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Heritage_INDEX c400ccb1-4f44-41d8-915a-667f3af42fa6
Heritage_title 鳳山縣舊城
Heritage_class 古蹟
Heritage_desc 種類:城郭 指定別:國定 區域:左營區 名稱:鳳山縣舊城 創建年代:清康熙61年間 (1722)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 建造者:鳳山知縣劉洸泗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左營興隆段150、158-1、161、162、756、801-1、808-1、807-2、811地號、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西門城牆遺構。 本國定古蹟包含上述範圍,地圖定位為北門(拱辰門)。 指定理由:舊城的城壁材料使用硓咕石及三合土,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北門外牆上有神荼及鬱壘浮塑彩繪像,於民國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廟,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為臺灣古城中較為特殊者。
Heritage_travel .歷史沿革 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改建的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年(1722)間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康熙60年(1721)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隔年(1722),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並且在不違背清政府不築城政策之下,而興築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伊能嘉矩認為是由南路營參將陳倫炯設計修築。雍正12年(1734),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乾隆25年(1760),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至此,第一階段的鳳山縣城已完備。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進攻新城,知縣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發現,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於是,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而堅固的舊城卻快速沒落蕭條。不過,也因如此,舊城卻在日治時期以後,意外且較為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明治33年(1900)臺南至打狗間鐵路完工通車,舊城驛(今左營車站)同年12月29日開始營運,從舊城驛經舊城北邊城牆而通往左營的道路被開發出來,逐漸影響北邊鄰接蓮池潭的城牆。大正10年(1921)開闢高楠公路(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不過,影響舊城最大者,莫過於昭和12年(1937)以後,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社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戰後,勝利路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至此,舊城遺址大體而為今日的樣貌。 .文資現況 古蹟本體於民國78年(1989)開始修復,80年(1991)完工,為一開放性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 .建築材料 石灰、垣面馬道鋪甓磚,箭孔及雉堞悉為磚造。 .建築風格 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約於1930年代倒塌。城門樓柱位布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雉堞以下出疊澀,火庫作凹入混線,並施彩繪。 四角以泥塑作圭腳,造型簡要。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屬泥塑加彩作法,為少見之孤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南門曾於民國58年(1969)整修,四隅加鋼筋混凝土柱,城樓新築。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西元1930年代倒塌。 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Heritage_Image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38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0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3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44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6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71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8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199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0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1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4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7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8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9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21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27026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28021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7027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1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2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3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