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7年
title 屏東高樹大路關地區之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summary 移墾社會的探討,為研究台灣史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透過聚落之拓墾與發展的研究,可以詳細的深入了解聚落開發之歷程及社會組織之情形,亦可以對區域之研究有所助益。本文研究的區域大路關,為現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及廣福二個村落。大路關社(Taraquan)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的時代,當時極有可能是魯凱或排灣族的聚落。隨著漢人移民之拓墾腳步,本地區約於乾隆初年,客家先民來到此地拓墾並建立一個聚落─廣福庄,為六堆組織右堆的一部份。咸豐三年(1853)閩南人聯合加蚋埔平埔熟番,包圍大路關,是為大路關之役,六堆組織亦發揮其團結互助之精神,由內埔及美濃居民組成的救緩部隊解救了大路關庄之危。咸豐七年(1857)武洛溪水氾濫,也造成本村的一大浩劫,大路關庄從此一分為二,舊大路關(廣福村),新大路關(廣興村)。至日治時代,日人為了解決水患,徵收部分民地以為築提,也造成本地居民的二次移民。由日治時期的堡圖、台灣地形圖、及國民政府時期的航照圖交叉比對,可以看出大路關地區這近百年來聚落的演變是呈現慢速發展的變化,而由日治時期戶口資料更可以看出其通婚情形的封閉現象,由以上的資料所呈現出來的大路關又是個典型的封閉的農村聚落,故綜觀大路關聚落的拓墾及發展史,正是一部由拓墾的移民聚落社會轉變為封閉的農村聚落的歷程。本研究的主要的目的在於,(一)試圖重建大路關地區由清初開庄拓墾歷經清朝、日治時期時至今日村莊聚落之發展歷程。(二)由拓墾史探索當地與鄰近村落的閩、客、平埔及高山族(排灣與魯凱族)之間的關係。(三)探索當地之社會組織、學校教化及婚姻關係。(四)探索當地的水利設施、產業結構及變遷。 (五)探索大路關之二次移民,即由大路關再遷徙至他處之移民。綜合上述之研究目的,期望對大路關地區─這客家拓墾之前線,建立一完整之論述。
author 莊青祥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客家文化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7.6
scholarshi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