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ieved from http://data.hakka.gov.tw//od/detail?oid=631824E9-235C-41D9-A159-5DFBDDDBB123 on Tue Feb 24 2015 15:53:07 GMT+0800 (CST) ; 資料集描述: 介紹客家演奏所使用的樂器。 ; 資料集類型: 原始數據 ; 分類: 文化資產 ; 主要欄位說明: 樂器名稱:music_instrument_name
樂器介紹:music_instrument_introduction ; 資料提供機關: 客家委員會文化教育處 ; 資料量: 63筆 ; 更新頻率: 不定期 ; 資料集來源網址: 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1835&CtUnit=317&BaseDSD=24&mp=1828&ps= ; 授權方式: 依客委會資料開放平台資料使用規範 ; 授權網址: http://data.hakka.gov.tw/ab/terms ; 編碼格式: UTF-8 ; 計費方式: 免費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 彭玉廷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電話: 02-89956988#543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電子郵件: ha0188@mail.hakka.gov.tw ; 備註: ; 資料集瀏覽次數: 71 ; 資料集下載次數: 44 ; JSON: http://data.hakka.gov.tw//od/data/api/8E35F650-0582-40FF-AFA9-98E6E079D026?$format=json

music_instrument_name music_instrument_introduction
19534026 缸鼓 又稱「花盆鼓」。 鼓身如花盆形體,底座的四個腳上有雕飾龍首。 音色較「大鼓」柔和,部分可調音。
19534027 又名「錞」。狀如鐘而仰座,銅製,以木棒擊邊,發聲餘韻甚長。 會有嗡~嗡的聲響。在寺廟中是很常見的樂器。
19534028 夏商 (1765 ~ 1122 BC )。 和「鈸」的形狀相似,最大的差別在於「鈸」中間隆起的部分較大,而「鐃」則較小。 屬於「北管」樂器之一。
19534029 梆子 客語稱「敲子」。又稱「敲子板」。 高音與低音兩種。用約四寸長,二寸高,三寸寬的堅木,中央挖空製成,側面溝使成空洞,用木箸敲擊上方,聲音清脆響亮,其堅實的聲音過於「單皮鼓」,做眼(弱拍部分)用。 音色較「板鼓」來得低、來得厚實。「河北梆子」是以兩根大小不等的硬木棒互擊發音,其音硬而響,響而亮;「南梆子」是長形中空的木製體,以木棒敲擊,其音脆而短促。 是「北管」樂器,「梆子」和「拍板」、「板鼓」一樣,都由頭手使用。「客家八音」用高音「梆子」代替「單皮鼓」,具有極重要的指揮功能。常用於戲曲伴奏或器樂合奏。
19534030 小錚鑼 客語稱「叮噹」或「嚐叮」。 形圓如銅鑼,外有木框,邊設三孔穿繩懸在木框上,昔日是由兩個連在一起,現多只用一個。音高不同,大約差五度,現在只用一個代替。  屬於「北管」樂器。在吹場音樂中不用,只用於「弦索」,而在「八音」音樂中它控制了全曲的速度。初學「八音」者需以此樂器入門。 客語稱「板」。 用黑堅木三片製成,兩片合紮著,以另一片拍擊合著的兩片,發出(各、各)的聲響,用以節樂,現在多由「竹板」代替。
19534031 竹板 客語稱「夾節」。 「客家八音」所使用的竹板,用兩塊半節的竹片製成,竹片上方各有兩個小孔,以布帶串連,兩片互擊出聲。 為控制節拍的樂器。是「客家八音」常用的節樂器。 「竹板」是「綽板」的替代品,一般由「亂彈班」所使用。
19534032 小鈸 客語稱「鑇子」。又叫做「鎍」。 為響銅做成,如銅盤狀,直徑約三寸到五寸,圓板中央凸起的半球體叫鈸碗,鈸碗大小不一,直徑二寸到三寸,繫有布帶或皮條。鈸由兩片互擊,兩片的音高不一樣,叫做「陰陽二音」。 是「北管」系樂器。 客家八音不可缺少的擊樂器之一,在「吹場」控制樂曲進行的速度,在「弦索」中由堂鼓手兼奏,所以要用一個布條纏繞的圓圈圈來當墊子。
19534033 小鑼 客語稱「碗鑼」。狀如圓盤有邊,直徑約為六寸半,由響銅製成,圓形中心為為突起大約二十二公分。鑼板長約六寸寬約一寸。 發音為「台」,輕擊為「來」,以木板片的尖端敲打,發出「噹噹」的聲音,音色柔和婉轉。鑼面較小,以薄木片敲擊,音色柔和、清亮,有活潑帶上滑音的效果,增添歡樂氣息,在戲劇伴奏中廣泛使用。 在「北管」、「客家八音」或其它臺灣戲曲中,是擔任裝飾性的演奏,可填補節奏中的空隙。由「嗩吶」吹奏者兼任演出,常與「單皮鼓」配合使用。
19534034 大鑼 客語稱「本地鑼」。有的藝人稱其為「走馬鑼」。 是鑼群中最大型的。由響銅所製,其狀如圓盤,直徑較大,直徑約一尺,靠鑼槌敲擊鑼面而發音,鑼鎚為木製。「大鑼」的面積比小鑼大,打擊的木棒頂端需包綿布,敲擊時發出「匡匡」的聲音,另外,有一種更大型的鑼,中間有一凸出圓臍。 聲音宏大低沈,餘音較長,適合用來渲染氣氛和加強節奏。  屬於「北管」樂器。用於鼓吹樂、戲劇後場、以及導迎性的儀杖樂隊。在吹場音樂中,「鑼」是敲擊每小節的第一拍,加強力度。常應用於「亂彈劇班」、「客家八音」以及道教的法事音樂中。
19534035 綽板 客語稱「板」。 用扁的黑堅木三片製成,兩片合紮著,再與另一片於窄厚處穿洞串在一起。 以另一片拍擊合著的兩片,發出(各、各)的聲響,用以樂節處,這也是歸頭手所負責使用的,現在多由「竹板」代替。 屬於「北管」樂器之一。
19534036 響盞 也稱「湯鑼」或「碗鑼」。 是小鑼的一種,圓形中心微微凸起,直徑大約二十二公分,演奏時左手指文定鑼的內緣,右手持薄木片尾端呈橢圓形敲擊,音色突出。 可分為兩種,一為北管系的「響盞」,即平劇後場的「小鑼」,型制與奏法都相同;一為南管系的「響盞」,是一種迷你型「小鑼」,鑼面直徑約只有五‧五公分,為了方便持奏,都放在竹編的簍筐內,以系軟的竹棒擊奏。 音色清亮、活潑,增加輕快、歡樂的氣氛。 屬於「北管」樂器和「南管」樂器。演奏時與「叫鑼」搭配。伴隨「琵琶」指法之後,於每拍之處停止。
19534037 叫鑼 又叫做「狗叫」。 是一種直徑約八公分的小鑼,上端鑼邊有兩個小孔,繫著繩子,懸垂掛在小木魚下,演奏時左手握木魚,右手執小木槌擊奏。是由「小木魚」及「小鑼」(較南管之「響盞」稍大)組成的一套節奏樂器。 屬於「南管」樂器。
19534038 拍板 是打擊樂器的一種,以兩塊竹片製成,相互擊拍,用來調節樂曲。古時拍板也有用六塊或九塊長條形木板組成。 演奏時,左手持後板,甩動拍擊發出「各、各」的聲音。 是「北管」的專用樂器,用以節制樂曲的拍子。於戲曲伴奏與樂器合奏時,多半與「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
19534039 又稱「檀板」。 由三片硬木組成,其中兩片綁在一起,用一手握持,使之互擊。 是「北管」系的樂器,也是用來控制節拍的。
19534040 四塊 南管稱為「四寶」、「四片」。 南管使用的竹板,是由四塊長約八寸、寬約一寸的竹板組成,以雙手各執兩片擊奏,每手拇指執一塊,另一塊以四指握著,運用手腕晃動,使竹板碰擊。 演奏時發出「雀、雀」聲音,隨著「琵琶」指法音形伴奏。 屬於「南管」樂器。
19534041 木魚 木魚亦稱「卜魚」。 「木魚」原為憎侶法器,漢時隨佛教傳入。 「木魚」是打節拍的樂器,較大的「木魚」發音低,與響板一使用時,可用「小木魚」打輕拍,響板打重拍。而「小木魚」徑以三十公分以下者謂之。 「木魚」音色空洞、短促,是節奏性樂器,多配合輕快、活潑的曲調運用。 「北管」樂器也將它當成打擊樂器的一種,一般樂團「拍鼓」、「拍板」、「南梆子」及「木魚」均由「拍鼓」樂師一人兼操。
19534042 銅鈸 又稱為「鈔」。 是金屬體振樂器,在北管樂中依直徑大小分為「大鈸」和「小鈸」,以鋼製作,大者直徑大約三十至二十五公分。「大鈸」直徑較大,邊緣微向上翻起,與西方管弦樂團所用稍有不同,「大鈸」聲音宏亮而悠長。「小鈸」較小,構造相似,發音清脆、明亮,宜表現歡快、熱鬧的場面。中間隆起部份如半球體,上有孔以彩布條穿過便於操作,以中央突起半圓形為固定點,四周銅片振動發音,屬無固定音高樂器,為打擊樂器之要角。每副兩片,相擊發聲。 屬於「北管」樂器。
19534043 砂鈴 砂鈴屬敲打樂器之一, 打擊樂器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定音鼓,大鼓和鈸,鈴鼓和三角鐵,小鼓和木魚,木琴,響板和鑼等。砂鈴形狀類似保齡球,造型可愛輕巧。
19534044 三角鐵 三角鐵屬於無調的打擊樂器,是沒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三角鐵是用鋼條彎成三角形的打擊樂器, 有一角開口,目的是防止它發出任何特異的音高,當使用鐵棒敲擊時,發出清脆的「叮」的聲音。它藉一條腸線或尼龍繩索懸吊著,要使聲音停止時演奏者只需用手指及拇指壓住鐵條即可。反覆、快速地敲擊三角鐵的內緣兩側會產生「滾奏」或「顫音」的效果。 三角鐵之所以被稱為「三角鐵」 (Triangle) ,原因是它之外形就像一個三用形似的。三角鐵大致上可分為兩種類別:一是大三角鐵,一是小三角鐵兩種。大三角鐵的發音較小三角鐵的稍低而且沉;小三角鐵的發音高而且稍清脆、尖。無論是大三角鐵還是小三角形,它們都是以一根短小的金屬棒敲擊發音,奏出各種不同節奏的音樂。三角鐵發音響亮、清脆,在樂隊強奏時,其聲音可清晰的聽到。       (資料來源http://hdes.tn.edu.tw)
19534045 電子琴 又稱「電子風琴」。 外型似「風琴」,是電子樂器的一種。「電子琴」採用積體電路,對樂音信號進行放大,然後通過揚聲器發出立體聲效果。「電子琴」雖然可以模仿其他樂器的音色,但不能代替其他樂器,因在音響上畢竟有距離。「電子琴」在預調舞蹈節奏型的演奏時,速度不能隨時變化,也無法隨意改變某一聲部的音量,在一定程度上,演奏受到侷限。
19534046 手風琴 「風琴」有獨奏用及合奏用之分。獨奏用的「手風琴」,右邊是一排與「風琴」相同的鍵盤,左邊有很多可控制和聲的鍵鈕,使它能很輕易的演奏各種和弦。獨奏用的「手風琴」雖然功能完整,但價錢較合奏用的貴很多,而且獨奏用「手風琴」的鍵鈕並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一般的兒童樂隊中所使用的大都是合奏用的「手風琴」。它除了沒有左邊的鍵鈕外,其它皆與獨奏用「手風琴」完全一樣。「手風琴」的鍵盤式樣琴或「風琴」一樣,但鍵盤較窄小,鍵盤也較淺。各式的「手風琴」大小不一,音域也沒有統一。但是由於它適用皮帶吊在胸腹的部份演奏,所示樂器太大,會把胸腹壓得不易演奏,因此,它的鍵盤以四十一鍵為最大。
19534047 電子鈸 此12吋的「銅鈸」具有雙感應打擊偵測機制,可在「銅鈸」面及「銅拔」中心分別擊出不同音色,打擊觸感與真實傳統「銅鈸」完全相同,甚至可以做出與傳統「銅鈸」一樣的悶音打擊技法。
19534048 口風琴 「口風琴」屬於簧片發音的樂器,以鍵盤控制空氣的流通而發音。鍵盤與「風琴」完全相同,只不過小了些。「口風琴」也有低音、中音、高音的分別。低音的音色粗糙;中音的音色薄弱;高音的音色則非常尖銳刺耳。在所有的簧片樂器中,是表現力較差的一種。有因它的簧片較細薄,變質而走音。雖然它的這些缺點,但吹奏的技巧簡單,樂器本身也很輕巧,攜帶方便,所以仍廣受喜愛。
19534049 數位鋼琴 配備先進擊槌機制鍵盤的88鍵「數位鋼琴」。精緻的香檳金外觀。優異立體取樣鋼琴音質。含深受歡迎的〝爵士人聲〞等40種樂器與鼓音色。具有節奏與貝斯自動伴奏功能。3音軌錄音器增添個人學習樂趣。內建迴音、和聲與旋轉喇叭效果器。
19534050 電子鼓組 網布鼓面有的超強感應能力,具有COSM技術的鼓組編修能力、以及令人驚異的音質表現。
19534051 電吉他 電吉他的起源是受在 1920年以後大愛歡迎的“夏威夷”吉他的影響,夏威夷吉他是沒有共鳴箱的,所有的弦和拾音器都是固定在實心木塊上。早在19世紀吉他在美國已是鄉村歌曲爵士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了。可是因為吉他的音量無法和小提琴及薩克斯風比,吉他一直只是一個伴奏的樂器。在1920至1930年間有人試著不同的”pick-up”拾音器裝在吉他上試圖將吉他變為一個可獨奏的樂器。至此電吉他深受搖滾樂迷的喜愛,可以說沒有電吉他就沒有搖滾樂,更別提重金屬了。 電子吉他靠揚聲器放大發聲,有兩種類型 : 半聲式的帶有一個空心琴體,而較為常見的則帶有一個實心琴體,後者的作用不是一個共鳴箱,而是琴弦的支座,並裝有電子拾音器和音色音量控制器裝置板。   標準的電子吉他有六根弦,用撥子或手指彈奏。低音吉他有四根弦,定音比標準吉他上的4根弦低一個八度。兩種吉他均廣泛用於各種類型的現代流行音樂中。 (資料來源 http://www.crystal.edu.net,http://mars.sjsmit.edu.tw )
19534052
總共 77 筆,顯示第 51 到第 77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