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Heritage_INDEX dbcd9648-8f4f-4b39-a372-2571aa255164
Heritage_title 鳳山縣城殘蹟
Heritage_class 古蹟
Heritage_desc 種類:城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山縣城殘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18年(183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77)內民字第564863號 公告日期:1988/02/26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 建造者:曹謹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東便門及東福橋(鳳山區鳳山段火房口小段273-13等)、訓風砲臺(鳳山段草店尾小段270-9等)、平成砲臺(鳳山段縣口小段2-5等)、澄瀾砲臺(鳳山段大老衙小段157等地號)。 範圍包括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鳯山區中山路5巷內(訓風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平成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 (澄瀾砲台)。 因本古蹟範圍不侷限於單點,本地圖定位為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Heritage_travel .歷史沿革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興隆莊舊城(今左營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鑑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乃於嘉慶9年(1804)督促兵、民,興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門。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 道光17年(1837)正月,曹謹奉命擔任鳳山縣知縣,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興築工程,是為曹公圳。隔年(1838),曹謹在六座城門上增建城樓,復於四隅築建礮臺六座,並外濬環城濠塹再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為護城河,使得新城的防禦能力大大提昇。在曹謹積極的建設下,新城更為堅固,民生社會也更為穩定。因此,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自此之後,僅咸豐4年(1854)參將曾元福修建土牆,使新城更為完善。 日治初期鳳山新城仍是地方重鎮,不過位於西邊的打狗港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通往打狗地區的道路日益重要。明治36年(1903),為了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道路而拆毀西門。明治40年(1907)間,南部鐵道系統從打狗向東延長至九曲堂,鳳山也設置停車場,隨之新道路的需求而局部拆毀北面的土牆和刺竹圍籬,總之,都市發展趨勢日益衝擊既有的縣城樣貌。昭和3年(1928),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將清代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並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至此,清代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包括:東便門(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訓風砲台(中山路旁)、澄瀾砲台(立志街旁)等。而東便門門外的東福橋因民國90年(2001)潭美颱風來襲倒塌,目前二座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文資現況 今鳳山新城所存的遺蹟,只餘東便門,及其門外的四孔三墩東福橋,而曹謹於道光年間所建之六座砲臺,今僅存「訓風」、「平成」、「澄瀾」三座。 .建築材料 磚,咾咕石,夯土 .建築風格 鳳山縣城原設有六座砲臺,東北隅及西南隅各一,東南隅及西北隅各二,今僅存東南隅的訓風砲臺,西北隅的澄瀾砲臺與平成砲臺三座,此三座砲臺皆設在城牆轉角或轉彎處,形勢險要,又這三座砲臺形制皆異,推測係因地制宜,相度形勢所建。依次為弧形、八角形及長方形。
Heritage_Image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9513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9515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201750557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88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0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13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22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3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2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3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4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5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157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159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201750559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