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101年
title 當代平埔族竹塹社的族群認同: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為核心的探索
summary 本研究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這個祭祀組織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其相關成員的族群認同經驗為主要的探討對象,並且想要理解當代平埔族竹塹社族群認同的類型、以及形塑此一認同類型的動態機制。臺灣的南島民族,原是臺灣島上的唯一主人,從17世紀開始,在與漢族群的接觸與互動下,漸漸地被同化,到最後失去主人的身分。直到後解嚴時期新時代氛圍的來臨,有了發展的契機,藉著這個機會,竹塹社後裔趁勢而起,意欲重新喚起平埔意識,恢復平埔族身分。究竟平埔族竹塹社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境遇為何?未來的發展又是如何呢?此為本研究探究的重點所在。本研究的主要發問有:一、竹塹社的歷史演變過程為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 成員在認同上的轉變為何?二、「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采田福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就維繫竹塹社後 裔之向心力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又為何?三、當代竹塹社後裔透過深度訪談所呈現的「族群經驗」、或者和「族群」相關 的生命史敘事是什麼?四、以上述族群經驗為主要分析材料,這些受訪者的「族群認同狀態/類型」為 何?五、要用何種方式詮釋上述「族群認同狀態」,特別是平埔認同狀態的產生機制 呢?針對上述的研究發問,筆者將在第二章回答第1、2個問題;第三章回答第3個問題;第四章回答第4、5個問題。在研究方法上,利用文獻分析法,藉以瞭解竹塹社的歷史;採用深度訪談法,廣泛蒐集竹塹社後裔的「族群經驗」,藉以分析其族群認同;再透過參與觀察法,藉著竹塹社的祭祖活動,瞭解竹塹社後裔的祭祀公業組織與獨特文化,以期能全面性地回答上述發問。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分為幾個面向說明:一、首先是竹塹社歷史的部分,簡單來說,從17世紀到20世紀,原住民在臺灣 社會中的權力位置,從唯一的主人、大部分主人、半個主人、少部分主人再 到完全失去主人地位的變遷歷程,1987年以後試著爭取少部分主人身分。二、「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與采田福地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采田福地」是 清治時期收租的課館與祭祖的場所,日治時期成為祭祀公業所在地,具有保 留竹塹社後裔平埔族身分的功能。 II 三、透過深度訪談法,16位竹塹社後裔都知道自己「番」的身分,大多數都表 示同時具有平埔與客家的雙族群認同。但仍有為數不少的竹塹社後裔,因具 有平埔認同的汙名感,使得他們仍然隱形與不公開化,對外宣稱是客家人。四、經分析訪談資料顯示:四姓間祖先來源不同、支系不同,所面臨的環境也不 同,受訪者的族群認同在強度上有所差異,有些是客家認同大於平埔認同; 有些是平埔認同大於客家認同;有些則是平埔與客家認同並重;還有一些只 認同客家。若是以姓氏別的族群認同作比較,以廖豪邁派下、錢皆只派下、 三虎豹厘派下,此三者表現出最明顯的平埔認同。利用雙族裔認同之連續體模式分析「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的族群認 同,歸納後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具有客家血統的平埔族、平埔/客家人、 具有平埔血統的客家人以及客家人。五、以社會運動之「政治過程理論」分析其平埔認同狀態的形成機制,在「鉅觀 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其平埔族群認同建構始於1987年;「政治機會的擴張」 給予竹塹社提出正名訴求的契機;「內在組織的強度」,以「祭祀公業竹塹 社七姓公」與「新竹縣竹塹社錢姓宗親會」兩大組織功能較明顯;「認知解 放」後,竹塹社後裔從「隱形番」、「客家人」的自我宣稱改以身為平埔族、 道卡斯族為榮。關鍵字:竹塹社、平埔族、族群認同、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政治過程理論
author 邱美玲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交通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graduation_date 101.6
scholarship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