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title 北港客家移民史
area_name 南投縣
country_name 國姓鄉
address
explanation 日據時代樟腦被高度重視,擁有焗腦專業技術的北部客家人當然更搶手,他們陸續往中南部尋找新生活、新契機。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也在這波「樟腦移民潮」的民國20年代,輾轉從埔里大坪頂(今合成里)進入位於北港溪南邊的梅子林(今國姓鄉北港村),居民至今還是習慣以「梅林社區」來稱呼先祖開拓的家園。 移入居民因北港溪的阻隔,先於南岸進行墾拓開發,初到之處,高大野梅成片,便以梅子林為地名。當時墾民多以提煉樟腦為業,成品再運往埔里市街,為防沿途遭攻擊搶奪,遂於通道山丘形成20個腦寮腦灶聯防,該地稱為「二十粒」(今富來坪附近),據說為北港村最早之地。 北港溪北岸的開發,早年在今糯米橋下游處搭設木橋、以平板舖面勉強通行,在校栗林(因長滿做酒瓶塞材料的校栗樹命名)、三層埔(三層河階台地)進行開墾放牧。日人為免繞經台中、霧峰、草屯的遠路,連接東勢、埔里兩地軍用機場的運補,始雇工興建石橋。因屬戰備工程,日本軍方相當重視,石料就地取材,先由人工打鑿、編號,再以牛車運到現場組合,昭合15年(1940年)動工,隔年完工,就是今天所見的四孔圓拱的糯米橋,成為埔里至台中新社的捷徑。 墾荒定居者日漸增加,提練樟腦的工作不足,於是開始從事其他農耕,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為解決灌溉用水不足的窘境,陸續開鑿南圳、北圳,兩圳完成後,甘蔗田面積大幅增加,該處曾有三處「糖廍」,稻殼也可一年兩熟,民國40年至60年代,北港村成為國姓鄉最大的米倉,農村生活逐步獲得改善。 一直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北港村,因著時代與需要的改變,除前述的甘蔗、稻米外,佃農為增加農地利用,在民國40年代,也曾利用二期稻作成熟末期,種植菸草苗於行間,菸業持續至民國70年代才消失,菸樓也於九二一地震時毀壞。40年代還曾種植香茅,在50年代成為樟腦油之後的明星產業。此外,作物還包括麻竹筍、香蕉、漆樹、紅甘蔗、梨、梅子等。
url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1
remark
latitude
long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