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music_instrument_name 嗩吶
music_instrument_introduction 客家人稱其為「笛子」。民間亦稱之為「喇叭」。回族稱其為「蘇爾奈」、「金口角」。 「嗩吶」原是波斯、阿拉伯的樂器。 構造複雜,包括管身長一尺四寸、吹嘴長三寸、喇叭口三部分。管身由堅硬的木材製成,空心圓錐體,刻成竹節狀,前開七孔,後有一孔。孔嘴是發聲的部分,基座是一個略呈葫蘆形的托盤,上插由蘆葦削成的兩個簧片;喇叭口是銅製的,又稱為「碗子」,具有擴音效果,而且也能略為修正音準。 發音嘹亮尖銳,氣勢雄壯,高音時嘹亮如鐘,中音時明亮剛健。音色有粗獷有柔和,常用的則為筒音A的D調高音「嗩吶」。(其它的如次高音嗩吶、中音嗩吶、海笛以及改良的各種加鍵嗩吶等等。)它是一種很有個性,極富地方風味和民間色彩的吹管樂器,也是一種抒發強烈感情、渲染悲歡氣氛的特色樂器。 屬於「北管」樂器。「嗩吶」可以說是「客家八音」中最重要的主角。演奏時或多把的嗩吶齊奏或單支的獨奏,都是所有情緒的焦點。演奏者利用氣息的控制,改變音色,甚至模仿各色各樣的腔調。不論是人聲的唱腔或是動物的叫聲,鳥類的啼聲。在「客家八音」的曲牌正式結束之前,「嗩吶」經常模仿人的笑聲後才真正結束,在臺灣其它樂種中這種有趣的幽默感,幾乎很少見。 古代用於吹鼓軍樂,今日則用於婚喪喜慶、迎神祭祀,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也善於模仿人聲,增添樂曲詼諧有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