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5年
title 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
summary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花?地區原客族群邊界/位階與原客通婚的交互影響。依時間脈絡,研究者將原客族群通婚分為:通婚的成因、婚姻的適應及族群認同的維持與轉變三大部分展開。原客族群關係的特殊性在於邊界與位階的相似性,如地?邊界的相近、社經地位的接近,因此,原客族群關係,有其特殊性。通婚是族群深?接觸的指標之一,由原客族群通婚作為原客族群關係的?入點,?得以使抽象的族群關係藉由具體的事件呈現,所以原客通婚有其研究的價值。 本研究以24 位原客通婚者作為研究對象,並以世代、地域作為設計變項。由於「客男原?」與「原男客?」的婚姻組合有?同的意義,限於篇幅,本研究以通婚比?高出?倍的「客男原?」作為原客通婚模式,其中客家男性,包含客籍的原客雙族裔者,原住民?性包含阿美族、太?閣族?性。由受訪者的親屬關係、成長背景與學?,研究者以1945 ?作為世代的區隔。1945?以前出生者,為原客通婚第一代,多受過日式教育,學?多為小學。1945?以後出生者,為原客通婚的第二代,均受到國民政府教育,學?多為高職,且部份通婚者的上一代,即為本研究的原客通婚第一代。地域方面則以族群的混居程?分為「聚居型」與「混居型」,聚居型代表原客各自於?同村莊群居的居住型態,混居型代表原客相互混居於同一村莊的居住型態。藉由世代與地域的區隔,?得以掌握?史、地?等?同時空背景下的族群關係對族群通婚的影響性。 本研究發現,影響原客族群通婚的成因主要在於族群間相互的意象,於是族群婚者必須突破結構性的限制,才得以跨越族群的鴻溝。婚後的適應則是嫁入的原住民婦?必須面?的問題,如語言溝通、宗教信仰、性別分工的差?性,以及婆媳的問題。族群身分的認定與認同的轉變,則與政治法?、優惠政策以及族群意象的轉變息息相關,並具體呈現於原住民婦?、原客雙族裔身分維持與轉變的動態過程上。
author 彭尉榕
graduation_school 國立東華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graduation_date 95.6
scholarship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