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Heritage_INDEX d9d91cac-269a-4397-ae8d-d455d1c3ff07
Heritage_title 旗山國小
Heritage_class 古蹟
Heritage_desc 種類:學校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國小 創建年代:日明治31年(189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鼓山里華中街十鄰4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旗山國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5,582平方公尺;旗山區旗山段323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Heritage_travel .歷史沿革 旗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公學校。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發佈「臺灣公學校令」,規定8~14歲的孩童可就讀公學校,修業年限為4年,是為近代臺灣基礎教育制度的開端。同年10月1日蕃薯藔公學校正式創立,首任校長萬羽三次郎。 明治36年(1903)12月,公學校在蕃薯藔街內地人的訴請下兼收內地人子弟,是為內臺混合教學階段。明治39年(1906)5月臺灣總督府要求內臺子弟應分流教學,同年6月1日起蕃薯藔公學校內另設內地人子弟的教授所,實施內臺學童分開授課。明治42年(1909)4月另設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但是,校舍仍暫以蕃薯藔公學校充用。大正元年(1912)6月,蕃薯寮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新校舍正式落成,隨即遷出,蕃薯藔公學校成為純然臺灣人子弟學校。 蕃薯藔公學校是當時旗山地區的核心學校,為了因應鄰近地區的教育需求,相繼於中埔(1903)、田寮(1906)、甲仙埔(1907)、六龜(1911)等地設立分校。大正8年(1919)1月臺灣總督府第一次頒佈臺灣教育令,公學校成為基礎教育的基調乃告確定,復以旗山市街和溪州庄人口快速增加,大正11年(1922)4月蕃薯藔公學校更名為「旗山第一公學校」並設置高等科;同時設立溪州分校,後於大正14年(1925)4月獨立設校,是為「旗山第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3月,臺灣總督府發佈第三次臺灣教育令,積極推動國民學校教育,旗山第一公學校更名為「旗山第一國民學校」。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更名為「旗山國民學校」,首任校長謝敬忠。民國57年(1968)8月因應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體制,再度更名為「旗山國民小學」,迄今。 蕃薯藔公學校的校園,原本僅今日校門以東一隅,面積約僅今日的三分之一。後隨著學童人數日漸增加,校舍嚴重不足。大正5年(1916)間,校方在校園東北側新建校舍,是為今日北側連拱迴廊校舍興建的開端。更重要的是,大正6年(1917)原本駐守在學校南邊練兵場的軍隊撤離,市街道路規劃也開始變更,西中通(今文中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學校也因而取得西中通(含部分路段)以西的今日校地。大正10年(1921)間,學校的校地已經從0.775甲增加為1.7419甲,向西側幾近擴大二倍,大體就是今日的規模,而北側連拱迴廊校舍也逐年向西邊增建而為今日樣貌。昭和9年(1934)12月13日學校興建講堂(今大禮堂)動工,隔年(1935)6月23日完工,至此,日治時期的校園整體規劃大致完成,至今仍保存良好,此為旗山國小得以被指定為古蹟的重要原因。 .文資現況 目前為學生上課及活動場所,中山堂時常開放提供機關開會或文教活動用。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石拱圈校舍」為長方形配置型態,單側(南向)留設走道。面寬約118公尺,進深約11公尺,二層樓,各層約3.6公尺高。 原屋頂推測應為木屋架上鋪屋瓦之斜屋頂,然目前已改建呈R.C.平頂;走道外側以連續拱圈構成富韻律感的正立面,一樓採用圓拱,二樓為平拱,形成有趣對比;主入口設於中央偏左,以一樓高度的圓拱門廊突出於校舍建築本體,其上為陽台。 「石拱圈校舍」外牆面以洗細石處理,拱圈線腳簡潔,整體造型洗鍊優美,而單邊拱廊的日治時期小學校舍目前亦已相當少見,堪稱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重要實物見證。
Heritage_Image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4309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5308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6306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7305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