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ieved from http://data.kaohsiung.gov.tw/Opendata/DownLoadSwitch.aspx?CaseNo1=AS&CaseNo2=16&Lang=C&FolderType= on Fri Mar 06 2015 18:48:13 GMT+0800 (CST) ; title: 文化資產 ; 聯絡人: 林敏揚 ; 更新頻率: 即時

Heritage_INDEX Heritage_title Heritage_class Heritage_desc Heritage_travel Heritage_Image
31529533 6c730caf-e654-4e75-b693-67968ca3b6b2 橋仔頭糖廠 文化景觀 種類:工業地景 區域:橋頭區 名稱:橋仔頭糖廠 創建年代:西元1901年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0970023676B號 公告日期:2008/03/03 地址:高雄市橋頭區糖廠路24號 管理單位:台糖公司高雄區處(鄭乃綱課長)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25,245 平方公尺;橋頭區橋子頭段1012-1地號等218筆土地。 登錄理由:特殊價值 1.可呈現長時間人類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明證,並且仍保有完整性。 2.具有獨特的或傳統的土地利用型態。 3.具有獨特的傳統社會機構組織,如當地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4.具有提供環境服務的價值(例如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集水區保護等)。 5.能夠提供與地方社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相協調的公眾娛樂和旅遊機會。 6.適合學術研究。 7.具教育的重要性。 .歷史沿革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隔年(1902)1月15日正式運轉,可謂開啟台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整座製糖工廠從明治33年(1900)底勘查、擇址,歷經初建(1901〜1904)、擴建(1905〜1911)、完備(1911〜1945)等三個階段。目前古蹟指定範圍大體是初建階段所劃定的廠區空間,而後階段性局部變更並細緻化,其機能包括生產、運輸、事務、居住與信仰等。其中,工廠與鐵道構成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核心,象徵台灣邁入產業現代化的新紀元。而在工廠東南側不遠處,宿舍群與重役室等以聖觀音像為中心,構成事務運作與初階段員工日常生活的空間場域。特殊的是,這些建築物充滿防衛性的工事,透露當年建廠的緊張氛圍,這也使得整座基地呈現封閉性,而成為日本企業的移民村。 第二、三階段的擴建偏重生活休閒與住民信仰的空間機能。首先興建大批宿舍群和休閒設施,將員工的生活空間移轉、集中;其次,昭和6年(1931)在生產與生活兩大空間的交接地帶興建神社,以取代聖觀音信仰。總之,整體廠區於1930年代末完備化,至此,初建階段的廠區統籌做為生產與事務的空間機能,而新建的宿舍群、休閒設備和神社則為員工生活的空間。不過,後二階段所增建的建築與空間,多數並不在古蹟指定範圍內,近幾年相繼被拆除或改建。 戰後初期,糖廠整體空間大體維持日治時期的空間格局,其中有二座工廠被炸毀,維修過程將工廠適度地加以整併調整。1960年代有較多的營建工程,不過多是附屬建築,神社也被改建為今日的中山堂。1970年以後,在國際糖價低迷的衝擊下,整個廠區的空間營造幾乎停止了。民國95年(2006)台糖公司將行政區與廠區規劃成為現地博物館。 .文資現況 目前糖業文化園區現地博物館、五分車系統及部分景觀設施。將來可作為展示糖業文化的設施,以及戶外活動的開放空間,兼具教育以及育樂的功能。捷運站及廣場也於捷運通車後,預計為糖業文化園區帶來眾多遊客。 .建築材料 磚造、木構造建築為主 .建築風格 橋仔頭糖廠行政中心為陽台殖民樣式,是台灣接受外來建築文化重要的指標,而廠房部份保存仍保存日治時期工廠遺跡,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其餘如社區宿舍、公園、貯水塔、觀音像等整體產業設施形制保存良好。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3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36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41116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41124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41130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0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1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223.jpg
31529534 ec863f3b-4da0-4f50-8549-65c55fa52724 左營海軍眷村 文化景觀 種類:其他 區域:左營區 名稱:左營海軍眷村 創建年代:不詳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90020231號 公告日期:2010/04/09 地址:實踐路兩側、軍校路以西、中海路以南、中正路(新台17)以東。 管理單位: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涵蓋明德、建業、合群等眷村及其以南毗鄰相關設施範圍,如四海一家、臺灣豫劇團、中山堂等。 登錄理由:左營海軍眷村是臺灣單一軍種(海軍)最大眷村集中區域,自日治時期軍港建設起,國民政府來台後延續擴大,為特定環境變遷下的歷史產物,具特殊之文化價值及時代意義,故將現況保存條件較適之明德、建業、合群新村及其以南毗鄰相關設施範圍登錄為文化景觀。本文化景觀之保存及管理原則,預留未來保存活化之彈性與發展空間。 .歷史沿革 昭和12年(1937)日本海軍開始籌劃左營軍港,軍港地域計畫範圍南至壽山北側、東至半屏山麓第六海軍燃料廠(今台灣中油總廠)、北至援中港一帶、西至海岸線,總面積約3,700萬坪,昭和15年(1940)4月正式動工。整個軍港地域的施設配置包括司令部地區、居住地區、工廠地區、軍需部地區、海兵團地區、病院地區等。昭和18年(1943)4月警備府由澎湖馬公遷至高雄左營。為了解決日本海軍官兵居住的需求,於是在軍港周圍規劃海軍官舍供已婚或單身的官兵居住。這是左營眷村的濫觴。 若以軍區圓環為分隔點來看的話,整體海軍眷村可分為南北兩區域,圓環以北、大路(今軍區中正路)以東為「廍後宿舍」,圓環以南、大路以西則有「本部(施設部)前宿舍」、「工作部宿舍」、「軍需部宿舍」和「(施設部)前鋒尾宿舍」。官舍的建材,南半部官舍為煉瓦(磚)造(範圍約相當於今之明德新村和緯九路~緯十二路之間的建業新村)、北半部則為木造房舍。官舍建築的形式方面,最高階的等級分佈在廍後宿舍區的軍區大溝以西(相當於今日之明德新村),為寬敞的獨棟獨院房舍,當時應是專供日軍將級、大佐級軍官居住,大溝以東則為兩戶雙併的建築(相當於今日之北建業),至於本部前宿舍區則有兩戶雙併或四戶連棟的房舍。日本海軍所配屬房舍的形式和規模面積大小,直接反映了軍階高低的差異。 官舍區內規劃有烹炊所、食堂、浴場、物置(儲藏室)、便所、郵便局、購賣所等生活設施,還有座落於軍區圓環東北側之日本海軍軍官俱樂部—水交社(於戰時遭轟炸,現址為於戰後被國軍重建為「四海一家」)。 二戰後跟隨海軍從中國各地來到高雄左營的大批官兵及眷屬,在政府的安排之下,於左營軍區附近的眷村安頓下來,其中有些是居住於日遺的眷舍,如:左營明德、建業、合群、崇實、自勉、勵志及鼓山區內惟的「自強」等眷村。有些是居住於二戰後海軍總部或婦聯會興建的眷舍。由於左營為重要海軍基地,其周遭日後也陸續興建二十多處眷村,如:半屏山、自立、自治、勝利、自助、復興、創造、果貿三村、海光二村、海光三村等,前後總共二十多個眷村,成為左營聚落景觀的一大特色。整體而言,左營眷村大至分成:(1)接收日遺官舍(2)海軍總部籌建和(3)婦聯會興建三大來源,另外還有幾處是義民、美軍眷舍等非正式的眷村。 .文資現況 良好 .建築材料 鋼筋混泥土及木料 .建築風格 明德新村為日治時代興建的眷村,園區內林木參天綠意盎然,由於眷戶均屬將級軍官,又有「將軍村」之稱。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33835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43810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4395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53922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53995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6397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7394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2402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3400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34091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4407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54051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1418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24116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2414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2418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341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8425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8429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9423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9426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0420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8425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84296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9422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9426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0430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54327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64386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8434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04403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5378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6376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73722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7379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83769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13818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13893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238636.JPG
31529535 5067ee0c-b9ce-44b9-b6fd-c447dd872676 獻馬圖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鼓山區 名稱:獻馬圖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 登錄理由:林玉山(1907-2004)為台灣著名前輩畫家。19歲負笈日本,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開始接受完整的專業美術教育。一年後暑假返台期間,參加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並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台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畫壇,壯年時期已是嘉義畫壇的領導人物。林玉山作育英才無數,為人謙遜,淡泊名利,其作品以膠彩畫及水墨畫著稱。 「獻馬圖」係作者林玉山1999年捐贈予高美館的一件屏風作品。該作原完成於1943年,但因二二八事件的關係塵封近60年未曾露面,直到1999年林玉山先生將其捐贈高美館始重見光明,並經修復、重新裝裱、補畫後,於2000年首次公開發表。原作部份,創作時代背景為日治末期,某日作者見十餘名軍伕牽著民間徵調之馬匹,馬背上綁著日本國旗,名之為「獻馬」。作者返家後,心有所感創作成四屏聯作「獻馬圖」,此作可謂真實記錄戰爭末期徵集物資的實況。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風聲鶴唳,作者為免波及而將原作上的日本國旗改畫為中華民國國旗後藏匿;原作之右邊兩屏因蟲蛀及潮濕而損壞,於1999年捐贈予高美館時,作者林玉山憑記憶重畫,並為重現歷史,恢復原始畫作上日本國旗的面貌。本作品為作者唯一以馬為主題之作,作者畫馬行筆順暢、線條節奏分明,可見作者寫生功力之非凡。此作以「屏風」形式表現,為作者早期作品重要形式之一,亦為日治時期台籍膠彩畫家常用的作品表現形式。在歷史意義上,此作品更反映出日治末期及戰後二二八事件時之特殊時代氛圍,係林玉山該時期重要代表作之ㄧ。本作品無論就林玉山或台灣美術與歷史而言,均顯意義重大,可彰顯一定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並在藝術及歷史上具有特殊之價值。 .法令依據 1.本作品反映出日治末期及戰後二二八事件時之特殊時代氛圍具有歷史意義,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登錄基準。 2.本作品以「屏風」形式表現,具有一定時代特色及技術,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項登錄基準。 3.本作品具有藝術造詣,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4項登錄基準。 4.綜上所述,本件作品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50319446.jpg
31529536 5bec9e5f-4609-4a2f-9ff0-76a205fe29f7 禮(木)盛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三民區 名稱:禮(木)盛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同盟二路217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其他 登錄理由:本文物一組2件但形制不同,具裝盛禮品或供品之用途,是昔日民間敬神、婚禮、送禮時不可或缺的器物,其雕刻精美、上施漆彩,是客家喜慶時盛裝禮品或於祭祀時挑牲禮之器具。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45520041.jpg
31529537 082eb04f-783e-4250-a749-b419b73063a7 臨濟正宗歷代禪師墓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鼓山區 名稱:臨濟正宗歷代禪師墓碑 創建年代:1772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90006539號 公告日期:2010/02/01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元亨街7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元亨寺 登錄理由:本碑於民國62年(1973)6月21日發元亨寺進行大雄寶殿興建工程時發現,依據碑刻文字內容知其為清乾隆37年(1772)三位僧侶:第一代參公、第二代成公、第四代香公之墓碑,本碑是否與元亨寺早期歷史有關,目前無其他文獻佐證,暫無法斷言。 本碑年代久遠,具歷史、文化價值,其作為碑刻史料,對研究清代中葉台灣南部佛教之傳布提供重要線索,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碑於民國62年(1973)6月21日發元亨寺進行大雄寶殿興建工程時發現,依據碑刻文字內容知其為清乾隆37年(1772)三位僧侶:第一代參公、第二代成公、第四代香公之墓碑,本碑是否與元亨寺早期歷史有關,目前無其他文獻佐證,暫無法斷言。 .技法流派 .材質 石材 .形狀 長方體 .尺寸 73X34X9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953018.jpg
31529538 76802a0e-e472-48cc-b3ba-e0c96ca6e94a 頭像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重要古物(中央再指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頭像 創建年代:日昭和15年(1940)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黃清埕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件雕塑約日昭和15年(1940)時所作,作者黃清埕是繼黃土水(1895-1930)之後台灣早期雕塑家先驅,歷年作品曾在日昭和14年(1939)入選「帝展」,日昭和15年(1940)入選「日本雕刻家協會年展」,日昭和16年(1941)獲「雕刻家協會賞」,之後被推薦為會友,並任職指導員,在台灣美術史上有一席之地,當時西洋雕塑傳統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傳入日本,旋即因日本殖民而傳入台灣,台籍學生為學習西洋雕塑,紛往日本深造,除傳承法國雕刻巨匠羅丹(1840-1917)的觀念技巧外,亦融入自身文化精神,以求自我風格之提昇,本件作品富歷史意義、史事淵源及地方文化特色。 本件作品製作方式:先用油土塑形、劃分模線,以銅片固定後,翻成石膏模,俟油土取出,將石膏模(3塊)綁緊,最後將石膏注入而成;作品表面肌理粗糙、不光滑,充滿光影變化,顯露出作者的藝術造詣。本件作品材質為「石膏」,在雕塑創作中相較於其他材質更顯珍貴、稀有及唯一性。綜上所述,本件雕塑具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6條 .介紹 1.本件為台灣前輩藝術家黃清埕(1912-1943)作品,黃清埕是繼黃土水(1895-1930)之後台灣早期雕塑先驅,在台灣美術史上具一席之地,惟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極少。當時西洋雕塑技術與傳統因日本明治維新後全面西化傳入日本,旋即因日本殖民而傳入台灣,台籍學生為學習西洋雕塑,紛紛前往日本深造,除傳承法國雕刻巨匠羅丹(1840-1917)的觀念技巧外,亦融入自身文化精神,以求自我風格之提昇。本件作品係作者留學日本時所作,給人隨性卻不失細緻的感覺,表面粗糙但充滿生命力,堪稱佳作。 2.本件作品製作方式:先用油土塑形、劃分模線,以銅片固定後,翻成石膏模,俟油土取出,將石膏模(3塊)綁緊,最後將石膏注入而成。 3.本件作品材質為「石膏」,相較於其他材質更顯珍貴、稀有及唯一性,其藝術表現上接近羅丹風格。 4.作品表面肌理粗糙、不光滑,就如同繪畫寫生一般,作者採「加法」逐層堆疊,呈現出光影變化,看似大理石雕刻。 .技法流派 塑造 .材質 石膏 .形狀 .尺寸 長23公分、寬20公分、高26.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641481.jpg
31529539 c5b2f3e6-ad22-4044-81e7-078f0163a7a7 鄭鴻猷行書條幅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鄭鴻猷行書條幅 創建年代:清咸豐6年-日大正9年(1856-1920)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史博字第0990078901號 公告日期:2010/12/29 數量: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鄭鴻猷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清末台灣書法家鄭鴻猷(1856-1920)真跡,鄭氏係清光緒秀才,詩文、策論俱佳,能書能畫,藝術涵養極深。 書學方面,可謂四體兼善,漢隸受台灣金石導師呂世宜風格影響,字體結構單純,一波三折,強調橫平豎直,有古樸之趣,相傳鄭鴻猷參加府試的時候,主考官即評其書法「字冠全台」;鄭氏行書端謹固然胎襲於顏魯公及一般帖學,實質上已具自家面目,舒展從容尤見精神,本條幅文字「拓開吳楚三千界,直上乾元第一峯」,抒懷胸中抱負,境界豪邁磅礡,作者存世作品珍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為清末台灣書法家鄭鴻猷(1856-1920)真跡,鄭氏係清光緒秀才,詩文、策論俱佳,能書能畫,藝術涵養極深。書學方面,可謂四體兼善,漢隸受台灣金石導師呂世宜風格影響,字體結構單純,一波三折,強調橫平豎直,有古樸之趣。 .技法流派 書法 .材質 墨、朱印、宣紙 .形狀 長方形 .尺寸 長56公分、寬129.5公分(畫心)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4032939.jpg
31529540 14f12c55-b379-48a4-9e8f-1038aa9e5026 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 創建年代:1763年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數量:1 地址:高雄市茄萣區白砂路237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一、臺灣現存最早的行政區定界碑 臺灣現存清代眾多古碑中,屬於官方勘立的界碑計有: (1)乾隆十年至十三年間(1745~1748年)「歸番管業界碑」,現 存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2)乾隆十年至十三年間(1745~1748年)「歸番管業界碑」,現 存臺北市石牌捷運站。 (3)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勘定民番地界碑記」,現存臺中市 石岡區土牛國小。 (4)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現存高雄 市茄萣區白砂崙萬福宮。 (5)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嚴禁匠民私墾越界碑記,現存嘉義 縣梅山鄉。 (6)清代「經理謝打馬眾番界止」,現存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以上六件界碑,除「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外,其餘五件皆是漢番分界的示禁碑。鳳山知縣王瑛曾原勘立二方「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另一件立於頂、下茄萣交界處,日治時期被掘遺失;今白砂崙萬福宮的「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是臺灣現存最早、惟一的地方行政區定界碑,深具稀有性;更見證臺灣、鳳山兩縣的疆界變遷,格具歷史意義。 二、彰顯「碑文證史」的史料價值與立碑的意義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卷一〈輿地志〉「疆界」:「臺、鳳爭界,乾隆二十八年臺邑陶、鳳邑王會勘,南北仍以二層行溪為界;東西以新開港為界;西歸臺管、港以東之草仔藔、蟧里塭各田園歸 鳳,界限始定。」志書紀錄當時臺、鳳兩知縣定界的內容,而「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的碑文,則進一步提供兩知縣會勘前後的訊息。先是鳳山知縣王瑛曾呈文經臺灣知府余文儀轉呈臺灣道覺羅四明,而後再由臺灣道覺羅四明批示,轉飭臺、鳳二縣會勘辦理,呈現較為詳實的公文書作業流程,補誌書的不足,並可作為與志書互為印證的史料;及會勘後鳳山知縣王瑛曾為永杜紛爭興訟,乃立碑定界以昭公信, 並垂示久遠,彰顯古人立碑的意義。 三、留存古地名並見證地理滄桑 「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紀錄新開港、草仔藔、蟧里塭、文賢里等舊地名;新開港後稱「考水港」,其遺跡即今高雄市茄萣區白沙崙與湖內區交界的排水溝;草仔藔即今湖內區忠興里;蟧里塭,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書作「蟧裏塭」,為茄藤港(即茄萣港)邊的魚塭地,今址待考;文賢里含括今臺南市仁德區三甲、二行、大甲等里,以及高雄市茄萣區與湖內區部分,今湖內區猶留存有文賢里古地名,而仁德區則有以「文賢」命名的文賢國小與文賢國中。 四、見證清代臺灣的鄉治 清代臺灣本地的廳、縣之下區劃里、保,係官府為征賦及治安目的所設置的區域,並設地保數名,以為管事。 「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的文末有「歸文賢里管保看守,毌致損壞」等語,強調該定界碑由文賢里的管保負責看守,以免遭受破壞毀損,突顯立碑示禁的慎重性,也見證清代鄉治組織地保在地方所扮演的角色。 .法令依據 .介紹 本件碑記係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鳳山縣知縣王瑛曾給立告示,明定鳳山縣與臺灣縣的界線,並詳田地糧課的管轄權;立石定界,永遠遵行。文中所提「本府憲正堂余」即臺灣府知余文儀,「本道憲覺羅四」即臺灣道覺羅四明。 又,本碑原豎於白砂崙前省議員林仙保舊大厝的西面屋檐邊緣,約在臺灣光復初期移置屋宅西面的牆外角落,即今白砂路235巷1弄尾與199巷交接處,距原立碑處約二十公尺。據萬福宮人員告知,數年前萬福宮王爺公諭示:本碑乃白砂崙深具歷史價值的古物,宜妥善保存,並廣昭民眾知悉。萬福宮管理委員會遂於民國95年(2006年)11月29日動土,將本碑遷移至現址,並設置說明牌,以利民眾觀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置福建省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與諸羅等三縣。清初臺灣府屬三縣的疆域劃分未盡明確,其中臺灣與鳳山兩縣雖大致以二層行溪(或作二贊行溪,今稱二仁溪)為界,但其分界主要基於課稅的考量,因此二層行溪以北的依仁里(今臺南市仁德區中洲里、中生里)、永寧里(今臺南市南區灣裡、喜樹)、新昌里(今臺南市南區鹽埕)、土墼埕保(今臺南市中西區小西里一帶)及安平鎮(今臺南市安平區)劃歸鳳山縣。 原屬臺灣縣的文賢里(今臺南市仁德區部分以及高雄市茄萣區與湖內區部分)則橫跨二層行溪下游南北兩岸,並大致以二層行溪為界,分成文賢里一圖(溪北)及文賢里二圖(溪南);但是當時茄藤仔與白砂崙雖在溪口以南,卻劃歸在文賢里一圖,造成行政的不便。 為解決臺灣、諸羅、鳳山三縣行政區劃分不明的問題,乃於雍正九年(1731年)重新調整三邑的疆域。臺、鳳兩縣界上穿插交錯的界線全部作合理的調整,明確的以二層行溪為兩縣的界河,原屬鳳山縣的安平鎮、土墼埕、依仁、永寧、新昌等地撥歸臺灣縣,溪北的文賢里一圖仍歸臺灣縣管轄,溪南的文賢里二圖則併入鳳山縣。 兩縣既以二層行溪為界,但溪南的茄藤仔、白砂崙本屬文賢里一圖,所以仍歸臺灣縣管轄。其後因連接二層行溪的內海茄藤港淤塞,導致界線益加模糊難辨,演變為臺、鳳兩縣長期的縣界紛爭。 乾隆二十四年(1763年)臺灣知府覺羅四明令臺灣知縣夏瑚、鳳山知縣秦其煟重新開通茄藤港與二層行溪間的港道,而有「新開港」的出現。但因沒有明確的縣界,以致再生爭界事端,及至乾隆二十八年(1759年),時已升任臺灣道的覺羅四明行文臺灣知府余文儀,轉飭臺灣縣與鳳山縣就爭界一事進行會勘,以解決兩縣間管轄權的紛爭。當時的臺灣知縣陶紹景與鳳山知縣王瑛曾乃出面共同會勘,並將縣界劃分成東西向和南北向各一條,南北仍以二層行溪為界,東西則以新開港定界,並由鳳山知縣王瑛曾立碑告示,俾便永遠遵行,以免紛爭再起。 此後,臺、鳳兩縣的疆界,除南北以二層行溪為界外,並以新開港為東西界線,港東的草仔藔、蟧里塭等地歸鳳山縣,港西的茄藤仔、白砂崙歸臺灣縣,自此臺、鳳兩縣的縣界與糧課管轄權紛爭,終獲得圓滿解決。此一定界並非全以自然河川作為分界的依據,而是跨越二層行溪南北兩岸,頗為特殊;論其原由,應係地理形勢考量~二層行溪入海口處皆屬浮覆的沙洲地形,沙汕綿亙;七鯤鯓暨已歸屬臺灣縣,與七鯤鯓相望的白砂崙(舊稱鯤鯓頭)、茄藤仔等沙洲地雖居溪南,但一併歸入臺灣縣,可完整統轄臺灣縣西南沿海的沙洲地。而後此一疆界,一直到日治之前均未變異。 ※以上參閱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山川」項;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卷一〈輿地志〉「疆界」項。 .技法流派 陰刻 .材質 花崗岩 .形狀 .尺寸 193x42.5x19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01615173.jpg
31529541 2736d9e4-930a-4923-8923-e354ff038154 旗后福聚樓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后福聚樓 創建年代:日昭和6年(1931)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90006539號 公告日期:2010/02/01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張啟華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油畫為高雄前輩畫家張啟華先生(1910-1987)作品,張氏生於高雄前鎮,東京日本美術學校畢 業,是高雄第一位赴日習藝的美術家,民國43年(1954)起張啟華積極參加數屆全省美展,先後多次獲獎而榮膺「免審查」資格,足見其在高雄藝壇中之地位。 本件為作者存世最早之作,是其就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時所繪,曾獲該校美展首獎,亦曾入選第7屆台展。 本作品描繪之「福聚樓」位於旗津,為高雄酒家濫觴,畫面呈現黃昏午後路人駐足於街道情景,人物或蹲或立,狀似閒暇,街道近灣處,數人圍觀一畫家寫生,該畫家係廖繼春先生(1902-1976,台灣前輩藝術家),與作者兩人亦師亦友,相約同往旗后作畫。 本作品對研究張啟華繪畫風格而言具有代表性,因旗后街景今已改變,故本作品堪稱為城市風貌與記憶留下歷史見證,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幅油畫作者為張啟華先生(1910-1987),出生於高雄前鎮,東京日本美術學校畢業,是高雄第一位赴日習藝的美術家,1954年起張啟華積極參加數屆全省美展,先後多次獲獎,進而榮膺「免審查」資格,足見其在高雄藝壇中之地位。〈旗后福聚樓〉係作者就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時所作,並獲該校美展首獎。1932年張啟華畢業返鄉,旋即於高雄愛國婦人會館(今登山街28號紅十字育幼中心)舉辦首次個展,開啟高雄在地畫家舉辦個展先河。「福聚樓」為高雄酒家濫觴,畫中呈現黃昏午後路人駐足街道情景,福聚樓前人物或蹲或立,狀似閒暇,街道近灣處,數人圍觀一畫家寫生,係廖繼春先生(1902-1976,台灣前輩藝術家),與作者同往旗后作畫。 .技法流派 油畫 .材質 油彩、畫布 .形狀 .尺寸 79x98.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940944.png
31529542 cac5504e-c6c0-439c-be03-67aed2eea4e9 黑漆鑲嵌彩繪蝴蝶蘭紋方瓶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黑漆鑲嵌彩繪蝴蝶蘭紋方瓶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昭和)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漆瓶造形優美,四方瓶,正面用牛骨鑲嵌九朵台灣蝴蝶蘭、彩繪枝葉及蝴蝶,左上方由上往下有「台灣胡蝶蘭」款識,整體而言,本作品具時代性、地方性及特殊裝飾技法,為當時優良文化創意產品。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介紹 本件為台灣日治時期(昭和年間)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漆瓶造形優美,四方瓶,正面用牛骨鑲嵌九朵台灣蝴蝶蘭、彩繪枝葉及蝴蝶,左上方由上往下有「台灣蝴蝶蘭」款識。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四方瓶 .尺寸 15x14.5x3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30465.jpg
31529543 d5c7d850-0bea-4fcd-88f2-c47eae56cc2d 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紐西蘭地震記」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紐西蘭地震記」 創建年代:1947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建造者:陳子福 保管單位:高雄電影館 登錄理由:本件古物為陳子福電影海報手稿。本電影片名原為"Green Dolphin Street",係由維克多‧薩維爾導演,拉娜透納、范海弗林主演,美國出品之影片。 故事敘述一對夫婦,有著一對可愛的女孩,生活幸福且富足。而身為人婦的蘇妃,某日碰到了昔日的戀人艾文,正當蘇妃決定與艾文保持拒離時,她的兩個女兒卻對艾文的兒子威廉一見鍾情。 陳子福先生為台灣電影海報繪作之先驅者,深刻影響後進,其作品堪稱台灣電影海報設計史之重要文獻。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保存完整、畫法細膩。四、五十年代的台灣,不論是在小吃店、冰果室或候車亭的牆壁上,總是張貼著各式各樣的電影海報,藉其豐富鮮豔之色彩及生動活潑之編排,刻畫動人的主角人物來吸引民眾眼光,此時期創作電影海報作品最具代表性者首推陳子福先生(1926-),其手繪作品根植戰後台灣文化土壤,從模仿、代換到拼貼,精湛的繪畫技巧與風格稱得上是雅俗共賞,兼顧寫實與個人創意。本手稿「柳西蘭地震記」片名原為「Green Dolphin Street」,係由維克多薩維爾(Victor Saville)導演,拉娜特納(Lana Tuner)、范赫夫林(Van Herflin)主演,首映時間為1947年11月,曾獲194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特效獎。 .技法流派 .材質 布 .形狀 .尺寸 52x7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116110458979.JPG
31529544 2490e0d7-a51f-4f12-b5c9-3d2877c5ae73 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南海空戰」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南海空戰」 創建年代:不詳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建造者:陳子福 保管單位:高雄電影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陳子福先生電影海報手稿。電影內容係日本出品之科幻片,海報中出現日文書寫,並註明「片上中文字幕」,是當時少數得以在台上映之影片,有其特殊性,亦為台灣電影海報史上之代表性作品。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介紹 本件文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保存良好。四、五十年代的台灣,不論是在小吃店、冰果室或候車亭的牆壁上,總是張貼著各式各樣的電影海報,藉其豐富鮮豔之色彩及生動活潑之編排,刻畫動人的主角人物來吸引民眾眼光,此時期創作電影海報作品最具代表性者首推陳子福先生(1926-),其手繪作品根植戰後台灣文化土壤,從模仿、代換到拼貼,精湛的繪畫技巧與風格稱得上是雅俗共賞,兼顧寫實與個人創意。本手稿「南海空戰」係日本出品科幻片,海報內容有日文書寫,並註明「片上中文字幕」,是1971年前日片限量進口時期少數得以在台上映之影片,有其特殊性與時代特色。 .技法流派 .材質 布 .形狀 .尺寸 52x7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906249.jpg
31529545 4b99dbd2-d0ff-42fc-a4e3-b748842d6358 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門額 古物 種類:其他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門額 創建年代:清道光5年(1825)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1.本件門額約清道光5年(1825)刻製,原嵌於鳳山縣舊城(本市左營區)西門,舊城西門名為「奠海門」,在日治時期拆除,僅存門額供憑弔,具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 2.左營地區明鄭時期設軍屯,清康熙23年(1684)臺灣入清政府版圖,鳳山縣治設在興隆庄(即左營),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漸具規模。不過清政府因政治考量,不允台灣築城,故鳳山縣一直未築城牆,清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縣署被攻而殘破不堪,清康熙61年(1722)時,知縣劉光泗在興隆庄以土埆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左倚龜山,右連蛇山,並設東西南北四門。清雍正12年(1734)在城牆外加築刺竹三重,清隆25年(1760)又在四座城門側增建砲臺,清道光5年(1825)當時台灣知府方傳穟募款、鳳山知縣杜紹祁督建,鳳山縣舊城改建石城,為台灣首座石城。鳳山縣舊城歷史悠久,現已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故其建築構件亦富含史事淵源。 3.本件門額刻有「西門」二字,字體渾厚優美、刻工細密,具藝術性。 4.本件門額為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僅存遺物,是見證西門歷史的唯一信物,具珍貴、稀有性,且具歷史文化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門額為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僅存遺物,是見證西門歷史的唯一信物。原嵌於鳳山縣舊城(本市左營區)西門,舊城西門名為「奠海門」,在日治時期拆除,僅存門額供憑弔。 .技法流派 陰刻 .材質 石材 .形狀 長方體 .尺寸 長92公分、寬49公分、厚14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03927486.jpg
31529546 b3baeda3-f1e1-4969-bc56-f790f4b7e5d5 清代鳳山縣維新里蘇公助立杜絕賣盡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維新里蘇公助立杜絕賣盡契 創建年代:契頭1762年,契尾1765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組2張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地契為台灣開發史重要史料,年代久遠清乾隆27年(1762),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可讀,並附有契尾,整體觀之,採用漢字書法及木刻版印刷,富古樸之美,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地契為台灣開發史重要史料,年代久遠清乾隆27年(1762),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可讀。 .技法流派 紅契(含契頭、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長46公分、寬47.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609766.jpg
31529547 93467355-b3f8-4c27-a3a2-67136ed1c232 清代鳳山縣長治里大湖街林崑德立賣杜絕盡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長治里大湖街林崑德立賣杜絕盡契 創建年代:契頭1811年,契尾1827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組2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地契與今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開發史有關,年代久遠清嘉慶16年(1811),字跡清楚可讀,內容載明土地售價為佛銀500大員(佛銀即洋銀),可知當時流通貨幣為佛銀,整體觀之,採用漢字書法及木刻版印刷,富古樸之美,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地契與今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開發史有關,年代久遠清嘉慶16年(1811),字跡清楚可讀。 .技法流派 紅契(含契頭、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長43公分、寬41.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556724.jpg
31529548 c034a457-36bf-486b-a6d9-b3615873da12 清代鳳山縣大竹里埤頭街鄭炎立杜絕賣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大竹里埤頭街鄭炎立杜絕賣契 創建年代:清乾隆60年(1795)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地契為台灣開發史重要史料,年代久遠乾隆60年(1795),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可讀,整體觀之,採用漢字書法及木刻版印刷,富古樸之美,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大竹里埤頭街在今鳳山區境內,本件文物內有小破損,為重要史料。 .技法流派 紅契(缺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長46.5公分、寬48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623135.jpg
31529549 ba7f64b3-d0d4-4508-b285-ca469283d7a6 清代鳳山新城『郡南第一關』石刻門額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新城『郡南第一關』石刻門額 創建年代:1837年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一、突顯外北門城防的優先與重要性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對於曹謹在鳳山縣新城的建設留下「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就六門上增建城樓各一,復於四隅築礮臺六座」的記載,所以後世論述鳳山縣新城沿革時,每以道光十八年(1838年)作為曹謹增建城池的年代。 然而,從現存城門及礮臺的門額來看,各門額的落款年代,分述如下: (1)「澄瀾」:道光十七年六月。 (2)「郡南第一關」:道光十七年八月。 (3)「迎恩」:道光十八年一月。 (4)「平成」:道光十八年四月。 (5)「東門」:道光十八年六月。 (6)「訓風」:道光十八年。 (7)「東便門」:道光十九年八月。 現存七件門額,除「東門」因斷裂破損以致署名不全外,其他六件門額皆有題刻曹謹的署名;各門額所題年代應為竣工時間,曹謹係道光十七年(1837年)元月底到職,所以曹謹應在上任後,號召城內各文武官職與仕紳商號,從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後即已展開城門樓及礮臺的建造,各城防前後相繼竣工,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始告一段落。 「郡南第一關」為鳳山縣新城外北門的門額,也是城門中僅存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門額,除具有見證鳳山縣城沿革的歷史意 義外,其建造時間優先於其他城門,突顯外北門城防優先的重要性。 二、彰顯外北門居南路交通要塞的重要性 「郡南第一關」之「郡」乃指臺灣郡城,即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市中心),為清代前期臺灣的行政中心。清代臺灣府城往南的官道係由小南門出,一路行經二贊行溪、大湖(今高雄市湖內區)、阿公店(今高雄市岡山區)、橋仔頭街(今高雄市橋頭區)等處,而進入下陴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的鳳山縣新城。 外北門位於今鳳山區中正路與協和路交叉口,北側數十公尺有護城河環繞,是從郡城往南進入鳳山縣新城的第一個城門關塞;外北門往內有商業活動興盛的外北門街,往外可通臺灣府城及鳳山縣舊城(今高雄市左營區),為郡城與鳳山縣新城間往來的要道,正是南臺灣關塞的重要地理位置。 三、展現官民合建城防的成果 曹謹完成鳳山縣新城門樓與礮臺的建造,地方紳衿與商號的協助功不可沒。外北門門額依據原名題書「郡南第一關」,上款作「道光十七年八月吉」,下款作「鳳山縣曹率衿耆、舖戶同建,職員盧朝宗督○」即是明證;「鳳山縣曹」即曹謹,在臺任職期間勤政愛民,以賢吏留名後世;職員盧朝宗監督負責外北門的建造,平時熱心地方公務,在龍山寺與雙慈亭的修建碑皆可見其捐款助建的紀錄。 從「郡南第一關」的落款,展現執政官員與地方人士通力合作,得以順利完成城防建設。 四、流露文字性文化資產的價值 「郡南第一關」書法尤為雄健,筆力剛勁渾厚,表現書法藝術之美;文辭氣勢磅礡,更襯托本關塞雄峙一方、昂然不可侵犯的風範,深具文字性文化資產的價值。 .法令依據 .介紹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置福建省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與諸羅等三縣。鳳山縣縣治設於興隆庄(今高雄市左營區),其時以「臺灣不建城」的政策而未建城池;及康熙六十年(1721年)平定朱一貴事件,始建土城。 其後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中南部莊大田響應,鳳山縣城被攻破,官民死傷甚多;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事平以後,官民協議移建新城於下陂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為鳳山縣新城。 新縣城初建時,採環植莿竹、編棘為籬的竹城型態。嘉慶九年(1804年)知縣吳兆麟倡建四門,分為六座;大東曰「朝陽」,小東曰「同儀」、亦曰「東便」,西曰「景華」,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門曰「郡南第一關」。道光十七至十九年(1837~1839年)知縣曹謹在六座城門增建門樓,並於鳳山縣城四隅新建六座礮臺(東北隅、西南隅各一,東南隅、西北隅各二)。咸豐四年(1854年)參將曾元福建築土牆,牆外仍植莿竹。光緒十八年(1892年)因土牆傾圮,知縣李淦命眾業戶重修。(以上參閱《鳳山縣采訪冊》〈規制〉篇「城池」項) 日治時期,傳統城池與礮臺的軍事防禦功能漸失,且為配合都市計畫擴建道路,鳳山縣新城陸續遭到拆除的命運,迄今僅保存東便門、平成礮臺、澄瀾礮臺、訓風礮臺等遺蹟,以及「東門」、「迎恩」(現存鳳山曹公祠碑林)與「郡南第一關」(現存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三門額,為清代鳳山縣新城的城池建置及軍事設施留下歷史見證。 .技法流派 陰刻 .材質 花崗岩 .形狀 長方形 .尺寸 112x37x1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01255524.JPG
31529550 c71c4f34-ca12-4d68-a402-b5ab2ea50496 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重要古物(中央再指定)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 創建年代:契頭1809年、契尾1902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 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年代為清嘉慶14年(1809)年1月,紀錄清代漢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土地關係,並反映出清嘉慶年間新港社仍存有母系繼承土地之傳統,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族群及地方文化特色。 以羅馬字母拼寫的平埔族語文書契稱為「新港文書」;臺灣現存「新港文書」數量有限,兼具漢文、新港文及日文3種文字且契頭契尾皆完整者更不多見。 本件地契附有日明治35年(1902)大日本帝國政府契尾,契書同時出現漢文、新港文及日文,甚具稀有性。新港文書提供探討漢原族群關係、土地價格變化、地方開拓發展、土地買賣、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課題之重要研究素材。 而藉由本件新港語契文與漢語契文的比對,也可進行對西拉雅平埔族的語言語彙、文法等之研究。 本件「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在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社會經濟學之研究上均具有重要意義,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五、六款指定基準,指定為重要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六十六條。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 .介紹 本件地契附有日明治35年(1902)大日本帝國政府契尾,契書同時出現漢文、新港文及日文,甚具稀有性。新港文書提供探討漢原族群關係、土地價格變化、地方開拓發展、土地買賣、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課題之重要研究素材。 而藉由本件新港語契文與漢語契文的比對,也可進行對西拉雅平埔族的語言語彙、文法等之研究。 .技法流派 紅契(含契頭、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長方形 .尺寸 長73.5公分、寬44.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539549.jpg
31529551 a324c300-21e5-41b9-bfaf-13800489a93f 紅陶虎爺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紅陶虎爺 創建年代:清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紅陶素燒虎爺。整塊陶胚,雕刻完成之後窯燒(窯前雕)。 大眼,眼球凸出,大嘴咧雙前牙,前腿直伸,後腿蹲踞,尾巴順著臀部捲回後腿上,後大腿上刻劃數道象徵毛髮的線紋,樣貌生動。 虎爺崇拜屬於民間動物信仰,虎爺在寺廟中的供奉位置,大都在供桌下;本作品造形極佳,其年代距今已超過百年,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介紹 本件為清代陶製品,採素燒而成。整塊陶胚,雕刻完後再進行窯燒。大眼,眼球凸出,大嘴咧雙前牙,前腿直伸,後腿蹲踞,尾巴順著臀部捲回後腿上,後大腿上刻劃數道象徵毛髮的線紋,樣貌生動。虎爺崇拜屬於民間動物信仰,虎爺在寺廟中的供奉位置,大都在供桌下,民間習俗常見將健康不佳或易吵鬧的小孩子帶到有虎爺的廟裡,在徵得虎爺同意後,認虎爺為「契父」,藉以保佑小孩平安長大。虎爺具兇猛威武之勢,能使各種妖邪退避,故遠在漢代已是鎮墓獸之ㄧ,後來也專變成廟宇中守護之神。台灣大部分廟宇都會供奉虎爺,主要功能是請虎爺保護主神,並驅除瘴役、惡魔,以鎮護廟宇安寧。本件作品造形極佳,其年代距今已超過百年,極具蒐藏價值,非常適合展出。 .技法流派 .材質 陶瓷 .形狀 .尺寸 22x14x11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16862.jpg
31529552 4853fe8b-732c-442e-b5a7-e3dc7c557105 客家傳統民居遺構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三民區 名稱:客家傳統民居遺構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同盟二路217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其他 登錄理由:本組文物係舊有建築改建時拆除保存,具有客家民居文化特色,以及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法令依據 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45750332.jpg
31529553 e049839b-3936-456c-9a00-1823848200db 明治36年林德官地籍圖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明治36年林德官地籍圖 創建年代:日明治36年(1903)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18張 地址:高雄市 新興區 中正三路34號6、7樓 建造者: 保管單位:新興地政事務所 登錄理由:本地籍圖為明治36年(1903)林德官地籍圖,距今逾百年十分珍貴,縮尺為1200分之1之比例,含正圖9幅、副圖9幅(正、副圖內容不盡相同),調查測繪時間為明治36年(1903)5月,具史料及學術研究價值。 日治時期日人為管理本市公、私之地界,使用測量儀器將實地測量結果,放樣於圖紙上(以鴨嘴筆繪製,今已非常少見),作為管理土地產權之依據,其測量技術極為精密。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介紹 本地籍圖為明治36年(1903年)林德官地籍圖,距今逾百年十分珍貴,縮尺為1200分之1之比例,含正圖9幅、副圖9幅(正、副圖內容不盡相同),調查測繪時間為明治36年5月,具史料及學術研究價值。「林德官」為今苓雅區四大聚落之ㄧ,位在「過田仔」和「五塊厝」的中間,聚落範圍包括苓雅區林德、林榮、林貴、林南、林中、林西、林興、林華、安祥、凱旋、同慶、林圍、林富、普天等里及新興區順昌里。根據鳳山縣治及采訪冊,稱「林竹竿」,屬大竹里,「林德官」地名其實是根據「林竹竿」而來。這個地方原本是一大片荒涼的竹林,後來便依照其諧音取名為「林德官」。清光緒12年(1886年)至光緒18年(1892年)台灣開始清丈土地,完成「簡明總括圖冊」,稱作「林德觀」。直至日治時期「林德官」這個地名才被確定下來。本地籍圖年代久遠,稍有破損情形,民國60年左右曾裱褙過,目前仍在使用中。 .技法流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87x69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54690.jpg
31529554 8fd287b2-46f3-4d93-9fba-3a9cb810f92c 我的母親(Depelang)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我的母親(Depelang) 創建年代:不詳(1930-1990)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史博字第0990078901號 公告日期:2010/12/29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潘阿俊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件雕塑品為潘阿俊(1930-1990)之創作,潘阿俊係屏東瑪家鄉排灣族崑山部落貴族階級,因排灣族有嚴謹的階級之分,僅有頭目與貴族家中建築及其用品有裝飾的權利,因此雕刻成為身份象徵之一,可從中探討原住民歷史文化與雕刻間的關聯性。本作品造型寫實立體,但風格樸素簡約,作者精準地抓住母親Depelang的面部特色,如眼窩、顴骨、臉頰、法令紋及嘴唇等,神情與氣質流露無遺,威嚴中不失暖和,含蓄而悠遠,成功展現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細緻的雕刻功力,不僅有「形」的寫實,更細膩地傳達出內心的「情感」,稱得上是原住民雕刻精品,不受西方影響而自成一格,殊為難得,本件木雕作品具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性,與一般偏向工藝性、圖騰性的原住民雕刻有所不同,充分表現作者藝術造詣,有其珍稀性,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作品造型寫實立體,但風格樸素簡約,作者精準地抓住母親Depelang的面部特色,如眼窩、顴骨、臉頰、法令紋及嘴唇等,神情與氣質流露無遺,威嚴中不失暖和,含蓄而悠遠,成功展現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細緻的雕刻功力,不僅有「形」的寫實,更細膩地傳達出內心的「情感」,稱得上是原住民雕刻精品,不受西方影響而自成一格,殊為難得。 .技法流派 雕刻 .材質 樟木 .形狀 長方體 .尺寸 長23.5公分、寬11.5公分、高34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4021410.bmp
31529555 8fa96410-f45a-4c51-832d-522557b5ab0b 朱漆彩繪杵歌紋小瓶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朱漆彩繪杵歌紋小瓶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昭和)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日治時期製作之觀光紀念品,係福州師傅由一塊木頭直接車製小口、廣腹,瓶髹朱漆,並施以台灣原住民杵歌紋飾彩繪,漆色佳、富光澤且細部描繪細緻,頗能呈現台灣風物印象,屬品質極佳的觀光伴手禮,存世數量不多。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為日治時期製作之觀光紀念品,係福州師傅由一塊木頭直接車製小口、廣腹,瓶髹朱漆,並施以台灣原住民杵歌紋飾彩繪,漆色佳、富光澤且細部描繪細緻。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55628.jpg
31529556 cac86fac-23a4-4530-b4d6-31b6ce193bff 打狗汛地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重要古物(中央再指定) 區域:鹽埕區 名稱:打狗汛地碑 創建年代:清乾隆39年12月(17751月)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一)本碑為清乾隆39年(1774)立,其〈碑記〉內容與打狗歷史有關,具重要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項指定基準。 (二)本碑〈碑記〉與地方志等文獻記載相互佐證,可明白清代設打狗汛防史實,因具史事重要淵源,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項指定基準。 (三)台灣現存示禁碑中,立於城門或陸汛者較多,惟獨此碑立於水汛,有其獨特性與歷史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6項指定基準。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六十六條。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 .介紹 「打狗汛地碑」立於清乾隆39年12月(1775年1月)。碑記內容係「示諭」之用。 清康熙23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置兵十營,分為鎮標三營、臺灣(安平)水師協三營、澎湖水師協二營、臺灣南北路各一營。 營的任務是分守本鎮各地扼要的城邑、關隘等,營之下再分成汛、塘和堆;汛的組織大半由協營分散出來,通常是幾十個或幾百個士兵,由千總、把總帶領駐防汛地。 為防止人民偷渡走私,商漁船隻出入臺灣須至汛防掛驗,但因綠營汛兵管理不善、紀律不佳,常藉故刁難勒索,致船戶不堪其擾,清乾隆39年12月(1775年1月)福建臺灣水師為杜絕此惡劣風氣,遂立石碑為戒。 本碑碑記內容與打狗(高雄)歷史有關,再與地方志等文獻記載相互佐證,呈現清代設打狗汛防之史實,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 臺灣現存示禁碑中,立於城門旁或陸汛者較多,而此碑立於水汛,有其獨特性。本件「打狗汛地碑」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六款指定基準,指定為重要古物。 .技法流派 .材質 花崗岩 .形狀 四方體 .尺寸 長101公分、寬65公分、厚11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05144443881.jpg
31529557 0fbc35b9-31ab-4d5c-b7ef-1a132865d744 台灣關地界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台灣關地界碑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台灣按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最初南部主港口位於台南,高雄為輔助港口,在高雄港設立海關的時間是1864年,兩地皆由台灣關負責徵稅和查緝走私的任務。因為當時清廷受不平等條約束縛,稅務司由外國人掌控,享有領事栽判治外法權,故海關建築外圍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本文物「台灣關地界碑」即是當時所設置。「台灣關地界碑」於87年2月因巷道拓寬工程在本市鼓山區安海街32巷出土,在進行實物勘查(紀錄、拍照)及文獻資料比對後,確認該碑為清代打狗海關遺物,其設置年代為同治8年(西元1869年),迄今已140多年歷史,全台目前僅存三座。目前台灣所能找到的中國海關常關界碑極其稀少,就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台灣歷史之文物而言,誠屬寶貴,目前只見高雄的界址碑出土,具有稀有性。1858-1860年台灣開港對當時台灣外貿之擴張影響甚大,海關設台灣、淡水二關,但台灣關兼轄安平、打狗,淡水關兼轄淡水、雞籠二關,此碑乃台灣關打狗口之界碑,乃為重要史證,且此碑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具有歷史價值與史事淵源。在高雄先後發現了三座「台灣關地界碑」,其一現立於哨船街7號東側,其二,在1996年送到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博物館保存,其三,現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其中由海關博物館所保存之「台灣關地界碑」已於今年8月經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古物,足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之碑應具有同等價值。 .法令依據 1.本文物具歷史意義,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登錄基準。 2.本文物為台灣關打狗口之界碑,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具史事淵源,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登錄基準。 3.本文物全台僅存三座,具有珍貴及稀有性,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5項登錄基準。 4.整體而言,本文物具歷史、文化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50012729.jpg
31529558 69ec7b2b-8d75-426a-800e-5ffbe1048c90 木雕彩繪獨木舟形漆煙盒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木雕彩繪獨木舟形漆煙盒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大正)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蘭嶼船型蓋式煙盒。船身以木材雕製,四周有三角形刻紋為邊框,器身外部中間有三人手牽手線刻填漆彩繪,兩側有圓形太陽彩繪,盒蓋利用天然竹材的半圓型,兩端接合木板製成,器物表面線刻出豬、鹿圖紋後填漆彩繪。 本作品裝飾係台灣原住民生活圖騰,充分表現台灣印象,具時代性、地方性及文化意涵,為當時優良文化創意產品。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蘭嶼船型蓋式煙盒。船身以木材雕製,四周有三角形刻紋為邊框,器身外部中間有三人手牽手線刻填漆彩繪,兩側有圓形太陽彩繪,盒蓋利用天然竹材的半圓型,兩端接合木板製成,器物表面線刻出豬、鹿圖紋後填漆彩繪。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19x9x9.7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41650.jpg
31529559 9cea803d-20c2-40be-bffc-aded634547da 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漆煙具組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漆煙具組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日本人觀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元素,創意設計出生活用具,煙盒採用蘭嶼達悟族圖案,在當時為新穎之設計手法,就民俗學角度來看,與實際生活不符(蘭嶼獨木舟無篷),因此不能算是原住民文物。 但本組煙具十分完整,包括煙盒(含蓋)、煙灰缸、火柴架及托盤,且細部漆藝細緻,堪稱佳作。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日本人觀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元素,創意設計出生活用具,煙盒採用蘭嶼達悟族圖案。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15x22x30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14239.jpg
31529560 065fe5d4-3049-49a2-a557-adfd7c3b9533 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手提式漆煙具組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手提式漆煙具組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日本人觀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元素,創意設計出生活用具,煙盒採用蘭嶼達悟族圖案,在當時為新穎之設計手法,但實際上蘭嶼獨木舟並無蓬。本組煙具十分完整,保存狀況良好,包括煙盒(含蓋)、煙灰缸、火柴架及拖盤,且細部漆藝細緻,堪稱佳作。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65條 .介紹 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代表當時日本人觀察台灣風土民情所得之印象,並將之融入日常用品設計中,本作品呈小櫃型,造型簡潔,圖案包括動物、原住民圖騰、吹口簧琴原住民及仕紳人物等,樸拙中流露出風雅,獨特而具趣味性,觀賞及使用兩相宜。 本組煙具十分完整,含煙灰缸、火柴盒及手提小櫃3物件。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15x22x30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27062.jpg
31529561 e7848fd5-2b4e-47f4-a131-41a111c1c018 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苓雅區 名稱: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2 冊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四路61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苓州國小 登錄理由:本名冊係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年代自日明治42年(1909)至日昭和20年(1945)止,歷史悠久,名冊中有前市長陳啟川(該校第六屆畢業生,民國35至42年(1946~1953)曾擔任該校第一任家長會長)及其家族成員(如陳啟峰等)、前議長孫媽諒(該校第十一屆畢業生,民國34年(1945)11月至42年(1953)2月擔任苓洲國校第一任校長)等地方名人之就學紀錄,翔實完整,頗具地方歷史意義與教育史料價值。 本名冊內容除採用毛筆書寫外,亦有用鋼筆書寫者,保存完整。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介紹 本名冊係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年代自日明治42年(1909)至日昭和20年(1945)止,歷史悠久,名冊中有前市長陳啟川(該校第六屆畢業生,民國35至42年(1946~1953)曾擔任該校第一任家長會長)及其家族成員(如陳啟峰等)、前議長孫媽諒(該校第十一屆畢業生,民國34年(1945)11月至42年(1953)2月擔任苓洲國校第一任校長)等地方名人之就學紀錄,翔實完整,頗具地方歷史意義與教育史料價值。 本名冊內容除採用毛筆書寫外,亦有用鋼筆書寫者,保存完整。 .技法流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27x19.5x5公分;27x19.5x3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40572.jpg
31529562 397232e8-adc7-4d1e-914e-a613782cff03 五彩戲曲人物瓶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五彩戲曲人物瓶 創建年代:清末民初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2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古物係民間窯作品,清末民初時仿製,頸部藍地冰紋,彩繪五鶴祥雲。 肩部黑釉刻葡萄紋,頸肩交接處貼蟠螭紋;胸部白地冰紋,彩繪作戰場景,騎馬將軍四人,兵卒六人(係取材自三國演義張飛戰馬超場景)。 部帶狀黑釉刻花;足部淺綠釉冰紋,彩繪吉祥花卉;平底。底部留有「成化年製」款。 本古物1組2件一對,相同之紋飾主題,作左右相反之佈局;此作品流行及銷售區域廣,常見國外博物館蒐藏。 具有一定之時代特色、技術及藝術、文化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65條 .介紹 本古物係民間窯作品,清末民初時仿製,頸部藍地冰紋,彩繪五鶴祥雲。 肩部黑釉刻葡萄紋,頸肩交接處貼蟠螭紋;胸部白地冰紋,彩繪作戰場景,騎馬將軍四人,兵卒六人(係取材自三國演義張飛戰馬超場景)。 部帶狀黑釉刻花;足部淺綠釉冰紋,彩繪吉祥花卉;平底。底部留有「成化年製」款。 本古物1組2件一對,相同之紋飾主題,作左右相反之佈局;此作品流行及銷售區域廣,常見國外博物館蒐藏。 .技法流派 .材質 陶瓷 .形狀 .尺寸 22x14x11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02525.jpg
31529563 cfa9b86c-c56e-493a-b677-3684f43be142 大龍罐(矸)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三民區 名稱:大龍罐(矸)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 三民區 同盟二路217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其他 登錄理由:民間稱大茶壺為大龍罐,是民間最普遍的開水壺,陶製品淋有褐釉,為鄉村農耕戶外工作時裝飲用水,型制腹大,底為圈足,向上開口,口小,罐上有提把和出水壺嘴。壺腹左右兩邊以貼花的技法各飾以一條龍形圖案,故俗稱龍罐,後來也有一些不貼龍形的茶壺亦稱為龍罐;為了避免滑落蓋子大都不上釉、使表面粗糙容易抓取,最大的龍罐之腹徑可到一尺。本文物外觀有龍形紋,且上彩精美,相較於一般的龍罐,體積較大,具有珍貴及稀有性。 .法令依據 1.本作品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登錄基準。 2.綜上所述,本件作品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45116072.jpg
31529564 44700661-0724-4e95-a58d-ae207c6468d4 一腳擎天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一腳擎天 創建年代:不詳(1941-2006)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史博字第0990078901號 公告日期:2010/12/29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阿拉斯漢名杜文喜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件雕塑品為阿拉斯(Alas)之創作,阿拉斯漢名杜文喜(1941-2006),係魯凱族素人藝術家,生於屏東縣霧台鄉,屬魯凱族貴族階級(頭目),常年在海拔一千公尺的霧台鄉阿禮部落默默創作,創作題材廣泛,不受媒材限制,以木雕、石雕、繪畫為主,也沒有受到當代國際文化潮流的啟迪,魯凱族慣用的題材、色彩和圖騰,亦能融入其作品中,駕輕就熟地作完美呈現。 本件作品以「腳」為題材,腳底向上高舉的姿態,給予「腳」正面讚揚之意。作者運用石材本身自然色澤變化與紋路,表現了腳底歷經風霜的痕跡,感覺上極為自然,下方還另有裝飾性的小台座(以石膏灌模而成),整件作品雖小巧可愛卻顯得氣勢磅礡。 阿拉斯樸拙動人的藝術造詣讓人驚嘆,日本策展人長谷川祐子邀他參加2001年伊斯坦堡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藝術特別獎,肯定其藝術創作蘊涵人類共通性;本作品因深具原住民文化特色及重要藝術價值,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作者運用石材本身自然色澤變化與紋路,表現了腳底歷經風霜的痕跡,感覺上極為自然,下方還另有裝飾性的小台座(以石膏灌模而成),整件作品雖小巧可愛卻顯得氣勢磅礡。 阿拉斯樸拙動人的藝術造詣讓人驚嘆,日本策展人長谷川祐子邀他參加2001年伊斯坦堡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藝術特別獎,肯定其藝術創作蘊涵人類共通性。 .技法流派 雕塑 .材質 石材(石膏) .形狀 .尺寸 6.5x11.510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4010989.bmp
31529565 9f35eccc-1375-4abf-a225-269a93ba5f1e 瀰濃東門樓 古蹟 種類:城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瀰濃東門樓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1755)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東門街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738.83平方公尺;美濃區東門段417-1、417-2、745、746等地號。 高雄市美濃區東門街(東門橋旁)。 指定理由:本建築可顯現客家族群於山區開墾之艱難,是客家居民之重要記憶。 .歷史沿革 瀰濃庄東門樓位於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上,門樓緊依著美濃溪,水與門樓構成衛護昔日瀰濃庄聚落東側的防禦工事。東門樓具體創建年代已經難以考察,相傳是瀰濃庄民於乾隆20年(1755)間將村落既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日治初期(1895~),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砲火中,直至昭和12年(1937)間才由鍾春發等鄉紳、耆老發起重建為樓高二層、鋼骨水泥的現在形式。太平洋戰爭時(1941〜1945),上層增設小屋並掛大鐘以為防空警報。民國39年(1950)間,當地居民拆除小屋與大鐘,仿傳統城樓形式而重修為今日的樣貌。門樓正面高懸「大啟文明」的橫額,乃是模擬再現出身瀰濃庄的黃驤雲於道光9年(1829)高中進士而在門樓的題字。民國89年(2000)5月,獲指定為古蹟加以保存。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東門樓創建舊貌已無可考,惟從日治時期老照片可以得知,昭和12年(1937)改建後的東門樓為三層之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構造,各層樓版面積逐次縮小,二、三樓週邊並設圍欄。 經與老照片對照得知,日治時期的主要結構體大部分獲得保留,目前一樓仍維持日治舊觀,而民國39年的修建工程係以二樓以上的改造為主,將第三層鐘樓及周邊圍欄拆除,第二層平屋頂仍保留主體,上方再疊放歇山頂,二側共增設四根圓柱,形成今日所見之傳統門樓意象。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93279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7341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9329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93302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734267.jpg
31529566 a6b8a2ff-6b7b-49b2-9b7a-663666dbdff3 瀰濃庄敬字亭 古蹟 種類:敬字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瀰濃庄敬字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44年(1779)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80)內民字第921648號 公告日期:1991/05/24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與永安路口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95.06平方公尺;美濃區美濃段1181-2、1181-4等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日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瀰濃庄敬字亭相傳創建於乾隆中葉(1779年左右),是由瀰濃庄子弟梁啟旺集資建造,以倡導敬惜字紙的文化,充分體現傳統常民生活和信仰的淳厚與質樸。後曾於嘉慶與光緒年間重修過。日本治臺初期(1895)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炮火中。隔年(1896),時任右堆總理的曾榮祥發起重建,整體造型是以紅磚疊砌的六邊立面撐起盔形的亭頂,式樣特殊更是滿滿的古樸優雅。所在地周邊原本是田連阡陌的水田,不遠處就是蒼翠的雙峰山。山、水田和敬字亭彩繪出一幅客家人晴耕雨讀的詩意。只是,隨著時代變遷,敬字亭及其周圍土地被縣政府畫為都市計畫道路預定地,在開闢永安路與中山路的過程險遭拆除。所幸,歷經二年多的爭執、討論,民國80年(1991)5月獲內政部指定為古蹟,民國86年(1997)加以整修而成為今日的樣貌。民國100年(2011)並進行彩繪及剪粘等修補。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砂漿、磚材 .建築風格 敬字亭為磚造中空六邊形三層磚塔,由燕尾磚疊砌而成,亭身依疊澀收分而逐漸內縮,底部亭座僅背面有進風口,第二層亭身正面有一栱形爐口,為焚化字紙之用。亭身壁堵施以彩繪之花瓣狀剪黏,亭頂淺雕如意圖案。亭身內部均由卵石逐漸堆砌成中空之窯栱形,以灰漿膠結,其上留有通風口連接至亭頂之葫蘆頂,作為出風口。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2373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2558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8375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8376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51016164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237258.jpg
31529567 2e24e31e-6ab1-441c-a66d-f6e6c48cd09e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 古蹟 種類:伯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 創建年代:清乾隆元年(1736)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濔濃庄953-1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巫思賢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974.58平方公尺;美濃區瀰濃段953-1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在閩南民間俗稱土地公伯的「土地公祠」,造型質樸小巧,內供奉一尊白髮飄飄,手持龍頭拐杖,面露笑容的土地公神像。 而美濃的土地伯公祠,造型獨特,採用一般人建造風水(墳墓)的造型;不同處是僅在碑石上刻有「里社真官伯公」的字樣,加上香爐、供桌與祠坪而已,規模比閩式的土地公祠更質樸。美濃的土地伯公祠數量之多,幾乎是庄頭一座、庄尾一座。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相傳建於乾隆元年(1736)以後不久,是美濃地區開庄之伯公信仰所在。民國87年(1998)獲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平日供民眾拜祀,祈求護佑;由附近居民妥為維護中。 .建築材料 磚石造 .建築風格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具有完整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伯公壇以碑石「里社真官神位」為核心,碑額有菊花紋飾之圖案,旁設左右翼版,皆以砂岩雕字,翼版對聯:「承天資化育,配地福無疆」。後方為八角塔型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明堂、二堂及三堂兜池。前堂往外兩側縱橫曲手,堂池兩側有獅座一對,最為獨特,另天公爐居中位於前方圍塑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7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77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85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9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9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42579.jpg
31529568 4da3df46-7b7a-44bf-aad2-6d437ad50f1b 舊鼓山國小 古蹟 種類:學校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舊鼓山國小 創建年代:日大正元年(1912)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新山里文中路7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9,231平方公尺; 旗山區旗山段299-1、299-22、299-23、299-24、299-58等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舊鼓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小學校是專供通日語的學童(幾乎為日籍學童)就讀,學習科目與日本本土一般的尋常小學校完全相同。臺灣推行小學校教育體制始於明治31年(1898)7月28日臺灣總督府所頒佈「小學校令」,當時僅於樞要地區如基隆、臺北、臺南、新竹等地設立,蕃薯藔街地處沿山邊陲,小學校的籌設較晚,然而也勢必有一過渡階段。 明治36年(1903)12月1日,蕃薯藔街日本住民集體向蕃薯藔公學校訴請屆齡子弟得以就學,在尚未設置小學校的前提下,這些日本內地人子弟順利進入蕃薯藔公學校就讀,並與臺灣學童混合授課。明治39年(1906)5月臺灣總督府要求內臺子弟應分流教學,同年6月1日起蕃薯藔公學校內另設內地人子弟的教授所,在同一學校內實施內臺學童分開授課。為了改善內臺學童授課的問題,明治42年(1909)4月另設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但是,校舍仍暫以蕃薯藔公學校充用。大正元年(1912)6月,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新校舍正式落成,隨即遷出,蕃薯藔公學校成為純然臺灣人子弟學校,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則為日籍子弟的學校。 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校園由講堂(大禮堂)、辦公廳及北棟教室所構成,並由廊道串連合為一氣,整體建築也較為講究。一入校門,正面就是大禮堂,入口門廊有造型優雅的三連拱及圓拱窗,屋頂尖端為木造的交叉山牆,辦公廳正面線條簡潔、連續窗楣延續至入口做一轉折之承接,其高度恰當,與禮堂之配置合宜。北棟教室一樓為平拱廊,二樓為圓拱廊,比例優美,尺度親切,為日治時期學校建築之佳作。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鼓山國民小學,首任校長陳春風。民國90年(2001)間鼓山國小遷移至新校區,日治以來的舊建築如禮堂、辦公廳及北棟教室被指定為古蹟。這些建築與空間,文化局透過空間修復工程、景觀改善工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委託管理維護等,結合「藝文生活」、「公益服務」、「終身學習」的概念賦予新的使用方式,並重定名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期使舊建築再現新生命。 .文資現況 目前仍在使用,現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供廣大民眾休憩及活動、舉辦藝文展覽等使用。 .建築材料 磚承重結構及木造交叉山牆 .建築風格 擬洋風式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703597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704006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8485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84870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84884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9487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39499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149665.JPG
31529569 782cdecf-f3d0-484e-9a83-76342f5663ae 龍肚鍾富郎派下夥房、伯公及菸樓 古蹟 種類:祠堂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龍肚鍾富郎派下夥房、伯公及菸樓 創建年代:大正元年(1912)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90277916號 公告日期:2010/12/02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獅山街1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代表人鍾永豐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872平方公尺;美濃龍肚段3803、3804、3805等20筆地號。 指定理由:1.就其興建歷史及當時代營建技術所呈現之材料與工法來看,其足以做為大崎下「夥房屋」加上菸樓之典型,而更特殊者乃其家族自己設置「伯公」 2.具歷史文化價值。 3.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化胎呈現傳統客家特色之空間層次。 4.卵石疊砌伯公仍保存原有歷史形貌。 5.菸樓為傳統地方產業之證物,具保存價值。 .歷史沿革 鍾富郎派下夥房是由鍾富郎、鍾月清兩兄弟建基。早年二兄弟一貧如洗來到龍肚大崎下拓墾,當時大崎下仍為荖濃溪旁氾濫的不毛之地,兩兄弟胼手胝足,才有完善的農田,進而自建夥房。 鍾家夥房於大正元年(1912)動工興建,隔年(1913)竣工。鍾富郎曾自學風水堪輿,夥房格局與風水信仰有密切關係。夥房座北朝南呈「二堂三橫」格局,乃是為大崎下「夥房屋」的典型代表,其中軸線從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而化胎,空間層次分明並隱含倫理位序,具體呈現傳統客家建築之特色。1970年代,年方28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後來擔任東亞研究所長的孔邁隆(Myron Cohen)即以鍾屋為田野基地,進行著名的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論文的研究。後來,孔邁隆博士獲頒美濃榮譽鎮民時,曾在頒授儀式上以客家話表示:「美濃龍肚大崎下是他的學術故鄉」。 鍾屋最具特殊者乃是位於夥房旁的伯公壇。伯公壇是由鍾氏家族自行設置的土地信仰,具體呈現人與土地的綿密關係,難得一見。伯公壇先以卵石疊砌三階的壯厚基礎,形式優美、別緻,而主壇也是以卵石疊砌而成「墓塚式」伯公,目前仍完整保存其原有的樣貌。伯公壇兩側種植兩棵龍眼樹,以龍眼產量繁多而取其「多子多孫」的寓意,並且是伴隨鍾氏族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昭和13年(1938)以後,美濃地區開始發展菸葉產業,鍾家兄弟也投入菸葉種植和加工,先在伯公下旁蓋烤菸工寮,後於民國44、45年(1955、1956)間在外橫屋蓋一座大阪式菸樓,在新式電力烤菸機問世後,將原本的菸樓拆除,改為新式菸樓。總之,菸葉產業全盛時期,鍾屋伙房旁共有三座菸樓同時運作。然好景不常,自從公賣局取消菸葉收購價格制度,復以人口老化、凋零,鍾家無人再種植菸葉,菸樓成為閒置空間。 民國87年(1998)客家創作歌手林生祥在鍾永豐、鍾秀梅的支持下,將鍾家菸樓改為「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錄製了《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二張專輯,融合了菸樓泥磚的樂音獲得了金曲獎肯定的殊榮,鍾家菸樓的再利用對客家新民謠運動及美濃愛鄉社會運動(反水庫運動)是有其一定的貢獻。民國87年(1998)鍾志宏則將老菸樓與陶藝結合,創立「菸樓陶藝」,將老菸樓的內部陳設與自己創作作結合,使菸樓轉身一變成為觀光、休憩景點。民國99年(2010)3月4日一場規模6.4的大地震震倒了部分菸樓。99年(2010)12月菸樓和夥房、伯公壇指定為古蹟。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建物座北朝南,以當時營建技術所呈現之材料與工法來看,為大崎下「夥房屋」加上菸樓之典型,夥房的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化胎呈現傳統客家特色之空間層次。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0534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3530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45321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5534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70228596.JPG
31529570 09ce33a7-d466-4fa5-889a-364fee02cd3f 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 古蹟 種類:伯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 創建年代:清乾隆2年(1737)以後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龍肚里中華路文昌宮後方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曾啟昌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285平方公尺;美濃區龍肚段4252號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伯公即為客家人的土地公,同時也是客家人拓墾土地的強烈象徵。美濃區的伯公,又稱「伯公壇」,不僅造型獨特,數量密度也是全臺之冠,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即為重要代表之一。 相傳乾隆2年(1737),鎮平人涂百清等率二十餘人開拓龍肚庄,若以土地拓墾的象徵意義來推斷,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應該是在此之後不久興建。整體而言,龍肚里社真官伯公具備完整的形制,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碑題「龍庄水口里社真官香位」,額飾太極圖案,後方為三層八角型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明堂、二堂及三堂兜池。供桌置於前堂,金爐立於三堂左側,正前方矮牆中央則安設天公爐。前堂往外兩側縱橫三段曲手,名柱上石筆、石印並列左右。民國97年(1998)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平日供民眾拜祀,祈求護佑。 .建築材料 磚石造 .建築風格 龍肚里社真官伯公具有完整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伯公壇以碑石「龍庄水口里社真官香座」為核心,額飾太極圖案,後方為三層八角塔型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明堂、二堂及三堂兜池。供桌至於前堂,金爐立於三堂左側,正前方矮牆中央則安設天公爐。前堂往外兩側縱橫三段曲手,名柱上石筆、石印並列左右。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60682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54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6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6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761.jpg
31529571 48b1dd49-466c-45c4-8c87-1a9860cdb1ac 橋仔頭糖廠 古蹟 種類:產業設施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橋頭區 名稱:橋仔頭糖廠 創建年代:日明治34年(1901)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0970023675號 公告日期:2008/03/03 地址:高雄市橋頭區糖廠路2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區處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25,245 平方公尺;橋頭區橋子頭段1012-1地號等208筆土地。 指定理由:特殊價值 1.可呈現長時間人類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明證,並且仍保有完整性。 2.具有獨特的或傳統的土地利用型態。 3.具有獨特的傳統社會機構組織,如當地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4.具有提供環境服務的價值(例如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集水區保護等)。 5.能夠提供與地方社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相協調的公眾娛樂和旅遊機會。 6.適合學術研究。 7.具教育的重要性。 .歷史沿革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隔年(1902)1月15日正式運轉,可謂開啟臺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整座製糖工廠從明治33年(1900)底勘查、擇址,歷經初建(1901〜1904)、擴建(1905〜1911)、完備(1911〜1945)等三個階段。目前古蹟指定範圍大體是初建階段所劃定的廠區空間,而後階段性局部變更並細緻化,其機能包括生產、運輸、事務、居住與信仰等。其中,工廠與鐵道構成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核心,象徵臺灣邁入產業現代化的新紀元。而在工廠東南側不遠處,宿舍群與重役室等以聖觀音像為中心,構成事務運作與初階段員工日常生活的空間場域。特殊的是,這些建築物充滿防衛性的工事,透露當年建廠的緊張氛圍,這也使得整座基地呈現封閉性,而成為日本企業的移民村。 第二、三階段的擴建偏重生活休閒與住民信仰的空間機能。首先興建大批宿舍群和休閒設施,將員工的生活空間移轉、集中;其次,昭和6年(1931)在生產與生活兩大空間的交接地帶興建神社,以取代聖觀音信仰。總之,整體廠區於1930年代末完備化,至此,初建階段的廠區統籌做為生產與事務的空間機能,而新建的宿舍群、休閒設備和神社則為員工生活的空間。不過,後二階段所增建的建築與空間,多數並不在古蹟指定範圍內,近幾年相繼被拆除或改建。 二戰後初期,糖廠整體空間大體維持日治時期的空間格局,其中有二座工廠被炸毀,維修過程將工廠適度地加以整併調整。1960年代有較多的營建工程,不過多是附屬建築,神社也被改建為今日的中山堂。1970年以後,在國際糖價低迷的衝擊下,整個廠區的空間營造幾乎停止了。 .文資現況 目前糖業文化園區現地博物館、五分車系統及部分景觀設施。將來可作為展示糖業文化的設施,以及戶外活動的開放空間,兼具教育以及育樂的功能。捷運站及廣場也於捷運通車後,預計為糖業文化園區帶來眾多遊客。 .建築材料 磚造、木構造建築為主 .建築風格 橋仔頭糖廠行政中心為陽台殖民樣式,是台灣接受外來建築文化重要的指標,而廠房部份保存仍保存日治時期工廠遺跡,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其餘如社區宿舍、公園、神社遺跡、貯水塔、觀音像等整體產業設施形制保存良好。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13284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3324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6090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09363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09374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6339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6103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6114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43339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9338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833348.JPG
31529572 c6980946-9be8-4024-91c0-559d3f5ddbce 鳳儀書院(正進行修復中) 古蹟 種類:書院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儀書院(正進行修復中) 創建年代:清嘉慶19年(1814)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鳳崗里鳳明街62號 建造者:鳳山候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4,386平方公尺;鳳山區鳳岡里鳳山段縣口小段13-04等97筆。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書院是近代國民教育普及之前的主要教育機構之一,對於開啟民智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台灣被納入清政府版圖之後,在歷任治台官員的主導與獎勵之下,逐漸將書院在台推展開來,這對於台灣文風有著重要的貢獻。 清代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是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康熙49年(1710)由知縣宋永清興建,屬義學性質。雍正4年(1726),知縣蕭震遷移至城內重建,始成書院規模。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引發莊大田等攻毀舊城,屏山書院也在此次動亂終毀於一旦。乾隆53年(1788)間,欽差大臣福康安鑒於舊城殘破不堪,奏准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此後,新城在地方政府和士紳的建設下,取代舊城而為政經和文教中心。鳳儀書院即為文教中心的具體象徵。 嘉慶19年(1814)吳性誠攝理鳳山知縣,鑒於縣治遷移至新城之後,卻遲遲未有文教組織,為了提振文風,乃向地方士紳倡建書院。候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率先呼應,並獲得奮社的大力支持,總之,在地方官員與紳民共同籌得資金之下,由張廷欽負責整體的興建工程。書院落成時,奮社將歷年累積資產約四千餘元,捐充書院的膏火。緣此歷史背景,鳳儀書院初期的建築格局,前有講堂為主要授課空間,兩廂設學舍三,其中備有書桌供生童讀書,亦為歲、科童試所在;後有廳事,是為行政中心。除此之外,為感念奮社捐資,乃將文昌與奎星、倉聖等神位,一同合祀,並造敬字亭於講堂之左側。後來,幾任知縣和經理的士紳曾階段性擴建,至光緒20年(1894)間,鳳儀書院的規模共屋三十七間,正中廳事三間、左右官廳房各二間、兩廊學舍十二間、講堂三間、頭門五間、義倉九間、聖蹟庫一間,乃全台規模最大的書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大力推廣新式教育體制,書院因而日漸沒落,屋舍逐年殘破。戰後,屋舍相繼被租佔戶所用,書院格局嚴重受破壞。民國74年(1985)11月13日指定為三級古蹟,而在高雄市政府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辦理佔住戶遷移,並於民國96年(2007)年發包整修,目前(2012)尚在進行中。 .文資現況 修復中 .建築材料 承重牆與大木架構並用 .建築風格 目前尚存照壁、頭門、講堂、廳室、左右學舍及試院,建築形式為清嘉慶年間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2002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0018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1017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7024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3105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3106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312814.JPG
31529573 a9c01648-c06f-4afe-823d-a38e866fdb3f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左營區 名稱: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創建年代:清康熙 43年(1704)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7號(舊城國民小學內) 建造者:鳳山知縣宋永清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舊城國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500平方公尺;左營區左南段1,480地號。 指定理由:崇聖祠雖僅為孔子廟的一小部分,但卻是儒家禮教文化及學制延伸至本市之濫觴,使其成為僅次於臺南孔子廟、具完備學宮體制的孔子廟。 崇聖祠屋架使用簡樸大方的三通五瓜式,柱礎尚存較古老的珠形,這些特色均為清康熙年間的風格,另有清遺石碑極具文獻價值。 .歷史沿革 鳳山縣舊城北門外文廟為首任知縣楊芳聲所建,前眺鳳山,左倚半屏山,右輔龜山及打鼓山,廟前蓮池潭則為天然泮池,形成天然的人文勝地。後因風雨損壞,知縣宋永清於清康熙43年(1704)重建,大成殿在前,啟聖祠在後,兩廡、櫺星門畢備。後經幾度修葺,廟貌日漸不佳,乾隆17年(1752)知縣吳士元再次重建,中為大成殿,後殿為崇聖祠,東西廡,前為大成門、櫺星門,兩旁為義路、禮門坊,並建明倫堂、名宦祠於左側,建鄉賢祠於右側。至此,整體文廟大備。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乾隆53年(1788)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政經和文教中心逐漸移轉到新城。嘉慶19年(1814)新城內的鳳儀書院開始興建,書院取代文廟而為鳳山縣的文教中心,文廟的實質重要性降低。直至清光緒3年(1877),知縣孫繼祖始再行募款修建,大抵維持廟貌。日本治臺以後,新式教育逐漸取代傳統科舉,文廟缺乏維護且歲久傾圮。明治33年(1900)2月文廟被改建為舊城公學校,即今日舊城國民小學。創校初期,學生在崇聖祠上課,其他建物有的被拆,有的被改建為教室,後來僅存崇聖祠。崇聖祠於民國72年(1983)5月整修後,被列為市定古蹟,並將散置附近的11方石碑,立於祠後而為碑林,永久保存。 崇聖祠原稱啟聖祠,主祀孔子父親叔梁紇。雍正元年(1723),清政府追封孔子五代王爵並入祀,更名崇聖祠,其雖僅為文廟的一小部分,但卻是傳統漢人禮教文化及學制之象徵。 .文資現況 經修復後,目前狀況良好,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木造柱樑祠廟 .建築風格 崇聖祠屋架使用簡樸大方的三通五瓜式,柱礎尚存較古老的珠形,這些特色均為清康熙年間的風格,彌足珍貴。 為了保存這座僅存的建築物,民國72年(1983)、99年(2010)曾經整修,並將散置附近的十方石碑收集起來,重新整理於祠後成為碑林,石碑中包括「奉旨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31372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3138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41350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4138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14139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936925.JPG
31529574 b21fe5bf-91d4-49d3-8489-972ed855a1dd 鳳山龍山寺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國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山龍山寺 創建年代:清乾隆初年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內民字第365545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和德里中山路7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鳳山區龍山寺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769平方公尺; 鳳山區草店尾小段263,263-1,266,268,270,270-10,270-11,270-12等8筆地號土地。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1998年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鳳山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初年,約於乾隆29年(1764)間已有基本的規模,惟初建時的格局、式樣已無法考究。創建緣起於一個有關觀音菩薩香火的傳說,相傳有一位來自大陸的福建人,隨身攜帶觀音菩薩香火,路過本地古井汲水止渴,乃將香火掛於井旁石榴樹上,離開時卻忘了帶走。後來這個香火每夜發光,鄉人認為菩薩顯靈,乃將石榴樹砍下雕成觀音佛像,建寺奉祀,即為龍山寺。乾隆年之後至少歷經五次修建,大體仍保有古樸的格局和樣貌,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文資現況 已完成修復。 .建築材料 磚石及大木結構 .建築風格 古蹟本體為三川殿、拜殿、正殿,有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11826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1183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2180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2188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27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2191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42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535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618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7194.JPG
31529575 c400ccb1-4f44-41d8-915a-667f3af42fa6 鳳山縣舊城 古蹟 種類:城郭 指定別:國定 區域:左營區 名稱:鳳山縣舊城 創建年代:清康熙61年間 (1722)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 建造者:鳳山知縣劉洸泗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左營興隆段150、158-1、161、162、756、801-1、808-1、807-2、811地號、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西門城牆遺構。 本國定古蹟包含上述範圍,地圖定位為北門(拱辰門)。 指定理由:舊城的城壁材料使用硓咕石及三合土,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北門外牆上有神荼及鬱壘浮塑彩繪像,於民國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廟,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為臺灣古城中較為特殊者。 .歷史沿革 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改建的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年(1722)間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康熙60年(1721)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隔年(1722),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並且在不違背清政府不築城政策之下,而興築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伊能嘉矩認為是由南路營參將陳倫炯設計修築。雍正12年(1734),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乾隆25年(1760),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至此,第一階段的鳳山縣城已完備。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進攻新城,知縣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發現,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於是,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而堅固的舊城卻快速沒落蕭條。不過,也因如此,舊城卻在日治時期以後,意外且較為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明治33年(1900)臺南至打狗間鐵路完工通車,舊城驛(今左營車站)同年12月29日開始營運,從舊城驛經舊城北邊城牆而通往左營的道路被開發出來,逐漸影響北邊鄰接蓮池潭的城牆。大正10年(1921)開闢高楠公路(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不過,影響舊城最大者,莫過於昭和12年(1937)以後,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社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戰後,勝利路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至此,舊城遺址大體而為今日的樣貌。 .文資現況 古蹟本體於民國78年(1989)開始修復,80年(1991)完工,為一開放性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 .建築材料 石灰、垣面馬道鋪甓磚,箭孔及雉堞悉為磚造。 .建築風格 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約於1930年代倒塌。城門樓柱位布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雉堞以下出疊澀,火庫作凹入混線,並施彩繪。 四角以泥塑作圭腳,造型簡要。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屬泥塑加彩作法,為少見之孤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南門曾於民國58年(1969)整修,四隅加鋼筋混凝土柱,城樓新築。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西元1930年代倒塌。 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38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0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3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44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6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71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8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199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0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1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4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7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8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9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21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27026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28021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7027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1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2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370.JPG
31529576 dbcd9648-8f4f-4b39-a372-2571aa255164 鳳山縣城殘蹟 古蹟 種類:城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山縣城殘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18年(183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77)內民字第564863號 公告日期:1988/02/26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 建造者:曹謹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東便門及東福橋(鳳山區鳳山段火房口小段273-13等)、訓風砲臺(鳳山段草店尾小段270-9等)、平成砲臺(鳳山段縣口小段2-5等)、澄瀾砲臺(鳳山段大老衙小段157等地號)。 範圍包括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鳯山區中山路5巷內(訓風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平成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 (澄瀾砲台)。 因本古蹟範圍不侷限於單點,本地圖定位為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興隆莊舊城(今左營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鑑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乃於嘉慶9年(1804)督促兵、民,興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門。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 道光17年(1837)正月,曹謹奉命擔任鳳山縣知縣,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興築工程,是為曹公圳。隔年(1838),曹謹在六座城門上增建城樓,復於四隅築建礮臺六座,並外濬環城濠塹再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為護城河,使得新城的防禦能力大大提昇。在曹謹積極的建設下,新城更為堅固,民生社會也更為穩定。因此,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自此之後,僅咸豐4年(1854)參將曾元福修建土牆,使新城更為完善。 日治初期鳳山新城仍是地方重鎮,不過位於西邊的打狗港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通往打狗地區的道路日益重要。明治36年(1903),為了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道路而拆毀西門。明治40年(1907)間,南部鐵道系統從打狗向東延長至九曲堂,鳳山也設置停車場,隨之新道路的需求而局部拆毀北面的土牆和刺竹圍籬,總之,都市發展趨勢日益衝擊既有的縣城樣貌。昭和3年(1928),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將清代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並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至此,清代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包括:東便門(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訓風砲台(中山路旁)、澄瀾砲台(立志街旁)等。而東便門門外的東福橋因民國90年(2001)潭美颱風來襲倒塌,目前二座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文資現況 今鳳山新城所存的遺蹟,只餘東便門,及其門外的四孔三墩東福橋,而曹謹於道光年間所建之六座砲臺,今僅存「訓風」、「平成」、「澄瀾」三座。 .建築材料 磚,咾咕石,夯土 .建築風格 鳳山縣城原設有六座砲臺,東北隅及西南隅各一,東南隅及西北隅各二,今僅存東南隅的訓風砲臺,西北隅的澄瀾砲臺與平成砲臺三座,此三座砲臺皆設在城牆轉角或轉彎處,形勢險要,又這三座砲臺形制皆異,推測係因地制宜,相度形勢所建。依次為弧形、八角形及長方形。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9513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9515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201750557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88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0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13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22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3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2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3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4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5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157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159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20175055978.jpg
31529577 d64d9bd7-b579-4199-8fcd-1790870a3150 旗後燈塔 古蹟 種類:燈塔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燈塔 創建年代:清光緒9年(1883)、日大正5-7年(1916-191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下巷34號 建造者:清打狗海關、日治時期海關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財政部關稅總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8.93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1,224地號。 指定理由:由於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旗後燈塔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西式建築舊觀,它從日大正7年(1918)以來無間斷地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具有保存價值。 .歷史沿革 咸豐10年(1860)《北京條約》簽訂後,打狗於同治2年(1863)正式開港,商船往來日繁,而導航設施需求日益迫切,至光緒9年(1883)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內設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10浬,以維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可惜現今已不復存在,徒留基座於今燈塔北邊。 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於大正5年(1916)著手重建燈塔,大正7年(1918)完工成現有之燈塔。燈塔底層為西式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設三等電燈,見距約20.5浬,並有24小時電報發報系統。因燈具不斷更新,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為85萬支燭光。 目前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由於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建築舊觀,它從大正7年(1918)以來無間斷的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 .文資現況 古蹟由關稅總局高雄關稅局使用管理維護,並定時對外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方形磚塔 .建築風格 燈塔底層為西式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7029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50281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5029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5029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95587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95596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956058.JPG
31529578 0cf33b4c-91f4-47ca-af9c-547cd2bef4d1 旗後砲台 古蹟 種類:關塞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砲台 創建年代:清光緒元年 (1875)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 建造者:唐定奎、王福祿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367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1231、1231-19、1150-2、1147-1地號(旗津區旗後山頂)。 指定理由: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旗後砲臺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 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 .歷史沿革 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砲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現已埋入土堆,次高為「旗後砲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砲臺,三個砲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 旗後建砲臺之紀錄,最早見於康熙59年(1720)之《鳳山縣志》:「旗後汛:砲臺一大座、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 「旗後砲臺」為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1875)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臺,於次年完工。 「旗後砲臺」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光緒21年(1895)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臺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砲臺」成為斷垣殘壁。 1945年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民國74年(1985),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年(1991)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年(1995)1月1日開放參觀。 註:旗後砲臺門額說明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1895)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1991)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大正4年(1915)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臺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昭和2年(1927)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上述說法併述於此供參。 .文資現況 目前情況良好並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旗後砲臺所用的紅磚來自廈門,鐵水泥(塞門德土)購自歐洲,其他材料如木梁柱及石灰,可能來自福建或打狗當地。 .建築風格 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朝已用大砲,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 砲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砲臺之主要牆垣由三合土築成,依南北分成三區: 北區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 主要入口朝東略偏南,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大門上有額,題「□□天南」。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南區為砲臺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布置,下面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大砲之布置以西牆一尊,旁有弧形屋頂小室一間,南牆配砲二尊,旁亦有囤頂小室,東牆配砲一尊。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882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89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0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14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2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34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4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5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6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8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298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299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301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39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40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4172.jpg
31529579 d0f62c1f-1452-421b-a394-f5bdb234d998 旗後天后宮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天后宮 創建年代:日昭和10年間 (1935)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建造者:漁民徐阿華等籌建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旗後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為537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26、32、33、139、140、141、142、143-2地號。 指定理由:為高雄地區最早的天后宮,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 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牆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 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 .歷史沿革 旗後天后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創建於明鄭永曆27年(1673)。當時有漁民徐阿華,因遇颱風漂至旗後,見此地為捕魚、定居的好地方,乃回鄉邀集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並隨身迎奉湄洲媽祖來臺,而四處捐緣建祀媽祖宮以為守護神。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為清政府攻下台灣時,因畏懼功高震主,將自己的功勞全歸媽祖所有,並建議清政府褒封媽祖,後於清乾隆2年(1737)加封媽祖為「天后」,旗後媽祖宮亦隨之更名旗後天后宮,民國35年(1946)才又改稱旗津天后宮沿用迄今。 而清康熙30年(1691)旗後人口日漸稠密,徐阿華等因恐廟產被奸貪之徒侵占,乃邀洪、王、蔡、李、白、潘六姓頭人丈界廟地,並合立開墾字乙張以杜絕爭端,從此,旗後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開來,成為高雄市最早的商業中心。 18世紀(清乾隆年間)庄民鳩資重建,將茅竹改建為石材廟體,清光緒13年(1887)洋商張怡記等又號召重修。日昭和元年(1926)信徒蔡吉六發起重建,而民國37年(1948)蔡文賓等信徒以保存古樸面貌為整修重點,籌款重建為現今廟宇。 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牆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廟側天井有口清光緒12年(1886)所鑄的鐘,及清光緒18年(1892)的木楹聯一對:「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左護室內更供有一艘王爺船,處處顯露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 .文資現況 該廟主祀天上聖母,目前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天后宮為漁民守護廟,平日供民眾參觀膜拜。 .建築材料 木造柱梁祠廟 .建築風格 本建築為工字型的傳統平面,即「兩殿夾拜亭,左右帶護龍」之配置,是官衙建築的典型形態。 天后宮建築群可分為「三川殿」、「拜亭」、「正殿」及「左右護龍」等實體空間,並也包含「龍井」及「虎井」這兩個虛體空間。「三川殿」為具「硬山」形式之「三川脊」屋面,屋脊起翹具燕尾,其上還有捲草紋,脊中有「福、祿、壽」三尊剪黏,兩側有雙龍守護。 垂脊上之「牌頭」有忠孝節義故事之剪黏,簷下龍柱之「龍身」及「人物帶騎」部分做彩繪,「柱身」則未施,柱頭並做「蓮花瓣」及多面體之裝飾。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73775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7024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70252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7026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65350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6535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4364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43663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5363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536490.JPG
31529580 b7e85b10-1ae6-449a-b14f-3aad8c3e9603 旗山農會 古蹟 種類:農會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農會 創建年代:日大正3年(1914)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67號 建造者:旗山信用組合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旗山區農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991平方公尺;旗山段529-1,529-42,529-57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大正3年(1914)8月以內地人包國榮興為首等89位蕃薯藔街內臺人士,籌組「有限責任蕃薯藔信用組合」,10月6日獲得臺灣總督府核可,正式成立,這就是今日旗山農會的起源,首任組合長包國榮興。往後幾年間,雖然組合員人數有所增加,但是資本金累積緩慢,營利有限。大正9年(1920),受到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不景氣影響,組合營運陷於窘境。後在發起人之一的吳萬順(1866〜1931)提供十甲土地做為擔保下,終於獲得臺灣銀行借款而得以漸次轉圜。大正11年(1922)以後,資金運轉逐漸充裕,大正13年(1924)12月第一回全島產業組合大會時,被表揚為優良組合。大正14年(1925),組合為了紀念此一光榮事蹟,乃積極參與旗山市街延宕多年的上水道建設,因而更名為「有限責任旗山信用利用組合」。隔年(1926)1月21日,旗山上水道正式完工通水,後因供水設備不足,且難以承擔後續改善經費,而於昭和4年(1929)9月將旗山上水道以建造之原價35,871.87圓賣給旗山街役所。 大正15年(1926)旗山信用利用組合發生財務危機,吳萬順的三子吳見草(1894〜1972)被推選為組合長,直至二次大戰末期。吳見草不僅順利解除危機,業務也日益發達,組合員超過2,000名,因此,昭和4年(1929)3月6日被高雄州知事表揚為優良組合。昭和5年(1929)12月間,為了改善事務所空間不足問題,新建帶有洋風的二樓建築為新辦公處所,即為今日古蹟本體。 旗山信用利用組合在吳見草的帶領下,除了維持既有的信貸事業外,逐年擴大經營項目,如:自耕農擔保貸款、協助零細農業經營者的長期低利貸款,兼營肥料統銷和香蕉容器製造等。並於昭和17年(1942)興建碾米工廠,這對於農村經濟發展有正面的幫助。昭和18年(1943)12月,臺灣總督府頒佈「農業會令」,隔年2月旗山信用利用組合解散,後被旗山街農業會併為旗山農業會信用部,此為旗山農會開始具有金融功能之濫觴。 戰後,農會的接收改組歷經一段混亂期,民國42年(1953)才塵埃落定而成為旗山農會。隨著旗山香蕉日益蓬勃,旗山農會業務也優異發展,辦公空間漸形擁擠,民國48年(1959)9月15日進行三樓辦公室增建工程,而成為今日建築樣貌。 整體建築物立足於二條要道交口,為順應街道走勢,臨街切45度為入口;正面立二方柱,柱身洗石子打格,其上有一簡單山牆,左右兩翼樓下開方窗,二、三樓則立柱設廊道,臺度及柱為洗石子,其餘側面貼淺色面磚裝飾,是旗山街區古老建築的地標。 .文資現況 已完成修復,使用中。 .建築材料 結構為磚造,外觀為淺色面磚、洗石子 .建築風格 三層樓之磚造承重結構,樓板、樑、開口上方則採用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室內並有鋼筋混凝土柱以支撐樓板。目前三樓屋頂仍保留舊式黑瓦,其屋架為木構造。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480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49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4975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5017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103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17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266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32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38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15135152115.JPG
31529581 d9d91cac-269a-4397-ae8d-d455d1c3ff07 旗山國小 古蹟 種類:學校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國小 創建年代:日明治31年(189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鼓山里華中街十鄰4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旗山國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5,582平方公尺;旗山區旗山段323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旗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公學校。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發佈「臺灣公學校令」,規定8~14歲的孩童可就讀公學校,修業年限為4年,是為近代臺灣基礎教育制度的開端。同年10月1日蕃薯藔公學校正式創立,首任校長萬羽三次郎。 明治36年(1903)12月,公學校在蕃薯藔街內地人的訴請下兼收內地人子弟,是為內臺混合教學階段。明治39年(1906)5月臺灣總督府要求內臺子弟應分流教學,同年6月1日起蕃薯藔公學校內另設內地人子弟的教授所,實施內臺學童分開授課。明治42年(1909)4月另設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但是,校舍仍暫以蕃薯藔公學校充用。大正元年(1912)6月,蕃薯寮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新校舍正式落成,隨即遷出,蕃薯藔公學校成為純然臺灣人子弟學校。 蕃薯藔公學校是當時旗山地區的核心學校,為了因應鄰近地區的教育需求,相繼於中埔(1903)、田寮(1906)、甲仙埔(1907)、六龜(1911)等地設立分校。大正8年(1919)1月臺灣總督府第一次頒佈臺灣教育令,公學校成為基礎教育的基調乃告確定,復以旗山市街和溪州庄人口快速增加,大正11年(1922)4月蕃薯藔公學校更名為「旗山第一公學校」並設置高等科;同時設立溪州分校,後於大正14年(1925)4月獨立設校,是為「旗山第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3月,臺灣總督府發佈第三次臺灣教育令,積極推動國民學校教育,旗山第一公學校更名為「旗山第一國民學校」。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更名為「旗山國民學校」,首任校長謝敬忠。民國57年(1968)8月因應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體制,再度更名為「旗山國民小學」,迄今。 蕃薯藔公學校的校園,原本僅今日校門以東一隅,面積約僅今日的三分之一。後隨著學童人數日漸增加,校舍嚴重不足。大正5年(1916)間,校方在校園東北側新建校舍,是為今日北側連拱迴廊校舍興建的開端。更重要的是,大正6年(1917)原本駐守在學校南邊練兵場的軍隊撤離,市街道路規劃也開始變更,西中通(今文中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學校也因而取得西中通(含部分路段)以西的今日校地。大正10年(1921)間,學校的校地已經從0.775甲增加為1.7419甲,向西側幾近擴大二倍,大體就是今日的規模,而北側連拱迴廊校舍也逐年向西邊增建而為今日樣貌。昭和9年(1934)12月13日學校興建講堂(今大禮堂)動工,隔年(1935)6月23日完工,至此,日治時期的校園整體規劃大致完成,至今仍保存良好,此為旗山國小得以被指定為古蹟的重要原因。 .文資現況 目前為學生上課及活動場所,中山堂時常開放提供機關開會或文教活動用。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石拱圈校舍」為長方形配置型態,單側(南向)留設走道。面寬約118公尺,進深約11公尺,二層樓,各層約3.6公尺高。 原屋頂推測應為木屋架上鋪屋瓦之斜屋頂,然目前已改建呈R.C.平頂;走道外側以連續拱圈構成富韻律感的正立面,一樓採用圓拱,二樓為平拱,形成有趣對比;主入口設於中央偏左,以一樓高度的圓拱門廊突出於校舍建築本體,其上為陽台。 「石拱圈校舍」外牆面以洗細石處理,拱圈線腳簡潔,整體造型洗鍊優美,而單邊拱廊的日治時期小學校舍目前亦已相當少見,堪稱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重要實物見證。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4309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5308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6306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730554.JPG
31529582 7a3a495d-03ef-406b-a795-ea02f3b22c4a 旗山天后宮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天后宮 創建年代:清嘉慶22年(1817)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湄洲里永福街23巷16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旗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388平方公尺; 旗山區旗山段510、510-2、510-16、511-2、789等地號。(以上皆部份)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1998年5月14以後由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旗山天后宮是旗山街區最重要的廟宇。嘉慶10年(1805)間由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內門歲貢生游化(1752〜1826)等率先捐款籌建,歷經12年募款,在地方官紳與商家的共同襄贊之下,於嘉慶22年(1817)左右動工興建,道光4年(1824)落成,爾後成為旗山街區住民的共同信仰。 一百八十餘年來,旗山天后宮歷經幾次階段性修護,不過,拍攝於民國35年(1946)間的重修紀念照,說明當時就是今日三開間雙護龍的格局。來到這裡,站在廟前的埕場,迎面而來的是素燒筒瓦、瓦當和滴水舖成的紅色屋頂,不僅如此,石雕龍柱映襯著門面和壁堵的色彩,依然是一片紅,似乎道盡了旗山人的熱情。三川殿的正脊和垂脊沿著屋頂三面環開,處處是色彩豐富、造型熱鬧的剪黏和泥塑,有龍鳳、有仙翁、有山水、有鳥獸,還有卷草。近一點看,無論是正面牌樓,亦或是兩側小港,一斗三升、獅座疊斗、三爪瓜筒等傳統或創意的木工手法,令人驚喜;木雕、彩繪和石雕交替演出,目不暇給。進入三川殿,穿過迴廊便到了正殿,神龕上端坐著微黑透著亮光的媽祖神像,這可是全臺屈指可數的軟身雕刻作品。環顧殿內,處處佈滿了歷史文物,如石碑、如匾額……等。這些精緻的建築藝術以及豐富的歷史文物,充分象徵天后宮在旗山區內的崇高地位。因此,民國89年(2000)5月31日被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7年(2008)進行修復工程,民國100(2011)完成修復。 .文資現況 已修復完成 .建築材料 磚木混和構造 .建築風格 天后宮為磚木混合構造二進式傳統建築,磚牆採用罕見的美式砌法,空間樑柱框架則為疊斗式木構架。 中軸空間配置自前而後為牌樓、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三川殿二側有左右天井及廂房,正殿二側設有過水廊、左右後天井及左右耳房。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1895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1989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205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212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220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065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12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16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20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25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44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55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597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664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75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4290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4299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430384.JPG
總共 140 筆,顯示第 1 到第 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