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4秒, 共找到 508 筆資料,顯示第 501 到 508 筆)
可用欄位參考
Name Review Expertise Awards
林三郎   林三郎先生(1942年)出生,為臺灣新竹客籍人,客家語為海陸腔為主。從小就非常喜愛看戲,常常在下課放學後,就衝去看戲,從國小畢業後就開始學戲,一開始以翻筋斗作為基礎練習功夫,從武郎的角色學起。從此林先生並於戲劇演出至今,年資將近50年之久,堪稱為國寶級的演員。更在2010年7月5日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舉辦的戲劇比賽,以飾演包公而榮獲最佳淨角獎。   林三郎先生喜愛戲劇,並常帶著兒子到各大戲班欣賞戲劇,以前他是以做戲院為主,後來電視出現後,抨擊了戲劇的沒落,就轉為野臺戲以廟宇的演出居多。而林三郎先生的兒子,即為景勝戲劇團的團長林保木,林三郎先生入景勝戲劇團年資為7年,歷年作品: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等等,也曾應客家名角李文勳邀演天下第一功劇中的曹操。他不論是武生、或是花臉,都能表現的出類拔萃,是演藝精湛的硬底子演員。   回憶起以往的戲班生活,林三郎先生表示非常懷念,他在以前看戲時,若是看的不開心還會直接丟鞋子,那時也沒有買房子,以戲班為家,並且是四處亂跑的。非但如此,以前的戲才是真正的傳統戲,是如今所看不到的,如: 封神榜、三國志之類等,傳統戲劇的腳步就如京劇般,十分好看。林先生認為因應時代的改變,戲劇是應該有所創新,但不能為了創新而違背真實的歷史故事,傳統的文化是經不起這樣亂編劇的,這是從事於戲劇界的團體們都必須有所省思的。 歷年作品: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等等 應客家名角李文勳邀演天下第一功劇中的曹操 2010年7月5日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舉辦的99年客家傳統戲曲徵選大賽,以飾演包公而榮獲最佳淨角獎
周煌翔   周煌翔先生(1981年)出生,非客籍人,近年來從事客家戲曲之相關工作,目前為景勝戲劇團的音樂總監,主攻二胡和嗩吶等演奏。周先生在17歲即出道,求學過程中並無與音樂科系相關,但對音樂抱持相當的熱忱,對於野臺歌仔戲也有興趣,因為他的朋友是演員,因緣際會下,進入戲劇圈內當學徒,大約三、四年後即獨當一面,是年輕有為的音樂人才。   周煌翔先生曾參與許亞芬戲劇坊、陳美雲歌仔戲團、明華園總團、新樂園戲劇團、德泰戲劇團、松興戲劇團…等等演出,也曾被客家名角李文勳受邀演出「天下第一功」,有多年的演出經驗,歷年作品為: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等等。受到景勝戲劇團團長林保木先生的賞識後,並任職於景勝戲劇團擔任音樂總監一職,為景勝戲劇團帶來許多突破性的音樂,作品如:新平板、急平板、山歌子舞曲、靖姑一調、靖姑二調、化身等。   周先生在客家戲曲音樂上有很多不同凡響的想法,一般傳統的客家戲後場樂師挺多 5 位,他則認為要以戲劇大小來安排後場的陣容,大戲和小戲的排場就一定不相同,在音樂詮釋方面也要有所差異,並建議景勝戲劇團可改至少11人的後場樂隊排場,足以帶給景勝戲劇團不同風格的演出陣容。   周煌翔先生雖為非客籍人,但對於客家戲劇有基本的認知,故在客家戲劇界做音樂,也是相當吸引他的。談到客家戲曲,他則認為客家戲劇團體應該要合作、並且互相分享,團長們眼光也要放遠,若是一般比賽通過了、或是電視節目錄完了,不能因此就不管了,還是要抱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好還要更好。另外,他也期許自己,要不斷的提昇自我,把每一場戲劇做好,讓觀眾看得也感到相當有價值。 二胡和嗩吶 作品 新平板、急平板、山歌子舞曲、靖姑一調、靖姑二調、化身等。
陳美子   陳美子本名楊陳美貴,大家都叫她「阿珠姐」,陳美子客家八音團團長,也是美濃客家八音團重要的嗩吶手,更是臺灣傳統客家八音唯一的嗩吶手。   「阿珠姐」父母親是閩南人,父親、兄弟都會吹嗩吶,但是不是吹客家八音,在父親薰陶下她十二歲時就會吹嗩吶、拉胡琴,但是演奏的音樂都是當時流行歌謠,所以「阿珠姐」對四五十年代的福佬歌謠很熟悉。後來嫁到高雄縣杉林鄉客家庄,開始學習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所以「阿珠姐」作場時,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外,經常會演奏早期的臺灣民謠小調與流行歌曲,演奏輕鬆的臺灣民謠小調時一面吹著嗩吶身體還跟着擺動,帶動現場的氣氛,廣受大家的喜愛,因此「阿珠姐」接的場不只有客家地區,屏東、高雄閩南地區許多廟會、婚喪喜慶都會請她去作場。他接的場應該是所有嗩吶手中最多的嗩吶手。 嗩吶吹奏、胡琴演奏
徐淑芳   徐老師係屏東縣客家人,在麟洛國中担任生物老師長達30年,桃李滿鄉里。於89年8月申請提早退休獲准。退休後,與夫婿劉國政先生共同参加吳川鈴主持之「屏東世客歌謠斑」,亦在89年底跟隨「世客歌謠斑」前往大陸廣柬省平原、梅州、蕉嶺等地交流表演客家歌謠,獲得甚多掌聲。   在「世客歌謠斑」期間,經常隨班交流表演,深深覺得客家傳統歌謠之美,有必要傳承並發揚。但在「世客歌謠斑」山歌是用電子琴伴奏演唱,不符合傳統山歌用鑼鼓、椰殼胡、笛等樂器伴奏之需要,亟思找人傳授此方面之技能。當時在屏東客家部落居住而精通客家山歌鑼鼓打擊樂器者,寥寥可數。經朋友介紹認識林慶生老師(目前已過世),請求他教導此方面之技藝,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後來因緣聚會認識客家三脚採茶大師-林炳煥(精通山歌鑼鼓打擊),他知道我們想學山歌鑼鼓,就一口答應來家裏教。當時家裡擺有三、四付鑼鼓,許多同學輪流上來學,但最後學成山歌鑼鼓者僅徐老師一人。十幾年前盛行民間山歌團體南北交流,徐老師曾跟隨內埔客家民謠團到苗票縣、新竹縣客家部落交流,由於剛學會山歌鑼鼓想一試身手,亦上臺敲打。由於乍練未純熟僅注意鼓訣及節拍,「山歌仔」僅演唱4/3就被鑼鼓切斷,還好因互相交誼演唱,哈哈一笑就過去了。   民國89年成立寶島音樂團時,團裏有兩位國寶級人物,一位是三脚採茶大師-林炳煥,另一位是北管子弟班出身之北管老師父-楊庚盛。前者從年輕時就跑江湖演三脚採茶戲,在客庒地區頗負盛名。後者係從苗栗南庒鄉搬到屏東麟洛居住四、五十年、甚少人得知他精通北管戲曲。民國91年寶島音樂團改名大夥房藝術團並向屏東縣政府文化局正式登記為業餘演藝團體,團址設在湧源堂地下室。成立之初,團員都非常熱心勤奮,幾乎每週三、六下午四點多到晚上8、9點都在團練。休息時楊老師父經常會用椰殼胡拉一段北管福路曲或敲打北管鼓,說實話當時不知道這是珍貴的傳統北管曲調,僅覺得蠻好聽,就要求楊師父教。但他沒有現代的簡譜僅有傳統的工尺譜,幾位熱心的團員就請他口述(或唱)捉音調寫成簡譜,目前團裏使用之「掛金牌」、「三仙白」、「柴進寫書」…就是這樣傳下來。在北管戲曲裹除唱將外,最重要的是鼓手,楊老師父在子弟班担任的就是鼓手,徐老師順理成章向他學北管鼓(含西路閙臺鼓)。目前大夥兒正向楊老師父學西路戲曲「孔明收姜維」,希望能對客家傳統文化做些傳承推廣的工作。
鍾雲輝 客家八音、嗩吶、二胡
傅也鳴   將客語語言傳承深耕的工作,透過歌曲的傳遞,喚起客家人對母語的重視,並藉由歌曲的傳唱,落實母語教學,其效果能將客語傳承的工作生活化,更能貼近客家人。因此專輯配合現代創作音樂,並針對客語流行歌曲傳唱來製作,會得到更多鄉親的認同。   長久以來客家人對客家地方的關懷、客家地方宣傳是最弱的一環,期望能對客家文化來關心與付出。借由客語歌曲的專輯出版也可以培養客家新一代的歌手來傳承客語文化。   另創作客語童歌專輯出版來行銷客語童歌,讓有關客家小朋友特色的歌曲來編唱達到宣傳效果。   也能將客語傳承深耕的工作,透過歌曲的傳遞,喚起客家族群小朋友對母語的重視,並藉由教學傳唱,落實母語教學,其效果更能將客語傳承的工作深入生活化,親切的貼近鄉親。   創作口語話的歌詞也是非常重要的,太多用普通話或河洛話直接翻成客語,對客語是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期許能將更多更好的客家話傳承世世代代。 客語流行歌曲詞曲創作 客語童謠創作 2005陳雙—『夜合』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及最佳客語專輯獎 2006陳雙—『黃揚葉滿天飛』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及最佳客語專輯獎 2007陳雙 『問海』專輯入圍最佳客語演唱人獎 2008麟洛國小合唱團 『學客話』專輯入圍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 2009陳雙 『千年夢醒』專輯入圍最佳客語歌手及最佳客語專輯獎等專輯製作人
藍群傑   客家文化的發揚和傳承,語言的認同和學習佔重要的因素,現代的環境已使各族群的母語傳承出現極大的危機,尤其是幼兒至國小學童階段,在此階段如無上一代指導並使用母語交談,客家母語一定在那一代就斷層,近二十年來,一直欲將此訊息看能如何使客家語言能對下一代產生興趣,是因緣也是機會,我們有一群教師,共同籌組表演團,本人擔任藍衫樂舞團副團長,並促動表演劇場化,唯因藍衫樂舞團因部份個人因素,在曲目上一直無法突破及創新,因此,一大部分之團員。   如第一任團長林瑞輝老師,第二人團長趙萬昌老師,藝術總監吳樂容老師,音樂演唱臺柱邱真如老師和本人,忍痛離開不求精通的團隊(十年來節目未有變動),重新組樂團名為「屏東客家樂舞團」,並為傳承和指導幼童,組成了「屏東兒童樂舞團」,此二團成立八年,兩團均各獲得屏東縣第四及三屆的傑出藝術團隊,也在八年內指導和辦理屏東縣少年客家歌謠研習班,授課的同學超過千餘人,出版兒童音樂CD及歌本共三輯,目前兩團的表演場次超過二百場,屏東客家樂舞團出國展演十餘場,去過美國、泰國、日本、西班牙、澳洲和德國展演,獲得僑胞和外國友人的讚美,這幾位老師並指導客語生活學校,獲得全國特優的佳績,也到閩南族群的國小學生客家語,獲得南區三個甲等佳績。   日前老師們的客家歌謠和童謠創作超過一百首以上,是南部為客家文化傳承默默奉獻的開拓者,去年,這群老師更突破困境,爭取成立訓練「六堆客家兒童合唱團」,在短短一年內,共訓練123未經甄試選拔的兒童,展演了八場,獲得國內外鄉親得好評,六堆兒童的天籟出現在臺灣各地,但是政府好像不想再擁有此團隊,讓許多客家鄉親失望。雖然我們失望但不失志,創作繼續,展演繼續,只要有一天身為客家人,傳承的種子就會繼續播種生根茁壯。 「圓粄花童歌音樂專輯」創作及詞曲意境解析 客家山歌演唱、客家創作歌舞劇展演和編導 屏東客家樂舞團獲得屏東縣93、94、96、97年傑出團隊 屏東兒童樂舞團獲得屏東縣94、95、97年傑出團隊
李慶銓   李慶銓,嘉義人,後遷至桃園中壢,小時在戲班長大,父親李幼元為後場樂師,擅長嗩吶、胡琴,母親黃對妹為前場演員,專攻花旦,由於環境使然,李慶銓從小便在劇團幫忙,國小四五年級時便能上臺擔任臨時演奏,並跟隨父母四處搭班,曾入竹東「竹勝園」戲班、永興園...等,演藝生涯至今約40年。   退伍後的李慶銓不想再顛沛流離討生活,希望能有穩定家庭生活,經營起照相館生意,經濟也獲得穩定,而妻子劉鳳春,也是客家採茶戲前場演員,也許是血液中帶著戲曲的遺傳因子,李慶銓在三十六歲那一年,重拾幼年記憶,回到戲班擔任文武場樂師,主要負責鑼、鼓的打擊。   客家採茶戲班的演出人員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是指負責演出的演員,後場則是負責伴奏的樂團。 「後場」又稱為「文武場」,採茶戲班的「文場」是指負責旋律樂器的樂師編制,主要負責胡琴、笛子、嗩吶、笙、揚琴、三弦、秦琴、中阮等樂器演奏。民間戲班的演出配置文場樂師一至二人,一人負責高音的二弦(小椰胡),一人負責低音的胖胡(大椰胡),或者嗩吶。較正式的演出則增加上述許多種文場樂器,樂團規模也增至十多人。「武場」指負責打擊樂器的樂師編制,主要負責鼓、大鑼、小鑼、鈸、夾塞、敲仔等。通常負責武場的樂師有兩人,一人負責通鼓、敲仔、夾塞,另一人負責鑼、鈔。   李慶銓曾搭過許多班社演出,對於樂器,李慶銓從沒有拜過師父,全憑自己體會摸索,聽過的曲調,練習幾次之後,便能演奏,可謂無師自通,曾經待過勝拱樂、新永光、羅東太平、竹東的金飛社,連進興等班社,目前仍時常搭班演出。而其子得父之真傳,如今也在新竹北埔的松興戲劇團擔任樂師。 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