼闊、寬廣的草原情調,有可以奏出愉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輕盈的小調,也能表現出熱烈、歡樂的氣氛,但更擅長於優美抒情的旋律。 「笛」為「客家八音」的伴奏樂器。在吹奏音樂中,「笛」始終占居主導地位,是吹管越企的重要樂器。可作獨奏或絲竹重奏或合奏用。
19533968 嗩吶 客家人稱其為「笛子」。民間亦稱之為「喇叭」。回族稱其為「蘇爾奈」、「金口角」。 「嗩吶」原是波斯、阿拉伯的樂器。 構造複雜,包括管身長一尺四寸、吹嘴長三寸、喇叭口三部分。管身由堅硬的木材製成,空心圓錐體,刻成竹節狀,前開七孔,後有一孔。孔嘴是發聲的部分,基座是一個略呈葫蘆形的托盤,上插由蘆葦削成的兩個簧片;喇叭口是銅製的,又稱為「碗子」,具有擴音效果,而且也能略為修正音準。 發音嘹亮尖銳,氣勢雄壯,高音時嘹亮如鐘,中音時明亮剛健。音色有粗獷有柔和,常用的則為筒音A的D調高音「嗩吶」。(其它的如次高音嗩吶、中音嗩吶、海笛以及改良的各種加鍵嗩吶等等。)它是一種很有個性,極富地方風味和民間色彩的吹管樂器,也是一種抒發強烈感情、渲染悲歡氣氛的特色樂器。 屬於「北管」樂器。「嗩吶」可以說是「客家八音」中最重要的主角。演奏時或多把的嗩吶齊奏或單支的獨奏,都是所有情緒的焦點。演奏者利用氣息的控制,改變音色,甚至模仿各色各樣的腔調。不論是人聲的唱腔或是動物的叫聲,鳥類的啼聲。在「客家八音」的曲牌正式結束之前,「嗩吶」經常模仿人的笑聲後才真正結束,在臺灣其它樂種中這種有趣的幽默感,幾乎很少見。 古代用於吹鼓軍樂,今日則用於婚喪喜慶、迎神祭祀,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也善於模仿人聲,增添樂曲詼諧有趣的一面。
19533969 大吹 又稱「玉噯」。 中型的吹稱為「小吹」,北管吹音量大,其筒音約為#F,「玉噯」的筒音在G左右。 哨子的大小及長短對音高影響也很大。 小短者音高較高。它的音量較小,音色細膩,富有歌唱性。
19533970 叭子 北管稱其為「海笛」,南管稱其為「噯玉」、「噯仔」或「南噯」。 其外形與「嗩吶」全部一樣,只是較為短小,俗名「海笛」。音較「嗩吶」高五度。 音色淒厲而尖銳、明亮高昂,極富表現力,適合演奏輕快的樂曲。「噯子」為南管戲中的主要托腔樂器,以輕柔溫潤見長,常與「嗩吶」相配而用。 曲韻中須得吹出「噯子」的酸溜口味,尤為扣人心弦,老一輩說噯子會呼引聽眾,老遠聽到迷人的「噯子」聲,被吸引來看戲,可見「噯子」在「南管」戲曲中的重要性。用於「北管」的扮仙戲,以伴奏唱腔。
19533971 又稱「洞簫」。 是直吹的樂器,由一根竹管去節中空做成,吹口在上端邊緣,由此吹氣發音;在竹管中段正面開有五個音孔;另外有出音孔及助音孔,作為調音或增大音量的作用。南管的洞簫形制更加嚴格,長為一尺八寸、十目九節,口徑七分。由下往上算在第三節兩側各開一孔叫做「鳳眼」,第五、六節各開兩孔,第七節正面開一孔、背面也開孔。 「簫」聲柔和優美,適宜演奏悲怨、悠長、恬靜、抒情如歌的旋律,但音量較弱,且力度幅度不大。由於對竹材的要求嚴格,因此南管的「洞簫」律高很一致,是南管的定音樂器,也是主要的旋律樂器。有些「北管」音樂中也有「簫」,但管身?是木製的,型制並無一定的標準,也沒有「十目九節」的規定。 屬於「南管」樂器。在樂團中未被廣泛利用,多用於獨奏或重奏。
19533972 薩克斯風 是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 Adolphe Sax)發明的,於1846年在巴黎取得專利權,剛問世時只在軍樂隊中使用。法國軍樂隊在1854年首先公開使用薩克斯風,它的基本外形和設計一直沒有甚麼改變,彎形的管身使用金屬製成。 薩克斯風是一種混雜而成的樂器,一端是與單簧管一樣用單一簧片的吹嘴,另一端是類似其他銅管樂器的鐘形喇叭口,向上彎曲;圓錐狀的管身上細下粗,內膛漸寬,因而可以發出相當大的音量。薩克斯風和單簧管都是利用鍵機的開閉來發聲,沒有用手指直接操作的音孔。薩克斯風身上有金屬桿,橡皮墊等組成的機制,以便演奏者能力操縱手指無法觸及的音孔;吹奏者還可以利用嘴形的稍微變化來吹奏出不同的特殊效果,這是薩克斯風獨有的特性。
19533973
19533974 薩克斯風的音色十分豐富,高音部分介乎單簧管與法國號之間,中音部分介乎人聲與大提琴之間,低音部分則介乎低音弦樂與低音號之間。一般說來,薩克斯風的音近乎如歌似的弦樂聲音,而且富有哀傷的特質。薩克斯風在強奏時,可產生令人興奮的情調,因此最適宜演奏爵士樂。
19533975
19533976 雖然管身是由金屬製成的,因為其吹嘴裏使用的是單一簧片,在管弦樂團裏還是被列入木管樂器。 所有薩克斯風都可作獨立演奏。薩克斯風家族中最常見的有 4種,分別是Bb高音管, Eb 中音管,Bb次中音管及 Eb 低音管,而完整的薩克斯風家族是有8種不同型號的,其餘4種較為罕見, (資料來源 http://act.npttc.edu.tw )
19533977 小喇叭 小號也就是俗稱的小喇叭。小喇叭是銅管樂器的一種, 多為銅製,上端小,身細長而漸大,尾端圓敞。演奏的時候由吹嘴吹入空氣,在管中產生震動發出聲音。小喇叭的音量大,音色有英雄氣概,軍隊使用小喇叭來發號施令、提高士氣。可分為法國號、小號、中音號、低音號、長號等。
19533978
19533979 標準的小號是個金屬製細薄的圓筒管,在尾端四分之一長的地方擴大成為喇叭口。原筒管上有三個按鍵式的活門用來改變音高。小號通常以降 B 調為主音,調整管道後則可改為降E調或C音為主音。
19533980
19533981 小號的音色變化多端,在管樂合奏中常有獨自表現的機會。尤其它寬廣的音域在流行音樂,特別是爵士樂中,最有發揮的空間。許多有名的作曲家部曾經專門為小喇叭寫作曲子,如海頓的小喇叭協奏曲,和孟德爾頌的小喇叭序曲等。
19533982
19533983 (資料來源http://www.hstm.gov.tw,http://cns11643.gov.tw)
19533984 長笛 一般人的印象中,長笛是非常優雅的樂器,事實也是如此。長笛每個音域的音色各異其趣,但都有溫柔動人的特質。它的低音域溫柔沈厚,中音域透明潤澤,高音域奔放清亮,合奏中常以數支齊奏來突出旋律。 長笛這種樂器是把氣通過吹口而發聲的樂器。其原理雖然相當簡單,但是技巧的好壞卻影響音色很大。長笛構造中,為發聲的部份不只是「吹口」,手指是音程的製作者。因此,根據吹氣方法的不同,所發出的音色也不同。這是長笛有趣之處。像長笛這種樂器由於吹奏者技巧的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這是其他樂器所沒有的。 我們現在所用的長笛是十八世紀前半的一鍵長橫笛所改良的。在莫札特的時代裡,這種以一個鍵及六個孔製成的樂器已能做精彩的演奏。現代的長笛是由德國製造商貝姆在 1832年改良成功,他將洞孔置於正確的位置,不需直接以手指按孔就能發出正確的音高,演奏起來更為輕鬆愉快。且加大洞口,使音色更宏亮;另外研究出一套按鍵系統,使演奏者在演奏時更為輕鬆。他的長笛具有一個圓柱形的管身,頂端內部呈圓錐形,能吹出清晰豐潤的音調。 有一角開口, 現在大多數長笛都是金屬製而音色明亮。當然也有一些演奏者比較善吹木製長笛柔美的音色。 長笛家族最重要的一員是 C調長笛。高音笛形狀比長笛短小,是故稱為短笛( Picclo ),但長度只有長笛的一半,可發出比長笛高八度的音程,在合奏時穿透力強,尤其進行曲中,高昂輕快的短笛樂聲更能帶起活潑的氣氛。中音長笛是一種移調樂器,以G為主音,音域比C調長笛還要低,低音長笛的音域則比C調長笛低八度。在巴哈、韓德爾時代是以獨奏樂器的姿態活躍於樂壇,其後十八世紀後半到十九世紀間則在管弦樂團擔任了主要的角色,很少以獨奏樂器出現。到了二十世紀,長笛漸漸地在獨奏領域中成為主要的樂器。 (資料來源http://home.tjjh.kh.edu.tw)
19533990 柳琴 又稱「柳葉琴」、「柳月琴」、「金剛腿」、「土琵琶」。 外型與「柳葉」相似,故而得名,是彈撥樂組中的最高音樂器,狀如小型「琵琶」,張四弦,但體積較小,沒有相,面板開有兩音孔,以撥子彈奏。 「柳琴」音色明亮、優美、顆粒性強,可演奏抒情、寬廣的曲調,也可演奏難度較大的樂段。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戲、浙江紹興亂彈等戲種的重要伴奏樂器,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後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優美。 在現代國樂裡是不可少的高音彈撥樂器,在國樂團中,擔任彈撥高音聲部,具有獨特效果。同時也是一些地方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
19533991 又稱為「阮咸」。在漢代稱為「漢琵琶」。 「阮」由琴頭、琴身、弦軸、山口、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指板上有品,面 板上開有音孔,四弦,以指甲或撥子彈奏。現代的「阮」經過改良,已經出現了「小阮」、「中阮」、「大阮」、「低阮」等系統。 「阮」的音色優美,質樸、飽滿、渾厚而又邁勁,很有穿透力。「小阮」清脆,「中阮」柔和,「大阮」低厚,各具不同音色。「阮」可獨奏,但也常合奏中擔任節奏性的伴奏角色,以「中阮」與「大阮」最常使用。 在民間戲曲、說唱、合奏樂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參與伴奏,而且經常擔任中低音區節奏性的表現。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
19533992 高音二胡 簡稱「高胡」、「粵胡」。 即高音「胡琴」,琴柱短,琴面較「南胡」為小,琴筒也較細,琴筒為竹製或木製,琴頭有龍頭形或鳳頭形。傳統的「高胡」在琴馬底下沒有墊布,也沒有琴托。 音色清澈、明亮,高亢清亮且穿透力強,富於表現力。演奏時大多用兩腿夾著琴筒的大部,由兩腿夾的鬆緊度和左腿蓋住琴窗的百分比來控制琴的音色,通常琴和腿之間必須墊布,這布的質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的「高胡」經過改良之後,已經有了琴托。原流行於廣東地區,為廣東音樂中所使用的「粵胡」,在廣東也稱「二胡」,是為了為粵劇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廣東音樂的主要樂器,琴筒比南胡稍小些、呈圓形,琴筒後方不加音窗,因為定弦比南胡高一個完全五度,音域較高,故名為「高胡」。 是國樂團中的高音拉弦樂器,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地方歌舞與戲曲伴奏,在各地民族樂隊中亦普遍使用,在國樂團中則是重要的高音拉弦樂器。
19533993 揚琴 客語稱「洋琴」、「蝴蝶琴」。 琴身呈蝴蝶狀,有八或十組琴弦,每組由二、三根弦構成,演奏時以兩支軟木棒擊奏。目前「客家八音」一般所用的二橋十行的「揚琴」,調弦最低音比「嗩吶」的全蓋孔低一個全音(大二度),琴竹是用兩根輕巧富彈性的扁平細竹精製而成,前端附有一個約三公分長的寬竹擊弦片,著弦部份裹以絲絨市或薄皮。 音質圓潤、音色優美、清脆鏗鏘,餘韻攸長,音域極廣,可演奏旋律集和聲。 屬於「北管樂器」,為「客家八音」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亦只運用在業餘子弟的表演活動中。
19533994 三弦 又名「弦子」。 分為兩種,均用堅木做鼓框及頸桿,大約長三尺八寸(約一百零五公分),琴面徑約十八公分,名「北弦」,大而低,流行於北方。小的長約七十五公分,小而音高,名「南弦」,流行於南方。音箱俗稱「鼓頭」,小略成四方形,琴柄較長,有三根弦,以撥片彈奏。有像南管中的三弦,音箱兩面都蒙著蟒皮﹔另外也有一面蒙上蟒皮,另一面則為木製的「三弦」。 滑音部分是其一大特色,「三弦」的音色厚實、宏亮,其低音區渾厚,共鳴性強,中音區響亮而且富有力度,高音區堅實、清脆。與「琵琶」同屬重要之彈撥樂器。 屬於「北管」樂器。「客家八音團」兩種「三弦」均有採用,但是因「三弦」的技巧較為困難,所以一般較少用。「三弦」均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種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
19533995 秦琴 又名「秦漢子」、「鼓琴」。 琴面常做八角形或花瓣形,徑約二十五公分,琴弦有三,外弦二根同定一音,內弦一根,另定一音,較外弦低五度,今用的為圓形蟒皮三弦之「秦琴」。音箱有的是圓形(但比「月琴」小)的,有的音箱是葫蘆型的。 定音是a、d、A。餘音較長。 屬於「北管」樂器。為「客家八音」唯一的低音彈撥樂器。今日「北管」所用即是改良過的「秦琴」,但為子弟館所用,職業的「亂彈劇團」礙於人手,並不用此一樂器。
19533996 板胡 俗稱「頭手弦」。又稱為「殼子弦」、「椰胡」、「提弦」、「梆胡」、「小梆胡」、「秦胡」、「大弦」。 和其他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沒有音筒,二條弦,其琴筒以小椰殼製成半圓形,前端蒙銅板,琴桿以堅木製成,琴馬用竹製成,琴弦多用鋼玄。弦原為絲弦,目前多改為鋼弦。其音色明亮、高亢,因此又稱為「椰胡」,分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 「板胡」的音色清脆、圓潤,能給人以空曠、遼遠之感。其低音區堅實渾厚但並不沉悶,適合演奏悠揚如歌的抒情旋律;中音區響亮清脆而又飽滿,富有彈性,適合餘演奏活潑輕快歡樂的曲調;高音區則尖銳、緊張纖細,弱奏時尚好,強奏時則有噪音,故只在表現特殊效果時偶爾使用。極高音沙啞、乾澀少用。 屬於「北管」樂器,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擔任重要的伴奏角色。除適合於獨奏和樂器合奏外,「殼子弦」運用也十分廣泛,可用於南管以外的所有樂種,如太平歌、車鼓、戲劇後場,同時也是北管福路戲的主要樂器。
19533997 喇叭琴 客語稱「叭哈弦」、「喇叭弦」。即歌仔戲的「鐵弦仔」、「鼓吹弦」。 琴筒是由彎曲的銅頭蒙上塑膠板(在日據時代以留聲機的唱頭充當),音色特殊,與「嗩吶」的聲音有些類似。琴桿是銅管,通到最頂端加上一個銅製的曲形大喇叭,聲音由此傳出,琴馬多用小竹馬,琴弦採用鋼弦。中音拉弦樂器,兩條弦。喇叭琴常以〈Mi、La〉四度定弦的指法或〈Re、La〉定弦的指法演奏。 音色非常特殊。「苗栗陳家八音」不用此樂器,但新竹以北的「八音團」,常常以它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
19533998 京胡 客語俗稱「吊龜」、「吊規仔」、「吊鬼仔」。 有兩弦。琴筒用竹製,圓筒狀音箱,長約十公分,徑五公分,上蒙蛇皮音色、鋼弦,琴桿是用多節的小竹竿製成,並置有千斤鉤,長約四十公分。 屬於高音拉弦樂器,音色高昂、剛勁有力、尖銳。「京胡」的音色清脆、明亮、純淨、圓潤、出音靈敏迅速、乾淨俐落,既可表現出高亢激越之情,也可表現沉痛哀郁之戀。其發音穩實、集中、剛勁、穿透力強,極富表情效果。 屬於「北管」樂器,是西皮戲曲(平劇)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19533999 二弦 又稱「頭弦」。 弦是用絲做的,木製音箱成鼓型,其中一面蒙上木質音響板,以桐木作共鳴板,兩軸裝置在琴桿右側,弓上所張的馬尾絲比較鬆軟,琴桿用竹節根部來做。 音量小,音質細且獨特。演奏時,需用右手。 屬於「南管」樂器,「二弦」是客家民謠中最主要的伴奏樂器,常擔任旋律之部分。專用於「南管」音樂,合奏時多用襯托「洞簫」。可以基本上「洞簫」為主、「二弦」為輔;這樣的關係之下,「二弦」的旋律變化是依附著「洞簫」的旋律;「簫」猶如為陽、「二弦」代表為陰,絲竹互實,象徵著陰陽的調和,而陰陽的調和也正是中國人一向的音樂觀和天人觀!
19534000 二胡 又稱「南胡」、「二弦」、「嗡子」、「胡胡」。 「二胡」的琴桿、琴筒、琴軫、琴碼均為木製,琴筒用紅木、紫檀、烏木、花梨木製作,呈六角、八角或圓(橢)形。前口蒙蟒皮或蛇皮,後口裝置音窗,有木質或骨質的鏤空花紋。琴桿也用硬木製,琴頭雕龍頭或呈彎脖、平頂形狀。有軟絲弦繞軋的千斤,木質或竹質琴馬。弦數有二,置千金,以馬尾弓夾於二弦之間拉奏,全長約82公分。一般採用五度定弦,以d1-a1定弦,音域在d1~d4之間為主。張弦兩根,馬尾弓拉奏。五度定弦,音域約四個八度。在弦樂組中屬於次高音部,在各音區都有不同特性的音色表現。中低音區發音飽滿有力,中高音區柔和委婉,高音區清晰明亮,最高音區的音色控制則相當困難。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拉弦樂器。「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音色剛柔多變。由於流傳和使用的地區不同,演奏法基本一樣,但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可應用於「南管」以外的各種場合。「二胡」在國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既用之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民間戲曲的多種戲種中均為重要的伴奏樂器。
19534007 大廣弦 又名「大筒弦」。 是低音的弦樂器,音箱大,音域低。直徑約在五寸(15cm)以上,琴筒狀似小甕,使其共鳴時迴盪時間久一點,琴面多用梧桐,也有用福杉或臺灣紅檜。琴馬用竹製,底部墊以金屬薄片,使音色低沈。也有用貝殼當琴馬,其效果亦佳,不過需選材測試。琴弦有用絲弦與鋼弦兩種,音量以鋼弦為大,音色以絲弦為柔。琴身俗稱「將軍柱」,材料使用人面竹,竹頭部分竹節對稱歪斜如人面。竹才琴身共鳴會比木製品好些。「大廣弦」有獨特的音域,傳統取材自臺灣盛產於河濱海邊的林頭樹頭,其輕質堅硬的特性,拉出的聲音類似人聲的哭嚎,老一輩說大廣弦要會〝hmg-〞,其獨特的共鳴聲,聽來十足臺灣味。如今的林投樹少了,尤其直徑夠大的老林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廣弦多用木料或竹材。 屬於臺灣特有的樂器,音色較悶、音域較低,被認為適合表現悲傷的情感,通常拿來擔任「哭調」這一類較悲情色彩的曲調。 也可用於「南管」以外的樂種。
19534008 和弦 在以「殼子弦」為主奏的樂隊中,常可見另一把形狀相同、音箱稍大的樂器。 它是用來做為和音,以增加音色的豐富,屬於次要樂器,稱為「和弦」。 屬於客家樂器之一。
19534009 月琴 俗稱「乞丐琴」。 是音箱大、呈滿月型,琴柄較短的兩根弦抱彈樂器,臺灣「月琴」只有兩弦,沒有南「琵琶」的第三弦與第四弦甲線。定音在彈唱歌仔調la調式時定音36,與大廣弦同樣是反線定音,大廣弦定音266,突顯出6的音。(「月琴」兩弦相差四度,「大廣弦」兩弦相差五度),在江湖調,雜唸調等月琴與大廣弦兩者是絕配。彈奏「月琴」使用撥片,有獨特的彈奏方式,尤其輪音與點挑的並用,很有節奏感,雖然只是兩弦,彈奏起來音量很大,因為常用到並弦彈奏,取其高低八度或五度音,必要時輪音由低到高把位,很扣人心弦。有時以滑動來打節奏,合奏中效果獨特。 可發出清脆的聲音。主要用來伴奏車鼓或太平歌。此外,也常是走唱藝人沿街彈唱的伴奏樂器。 「月琴」彈奏在快七字調時,交替於點與快點挑的節奏上,有如馬蹄輕快節奏,極為特殊。 屬於「北管」樂器之一。
19534010 琵琶 是四根弦的抱彈樂器,可分為「南管琵琶」與「北管琵琶」。「南管琵琶」呈梨形,琴頭為彎,弦為絲質或尼龍製,有四相九品,每根弦可彈出十四個音。「北管琵琶」體型仍是梨形,音較多,有六相十三品,每根弦可彈出二十個音。「琵琶」的音域寬廣,有近四個八度,「琵琶」的音色豐富要求有『尖、堂、鬆、脆、爆』五種效果,定弦為為ADEA,指法、技巧豐富,有四十餘種演奏技巧。琵琶的名稱源於〝'枇〞(右手自右向左前方彈出)、〝杷〞(右手自左向右後方引進)這兩種撥弦的動作。 「琵琶」的音色總體上來說既清脆又柔和。是我國民族樂器中較完善的一種彈撥樂器,有完整的音律,寬廣的音域,清亮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 屬於「南管」樂器。 目前國樂中的「琵琶」,體型與「北管琵琶」類似,柱位比較多,有六相二十餘品。
19534011 俗名「古箏」。
19534012 是放在桌上彈的撥奏樂器,有十六根鋼弦,各以琴柱承托於琴面上。經過改良的「箏」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規格,「箏」的弦數不斷增加,琴弦的材質也不斷改進,目前使用的有不鏽鋼弦與尼龍纏弦兩種,各有不同的韻味,目前以經過改良的廿一弦尼龍纏弦「箏」使用最為普遍。 「古箏」的發音輕柔、典、雅、華麗、委婉,表現力豐富,可表達剛、柔、哀、樂之情感。
19534013 被用作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的伴奏。
19534014 屬於「北管」樂器之一。
19534015 中音二胡 簡稱「中胡」。 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型制與「南胡」相同,只是各部位較大些,定弦比「南胡」低五度。「中胡」一般採五度定弦,依目前樂隊的使用需要,其定弦有兩種:一為g-d1;另一為a-e1定弦。 「中胡」音色渾厚低沈,多用於樂團的中音部份或伴奏,幾乎沒有獨奏的份,獨奏曲很少,它是因應現代國樂團編制而創製的樂器,為充實中音聲部,仿照「二胡」創制的。約於四十年代從「二胡」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對於弦樂中音聲部的改善。 佔有重要的角色,常用於獨奏、伴奏或合奏,被廣泛使用於國樂團的樂隊配置中。
19534016 吉他 吉他一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樂器,學習的人口也一直很多,但大多數的人認為吉他只是歌唱時的伴奏樂器,僅具陪襯的效果。 吉他起源於中東,它的鼻祖是古希臘之抱琴。 18世紀末以前,大多數吉他都只有四或五個同音弦組(一個「同音弦組」即一根或多根調成同一音高的弦)。現代形式的吉他有一木製的「腰」形琴體、平面的背板、帶檔子的琴頸以及六根供彈撥(通常用指頭或指甲彈奏)或刮奏的琴弦。 追溯起吉他的歷史,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古典時期和巴洛克時期,吉他作曲家及演奏家曾為吉他在音樂史上創立輝煌燦爛的時期。這一類型的吉他音樂和二十世紀才崛起的民謠吉他和電吉他,無論在樂器本身的構造組合、演奏技巧、指法及表現方式都大不相同,這就是通稱的古典吉他。古典吉他著重於樂曲的表現和音樂的詮釋來呈現和諧的樂音,不但可以演奏古典樂曲,更可改編世界民謠、流行樂曲等,可充分表現出吉他音樂的趣味及風貌。 (資料來源 http://www.crystal.edu.net )
19534017 小提琴 小提琴是管弦樂器中,最重要的一種,它具有表現力相當完美的音質,不論是纖細的聲音,或是光輝的高音,都能隨心所欲地發出。這種柔美輕巧的樂器,一直為許多作曲家所寵愛, 表現出來的情感細膩而出色,很適合獨奏,人們通常稱小提琴為樂器之后。 在弦樂團中,小提琴被分為第一和第二聲部,不論是那一個聲部,在整個樂團的音響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小提琴在指揮的左側,第二小提琴則在指揮的左前方、第一小提琴的右側。在指揮最左邊的一位,就是「首席演奏家」,他不但負責樂曲中的獨奏部份,也是指揮的助理,在樂團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今日的小提琴能在樂器中佔有一席之地,功勞首推義大利克雷摩那( Cremona )的安德烈‧阿馬第(Andrea Amati )家族,特別是其孫尼古拉‧阿馬第(Nicola Amati ),阿馬第令小提琴的音色更精美悅耳,而且發展出古典優雅的外型,他們把琴身做更加平滑、共鳴箱挖深,增加弦的張力,並且改變琴身的外飾。 而尼古拉‧阿馬第的弟子安東尼‧史特拉底瓦利(Antonio Stradivari ),則將製作小提琴的技藝,發展得盡善盡美,他製作了七十年的提琴,約二千支,其中一七○○年起的二十年間所做的提琴,被當成是名琴,也成為今日製作小提琴的標準,小提琴至此也成為完美的樂器,之後鮮少變動。  (資料來源 http://www.hstm.gov.tw http://ms2.twcat.edu.tw )
19534018 堂鼓 客語稱「通鼓」。又稱為「唐鼓」、「小堂鼓」。 形制與「大鼓」概略相似,雙面用皮革蒙緊於鼓框上,以釘固定在弧形木製的鼓身之上,利用一對頭粗尾細的鼓棒,以細的一端擊鼓,使之共鳴而發出聲音,音箱較「拍鼓」大之雙面鼓,面徑約六寸,桶高約八寸,音量適中。擊奏時鼓邊和鼓心的聲音並不相同,鼓邊音高、鼓中央音較低。 它擔任指揮的角色音色明亮而富有彈性,發出的聲音像「通通」,因此稱為「通鼓」。 屬於「北管」樂器,常與「小鼓」搭配。在北管樂的地位上與「拍鼓」相同,有時候也是全隊的指揮,由頭手負責。地位僅次於「拍鼓」。為八音「吹場」的領奏樂器,也在「弦索」的過門時與「小鈸」搭配演奏。
19534019 拍鼓 俗稱「小鼓」,口語音似「百鼓」。 一面蒙以皮革,底面作凹槽狀,以一支或兩支鼓棒擊奏。 聲音堅實並略帶爆裂聲,相當於樂隊的指揮。 為「北管」系樂器,也用於歌子戲、交加戲、道教儀式等之後場。是鼓吹類音樂的指揮樂器。
19534020 大鼓 也稱為「大堂鼓」。 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由木製的圓桶上下端蒙以兩塊面積相等的而成。一般擺在四腳的木架上演奏,奏時用兩根木槌敲擊面而發音。 音色低沉而厚實。根據使用場合不同,可分為兩種,一種用於戲劇或道教儀式後場的大鼓,鼓面比「通鼓」還大,但高度比較小,一種用於儀杖隊的大鼓陣,是巨型大鼓。
19534021 扁鼓 是鼓身略呈圓盤扁盤狀的小型鼓,一手拿著,另一手用小木棒擊奏。 為「北管」樂器之一,屬於專為製造氣氛的樂器,亦屬頭手所操作,置於「板鼓」之旁。通常在戲中的更鼓(報時)或戰鼓(暗示敵人逼近)時,乃以擊「扁鼓」代表。或者如「慢通」(如一枝香、紅花蕊)一類的曲牌使用時,亦使用「扁鼓」作為伴奏的樂器;一方面節制速度,另一方面可掌握曲牌在戲中運用的長短;同時,「扁鼓」的使用對這類較慢較抒情的曲子亦較「板鼓」運用來得柔和而不具壓迫性。
19534022 柄鼓 是有柄的小鼓,以手握鼓柄,在行進時用來導引鼓吹。 是「通鼓」(或「拍鼓」)的替代品。屬於客家樂器之一。
19534023 爵士鼓 在爵士樂尚未流傳到國內時,並沒有爵士鼓的名稱,只統稱 "打鼓的"那時打的鼓叫輕音樂,後來爵士樂流傳到國內,國人慢慢接受,乃至於熱門音樂合唱團的興起,在"打鼓的"發揮其熱情奔放的節奏感之後,爵士鼓乃應運而生,普遍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和學習的狂熱, 爵士鼓像是爵士樂團的心臟 。 但在這段由播種到成長的期間,爵士鼓也經歷了許多的滄桑史,由簡劣的構造組合而至現在豪華氣派的組合。早期的組合由於器材的缺乏及科技落後,零件的配合都偏於簡單與攜帶方便,表演時只要求有節奏音效即可,此組合基本上為大鼓、小鼓、腳踏鈸與一片銅鈸的組合。 近代爵士鼓的組合,在製造科學上的突破,有相對的改進。其基本組合一般為大鼓、小鼓、腳踏鈸、兩個中鼓、貝斯中鼓、兩片銅鈸與曼波鐘。這種組合被用在舞台上有很長的一段年代。 目前樂團編制上,大體以兩套近代型的爵士鼓組合在一起,中鼓與銅鈸也有增加到八、九個的組合,視個人打擊技巧與需要而定,只要拍子與節奏抓得穩與準,手一伸即可打到鼓與鈸,最能發揮鼓手在演奏上的風格與技巧。 (資料來源 http://www.xtp.ks.edu.tw)
19534024 單皮鼓 客語稱「北鼓」。北管樂人稱它為「班鼓」、「頭手仔」。又稱「拉達仔」、「板鼓」。 單面小鼓,以堅木為體,面徑約二十五公分,厚約十公分,中心挖一徑約五公分的月形洞,空心逐漸向鼓底擴大,上緊蒙牛皮獲厚豬皮,以雙竹籤敲擊鼓面中心。 發音為「巴、拉、大」,短促而尖銳,音色剛脆激烈常與「拍板」相輔而用,因其體形笨重,攜帶不方便,所以「客家八音團」現在常用「梆子」代替。 屬於「北管」樂器,為中國戲曲武場的領奏樂器。在戲曲伴奏與民間樂器合奏中居指揮地位。為戲班必用打擊樂器。
19534025 小鼓 又名「小堂鼓」、「戰鼓」、「高音鼓」、「京堂鼓」。 形制與「大鼓」相似,體積較小,餘音較短。鼓面直徑約六、七寸。 發音堅實而有彈性。適合演奏密集音型。
總共 77 筆,顯示第 1 到第 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