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5年
title 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特色與在地歷史發展
summary 「張廖」是所謂「生廖死張」,即「在世時為『廖』姓,去世時為『張』姓」,有「生廖死張」的規定須追溯至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姓族人:當時張再輝入贅廖家,張再輝受到其岳父廖化重用,之後廖化深怕後世子孫百年後「忘廖歸張」,於是與張再輝當面發誓:「生時須從母姓『廖』姓,死後才歸為父姓『張』姓」,之後凡是張再輝的後裔子孫皆須遵守著「生廖死張」的規定,遂開啟「張」姓與「廖」姓合為一宗,也是本文所稱的「張廖」一族。 清朝時詔安官陂有不少張廖姓族人移民至廣東、南洋、臺灣等地,其中臺灣是張廖後裔繁衍最多之處。張廖姓開臺祖主要拓墾於雲林西螺、二崙、崙背、臺中西屯、豐原、大雅、桃園大溪、南投、臺北土城、新店、臺南南化等地,其中又以雲林西螺、二崙、崙背及臺中西屯的張廖姓族人最為聚集、人口數量較多。西螺地區是全臺張廖姓族人最聚集的地方,張廖姓族人在此繁衍眾多的後裔子孫,並且結合各村落張廖姓族人,建立宗祠,鞏固了張廖宗族的血緣意識。而且昔日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為了因應臺灣社會治安不良、盜匪猖獗的背景下,宗族因地緣關係聯合附近張廖姓族人,組成聯庄的防禦組織抵抗盜匪,並有共同崇奉鄉土神的迎神賽會活動,這些組織無形中更凝聚了張廖宗族團結意識,表現了宗族團結的力量。 昔日的聯防組織、祈安謝神的活動雖已瓦解消失,但是「七嵌(欠)」這個稱號仍然流傳於社會中,只是在歷史時空下轉化了其意思。因此筆者認為,「西螺七嵌(欠)」這一詞已在歷史時光下的轉化了,並失掉了地方時空感,成為地方上的一個符號。 另外本文亦探討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族群特色,西螺地區張廖宗族是目前臺灣張廖姓族人少數保持住詔安客話的一群,因此更顯現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的重要性。而西螺地區張廖宗族在語言上因受到地域上不同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的影響,使得宗族團體使用詔安客家話的差異;而在習俗表現的族群文化特色上,墓碑、祖先牌位上對過世女性先祖有「孺人」的稱呼、祖先牌位的形式、做客超渡法事方面,都表現了客家的特色,但已因受福佬化的影響,在族群特色上有福佬化的現象。
author 李佳潁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台南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臺灣文化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5.7
scholarship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