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5年
title 萬巒鄉客家聚落嘗會之研究
summary 本文是以「客家嘗會集中分布於萬巒鄉客家聚落中」的現象為主軸,藉著分析嘗會的集中現象,以了解萬巒鄉客家聚落的宗族發展與聚落關係。因此本文以討論「萬巒鄉客家聚落嘗會」為重心,透過嘗會組成方式,來了解當地聚落的發展情形,更建構出嘗會的發展過程,以及嘗會對萬巒鄉客家聚落所造成的影響。 萬巒鄉位於屏東縣轄的中部,東與瑪家、泰武、來義三鄉為鄰,西接竹田鄉、內埔鄉,南接潮州鎮、新埤鄉,東西寬約七公里,南北長約十公里。萬巒鄉的產業活動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在清朝已經為屏東平原的米倉之一,早期居民多從事水田的耕作,是個標準的傳統農村。觀察本鄉的地理環境,亦可發現,因為地理環境的條件,造成當地河流多、橋樑多、道路多的現象;而各村區域間的距離、間隔非常的明顯,多以檳榔或橋樑作為區隔的分界。 萬巒鄉共有十四個村落,其中萬巒、萬全、萬和、鹿寮、硫黃、泗溝、五溝、成德等八個村屬於以客家居民為主的客家聚落,佳佐、佳和兩村為福佬人為主的福佬聚落,新置、新厝、赤山、萬金則為說福佬話的平埔聚落。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南部地區開發日漸飽和,客家移民相繼進入屏東平原進行墾拓。不久之後,有一部分移民即會同隨後而來的移民,越過東港溪,進入到萬巒地區開墾,利用此地豐沛的水泉,延續原鄉的維生模式,廣闢水田,從事稻作。 早期萬巒地區的客家移民多採「客籍傭工」的方式墾佃,為了加速開墾的人力與物力,以及面對族群衝突下的危機感,始採用「組織化」的方式,在萬巒地區進行開墾。故從原鄉移植嘗會組織來台進行開墾。萬巒鄉客家聚落的嘗會在此種背景下,由原鄉移植的祖先祭祀團體,在台灣轉變成客家移民「組織化」開墾土地的土地利用集團,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地方上的自治單位,領導地方與聚落的發展,更進一步地帶動地方的繁榮,而萬巒鄉客家聚落成立嘗會也變成當地社會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也進而發展出屬於萬巒鄉嘗會功能的特殊文化意涵。
author 黃建德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台南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臺灣文化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3.6
scholarshi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