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6年
title 北客南遷高雄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
summary 北客可分為初期拓荒移民以及二次移民兩部份,關於初期拓荒的一次移民,依開發時間先後,可約略分為幾個時期:即雍正初年的開拓:竹塹(新竹市)新豐、南崁、新屋、觀音等鄉鎮。乾隆初葉的開拓:頭份、通宵、桃園、八德、平鎮等鄉鎮。乾隆中末葉的開拓:公館、西湖、卓蘭、新埔、關西、湖口、竹東、大溪、中壢、楊梅等鄉鎮。咸豐同治年間的開拓:南庄、三灣、大湖、橫北及北埔、峨眉、寶山三鄉鎮的大隘地區。 可見北部地區的開發順序,是從海線逐漸往山線漸進,所以濱海地區又擁有河港之利的南崁(南崁港)、新豐(紅毛港)、新竹(竹塹港)、頭份(中港)移民上岸,先在港口附近開墾拓荒,然後伸向台地平原地區,如桃園、八德、公館、新埔、湖口、竹東等地逐漸開發,最後才以武裝拓墾組織,進入原住民勢力範圍的南庄、大隘山區河谷平原拓墾。 至於二次移民部份,係在「推力」與「拉力」的配合下,北部客家族群只好別離家園,紛紛南下或遠赴後山尋找另一個希望。因此日治時期二次遷徙南下高雄縣市的北客,如今在高雄縣甲仙、六龜、美濃南隆地區、鳳山、仁武一帶,以及高雄市三民區等地,都有大批北客族群的蹤跡。 義民爺或稱義勇公、忠勇公、義民公,是一群在清代不同時期,為保鄉衛土而犧牲的平民百姓,受到當世或後人尊崇,而建亭、祠祭祀的陣亡義民。本研究有關義民的信仰淵源,主要是指清朝乾隆年間反清抗官的「林爽文事件」之由台灣中部蔓延至北部桃、竹、苗地區,該地區客籍人士為保衛鄉土,組織義民軍以資對抗之死難者的祭拜。乾隆53年(1788)全台林案亂事平定,由竹塹地方客籍人士建義塚收埋死難義民;同年清乾隆皇帝以「褒忠」二字頒匾褒揚,新竹地區士紳林先坤等人遂倡議建廟崇祀,而有褒忠亭義民廟的建立。由於義民爺的忠義精神而受到朝廷的冊封,遂成客家社區的信仰神明。 二次移民後義民信仰的擴張,隨著二次移民的發展,義民信仰也遍佈全台,諸如高雄縣市的義民分香廟,就分布在高雄市三民區、高雄縣旗尾和甲仙等地。
author 林秀昭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台南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台灣文化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6.6
scholarshi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