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7年
title 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
summary 《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主要處理跨界地方認同政治的運作與形構,並以李永平為切入點。李永平為馬來西亞客家人,並於八O年代入籍台灣。李永平的小說往往契合客家文學的書寫精神,不斷四處遷徙撒播,卻又漫漶濃郁的原鄉勾連,致使李永平前行研究多側重作家與原鄉(中國唐山、南洋婆羅洲)的不斷回返驅力,這樣的討論模式使得李永平的相關研究不出馬華文學論述所設下的典範框架(中國性、南洋性)。然而,近幾年,客家論述浮現擺脫以往「中原客家」的論調,挖掘「在地客家」認同與文化氛圍的成形,這本碩士論文便順著這個研究途徑,鎖定在李永平與新居地(台灣)的種種認同難題,以及作家如何突破認同難題的嘗試,討論跨界離散作家與在地社群地方界限的反覆協商,並如何驅動離散作家逐漸趨向地方的認同走向,試圖另闢作家研究新的向度,豐富客家論述於文學場域的在地演繹型態。本論文第二章關心《吉陵春秋》如何涉入台灣鄉土文學反西化的辯證,並拓展離散敘事與時間議題的辯證。第三章討論《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重層複雜的多元民族敘事如何標舉出作家的歷史想像位置,又如何形成與本土派有別的中國民族主義大河小說。第四章側重李永平來台後小說場景的驟變,如何呼應了小說家地方認同的焦慮和驅力,進而勾勒出以在地知識趨近地方的文本實踐,形構出跨界地方認同的特殊性:驅地論述。驅地論述主要概念有二:首先,在地性對異鄉人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欲望焦慮來源,吸引異鄉人取得在地性認可;其次,在地性可透過在地知識的習得和展演加以贖回,這卻不表示在地性可以絕對取得;最後,源於以上兩點,跨界在地認同是一種看似接近又不斷延異的狀態,一種反覆進行的動態認同過程。簡言之,這是一本討論離散跨國主義的在地性如何生成之論文。此外,我在整本論文裡談的是離散作家由下而上的地方輸誠運動,隱而不發卻清楚指出來的是地方如何由上而下地透過機制運轉,將某種地方性強加於地方意識的凝聚:我表面說的是離散作家如何與地方協商,暗地裡說的,反而是地方如何去處理地方內文化差異的議題。文化差異是目前全球化時代人口快速且便利流動之下,勢必難以迴避,也必須處理的異己課題。
author 詹閔旭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清華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台灣文學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7.7
scholarshi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