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year 93年
title 台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演出之《錯冇錯》為例
summary 就?東吳大學音?研究所期間,在研一下學期江玉??師開的「臺灣音?發展史」課程中,寫?一篇與客家戲相關的報告,對於這個聽過卻又陌生的課題,開始從頭認?並整?與客家戲相關的基本概?。 研二開始選修鄭榮興?師開的臺灣音?專題-歌仔戲、客家戲的課程。因為自己是客家人,小時候在苗?外婆家?的是四縣客語,所以當聽到以四縣客語為主體所唱的客家戲格外具親?感,也從此激起研究探?的決心。 臺灣的客家語系住民主要是?自廣東嘉應州和惠州為主的漢族移民,依移民的先後,分佈在臺灣?部桃、竹、苗及南部高屏的丘?地區,目前約佔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居住在桃、竹、苗一帶的客家人,過去多以種植??為生,在?園生活中常以山歌對唱的方式互相交?,農餘休閒時也有三腳班小戲的娛?活動,有「採?入庄,田地放荒」的?法,起源於大?一丑二旦的三腳採?戲於是成為客家採?戲發展的原始雛形。 客家採?戲一詞包含有小戲和大戲。小戲方面有三腳採?戲,其中以張三郎賣?故事為主和各?相褒小戲;小戲和大戲之間又有段過渡時期,其間吸收??唱、?彈戲、四平戲及京戲的身段、劇本、角色、服飾、伴奏、表演形式、劇情劇目等,演出人?的增加,而有客家改?戲的產生。 臺灣客家改?戲是指脫?三腳採?戲後與大戲結合所衍生的一種表演形式,以平板為主要唱腔。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日治時期到戰前,以內台戲為主;第二階段為戰後至今,由內台戲轉為外台戲。 臺灣客家改?戲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所謂「腔」是指根據特定語言發展出?的歌?系統,發展目的經常是為?配合戲曲演出。而曲腔的起源又可分為「山歌腔」和「採?腔」?大?。另外?傳於各地的民謠小調,也被吸收運用於戲曲音?中。 改?戲唱腔「山歌腔」和「採?腔」,因以四縣客語為基礎,無?唱腔曲調或節奏都受四縣話聲調和?法影響。故希望從唱腔音?特色的整?,並藉由戲齣中唱腔的分析,進而探討語言聲調與曲調的關係,研究依字?腔於「山歌腔」和「採?腔」運用的問題。此外,藝人於演唱時,除?既定的劇本歌詞外,還運用?許多虛字及襯字?作為?腔轉韻的?器,運用時是否有一規範,或具個人特色?則是另一個討?的重點。
author 何東錦
graduation_school 東吳大學
graduation_department 音樂學系
graduation_date 93.4
scholarshi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