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9年
title 閩客通婚家庭成員對客家族群認同之研究
summary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為探究閩客通婚家庭成員對客家族群認同的情形。主要探討的層面為閩客通婚夫妻所面對的族群差異與調適方式、閩客通婚夫妻對客家族群的認同態度、及如何對閩客通婚家庭的子女做客家族群認同之建構?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採樣自台灣本島北、中、南、東區共八縣市的閩客通婚家庭,八對夫妻共計16人為訪談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閩客通婚夫妻的衝突,大多無關族籍;他們婚前的閩客族群印象是受到接觸經驗的影響,而婚後因長時間相處改變閩客族群印象,但是語言差異仍影響閩客族群相處時的感受;不論閩、客,大多數的家人尊重受訪者意願,並未以族籍相同與否反對婚事。二、 閩客族群的差異:在祭祖形式與時間、拜神的對象雖有些不同,但女性多是祭祖拜神的主要準備者,且多採「簡化」的形式調整祭祖與拜神的儀式。飲食部份,客家的特殊飲食讓閩、客族人都印象深刻,而新組成的閩客通婚家庭的飲食料理方式則有兩種改變,一則維持夫家原有口味,或者依妻子烹煮口味為主。三、 全數的客家籍配偶對客家身分的認同都來自血緣認同,有二位閩南籍配偶,會因通婚關係增加對客家族群的雙重認同。客家籍夫、妻的族群意識強烈,認為其子女應屬客家身分;閩南籍丈夫認為子女可以有閩南、客家雙重族群身分,但閩南籍妻子採父系血緣觀點認為子女是客家人。四、 對客家語言的學習或維持,與客家語言的使用機會相關。客家籍丈夫基於傳承觀點希望子女學習客家語,客家籍妻子則抱持工具論的觀點認為子女多一種語言能力,多一種優勢。五、 受訪者中僅有一對閩客通婚夫妻、及一位客家籍丈夫對客家文化有積極的認同,而且他們透過客家文化慶典與儀式、和客家電視節目建構子女的客家文化認同;餘者不論閩、客族籍皆傾向不刻意積極投入客家認同,也認為不需刻意建構子女的客家認同;另有閩南籍受訪者認同以學校作為客家文化建構的協助者。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族群通婚者、子女客家認同之建構、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研究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閩客通婚、客家族群認同、客家文化建構
author 莊雪安
graduation_school 佛光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社會學系碩士班
graduation_date 99.6
scholarship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