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7年
title 渡海客家文化的研究—以台灣南部美濃鎮的土地伯公為例
summary 筆者是出生於美濃鎮的客家人。客家人是中國漢民族的分支之一,從唐朝末期到元朝時期,客家人為了避免戰亂,從華北中原地區開始逐漸南下遷徙,他們主要居住在中國華南地區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的三省交界區域;一部分的客家人從17世紀開始向海外移住,入墾台灣的客家人則被稱為「台灣客家」。  客家人遷徙至各地時,經常受到當地人的歧視與排斥,而引發對立及衝突,客家人為防禦外敵,蓋了如城堡般的建築,例如:福建省的「土樓」和廣東省「圍龍屋」等等大型的客家民居,像這樣大型民居的建築歷史背景和源流,形成與其他漢民族分支所沒有的建築特色;又因客家人長時間處在被孤立的環境中,因此也成為保有和繼承大量古代漢民族固有文化的一支集團社會;且這些文化傳承至今,已經變成客家文化的特色。 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觀念裡,土地神為最重要的守護神,客家人以客家話稱土地神為「伯公」,每當客家人遷徙到新的土地之後,隨著開墾的足跡在村落各處必先設立或建造土地伯公壇進行祭拜,為客家人特有的風俗習慣。而土地伯公的造型最初是利用大自然的大樹或石頭等等,作為祭拜的對象;之後改建為石塚(石堆)型祭壇,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建築為小型、中型或大型廟宇。  筆者欲了解台灣客家人抱持何種思考方式及觀念來建造土地伯公壇及廟宇,建造的過程中是否有融入客家傳統建築風格、風俗習慣、宗教及風水觀等內涵,甚者,反映在不同的土地伯公祭祀過程中;因此在西元2003年至2007年五年間,共十五回(約四百天)在台灣各地及高雄縣美濃鎮進行田野調查,透過相關調查中得到的資料以及參考先前的文獻研究,以美濃鎮的土地伯公信仰及伯公壇、廟宇作為研究對象及基礎,考察美濃鎮土地伯公壇、廟宇之變遷過程,以了解村落的擴張和變遷與客家人對土地的敬仰之意,作為本論文的研究目的。 本論文除了序論,共分為六章,在本論文的序論中,主要闡述研究動機、客家研究的現況和文獻考察。 第一章主要闡述台灣的概略史及客家的開墾歷史,第一節為客家的起源及其集團社會形成的歷史;第二節是十六世紀中期開始,漢民族的台灣遷移過程和背景;第三節是台灣的客家遷徙史。 第二章主要闡述美濃鎮的客家開墾史及村落的形成,第一節為台灣六堆地區的形成及客家的遷徙史;第二節為美濃鎮的自然環境及經濟概要;第三節是美濃鎮的開墾及村落的形成;第四節為台灣的客家村落形成之考察。  第三章主要闡述美濃鎮客家村落的形成以及風水觀,第一節為風水的概略史及基本原理;第二節是美濃鎮客家村落的形成及風水觀的關係;第三節為美濃客家人的風水觀之考察。 第四章主要闡述美濃鎮客家人的土地伯公信仰,第一節為台灣的宗教概論;第二節是漢民族土地神信仰的起源及變遷;第三節是台灣土地神信仰概論;第四節為美濃鎮的歲時節慶及土地伯公的祭祀,包含依照古禮祭祀的「新年福」、「伯公生」、「二月祭」、「滿年福」;第五節為美濃鎮客家人的土地伯公信仰之考察。   第五章主要闡述美濃鎮的土地伯公分布及建築造型,第一節為美濃鎮土地伯公的種類及分布;第二節為美濃鎮客家的土地伯公壇及廟宇造型及變遷;第三節是閩南土地神與美濃土地伯公的差異;第四節是美濃鎮土地伯公的特徵及客家人與土地伯公的關係之考察。 終章為總結以上的考察內容,及主要?述21世紀的美濃土地伯公現況,客家傳統文化與美濃鎮的文化資源保存和今後的發展。  由於本論文內容繁多,因此提要裡,以第四章和第五章為重心進行闡述如下:   美濃鎮位於台灣南部高雄縣的東北部,亦為屏東平原的北部地區。美濃鎮的地形三面被海拔100公尺至800公尺的高山圍繞,內圍分布一些零散的丘陵地帶,其餘為平原地形,因此美濃鎮有廣大的農地,為其地理特徵;另有美濃河貫穿美濃鎮的平原及南部有荖濃溪流過,然從前僅有位於美濃河下游處有一條道路向外接通,此道路要通過閩南族群的居住區域-旗山鎮,因族群衝突,當時客家人與閩南族群對立,因此美濃鎮與其他區域的交流更顯缺乏,形成被孤立及封閉的區域。   約270年前,客家人由高屏溪溯溪而上,至美濃進行開墾,廣泛開墾美濃各處荒地,隨著地理位置的分佈及進駐美濃各處開墾的時期不同等因素,美濃被分為瀰濃、龍肚、竹頭角、中壇、南隆五大區域。   客家人為上述所敘在居住地及新開墾的土地上,有崇拜土地神的習慣;因此入墾美濃鎮的客家人,在開墾地、居住地、村落的出入口及各個重要的地方、或開墾荒地的時候,常會留下一棵大樹或大石頭,當作土地神,或是在一棵大樹下放置石頭當作土地神祭拜。 筆者根據內政部在西元1997年出版的美濃鎮地圖,2007年時在美濃鎮進行田野調查,共找到及查訪330間的土地伯公壇及廟宇,之中發現曾有12間伯公壇或廟宇因日本統治時期禁止本土信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農地改革政策等因素而消失,然12尊伯公的石碑仍存在,目前這些伯公石碑被分別存放在三間伯公壇或廟宇供奉。至今筆者在美濃鎮上已確認了342尊土地伯公,而有尚未確認的伯公壇及廟宇位在進入非常困難的地方或深山裡,其位置無法尋覓,考慮以上因素,筆者推斷美濃鎮的伯公數量超過四百間以上。   對客家人來說,將土地伯公視為如同家族中的長老般尊敬,也類似日本的氏神、產土神、地藏王菩薩般,是與百姓非常親近及貼近生活的神明。例如:村民每日早晨祭祖完畢或做完農事後,一定會到河川水圳洗淨手腳,用香和茶水供奉祭拜伯公,此為例行且重要的事項,絕對不會遺漏;客家的孩童也會被教育經過伯公面前,要停下腳步祭拜,這些日常的祭拜的形式,不只是為了祈求神明,而是已變為類似對親族長老早晚問安般的禮節。 在美濃鎮的各村落裡,廣場、村落的出入口、自家附近、農地中或周圍、橋頭處、水源地、灌溉水圳、墓地等重要場所都可看到土地伯公壇及廟宇。土地伯公的造型,被分為石碑和神像兩種。客家伯公的神像大多是有笑容,長的白鬍鬚,手上持如意棒或木拐杖,以坐的姿勢為主;而伯公的石碑上會刻「福德正神香座位」,然客家人不會因此用「福德正神」稱呼土地神,乃用「伯公」稱呼;而土地伯公壇的建築外觀在入墾早期時,大都為原始的大樹、大石,或石塚型的土地伯公壇,特別是在美濃地區,還存留許多石塚型的土地伯公壇,這是在台灣北部、中部及東部的客家地區比較看不到的特色。   追溯美濃鎮的石塚型土地伯公壇的由來,可以發現乃繼承中國古代的商、周時代的社祭信仰(土地祭祀)建築模式,古代人在土地上堆起小丘,以代表大地;種植樹木,放置原石,當作祭祀對象。而美濃鎮的土地伯公壇造型獨特,採用一般人建造風水(墳墓)的造型,不同的是僅在石碑上刻有「福德正神香座位」或「○○里社真官伯公香座位」的字體,加上香爐、供桌與祠坪,規模比閩南人的土地公廟更為樸實。考量土地伯公壇設立的位置,可追溯到於入墾初期,客家人十分重視風水,認為流經村落的水會影響村落的命脈,另一方面也認為水代表財運,故特別重視「水口」;「水口」意指水流的入口及出口,後專指水流出口,多位於村落的最低處,古人將其看作村落最重要之處,象徵村落的門戶及靈魂;因此客家人會選擇在村落水口處,建立「里社真官伯公祭壇」進行祭拜,希望能為村落保有財運;美濃鎮的瀰濃庄、龍肚庄、九芎林庄的里社真官伯公壇,便是建立在全村的水口,該處水流更是全村農作賴以維生的水源,也代表鎮守全村的財位,成為美濃鎮風土歷史最重要的標的,亦是全台灣獨有的風土歷史。   而建於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之「龍肚水口里社真官伯公壇」位於美濃鎮龍肚里184縣道路旁,長年受到車輛往返震動地面,以及數年前擴張縣道的影響,其建築恐受破壞,幸而少數村民漸漸重視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得知此伯公廟不僅具有歷史悠遠的重要性,且在風水上,也具有掌管村落財運的意義;為此,一些村民及建築學者們發起保護運動,台灣最古老的石塚型土地伯公壇得以保存;因為這些保護運動,在1998年高雄縣政府將「龍肚水口里社真官伯公」及「美濃里社真官伯公」等三座土地伯公壇指定為高雄縣定古蹟,使客家先民開墾美濃的特殊風土歷史得以留傳。而在客家原鄉,即中國大陸本土,類似美濃鎮的石塚型土地伯公壇幾近消失,更突顯美濃鎮石塚型土地伯公壇古蹟文化留存的重要性。 台灣的土地公廟宇除了客家土地伯公壇以外,現在台灣大部分的人所看到的土地公廟宇幾乎都以閩南型態的為主,閩南型態土地公廟宇呈現華麗而色彩鮮艷的建築風格,相較客家石塚型的土地伯公壇,是看似較為樸實的祭壇,也突顯出承襲古代商、周時代土地信仰祭壇的原始風貌。   在日本統治初期時,台灣總督府在美濃鎮建設水力發電廠及全鎮的灌溉水圳,並教導村民栽培菸葉及指導耕作技術,因此美濃鎮的村落經濟開始富裕繁榮;在西元1970年代,美濃鎮開始興起將客家土地伯公壇重建為近似閩南型土地神廟宇,美濃鎮各處可見各式各樣被改建的土地伯公廟宇,從有未滿一公尺的小祠,到約4、5位參拜者可以進入的小廟,樣式十分多元;甚至近年來,客家土地伯公壇被改建成更華麗的大廟,這些祠廟的牆壁及屋頂上,使用色彩鮮豔的龍、鳳及神像裝飾,也雕刻建造有龍盤旋圍繞的石柱,筆者從美濃鎮土地伯公壇改建的歷史變遷推演中發現,近年來客家的土地伯公廟宇傾向被建造的愈來愈富麗堂皇。   筆者在進行田野調查時,訪問居住在被改建之土地伯公廟宇附近的村民,從中得知這些土地伯公廟宇原始的風貌,原本大多是大樹、自然石、或石塚型的祭壇;筆者至改建的廟宇查訪時也發現,在廟宇建築後方或廟宇的神像後面,,或神桌的下方等處,有從前祭祀用的舊石碑或自然石被保留,一同接受村民的供奉。   由於土地伯公在美濃鎮的農耕社會裡代表村落的守護神,同時也是百姓乞求五穀豐收的寄託對象,美濃鎮的客家村民為了希望村落和平及農作物豐收,會特地向土地伯公祈願及感謝,甚至熱心的村民會每天或每個月農曆初一及十五拿香燭和水果等供物到伯公壇等廟宇參拜;特別是美濃鎮的客家人,在自宅的祖堂神桌下會設置「土地龍神」(土地神)牌位,當作是夥房的守護神進行祭拜,形成代代相傳的祭祀習慣,現在這種風俗習慣只在台灣南部的客家地區才見的到,至今還在美濃客家人的生活中流傳下來。關於美濃鎮居民及伯公祭祀活動的關係在第四章第四節中有所闡述,筆者考察美濃鎮居民會於每日早晚對土地伯公進行祭拜,及於一年兩次的土地伯公生辰(俗稱「伯公生」)時,舉辦祭祀活動;另外?了感謝土地伯公,也在二月舉辦一連串的祭祀活動,俗稱「二月祭」;土地伯公信仰至今已經成為台灣客家人最主要的宗教信仰;筆者認為,主要因在開墾時期,客家人需面對入墾耕作條件非常惡劣的環境及抵禦外侮,為求生活平靜及不虞匱乏,因此特別渴求對土地的敬意和祈求神明的保護,自然形成對土地伯公強烈的信仰,也成為客家人面對生活困苦壓力時,心靈及精神上最重要的支持。   終章,筆者闡述客家特殊的土地伯公信仰及美濃鎮客家文化遺產-「石塚型土地伯公壇」的保存。筆者在美濃鎮的田野調查中訪查之330間的土地伯公壇和廟宇及342尊的土地伯公,在這之中還留存43間的石塚型土地伯公壇,占美濃鎮所有土地伯公壇和廟宇的1/8;然筆者也發現因美濃鎮上高度經濟發展因素,導致土地伯公壇和廟宇的改建非常頻繁,歷史悠久的石塚型土地伯公壇,和三座縣定古蹟「里社真官伯公壇」的保存並不完善;其實,土地伯公對村民有深遠的信仰意涵,少部分的村民亦有保護文化資產之觀念,然因並無文化資產維護之專業知識,而無從使力進行完整的保存及維護,若能更積極推廣加強村民對文化資產維護之觀念及知識,將更能保存傳承美濃鎮的文化資產及發揚客家傳統文化。 另於追溯客家起源之部分,有其他研究客家文化的大陸學者論述客家並非屬於漢民族,乃是中國南部少數民族或是混合這些少數民族的後代;然筆者根據美濃鎮土地伯公的調查,其中土地伯公壇大多數的建築風格,還保留和繼承中國古代商、周時代社祭信仰(土地祭祀)的石塚(石堆)型土地伯公壇樣式。由此可證明和推斷客家人為中原遷移到南方漢民族的子孫後代。從現代文化遺產觀點來看,亦可真正確立這些石塚型土地伯公壇為探討台灣客家的移民史非常貴重的資料,也是非常重要而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對象。
author 溫志維
graduation_school 大阪藝術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藝術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7.3
scholarshi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