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9年
title 以客家之名:後堆客籍新移民女性自我形塑之探討
summary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堆客籍新移民?性自我形塑的過程。本研究以鍾鳳嬌教授主持的「新移民增能成長計畫」衍生而?,其增能成長課程規劃為「電腦」與「烹飪」?大課程,電腦著重在認?電腦基本配備、文書運用與資訊查詢,為使新移民?性能具備電腦使用的基本能?。烹飪課程以多元文化的??作為內涵,台灣小吃、西洋??或甜品,透過豐富多元的飲食技藝學習,也接觸?同的文化學習,讓學員具備??進的??技巧,期待可以成為她們未?創業的基礎。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共有八位,四位新移民?性?自中國梅州,四位新移民?性為印尼華裔。?名研究對象均採訪談二次以上,以一對一深?訪談的方式,訪談時間自2008 ?1 月~4 月之間。其在台灣生活的時間平均有10 ?,其子??齡平均為小學中?級以上,無?在個人生活適應或對客家文化的傳承顯現出某種程?的脈絡,因此,能清楚捕捉傳承客家文化的實作現況。研究者透過?與觀察與深?訪談?收集資?,以暸解後堆客籍新移民?性在客家文化場域中,跨越族群的疆界,身為?國客家人與台灣客家人的生活之間,其文化差?的心?感知?程,並從客家文化的觀點檢視新移民?性角色、族群、與國籍所衝擊之心?移動。再者,針對外籍配偶在職業訓?的心??程與實質效?,以增能賦權觀點進?質性研究,希冀藉由開發潛能與使能過程,以建構新移民?性的自我概?與工作競爭?的基礎。客籍新移民?性同時具備三重身分,在「性別」、「族群」與「國籍」三者之間動態的角色認同,在移動間成為「形塑自我」的架構。研究發現,八位受訪者在「性別」中,對身為母親的角色的認同佔有最大的比?;在「族群」方面,原鄉客家?性比印尼客籍?性?強調客家人的身分;最後在「國籍」部分,八位受訪者嫁到台灣之初,均感受到他人對自己?友善的態?,「外籍配偶」的身分明顯存在,然而?經長期生活的適應,研究發現只有一位印尼籍新移民?性仍感受自己是「外籍配偶」。 關鍵字:客家、新移民?性、自我形塑、後堆、增能賦權
author 黃秋菊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7.6
scholarship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