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6年
title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summary 對早期世代的女性來說,「婚姻」是生活的主要重心,社會上傳統的性別意識普遍認為走入婚姻後的女性必須將心思放在丈夫與孩子的身上,扮演好太太、好媽媽,甚至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家庭不僅是女性的領域,同時也是一份責任,對早期世代的女性來說,外出工作是不普遍的,主因是由於她們必須擔負育兒的責任,卻往往喪失了與外界溝通的機會,即使有些女性為了經濟而外出工作,她們的家庭責任卻不見減輕,在那個傾向男尊女卑的年代裡,來自丈夫的支持更形稀少,女性在默默地尋求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之餘,自我內在的聲音也漸漸消逝在歲月的痕跡中。 這就是本研究欲採取女性觀點來看性別關係的緣故,女性扮演著家庭中文化的傳承者以及母職的再生產角色,可是不論在歷史研究或族群關係中,女性的聲音都一直是缺失的部份,而透過對女性生命記憶的傳述,可以從女性觀點的角度切入來觀察,因此本研究採取女性口述訪談的方式,想藉由女性講述日常生活以及家務的協商過程,來了解女性在族群通婚中所面臨的適應和性別分工的問題,並進一步分析族群內婚與通婚中的性別關係。 而以族群通婚作為研究的議題,來比較客家內婚與外省、客家通婚的兩類個案中,是否會因為族群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性別關係,這是因為台灣社會中一直以來對族群的性別文化存在著刻板印象,如「娶妻當娶客家妻、嫁夫莫嫁客家郎」等俗諺在台灣社會頗為流行,甚至有些媽媽會以此告誡女兒,不要嫁給客家的男性,否則日後一定會吃苦等等,都顯示即使在族群界線愈趨模糊的今天,這些族群的刻板印象還是深植人心,而究竟這些說法有沒有理論基礎呢?族群和性別是如何在族群通婚中互相交織,如何影響了通婚中女性的家庭生活呢?這是本研究欲探討的核心。 對早期世代的女性來說,族群通婚是不普遍的,而族群通婚的跨文化結合,除了可能是一種個人受到異文化的吸引、對家族的叛逆性表現(Breger & Hill 1998),也可能是受到來自所處的社會環境當中的族群、階級、經濟條件的限制下所選擇的婚姻型態(邱莉雯 2004)。因為族群通婚的受到較大的環境限制,其呈現的變動性與多樣性往往勝過族群內婚,因此對族群通婚的女性來說,她們要面對的是更多的壓力與環境的變動,尤其是早年擔任軍職的外省族群不僅薪資低,南遷北調的生活與世代定居的客家族群性格更是截然不同,因此從與外省族群通婚的客家女性的觀點來看族群的差異,除了觀察族群性別文化之外,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族群關係。
author 鍾佳玲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中央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6.6
scholarshi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