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Heritage_INDEX 0cf33b4c-91f4-47ca-af9c-547cd2bef4d1
Heritage_title 旗後砲台
Heritage_class 古蹟
Heritage_desc 種類:關塞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砲台 創建年代:清光緒元年 (1875)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 建造者:唐定奎、王福祿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367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1231、1231-19、1150-2、1147-1地號(旗津區旗後山頂)。 指定理由: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旗後砲臺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 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
Heritage_travel .歷史沿革 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砲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現已埋入土堆,次高為「旗後砲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砲臺,三個砲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 旗後建砲臺之紀錄,最早見於康熙59年(1720)之《鳳山縣志》:「旗後汛:砲臺一大座、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 「旗後砲臺」為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1875)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臺,於次年完工。 「旗後砲臺」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光緒21年(1895)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臺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砲臺」成為斷垣殘壁。 1945年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民國74年(1985),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年(1991)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年(1995)1月1日開放參觀。 註:旗後砲臺門額說明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1895)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1991)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大正4年(1915)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臺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昭和2年(1927)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上述說法併述於此供參。 .文資現況 目前情況良好並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旗後砲臺所用的紅磚來自廈門,鐵水泥(塞門德土)購自歐洲,其他材料如木梁柱及石灰,可能來自福建或打狗當地。 .建築風格 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朝已用大砲,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 砲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砲臺之主要牆垣由三合土築成,依南北分成三區: 北區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 主要入口朝東略偏南,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大門上有額,題「□□天南」。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南區為砲臺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布置,下面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大砲之布置以西牆一尊,旁有弧形屋頂小室一間,南牆配砲二尊,旁亦有囤頂小室,東牆配砲一尊。
Heritage_Image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882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89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0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14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2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34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4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5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6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8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298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299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301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39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40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417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