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7秒, 共找到 140 筆資料,顯示第 1 到 1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Heritage_INDEX Heritage_title Heritage_class Heritage_desc Heritage_travel Heritage_Image
6c730caf-e654-4e75-b693-67968ca3b6b2 橋仔頭糖廠 文化景觀 種類:工業地景 區域:橋頭區 名稱:橋仔頭糖廠 創建年代:西元1901年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0970023676B號 公告日期:2008/03/03 地址:高雄市橋頭區糖廠路24號 管理單位:台糖公司高雄區處(鄭乃綱課長)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25,245 平方公尺;橋頭區橋子頭段1012-1地號等218筆土地。 登錄理由:特殊價值 1.可呈現長時間人類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明證,並且仍保有完整性。 2.具有獨特的或傳統的土地利用型態。 3.具有獨特的傳統社會機構組織,如當地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4.具有提供環境服務的價值(例如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集水區保護等)。 5.能夠提供與地方社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相協調的公眾娛樂和旅遊機會。 6.適合學術研究。 7.具教育的重要性。 .歷史沿革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隔年(1902)1月15日正式運轉,可謂開啟台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整座製糖工廠從明治33年(1900)底勘查、擇址,歷經初建(1901〜1904)、擴建(1905〜1911)、完備(1911〜1945)等三個階段。目前古蹟指定範圍大體是初建階段所劃定的廠區空間,而後階段性局部變更並細緻化,其機能包括生產、運輸、事務、居住與信仰等。其中,工廠與鐵道構成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核心,象徵台灣邁入產業現代化的新紀元。而在工廠東南側不遠處,宿舍群與重役室等以聖觀音像為中心,構成事務運作與初階段員工日常生活的空間場域。特殊的是,這些建築物充滿防衛性的工事,透露當年建廠的緊張氛圍,這也使得整座基地呈現封閉性,而成為日本企業的移民村。 第二、三階段的擴建偏重生活休閒與住民信仰的空間機能。首先興建大批宿舍群和休閒設施,將員工的生活空間移轉、集中;其次,昭和6年(1931)在生產與生活兩大空間的交接地帶興建神社,以取代聖觀音信仰。總之,整體廠區於1930年代末完備化,至此,初建階段的廠區統籌做為生產與事務的空間機能,而新建的宿舍群、休閒設備和神社則為員工生活的空間。不過,後二階段所增建的建築與空間,多數並不在古蹟指定範圍內,近幾年相繼被拆除或改建。 戰後初期,糖廠整體空間大體維持日治時期的空間格局,其中有二座工廠被炸毀,維修過程將工廠適度地加以整併調整。1960年代有較多的營建工程,不過多是附屬建築,神社也被改建為今日的中山堂。1970年以後,在國際糖價低迷的衝擊下,整個廠區的空間營造幾乎停止了。民國95年(2006)台糖公司將行政區與廠區規劃成為現地博物館。 .文資現況 目前糖業文化園區現地博物館、五分車系統及部分景觀設施。將來可作為展示糖業文化的設施,以及戶外活動的開放空間,兼具教育以及育樂的功能。捷運站及廣場也於捷運通車後,預計為糖業文化園區帶來眾多遊客。 .建築材料 磚造、木構造建築為主 .建築風格 橋仔頭糖廠行政中心為陽台殖民樣式,是台灣接受外來建築文化重要的指標,而廠房部份保存仍保存日治時期工廠遺跡,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其餘如社區宿舍、公園、貯水塔、觀音像等整體產業設施形制保存良好。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3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36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41116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41124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41130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0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1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3355223.jpg
ec863f3b-4da0-4f50-8549-65c55fa52724 左營海軍眷村 文化景觀 種類:其他 區域:左營區 名稱:左營海軍眷村 創建年代:不詳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90020231號 公告日期:2010/04/09 地址:實踐路兩側、軍校路以西、中海路以南、中正路(新台17)以東。 管理單位: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涵蓋明德、建業、合群等眷村及其以南毗鄰相關設施範圍,如四海一家、臺灣豫劇團、中山堂等。 登錄理由:左營海軍眷村是臺灣單一軍種(海軍)最大眷村集中區域,自日治時期軍港建設起,國民政府來台後延續擴大,為特定環境變遷下的歷史產物,具特殊之文化價值及時代意義,故將現況保存條件較適之明德、建業、合群新村及其以南毗鄰相關設施範圍登錄為文化景觀。本文化景觀之保存及管理原則,預留未來保存活化之彈性與發展空間。 .歷史沿革 昭和12年(1937)日本海軍開始籌劃左營軍港,軍港地域計畫範圍南至壽山北側、東至半屏山麓第六海軍燃料廠(今台灣中油總廠)、北至援中港一帶、西至海岸線,總面積約3,700萬坪,昭和15年(1940)4月正式動工。整個軍港地域的施設配置包括司令部地區、居住地區、工廠地區、軍需部地區、海兵團地區、病院地區等。昭和18年(1943)4月警備府由澎湖馬公遷至高雄左營。為了解決日本海軍官兵居住的需求,於是在軍港周圍規劃海軍官舍供已婚或單身的官兵居住。這是左營眷村的濫觴。 若以軍區圓環為分隔點來看的話,整體海軍眷村可分為南北兩區域,圓環以北、大路(今軍區中正路)以東為「廍後宿舍」,圓環以南、大路以西則有「本部(施設部)前宿舍」、「工作部宿舍」、「軍需部宿舍」和「(施設部)前鋒尾宿舍」。官舍的建材,南半部官舍為煉瓦(磚)造(範圍約相當於今之明德新村和緯九路~緯十二路之間的建業新村)、北半部則為木造房舍。官舍建築的形式方面,最高階的等級分佈在廍後宿舍區的軍區大溝以西(相當於今日之明德新村),為寬敞的獨棟獨院房舍,當時應是專供日軍將級、大佐級軍官居住,大溝以東則為兩戶雙併的建築(相當於今日之北建業),至於本部前宿舍區則有兩戶雙併或四戶連棟的房舍。日本海軍所配屬房舍的形式和規模面積大小,直接反映了軍階高低的差異。 官舍區內規劃有烹炊所、食堂、浴場、物置(儲藏室)、便所、郵便局、購賣所等生活設施,還有座落於軍區圓環東北側之日本海軍軍官俱樂部—水交社(於戰時遭轟炸,現址為於戰後被國軍重建為「四海一家」)。 二戰後跟隨海軍從中國各地來到高雄左營的大批官兵及眷屬,在政府的安排之下,於左營軍區附近的眷村安頓下來,其中有些是居住於日遺的眷舍,如:左營明德、建業、合群、崇實、自勉、勵志及鼓山區內惟的「自強」等眷村。有些是居住於二戰後海軍總部或婦聯會興建的眷舍。由於左營為重要海軍基地,其周遭日後也陸續興建二十多處眷村,如:半屏山、自立、自治、勝利、自助、復興、創造、果貿三村、海光二村、海光三村等,前後總共二十多個眷村,成為左營聚落景觀的一大特色。整體而言,左營眷村大至分成:(1)接收日遺官舍(2)海軍總部籌建和(3)婦聯會興建三大來源,另外還有幾處是義民、美軍眷舍等非正式的眷村。 .文資現況 良好 .建築材料 鋼筋混泥土及木料 .建築風格 明德新村為日治時代興建的眷村,園區內林木參天綠意盎然,由於眷戶均屬將級軍官,又有「將軍村」之稱。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33835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43810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4395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53922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53995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6397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7394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2402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3400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34091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4407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354051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1418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24116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2414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2418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341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8425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8429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9423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9426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0420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8425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84296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9422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9426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0430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54327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64386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58434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04403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5378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6376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73722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7379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83769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13818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13893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238636.JPG
5067ee0c-b9ce-44b9-b6fd-c447dd872676 獻馬圖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鼓山區 名稱:獻馬圖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 登錄理由:林玉山(1907-2004)為台灣著名前輩畫家。19歲負笈日本,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開始接受完整的專業美術教育。一年後暑假返台期間,參加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並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台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畫壇,壯年時期已是嘉義畫壇的領導人物。林玉山作育英才無數,為人謙遜,淡泊名利,其作品以膠彩畫及水墨畫著稱。 「獻馬圖」係作者林玉山1999年捐贈予高美館的一件屏風作品。該作原完成於1943年,但因二二八事件的關係塵封近60年未曾露面,直到1999年林玉山先生將其捐贈高美館始重見光明,並經修復、重新裝裱、補畫後,於2000年首次公開發表。原作部份,創作時代背景為日治末期,某日作者見十餘名軍伕牽著民間徵調之馬匹,馬背上綁著日本國旗,名之為「獻馬」。作者返家後,心有所感創作成四屏聯作「獻馬圖」,此作可謂真實記錄戰爭末期徵集物資的實況。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風聲鶴唳,作者為免波及而將原作上的日本國旗改畫為中華民國國旗後藏匿;原作之右邊兩屏因蟲蛀及潮濕而損壞,於1999年捐贈予高美館時,作者林玉山憑記憶重畫,並為重現歷史,恢復原始畫作上日本國旗的面貌。本作品為作者唯一以馬為主題之作,作者畫馬行筆順暢、線條節奏分明,可見作者寫生功力之非凡。此作以「屏風」形式表現,為作者早期作品重要形式之一,亦為日治時期台籍膠彩畫家常用的作品表現形式。在歷史意義上,此作品更反映出日治末期及戰後二二八事件時之特殊時代氛圍,係林玉山該時期重要代表作之ㄧ。本作品無論就林玉山或台灣美術與歷史而言,均顯意義重大,可彰顯一定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並在藝術及歷史上具有特殊之價值。 .法令依據 1.本作品反映出日治末期及戰後二二八事件時之特殊時代氛圍具有歷史意義,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登錄基準。 2.本作品以「屏風」形式表現,具有一定時代特色及技術,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項登錄基準。 3.本作品具有藝術造詣,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4項登錄基準。 4.綜上所述,本件作品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50319446.jpg
5bec9e5f-4609-4a2f-9ff0-76a205fe29f7 禮(木)盛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三民區 名稱:禮(木)盛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同盟二路217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其他 登錄理由:本文物一組2件但形制不同,具裝盛禮品或供品之用途,是昔日民間敬神、婚禮、送禮時不可或缺的器物,其雕刻精美、上施漆彩,是客家喜慶時盛裝禮品或於祭祀時挑牲禮之器具。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45520041.jpg
082eb04f-783e-4250-a749-b419b73063a7 臨濟正宗歷代禪師墓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鼓山區 名稱:臨濟正宗歷代禪師墓碑 創建年代:1772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90006539號 公告日期:2010/02/01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元亨街7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元亨寺 登錄理由:本碑於民國62年(1973)6月21日發元亨寺進行大雄寶殿興建工程時發現,依據碑刻文字內容知其為清乾隆37年(1772)三位僧侶:第一代參公、第二代成公、第四代香公之墓碑,本碑是否與元亨寺早期歷史有關,目前無其他文獻佐證,暫無法斷言。 本碑年代久遠,具歷史、文化價值,其作為碑刻史料,對研究清代中葉台灣南部佛教之傳布提供重要線索,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碑於民國62年(1973)6月21日發元亨寺進行大雄寶殿興建工程時發現,依據碑刻文字內容知其為清乾隆37年(1772)三位僧侶:第一代參公、第二代成公、第四代香公之墓碑,本碑是否與元亨寺早期歷史有關,目前無其他文獻佐證,暫無法斷言。 .技法流派 .材質 石材 .形狀 長方體 .尺寸 73X34X9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953018.jpg
76802a0e-e472-48cc-b3ba-e0c96ca6e94a 頭像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重要古物(中央再指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頭像 創建年代:日昭和15年(1940)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黃清埕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件雕塑約日昭和15年(1940)時所作,作者黃清埕是繼黃土水(1895-1930)之後台灣早期雕塑家先驅,歷年作品曾在日昭和14年(1939)入選「帝展」,日昭和15年(1940)入選「日本雕刻家協會年展」,日昭和16年(1941)獲「雕刻家協會賞」,之後被推薦為會友,並任職指導員,在台灣美術史上有一席之地,當時西洋雕塑傳統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傳入日本,旋即因日本殖民而傳入台灣,台籍學生為學習西洋雕塑,紛往日本深造,除傳承法國雕刻巨匠羅丹(1840-1917)的觀念技巧外,亦融入自身文化精神,以求自我風格之提昇,本件作品富歷史意義、史事淵源及地方文化特色。 本件作品製作方式:先用油土塑形、劃分模線,以銅片固定後,翻成石膏模,俟油土取出,將石膏模(3塊)綁緊,最後將石膏注入而成;作品表面肌理粗糙、不光滑,充滿光影變化,顯露出作者的藝術造詣。本件作品材質為「石膏」,在雕塑創作中相較於其他材質更顯珍貴、稀有及唯一性。綜上所述,本件雕塑具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6條 .介紹 1.本件為台灣前輩藝術家黃清埕(1912-1943)作品,黃清埕是繼黃土水(1895-1930)之後台灣早期雕塑先驅,在台灣美術史上具一席之地,惟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極少。當時西洋雕塑技術與傳統因日本明治維新後全面西化傳入日本,旋即因日本殖民而傳入台灣,台籍學生為學習西洋雕塑,紛紛前往日本深造,除傳承法國雕刻巨匠羅丹(1840-1917)的觀念技巧外,亦融入自身文化精神,以求自我風格之提昇。本件作品係作者留學日本時所作,給人隨性卻不失細緻的感覺,表面粗糙但充滿生命力,堪稱佳作。 2.本件作品製作方式:先用油土塑形、劃分模線,以銅片固定後,翻成石膏模,俟油土取出,將石膏模(3塊)綁緊,最後將石膏注入而成。 3.本件作品材質為「石膏」,相較於其他材質更顯珍貴、稀有及唯一性,其藝術表現上接近羅丹風格。 4.作品表面肌理粗糙、不光滑,就如同繪畫寫生一般,作者採「加法」逐層堆疊,呈現出光影變化,看似大理石雕刻。 .技法流派 塑造 .材質 石膏 .形狀 .尺寸 長23公分、寬20公分、高26.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641481.jpg
c5b2f3e6-ad22-4044-81e7-078f0163a7a7 鄭鴻猷行書條幅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鄭鴻猷行書條幅 創建年代:清咸豐6年-日大正9年(1856-1920)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史博字第0990078901號 公告日期:2010/12/29 數量: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鄭鴻猷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清末台灣書法家鄭鴻猷(1856-1920)真跡,鄭氏係清光緒秀才,詩文、策論俱佳,能書能畫,藝術涵養極深。 書學方面,可謂四體兼善,漢隸受台灣金石導師呂世宜風格影響,字體結構單純,一波三折,強調橫平豎直,有古樸之趣,相傳鄭鴻猷參加府試的時候,主考官即評其書法「字冠全台」;鄭氏行書端謹固然胎襲於顏魯公及一般帖學,實質上已具自家面目,舒展從容尤見精神,本條幅文字「拓開吳楚三千界,直上乾元第一峯」,抒懷胸中抱負,境界豪邁磅礡,作者存世作品珍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為清末台灣書法家鄭鴻猷(1856-1920)真跡,鄭氏係清光緒秀才,詩文、策論俱佳,能書能畫,藝術涵養極深。書學方面,可謂四體兼善,漢隸受台灣金石導師呂世宜風格影響,字體結構單純,一波三折,強調橫平豎直,有古樸之趣。 .技法流派 書法 .材質 墨、朱印、宣紙 .形狀 長方形 .尺寸 長56公分、寬129.5公分(畫心)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4032939.jpg
14f12c55-b379-48a4-9e8f-1038aa9e5026 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 創建年代:1763年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數量:1 地址:高雄市茄萣區白砂路237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一、臺灣現存最早的行政區定界碑 臺灣現存清代眾多古碑中,屬於官方勘立的界碑計有: (1)乾隆十年至十三年間(1745~1748年)「歸番管業界碑」,現 存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2)乾隆十年至十三年間(1745~1748年)「歸番管業界碑」,現 存臺北市石牌捷運站。 (3)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勘定民番地界碑記」,現存臺中市 石岡區土牛國小。 (4)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現存高雄 市茄萣區白砂崙萬福宮。 (5)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嚴禁匠民私墾越界碑記,現存嘉義 縣梅山鄉。 (6)清代「經理謝打馬眾番界止」,現存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以上六件界碑,除「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外,其餘五件皆是漢番分界的示禁碑。鳳山知縣王瑛曾原勘立二方「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另一件立於頂、下茄萣交界處,日治時期被掘遺失;今白砂崙萬福宮的「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是臺灣現存最早、惟一的地方行政區定界碑,深具稀有性;更見證臺灣、鳳山兩縣的疆界變遷,格具歷史意義。 二、彰顯「碑文證史」的史料價值與立碑的意義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卷一〈輿地志〉「疆界」:「臺、鳳爭界,乾隆二十八年臺邑陶、鳳邑王會勘,南北仍以二層行溪為界;東西以新開港為界;西歸臺管、港以東之草仔藔、蟧里塭各田園歸 鳳,界限始定。」志書紀錄當時臺、鳳兩知縣定界的內容,而「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的碑文,則進一步提供兩知縣會勘前後的訊息。先是鳳山知縣王瑛曾呈文經臺灣知府余文儀轉呈臺灣道覺羅四明,而後再由臺灣道覺羅四明批示,轉飭臺、鳳二縣會勘辦理,呈現較為詳實的公文書作業流程,補誌書的不足,並可作為與志書互為印證的史料;及會勘後鳳山知縣王瑛曾為永杜紛爭興訟,乃立碑定界以昭公信, 並垂示久遠,彰顯古人立碑的意義。 三、留存古地名並見證地理滄桑 「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紀錄新開港、草仔藔、蟧里塭、文賢里等舊地名;新開港後稱「考水港」,其遺跡即今高雄市茄萣區白沙崙與湖內區交界的排水溝;草仔藔即今湖內區忠興里;蟧里塭,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書作「蟧裏塭」,為茄藤港(即茄萣港)邊的魚塭地,今址待考;文賢里含括今臺南市仁德區三甲、二行、大甲等里,以及高雄市茄萣區與湖內區部分,今湖內區猶留存有文賢里古地名,而仁德區則有以「文賢」命名的文賢國小與文賢國中。 四、見證清代臺灣的鄉治 清代臺灣本地的廳、縣之下區劃里、保,係官府為征賦及治安目的所設置的區域,並設地保數名,以為管事。 「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的文末有「歸文賢里管保看守,毌致損壞」等語,強調該定界碑由文賢里的管保負責看守,以免遭受破壞毀損,突顯立碑示禁的慎重性,也見證清代鄉治組織地保在地方所扮演的角色。 .法令依據 .介紹 本件碑記係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鳳山縣知縣王瑛曾給立告示,明定鳳山縣與臺灣縣的界線,並詳田地糧課的管轄權;立石定界,永遠遵行。文中所提「本府憲正堂余」即臺灣府知余文儀,「本道憲覺羅四」即臺灣道覺羅四明。 又,本碑原豎於白砂崙前省議員林仙保舊大厝的西面屋檐邊緣,約在臺灣光復初期移置屋宅西面的牆外角落,即今白砂路235巷1弄尾與199巷交接處,距原立碑處約二十公尺。據萬福宮人員告知,數年前萬福宮王爺公諭示:本碑乃白砂崙深具歷史價值的古物,宜妥善保存,並廣昭民眾知悉。萬福宮管理委員會遂於民國95年(2006年)11月29日動土,將本碑遷移至現址,並設置說明牌,以利民眾觀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置福建省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與諸羅等三縣。清初臺灣府屬三縣的疆域劃分未盡明確,其中臺灣與鳳山兩縣雖大致以二層行溪(或作二贊行溪,今稱二仁溪)為界,但其分界主要基於課稅的考量,因此二層行溪以北的依仁里(今臺南市仁德區中洲里、中生里)、永寧里(今臺南市南區灣裡、喜樹)、新昌里(今臺南市南區鹽埕)、土墼埕保(今臺南市中西區小西里一帶)及安平鎮(今臺南市安平區)劃歸鳳山縣。 原屬臺灣縣的文賢里(今臺南市仁德區部分以及高雄市茄萣區與湖內區部分)則橫跨二層行溪下游南北兩岸,並大致以二層行溪為界,分成文賢里一圖(溪北)及文賢里二圖(溪南);但是當時茄藤仔與白砂崙雖在溪口以南,卻劃歸在文賢里一圖,造成行政的不便。 為解決臺灣、諸羅、鳳山三縣行政區劃分不明的問題,乃於雍正九年(1731年)重新調整三邑的疆域。臺、鳳兩縣界上穿插交錯的界線全部作合理的調整,明確的以二層行溪為兩縣的界河,原屬鳳山縣的安平鎮、土墼埕、依仁、永寧、新昌等地撥歸臺灣縣,溪北的文賢里一圖仍歸臺灣縣管轄,溪南的文賢里二圖則併入鳳山縣。 兩縣既以二層行溪為界,但溪南的茄藤仔、白砂崙本屬文賢里一圖,所以仍歸臺灣縣管轄。其後因連接二層行溪的內海茄藤港淤塞,導致界線益加模糊難辨,演變為臺、鳳兩縣長期的縣界紛爭。 乾隆二十四年(1763年)臺灣知府覺羅四明令臺灣知縣夏瑚、鳳山知縣秦其煟重新開通茄藤港與二層行溪間的港道,而有「新開港」的出現。但因沒有明確的縣界,以致再生爭界事端,及至乾隆二十八年(1759年),時已升任臺灣道的覺羅四明行文臺灣知府余文儀,轉飭臺灣縣與鳳山縣就爭界一事進行會勘,以解決兩縣間管轄權的紛爭。當時的臺灣知縣陶紹景與鳳山知縣王瑛曾乃出面共同會勘,並將縣界劃分成東西向和南北向各一條,南北仍以二層行溪為界,東西則以新開港定界,並由鳳山知縣王瑛曾立碑告示,俾便永遠遵行,以免紛爭再起。 此後,臺、鳳兩縣的疆界,除南北以二層行溪為界外,並以新開港為東西界線,港東的草仔藔、蟧里塭等地歸鳳山縣,港西的茄藤仔、白砂崙歸臺灣縣,自此臺、鳳兩縣的縣界與糧課管轄權紛爭,終獲得圓滿解決。此一定界並非全以自然河川作為分界的依據,而是跨越二層行溪南北兩岸,頗為特殊;論其原由,應係地理形勢考量~二層行溪入海口處皆屬浮覆的沙洲地形,沙汕綿亙;七鯤鯓暨已歸屬臺灣縣,與七鯤鯓相望的白砂崙(舊稱鯤鯓頭)、茄藤仔等沙洲地雖居溪南,但一併歸入臺灣縣,可完整統轄臺灣縣西南沿海的沙洲地。而後此一疆界,一直到日治之前均未變異。 ※以上參閱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山川」項;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卷一〈輿地志〉「疆界」項。 .技法流派 陰刻 .材質 花崗岩 .形狀 .尺寸 193x42.5x19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01615173.jpg
2736d9e4-930a-4923-8923-e354ff038154 旗后福聚樓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后福聚樓 創建年代:日昭和6年(1931)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90006539號 公告日期:2010/02/01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張啟華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油畫為高雄前輩畫家張啟華先生(1910-1987)作品,張氏生於高雄前鎮,東京日本美術學校畢 業,是高雄第一位赴日習藝的美術家,民國43年(1954)起張啟華積極參加數屆全省美展,先後多次獲獎而榮膺「免審查」資格,足見其在高雄藝壇中之地位。 本件為作者存世最早之作,是其就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時所繪,曾獲該校美展首獎,亦曾入選第7屆台展。 本作品描繪之「福聚樓」位於旗津,為高雄酒家濫觴,畫面呈現黃昏午後路人駐足於街道情景,人物或蹲或立,狀似閒暇,街道近灣處,數人圍觀一畫家寫生,該畫家係廖繼春先生(1902-1976,台灣前輩藝術家),與作者兩人亦師亦友,相約同往旗后作畫。 本作品對研究張啟華繪畫風格而言具有代表性,因旗后街景今已改變,故本作品堪稱為城市風貌與記憶留下歷史見證,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幅油畫作者為張啟華先生(1910-1987),出生於高雄前鎮,東京日本美術學校畢業,是高雄第一位赴日習藝的美術家,1954年起張啟華積極參加數屆全省美展,先後多次獲獎,進而榮膺「免審查」資格,足見其在高雄藝壇中之地位。〈旗后福聚樓〉係作者就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時所作,並獲該校美展首獎。1932年張啟華畢業返鄉,旋即於高雄愛國婦人會館(今登山街28號紅十字育幼中心)舉辦首次個展,開啟高雄在地畫家舉辦個展先河。「福聚樓」為高雄酒家濫觴,畫中呈現黃昏午後路人駐足街道情景,福聚樓前人物或蹲或立,狀似閒暇,街道近灣處,數人圍觀一畫家寫生,係廖繼春先生(1902-1976,台灣前輩藝術家),與作者同往旗后作畫。 .技法流派 油畫 .材質 油彩、畫布 .形狀 .尺寸 79x98.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940944.png
cac5504e-c6c0-439c-be03-67aed2eea4e9 黑漆鑲嵌彩繪蝴蝶蘭紋方瓶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黑漆鑲嵌彩繪蝴蝶蘭紋方瓶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昭和)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漆瓶造形優美,四方瓶,正面用牛骨鑲嵌九朵台灣蝴蝶蘭、彩繪枝葉及蝴蝶,左上方由上往下有「台灣胡蝶蘭」款識,整體而言,本作品具時代性、地方性及特殊裝飾技法,為當時優良文化創意產品。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介紹 本件為台灣日治時期(昭和年間)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漆瓶造形優美,四方瓶,正面用牛骨鑲嵌九朵台灣蝴蝶蘭、彩繪枝葉及蝴蝶,左上方由上往下有「台灣蝴蝶蘭」款識。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四方瓶 .尺寸 15x14.5x3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30465.jpg
d5c7d850-0bea-4fcd-88f2-c47eae56cc2d 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紐西蘭地震記」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紐西蘭地震記」 創建年代:1947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建造者:陳子福 保管單位:高雄電影館 登錄理由:本件古物為陳子福電影海報手稿。本電影片名原為"Green Dolphin Street",係由維克多‧薩維爾導演,拉娜透納、范海弗林主演,美國出品之影片。 故事敘述一對夫婦,有著一對可愛的女孩,生活幸福且富足。而身為人婦的蘇妃,某日碰到了昔日的戀人艾文,正當蘇妃決定與艾文保持拒離時,她的兩個女兒卻對艾文的兒子威廉一見鍾情。 陳子福先生為台灣電影海報繪作之先驅者,深刻影響後進,其作品堪稱台灣電影海報設計史之重要文獻。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保存完整、畫法細膩。四、五十年代的台灣,不論是在小吃店、冰果室或候車亭的牆壁上,總是張貼著各式各樣的電影海報,藉其豐富鮮豔之色彩及生動活潑之編排,刻畫動人的主角人物來吸引民眾眼光,此時期創作電影海報作品最具代表性者首推陳子福先生(1926-),其手繪作品根植戰後台灣文化土壤,從模仿、代換到拼貼,精湛的繪畫技巧與風格稱得上是雅俗共賞,兼顧寫實與個人創意。本手稿「柳西蘭地震記」片名原為「Green Dolphin Street」,係由維克多薩維爾(Victor Saville)導演,拉娜特納(Lana Tuner)、范赫夫林(Van Herflin)主演,首映時間為1947年11月,曾獲194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特效獎。 .技法流派 .材質 布 .形狀 .尺寸 52x7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116110458979.JPG
2490e0d7-a51f-4f12-b5c9-3d2877c5ae73 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南海空戰」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南海空戰」 創建年代:不詳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建造者:陳子福 保管單位:高雄電影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陳子福先生電影海報手稿。電影內容係日本出品之科幻片,海報中出現日文書寫,並註明「片上中文字幕」,是當時少數得以在台上映之影片,有其特殊性,亦為台灣電影海報史上之代表性作品。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介紹 本件文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保存良好。四、五十年代的台灣,不論是在小吃店、冰果室或候車亭的牆壁上,總是張貼著各式各樣的電影海報,藉其豐富鮮豔之色彩及生動活潑之編排,刻畫動人的主角人物來吸引民眾眼光,此時期創作電影海報作品最具代表性者首推陳子福先生(1926-),其手繪作品根植戰後台灣文化土壤,從模仿、代換到拼貼,精湛的繪畫技巧與風格稱得上是雅俗共賞,兼顧寫實與個人創意。本手稿「南海空戰」係日本出品科幻片,海報內容有日文書寫,並註明「片上中文字幕」,是1971年前日片限量進口時期少數得以在台上映之影片,有其特殊性與時代特色。 .技法流派 .材質 布 .形狀 .尺寸 52x7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906249.jpg
4b99dbd2-d0ff-42fc-a4e3-b748842d6358 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門額 古物 種類:其他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門額 創建年代:清道光5年(1825)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1.本件門額約清道光5年(1825)刻製,原嵌於鳳山縣舊城(本市左營區)西門,舊城西門名為「奠海門」,在日治時期拆除,僅存門額供憑弔,具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 2.左營地區明鄭時期設軍屯,清康熙23年(1684)臺灣入清政府版圖,鳳山縣治設在興隆庄(即左營),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漸具規模。不過清政府因政治考量,不允台灣築城,故鳳山縣一直未築城牆,清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縣署被攻而殘破不堪,清康熙61年(1722)時,知縣劉光泗在興隆庄以土埆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左倚龜山,右連蛇山,並設東西南北四門。清雍正12年(1734)在城牆外加築刺竹三重,清隆25年(1760)又在四座城門側增建砲臺,清道光5年(1825)當時台灣知府方傳穟募款、鳳山知縣杜紹祁督建,鳳山縣舊城改建石城,為台灣首座石城。鳳山縣舊城歷史悠久,現已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故其建築構件亦富含史事淵源。 3.本件門額刻有「西門」二字,字體渾厚優美、刻工細密,具藝術性。 4.本件門額為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僅存遺物,是見證西門歷史的唯一信物,具珍貴、稀有性,且具歷史文化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門額為清代鳳山縣舊城西門僅存遺物,是見證西門歷史的唯一信物。原嵌於鳳山縣舊城(本市左營區)西門,舊城西門名為「奠海門」,在日治時期拆除,僅存門額供憑弔。 .技法流派 陰刻 .材質 石材 .形狀 長方體 .尺寸 長92公分、寬49公分、厚14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03927486.jpg
b3baeda3-f1e1-4969-bc56-f790f4b7e5d5 清代鳳山縣維新里蘇公助立杜絕賣盡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維新里蘇公助立杜絕賣盡契 創建年代:契頭1762年,契尾1765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組2張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地契為台灣開發史重要史料,年代久遠清乾隆27年(1762),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可讀,並附有契尾,整體觀之,採用漢字書法及木刻版印刷,富古樸之美,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地契為台灣開發史重要史料,年代久遠清乾隆27年(1762),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可讀。 .技法流派 紅契(含契頭、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長46公分、寬47.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609766.jpg
93467355-b3f8-4c27-a3a2-67136ed1c232 清代鳳山縣長治里大湖街林崑德立賣杜絕盡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長治里大湖街林崑德立賣杜絕盡契 創建年代:契頭1811年,契尾1827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組2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地契與今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開發史有關,年代久遠清嘉慶16年(1811),字跡清楚可讀,內容載明土地售價為佛銀500大員(佛銀即洋銀),可知當時流通貨幣為佛銀,整體觀之,採用漢字書法及木刻版印刷,富古樸之美,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地契與今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開發史有關,年代久遠清嘉慶16年(1811),字跡清楚可讀。 .技法流派 紅契(含契頭、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長43公分、寬41.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556724.jpg
c034a457-36bf-486b-a6d9-b3615873da12 清代鳳山縣大竹里埤頭街鄭炎立杜絕賣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縣大竹里埤頭街鄭炎立杜絕賣契 創建年代:清乾隆60年(1795)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地契為台灣開發史重要史料,年代久遠乾隆60年(1795),保存良好,字跡清楚可讀,整體觀之,採用漢字書法及木刻版印刷,富古樸之美,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大竹里埤頭街在今鳳山區境內,本件文物內有小破損,為重要史料。 .技法流派 紅契(缺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長46.5公分、寬48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623135.jpg
ba7f64b3-d0d4-4508-b285-ca469283d7a6 清代鳳山新城『郡南第一關』石刻門額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鳳山新城『郡南第一關』石刻門額 創建年代:1837年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一、突顯外北門城防的優先與重要性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對於曹謹在鳳山縣新城的建設留下「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就六門上增建城樓各一,復於四隅築礮臺六座」的記載,所以後世論述鳳山縣新城沿革時,每以道光十八年(1838年)作為曹謹增建城池的年代。 然而,從現存城門及礮臺的門額來看,各門額的落款年代,分述如下: (1)「澄瀾」:道光十七年六月。 (2)「郡南第一關」:道光十七年八月。 (3)「迎恩」:道光十八年一月。 (4)「平成」:道光十八年四月。 (5)「東門」:道光十八年六月。 (6)「訓風」:道光十八年。 (7)「東便門」:道光十九年八月。 現存七件門額,除「東門」因斷裂破損以致署名不全外,其他六件門額皆有題刻曹謹的署名;各門額所題年代應為竣工時間,曹謹係道光十七年(1837年)元月底到職,所以曹謹應在上任後,號召城內各文武官職與仕紳商號,從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後即已展開城門樓及礮臺的建造,各城防前後相繼竣工,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始告一段落。 「郡南第一關」為鳳山縣新城外北門的門額,也是城門中僅存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門額,除具有見證鳳山縣城沿革的歷史意 義外,其建造時間優先於其他城門,突顯外北門城防優先的重要性。 二、彰顯外北門居南路交通要塞的重要性 「郡南第一關」之「郡」乃指臺灣郡城,即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市中心),為清代前期臺灣的行政中心。清代臺灣府城往南的官道係由小南門出,一路行經二贊行溪、大湖(今高雄市湖內區)、阿公店(今高雄市岡山區)、橋仔頭街(今高雄市橋頭區)等處,而進入下陴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的鳳山縣新城。 外北門位於今鳳山區中正路與協和路交叉口,北側數十公尺有護城河環繞,是從郡城往南進入鳳山縣新城的第一個城門關塞;外北門往內有商業活動興盛的外北門街,往外可通臺灣府城及鳳山縣舊城(今高雄市左營區),為郡城與鳳山縣新城間往來的要道,正是南臺灣關塞的重要地理位置。 三、展現官民合建城防的成果 曹謹完成鳳山縣新城門樓與礮臺的建造,地方紳衿與商號的協助功不可沒。外北門門額依據原名題書「郡南第一關」,上款作「道光十七年八月吉」,下款作「鳳山縣曹率衿耆、舖戶同建,職員盧朝宗督○」即是明證;「鳳山縣曹」即曹謹,在臺任職期間勤政愛民,以賢吏留名後世;職員盧朝宗監督負責外北門的建造,平時熱心地方公務,在龍山寺與雙慈亭的修建碑皆可見其捐款助建的紀錄。 從「郡南第一關」的落款,展現執政官員與地方人士通力合作,得以順利完成城防建設。 四、流露文字性文化資產的價值 「郡南第一關」書法尤為雄健,筆力剛勁渾厚,表現書法藝術之美;文辭氣勢磅礡,更襯托本關塞雄峙一方、昂然不可侵犯的風範,深具文字性文化資產的價值。 .法令依據 .介紹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置福建省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與諸羅等三縣。鳳山縣縣治設於興隆庄(今高雄市左營區),其時以「臺灣不建城」的政策而未建城池;及康熙六十年(1721年)平定朱一貴事件,始建土城。 其後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中南部莊大田響應,鳳山縣城被攻破,官民死傷甚多;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事平以後,官民協議移建新城於下陂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為鳳山縣新城。 新縣城初建時,採環植莿竹、編棘為籬的竹城型態。嘉慶九年(1804年)知縣吳兆麟倡建四門,分為六座;大東曰「朝陽」,小東曰「同儀」、亦曰「東便」,西曰「景華」,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門曰「郡南第一關」。道光十七至十九年(1837~1839年)知縣曹謹在六座城門增建門樓,並於鳳山縣城四隅新建六座礮臺(東北隅、西南隅各一,東南隅、西北隅各二)。咸豐四年(1854年)參將曾元福建築土牆,牆外仍植莿竹。光緒十八年(1892年)因土牆傾圮,知縣李淦命眾業戶重修。(以上參閱《鳳山縣采訪冊》〈規制〉篇「城池」項) 日治時期,傳統城池與礮臺的軍事防禦功能漸失,且為配合都市計畫擴建道路,鳳山縣新城陸續遭到拆除的命運,迄今僅保存東便門、平成礮臺、澄瀾礮臺、訓風礮臺等遺蹟,以及「東門」、「迎恩」(現存鳳山曹公祠碑林)與「郡南第一關」(現存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三門額,為清代鳳山縣新城的城池建置及軍事設施留下歷史見證。 .技法流派 陰刻 .材質 花崗岩 .形狀 長方形 .尺寸 112x37x1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01255524.JPG
c71c4f34-ca12-4d68-a402-b5ab2ea50496 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重要古物(中央再指定) 區域:鹽埕區 名稱: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 創建年代:契頭1809年、契尾1902年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 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年代為清嘉慶14年(1809)年1月,紀錄清代漢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土地關係,並反映出清嘉慶年間新港社仍存有母系繼承土地之傳統,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族群及地方文化特色。 以羅馬字母拼寫的平埔族語文書契稱為「新港文書」;臺灣現存「新港文書」數量有限,兼具漢文、新港文及日文3種文字且契頭契尾皆完整者更不多見。 本件地契附有日明治35年(1902)大日本帝國政府契尾,契書同時出現漢文、新港文及日文,甚具稀有性。新港文書提供探討漢原族群關係、土地價格變化、地方開拓發展、土地買賣、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課題之重要研究素材。 而藉由本件新港語契文與漢語契文的比對,也可進行對西拉雅平埔族的語言語彙、文法等之研究。 本件「清代新港社番婦王覽莫等立典契(新港文書)」在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社會經濟學之研究上均具有重要意義,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五、六款指定基準,指定為重要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六十六條。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 .介紹 本件地契附有日明治35年(1902)大日本帝國政府契尾,契書同時出現漢文、新港文及日文,甚具稀有性。新港文書提供探討漢原族群關係、土地價格變化、地方開拓發展、土地買賣、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課題之重要研究素材。 而藉由本件新港語契文與漢語契文的比對,也可進行對西拉雅平埔族的語言語彙、文法等之研究。 .技法流派 紅契(含契頭、契尾) .材質 紙 .形狀 長方形 .尺寸 長73.5公分、寬44.5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539549.jpg
a324c300-21e5-41b9-bfaf-13800489a93f 紅陶虎爺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紅陶虎爺 創建年代:清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紅陶素燒虎爺。整塊陶胚,雕刻完成之後窯燒(窯前雕)。 大眼,眼球凸出,大嘴咧雙前牙,前腿直伸,後腿蹲踞,尾巴順著臀部捲回後腿上,後大腿上刻劃數道象徵毛髮的線紋,樣貌生動。 虎爺崇拜屬於民間動物信仰,虎爺在寺廟中的供奉位置,大都在供桌下;本作品造形極佳,其年代距今已超過百年,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介紹 本件為清代陶製品,採素燒而成。整塊陶胚,雕刻完後再進行窯燒。大眼,眼球凸出,大嘴咧雙前牙,前腿直伸,後腿蹲踞,尾巴順著臀部捲回後腿上,後大腿上刻劃數道象徵毛髮的線紋,樣貌生動。虎爺崇拜屬於民間動物信仰,虎爺在寺廟中的供奉位置,大都在供桌下,民間習俗常見將健康不佳或易吵鬧的小孩子帶到有虎爺的廟裡,在徵得虎爺同意後,認虎爺為「契父」,藉以保佑小孩平安長大。虎爺具兇猛威武之勢,能使各種妖邪退避,故遠在漢代已是鎮墓獸之ㄧ,後來也專變成廟宇中守護之神。台灣大部分廟宇都會供奉虎爺,主要功能是請虎爺保護主神,並驅除瘴役、惡魔,以鎮護廟宇安寧。本件作品造形極佳,其年代距今已超過百年,極具蒐藏價值,非常適合展出。 .技法流派 .材質 陶瓷 .形狀 .尺寸 22x14x11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16862.jpg
4853fe8b-732c-442e-b5a7-e3dc7c557105 客家傳統民居遺構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三民區 名稱:客家傳統民居遺構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同盟二路217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其他 登錄理由:本組文物係舊有建築改建時拆除保存,具有客家民居文化特色,以及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法令依據 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45750332.jpg
e049839b-3936-456c-9a00-1823848200db 明治36年林德官地籍圖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明治36年林德官地籍圖 創建年代:日明治36年(1903)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18張 地址:高雄市 新興區 中正三路34號6、7樓 建造者: 保管單位:新興地政事務所 登錄理由:本地籍圖為明治36年(1903)林德官地籍圖,距今逾百年十分珍貴,縮尺為1200分之1之比例,含正圖9幅、副圖9幅(正、副圖內容不盡相同),調查測繪時間為明治36年(1903)5月,具史料及學術研究價值。 日治時期日人為管理本市公、私之地界,使用測量儀器將實地測量結果,放樣於圖紙上(以鴨嘴筆繪製,今已非常少見),作為管理土地產權之依據,其測量技術極為精密。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介紹 本地籍圖為明治36年(1903年)林德官地籍圖,距今逾百年十分珍貴,縮尺為1200分之1之比例,含正圖9幅、副圖9幅(正、副圖內容不盡相同),調查測繪時間為明治36年5月,具史料及學術研究價值。「林德官」為今苓雅區四大聚落之ㄧ,位在「過田仔」和「五塊厝」的中間,聚落範圍包括苓雅區林德、林榮、林貴、林南、林中、林西、林興、林華、安祥、凱旋、同慶、林圍、林富、普天等里及新興區順昌里。根據鳳山縣治及采訪冊,稱「林竹竿」,屬大竹里,「林德官」地名其實是根據「林竹竿」而來。這個地方原本是一大片荒涼的竹林,後來便依照其諧音取名為「林德官」。清光緒12年(1886年)至光緒18年(1892年)台灣開始清丈土地,完成「簡明總括圖冊」,稱作「林德觀」。直至日治時期「林德官」這個地名才被確定下來。本地籍圖年代久遠,稍有破損情形,民國60年左右曾裱褙過,目前仍在使用中。 .技法流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87x69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54690.jpg
8fd287b2-46f3-4d93-9fba-3a9cb810f92c 我的母親(Depelang)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我的母親(Depelang) 創建年代:不詳(1930-1990)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史博字第0990078901號 公告日期:2010/12/29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潘阿俊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件雕塑品為潘阿俊(1930-1990)之創作,潘阿俊係屏東瑪家鄉排灣族崑山部落貴族階級,因排灣族有嚴謹的階級之分,僅有頭目與貴族家中建築及其用品有裝飾的權利,因此雕刻成為身份象徵之一,可從中探討原住民歷史文化與雕刻間的關聯性。本作品造型寫實立體,但風格樸素簡約,作者精準地抓住母親Depelang的面部特色,如眼窩、顴骨、臉頰、法令紋及嘴唇等,神情與氣質流露無遺,威嚴中不失暖和,含蓄而悠遠,成功展現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細緻的雕刻功力,不僅有「形」的寫實,更細膩地傳達出內心的「情感」,稱得上是原住民雕刻精品,不受西方影響而自成一格,殊為難得,本件木雕作品具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性,與一般偏向工藝性、圖騰性的原住民雕刻有所不同,充分表現作者藝術造詣,有其珍稀性,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作品造型寫實立體,但風格樸素簡約,作者精準地抓住母親Depelang的面部特色,如眼窩、顴骨、臉頰、法令紋及嘴唇等,神情與氣質流露無遺,威嚴中不失暖和,含蓄而悠遠,成功展現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細緻的雕刻功力,不僅有「形」的寫實,更細膩地傳達出內心的「情感」,稱得上是原住民雕刻精品,不受西方影響而自成一格,殊為難得。 .技法流派 雕刻 .材質 樟木 .形狀 長方體 .尺寸 長23.5公分、寬11.5公分、高34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4021410.bmp
8fa96410-f45a-4c51-832d-522557b5ab0b 朱漆彩繪杵歌紋小瓶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朱漆彩繪杵歌紋小瓶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昭和)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為日治時期製作之觀光紀念品,係福州師傅由一塊木頭直接車製小口、廣腹,瓶髹朱漆,並施以台灣原住民杵歌紋飾彩繪,漆色佳、富光澤且細部描繪細緻,頗能呈現台灣風物印象,屬品質極佳的觀光伴手禮,存世數量不多。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為日治時期製作之觀光紀念品,係福州師傅由一塊木頭直接車製小口、廣腹,瓶髹朱漆,並施以台灣原住民杵歌紋飾彩繪,漆色佳、富光澤且細部描繪細緻。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55628.jpg
cac86fac-23a4-4530-b4d6-31b6ce193bff 打狗汛地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重要古物(中央再指定) 區域:鹽埕區 名稱:打狗汛地碑 創建年代:清乾隆39年12月(17751月)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60050581號 公告日期:2007/09/29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一)本碑為清乾隆39年(1774)立,其〈碑記〉內容與打狗歷史有關,具重要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項指定基準。 (二)本碑〈碑記〉與地方志等文獻記載相互佐證,可明白清代設打狗汛防史實,因具史事重要淵源,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項指定基準。 (三)台灣現存示禁碑中,立於城門或陸汛者較多,惟獨此碑立於水汛,有其獨特性與歷史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6項指定基準。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六十六條。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 .介紹 「打狗汛地碑」立於清乾隆39年12月(1775年1月)。碑記內容係「示諭」之用。 清康熙23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置兵十營,分為鎮標三營、臺灣(安平)水師協三營、澎湖水師協二營、臺灣南北路各一營。 營的任務是分守本鎮各地扼要的城邑、關隘等,營之下再分成汛、塘和堆;汛的組織大半由協營分散出來,通常是幾十個或幾百個士兵,由千總、把總帶領駐防汛地。 為防止人民偷渡走私,商漁船隻出入臺灣須至汛防掛驗,但因綠營汛兵管理不善、紀律不佳,常藉故刁難勒索,致船戶不堪其擾,清乾隆39年12月(1775年1月)福建臺灣水師為杜絕此惡劣風氣,遂立石碑為戒。 本碑碑記內容與打狗(高雄)歷史有關,再與地方志等文獻記載相互佐證,呈現清代設打狗汛防之史實,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及地方文化特色。 臺灣現存示禁碑中,立於城門旁或陸汛者較多,而此碑立於水汛,有其獨特性。本件「打狗汛地碑」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六款指定基準,指定為重要古物。 .技法流派 .材質 花崗岩 .形狀 四方體 .尺寸 長101公分、寬65公分、厚11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05144443881.jpg
0fbc35b9-31ab-4d5c-b7ef-1a132865d744 台灣關地界碑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台灣關地界碑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台灣按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最初南部主港口位於台南,高雄為輔助港口,在高雄港設立海關的時間是1864年,兩地皆由台灣關負責徵稅和查緝走私的任務。因為當時清廷受不平等條約束縛,稅務司由外國人掌控,享有領事栽判治外法權,故海關建築外圍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本文物「台灣關地界碑」即是當時所設置。「台灣關地界碑」於87年2月因巷道拓寬工程在本市鼓山區安海街32巷出土,在進行實物勘查(紀錄、拍照)及文獻資料比對後,確認該碑為清代打狗海關遺物,其設置年代為同治8年(西元1869年),迄今已140多年歷史,全台目前僅存三座。目前台灣所能找到的中國海關常關界碑極其稀少,就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台灣歷史之文物而言,誠屬寶貴,目前只見高雄的界址碑出土,具有稀有性。1858-1860年台灣開港對當時台灣外貿之擴張影響甚大,海關設台灣、淡水二關,但台灣關兼轄安平、打狗,淡水關兼轄淡水、雞籠二關,此碑乃台灣關打狗口之界碑,乃為重要史證,且此碑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具有歷史價值與史事淵源。在高雄先後發現了三座「台灣關地界碑」,其一現立於哨船街7號東側,其二,在1996年送到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博物館保存,其三,現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其中由海關博物館所保存之「台灣關地界碑」已於今年8月經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古物,足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之碑應具有同等價值。 .法令依據 1.本文物具歷史意義,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登錄基準。 2.本文物為台灣關打狗口之界碑,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具史事淵源,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登錄基準。 3.本文物全台僅存三座,具有珍貴及稀有性,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5項登錄基準。 4.整體而言,本文物具歷史、文化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50012729.jpg
69ec7b2b-8d75-426a-800e-5ffbe1048c90 木雕彩繪獨木舟形漆煙盒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木雕彩繪獨木舟形漆煙盒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大正)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件蘭嶼船型蓋式煙盒。船身以木材雕製,四周有三角形刻紋為邊框,器身外部中間有三人手牽手線刻填漆彩繪,兩側有圓形太陽彩繪,盒蓋利用天然竹材的半圓型,兩端接合木板製成,器物表面線刻出豬、鹿圖紋後填漆彩繪。 本作品裝飾係台灣原住民生活圖騰,充分表現台灣印象,具時代性、地方性及文化意涵,為當時優良文化創意產品。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件蘭嶼船型蓋式煙盒。船身以木材雕製,四周有三角形刻紋為邊框,器身外部中間有三人手牽手線刻填漆彩繪,兩側有圓形太陽彩繪,盒蓋利用天然竹材的半圓型,兩端接合木板製成,器物表面線刻出豬、鹿圖紋後填漆彩繪。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19x9x9.7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41650.jpg
9cea803d-20c2-40be-bffc-aded634547da 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漆煙具組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漆煙具組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日本人觀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元素,創意設計出生活用具,煙盒採用蘭嶼達悟族圖案,在當時為新穎之設計手法,就民俗學角度來看,與實際生活不符(蘭嶼獨木舟無篷),因此不能算是原住民文物。 但本組煙具十分完整,包括煙盒(含蓋)、煙灰缸、火柴架及托盤,且細部漆藝細緻,堪稱佳作。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日本人觀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元素,創意設計出生活用具,煙盒採用蘭嶼達悟族圖案。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15x22x30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14239.jpg
065fe5d4-3049-49a2-a557-adfd7c3b9533 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手提式漆煙具組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木雕彩繪原住民圖紋手提式漆煙具組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日本人觀察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元素,創意設計出生活用具,煙盒採用蘭嶼達悟族圖案,在當時為新穎之設計手法,但實際上蘭嶼獨木舟並無蓬。本組煙具十分完整,保存狀況良好,包括煙盒(含蓋)、煙灰缸、火柴架及拖盤,且細部漆藝細緻,堪稱佳作。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65條 .介紹 本組作品係台灣日治時期製作之蓬萊塗漆器,代表當時日本人觀察台灣風土民情所得之印象,並將之融入日常用品設計中,本作品呈小櫃型,造型簡潔,圖案包括動物、原住民圖騰、吹口簧琴原住民及仕紳人物等,樸拙中流露出風雅,獨特而具趣味性,觀賞及使用兩相宜。 本組煙具十分完整,含煙灰缸、火柴盒及手提小櫃3物件。 .技法流派 .材質 漆器 .形狀 .尺寸 15x22x30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27062.jpg
e7848fd5-2b4e-47f4-a131-41a111c1c018 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 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苓雅區 名稱: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2 冊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四路61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苓州國小 登錄理由:本名冊係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年代自日明治42年(1909)至日昭和20年(1945)止,歷史悠久,名冊中有前市長陳啟川(該校第六屆畢業生,民國35至42年(1946~1953)曾擔任該校第一任家長會長)及其家族成員(如陳啟峰等)、前議長孫媽諒(該校第十一屆畢業生,民國34年(1945)11月至42年(1953)2月擔任苓洲國校第一任校長)等地方名人之就學紀錄,翔實完整,頗具地方歷史意義與教育史料價值。 本名冊內容除採用毛筆書寫外,亦有用鋼筆書寫者,保存完整。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介紹 本名冊係日治時期苓雅寮公學校畢業生名冊,年代自日明治42年(1909)至日昭和20年(1945)止,歷史悠久,名冊中有前市長陳啟川(該校第六屆畢業生,民國35至42年(1946~1953)曾擔任該校第一任家長會長)及其家族成員(如陳啟峰等)、前議長孫媽諒(該校第十一屆畢業生,民國34年(1945)11月至42年(1953)2月擔任苓洲國校第一任校長)等地方名人之就學紀錄,翔實完整,頗具地方歷史意義與教育史料價值。 本名冊內容除採用毛筆書寫外,亦有用鋼筆書寫者,保存完整。 .技法流派 .材質 紙 .形狀 .尺寸 27x19.5x5公分;27x19.5x3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840572.jpg
397232e8-adc7-4d1e-914e-a613782cff03 五彩戲曲人物瓶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五彩戲曲人物瓶 創建年代:清末民初 公告文號:高市府史博字第0980003064號 公告日期:2009/01/14 數量:1 組2件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不詳 保管單位:高雄歷史博物館 登錄理由:本古物係民間窯作品,清末民初時仿製,頸部藍地冰紋,彩繪五鶴祥雲。 肩部黑釉刻葡萄紋,頸肩交接處貼蟠螭紋;胸部白地冰紋,彩繪作戰場景,騎馬將軍四人,兵卒六人(係取材自三國演義張飛戰馬超場景)。 部帶狀黑釉刻花;足部淺綠釉冰紋,彩繪吉祥花卉;平底。底部留有「成化年製」款。 本古物1組2件一對,相同之紋飾主題,作左右相反之佈局;此作品流行及銷售區域廣,常見國外博物館蒐藏。 具有一定之時代特色、技術及藝術、文化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65條 .介紹 本古物係民間窯作品,清末民初時仿製,頸部藍地冰紋,彩繪五鶴祥雲。 肩部黑釉刻葡萄紋,頸肩交接處貼蟠螭紋;胸部白地冰紋,彩繪作戰場景,騎馬將軍四人,兵卒六人(係取材自三國演義張飛戰馬超場景)。 部帶狀黑釉刻花;足部淺綠釉冰紋,彩繪吉祥花卉;平底。底部留有「成化年製」款。 本古物1組2件一對,相同之紋飾主題,作左右相反之佈局;此作品流行及銷售區域廣,常見國外博物館蒐藏。 .技法流派 .材質 陶瓷 .形狀 .尺寸 22x14x11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702525.jpg
cfa9b86c-c56e-493a-b677-3684f43be142 大龍罐(矸) 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三民區 名稱:大龍罐(矸) 創建年代: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文博字第1000140520號 公告日期:2011/12/20 數量:1 地址:高雄市 三民區 同盟二路217號 建造者: 保管單位:其他 登錄理由:民間稱大茶壺為大龍罐,是民間最普遍的開水壺,陶製品淋有褐釉,為鄉村農耕戶外工作時裝飲用水,型制腹大,底為圈足,向上開口,口小,罐上有提把和出水壺嘴。壺腹左右兩邊以貼花的技法各飾以一條龍形圖案,故俗稱龍罐,後來也有一些不貼龍形的茶壺亦稱為龍罐;為了避免滑落蓋子大都不上釉、使表面粗糙容易抓取,最大的龍罐之腹徑可到一尺。本文物外觀有龍形紋,且上彩精美,相較於一般的龍罐,體積較大,具有珍貴及稀有性。 .法令依據 1.本作品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登錄基準。 2.綜上所述,本件作品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6項登錄基準。 .介紹 .技法流派 .材質 .形狀 .尺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727145116072.jpg
44700661-0724-4e95-a58d-ae207c6468d4 一腳擎天 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指定/登錄別:一般古物(地方登錄) 區域:鹽埕區 名稱:一腳擎天 創建年代:不詳(1941-2006) 公告文號:高市府四維史博字第0990078901號 公告日期:2010/12/29 數量:1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建造者:阿拉斯漢名杜文喜 保管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登錄理由:本件雕塑品為阿拉斯(Alas)之創作,阿拉斯漢名杜文喜(1941-2006),係魯凱族素人藝術家,生於屏東縣霧台鄉,屬魯凱族貴族階級(頭目),常年在海拔一千公尺的霧台鄉阿禮部落默默創作,創作題材廣泛,不受媒材限制,以木雕、石雕、繪畫為主,也沒有受到當代國際文化潮流的啟迪,魯凱族慣用的題材、色彩和圖騰,亦能融入其作品中,駕輕就熟地作完美呈現。 本件作品以「腳」為題材,腳底向上高舉的姿態,給予「腳」正面讚揚之意。作者運用石材本身自然色澤變化與紋路,表現了腳底歷經風霜的痕跡,感覺上極為自然,下方還另有裝飾性的小台座(以石膏灌模而成),整件作品雖小巧可愛卻顯得氣勢磅礡。 阿拉斯樸拙動人的藝術造詣讓人驚嘆,日本策展人長谷川祐子邀他參加2001年伊斯坦堡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藝術特別獎,肯定其藝術創作蘊涵人類共通性;本作品因深具原住民文化特色及重要藝術價值,符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所列登錄基準,經本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登錄公告為本市一般古物。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介紹 作者運用石材本身自然色澤變化與紋路,表現了腳底歷經風霜的痕跡,感覺上極為自然,下方還另有裝飾性的小台座(以石膏灌模而成),整件作品雖小巧可愛卻顯得氣勢磅礡。 阿拉斯樸拙動人的藝術造詣讓人驚嘆,日本策展人長谷川祐子邀他參加2001年伊斯坦堡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藝術特別獎,肯定其藝術創作蘊涵人類共通性。 .技法流派 雕塑 .材質 石材(石膏) .形狀 .尺寸 6.5x11.510公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4010989.bmp
9f35eccc-1375-4abf-a225-269a93ba5f1e 瀰濃東門樓 古蹟 種類:城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瀰濃東門樓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1755)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東門街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738.83平方公尺;美濃區東門段417-1、417-2、745、746等地號。 高雄市美濃區東門街(東門橋旁)。 指定理由:本建築可顯現客家族群於山區開墾之艱難,是客家居民之重要記憶。 .歷史沿革 瀰濃庄東門樓位於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上,門樓緊依著美濃溪,水與門樓構成衛護昔日瀰濃庄聚落東側的防禦工事。東門樓具體創建年代已經難以考察,相傳是瀰濃庄民於乾隆20年(1755)間將村落既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日治初期(1895~),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砲火中,直至昭和12年(1937)間才由鍾春發等鄉紳、耆老發起重建為樓高二層、鋼骨水泥的現在形式。太平洋戰爭時(1941〜1945),上層增設小屋並掛大鐘以為防空警報。民國39年(1950)間,當地居民拆除小屋與大鐘,仿傳統城樓形式而重修為今日的樣貌。門樓正面高懸「大啟文明」的橫額,乃是模擬再現出身瀰濃庄的黃驤雲於道光9年(1829)高中進士而在門樓的題字。民國89年(2000)5月,獲指定為古蹟加以保存。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東門樓創建舊貌已無可考,惟從日治時期老照片可以得知,昭和12年(1937)改建後的東門樓為三層之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構造,各層樓版面積逐次縮小,二、三樓週邊並設圍欄。 經與老照片對照得知,日治時期的主要結構體大部分獲得保留,目前一樓仍維持日治舊觀,而民國39年的修建工程係以二樓以上的改造為主,將第三層鐘樓及周邊圍欄拆除,第二層平屋頂仍保留主體,上方再疊放歇山頂,二側共增設四根圓柱,形成今日所見之傳統門樓意象。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93279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7341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9329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93302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734267.jpg
a6b8a2ff-6b7b-49b2-9b7a-663666dbdff3 瀰濃庄敬字亭 古蹟 種類:敬字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瀰濃庄敬字亭 創建年代:清乾隆44年(1779)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80)內民字第921648號 公告日期:1991/05/24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與永安路口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95.06平方公尺;美濃區美濃段1181-2、1181-4等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日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瀰濃庄敬字亭相傳創建於乾隆中葉(1779年左右),是由瀰濃庄子弟梁啟旺集資建造,以倡導敬惜字紙的文化,充分體現傳統常民生活和信仰的淳厚與質樸。後曾於嘉慶與光緒年間重修過。日本治臺初期(1895)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炮火中。隔年(1896),時任右堆總理的曾榮祥發起重建,整體造型是以紅磚疊砌的六邊立面撐起盔形的亭頂,式樣特殊更是滿滿的古樸優雅。所在地周邊原本是田連阡陌的水田,不遠處就是蒼翠的雙峰山。山、水田和敬字亭彩繪出一幅客家人晴耕雨讀的詩意。只是,隨著時代變遷,敬字亭及其周圍土地被縣政府畫為都市計畫道路預定地,在開闢永安路與中山路的過程險遭拆除。所幸,歷經二年多的爭執、討論,民國80年(1991)5月獲內政部指定為古蹟,民國86年(1997)加以整修而成為今日的樣貌。民國100年(2011)並進行彩繪及剪粘等修補。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砂漿、磚材 .建築風格 敬字亭為磚造中空六邊形三層磚塔,由燕尾磚疊砌而成,亭身依疊澀收分而逐漸內縮,底部亭座僅背面有進風口,第二層亭身正面有一栱形爐口,為焚化字紙之用。亭身壁堵施以彩繪之花瓣狀剪黏,亭頂淺雕如意圖案。亭身內部均由卵石逐漸堆砌成中空之窯栱形,以灰漿膠結,其上留有通風口連接至亭頂之葫蘆頂,作為出風口。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2373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2558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8375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8376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51016164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0237258.jpg
2e24e31e-6ab1-441c-a66d-f6e6c48cd09e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 古蹟 種類:伯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 創建年代:清乾隆元年(1736)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濔濃庄953-1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巫思賢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974.58平方公尺;美濃區瀰濃段953-1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在閩南民間俗稱土地公伯的「土地公祠」,造型質樸小巧,內供奉一尊白髮飄飄,手持龍頭拐杖,面露笑容的土地公神像。 而美濃的土地伯公祠,造型獨特,採用一般人建造風水(墳墓)的造型;不同處是僅在碑石上刻有「里社真官伯公」的字樣,加上香爐、供桌與祠坪而已,規模比閩式的土地公祠更質樸。美濃的土地伯公祠數量之多,幾乎是庄頭一座、庄尾一座。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相傳建於乾隆元年(1736)以後不久,是美濃地區開庄之伯公信仰所在。民國87年(1998)獲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平日供民眾拜祀,祈求護佑;由附近居民妥為維護中。 .建築材料 磚石造 .建築風格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具有完整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伯公壇以碑石「里社真官神位」為核心,碑額有菊花紋飾之圖案,旁設左右翼版,皆以砂岩雕字,翼版對聯:「承天資化育,配地福無疆」。後方為八角塔型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明堂、二堂及三堂兜池。前堂往外兩側縱橫曲手,堂池兩側有獅座一對,最為獨特,另天公爐居中位於前方圍塑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7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77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85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9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289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242579.jpg
4da3df46-7b7a-44bf-aad2-6d437ad50f1b 舊鼓山國小 古蹟 種類:學校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舊鼓山國小 創建年代:日大正元年(1912)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新山里文中路7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9,231平方公尺; 旗山區旗山段299-1、299-22、299-23、299-24、299-58等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舊鼓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小學校是專供通日語的學童(幾乎為日籍學童)就讀,學習科目與日本本土一般的尋常小學校完全相同。臺灣推行小學校教育體制始於明治31年(1898)7月28日臺灣總督府所頒佈「小學校令」,當時僅於樞要地區如基隆、臺北、臺南、新竹等地設立,蕃薯藔街地處沿山邊陲,小學校的籌設較晚,然而也勢必有一過渡階段。 明治36年(1903)12月1日,蕃薯藔街日本住民集體向蕃薯藔公學校訴請屆齡子弟得以就學,在尚未設置小學校的前提下,這些日本內地人子弟順利進入蕃薯藔公學校就讀,並與臺灣學童混合授課。明治39年(1906)5月臺灣總督府要求內臺子弟應分流教學,同年6月1日起蕃薯藔公學校內另設內地人子弟的教授所,在同一學校內實施內臺學童分開授課。為了改善內臺學童授課的問題,明治42年(1909)4月另設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但是,校舍仍暫以蕃薯藔公學校充用。大正元年(1912)6月,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新校舍正式落成,隨即遷出,蕃薯藔公學校成為純然臺灣人子弟學校,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則為日籍子弟的學校。 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校園由講堂(大禮堂)、辦公廳及北棟教室所構成,並由廊道串連合為一氣,整體建築也較為講究。一入校門,正面就是大禮堂,入口門廊有造型優雅的三連拱及圓拱窗,屋頂尖端為木造的交叉山牆,辦公廳正面線條簡潔、連續窗楣延續至入口做一轉折之承接,其高度恰當,與禮堂之配置合宜。北棟教室一樓為平拱廊,二樓為圓拱廊,比例優美,尺度親切,為日治時期學校建築之佳作。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鼓山國民小學,首任校長陳春風。民國90年(2001)間鼓山國小遷移至新校區,日治以來的舊建築如禮堂、辦公廳及北棟教室被指定為古蹟。這些建築與空間,文化局透過空間修復工程、景觀改善工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委託管理維護等,結合「藝文生活」、「公益服務」、「終身學習」的概念賦予新的使用方式,並重定名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期使舊建築再現新生命。 .文資現況 目前仍在使用,現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供廣大民眾休憩及活動、舉辦藝文展覽等使用。 .建築材料 磚承重結構及木造交叉山牆 .建築風格 擬洋風式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703597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704006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8485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84870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84884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9487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39499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149665.JPG
782cdecf-f3d0-484e-9a83-76342f5663ae 龍肚鍾富郎派下夥房、伯公及菸樓 古蹟 種類:祠堂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龍肚鍾富郎派下夥房、伯公及菸樓 創建年代:大正元年(1912)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90277916號 公告日期:2010/12/02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獅山街1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代表人鍾永豐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872平方公尺;美濃龍肚段3803、3804、3805等20筆地號。 指定理由:1.就其興建歷史及當時代營建技術所呈現之材料與工法來看,其足以做為大崎下「夥房屋」加上菸樓之典型,而更特殊者乃其家族自己設置「伯公」 2.具歷史文化價值。 3.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化胎呈現傳統客家特色之空間層次。 4.卵石疊砌伯公仍保存原有歷史形貌。 5.菸樓為傳統地方產業之證物,具保存價值。 .歷史沿革 鍾富郎派下夥房是由鍾富郎、鍾月清兩兄弟建基。早年二兄弟一貧如洗來到龍肚大崎下拓墾,當時大崎下仍為荖濃溪旁氾濫的不毛之地,兩兄弟胼手胝足,才有完善的農田,進而自建夥房。 鍾家夥房於大正元年(1912)動工興建,隔年(1913)竣工。鍾富郎曾自學風水堪輿,夥房格局與風水信仰有密切關係。夥房座北朝南呈「二堂三橫」格局,乃是為大崎下「夥房屋」的典型代表,其中軸線從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而化胎,空間層次分明並隱含倫理位序,具體呈現傳統客家建築之特色。1970年代,年方28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後來擔任東亞研究所長的孔邁隆(Myron Cohen)即以鍾屋為田野基地,進行著名的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論文的研究。後來,孔邁隆博士獲頒美濃榮譽鎮民時,曾在頒授儀式上以客家話表示:「美濃龍肚大崎下是他的學術故鄉」。 鍾屋最具特殊者乃是位於夥房旁的伯公壇。伯公壇是由鍾氏家族自行設置的土地信仰,具體呈現人與土地的綿密關係,難得一見。伯公壇先以卵石疊砌三階的壯厚基礎,形式優美、別緻,而主壇也是以卵石疊砌而成「墓塚式」伯公,目前仍完整保存其原有的樣貌。伯公壇兩側種植兩棵龍眼樹,以龍眼產量繁多而取其「多子多孫」的寓意,並且是伴隨鍾氏族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昭和13年(1938)以後,美濃地區開始發展菸葉產業,鍾家兄弟也投入菸葉種植和加工,先在伯公下旁蓋烤菸工寮,後於民國44、45年(1955、1956)間在外橫屋蓋一座大阪式菸樓,在新式電力烤菸機問世後,將原本的菸樓拆除,改為新式菸樓。總之,菸葉產業全盛時期,鍾屋伙房旁共有三座菸樓同時運作。然好景不常,自從公賣局取消菸葉收購價格制度,復以人口老化、凋零,鍾家無人再種植菸葉,菸樓成為閒置空間。 民國87年(1998)客家創作歌手林生祥在鍾永豐、鍾秀梅的支持下,將鍾家菸樓改為「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錄製了《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二張專輯,融合了菸樓泥磚的樂音獲得了金曲獎肯定的殊榮,鍾家菸樓的再利用對客家新民謠運動及美濃愛鄉社會運動(反水庫運動)是有其一定的貢獻。民國87年(1998)鍾志宏則將老菸樓與陶藝結合,創立「菸樓陶藝」,將老菸樓的內部陳設與自己創作作結合,使菸樓轉身一變成為觀光、休憩景點。民國99年(2010)3月4日一場規模6.4的大地震震倒了部分菸樓。99年(2010)12月菸樓和夥房、伯公壇指定為古蹟。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建物座北朝南,以當時營建技術所呈現之材料與工法來看,為大崎下「夥房屋」加上菸樓之典型,夥房的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化胎呈現傳統客家特色之空間層次。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0534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3530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45321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5534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70228596.JPG
09ce33a7-d466-4fa5-889a-364fee02cd3f 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 古蹟 種類:伯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 創建年代:清乾隆2年(1737)以後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龍肚里中華路文昌宮後方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曾啟昌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285平方公尺;美濃區龍肚段4252號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伯公即為客家人的土地公,同時也是客家人拓墾土地的強烈象徵。美濃區的伯公,又稱「伯公壇」,不僅造型獨特,數量密度也是全臺之冠,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即為重要代表之一。 相傳乾隆2年(1737),鎮平人涂百清等率二十餘人開拓龍肚庄,若以土地拓墾的象徵意義來推斷,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應該是在此之後不久興建。整體而言,龍肚里社真官伯公具備完整的形制,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碑題「龍庄水口里社真官香位」,額飾太極圖案,後方為三層八角型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明堂、二堂及三堂兜池。供桌置於前堂,金爐立於三堂左側,正前方矮牆中央則安設天公爐。前堂往外兩側縱橫三段曲手,名柱上石筆、石印並列左右。民國97年(1998)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平日供民眾拜祀,祈求護佑。 .建築材料 磚石造 .建築風格 龍肚里社真官伯公具有完整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伯公壇以碑石「龍庄水口里社真官香座」為核心,額飾太極圖案,後方為三層八角塔型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明堂、二堂及三堂兜池。供桌至於前堂,金爐立於三堂左側,正前方矮牆中央則安設天公爐。前堂往外兩側縱橫三段曲手,名柱上石筆、石印並列左右。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60682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54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6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6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4108761.jpg
48b1dd49-466c-45c4-8c87-1a9860cdb1ac 橋仔頭糖廠 古蹟 種類:產業設施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橋頭區 名稱:橋仔頭糖廠 創建年代:日明治34年(1901)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0970023675號 公告日期:2008/03/03 地址:高雄市橋頭區糖廠路2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區處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25,245 平方公尺;橋頭區橋子頭段1012-1地號等208筆土地。 指定理由:特殊價值 1.可呈現長時間人類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明證,並且仍保有完整性。 2.具有獨特的或傳統的土地利用型態。 3.具有獨特的傳統社會機構組織,如當地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4.具有提供環境服務的價值(例如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集水區保護等)。 5.能夠提供與地方社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相協調的公眾娛樂和旅遊機會。 6.適合學術研究。 7.具教育的重要性。 .歷史沿革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隔年(1902)1月15日正式運轉,可謂開啟臺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整座製糖工廠從明治33年(1900)底勘查、擇址,歷經初建(1901〜1904)、擴建(1905〜1911)、完備(1911〜1945)等三個階段。目前古蹟指定範圍大體是初建階段所劃定的廠區空間,而後階段性局部變更並細緻化,其機能包括生產、運輸、事務、居住與信仰等。其中,工廠與鐵道構成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核心,象徵臺灣邁入產業現代化的新紀元。而在工廠東南側不遠處,宿舍群與重役室等以聖觀音像為中心,構成事務運作與初階段員工日常生活的空間場域。特殊的是,這些建築物充滿防衛性的工事,透露當年建廠的緊張氛圍,這也使得整座基地呈現封閉性,而成為日本企業的移民村。 第二、三階段的擴建偏重生活休閒與住民信仰的空間機能。首先興建大批宿舍群和休閒設施,將員工的生活空間移轉、集中;其次,昭和6年(1931)在生產與生活兩大空間的交接地帶興建神社,以取代聖觀音信仰。總之,整體廠區於1930年代末完備化,至此,初建階段的廠區統籌做為生產與事務的空間機能,而新建的宿舍群、休閒設備和神社則為員工生活的空間。不過,後二階段所增建的建築與空間,多數並不在古蹟指定範圍內,近幾年相繼被拆除或改建。 二戰後初期,糖廠整體空間大體維持日治時期的空間格局,其中有二座工廠被炸毀,維修過程將工廠適度地加以整併調整。1960年代有較多的營建工程,不過多是附屬建築,神社也被改建為今日的中山堂。1970年以後,在國際糖價低迷的衝擊下,整個廠區的空間營造幾乎停止了。 .文資現況 目前糖業文化園區現地博物館、五分車系統及部分景觀設施。將來可作為展示糖業文化的設施,以及戶外活動的開放空間,兼具教育以及育樂的功能。捷運站及廣場也於捷運通車後,預計為糖業文化園區帶來眾多遊客。 .建築材料 磚造、木構造建築為主 .建築風格 橋仔頭糖廠行政中心為陽台殖民樣式,是台灣接受外來建築文化重要的指標,而廠房部份保存仍保存日治時期工廠遺跡,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其餘如社區宿舍、公園、神社遺跡、貯水塔、觀音像等整體產業設施形制保存良好。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13284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3324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6090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09363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09374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6339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6103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6114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43339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9338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833348.JPG
c6980946-9be8-4024-91c0-559d3f5ddbce 鳳儀書院(正進行修復中) 古蹟 種類:書院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儀書院(正進行修復中) 創建年代:清嘉慶19年(1814)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鳳崗里鳳明街62號 建造者:鳳山候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4,386平方公尺;鳳山區鳳岡里鳳山段縣口小段13-04等97筆。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書院是近代國民教育普及之前的主要教育機構之一,對於開啟民智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台灣被納入清政府版圖之後,在歷任治台官員的主導與獎勵之下,逐漸將書院在台推展開來,這對於台灣文風有著重要的貢獻。 清代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是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康熙49年(1710)由知縣宋永清興建,屬義學性質。雍正4年(1726),知縣蕭震遷移至城內重建,始成書院規模。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引發莊大田等攻毀舊城,屏山書院也在此次動亂終毀於一旦。乾隆53年(1788)間,欽差大臣福康安鑒於舊城殘破不堪,奏准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此後,新城在地方政府和士紳的建設下,取代舊城而為政經和文教中心。鳳儀書院即為文教中心的具體象徵。 嘉慶19年(1814)吳性誠攝理鳳山知縣,鑒於縣治遷移至新城之後,卻遲遲未有文教組織,為了提振文風,乃向地方士紳倡建書院。候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率先呼應,並獲得奮社的大力支持,總之,在地方官員與紳民共同籌得資金之下,由張廷欽負責整體的興建工程。書院落成時,奮社將歷年累積資產約四千餘元,捐充書院的膏火。緣此歷史背景,鳳儀書院初期的建築格局,前有講堂為主要授課空間,兩廂設學舍三,其中備有書桌供生童讀書,亦為歲、科童試所在;後有廳事,是為行政中心。除此之外,為感念奮社捐資,乃將文昌與奎星、倉聖等神位,一同合祀,並造敬字亭於講堂之左側。後來,幾任知縣和經理的士紳曾階段性擴建,至光緒20年(1894)間,鳳儀書院的規模共屋三十七間,正中廳事三間、左右官廳房各二間、兩廊學舍十二間、講堂三間、頭門五間、義倉九間、聖蹟庫一間,乃全台規模最大的書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大力推廣新式教育體制,書院因而日漸沒落,屋舍逐年殘破。戰後,屋舍相繼被租佔戶所用,書院格局嚴重受破壞。民國74年(1985)11月13日指定為三級古蹟,而在高雄市政府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辦理佔住戶遷移,並於民國96年(2007)年發包整修,目前(2012)尚在進行中。 .文資現況 修復中 .建築材料 承重牆與大木架構並用 .建築風格 目前尚存照壁、頭門、講堂、廳室、左右學舍及試院,建築形式為清嘉慶年間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2002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0018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1017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7024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3105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3106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5312814.JPG
a9c01648-c06f-4afe-823d-a38e866fdb3f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左營區 名稱: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創建年代:清康熙 43年(1704)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7號(舊城國民小學內) 建造者:鳳山知縣宋永清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舊城國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500平方公尺;左營區左南段1,480地號。 指定理由:崇聖祠雖僅為孔子廟的一小部分,但卻是儒家禮教文化及學制延伸至本市之濫觴,使其成為僅次於臺南孔子廟、具完備學宮體制的孔子廟。 崇聖祠屋架使用簡樸大方的三通五瓜式,柱礎尚存較古老的珠形,這些特色均為清康熙年間的風格,另有清遺石碑極具文獻價值。 .歷史沿革 鳳山縣舊城北門外文廟為首任知縣楊芳聲所建,前眺鳳山,左倚半屏山,右輔龜山及打鼓山,廟前蓮池潭則為天然泮池,形成天然的人文勝地。後因風雨損壞,知縣宋永清於清康熙43年(1704)重建,大成殿在前,啟聖祠在後,兩廡、櫺星門畢備。後經幾度修葺,廟貌日漸不佳,乾隆17年(1752)知縣吳士元再次重建,中為大成殿,後殿為崇聖祠,東西廡,前為大成門、櫺星門,兩旁為義路、禮門坊,並建明倫堂、名宦祠於左側,建鄉賢祠於右側。至此,整體文廟大備。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乾隆53年(1788)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政經和文教中心逐漸移轉到新城。嘉慶19年(1814)新城內的鳳儀書院開始興建,書院取代文廟而為鳳山縣的文教中心,文廟的實質重要性降低。直至清光緒3年(1877),知縣孫繼祖始再行募款修建,大抵維持廟貌。日本治臺以後,新式教育逐漸取代傳統科舉,文廟缺乏維護且歲久傾圮。明治33年(1900)2月文廟被改建為舊城公學校,即今日舊城國民小學。創校初期,學生在崇聖祠上課,其他建物有的被拆,有的被改建為教室,後來僅存崇聖祠。崇聖祠於民國72年(1983)5月整修後,被列為市定古蹟,並將散置附近的11方石碑,立於祠後而為碑林,永久保存。 崇聖祠原稱啟聖祠,主祀孔子父親叔梁紇。雍正元年(1723),清政府追封孔子五代王爵並入祀,更名崇聖祠,其雖僅為文廟的一小部分,但卻是傳統漢人禮教文化及學制之象徵。 .文資現況 經修復後,目前狀況良好,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木造柱樑祠廟 .建築風格 崇聖祠屋架使用簡樸大方的三通五瓜式,柱礎尚存較古老的珠形,這些特色均為清康熙年間的風格,彌足珍貴。 為了保存這座僅存的建築物,民國72年(1983)、99年(2010)曾經整修,並將散置附近的十方石碑收集起來,重新整理於祠後成為碑林,石碑中包括「奉旨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31372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3138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41350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4138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14139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936925.JPG
b21fe5bf-91d4-49d3-8489-972ed855a1dd 鳳山龍山寺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國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山龍山寺 創建年代:清乾隆初年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內民字第365545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和德里中山路7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鳳山區龍山寺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769平方公尺; 鳳山區草店尾小段263,263-1,266,268,270,270-10,270-11,270-12等8筆地號土地。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1998年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鳳山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初年,約於乾隆29年(1764)間已有基本的規模,惟初建時的格局、式樣已無法考究。創建緣起於一個有關觀音菩薩香火的傳說,相傳有一位來自大陸的福建人,隨身攜帶觀音菩薩香火,路過本地古井汲水止渴,乃將香火掛於井旁石榴樹上,離開時卻忘了帶走。後來這個香火每夜發光,鄉人認為菩薩顯靈,乃將石榴樹砍下雕成觀音佛像,建寺奉祀,即為龍山寺。乾隆年之後至少歷經五次修建,大體仍保有古樸的格局和樣貌,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文資現況 已完成修復。 .建築材料 磚石及大木結構 .建築風格 古蹟本體為三川殿、拜殿、正殿,有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11826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1183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2180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2188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27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2191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42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535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618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4547194.JPG
c400ccb1-4f44-41d8-915a-667f3af42fa6 鳳山縣舊城 古蹟 種類:城郭 指定別:國定 區域:左營區 名稱:鳳山縣舊城 創建年代:清康熙61年間 (1722)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 建造者:鳳山知縣劉洸泗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左營興隆段150、158-1、161、162、756、801-1、808-1、807-2、811地號、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西門城牆遺構。 本國定古蹟包含上述範圍,地圖定位為北門(拱辰門)。 指定理由:舊城的城壁材料使用硓咕石及三合土,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北門外牆上有神荼及鬱壘浮塑彩繪像,於民國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廟,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為臺灣古城中較為特殊者。 .歷史沿革 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改建的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年(1722)間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康熙60年(1721)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隔年(1722),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並且在不違背清政府不築城政策之下,而興築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伊能嘉矩認為是由南路營參將陳倫炯設計修築。雍正12年(1734),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乾隆25年(1760),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至此,第一階段的鳳山縣城已完備。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進攻新城,知縣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發現,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於是,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而堅固的舊城卻快速沒落蕭條。不過,也因如此,舊城卻在日治時期以後,意外且較為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明治33年(1900)臺南至打狗間鐵路完工通車,舊城驛(今左營車站)同年12月29日開始營運,從舊城驛經舊城北邊城牆而通往左營的道路被開發出來,逐漸影響北邊鄰接蓮池潭的城牆。大正10年(1921)開闢高楠公路(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不過,影響舊城最大者,莫過於昭和12年(1937)以後,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社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戰後,勝利路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至此,舊城遺址大體而為今日的樣貌。 .文資現況 古蹟本體於民國78年(1989)開始修復,80年(1991)完工,為一開放性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 .建築材料 石灰、垣面馬道鋪甓磚,箭孔及雉堞悉為磚造。 .建築風格 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約於1930年代倒塌。城門樓柱位布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雉堞以下出疊澀,火庫作凹入混線,並施彩繪。 四角以泥塑作圭腳,造型簡要。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屬泥塑加彩作法,為少見之孤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南門曾於民國58年(1969)整修,四隅加鋼筋混凝土柱,城樓新築。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西元1930年代倒塌。 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38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0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3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2622141444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6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71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47258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199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0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1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5204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7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8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19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9110927521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27026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28021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7027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1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2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802370.JPG
dbcd9648-8f4f-4b39-a372-2571aa255164 鳳山縣城殘蹟 古蹟 種類:城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鳳山縣城殘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18年(183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77)內民字第564863號 公告日期:1988/02/26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 建造者:曹謹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東便門及東福橋(鳳山區鳳山段火房口小段273-13等)、訓風砲臺(鳳山段草店尾小段270-9等)、平成砲臺(鳳山段縣口小段2-5等)、澄瀾砲臺(鳳山段大老衙小段157等地號)。 範圍包括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鳯山區中山路5巷內(訓風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平成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 (澄瀾砲台)。 因本古蹟範圍不侷限於單點,本地圖定位為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興隆莊舊城(今左營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鑑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乃於嘉慶9年(1804)督促兵、民,興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門。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 道光17年(1837)正月,曹謹奉命擔任鳳山縣知縣,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興築工程,是為曹公圳。隔年(1838),曹謹在六座城門上增建城樓,復於四隅築建礮臺六座,並外濬環城濠塹再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為護城河,使得新城的防禦能力大大提昇。在曹謹積極的建設下,新城更為堅固,民生社會也更為穩定。因此,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自此之後,僅咸豐4年(1854)參將曾元福修建土牆,使新城更為完善。 日治初期鳳山新城仍是地方重鎮,不過位於西邊的打狗港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通往打狗地區的道路日益重要。明治36年(1903),為了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道路而拆毀西門。明治40年(1907)間,南部鐵道系統從打狗向東延長至九曲堂,鳳山也設置停車場,隨之新道路的需求而局部拆毀北面的土牆和刺竹圍籬,總之,都市發展趨勢日益衝擊既有的縣城樣貌。昭和3年(1928),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將清代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並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至此,清代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包括:東便門(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訓風砲台(中山路旁)、澄瀾砲台(立志街旁)等。而東便門門外的東福橋因民國90年(2001)潭美颱風來襲倒塌,目前二座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文資現況 今鳳山新城所存的遺蹟,只餘東便門,及其門外的四孔三墩東福橋,而曹謹於道光年間所建之六座砲臺,今僅存「訓風」、「平成」、「澄瀾」三座。 .建築材料 磚,咾咕石,夯土 .建築風格 鳳山縣城原設有六座砲臺,東北隅及西南隅各一,東南隅及西北隅各二,今僅存東南隅的訓風砲臺,西北隅的澄瀾砲臺與平成砲臺三座,此三座砲臺皆設在城牆轉角或轉彎處,形勢險要,又這三座砲臺形制皆異,推測係因地制宜,相度形勢所建。依次為弧形、八角形及長方形。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9513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9515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201750557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88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0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13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22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393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2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3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4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1025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157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50159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20175055978.jpg
d64d9bd7-b579-4199-8fcd-1790870a3150 旗後燈塔 古蹟 種類:燈塔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燈塔 創建年代:清光緒9年(1883)、日大正5-7年(1916-191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下巷34號 建造者:清打狗海關、日治時期海關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財政部關稅總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8.93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1,224地號。 指定理由:由於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旗後燈塔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西式建築舊觀,它從日大正7年(1918)以來無間斷地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具有保存價值。 .歷史沿革 咸豐10年(1860)《北京條約》簽訂後,打狗於同治2年(1863)正式開港,商船往來日繁,而導航設施需求日益迫切,至光緒9年(1883)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內設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10浬,以維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可惜現今已不復存在,徒留基座於今燈塔北邊。 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於大正5年(1916)著手重建燈塔,大正7年(1918)完工成現有之燈塔。燈塔底層為西式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設三等電燈,見距約20.5浬,並有24小時電報發報系統。因燈具不斷更新,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為85萬支燭光。 目前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由於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建築舊觀,它從大正7年(1918)以來無間斷的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 .文資現況 古蹟由關稅總局高雄關稅局使用管理維護,並定時對外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方形磚塔 .建築風格 燈塔底層為西式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07029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50281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50290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5029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95587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95596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956058.JPG
0cf33b4c-91f4-47ca-af9c-547cd2bef4d1 旗後砲台 古蹟 種類:關塞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砲台 創建年代:清光緒元年 (1875)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 建造者:唐定奎、王福祿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367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1231、1231-19、1150-2、1147-1地號(旗津區旗後山頂)。 指定理由: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旗後砲臺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 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 .歷史沿革 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砲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現已埋入土堆,次高為「旗後砲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砲臺,三個砲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 旗後建砲臺之紀錄,最早見於康熙59年(1720)之《鳳山縣志》:「旗後汛:砲臺一大座、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 「旗後砲臺」為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1875)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臺,於次年完工。 「旗後砲臺」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光緒21年(1895)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臺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砲臺」成為斷垣殘壁。 1945年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民國74年(1985),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年(1991)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年(1995)1月1日開放參觀。 註:旗後砲臺門額說明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1895)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1991)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大正4年(1915)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臺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昭和2年(1927)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上述說法併述於此供參。 .文資現況 目前情況良好並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旗後砲臺所用的紅磚來自廈門,鐵水泥(塞門德土)購自歐洲,其他材料如木梁柱及石灰,可能來自福建或打狗當地。 .建築風格 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朝已用大砲,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 砲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砲臺之主要牆垣由三合土築成,依南北分成三區: 北區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 主要入口朝東略偏南,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大門上有額,題「□□天南」。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南區為砲臺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布置,下面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大砲之布置以西牆一尊,旁有弧形屋頂小室一間,南牆配砲二尊,旁亦有囤頂小室,東牆配砲一尊。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882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89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0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14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7192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34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4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5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6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8188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298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299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19301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39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40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42034172.jpg
d0f62c1f-1452-421b-a394-f5bdb234d998 旗後天后宮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旗後天后宮 創建年代:日昭和10年間 (1935)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建造者:漁民徐阿華等籌建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旗後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為537平方公尺;旗津區旗港段26、32、33、139、140、141、142、143-2地號。 指定理由:為高雄地區最早的天后宮,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 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牆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 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 .歷史沿革 旗後天后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創建於明鄭永曆27年(1673)。當時有漁民徐阿華,因遇颱風漂至旗後,見此地為捕魚、定居的好地方,乃回鄉邀集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並隨身迎奉湄洲媽祖來臺,而四處捐緣建祀媽祖宮以為守護神。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為清政府攻下台灣時,因畏懼功高震主,將自己的功勞全歸媽祖所有,並建議清政府褒封媽祖,後於清乾隆2年(1737)加封媽祖為「天后」,旗後媽祖宮亦隨之更名旗後天后宮,民國35年(1946)才又改稱旗津天后宮沿用迄今。 而清康熙30年(1691)旗後人口日漸稠密,徐阿華等因恐廟產被奸貪之徒侵占,乃邀洪、王、蔡、李、白、潘六姓頭人丈界廟地,並合立開墾字乙張以杜絕爭端,從此,旗後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開來,成為高雄市最早的商業中心。 18世紀(清乾隆年間)庄民鳩資重建,將茅竹改建為石材廟體,清光緒13年(1887)洋商張怡記等又號召重修。日昭和元年(1926)信徒蔡吉六發起重建,而民國37年(1948)蔡文賓等信徒以保存古樸面貌為整修重點,籌款重建為現今廟宇。 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牆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廟側天井有口清光緒12年(1886)所鑄的鐘,及清光緒18年(1892)的木楹聯一對:「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左護室內更供有一艘王爺船,處處顯露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 .文資現況 該廟主祀天上聖母,目前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天后宮為漁民守護廟,平日供民眾參觀膜拜。 .建築材料 木造柱梁祠廟 .建築風格 本建築為工字型的傳統平面,即「兩殿夾拜亭,左右帶護龍」之配置,是官衙建築的典型形態。 天后宮建築群可分為「三川殿」、「拜亭」、「正殿」及「左右護龍」等實體空間,並也包含「龍井」及「虎井」這兩個虛體空間。「三川殿」為具「硬山」形式之「三川脊」屋面,屋脊起翹具燕尾,其上還有捲草紋,脊中有「福、祿、壽」三尊剪黏,兩側有雙龍守護。 垂脊上之「牌頭」有忠孝節義故事之剪黏,簷下龍柱之「龍身」及「人物帶騎」部分做彩繪,「柱身」則未施,柱頭並做「蓮花瓣」及多面體之裝飾。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73775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7024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70252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7026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65350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36535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4364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43663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5363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536490.JPG
b7e85b10-1ae6-449a-b14f-3aad8c3e9603 旗山農會 古蹟 種類:農會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農會 創建年代:日大正3年(1914)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67號 建造者:旗山信用組合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旗山區農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991平方公尺;旗山段529-1,529-42,529-57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大正3年(1914)8月以內地人包國榮興為首等89位蕃薯藔街內臺人士,籌組「有限責任蕃薯藔信用組合」,10月6日獲得臺灣總督府核可,正式成立,這就是今日旗山農會的起源,首任組合長包國榮興。往後幾年間,雖然組合員人數有所增加,但是資本金累積緩慢,營利有限。大正9年(1920),受到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不景氣影響,組合營運陷於窘境。後在發起人之一的吳萬順(1866〜1931)提供十甲土地做為擔保下,終於獲得臺灣銀行借款而得以漸次轉圜。大正11年(1922)以後,資金運轉逐漸充裕,大正13年(1924)12月第一回全島產業組合大會時,被表揚為優良組合。大正14年(1925),組合為了紀念此一光榮事蹟,乃積極參與旗山市街延宕多年的上水道建設,因而更名為「有限責任旗山信用利用組合」。隔年(1926)1月21日,旗山上水道正式完工通水,後因供水設備不足,且難以承擔後續改善經費,而於昭和4年(1929)9月將旗山上水道以建造之原價35,871.87圓賣給旗山街役所。 大正15年(1926)旗山信用利用組合發生財務危機,吳萬順的三子吳見草(1894〜1972)被推選為組合長,直至二次大戰末期。吳見草不僅順利解除危機,業務也日益發達,組合員超過2,000名,因此,昭和4年(1929)3月6日被高雄州知事表揚為優良組合。昭和5年(1929)12月間,為了改善事務所空間不足問題,新建帶有洋風的二樓建築為新辦公處所,即為今日古蹟本體。 旗山信用利用組合在吳見草的帶領下,除了維持既有的信貸事業外,逐年擴大經營項目,如:自耕農擔保貸款、協助零細農業經營者的長期低利貸款,兼營肥料統銷和香蕉容器製造等。並於昭和17年(1942)興建碾米工廠,這對於農村經濟發展有正面的幫助。昭和18年(1943)12月,臺灣總督府頒佈「農業會令」,隔年2月旗山信用利用組合解散,後被旗山街農業會併為旗山農業會信用部,此為旗山農會開始具有金融功能之濫觴。 戰後,農會的接收改組歷經一段混亂期,民國42年(1953)才塵埃落定而成為旗山農會。隨著旗山香蕉日益蓬勃,旗山農會業務也優異發展,辦公空間漸形擁擠,民國48年(1959)9月15日進行三樓辦公室增建工程,而成為今日建築樣貌。 整體建築物立足於二條要道交口,為順應街道走勢,臨街切45度為入口;正面立二方柱,柱身洗石子打格,其上有一簡單山牆,左右兩翼樓下開方窗,二、三樓則立柱設廊道,臺度及柱為洗石子,其餘側面貼淺色面磚裝飾,是旗山街區古老建築的地標。 .文資現況 已完成修復,使用中。 .建築材料 結構為磚造,外觀為淺色面磚、洗石子 .建築風格 三層樓之磚造承重結構,樓板、樑、開口上方則採用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室內並有鋼筋混凝土柱以支撐樓板。目前三樓屋頂仍保留舊式黑瓦,其屋架為木構造。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480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491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4975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75017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103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17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266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32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8338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15135152115.JPG
d9d91cac-269a-4397-ae8d-d455d1c3ff07 旗山國小 古蹟 種類:學校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國小 創建年代:日明治31年(189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鼓山里華中街十鄰44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旗山國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5,582平方公尺;旗山區旗山段323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旗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公學校。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發佈「臺灣公學校令」,規定8~14歲的孩童可就讀公學校,修業年限為4年,是為近代臺灣基礎教育制度的開端。同年10月1日蕃薯藔公學校正式創立,首任校長萬羽三次郎。 明治36年(1903)12月,公學校在蕃薯藔街內地人的訴請下兼收內地人子弟,是為內臺混合教學階段。明治39年(1906)5月臺灣總督府要求內臺子弟應分流教學,同年6月1日起蕃薯藔公學校內另設內地人子弟的教授所,實施內臺學童分開授課。明治42年(1909)4月另設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但是,校舍仍暫以蕃薯藔公學校充用。大正元年(1912)6月,蕃薯寮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新校舍正式落成,隨即遷出,蕃薯藔公學校成為純然臺灣人子弟學校。 蕃薯藔公學校是當時旗山地區的核心學校,為了因應鄰近地區的教育需求,相繼於中埔(1903)、田寮(1906)、甲仙埔(1907)、六龜(1911)等地設立分校。大正8年(1919)1月臺灣總督府第一次頒佈臺灣教育令,公學校成為基礎教育的基調乃告確定,復以旗山市街和溪州庄人口快速增加,大正11年(1922)4月蕃薯藔公學校更名為「旗山第一公學校」並設置高等科;同時設立溪州分校,後於大正14年(1925)4月獨立設校,是為「旗山第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3月,臺灣總督府發佈第三次臺灣教育令,積極推動國民學校教育,旗山第一公學校更名為「旗山第一國民學校」。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更名為「旗山國民學校」,首任校長謝敬忠。民國57年(1968)8月因應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體制,再度更名為「旗山國民小學」,迄今。 蕃薯藔公學校的校園,原本僅今日校門以東一隅,面積約僅今日的三分之一。後隨著學童人數日漸增加,校舍嚴重不足。大正5年(1916)間,校方在校園東北側新建校舍,是為今日北側連拱迴廊校舍興建的開端。更重要的是,大正6年(1917)原本駐守在學校南邊練兵場的軍隊撤離,市街道路規劃也開始變更,西中通(今文中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學校也因而取得西中通(含部分路段)以西的今日校地。大正10年(1921)間,學校的校地已經從0.775甲增加為1.7419甲,向西側幾近擴大二倍,大體就是今日的規模,而北側連拱迴廊校舍也逐年向西邊增建而為今日樣貌。昭和9年(1934)12月13日學校興建講堂(今大禮堂)動工,隔年(1935)6月23日完工,至此,日治時期的校園整體規劃大致完成,至今仍保存良好,此為旗山國小得以被指定為古蹟的重要原因。 .文資現況 目前為學生上課及活動場所,中山堂時常開放提供機關開會或文教活動用。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石拱圈校舍」為長方形配置型態,單側(南向)留設走道。面寬約118公尺,進深約11公尺,二層樓,各層約3.6公尺高。 原屋頂推測應為木屋架上鋪屋瓦之斜屋頂,然目前已改建呈R.C.平頂;走道外側以連續拱圈構成富韻律感的正立面,一樓採用圓拱,二樓為平拱,形成有趣對比;主入口設於中央偏左,以一樓高度的圓拱門廊突出於校舍建築本體,其上為陽台。 「石拱圈校舍」外牆面以洗細石處理,拱圈線腳簡潔,整體造型洗鍊優美,而單邊拱廊的日治時期小學校舍目前亦已相當少見,堪稱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重要實物見證。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4309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5308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6306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0730554.JPG
7a3a495d-03ef-406b-a795-ea02f3b22c4a 旗山天后宮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天后宮 創建年代:清嘉慶22年(1817)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湄洲里永福街23巷16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旗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388平方公尺; 旗山區旗山段510、510-2、510-16、511-2、789等地號。(以上皆部份)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1998年5月14以後由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旗山天后宮是旗山街區最重要的廟宇。嘉慶10年(1805)間由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內門歲貢生游化(1752〜1826)等率先捐款籌建,歷經12年募款,在地方官紳與商家的共同襄贊之下,於嘉慶22年(1817)左右動工興建,道光4年(1824)落成,爾後成為旗山街區住民的共同信仰。 一百八十餘年來,旗山天后宮歷經幾次階段性修護,不過,拍攝於民國35年(1946)間的重修紀念照,說明當時就是今日三開間雙護龍的格局。來到這裡,站在廟前的埕場,迎面而來的是素燒筒瓦、瓦當和滴水舖成的紅色屋頂,不僅如此,石雕龍柱映襯著門面和壁堵的色彩,依然是一片紅,似乎道盡了旗山人的熱情。三川殿的正脊和垂脊沿著屋頂三面環開,處處是色彩豐富、造型熱鬧的剪黏和泥塑,有龍鳳、有仙翁、有山水、有鳥獸,還有卷草。近一點看,無論是正面牌樓,亦或是兩側小港,一斗三升、獅座疊斗、三爪瓜筒等傳統或創意的木工手法,令人驚喜;木雕、彩繪和石雕交替演出,目不暇給。進入三川殿,穿過迴廊便到了正殿,神龕上端坐著微黑透著亮光的媽祖神像,這可是全臺屈指可數的軟身雕刻作品。環顧殿內,處處佈滿了歷史文物,如石碑、如匾額……等。這些精緻的建築藝術以及豐富的歷史文物,充分象徵天后宮在旗山區內的崇高地位。因此,民國89年(2000)5月31日被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7年(2008)進行修復工程,民國100(2011)完成修復。 .文資現況 已修復完成 .建築材料 磚木混和構造 .建築風格 天后宮為磚木混合構造二進式傳統建築,磚牆採用罕見的美式砌法,空間樑柱框架則為疊斗式木構架。 中軸空間配置自前而後為牌樓、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三川殿二側有左右天井及廂房,正殿二側設有過水廊、左右後天井及左右耳房。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1895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1989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205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212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0220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065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12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16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20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2225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44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55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597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664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3475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4290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42991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06122430384.JPG
1b9501d7-fdf4-4811-9e4f-3aea22efc94c 楊家古厝 古蹟 種類:宅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楠梓區 名稱:楊家古厝 創建年代:清光緒8年(1882)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民三字第0910041209號 公告日期:2002/08/27 地址:高雄市楠梓區右昌街223巷41號 建造者:楊雲峰、楊雲漢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楊氏家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建築物本體及前庭3,013平方公尺;楠梓區右昌段1012、1013、1014、地號。 指定理由:楊家古厝整體建築外觀,仍保存著閩南「出屐起」作法的合院式建築型態,其特徵多強調曲線,具典雅古樸之感。 .歷史沿革 右昌楊家本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橋頭鄉十五都人。相傳開臺祖楊文(1670〜?)約於康熙年間隻身來臺,初於萬丹港五房口作苦力,靠搬運船舶貨物謀取微薄工資為生,並在右昌搭草寮過日。楊文育五子,後僅存三脈,後代子嗣以經營魚塭起家,不過前六代歷史已難考察。 右昌楊家是漁塭業大家族,同時也因出了五位文、武秀才,而備受讚譽。第一位科中武秀才者是第七代的楊石寧(1839〜1890),右昌人稱「楊大老」,為楊家開創第一階段的高峰。楊家祖厝的第二進(今之第一進)的雁尾大厝可能就是此時所增建。後來,其次子楊步升(1872〜1915)考中文秀才,父子登科而傳為佳話。不過,最受人矚目者,乃楊石寧同輩堂弟楊雲峰(1859〜1913)、楊雲漢(1861〜1881)於光緒6年(1880)聯袂科中武秀才,「兄弟同科」的美譽競相走告,成為右昌人的美談。其叔父楊腰(1836〜1902)為紀念這項光榮事蹟,斥資增建第三進雁尾大厝,光緒8年(1882)11月落成。至此,楊家古厝大體完成。後來,楊腰的獨子楊雲階(1873〜1919)亦不惶多讓也科中文秀才,一門五位文、武秀才為楊家締造空前的輝煌。 .文資現況 古厝目前仍有楊家後代居住,在公告為市定古蹟後,楊家後代表示將配合政府要求,定時、定點開放供民眾參觀,並組織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維護。 .建築材料 咾咕石、三合土、福杉木 .建築風格 楊家古厝為西北向之三合院建築,前後共為三進落,各落間不相連。每一落形體大致雷同,皆為正身、左右伸手及左右龍之組合,並有寬廣的內埕。 正身中央為正廳,兩側各有兩個房間。左右伸手又各有兩個房間,護龍則隔成五個房間。正廳門額勒有「兄弟同科」石匾是為了紀念楊雲峰和楊雲漢的科舉事蹟,廳內左牆壁上掛有「高雄號」飛機機翼,乃第八代子弟楊清溪(1908〜1934)做環島飛行時不慎失事之遺物。左右護龍(廂房)門楣則分勒有「種德」、「藏書」橫額,十分典雅古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44108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451062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011108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01112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32558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32564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4410751.JPG
8c00985d-f70d-48d4-88c8-e4307438cc10 楠梓天后宮 古蹟 種類:寺廟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楠梓區 名稱:楠梓天后宮 創建年代:清康熙52年(1713)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60028276號 公告日期:2007/05/31 地址:高雄市楠梓區楠梓路1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楠梓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約410平方公尺;楠梓區楠都段二小段1081號部分土地。 指定理由:楠梓天后宮於清乾隆年間即有正式歷史文獻記載,符合具歷史文化價值,為楠梓坑地區信仰中心及歷史發展之見證。 .歷史沿革 具有二百餘年歷史的楠梓天后宮,位於楠梓路1號的天后宮,原名為楠和宮,在清乾隆29年(1764)編纂的《重修鳳山縣志》即有記載,因此興建年代應在二百四十多年前。 在清領臺灣初期,楠梓坑街即已形成,街屋眾多,為府縣的交通要道,也是鳳山、旗山、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故有「三山歸一坑,前街透後巷」的俗諺,而楠梓天后宮也正見證早期楠梓坑的繁華歲月。 楠梓天后宮為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夾雜在周邊的現代高樓中,顯得很不起眼。該廟雖曾經局部整修,但建築主體大多保持原貌,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的「神昭海表」匾額,在右護龍上方則立有清光緒5年(1879)的「鄧邑侯禁碑」,為當時鳳山知縣禁示丐眾不得強行索討店家、民宅之碑。 尤為難得的是,楠梓天后宮尚保有出色的傳統藝術文物,無論是屋頂的剪黏裝飾、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左右護龍的磚雕,或是交趾陶燒的對拼場景、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規帶間的紋飾作收等,皆為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文資現況 況保存良好,是楠梓附近地區的信仰中心。 .建築材料 (一)第一進為三川殿(做拜殿使用)與正殿連為一體結構,構造係由兩側牆為主要承牆,屋頂為三川燕尾脊頂,由仰瓦、覆瓦及滴水、瓦當等鋪蓋而成。 屋架構造係由前後檐柱及門柱所支撐之七架楹疊斗,分成三段,分別架於左右山牆與構架上。臺基為石磚疊砌而成,高約25公分,山牆構造係於臺基上疊砌厚約30公分之磚牆,牆表面上段為紅磚,下段為石面,室內地坪為四角紅磚。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馬背型式,室內地坪為紅鋼磚。 (二)後殿格局為三開間,構造係由兩側山牆及後簷牆為主要承重牆,屋頂由門柱、神拱及壁柱所支撐之九架楹式架構而成,為硬山馬背型式。山牆為30公分厚土灰漿砌磚牆,室內地坪為紅色地磚。 .建築風格 (一)正殿建築採重簷宮殿式結構,屋頂金黃琉璃瓦,屋脊配仙人走獸,曲昂斗拱、棟粱鑿井均為宋式彩繪,朱門銅造門乳和獸頭扣環,四週為水泥白假石廊,環以雕花雲頭勾欄,前臨十五級安山石階,倍顯古色古香。 (二)外觀特徵:三川門樸實脫俗,屋粱下、門面等隨處可見雕工流暢優美之木雕,如托木、吊筒、瓜筒、門簪等。 正殿及拜殿之三川燕尾屋頂採車頂蓬式樣之曲面,上裝飾有龍、魚、鳳凰、花卉等剪黏及交趾陶作品;兩側山牆懸魚花草、規帶間紋飾、後牆有交趾浮雕古訓作品;左右護龍有花磚雕、交趾陶燒對拼場景;後殿對看牆一對交趾人物灰塑;全區整體外觀以紅色系列為主。 (三)室內特徵:拜殿內左右各一尊副神,正殿中央為主祀神明,左右各有一尊副神。殿上方有古老及近代字匾,屋梁架以紅漆表面粉飾及龍騰彩繪裝飾;後殿為佛殿,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為十八羅漢及孔聖,屋梁架為紅漆及彩畫。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234861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23487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244812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35482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5117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511864.jpg
8c089f31-994b-4f08-80fe-3887ddf804a2 雄鎮北門 古蹟 種類:關塞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雄鎮北門 創建年代:清光緒元年 (1875)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74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6號 建造者:唐定奎、王福祿籌建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等單位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50平方公尺;鼓山區鼓南段4小段421,422,422-1號。 指定理由:雄鎮北門砲臺,清末所建,相對於打狗港南岸的旗後砲臺之門額「□□天南」,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國城牆,上有五座磚砌雉堞。 雖是一座碼頭旁的小砲臺,但大體上亦具備營門、城垣、彈藥庫及營舍等設施,與旗後、大鼓山兩砲臺構成一組相輔相成的防禦體系。 .歷史沿革 雄鎮北門為打狗山哨船頭港口砲台之門額題字,該砲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略高於海平面。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雄鎮北門砲台「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 清同治13年(1874)5月,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事件為藉,登陸今恒春。清政府命沈葆禎來台辦理海防事務,10月清日議和,12月日軍撤出恒春。 清光緒元年(1875),沈葆禎派唐定奎督造,同時興工建造雄鎮北門砲台、旗後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而於清光緒2年(1876)完工。因聘任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與旗後砲台各具特色。 清光緒14年(1888)劉銘傳再於打狗山加建大坪頂砲台,清光緒20年(1894)又於雄鎮北門砲台增置兩門4.5公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 雄鎮北門砲台規模較小,屬不規則橢圓砲台,其入口處為紅磚砌成之中國式城門,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門楣「雄鎮北門」字體雄勁有力,與旗後砲台門楣「□□天南」之題字相呼應。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砲台四周厚牆乃以三合土與海邊的咾咕石疊成,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呈不規則狀。砲座前的牆堵則使用版築法,表面可見一層一層的痕跡。這些特色都顯示當年的建造技術非常高明,至今仍很堅固,砲雖已不存在,卻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註:旗後砲台門額說明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於清光緒21年(1895)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1991)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所缺二字有二說:一為依據日大正4年(1915)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台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二為日昭和2年(1927)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振天南。」上述說法併述於此供參。 .文資現況 古蹟於民國84年修門額、砲臺、子牆,為一開放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 .建築材料 磚石造不規則形砲台 .建築風格 雄鎮北門砲臺,清末所建,相對於打狗港南岸的旗後砲臺之門額「□□天南」,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國城牆,上有五座磚砌雉堞。 雖是一座碼頭旁的小砲臺,但大體上亦具備營門、城垣、彈藥庫及營舍等設施,與旗後、大鼓山兩砲臺構成一組相輔相成的防禦體系,砲臺位於港口中央,營門朝東,面向哨船頭及打狗市區,西邊及南北邊皆為城垣,東西兩邊則為磚石砌成,內部中央為斜坡道,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 砲臺城垣牆體皆為石塊與三合土所築,外皮粉刷層為傳統三合土城垣東面中央闢營門,近正方形,上有雉堞,下為楣樑支撐之方形入口,雉堞係磚造,上端以二皮磚逐層收成階梯狀,壁體構造外磚內石,角柱以較薄之「顏只」磚砌成,壁面中央則為斗砌法,西側城垣置兩座砲位,在厚一公尺多之三合土夯築牆體內凹入兩處弧形紅磚牆。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74228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7424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1456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1456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1461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1473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14822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2203634.JPG
26efba46-1982-4547-a83e-8edbd2b736ab 陳中和墓 古蹟 種類:墓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苓雅區 名稱:陳中和墓 創建年代:日昭和5年(1930)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臺85內民字第8580729號 公告日期:1996/08/27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福安路326號 建造者:陳家建造、蔣馨設計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工務局養工處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2,595平方公尺;福河段747、749地號。 指定理由:為臺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其中石雕主要為巨匠蔣馨的傑作,石材、雕刻皆為一流精心之作,此外洗石子的技術與作品之精美,均令人讚嘆不已,而墓前兩邊的對聯、名人題字等亦具文史意義。 .歷史沿革 陳中和(1853~1930)為清領末期、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的企業家、富商之一,其墓園位於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旁原14號公園用地,建於昭和5年(1930),為臺灣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 目前陳中和靈柩已遷葬大社陳家墓園,原墓園具有棺壙、墓龜、墓山、墓埤、墓埕及墓手,墓前則有后土、土地神等臺灣傳統墓園式樣。 其中石雕主要為巨匠蔣馨的傑作,石材、雕刻皆為一流精心之作,此外洗石子的技術與作品之精美,均令人讚嘆不已,而墓前兩邊的對聯、名人題字等亦具文史意義。 .文資現況 目前陳中和柩靈已遷葬大社陳家墓園,原墓園具有棺壙、墓龜、墓山、墓埤、墓埕及墓手,墓前則有后土、土地神等台灣傳統墓園式樣。完整呈現巨墓形式,開放供人休憩觀賞。 .建築材料 水泥、石雕、石材 .建築風格 為臺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 中石雕主要為巨匠蔣馨的傑作,石材、雕刻皆為一流精心之作,此外洗石子的技術與作品之精美,均令人讚嘆不已,而墓前兩邊的對聯、名人題字等亦具文史意義。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2522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2526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235245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9313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93145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931565.JPG
1931f739-7915-41a2-9ea5-8d828dfe328d 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修復中,未開放) 古蹟 種類:衙署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修復中,未開放) 創建年代:清光緒5年(1879)〈待進一步考證〉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40028083號 公告日期:2005/06/10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哨船街7號 建造者:大英帝國陸軍皇家工程部(英國工部上海辦公室)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607平方公尺; 鼓山區鼓南段四小段457(950平方公尺)、457-8(371 平方公尺)、457-9(1286平方公尺)地號。 指定理由: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所在位置係海濱英國領事館原址,具備東西方文化交會、航海與漁業發展之歷史意涵,對於高雄市城市現代化具深刻意義,文化資產價值卓著,故指定為市定古蹟。 .歷史沿革 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現址原為英國領事館哨船頭海濱館舍位址所在,而依據相關文獻史料及建築材料形式推斷,建築本體完工於清光緒5年(1879)。同治8年(1869)英商水陸行請得台灣道黎兆棠許可,在哨船頭自費工本填築海灘官地,該地中部地段則又於光緒3年(1877)經台灣道夏獻綸批准,移轉給英國工部使用,光緒4年(1878)開始在此興建領事館所需辦公室、巡捕房及牢房。 日本於昭和元年(1926)正式取得土地所有權,於昭和7年(1932)設立高雄州水產試驗場,主要從事罐頭製造的實驗,此時建築曾作為大幅度修改建。昭和14年(1939)改稱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高雄支場,並於翌年增設水產皮革試驗工場。昭和16年(1941)正式成立水產試驗所高雄支所,從事魚類皮革改造,民國34年(1945)又改稱臺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繼續從事水產研究。戰後60年代做為職務宿舍使用,不久後便閒置至今未開放,主要因其損壞相當嚴重,有價值形貌也尚未復原。 目前文化局已委託修復規劃設計在案,且修復經費已由高雄市政府編列,於100年至102年與登山古道一併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都市計畫原使用分區為住三,已辦理都市計畫變更為保存區;暫不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磚牆、柱梁、石灰、竹筋夾泥、鵝黃色砂土 .建築風格 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屋身係柱梁結構,屋梁下方釘上竹條再上石灰等修飾,天花板使用竹筋夾泥方式構成,磚砌圓拱及牆壁外層帶有鵝黃色砂土層粉刷其表面,具有拱圈外廊的陽台殖民地樣式,前段為對稱式平面。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2061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2062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20650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206739.JPG
49001c0e-2ea3-4162-b8ca-0edcc855c70e 原愛國婦人會館(紅十字育幼中心)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原愛國婦人會館(紅十字育幼中心) 創建年代:日大正10年 (1921)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資字第10131738600號 公告日期:2012/10/22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28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424平方公尺;鼓山區鼓南段2小段171、172、177、178及179-1地號。 指定理由:本棟建築現況保存良好,其磚木混造的形式具有西元1920年代日治時期特色,雖局部空間經過整建仍無損於此建築之歷史價值與意義,足以指定為市定古蹟。 .歷史沿革 大正10年(1921) 台灣總督府民政官後藤新平夫婦倡議,為增進高雄州所屬各地婦人間的親密和睦,正式成立愛國婦人會館高雄州支部,簡稱為高雄婦人會,並在富島巴子等幹部的努力下開始興建。 大正12年(1923)內部設備完工,於同年公佈實施「愛國婦人會館管理規則」,接受各機關租用。昭和13年(1938)其改建工程完工,樓上全部改建為沐浴場所及寢室,樓下則改為食堂、撞球場。民國34年(1945)又改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高雄分會附設紅十字育幼中心。 .文資現況 日昭和13年(1938)其改建工程完工,樓上全部改建為沐浴場所及寢室,樓下則改為食堂、撞球場。民國34年(1945)又改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高雄分會附設紅十字育幼中心。 .建築材料 紅磚造的紅十字育幼中心,疊砌式構造,承重牆結構系統,主要結構構材為承重磚牆,這是最顯眼的建築特色。 .建築風格 磚木混造的形式具有1920年代日治時期特色。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4573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32187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45739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33180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457504.jpg
a157ad70-5692-4d36-8c5f-4fc7d2301b03 原高雄市役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古蹟 種類:衙署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鹽埕區 名稱:原高雄市役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創建年代:日昭和13年 (193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53474號 公告日期:2004/10/18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建造者:清水組(大野米次郎)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011.58平方公尺;鹽埕區鹽埕新段9、13、19、26地號。 指定理由:本棟建築為日治時期第二個「高雄市役所」。在1945年二戰後,改為「高雄市政府」,在高雄市發展歷程上扮演重要角色。 造型式樣為興亞帝冠式,強調大和風格,外觀主要裝修材的使用亦凸顯其時代意義及背景,具有高度文化資產價值。 .歷史沿革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原為日治時期高雄市役所第二代官廳,昭和13年(1938)動工,昭和14年(1939)5月完工,9月16日高雄市役所正式進駐辦公,完全取代位於湊町(今哈瑪星)的第一代高雄市役所(位於今鼓山區代天宮現址),這也意味著今日鹽埕區已經取代哈瑪星而為高雄市的政治中心。 二戰後,該建築續由高雄市政府使用。民國81年(1992)市府搬遷至苓雅區四維三路2號新建之「合署辦公大樓」,舊市府建築始完成階段任務。市府搬遷後,鑒於舊市府為歷史性建築物,經市府規劃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民國87年(1998)10月25日正式開館,並以保存發揚高雄地區歷史文化為工作目標。 該建築是由清水組(大野米次郎)設計監造,為一興亞帝冠式建築,樓高四樓,主要建材為鋼筋混凝土與面磚等,外觀顏色採用所謂國防色系的淺青色,屋瓦則為類似軍用鋼盔的暗綠色。一樓大門設有門廊,是正式的公共建築作法,中間主體建築狀似「高」字,四樓塔樓空間位於建築物最高處,具有良好的瞭望功能。 .文資現況 市府搬遷後,再經市府規劃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並於民國87年(1998)10月25日正式開館。 .建築材料 樓層數為地上四層,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屋身則為柱樑與承重牆並用的混合式構造。 .建築風格 本棟建築採興亞帝冠式建築,在現代建築上疊加日本神社式的屋頂,以強調大和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56570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565717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56573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56576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720322.jpg
87e61001-7d2f-4916-ab24-ccdc8c4ad069 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 古蹟 種類:產業設施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永安區 名稱: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 創建年代:日大正8年(1919)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70116482號 公告日期:2008/05/21 地址:高雄市永安區鹽田里鹽田路51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台灣電力公司興達發電廠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3,000平方公尺;永安區烏樹林段682-16及682-29地號。 指定理由:1.明永曆18年(1664),台灣軍備圖內即標誌本地為鹽埕;清雍正5~12年(1727~1735)台灣輿圖即標誌本地為烏樹林庄。該地即為鳳山縣瀨東場原址。 2.此區後有宿舍,旁有倉庫,應是當地曬鹽產業設施的證物。 3.磚砌及洗石子施作精緻,具有研究日治時期建築工藝之價值。 4.本建築物正立面為台灣洋樓式建築,山牆中間有渦捲紋及草葉紋組成的徽章飾,該徽章為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的標誌。 .歷史沿革 烏樹林鹽田之開闢始於明治41年(1908)間,是由竹仔港庄張作舟邀集庄民約30餘人,圍築新打港海灘而為鹽田,初期開闢鹽田約112甲,後來一約29甲轉售高雄首富陳中和。往後兩年期間,鹽田數度遭受颱風侵襲,毀損嚴重,修復曠日廢時,財力也難以支應。明治43年(1910),庄民不勝負擔,6月間邀請陳中和入股改組為烏樹林製鹽公司。大正8年(1919),陳中和將烏樹林製鹽公司完全併購,12月間,製鹽設備重修完成,共計鹽攤面積約137甲。大正12年8月,公司重組為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製鹽之外,兼營養魚和輕便鐵路。昭和16年(1941),臺灣總督府實施鹽業統制以因應戰時工業用鹽之調度,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從而被收購整併為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 二戰後初期,臺灣日產事業雖由臺灣省接收委員會統一辦理,然時值過渡時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名稱與歸屬數度變動。民國42年(1953)7月成為財政部鹽務總局臺灣製鹽廠烏樹林鹽廠,民國60年(1971)1月更名為財政部臺灣製鹽總廠高雄鹽廠,民國70年(1981)奉令改隸經濟部。在此前後,烏樹林製鹽廠因技術變革與產業變遷等因素而沒落,復因民國70年(1981)間,興達火力發電廠開始建廠,空間與環境更衝擊鹽場的發展。民國73年(1984)臺灣電力公司以二億餘元購得烏樹林鹽廠鹽灘土地及地上物,至此鹽場的機能完全停滯。民國97年(2008)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被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文資現況 修復中 .建築材料 磚造,2樓為木質地板 .建築風格 鹽務辦公室為二層樓平屋頂建築,前有一層樓門廊。 正立面為台灣仿巴洛克式風格。左右兩側立柱為仿多立克方柱,柱頭頂端有頭帶(FILLET)、反S形線腳(CYMA RECTA)兩層線腳。 柱頭上為額盤,額盤僅分上下兩段,上段為頭帶(FILLET)、反S形線腳(CYMA RECTA)線腳的組合,由上而下分別是頭帶(FILLET)、反S形線腳(CYMA RECTA)及兩層頭帶(FILLET)線腳。下段表面以突出的「屈曲」線腳裝飾之。 額盤上為壓檐牆(parapet),分三段,中央段有圓弧形山牆(gable),山牆中央有渦捲紋及草葉紋組成的徽章飾(emblem),徽章飾中央似乎還留有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的標誌。左、右壓檐牆表面有菱形紋。一樓立面貼丁掛面磚。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3441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3445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344827.jpg
9f7e4e60-261c-4941-a833-bb67ccbb812d 原岡山日本海軍航空隊編號A1~A16宿舍群(樂群村) 古蹟 種類:宅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岡山區 名稱:原岡山日本海軍航空隊編號A1~A16宿舍群(樂群村) 創建年代:日大正8年 (1919)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90004355號 公告日期:2010/04/26 地址:高雄市岡山區忠孝里樂群村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委空軍官學校代管)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共5.7公頃; 岡山段480(部份)、771-7、771-26、771-6、771-5、771-23、771-1、773、773-1、774、774-1、775、775-1、776、776-1、777等26筆。 指定理由:(1)日治時期保存至今僅存日本海軍航空隊軍官宿舍群。 (2)空軍官校唯一僅存宿舍群。 (3)現況保存良好。 .歷史沿革 岡山樂群村原是日治時期日本海軍航空隊高階軍官的宿舍群。有飛行場才有海軍航空隊,日治時期高雄地區最重要的飛行場就是岡山飛行場,昭和14年(1939)12月1日正式啟用,當時是以民航為主。不過,隨著中日戰爭擴大,臺灣扮演支應日軍南支南洋作戰的角色日益重要。為達此目的,昭和15年(1940)末日本海軍分別在臺南、高雄、東港等成立航空隊基地,岡山飛行場因而被轉變為軍用飛行場。昭和16年(1941)10月,以岡山飛行場為基地的高雄航空隊和第61海軍航空廠相繼成軍,並被整編入第11航空艦隊,而岡山樂群村即為當時第11航空艦隊第23航空戰隊的軍官宿舍群。昭和18年(1943)8月高雄警備府成立,第11航空艦隊被改編為海軍第14聯合航空隊,司令部就在岡山基地。昭和19年(1944)9月再度被整編為海軍第21航空戰隊第341航空隊。 二次大戰結束後,整個岡山海軍航空基地被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後成為空軍訓練司令部的基地,樂群村宿舍群乃是空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兩位副司令和接收要員等將官的官邸。民國38年(1949)之後,空軍官校、空軍通訊電子學校、空軍機械學校等相繼在岡山基地復校,大批空軍要員轉進臺灣,樂群村同時是訓練司令部司令、副司令、機校校長、空軍資深要員、空戰英雄的住所。 .文資現況 現況保存,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與木造 .建築風格 多數建築為磚造,基座抬高仍可見通氣孔。 建築外牆以水泥砂漿裝修,檜木門窗均尚存,窗戶設有鐵窗。 屋頂主要為斜屋頂形式披覆水泥瓦,屋簷下方為木構裝修。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7371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7376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8372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837695.JPG
446f19e4-d5b5-4cf5-b29f-78411cfa8967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國定 區域:鳳山區 名稱: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 創建年代:日大正6年(1917)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會授資籌二字第09930065363號 公告日期:2010/08/30 地址:高雄市鳯山區勝利路 建造者:日本海軍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代管)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約271,259平方公尺;鳳山區埤頂段1243等53筆地號。 指定理由:1、「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為日治時期之三大無線電信所之ㄧ,具高度之特殊性與稀少性,且為軍事發展史上之重要設施,具重要歷史文化意義。 2、生命史包括日治時期軍事電信使用,明德訓練班時期白色恐怖事件與軍事管訓活動,具備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為國際現存稀有之無線電信設施類型,陣列式的天線圓形排列,原設施之敷地、農田、綠帶、座墩、環形道路、各重要營建物等,呈現雙園地貌之都市紋理,甚至電信所外圈圓形地界線與土地分割狀況,亦為本古蹟之重要元素與紋理。整理空間紋理與設施型態特殊,具重要文化資產價值與意義。 4、部分建造物包括大碉堡、小碉堡、電台與電信相關之附屬設施,均具營造技術之保存價值。 .歷史沿革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位於今日高雄市鳳山區,乃是日本海軍在台所興建的第一座無線通信基地,大正6年(1917)動工,大正8年(1919)5月完工啟用,原為軍事通信之用。後來,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官方、民間通信線路經常中斷,鳳山無線電信所才開始提供部分時段做為民間通信之用。大正11年(1922)間,日台之間的海底電纜故障,後經海軍省同意而常設性地開放做為民用通信。大正13年(1924)2月鳳山無線電信所通信機發生故障,大大影響航行台灣海域船舶,致使台灣總督府積極策劃在三塊厝新設無線電受信所。 昭和12年(1937)5月,伴隨海軍無線電信所條令之修改,同年6月鳳山與三塊厝等兩通信所統合而為高雄通信隊。同年7月,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無線電再度成為海軍重要的通信工具,高雄通信隊被定位為南方作戰的通信中心,也被納入高雄軍港(今左營軍港)建設計劃的一環。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高雄通信隊主要負責日本帝國西南方面的通信聯繫,隸屬於第11航空艦隊。同時配合日軍南方作戰,對敵方進行電信干擾的戰術,以及監視遠東地區英美航艦和航空機之動態。 戰後,鳳山無線電信所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並被轉變成為海軍招待所。民國38年(1949)2月25日海軍爆發重慶艦叛逃投共事件,後來相關官兵就被送到海軍招待所拘禁、審訊,再轉送相關單位處理,往後十年間,招待所實際上是偵訊、拘禁海軍總部臺灣工作隊所逮捕的軍中政治犯及思想犯之場所。民國51年(1962)海軍招待所被改為海軍訓導中心,民國65年(1976)7月再被改為海軍明德訓練班,都是負責管束軍中頑劣份子的地方。明德訓練班裁撤後,95年委由高雄市高縣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管理。 .文資現況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代管,並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高縣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管理維護,整區為一閒置空間,週休二日開放民眾參觀。 .建築材料 鋼筋混凝土、磚造建築 .建築風格 明德班內主要碉堡高14公尺,留有日治時期之防爆門窗及通氣孔,內有兩個大型長桶形屋頂,上有頗深之覆土,以防止盟軍之轟炸,平面則近似矩形。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2111213125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15525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6200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85272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8528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74908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7512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7524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7536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9043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90542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9066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090773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04294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0440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6104486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2111213203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2111213275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211121331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3104852973.jpg
5df311f9-bf3c-48be-bd12-8e5e87a19a59 美濃水橋 古蹟 種類:橋樑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美濃水橋 創建年代:日昭和元年(1926)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50140946A號 公告日期:2006/06/20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旁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農田水利會中壇工作站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20.664平方公尺;美濃區瀰濃段970號、瀰濃段970-7號、永平段927號、永平段927-1號。 指定理由:為獅子頭圳灌溉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美濃下庄農業發展的命脈,並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 .歷史沿革 明治43年(1910)6月3日位於美濃東側的竹仔門發電所正式完工,其發電機組藉由荖濃溪水帶動,發電後的餘水則引流入獅子頭水圳,用來灌溉美濃平原將近四千多甲的農地。美濃水橋即為獅子頭水圳跨越美濃溪的水橋(第二幹線四號水橋)。 最早的美濃水橋建於明治42年(1909)間,是一座木製的引水橋樑。後來,由於自然腐朽而於昭和元年(1926)展開改建工程,昭和2年(1927)完工,至今仍充分供應美濃區重要的農田灌溉用水。 美濃水橋橫跨在美濃溪上,前、後兩端銜接獅子頭水圳的分支「下庄水圳」,由日人設計,兼具暗坑引水及陸橋的功用,亦即橋上可通行行人和簡便車輛,橋體則是以暗坑作為引水水道。 水橋兩端的水圳皆在水泥護壁上設置臺階,昔日婦人拾階而下浣洗衣物,小孩也會尋此到水圳戲水,甚至,大部分美濃人的孩提記憶中,都有著順水圳而下,滑水穿越水橋的刺激經驗。可見,美濃水橋除了灌溉功能之外,也成為當地居民生活嬉戲的重要集體記憶,以及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的重要地點。 .文資現況 使用中 .建築材料 鋼筋混凝土 .建築風格 美濃水橋橫跨美濃溪,橋體屬箱型橋,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橋體內部箱型空間為水道,其為獅子頭圳的分支。橋面則作為行人及機車通行之用,橋面兩側架有鐵欄杆。美濃水橋結合了水道與橋樑功能,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194105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19411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19412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19412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71941340.jpg
626b3721-aaa8-40c6-9ad7-d3ffb8b88f31 金瓜寮聖蹟亭 古蹟 種類:敬字亭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金瓜寮聖蹟亭 創建年代:清代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9府文資字第00082108號 公告日期:2000/05/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德興段574地號 建造者:劉添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劉祥英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平方公尺;美濃區德興段574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金瓜寮聖蹟亭為當地居民劉添傳所建,至今約有百年的歷史,採用清末傳統形式的磚材及古式灰漿建造,外觀為清水磚砌三層六角造型,內部共分上下兩層,下層焚燒字紙,上層則奉祀紫陽夫子-制字先師,即倉頡之牌位。民國89年(2000)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金瓜寮聖蹟亭為清水磚砌三層六角造型,下寬上窄,直線收分,六個角隅用灰泥收頭,各層間以數皮磚疊澀出挑為分界。 屋頂以磚層層疊砌呈現縮小攢尖之型態,上方設葫蘆收頭裝飾,無排煙功能。第三層與底下二層不相通,正面設一長方開口,上嵌「聖跡亭」石匾,內置「倉頡聖人神位」,為祭祀空間。下方二層方為焚燒字紙空間,字紙投入口設於二層正面,圓拱造型,其對側牆面上方有一扁長方小開口,作為排煙使用。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4169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41708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4168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37291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3729190.jpg
744d61f3-0252-4dc0-8c4e-a4dc8f9af177 武德殿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武德殿 創建年代:日大正13年 (1924)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民三字第15660號 公告日期:1999/05/25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6號 建造者:高雄州警察署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約3500平方公尺;鼓南段二小段197地號、196地號、195地號。 指定理由:武德殿原為高雄州警察署所使用的道館,頗具特色,是全台少數尚保存之宏偉武館之一,為日本傳統式建物比起台灣傳統的閩南式建築,互有特色。 .歷史沿革 武德殿發源於日本的警察系統,是練習武道的場所,之後再擴展到城市與學校。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統治者自然會引入各種日本文化,以其在殖民地上形塑母國文化,在文化上是如此,在建築上自然也不例外,武德殿就是在此種因素的影響下傳入台灣。 警察肩負社會安定、人民安全之責,經常必須面對盜匪及不法之徒,因此必須習得防身的武藝以求自保及保護人民,因此武術對維護治安的警察就格外重要與必要。 因此在明治28年(1895)於日本京都成立的「大日本武德會」,其會員以警察為主,其所建的武道場建築,稱之為「武德殿」。 當日本統治臺灣時,日本警察系統就影響到臺灣。因此臺灣的武道文化就由當時的日本警界引入、主導及發展,在警察系統的推動下,當時的臺灣州、廳、郡等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大正13年(1924)高雄武德殿於湊町四丁目完工,即由高雄警察署管理與使用,即今鼓山區登山街36號鼓山國小後面、中山大學西子灣山洞左側,為日式磚造建築。 日本在全台各地興建武道館,以提供公務員、警察及學生作為練武場所,男生必須學習柔道、劍道或角力(相撲),而女生則以射箭為主。並每年在台灣各地先舉辦武道大會或演武大會,選出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地方本部武德會進行決賽,以發揚武士道的習武精神。 其建築內部主要分兩大部份,東邊為學習劍道區,西邊則是學習柔道區,約可容納一百人,屬當時的警察署管轄,(即今臨海二路與臨海一路交叉處的永光行)。 二戰後交由鼓山國民學校代管,並曾權充教職員宿舍,後無人進駐,因而呈現荒廢的狀態。 民國88年(1999)高市民政局審定為古蹟。民國92年(2003)文化局成立後,即積極進行整修規劃設計,歷經一年修復,於民國93年(2004)12月完工,民國94年(2005)4月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為本市第一座非營利古蹟委外案例,也是全台第一座以原始功能再利用之古蹟。 .文資現況 目前開放免費參觀 .建築材料 武德殿之牆面為磚砌構造,立面中段為清水磚,上段及下段以混凝土及洗石子呈現,屋頂鋪設高壓「水泥瓦」,在垂脊及中脊端點都有「鬼瓦」裝飾,屋面下有平行屋面方向的「棰」(中國稱為「桷仔」),斷面為長方形,棰下則有垂直屋面方向的「椼條」木料。 .建築風格 武德殿建築兼具「佛寺」、「宮殿」、「神社」三類建築之空間元素,並加入武術活動之使用機能,形成特有之空間形態。高雄武德殿其屋頂為「入母屋」形式(同中國之「歇山」),正面入口為「唐破風」形態;簷下有對稱立柱,前有三支一組的立柱,後有一支立柱與兩支附壁柱之組合,形態接近「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柱面上有箭形及靶形浮雕,也隱喻了武德殿之原始傳統武藝活動。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0304321404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030433140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030452146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0304521484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3114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71063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75919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3112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303121423113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030431142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03043114441.jpg
cb15a1ba-6254-4a7b-898c-c0a0ff879879 明寧靖王墓 古蹟 種類:墓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湖內區 名稱:明寧靖王墓 創建年代:明永曆37年(1683)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77)內民字第564863號 公告日期:1988/02/26 地址:高雄市湖內區湖內里東方路上 (鄰近東方設計學院)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湖內區公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湖內區寧靖段1037、1038、1039、1040、1041、1042、1043、1044、1049、1050、1050-1、1052、1053、1054、1055、1056、1057地號等17筆土地。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明寧靖王是明太祖的第九世孫,本名朱術桂,明崇禎17年(1644),受封為鎮國將軍,不久又受封為寧靖王,明末隨鄭成功轉赴台灣。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率軍入台,鄭軍失利,寧靖王自縊身亡,現今墓園為後人所重建,已成為景觀優美的休憩公園。 .文資現況 國民政府於民國48年(1959)重修,民國66年(1971)修墓前道路與寧靖王廟。復因年代一久,墓園損壞,遂於72年(1983)三度整修,成今貌。 古蹟本體為寧靖王墓,保存現況良好,且為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洗石子牆、大理石 .建築風格 明寧靖王墓碑之材質為觀音山石,碑寬54.5公分,碑高96公分,墓碑後方不設置墓肩,其碑石符合明墓碑石外形簡單,多為狹長方形,其墓碑銘文內容可能因為後來修建之故,僅有中幅「明寧靖王墓」五字,字體為楷體,左側幅及右側幅的位置以雙龍搶珠的泥塑雕飾填補。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6405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84025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194085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1404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54116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064179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05277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108384.JPG
5c5773c9-0d75-42cd-8ca9-30321eb2fb76 卓夢采墓 古蹟 種類:墓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卓夢采墓 創建年代:清乾隆23年間 (175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50062698號 公告日期:2006/12/05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青泉街100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郭基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50平方公尺;鼓山區內惟段八小段第366-2號。 指定理由:「卓夢采墓」建築,為高雄市早期(清朝)鳳山縣時期漢人墓葬式樣具特色案例,且墓主卓夢采亦為鳳山縣庠生,列名《重修鳳山縣志》、《鳳山縣采訪冊》,有詩文傳世,為見證高雄市文明史案例之一,是城市不可替代自明性之一,且位於柴山自然公園範圍(土地為中華電信所有),可結合作為本土教學,故決議指定為市定古蹟。 .歷史沿革 卓夢采生於清康熙年間,為鳳山縣庠生(生員),卒於乾隆23年(乾隆歲次戊寅年,西元1758年),距今248年,其詩作如「鳳岫春水」、「泮水荷香」、「龍目井泉」、「半屏列嶂」等,以描述當時的鳳山縣景色為主,對現在的左營、鼓山著墨甚多,亦是瞭解高雄歷史發展之重要參考史料。 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作亂,攻陷鳳山縣,亂賊召募之,卓夢采堅持「不善不入,昔有明訓」,「寧餓死,毋從賊」,並舉家逃入打鼓山,鳳山知縣肯定其崇高志節,曾頒贈「儒林芳標」匾額。其弟卓夢華亦為詩人,兄弟二人見重於時,其子卓肇昌為乾隆15年(1750)之舉人,詩作「鼓山八詠」、「龜山八景」仍是膾炙人口之佳句。 「卓夢采墓」建築年代久遠,且為清領時期鳳山縣時期漢人墓葬式樣,加上其形制完整,現況尚佳,因此墓前有象徵功名地位的旗杆座,其生平及詩作於《鳳山縣采訪冊》、《重修鳳山縣志》史籍中均有記載。 「卓夢采墓」在鼓山區青泉街龍泉宮旁之中華電信公司用地山坡上,因墓地屬柴山自然公園範圍,未來可結合作為本土教材,深具歷史文化價值潛力。 清代鳳山縣舊城為台灣第一座土城,亦為第一座石城,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而鳳山縣內更是人才輩出,卓夢采及卓肇昌父子即為其中代表人物,其詩作無論寫景或抒情,皆有極高造詣,為研究台灣古典文學之重要作品。 卓夢采墓位於柴山,出入有所管制,故能保存良好,且卓家來台第七代子孫卓郭其田等人,本著緬懷先祖、顯揚先人的胸懷,同意將卓夢采墓指定為市定古蹟,讓更多民眾藉此認識其行誼、人格與文學,實為大孝顯親、不忘根本之最佳典範。 .文資現況 良好 .建築材料 傳統墓葬(含墓碑、供桌、石獅、旗杆座、司土等) .建築風格 傳統墓葬,形制簡約,墓埕前左右側立有一對旗杆座。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00103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0016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024676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95985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00055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3002381.JPG
412a8cd7-9d38-4ac0-bb56-09a0b5f23afb 李氏古宅 古蹟 種類:宅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李氏古宅 創建年代:日昭和6年間 (1931)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民三字第15660號 公告日期:1999/05/25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內惟路379巷11號 建造者:李榮先生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李氏家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李氏古宅全部(含庭院)953平方公尺; 內惟段1小段1193,1194,1194-1,1194-2,1194-3,1195-2地號。 指定理由:宅第為巴洛克式造型二樓洋房,建於日昭和6年(1931),至今維護完整,屋主對列入古蹟意願甚強,尤其此宅兼具東西風格特色,在傳統中式建築群中有其特殊性。 .歷史沿革 內惟李氏家族乃中國浙江省松江府人,李勇為渡台始祖。至第七代李榮經商致富,同時也是地方要人,曾擔任內惟區保正15年,信用組合理事、高雄州委員、水利委員等。李家古厝就是李榮於昭和6年(1931)興建,而與著名的陳中和洋樓並列高雄市南、北兩大風格獨特的洋樓。在空間組織上,李宅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及突出的門廊,四周並繞以拱廊。在造型方面,門廊的西方式樣柱頭及圓弧形山牆是一大特色,另外,不僅迴廊本身是種空間格律,圓拱亦為一類造型語彙。 由於此棟西洋式建築在細部裝飾上並不華麗,簡樸反而成為另一種特徵,十三溝面磚等建材的使用也反應出當時的時尚。 宅第為巴洛克式造型二樓洋房,在空間組織上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及突出的門廊,四周並繞以拱廊,外觀洗石子,圍牆貼小口磁磚,廳堂內部擺飾古色古香。 .文資現況 目前仍作為李氏家族住宅。 .建築材料 十三溝面磚 .建築風格 宅第為巴洛克式造型二樓洋房,在空間組織上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及突出的門廊,四周並繞以拱廊,外觀洗石子,圍牆貼小口磁磚,廳堂內部擺飾古色古香。 在空間組織上,李宅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及突出的門廊,四周並繞以拱廊。在造型方面,門廊的西方式樣柱頭及圓弧形山牆是一大特色,另外,不僅迴廊本身是種空間格律,圓拱亦為一類造型語彙。 由於此棟西洋式建築在細部裝飾上並不華麗,簡樸反而成為另一種特徵,十三溝面磚等建材的使用也反應出當時的時尚。 外觀上,凸出的門廊成為視覺的焦點,門廊正面以對稱的方式,在左右兩邊各立圓柱及方柱於洗石子基座上,方柱在外側、圓柱靠內,為仿「塔斯干柱式」(Tuscan Order)。 門廊之上有瓶狀扶手欄杆圍繞成露台,露台之上拱圈較大,大拱圈左右兩側各開連續拱,形成二樓視覺之韻律感。大拱之上端設計一山牆,山牆為圓弧頂,堵內有「菊花」、「卷葉」等裝飾,正中央有「李」字浮雕。 山牆兩側立兩短柱做收頭,上各置有「寶瓶」裝飾座。背面具三拱圈,側面具四拱圈,每一拱圈均有內凹的框構造,形成陰影變化,在立面上也更能顯出層次感。 一樓之門廊立面為平拱裝飾,兩端並做牛腿造型,往下形成內縮之邊框。開窗型式多為長條上下拉窗,配合窗扇對稱分割,予人古典樸實之感。李宅具迴廊建築的特色造型,也為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留下珍貴的記錄。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2375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3371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33731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33737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313767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8082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11237470.JPG
6a3fe366-fee4-4355-b340-293636c23969 西子灣蔣介石行館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西子灣蔣介石行館 創建年代:日昭和10年(1935)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20248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80075437號 公告日期:2004/04/09 地址:高雄市蓮海路70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國立中山大學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為1,501平方公尺;鼓山區鼓南段四小段1(部分)、43(部分)地號。 指定理由:蔣介石是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西子灣蔣介石行館是蔣介石時代在高雄市最重要的象徵,其所在空間指定為市定古蹟之後將更凸顯其歷史意義與地理特色。 行館內至今仍保存蔣介石來台的重要文物,得以與建築本體相得益彰。 .歷史沿革 西子灣蔣介石行館原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慶祝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高雄分館觀光館的附屬分館,所以創建年代應該是昭和10年(1935)間。建築物緊鄰西子灣海水浴場,後來一度成為海水浴場附屬的溫水澡堂,二次大戰期間為軍方接管,傳說一度是日本海軍招待所。二戰後,該建築物於民國41年(1952)由海軍總司令部移交總統府,作為先總統蔣介石在南部的休息處所。民國47年(1958)8月23日八二三砲戰爆發,蔣總統在南部的住處移設到大貝湖(今澄清湖)內,此地逐漸被閒置,後來被改為展示蔣總統的相關文物,除二樓之外,一樓展示昔日蔣總統南京的座車,以及當時的廚房和隨從休息室等附屬空間。目前由中山大學管理,規劃作為藝文展覽場所,稱為「西灣藝廊」。 .文資現況 目前由中山大學管理,規劃作為藝文展覽場所,稱為「西灣藝廊」。 .建築材料 玻璃帷幕、木造 .建築風格 主體建築的特色還保有原先的日式和風特色,內部空間因中山大學將其使用行為改成藝廊有些許的改變,不過原先的內部空間特色依然存在,如八角窗與一些西洋的承重柱,空間的組合與中介廊道空間與主要使用空間相互搭配;其開窗維持原樣不過大多數的窗戶已被改成鋁製;垂直動線空間再主要動線上的依然保存良好,不過在會議室旁的工作通道已被改成設備室。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24370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2437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2441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24442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2453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4045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40548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4056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40634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4065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5030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5033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5037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5039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50482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6104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6111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6114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61161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612358.JPG
5d951921-0efe-4ee2-a56c-63d4fcfb0f38 竹寮取水站 古蹟 種類:產業設施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大樹區 名稱:竹寮取水站 創建年代:日大正2年(1913)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竹寮路47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坪頂廠)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0,487.30平方公尺;大樹區竹寮段872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原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竹寮取水站,大正2年(1913)10月完工啟用,乃是當年打狗上水道擷取水源的基地,亦即整體上水道的心臟地帶。 取水站主體建築以紅磚砌牆,再以大跨度木結構撐起傳統二坡式屋頂,但是,兩側山牆跳脫傳統樣式,裝飾造型搶眼的弧形立面,使得整體建築物構成一種淡淡的洋式氣息。大跨度木結構締造寬敞的室內空間,因而得以裝置新式動力的抽水機具,將取自下淡水溪(高屏溪)並經沈砂池的原水,抽揚至位於小坪頂的水源地,再經沈澱、過濾、消毒後,藉由地形落差的重力,將乾淨的水送至位於打狗山(壽山)的淨水配水池,以供應旗後街、哨船頭、苓雅寮,以及新濱街、湊町、山下町等新市街。如此,竹寮取水站、小坪頂水源地和壽山配水池等構成高雄最早的上水道(自來水)系統,肩負起高雄川(愛河)以西的市區供水,為近代高雄市發展奠下重要的基礎。不僅如此,上水道更是大大改善近代都市人口集中而擴大感染的水傳染病,如霍亂、傷寒、副傷寒、赤痢、小兒赤痢等疾病蔓延的重要設施,這是近代都市發展中深具革命性與普世性的建築工程。 .文資現況 係水源重地,管理維護須以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為主。 .建築材料 磚造承重構造 .建築風格 主體建築為日治時期洋風樣式之建築,機房與修護廠為大跨度木造構架;本樣式受二十世紀初歐洲現代設計的影響,在台灣眾多自來水設施中獨具特色。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623004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6230062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6250023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626008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6240157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628011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0143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01550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2016334.JPG
2644e725-45ed-4d34-b158-91a5bbfc2af2 竹仔門電廠(整修中,暫不對外開放) 古蹟 種類:產業設施 指定別:國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竹仔門電廠(整修中,暫不對外開放) 創建年代:日明治41年(190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台內民字第09200083113號 公告日期:2003/10/28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獅山里竹門20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高屏發電廠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4,277平方公尺;美濃區龍肚段1253-1等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1年(1992)5月22日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歷史沿革 竹仔門電廠原稱竹仔門發電所,明治41年(1908)初動工興建,歷經二年多的工事和測試,於明治43年(1910)6月正式啟用。發電機組採用第一代川流式水力設備,水源引自於荖濃溪,運用地形高低21.3公尺的落差,將溪水導引送入電廠,以水力帶動發電機組。發電後的水流則引流入獅子頭水圳,用來灌溉美濃平原將近四千多甲的農地,大大嘉惠美濃、南隆地區的農民。生產的電力供應台南、打狗和阿猴等南部重要城市,特別是支應打狗築港工程和竹寮取水站的電力需求,可謂奠定南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民國52年(1963)廠名更改為「竹門發電廠」,民國66年(1977)與位於六龜的土壟發電廠合併,改稱「高屏發電廠竹門分廠」,其行政部門設在竹門電廠,土壟電廠則以遙控控制,而後該廠又一度更名為「竹門機組」。 該電廠建築造型優美,內部發電機組更具歷史價值,因此,內政部於民國81年(1992)5月將竹仔門電廠列為台灣第一座「產業古蹟」,為三級古蹟。後來在民國92年(2003)10月28日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文資現況 發電機組目前新、舊機組交互運轉中。 .建築材料 紅磚疊砌與混凝土與砂漿 .建築風格 廠房外觀以西方古典建築風格形塑公共設施高級化之意象,大量沿用西方古典建築語彙的簡化元素,如立面規劃以弧形山牆及成列的拱形窗戶,屋面設置牛眼窗的作法,巧妙地運用成熟的紅磚疊砌與混凝土與砂漿泥塑的裝修,以柔和的曲線仿作西方古典建築語彙雕塑。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22373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42335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482356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50232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27129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271397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52123110.JPG
cbb62f40-a34a-495c-bf42-e8f465746ec3 甲仙鎮海軍墓 古蹟 種類:墓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甲仙區 名稱:甲仙鎮海軍墓 創建年代:清光緒12年(1886)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台(80)內民字第8079470號 公告日期:1991/11/23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五里路58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南區辦事處、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4,121平方公尺;甲仙區東阿里關段1165-1及1165-2地號。 高雄市甲仙區五里路58號前方果園。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日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光緒12年(1886)間,駐防臺灣府城(即今臺南市)的鎮海軍提督楊金龍、臺灣鎮總兵章高元,奉巡撫劉銘傳之命率領所屬軍隊,以嘉義大埔為起點,向東開闢經甲仙埔、荖濃、寶來、關山,越八潼關(約今啞口)後,通抵大陂(今臺東池上)的橫貫道路(約今南橫公路路線)。是年3月,楊金龍、章高元分別率領鎮海中軍的前營和正副兩營等展開拓建工程,在今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設置營壘駐防,兼作工寮。後因夏季炎熱,內山瘴氣過重,軍士兵多數水土不服,病歿者百餘人,後葬於營壘東側,現存者有85座之多,即為鎮海軍墓。 鎮海軍墓的墓碑有銘文書寫者不多,僅27座,書寫方式各異,且銘文由尖物刻出,簡樸有力。由銘文可知這群官兵非同姓之家族兵,並且大多來自於湖南,墓群多為鎮海中軍前營之官兵。立碑時間多為光緒12年(1886)5月至9月,推測官兵疑似死於南臺灣酷暑下各種橫生的疾病。官兵袍澤相互照顧,為客死異鄉者草葬於營壘之側。墓碑石材多取自附近的板岩、砂岩。 墓碑軍籍多為鎮海中軍前營,亦有鎮海中軍右營者。前營之兵則有後哨、左哨之分,另有後哨第八隊之支隊名。由於墓葬區緊鄰鎮海中軍前營駐地營壘,故墓群可能屬於鎮海中軍前營之兵,但亦有可能屬章高元所領之部,故古蹟名為「鎮海軍墓」,以避專奪。 .文資現況 古蹟本體多為高於地上半尺之小土坵,並有石質墓碑,排列整齊,且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砂岩、板岩、綠色片岩 .建築風格 墓群大致座西南朝東北,墓碑中,只有27方墓碑刻有銘文。 碑上之文,皆為兵勇所佩的刺刀尖刻之,或由營中石匠草刻之,雖略嫌草率,但肅殺之氣猶存,有如置身軍旅,為臺灣現存各墓埔所僅有。 另此一墓園單為鎮海軍,甚至是鎮海中軍的塚埔,實為臺灣各墓地中所少見。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48216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54430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5453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54629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54745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54840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7187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7199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72089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7220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1722893.JPG
79468d6a-90b7-4457-8162-e1393e9e476d 打狗英國領事館登山古道(修復中,未開放)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打狗英國領事館登山古道(修復中,未開放) 創建年代:清光緒5年(1879)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53474號 公告日期:2004/10/18 地址:高雄市哨船街水產試驗所後方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其總長約200公尺;高雄市鼓山區鼓南段四小段457、441-6地號。 指定理由:本登山步道為連通山丘上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與海濱英國領事館館舍間之階梯古道,具有見證高雄港開港時期商貿發展的重要意義,且構造順應地形,形式質樸,頗能代表當時克服地形限制的通道路徑作法,值得妥善保存維護,故指定為市定古蹟。 .歷史沿革 本登山步道乃英國領事館約於光緒5年(1879)所修築的階梯古道,主要是為了連通英國領事館與山丘上的領事官邸,並且可通抵哨船頭海濱。古道總長約200公尺,以花崗石、咾咕石、紅磚等鋪設,相當古樸。古道兩旁自然生態豐富,路線透過精心規劃,環境十分清幽。第1階至第17階梯為戰後設置山下崗哨而變更路線的新作,既有遺物部分遭拆除。整體而言,古道以及週邊環境體現近代洋人在打狗生活的空間規劃,同時也是近代打狗開港重要的空間紀錄。 .文資現況 目前古道需由水產試驗所進入,拾級而上可通達山丘上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古道路線環境清幽,自然生態豐富。 目前整修中,暫不對外開放。 .建築材料 花崗石、咾咕石、紅磚 .建築風格 登山古道係順應地形所設之連接山下之打狗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巡捕房、牢房,與山上官邸之路徑。 其局部開鑿山坡咾咕石,作地形的微調整,並依地形鋪設砂漿、咾咕石、花崗石及紅磚座梯面與梯面兩側護牆。 階梯級高最小10公分,最大34公分,級深最小14公分,最大190公分,反映其因地制宜的設置。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7289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7295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72999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6092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73054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7312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82789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82853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8289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4433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44339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44371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44396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4441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6081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60850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60883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6090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829497.JPG
36e7d019-006e-43ea-ae4a-0a3d07c6128c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古蹟 種類:衙署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創建年代:清光緒5年(1879)完工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臺76內民字第484806號 公告日期:1987/04/17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20號 建造者:英國工部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鼓山區鼓南段4小段442號地號。 指定理由:見證打狗開港後海洋經貿歷史發展及台灣第一座由英國工部出資興建的領事館舍(官邸),具有建築美學特色之文化古蹟。 .歷史沿革 清咸豐8年(1858)天津條約及清咸豐10年(1860)北京條約簽訂之後,台灣被迫逐步開放通商口岸,打狗為其中之一,英方為拓展對台灣貿易的經濟利益,於打狗設置領事館,主要功能為保僑、商務、行使領事裁判權及地方交涉等。 依據最新文史調查研究顯示,位於哨船頭山丘之市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實為打狗英國領事官邸,於清光緒5年(1879)完工啟用,係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該建築由當時的大英帝國陸軍皇家工程部設計監造,為一獨立之紅磚木構迴廊建物。打狗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含巡捕區與監牢)則設於哨船頭海濱,兩棟建物以登山古道聯結。 官邸原建築式樣為斜坡屋頂及方形(無圓拱)木構迴廊,亦無頂冠帶。明治33年(1900)改建屋頂為有頂冠帶(無山字頭)圓拱磚造迴廊。昭和6年(1931)領事官邸被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太平洋戰爭時,遭美軍炸毀後面部份房舍。 1945年二戰後初期曾作為氣象局測候所,曾進行整修並在領事餐廳後側台階增建一小房間,但因房舍老舊又疏於維護,民國66年(1977)賽洛瑪颱風之後處處斷垣殘壁。直到民國76年(1987)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才被修復成現今樣貌。 民國93年(2004)8月起,高市文化局將之委外整修及經營管理,讓古蹟活化再利用,民國94年(2005)重新指定公告為市定古蹟,為使真確史實重現,民國98年(2009)特予正名。 .文資現況 民國92年(2003)12月起古蹟委外整修暨經營管理,民國93年(2004)9月重新開館營運。 .建築材料 紅磚、檜木桁架、紅瓦屋頂 .建築風格 紅磚拱廊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4563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19591581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19591592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19591606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1959161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49072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490741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490753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490766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1959163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04374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04389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0440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0441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14590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14606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1461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1462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14642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22007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2201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22029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032361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512681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512696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512709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235127234.jpg
2a618c21-2e7f-4f14-9668-20edef04deba 打狗水道淨水池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鼓山區 名稱:打狗水道淨水池 創建年代:日大正2年(1913)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20248號 公告日期:2004/04/09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53巷31之1號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管理處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3786平方公尺;鼓山區鼓中段5小段0738地號。 指定理由:都市基礎設施是一個都市近代化發展的重要具體象徵,其中供水設施更是一個與民生直接相關,且足以標舉城市進步的歷史見證,打狗水道淨水池與高雄港市早期的發展息息相關,且目前仍屬使用狀態,為一活體古蹟,更彰顯其文化意義與價值。 就設施本體的規模、構造、形式與水道建設技術面而言,均為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 .歷史沿革 打狗水道淨水池亦即壽山配水池,大正2年(1913)10月完工啟用,乃打狗上水道(自來水)系統中,肩負儲存和供給潔淨用水的調節功能,亦即接收儲存來自小坪頂水源地的淨水,並以地形位差供給住民淨水,給水區域包括旗後街、哨船頭、苓雅寮、新濱街、湊町、山下町,後來隨著高雄市人口增加而階段性提高給水能力,整體供水範圍涵蓋高雄川(愛河)以西的街區。 就整體打狗上水道而言,竹寮取水站、小坪頂水源地和壽山配水池等構成高雄最早的上水道系統,為近代高雄市發展奠下重要的基礎。不僅如此,上水道更是大大改善近代都市人口集中而擴大感染的水傳染病,如霍亂、傷寒、副傷寒、赤痢、小兒赤痢等疾病蔓延的重要設施,這是近代都市發展中深具革命性與普世性的建築工程。 .文資現況 本加壓站目前還維持著柴山與壽山學區與軍區之穩壓功能。 .建築材料 鋼筋混凝土、側壁磚造 .建築風格 打狗水道淨水池,即今壽山淨水池,係日人因進行打狗港(今高雄港)築港建設飲水需要而興建打狗水道,經由淨水池淨水後送出供應高雄港區。目前本淨水池(加壓站)仍在使用中。 淨水池外庭院通氣口因應當代係極為特殊之設計;淨水井建築外表為挑高圓柱體,造型樸實素雅,雖有些剝落,僅需定期維護,仍十分堅固耐用。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02839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0284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02928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03015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03102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12302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12377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12424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12474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50125317.JPG
0e178108-5f5f-45f0-b778-776ee6ab82e4 打狗公學校 古蹟 種類:其他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旗津區 名稱:打狗公學校 創建年代:日昭和10年 (1935)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民三字第15660號 公告日期:1999/05/25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中洲三路623號 建造者:臺灣總督府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高雄市旗津國小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716.58平方公尺;旗津段848、849、850、853地號。 建築物本體(含走廊) 指定理由:校區內具圓拱型門廊二樓教室8間係建於日昭和10年(1935),創校百年以上之打狗公學校能保存校內具紀念性的建築物,更能彰顯學校之悠久歷史。 .歷史沿革 明治30年(1897)旗後日人組織打狗俱樂部,捐款於旗後山麓設臨水宮夫人廟(主祀陳靖姑,今臺機修船廠址,原基督教長老會醫院南邊)為臨時校舍,成立「打狗國語(日語)傳習所」,並聘請鳳山國(日)語傳習所教諭橋本勝伸前來任教,同年6月14日舉行開學式,首期學生共14名。 明治31年(1898)因旗後人林璣璋等人加入,捐款不斷增加,學生亦增至36名。7月日人公布《臺灣公學校令》,陳中和等31名士紳於申請許可後,將打狗國語傳習所改設為「打狗公學校」,於10月1日創校,由橋本氏出任代校長。 明治36年(1903)第一屆畢業生有陳光燦、潘禎祥、陳福德、黃國祥、陳履雲等五名,日後各為打狗菁英人物。 明治40年(1907)4月首次招收女學生32名,但因風氣未開,竟無一人上學,直至明治44年(1911)因經濟發展,才有17名女學生入學。 大正2年(1913)開始於平和町今旗津國小現址,新築教室四間、廁所及辦公室等校舍。翌年4月1日,正式由臨水宮夫人廟遷校至現址。 大正10年(1921)改稱高雄第一公學校(俗稱一公),並附設商業補習學校及幼稚園。二次大戰末期,因美軍飛機轟炸次數激增,一公乃奉命疏散至壽山國民學校(今鼓岩國小)至二戰結束,翌年改名旗津國民學校。 1945年二戰後,校友林守盤先生出任首任臺籍校長,改為高雄市第一國民學校,翌年又改名旗津國民學校。 .文資現況 作為學校教室使用。 .建築材料 該棟建築是以鋼筋、加強磚造,屋頂覆蓋黑瓦二層樓房的教室。 .建築風格 由於地處海濱,採東西兩邊圓形迴廊式的設計,有遮陽、擋風雨的功能。一字型東西向平行排列的校園配置,代表威權教育體制的型態。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90614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90640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259065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580710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45807150.JPG
b38ebead-8d59-4b13-9015-980e782579da 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 古蹟 種類:產業設施 指定別:國定 區域:三民區 名稱: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 創建年代:日明治32年(1899)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臺內民字第0940002943號 公告日期:2005/03/11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號 建造者: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795.94 平方公尺;三民區中都三小段17、 92-2、94地號。 包含八卦窯一座、煙囪兩座、隧道窯(含鐵道)一座、倒焰窯三座、實驗窯一座、紅磚事務所。 指定理由:1、本古蹟為臺灣20世紀磚材生產工業之重要見證,現有建物中,八卦窯及煙囪之年代久遠且工法細緻,保存相當完整。 2、磚材為臺灣地區混凝土及鋼鐵材料技術發展前最重要的建築材料,本工廠現存設施八卦窯及兩座煙囪具有高度歷史及文化意義,極具保存價值。 3、類似磚材生產設施臺灣地區已少見,本處規模為最大且後期又增加新式生產設備,可看出生產技術的演進。 4、各式不同生產設備並存,具產業文化的稀有性、代表性、完整性。 .歷史沿革 中都唐榮磚窯廠的前身是明治32年(1899)日人鮫島盛在三塊厝郊區創辦的鮫島煉瓦工場。這是打狗地區第一家磚仔窯,共有三座傳統「目仔窯」。明治33年(1900),鮫島盛改建新式的「蒸籠窯」,這也是南臺灣最早引進的新式磚仔窯。明治34年(1901)鮫島盛因病去世,鮫島煉瓦工場由後宮信太郎以五年不支薪來抵兩萬日圓資本,而取得經營權。明治36年(1909),後宮信太郎從大阪窯業株式會社聘請中村工程師,在臺北圓山廠建造當時在日本很先進的八卦窯(霍夫曼窯),並將此技術引進三塊厝的煉瓦工場。大正元年(1912)鮫島煉瓦工場的年產量約佔全臺磚塊的七成,後宮信太郎也被稱之為「臺灣煉瓦王」。 大正二年(1913)年,臺灣經濟繁榮,各地建築蓬勃發展,紅磚需求量擴大。臺灣總督府投資130萬元日圓成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整合各地既有之磚仔窯,「鮫島煉瓦工場」因而易名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後為因應市場需求,其陸續擴充規模,增建六座八卦窯,以高產能設備大量生產具有TR標誌之磚塊,當時南臺灣重要建物的磚塊幾乎均由此供應。直到日治末期,磚窯廠內有一座蒸籠窯、六座八卦窯,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中規模最大的工場。這裡生產磚塊俗稱「TR磚」(Taiwan Renga),TR磚塊的商標是品質保證,南臺灣地區日治時期重要的建築物磚塊均由此供應,如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婦人會館、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整修、臺南州廳、哈瑪星武德殿、旗山武德殿等。 二戰後,民國35年(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接管紡織、玻璃、窯業等十二單位,翌年(1947)又將此十二單位合組為工礦總公司,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改稱為「工礦公司高雄磚廠」。民國46年(1957)唐榮鐵工場的唐傳宗先生購得高雄磚廠,成立「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磚廠」,惟於民國49年(1960)發生財務危機,經濟部處理相關事項後,民國51年(1962)歸屬公營事業機構。民國54年(1965)以後,唐榮鐵工廠自行研發以八卦窯燒製耐火磚供鋼鐵廠使用,但隨著紅磚市場競爭激烈,又因取土日益困難,於是拆除了一號、二號與六號的八卦窯,並請外國技師先後興建了三座倒焰窯,倒焰窯完成後,所出產的耐火材料帶來了不少收入。民國68年(1979)興建八十公尺長的隧道窯一座。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倒焰窯、隧道窯所生產的高級耐火磚,曾是中鋼、台糖、台機、台船等產業鍋爐的重要材料,成為臺灣四大耐火材製作廠之一。後來,工廠在民國69年(1980)改名為「唐榮耐火材料廠」,四年後(1984)因精簡公司組織而併入不鏽鋼廠中,但依然生產耐火材料。唐榮磚窯廠的生產,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曾為唐榮公司創造甚高的利潤,但近一、二十年來建材的發展、工資的高漲、環保意識的抬頭,唐榮磚窯廠終究不敵時代潮流,而於民國74年(1985)以後停工,廠房不再生產,辦公室仍繼續使用,民國91年(2002)8月員工才全數撤離。 .文資現況 廠區內目前剩下八卦窯一座、倒焰窯三座、實驗窯一座及隧道窯一座,還有兩座砌工非常精美的磚砌煙囪。 由西(愛河邊)往東望,其配置依序為八卦窯、倒焰窯、實驗窯、倒焰窯、倒焰窯及隧道窯,隔中都街還有昔日的辦公室「打狗工場事務所」一棟。廠區目前已停產,為閒置空間。 .建築材料 紅磚 .建築風格 八卦窯與二座煙囪等建築的保存現況仍相當完整,雖有植栽攀附其上,然並不減損其整體的歷史價值。 就其磚構的技術,包括磚質、磚砌法、磚拱結構、磚牆高度及磚飾等,均具有技術美學上的價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94336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94350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94365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9438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454302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454319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454335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3010054628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943206.JPG
dfed6df1-6dfc-4047-af16-309dda18d274 三塊厝火車站(暫不開放) 古蹟 種類:車站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三民區 名稱:三塊厝火車站(暫不開放) 創建年代:日明治41年間 (190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20248號 公告日期:2004/04/09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三德西街90巷底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公有 管理單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高雄工務段)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00平方公尺;三民區中華段二小段672地號。 指定理由:三塊厝火車站是高雄城市發展與鐵道歷史空間的重要據點與象徵,為早期臺灣鐵路車站設施的具體見證資產,是高雄市現存日治時期木構造火車站之一,建物本身的形式與構法具備歷史價值。 .歷史沿革 日治初期,南部鐵路工程於明治32年(1899)9月開工,由打狗依序往北推進,同時向東修築通往九曲堂的鳳山支線。三塊厝驛(火車站)就是打狗通往九曲堂的鳳山支線的首站,明治41年(1908)2月開始營運。三塊厝驛兼營客貨,但是以貨物運輸為主,特別是提供位於其北邊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成品輸運有極大的貢獻。整體而言,三塊厝驛可說是昭和16年(1941)6月今日高雄火車站啟用之前,僅次於舊打狗驛(今高雄港站)的重要鐵道車站。現存站房於大正12年(1923)完成,是一座日式的木造車站建築,昭和16年(1941)6月間再次擴建為三等鐵道貨運站。昭和16年(1941)6月今日高雄火車站啟用後,逐漸被取代。 戰後,民國42年(1953)間,三塊厝站每日還有七班列車停靠,而後逐年減少。民國51年(1962)客運停辦,專辦貨運。民國75年(1986)9月26日廢站。 .文資現況 車站廢站閒置,站體損壞嚴重多處崩毀,目前修復中,暫不開放。 .建築材料 木造、水泥砂漿、砂石、編竹泥牆、雨淋板。 .建築風格 三塊厝車站的臺基構造主要由磚及水泥砂漿疊砌,外以洗石子覆蓋而成;形式極為簡單。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11035835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029470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0294739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0294772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0294803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02948320.JPG
1297eeb6-01dd-4737-a24f-a261f16333dd 九芎林里社貞官伯公 古蹟 種類:伯公 指定別:市定(直轄市定) 區域:美濃區 名稱:九芎林里社貞官伯公 創建年代:清乾隆3年(1738)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87)府民禮字第256025號 公告日期:1998/12/31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廣興街(廣林里廣福莊開基福神壇附近) 建造者:不詳 所有權屬:私有 管理單位:代表人傅錦忠先生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6,503平方公尺;美濃區跨竹頭角段611、612、612-1、542-1地號。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民國87年(1998)5月14以後由縣政府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歷史沿革 伯公即為客家的土地公,惟美濃的伯公造型獨特,全台僅有,又稱為「伯公壇」。 九芎林里社貞官伯公相傳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後不久,由劉玉衡率領劉、何、黃、李、林、古、楊、張、吳等姓人氏開拓竹頭背、九芎林二庄後所建立的。以「水土里社貞官位」碑石為核心,碑石以三塊石材所組成,「水土」二字指在水口處將象徵財氣的水攏聚於庄內之意。本伯公左側即可見大水圳流經,旁為一閩南式建築之九芎林開基伯公。建築形式由內而外依序為碑石、前堂及二堂。後方為卵石疊砌化胎。前堂往外兩側縱橫曲手,名柱上為單一石印形式。民國87年(1998)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進行修復。 .文資現況 平日供民眾拜祀,祈求護佑。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採用建造風水(墳墓)形式,為「墓塚式伯公」,當地人稱「伯公壇」。 在碑石上刻有「里社貞官伯公」的字樣,加上香爐、供桌與祠坪,樣式質樸。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292700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292707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20120124936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292721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002162927290.jpg
04584cb2-4edf-4829-b60c-d0f206e48342 傀儡戲謝土及拜天公儀式(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信仰 指定/登錄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區域:阿蓮區 名稱:傀儡戲謝土及拜天公儀式(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縣府文表字第0980006758B號 公告日期:2010/04/03 地址:高雄市阿蓮區阿蓮里民生路138巷46號 登錄理由:以懸絲戲偶的方式呈現偶戲動態的展演,具藝術性及在地風格。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傀儡戲在中國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依據莊季裕的解釋,傀儡原屬喪家樂,那麼它可能與喪葬儀式或者驅邪的儀式有關聯。 從漢墓的懸絲傀儡戲偶,較能令人相信傀儡戲的另一個功能─「做偶人嬉戲歌舞」-可能與驅邪的功能同時存在;只是將之轉移或拓展到非喪葬的歡樂場合,可能即是漢末之際的「嘉會」,所以此時的傀儡戲顯然已進入喜慶場合。 由原始的宗教功能發展出娛樂功能,出現劇本、分類等戲劇要素,然而歷經千百年的演變,傀儡戲的宗教與娛樂功能一直流傳至今日台灣的傀儡戲裡。 台灣傀儡戲是於清代傳至福建,漳州移民來台後移居至北臺灣,傀儡戲即隨之分布於宜蘭、台北與桃園;泉州移民抵達南台灣,劇團則分布於嘉南高三地,於是台灣傀儡戲形成明顯的南北兩派。 .舉行時間 不定期。 .活動規模 視情況由委託人決定,可調整規模大小。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6312369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54729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54807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54839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54843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547065.JPG
e6412605-c535-450a-86e8-127c665e3a80 大武壠頂荖濃太祖祭典 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信仰 指定/登錄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區域:六龜區 名稱:大武壠頂荖濃太祖祭典 創建年代:未確定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地址: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里頂濃路49巷6號 登錄理由: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二、傳統平埔祭典有瀕臨失傳之危機。 三、祭典過程及重要儀式保存平埔文化特色。 四、代表大武壠社群太祖祭典之內涵。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1.早期大武壠社群的生活準則是在雨期耕作,在旱季射獵,具有明確的作息規範,其規範的推動乃是透過祭祀儀式來強化,透過儀式以禁止不可從事的行為,稱之為「禁向」,每年一進入禁向期間,族人就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而透過祭祀儀式來解除禁忌,則稱為「開向」。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足見信仰與其生活之密切關係。 2.頂荖濃太祖祭祀在農曆9月15日舉行,是「開向」,隔年3月26日則為「禁向」。「禁向」和「開向」的儀式是在「公廨」進行。在農曆9月15日黃昏後,族人會準備米買、檳榔、金紙、香枝、豬肉等物放置於公廨地上獻祭,然後燃香燒金紙,並在公廨前飲酒,跳舞、歌唱,這也就是所謂「牽番戲」。 3.頂荖濃太祖祭祀文化仍保有大武壠社群昔日祭祀結構,不過其形式與內容同時採借漢族及布農族之元素,與其他地區平埔族祭祀形式略有差異;而其祭祀儀式、牽曲依然保存良好,祭祀食物亦維持傳統形式,且公廨為新建,乃當地居民自力造屋,室內陳設物品亦多為在地居民自發捐贈,地方文史團體也努力保存平埔文化並凝聚地方認同,值得肯定。 .舉行時間 「開向」:農曆9月15日;「禁向」:隔年3月26日 .活動規模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21145720899.jpg
ca9d8c27-ac9d-42d6-be95-f9788655d5f3 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 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信仰 指定/登錄別: 區域:甲仙區 名稱: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 創建年代:未確定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中興路17號 登錄理由: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二、祭典形式保存平埔族文化特色,重要儀式呈現平埔祭典之特質,保留大武壠社群太祖祭典特質。 三、社區民眾積極參與祭典歌舞之傳承。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1.早期大武壠社群的生活準則是在雨期耕作,在旱季射獵,具有明確的作息規範,其規範的推動乃是透過祭祀儀式來強化,透過儀式以禁止不可從事的行為,稱之為「禁向」,每年一進入禁向期間,族人就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而透過祭祀儀式來解除禁忌,則稱為「開向」。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足見信仰與其生活之密切關係。 2.阿里關太祖祭祀在農曆9月15日舉行,是為「開向」,隔年3月16日為「禁向」,這些祭典都必須祭祀太祖。過程及重要儀式特徵如下:換向水、立向竹、祭祀太祖則由族人準備米買、檳榔、金紙、香枝、酒、香煙、豬肉等物到公廨內獻祭。獻祭時唱「班壓」、「搭母勒」,向太祖稟報獻祭的祭品。祭祀後族人在公廨前廣場牽戲。 3.阿里關太祖祭祀文化仍保有舊日多數儀式規範,社區中仍有耆老會吟唱古老的牽曲,祭品亦保持傳統,是高雄地區平埔族群極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具有高度保存價值,並有固定保存團體。 .舉行時間 「開向」:農曆9月15日;「禁向」:隔年3月16日 .活動規模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21145707264.jpg
d1400315-20de-4bae-9435-13dc416a39af 下茄萣金鑾宮王醮大典 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信仰 指定/登錄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區域:茄萣區 名稱:下茄萣金鑾宮王醮大典 創建年代:未確定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博字第10170245900號 公告日期:2012/08/14 地址:高雄市茄萣區保定里港東街111號 登錄理由: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7條「傳統藝 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 法」第2、4、6條規定。 二、係高雄地區代表性王醮科儀,具地方特色。 三、下茄萣金鑾宮王醮大典,內容豐富且保存 多元藝陣組織文化及王船木作等項目。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金鑾宮主祀媽祖,最初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設壇於境內社尾處,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時遷建現址,後經道光六年(1826年)、1928年、1957年、1978年、1981年的幾次重新修建及增建,成為今日所見堂皇廟宇,祭祀範圍為舊下茄萣庄,即今茄萣區嘉定、保定、大定、光定、吉定五村。 金鑾宮平均約每十年舉行一科王船醮典,戰後迄今共舉行過七科王醮,分別在1948、1960、1969、1974、1982、1992、2000年,屬不定期醮典。 .舉行時間 不定期,約10至12年舉行一科 .活動規模 大型,茄萣全區,往路竹區遶境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其科儀包括:豎燈篙、淨燈篙、王船出廠、顧問團宴王、架棚、友境宴王、取水、宴王、遊內境、祈安清醮起鼓、王醮起鼓、主會宴王、普渡、拜天公(子時)、出境(遊外境)、王醮入醮、請王登船、拍船醮(子時)、送王,依序操作,有條不紊,時間長達1年,具傳統性。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090734472.jpg
25ccd512-839e-4dc4-82a7-40e9f8bde780 撮把戲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美濃區 名稱:撮把戲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博第10170004200號 公告日期:2012/01/05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華街32號 登錄理由: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 法」第2條規定。 二、台灣僅存之客家車鼓戲團,展現客家小戲特色。 三、表演內容融合客家山歌、車鼓、雜技。 四、此項技藝有瀕臨失傳之危機。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技法流派 1.當十七世紀客家人由閩粵一帶的原鄉來到台灣之後,隨著時空的分隔,在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六堆」客家文化與在北部的桃竹苗文化,逐漸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客家文化區隔,這種同中有異的現象,在客家音樂的呈現上尤為明顯。南台灣在說唱及車鼓音樂表現上,則以美濃楊秀衡撮把戲團的客家車鼓技藝及客家說唱名震遐邇。 2.楊秀衡撮把戲團中,文套演出的形式,大部份都是以「二人組」的夫妻檔為搭擋,武套則以其子女及其夫妻的「四人組」形式為主,其中,「文套」可說是「撮把戲」中的精華。在「文套」的表演中,楊氏夫婦將傳統的客家山歌,如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以及各式各樣的地方小調融合轉變,將客家山歌的變體活現在客家車鼓技藝上,使得其客家車鼓與閩南車鼓完全不同,形成特有之撮把戲絕活。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21145641353.JPG
78693a7b-bdeb-4c97-b7c2-95d1324440d7 福德皮影戲團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岡山區 名稱:福德皮影戲團 公告文號:高縣文表字第0960003999D號 公告日期:2008/01/03 地址:高雄市岡山區 登錄理由:創立於日治時期,該團擅長於武戲與扮仙戲,保有罕見的「酬神宣經」,為扮仙戲的重要依據。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其曲調源自廣東潮州,而經由福建傳至臺灣。 中國皮影戲在宋代時,已經發展的很昌盛,明鄭渡海初期的移民當中,可能就有來自福建泉漳地區的皮影戲演師。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至於演出形式,影偶只有黑紅綠三大主色,造型樸素,主要以煤油燈為影窗照明工具。日治初期皮影戲依然活絡,日昭和16年(1941)成立「皇民奉公會」,高雄州在山中登的主導下,成立「高雄州影繪協會」。大社的東華被編為「第一奉公團」,永安的林文宗則主持「第二奉公團」。安排在高雄州各郡做宣揚「皇民化運動」的巡演。 1945年二戰後開始,皮影戲進入復興期;演出的形式因地點而分為內臺戲(戲院演出)與外臺戲(非戲院演出),各有其特色。皮影戲的內臺戲的演出始自東華皮影戲團首開記錄。 為適應戲院較大的影窗,影偶的尺寸隨之變大;演出形式的改變包括中西樂器的運用、女歌手助唱等。另一個特色即反共抗俄政策對皮影戲造成的變化,皮影戲演出劇本變化較大者,乃是戲劇比賽時的演出本。 皮影戲與其他民間戲劇一樣,在電視台與彩色電影興起之後,電視節目改變人們娛樂的方式,吸收了大量的觀眾,因此民問戲劇逐步自戲院撒退。 民國70年(1981)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現為文化部),其特色即是保存與推廣皮影戲。 .技法流派 福德皮影戲團由林文宗創立於日治時代。 林文宗早年隨永安藝師學藝,皇民化運動之際,福德皮影戲團被編列為「第二奉公團」,與東華皮影戲團同為當時公認足以代表台灣皮影戲藝術的戲團。 林文宗演技精湛,勤於抄錄劇本,擅長於武戲與扮仙戲,該團仍保有罕見的「酬神宣經」,為扮仙戲的重要依據。 民國46年(1957)林文宗去世之後,其子林淇亮(1921-)曾中斷演出,投身他職。 近年恢復演出,且曾與張天寶合作,提倡皮影藝術,該團著名的劇碼為「孫臏被困誅仙陣」。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15028233.jpg
a063ff38-0ea6-4395-a207-37b968be62b4 傳統彩繪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前鎮區 名稱:傳統彩繪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中字第0970024887號 公告日期:2008/05/16 地址:高雄市 前鎮區 登錄理由:1.馮進興累積四十餘年的彩繪經驗,作畫能信手捻來,而非看圖描繪;在彩繪的技法方面,保留純粹之傳統彩繪工藝,嫻熟於以手掌拍塗作畫的「搨畫」,用色上採華豔高彩度的色彩,如黃、紫、粉紅、鮮綠等色彩,具強烈的地方性格,堪稱高雄地區中壯輩的畫師之代表。 2.張財雄曾拜師潘麗水,後與蘇天福畫師共同施作南部數間廟宇,長期投注於寺廟彩繪工作,嫻熟於寺廟彩繪中樑枋圖案的繪製,為彩繪師中技法優異者。近年張財雄由彩繪師轉向畫師的身份,其距畫師標準涵養雖稍嫌不足,於在地傳統彩繪匠師中仍具有其地位。 公告登錄葉經義、林水養、蘇義雄(義山佛店)、陳忠榮為本市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類保存者;馮進興、張財雄為傳統工藝美術/彩繪類保存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台灣傳統彩繪與其他傳統建築裝飾由閩、粵傳入台灣的過程相似,明末來台的唐山師傅因訓練助手,而使其技藝得以流傳;本地匠師早年則多集中於台南、鹿港、艋舺等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至今彩繪匠師仍以彰化、台南一帶為盛。 台灣本土畫師據推測以1860年(同治年間) 落籍彰化鹿港的泉州玉湖郭姓畫師為第一代之始,其家族畫師活動於台灣中部以北,直至日本據台後,唐山師父來台困難,因而本地畫師逐漸展露頭角,如1891年出生的台南府城潘春源(潘麗水之父)、1900年出生的台南府城陳玉峰(陳壽彝之父)、1898年出生的鹿港郭新林與台南縣柳德裕等皆屬第一代本土畫師。 .技法流派 依繪畫類型而言,台灣彩繪較接近蘇式彩繪,被視為蘇式彩繪 的一支,但彩繪繪畫題材規定不若清式彩繪中嚴格,較具彈性以及活潑許多,做法也與大陸地區有些許差異,自成一格。清末傳入台灣後,其發展狀況甚至更勝於其原生地。然而民間匠師對樑枋畫的分類並非如此複雜,僅分為(1)北式、(2)南式、(3)蘇式。 南部地區傳統建築彩繪多出自台南府城匠師之手,其中又以潘麗水及陳玉峰二人以及其徒弟所佔比例最高,高雄市的寺廟彩繪亦不例外。高雄地區的寺廟彩繪多見台南府城匠師作品,如薛明勳為潘麗水之徒,活躍於南部的藝師陳秋山亦曾受教於潘春源。亦可見高雄地區的傳統寺廟彩繪與府城匠師的關係淵源之密切。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33000672.jpg
b2a932ad-5314-486a-92d7-914772a15873 復興閣皮影戲團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彌陀區 名稱:復興閣皮影戲團 公告文號:高縣文表字第0960003999E號 公告日期:2008/01/03 地址:高雄市彌陀區鹽埕里鹽港一路3號 登錄理由:現任團長許福助師承胞兄許福能先生,對於傳統潮調唱曲的保存極為用心,成果斐然。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其曲調源自廣東潮州,而經由福建傳至臺灣。 中國皮影戲在宋代時,已經發展的很昌盛,明鄭渡海初期的移民當中,可能就有來自福建泉漳地區的皮影戲演師。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至於演出形式,影偶只有黑紅綠三大主色,造型樸素,主要以煤油燈為影窗照明工具。 日治初期皮影戲依然活絡,日昭和16年(1941)成立「皇民奉公會」,高雄州在山中登的主導下,成立「高雄州影繪協會」。 大社的東華被編為「第一奉公團」,永安的林文宗則主持「第二奉公團」;安排在高雄州各郡做宣揚「皇民化運動」的巡演。 民國34年(1945)開始,皮影戲進入復興期。演出的形式因地點而分為內臺戲(戲院演出)與外臺戲(非戲院演出),各有其特色。 影戲的內臺戲的演出始自東華皮影戲團首開記錄;為適應戲院較大的影窗,影偶的尺寸隨之變大;演出形式的改變包括中西樂器的運用、女歌手助唱等;另一個特色即反共抗俄政策對皮影戲造成的變化,皮影戲演出劇本變化較大者,乃是戲劇比賽時的演出本。 皮影戲與其他民間戲劇一樣,在電視台與彩色電影興起之後,電視節目改變人們娛樂的方式,吸收了大量的觀眾,因此民問戲劇逐步自戲院撒退。 民國70年(1981)文化建設委員會(現為文化部)成立,其特色即是保存與推廣皮影戲。 .技法流派 復興閣原名為「新興皮戲團」,由張命首創立於高雄市彌陀區。 日大正4年(1915),張命首開始學藝,隨吳天來、李看、吳大頭與張著學習皮影戲「上四本」。 日昭和14年(1939),許福能拜張命首為師,民國44年(1955)娶張命首之女張月倩為妻,四年後主掌該團,改名為「復興閣」,於民國48年(1959)登記成立。 許福能先生於18歲時開始習藝,至今已有60年的皮影演出經驗,堪稱為皮影戲界的大老。 他不但熟悉前後場,並長於文戲「蔡伯喈」、「蘇雲」、「割股」、「白鶯歌」等劇目。 除了演出經驗豐富外,對於教學及技藝傳承亦非常熱心,在皮影演出中,最為一般人所忽略的念白,許福能卻處理得韻味十足、情感豐富,且能將劇中人物的性格刻劃得極具深度。 民國58年(1969),許福能開始致力於推廣皮影戲,並有法國學生來此學藝。 除了屢次受邀至全台各地演出外,也曾多次至歐美巡迴演出傳統皮影戲,並於民國87年(1998)7月間受邀至法國亞維濃藝術節表演;學生遍布全台,並遠及法國。 民國75年(1986),許福能獲教育部頒發薪傳獎個人獎,曾任國立藝術學院兼任講師,民國80年(1991)獲得薪傳獎團體獎。 現任團長許福助師承胞兄許福能先生,於民國88年(1999)接下劇團主演,為延續發展傳統皮影戲及不負胞兄所託,於民國90年(2001)接任團長重責。 許團長熱心團務,演出認真,且擅長演唱,對於傳統潮調唱曲的保存極為用心,成果斐然。 在新任許團長的帶領下,積極從事傳習工作,並擴展團隊組織與成員,至今已前後執行過兩次文建會傑出團隊扶植計畫,使「復興閣」的結構更為完善。 許福助先生常於前高雄縣文化局教授皮影戲,並於民間活動和廟會慶典中演出,廣受民眾歡迎。 復興閣皮影戲團曾是台灣唯一由師徒傳承所形成之皮影劇團,但由於接手的多為許家成員,因而也被譽為「許家班」。 「復興閣」的組織為所有現存皮影戲團中最完整者,前後場成員兼備,不須向他團臨時借調人手支援。 目前的成員包括:前場團長兼主演許福助,助演許忠義、張江河,燈光蘇許福清,後場樂師張瑞珍(鼓板)、許紫吉(鑼鈸)、吳文首(胡琴)、孫祥應(三弦)。 「復興閣」現今已慢慢轉型,逐漸脫離依賴廟會節慶的傳統模式,朝文化活動展演和教育研習推廣的方向發展,使傳統的皮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中。 無論在皮影戲的保存或推展上,「復興閣」均有責無旁貸的文化史命,希望能對皮影藝術的薪傳,盡力付出。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63508261.jpg
cb23be48-ec95-4de5-bf55-e102ad1c82e0 神像雕刻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三民區 名稱:神像雕刻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中字第0970024887號 公告日期:2008/05/16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自立一路312號之5 登錄理由:蘇義雄屬泉州派,然近年已混合福州派的風格,其技藝特色如下:。 1.對各類神像的造型、神態多能遵循古法,並掌握神韻,佛像造型比例優美、神態圓融,技藝兼備。 2.脫胎技法精巧純熟,錦雕、漆線、粉線之工法,均可見其紮實之功力與深厚之涵養。 3.曾拜澎湖法師,習得開斧、入神、開光等儀式的咒語、符法與儀式,通曉佛像在雕刻製作之始終歷程中各種儀式與法事,是匠師中之罕見者。 4.蘇藝師所經營的義山佛店近30年來仍維持傳統製作神像的古法,店內聘有粗胚、修光、修飾的師傅,為高雄市少數仍遵循傳統的雕刻與儀式的佛像雕刻藝師。 公告登錄葉經義、林水養、蘇義雄(義山佛店)、陳忠榮為本市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類保存者;馮進興、張財雄為傳統工藝美術/彩繪類保存者。 .法令依據 依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審查登錄「神像雕刻」為傳統藝術,義山佛店登錄為本市傳統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神像雕刻類保存團體。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台灣最早的神像乃是三百年前隨著移民由家鄉分香、分靈渡海而來。 因此,除了保佑渡海平安的媽祖之外,多半是家鄉供奉的地方神明。;胼手胝足,新家園安定之後,便聘內地唐山師傅雕刻神像奉祀。 台灣第一、二代神像皆出自唐山師傅之手,台灣本土的神像雕刻師傅承襲來自唐山技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台灣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寺廟林立,寺廟數目年年增長,其所供奉的神明種類五花八門,且融合了佛、道、儒教各派,根據早年的統計,台灣有二四七主祀神,加上其他神明,約莫有五百種 最普遍可見的神像為土地公、觀音、媽祖、關公、玄天上帝、佛祖。 .技法流派 台灣本土的神像雕刻師傅承襲來自唐山技藝代代相傳,可分為漳、泉、福三派,泉州派的雕刻技藝僅在家族間(父傳子或傳姪)承傳,福州派對學徒來源的限制相對開放,不論是親朋好友之子或因興趣而拜師者或自己的子弟皆可,其學藝時間通常為三年四個月,學成後則在不與師傅競爭的地區開業。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2813762.gif
6eca3da3-66ea-4e7e-b21b-13bf50e11792 客家八音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美濃區 名稱:客家八音 公告文號:府文表字第0950298335B 公告日期:2006/12/25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泰中路259巷23號 登錄理由:美濃地區的八音團,演奏形式以四人組的基本型態為主,具濃厚地方色彩。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美濃客家八音是南台灣六堆客家地區八音團中,堅持以傳統客家八音團演出的地區。 其中長興客家八音團樂器演奏的四個團員中,有三人從十七歲時就一起配合演出,至今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其他的陳美子客家八音團、溫福仁客家八音團等客家八音團體,也都有數十年演出客家八音的時間。 美濃客家八音團的演奏,就像是精美的室內樂團演奏,雖然是樂器的演奏,可是仔細聽起來,好像樂器與樂器之間它們在對話,在交談、在訴說各種傳說故事一般。 .技法流派 民國41、42年(1952、1953),美濃牛埔庄(福安庄)有幾個十五六歲喜歡玩樂器的年輕小夥子,請高樹鄉大埔的 「禾仔」師父來教客家八音,每人一館(四個月)的學費是一千斤稻穀,請「禾仔」師父一共來教了二館(8個月),胡琴、嗩吶、打擊樂都教,每個人學習的不同,有的人只學一種樂器、有些人學了兩三種。這班同學兩館學習結束後他們就陸續出去接場演出。 鍾雲輝先生在吹奏嗩吶時,我們會發現不論白天或黑夜,他一定要戴上一副墨鏡專注的吹奏。 這是因為在過去他學藝時,八音嗩吶師傅都是盲者,教學曲調時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搭、搭、搭」方式唸唱曲調教學,沒有以工尺譜或其他文字記譜方式教學。 他們沒有樂譜的概念只有樂曲的旋律,因此,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每次吹奏嗩吶時,都得戴上一副墨鏡來演奏。 鍾雲輝學兩館後又繼續向兩位師傅學習嗩吶,一位是美濃竹頭角鍾雲輝的舅公 「黃二仔」師父,另一位是高樹泰山迦納埔的「輝仔」郭清輝師父,但並未向郭清輝先生正式拜師。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635386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21752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21816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21868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2193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220110219616.JPG
e0941aa7-8cd4-4ab8-a529-3ce56ed0c5d2 東華皮影戲團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大社區 名稱:東華皮影戲團 公告文號:高縣文表字第0960003999C號 公告日期:2008/01/03 地址:高雄市大社區三奶里三民路343號 登錄理由:該團以影偶之放大尺寸、色彩炫麗為其特點,劇本亦多所創新,具有藝術性。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其曲調源自廣東潮州,而經由福建傳至臺灣。 中國皮影戲在宋代時,已經發展的很昌盛,明鄭渡海初期的移民當中,可能就有來自福建泉漳地區的皮影戲演師。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至於演出形式,影偶只有黑紅綠三大主色,造型樸素,主要以煤油燈為影窗照明工具。 日治初期皮影戲依然活絡,日昭和16年(1941)成立「皇民奉公會」,高雄州在山中登的主導下,成立「高雄州影繪協會」。 大社的東華被編為「第一奉公團」,永安的林文宗則主持「第二奉公團」。安排在高雄州各郡做宣揚「皇民化運動」的巡演。 民國34年(1945)開始,皮影戲進入復興期;演出的形式因地點而分為內臺戲(戲院演出)與外臺戲(非戲院演出),各有其特色。皮影戲的內臺戲的演出始自東華皮影戲團首開記錄。 為適應戲院較大的影窗,影偶的尺寸隨之變大。演出形式的改變包括中西樂器的運用、女歌手助唱等。 另一個特色即反共抗俄政策對皮影戲造成的變化,皮影戲演出劇本變化較大者,乃是戲劇比賽時的演出本。 皮影戲與其他民間戲劇一樣,在電視台與彩色電影興起之後,電視節目改變人們娛樂的方式,吸收了大量的觀眾,因此民問戲劇逐步自戲院撒退。民國70年(1981)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現為文化部),其特色即是保存與推廣皮影戲。 .技法流派 東華皮影戲團為現存的五個傳統劇團中,歷史最悠久的(約為清同治6年(1867)前成立)。 自張狀創立「德興班」以來,歷經張旺、張川、張叫、張德成、張榑國、張志絢的經營與發揚、已傳承至第七代,成為台灣知名的劇團,日治時代仍能公開演出,且成為「第一公奉公團」。 二戰後由張德成更名為東華,創新劇本並改良皮影藝術,將皮影戲推展成為名聞國內外的台灣民間戲劇,尤其在民國41年(1952)至56年(1967)間,東華皮影戲團更以「西遊記」「濟公傳」造成全台轟動,而後更由張德成率團遠至菲律賓、日本、美國等地演出,替我國做了良好的國民外交。 張德成多年累積的藝術成就,終於在民國78年(1989)贏得教育部頒贈--重要民族藝師的殊榮。 目前東華皮影戲團傳至第七代,主持人為第六代張榑國,後場樂師為其兄張義國、及國寶級樂師張姜(約90歲)。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63452942.jpg
e146662a-dc7f-41fc-ac31-f3ef0fce4f56 皮影戲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岡山區 名稱:皮影戲 公告文號:府文表字第0950298335C 公告日期:2006/12/25 地址:高雄市岡山區岡山南路42號 登錄理由:藝術性:具有藝術價值者 特殊性:構成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其技法優秀者 地方性:傳統藝術領域有價值與地位,並具有地方色彩或流派特色顯著者 結合工藝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目前均在高雄市留存,具獨特的地方性。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是中國早期的劇種之一,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台灣皮影戲又稱皮猴戲,200多年前由中國華南一帶流傳至高雄地區。 台灣皮影戲以牛皮刻製成偶因其臉部側面形狀像猿猴所以又稱為「皮猴戲」,而客家庄則稱它為「紙影仔」,唱腔以潮州調為主,主要於節慶、神誕、婚喪喜慶、謝平安及民家許願、還願時演出。 .技法流派 臺灣皮影戲因為板偶細小精緻、活動自如,影偶側面的臉形好像猴子,所以稱為「皮猴戲」,唱腔以潮調為主,因與道士在喪禮時演奏的音樂很相似,所以又稱為「師公調」;依據演出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文戲,武戲和文武戲三種,文戲以唱曲為主,需配合樂器演出,如「蘇雲」、「蔡柏喈」、「白鶯歌」、「孟日紅」;武戲拳打腳踢,動作精采,影偶生龍活虎,如「哪吒鬧東海」、「西遊記」、「薛仁貴征東、征西」等;文武大部分為民間故事,有唱腔也有武鬥,如「金山寺」。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827115522168.jpg
5667a6c2-0b69-47b7-887a-c2868db8aaca 永興樂皮影戲團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彌陀區 名稱:永興樂皮影戲團 公告文號:高縣文表字第0960003999F號 公告日期:2008/01/03 地址:高雄市彌陀區鹽埕里鹽埕大路二巷27號 登錄理由:永興樂皮影戲團由張晚創立於彌陀區,深具濃厚的在地風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其曲調源自廣東潮州,而經由福建傳至臺灣。 中國皮影戲在宋代時,已經發展的很昌盛,明鄭渡海初期的移民當中,可能就有來自福建泉漳地區的皮影戲演師。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至於演出形式,影偶只有黑紅綠三大主色,造型樸素,主要以煤油燈為影窗照明工具。 日治初期皮影戲依然活絡,日昭和16年(1941)成立「皇民奉公會」,高雄州在山中登的主導下,成立「高雄州影繪協會」。 大社的東華被編為「第一奉公團」,永安的林文宗則主持「第二奉公團」;安排在高雄州各郡做宣揚「皇民化運動」的巡演。 民國34年(1945)開始,皮影戲進入復興期;演出的形式因地點而分為內臺戲(戲院演出)與外臺戲(非戲院演出),各有其特色;皮影戲的內臺戲的演出始自東華皮影戲團首開記錄。 為適應戲院較大的影窗,影偶的尺寸隨之變大。 演出形式的改變包括中西樂器的運用、女歌手助唱等;另一個特色即反共抗俄政策對皮影戲造成的變化,皮影戲演出劇本變化較大者,乃是戲劇比賽時的演出本。 皮影戲與其他民間戲劇一樣,在電視台與彩色電影興起之後,電視節目改變人們娛樂的方式,吸收了大量的觀眾,因此民問戲劇逐步自戲院撒退。 民國70年(1981)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現為文化部),其特色即是保存與推廣皮影戲。 .技法流派 永興樂皮影戲團由張晚(1892-1968)創立於彌陀區。 張晚早年隨父親張利學習皮影戲,與同鄉的藝人過從甚密,並且漸露頭角,尤以文戲「蔡伯皆」「蘇雲」,武戲「征東」「征西」而聲名大噪。 張晚將其技藝傳其二子張做與張歲,張歲在光復前隨父親駐演,光復後為增進技藝,從蔡龍溪、宋貓、林文宗和阿蓮與林園的皮影戲師傅學習前後場,而後張歲以演出「六國志」「封神榜」「五虎平南」而馳名遠近;張歲之子女張新國與張英嬌接繼承父業,並隨藝師張德成學藝。現今團主為張英嬌。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8163435767.jpg
d8b84f27-b67d-4245-8044-bb00a2d24fc8 布袋戲偶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指定/登錄別: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三民區 名稱:布袋戲偶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中字第0970024887號 公告日期:2008/05/16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三路312號 登錄理由:陳忠榮累積40年的布袋戲偶雕刻的經驗,青年時期的作品不僅承襲的泉州花園頭的精髓,中年後因製作黃俊雄電視金光布袋戲的戲偶而享盛名,所刻戲偶能掌握戲中人物的性格與外貌特徵;近年霹靂布袋戲當紅,林邊師亦能求新求變,與時俱進,為高雄地區傳統布袋戲偶雕刻技術保存者之個中翹楚。 其個人亦致力於各類偶戲的戲偶收藏,對保存傳統偶戲不遺餘力。 公告登錄葉經義、林水養、蘇義雄(義山佛店)、陳忠榮為本市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類保存者;馮進興、張財雄為傳統工藝美術/彩繪類保存者。 公告登錄葉經義、林水養、蘇義雄(義山佛店)、陳忠榮為本市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類保存者;馮進興、張財雄為傳統工藝美術/彩繪類保存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布袋戲偶的造型隨著其不同時期的演變,其造型與尺寸均有極大的變化。 在早期籠底戲至民國40年多使用泉州戲偶,其中以泉州江加走的「花園頭」布袋戲偶及黃良司、黃才司兄弟的「塗門頭」最為人稱道,江加走一生所刻偶頭在萬件以上;後其子江朝鉉繼承家業,父子兩人所刻偶頭為台灣布袋戲團所普遍使用。 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布袋戲偶頭輸入不易,因此本地雕刻師傅漸漸出頭,如彰化的徐析森,在1940年代開始為金光布袋戲與黃俊雄布袋戲刻偶,其子徐炳垣亦克紹箕裘,為台灣本地傑出的刻偶師傅。 至金光布袋戲時期戲偶尺寸由一尺二加大到三尺三,且造型逐漸誇大;至民國84年(1995),霹靂衛星電式視台成立後,霹靂布袋戲透過精品店,成為戲迷購買收藏的對象,其尺寸分為大型、中型、小型,以因應不同消費層的需求;因偶頭多係同一規格加以複製,其偶頭愈趨現代化與同質化,僅藉由服飾與佩件來區隔角色。 .技法流派 承襲了來自唐山的技法,花園頭偶頭造型承襲泉州戲偶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2726276.gif,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01924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3051869.jpg
af00a9c0-650d-4f5c-900d-89199987d2a2 木雕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三民區 名稱:木雕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中字第0970024887號 公告日期:2008/05/16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 登錄理由:1.葉經義師累積五十年的木雕技藝的經驗,青壯年作品不僅承襲了泉州蘇水欽派的精髓,中年後因施作日本寺廟雕刻,融合了日式風格,使其作品具有婉秀的風貌。晚年以創作型題材為主,不論人物或走獸之神韻與動態,均超越了其個人寺廟雕刻的水準,也為泉州蘇派的木雕再創新的高峰。其作品有匠藝而無匠氣,值得推薦登錄為藝師行列。 2.林水養雖師承自福州派,但亦能擷取泉州派柔和內斂之長,作品並不刻意強調地方特色,而是專注於個人藝術境界的提昇,其雕工自然流暢,技藝純熟,作品細膩精美,無論是傳統佛像雕刻或現代藝品創作,均不落俗套。除具有深厚傳統技藝外,尚有個人藝術創見,堪稱高雄地區創作型木雕藝師的佼佼者。 公告登錄葉經義、林水養、蘇義雄(義山佛店)、陳忠榮為本市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類保存者;馮進興、張財雄為傳統工藝美術/彩繪類保存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台灣傳統建築約可分為閩粵兩大系統,因此寺廟裝飾藝術也隨之而有閩、粵之別。其中閩系可分為閩北、閩南兩派,閩北以福州師為代表;閩南則可以再細分為泉州師和漳州師,以傳統木雕(鑿花)而言,是以承襲自泉州、潮州與福州三地為主。 追溯高雄地區木雕匠師體系乃承襲自泉州匠師蘇水欽與黃良。蘇水欽,福建省泉州惠安人,做工細緻,以人物見長,私生活嚴謹、教徒嚴格;黃良,泉州人,約生於民前16年,大正12年(1923年)應聘參與澎湖天后宮的整建工程,天后宮完成後攜徒弟黃玉瑤參與澎湖其他廟宇的興建工程,先後做過馬公城隍廟、白沙赤崁村龍德宮、馬公鎖港村北極殿、桶盤里福海宮等廟宇,培植了澎湖的木雕鑿花人才,直至日本政府在台灣本島施行皇民化運動,禁止一切民俗活動,鑿花工作亦受影響而轉至高雄發展。其生前的最後作品即為高雄三民區的太子爺廟,享年75歲(歿於1967-68年間)。黃良為澎湖鑿花傳承系統之首,所傳弟子據考證已傳至第五代。 黃良的二、三弟子皆曾參與高雄市廟宇的木雕鑿花工程,其中大弟子黃玉瑤(1905-1972)曾參與高雄代天宮、三鳳宮的鑿花工程,第三代的蔡嘉生(1929~1997)師也曾參與高雄三鳳宮的木雕鑿花、事師黃玉瑤的第三代徒弟林山下後定居高雄,曾完成左營大廟北極殿、右昌三山國王廟、右昌元帥廟、右昌福德廟等,黃玉瑤的四子黃文豹(1947-)現居高雄,曾參與三鳳宮、鳳山仙公廟等;而第三代中陳春木、顏正騰、蔡耀琪皆已轉業,第四代亦多轉業,僅洪進盛轉往文石雕刻業發展,另洪添來則經營佛藝店。 蘇水欽與黃良同為泉州人,當時唐山過台灣時,蘇水欽直接到台灣來,而黃良先落腳澎湖,之後才到台灣與蘇水欽相認。蘇水欽一派主要以高雄為主要發展地,徒弟就約有三十幾位,並來自各地,較有名的就屬黃金朝與葉經義,而其中陳正雄往北部發展,並至三峽祖師廟任首席木雕師,葉經義出師後也陸陸續續的收徒弟三十幾位,台南縣的北門鄉就有許多為葉經義的徒弟,但在第三代後,第四代徒弟因現今台灣寺廟雕刻多引入大陸製品,已鮮少有人傳承,第五代可能僅有蔡全寶傳給其子。 .技法流派 承承襲自廣東地區潮州、汕頭、佛山的潮汕派的雕刻技法所刻的四角花鳥較傳古寫實,人物造型架構似平劇人物,一板一眼姿態較嚴肅。而延續福建地區漳州、泉州、福建木雕傳統的漳泉派之四角花鳥則較抽象寫意,人物造型較似歌仔戲人物造形,較為順暢的穿插不受拘束。 高雄地區木雕匠師體系乃承襲自泉州師蘇水欽及黃良,蘇派以人物、獅座見長,雕工細膩;黃派以花鳥見長,工粗而快,具寫實風格。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18112654218.gif
ac0366ad-dad3-4afb-842e-227847a849d5 十全腔 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指定/登錄別:傳統藝術 級別:傳統藝術 區域:前鎮區 名稱:十全腔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博字第10170004200號 公告日期:2012/01/05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后安路58號 登錄理由: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二、李添貴藝師曾獲民俗藝師薪傳獎,技藝經湛,長期投入十全腔音樂推廣與傳承。 三、高雄地區十全腔代表性藝師。 四、鑾堂聖樂重要傳承者。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 .技法流派 1.高雄市「十全腔」最早始於日治時期1927年由陳中和先生聘請台南孔廟「以成社」江姓藝師南下傳承,多在民間宗教場域主要擔任鸞堂祭儀的排班奏樂。自1927年迄今,高雄市約有60個演奏「十全腔」之樂團。 2.李添貴先生於1950年代加入高雄「至誠聖堂暨率性佛堂」,師承蔡清景藝師習奏「十全腔」,為第一代「聖樂生」,並於學成後展開此一樂種的演奏與教學工作。1993年李添貴先生榮獲教育部薪傳獎,成立「李添貴薪傳樂團」,2004年再轉化為「台灣十全腔聖樂團」,持續在高雄地區推動「十全腔」,迄今已經六十年,傳習弟子有三千人之數。 3.李添貴先生不但有足夠的演奏水準、傳承熱忱,並且保存不少演奏抄本、曲目,值得肯定。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221145616892.JPG
55671df8-9c4c-4d4d-ae59-077829d6de03 舊城國小後曾家古建物 歷史建築 種類:宅第 區域:左營區 名稱:舊城國小後曾家古建物 創建年代:清光緒3年(1877)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20044206 號 公告日期:2003/08/15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左營下路1 巷22 弄1、3、5 號,30 弄1、3、5、7、9、11 號 建造者:不詳 管理單位:曾家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465平方公尺;高雄市左營區左南段1468、1469等地號。 登錄理由:本建築物建築形式及建材使用,可呈現聚落發展的歷史。 .歷史沿革 約建於清光緒3年(1877),為閩南式三合院建築群,材料為閩南紅磚、紅瓦、石灰、咾咕石等,建物形式特殊,建材使用可呈現聚落發展的歷史。曾家古厝可作為空間的歷史建築,與新的城市風貌共存。 .文資現況 四鄰舊建物均已被拆除,僅保留右護龍(長屋),從正身起算到第二落山牆的部分。 .建築材料 材料為閩南紅磚、紅瓦、石灰、咾咕石等 .建築風格 建物形式特殊,建材使用可呈現聚落發展的歷史。曾家古厝可作為空間的歷史建築,與新的城市風貌共存。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6106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2610795.jpg
3799db3f-ce57-4e90-ab37-a871d5e0a714 舊城國小內閩南式三合院 歷史建築 種類:宅第 區域:左營區 名稱:舊城國小內閩南式三合院 創建年代:清咸豐10年(1860)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20037019號 公告日期:2003/07/08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埤仔頭街99 巷8、10、10-1、11、12、13、15 號 建造者: 管理單位: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750平方公尺;左營區左南段1615、1616、1617、1618、1619、1620。 登錄理由:本建築為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前有古井,具傳統民宅風格,可呈現該地區早期聚落生活空間形態。 (本處歷史建築已滅失但未解除公告) .歷史沿革 建造於清咸豐10年(1860)左右,兩旁護龍及延伸出來的工作間為後期陸續加蓋,年代不一。建築材料為傳統閩南式紅瓦、紅磚、石灰、硓石古石等,前有古井,具有傳統民宅風格,呈現該區域早期聚落生活空間型態,可作為空間的歷史教材。 .文資現況 舊建築聚落群都已拆除,原基地計畫興建新校舍或運動場。 .建築材料 紅瓦、紅磚、石灰、咾咕石 .建築風格 建造於清咸豐10年(1860)左右,兩旁護龍及延伸出來的工作間為後期陸續加蓋,年代不一。建築材料為傳統閩南式紅瓦、紅磚、石灰、咾咕石等,前有古井,具有傳統民宅風格,呈現該區域早期聚落生活空間型態,可作為空間的歷史教材。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31508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40315213.jpg
b7e7a5ee-8f87-4cc4-a3a5-56f96bf3cf64 舊打狗驛 歷史建築 種類:車站 區域:鼓山區 名稱:舊打狗驛 創建年代:日明治41年 ( 1908)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90044677 公告日期:2010/07/29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30號 建造者:日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管理單位: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總面積:15136.78平方公尺 地號: 鼓山區鼓中段5小段:338A(325㎡)、441A(209㎡)、460A(1200㎡) 鼓山區鼓南段1小段:81A(2112㎡)、81-2A(134㎡)、88A(100㎡)、118-15(192.78㎡)、118-20(2568㎡)、118-21A(367㎡)、118-21B(1269㎡)、118-22A(4448㎡) 鹽埕區興福段:254A(6㎡)、255A(2206㎡) 範圍: 一、東側範圍-由目前高雄港車站月台往東至第三軌道,最外軌(第三軌)須向外再包括約1.5公尺的腹地。 二、西側範圍-高雄港車站月台(月台本體)、1908年打狗驛舊址圍欄、高雄港車站總務室(不含小劇場至新建廁所之腹地)。 三、北側範圍-與「北號誌樓」及附屬設施劃設範圍相連接。 四、南側範圍-至臨海二路。 登錄理由:高雄市最早的火車站,創建於明治33年(1900),為當時南台灣貨運樞紐商貿往來重要據點,也奠定哈瑪星的繁榮市景,深具歷史意義。 台鐵高雄港站站體(含月台)於92年公告登錄為本市歷史建築,惟因北號誌樓及其附屬設施包括轉轍器系統、連動關節機械裝置,具有古典工藝之價值代表性,應一併予以保存,故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變更原涵蓋範圍及名稱為「舊打狗驛」。 .歷史沿革 舊打狗驛(今高雄港站)是日治時期南台灣海運和鐵路運輸的總樞紐。 日治初期,南部鐵路工程於明治32年(1899)9月開工,由打狗依序往北推進,同時向東修築通往九曲堂的鳳山支線。明治33年(1900)11月打狗至台南路段完工,並設置打狗臨時停車場(約位於今日鼓山一路上,壽山登山步道入口處旁),正式對外營運。 明治34年(1901)底橋仔頭製糖所落成,隔年正式運轉,現代化製糖產業擴大鐵路運輸的需求。不僅如此,隨著南段鐵路逐年向北、向東修築,打狗臨時停車場也擴大集貨的腹地範圍,因而百貨雲集,站內設備不敷使用。然而,打狗築港遲遲未能實現,以致海、陸運輸倍感吃緊。鐵道部深感打狗臨時停車場有擴建之必要,明治37年(1904)開始疏濬打狗港內泥沙填築海埔新生地,一方面在此新建打狗停車場,並修築試驗性現代化碼頭,明治40年(1907)完工,使打狗邁入海、陸聯運的新紀元。明治41年(1908)鳳山支線與縱貫鐵通車,打狗停車場也完成遷建,正式名為打狗驛。同年(1908)台灣總督府展開打狗築港第一期工程,明治44年(1911)完成,隔年(1912)隨即展開第二期築港工程,打狗驛便成為現代化海運與鐵道運輸的總樞紐,不僅大大提昇台灣內部的客貨流通,更快速推動高雄市特別是今日哈瑪星、鹽埕的市街發展。大正9年(1920)正式更名為高雄驛,乃是日治時期高雄市最繁榮的核心地帶。 終日治時期,高雄港歷經三次築港工程,港埠規模已經來到苓雅寮一帶(今新光碼頭),苓雅寮以南至前鎮之間的臨港區也於1930年代陸續成為重工業區,當時為了輸送這些位於高雄港東岸工業生產線的原料和產品,從高雄驛拉出一條鐵路跨越高雄川(今愛河)沿著碼頭經苓雅寮來到前鎮的貨運鐵路線(今成功路段),這是高雄市最早的臨港線鐵路。可見,高雄驛同時肩負現代化重工業運輸的使命。 昭和12年(1937)間,高雄市人口已達10萬,高雄驛所在腹地狹隘難以因應都市發展的需求,高雄州政府遂擬定大高雄都市計畫,逐步移轉都市發展的核心,後鐵道部於大港庄另建新高雄驛(今高雄火車站),昭和16年(1941)6月20日竣工啟用,快速取代舊高雄驛成為南台灣鐵道旅客輸運的總樞紐,舊高雄驛則保有貨物輸運的功能。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舊高雄驛因位居海陸交通要衝,以致站房及主要設備全遭盟軍戰機炸毀。二戰後,民國36年(1947)重建而為今日的建築樣貌,是為今日的高雄港站。 1958年至1968年間,政府展開高雄港擴建工程,疏濬港內淤泥填築興建中島商港區、第二貨櫃中心、第三貨櫃中心、前鎮漁港等用地,後來並陸續這些地區創建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漁港、臨海工業區、中鋼公司、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等,而這些產業正是締造台灣經濟奇蹟最重要的基底。鐵路局為了輸運這些重要貨運,在既有的臨港線上延伸興建中島支線(沿擴建路)、草衙支線(沿漁港路)和小港支線(沿中山路)等,這三條支線結合日治時期的環狀鐵路網再匯集於高雄港站,是為所謂的第二臨港線。無論第一或第二臨港線鐵路,高雄港站仍扮演著貨物運輸的主要樞紐,事實上它是縱貫線、鳳山支線和臨港線的交會處,有著全台最複雜的鐵路系統,設有南、北兩棟號誌樓來控制複雜的鐵道變換,目前僅剩北號誌樓留存至今。北號誌樓機房和機具都是日治時期的遺留,其功能與安全控制絲毫不輸給現代科技。目前高雄港站已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認養,並委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進駐成立「打狗鐵道故事館」,裡面陳列許多難得的鐵道文物和設備,可是遐思百年鐵道文化的好所在。 .文資現況 車站站體委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進駐成立「打狗鐵道故事館」,裡面陳列許多難得的鐵道文物和設備;原鐵路軌道已養護為綠色園區,全年對外開放。 .建築材料 檜木木材、磚牆、RC柱樑。 .建築風格 高雄港車站建築為地上1層,採用磚牆,RC柱樑結構。北號誌樓之1樓磚造為台灣舊式號誌樓常見,2樓採日本時代車站建築常見的雨淋板構造,使用台灣檜木木材製成,為磚造寄棟式車站。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1317000445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32476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32486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4241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10013093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42453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492458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502410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1001311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1113170004294.jpg
ffc0814b-0baf-42bd-a0d5-eee4bf6adb2b 舊三和銀行(暫不開放) 歷史建築 種類:其他 區域:鼓山區 名稱:舊三和銀行(暫不開放) 創建年代:日大正10年(1921)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20010663號 公告日期:2003/02/26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三路7號 建造者:三十四銀行 管理單位:台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分行)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41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88平方公尺;鼓山區鼓南段一小段0183、0184地號。 登錄理由:依文獻記載本建築於 日大正10年(1921)即存在,最早為三和銀行使用,代表往昔「哈瑪星」商業金融繁華景象。 .歷史沿革 坐落今日哈瑪星臨海一路的舊三和銀行高雄支店,其前身是「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三十四銀行是二次大戰前,總部設於大阪的日本重要銀行之一,明治11年(1878)間創辦,首任行長是岡橋治助。 明治32年(1899)間三十四銀行正式在台北、台中和台南設立支店,直至大正十年(1921)間,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才於今日哈瑪星的臨海一路開辦。昭和6年(1931)日本銀行界為了強化競爭能力,地處關西地區的三十四銀行、山口銀行、鴻池銀行等,經過兩年談判,乃於昭和8年(1933)12月合併,取名為三和銀行(The Sanwa Bank),該建築物遂成為三和銀行高雄支店。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國35年(1946)7月1日三和銀行台北、台南和高雄支店被併入臺灣銀行,高雄支店的建築物也被變更為高雄市警察局新濱派出所。民國79年(1990)間,派出所因空間不敷使用而遷移至現址,建築物目前呈閒置狀態。 .文資現況 建物由於年久失修以及沒有人使用,內、外部損壞嚴重。 .建築材料 磚牆、RC柱樑、竹筋夾泥 .建築風格 建築本體採用柱樑結構系統,建材為鋼筋混凝土,表面以土黃色面磚和洗石子處理,天井(天花板)則以竹筋夾泥的方式構成,非常特殊。另,從仿日本傳統社殿式樣、仿西洋古典式樣簡化線飾,亦可見日本人追求「西化」的價值演變遺痕。就年代而言,亦深具歷史保存價值,並可作為日治時期哈瑪星因商業繁榮形成金融城之歷史依據。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33417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33477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434059.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32434309.JPG
4f813115-e771-401a-982b-c7ffca4ba757 薛家古厝 歷史建築 種類:宅第 區域:左營區 名稱:薛家古厝 創建年代:約清嘉慶25年(1820) 創建年代:明清 公告文號:高市府文二字第0920010663號 公告日期:2003/02/26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部北里海平路40號 建造者:薛老 管理單位:高雄市左營薛氏文教基金會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4000平方公尺;左營區左西段1702、1702-1、1702-2、1703、1703-1、1703-2、1713、1713-1、1713-2、1713-3、1714-5等地號。 登錄理由:本建築為傳統閩南式三進三落形式,肇建於一八○年前,建築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具傳統民宅風格,展現聚落建築之美,並充分呈顯薛氏家族早期屯墾篳路藍縷之精神。 .歷史沿革 一、薛氏家族開基祖薛公九重簡傳:(資料來源:高雄市左營區薛氏文教基金會部落格) 本氏開台史祖於清朝康熙末期(約230多年前),從中國福建省福清縣渡海來台,落居於高雄赤山一帶,此即左營薛氏來台灣之始。 傳承至第五世時,薛公九重九歲時(乾隆庚子年,乾隆45年(1780)因父母相繼逝世,到今左營廍後依靠嫁到左營廍後陳家的姑母薛屬,年僅9歲的九重公受僱於當地大戶農家幫佣、放牛、從事農耕等各項農務瑣事,在年約三十歲時娶妻盧泰(乾隆丙申41年(1776)生)。 此即是薛氏在左營廍後落根延續之因。至今已第九代,族人千餘人。 二、建築簡介:(資料來源:高雄市左營區薛氏文教基金會部落格) 薛家古厝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廍北里海平路40號,是一個典型的閩南式傳統三落三院雙護龍建築。薛家祖先歷代務農、捕魚、經商,近期曾經營糧行及糖廍等。 因為薛家祖先沒有當官封爵,所以薛家古厝雖然佔地大約一千四百坪 ,但它卻沒有豪華氣派的亭臺樓閣,也沒有飛簷翹脊的屋宇,是一座造型樸實的閩南式建築物,而這代表著薛家祖先們在此開墾,堅毅不拔、刻苦耐勞的精神。 薛家古厝的三進院落,分別在三代祖先手中完成,對薛氏家族來說是歷代祖先心血的凝聚,和古時候有錢人家一次就完成一座大宅第,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三進院落分別為:「第一落」建於嘉慶24年(1819)門額題『河東』,「第二落」建於道光30年(1850)門額題『梅魁』,而明治43年(1910)才興建「第三落」門額題『河東』,右外護龍建於大正13年(1924)由薛占建造門額題『占家祥』。 第一落原為用石灰、黏土及土埆磚等老式建材興建的,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臺灣時,被炸毀了大部分,後在原地依原貌興建但用的建材改為紅磚及洗石子;二落隔了30年才加蓋,第三落用紅磚及半屏山的石灰石等材料。 薛家古厝第一、二、三進皆以立面裙堵作仿石基座處理,身堵及腰堵則以紅磚斗砌,屋面瓦作為紅色板瓦。橫樑銜接都使用斗拱的方式,沒有用到任何釘子,正身簷下出挑做「關刀拱」。古厝跨越三個不同年代,建造的縱深近百年,但合院形制融合不悖,雖曾遭戰火波及,但仍屹立迄今,且後代子孫多未擅加改建。 薛家古厝的建築款式,是極為有條不紊的。在第一落蓋好後,就是薛家的大門,以後再蓋新屋,只能依規格向後及左右發展,一進一進的增加。廳堂面寬均為五開間,台度下均作仿石砌作工裝飾,左右內護龍,各自形成獨立庭院。各落沒有木石精雕,只有窗楣上的泥塑彩繪及兩邊護龍之山牆有較講究的「鵝頭墜」裝飾,而各落廳堂擺設簡雅古樸。 每一進的左右設有廂房各四間,稱為後「護龍」,中為大厝依規格為五間,連接大厝左右各有房二間,稱為「內護龍」,內護龍與外護龍之間是條長巷,在長巷有過水廊可通後面,過水廊上可遮雨,下可通水,故稱過水門此門廊特地做「三通五瓜」之屋架,亦有簡化之「束仔」、「頭巾」等構件,門廊外牆砌平拱門通往屋後道路;大厝正前方的院落叫做「頂庭」,為大家族聚會或餐會的處所,與頂庭銜接的院落叫「下庭」。 由於薛家祖先歷代務農,所以每當他們收成農作物時,都會將農作物放入穀倉,但為了防止『老鼠』的偷吃,所以他們都在每間廂房和穀倉的牆角上,都留有一個方形小洞,此洞稱為「貓洞」,俗稱(貓硿),是給小貓進出捉老鼠用的,而這在農業社會中是很重要的事。 薛家祖先為了鼓勵後代子孫都能擁有不屈不撓、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於是在第三落右內護龍廂房的門上寫上《居仁》、左內護龍廂房的門上寫上《由義》,右外護龍廂房的門上寫《得其所》,左外護龍廂房的門上寫《居之安》《禮門瑞》等鼓勵後代子孫的聯子。 由此可見薛家祖先為了教育子孫的用心良苦啊!薛家古厝是全高雄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同時薛家也是高雄市碩果僅存的古厝之一,所以它具有傳統風格的三進院,是別的古厝所不及的。雖然薛家古厝主人的子孫眾多,但是他們保護祖先所遺留下來的古厝的心,卻一點都不馬虎,於是薛家子孫在前董事長 薛國樑先生的帶領下創辦了「薛氏文教基金會」以管理薛家古厝等事宜。 .文資現況 薛家古厝保存完整,具有傳統民宅建築風格;現今仍有部分子孫居住,而部分租賃給外姓人家。 .建築材料 石灰岩及磚石 .建築風格 第一、二、三進皆以立面裙堵作仿石基座處理,身堵及腰堵則以紅磚斗砌,屋面瓦作為紅色板瓦。正身簷下出挑做「關刀栱」,其下屋身分為三落。第一進門額題「河東」,第二進門額題「梅魁」,第三進亦題「河東」。 而第三進保留較多原貌,簷下關刀栱有圓點退暈彩繪,左右護龍分別題「居仁」、「由義」。兩邊護龍之山牆有較講究之「鵝頭墜」裝飾。 在左一、二護龍間還有一過水廊可通後面,此門廊特地做「三通五瓜」之屋架,亦有簡化之「束仔」、「頭巾」等構件,門廊外牆砌平拱門通往屋後道路。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533695.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5338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53391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63325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3022633397.JPG
66893075-52a3-41e9-ae4d-beb4747c361a 旗山碾米廠(修復中,未開放) 歷史建築 種類:產業設施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碾米廠(修復中,未開放) 創建年代:日昭和16年(1941)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20017519B號 公告日期:2004/03/09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延平一路688巷20號 建造者:不詳 管理單位:高雄市旗山區農會(供銷部)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664平方公尺;旗山區大德段1038、1039號(部分)。 登錄理由:1.為日治時期之多層木造建築,不同樓層的柱接續部位及屋架與樑柱節點構造均甚為特殊。 2.整體空間計畫及結構系統完全依碾米機具之功能需要而設計。 3.目前尚持續運作中,建築外部仍大致維持原有風貌。 .歷史沿革 旗山碾米廠是旗山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今旗山農會)於昭和16年(1941)所興建,建築空間可概分為南、北兩棟,南棟是米穀進貨和儲存的倉庫,北棟碾米機房則是最重要的心臟地帶。整座廠房以現代化機電系統運轉米穀進儲和碾米的一貫化作業,乃是日治時期台灣精米工業極少數僅存的代表性作品。整體建築物是木構造,但是為了因應現代化動力倉儲和碾米機具之空間需求,因而發展出特殊的樓層柱體接續設計、樑柱節點構造,外觀形成一種多層木造建築,其中又以北棟高達三樓的碾米機房最具特色,可說是傳統建築工藝因應現代化空間機能需求的最佳見證。 .文資現況 現況保存、尚待修復。 .建築材料 磚造及木結構 .建築風格 日治時期木造建物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90463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73810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73943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74069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74152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09244869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905448.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74248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902593.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903795.JPG
54cdd9b0-ee63-4875-91cc-e9d3d65081af 旗山亭仔腳(石拱圈) 歷史建築 種類:其他 區域:旗山區 名稱:旗山亭仔腳(石拱圈) 創建年代:日明治43年(1910)~日昭和12年(1937) 創建年代:日治時期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40149542A號 公告日期:2005/07/19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復新街21、23、25、27、29、26、28、30、32號、中山路3號 建造者:不詳 管理單位:旗山區公所 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 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240.768平方公尺; 旗山區旗山段532-3、532-5、532-6、532-109、533-1、538-7、538-48、538-109、538-110、538-125號、538-128(以上皆部份)﹔旗山區旗山段532-34、532-35、532-36、532-37、532-38(以上皆全部)。 登錄理由:1.石拱圈亭仔腳為旗山市街極具特色的都市設計空間,不僅見證旗山百年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旗山市街空間之重要特色,除有歷史文化之資產價值外,也是旗山市街空間再出發的重要利基。 2.石拱圈亭仔腳見證旗山市街開發歷史,且具有相當特色。 .歷史沿革 明治36年(1903)4月,蕃薯藔廳廳長石橋亨(任期:1901/11~1909/10)開始推行市街改正,並明確規劃東西向、南北向街道各五條,同時以「台灣家屋建築規則」及其相關規定,要求地方民眾遵從。亭仔腳就是伴隨著市街改正而普遍成為街屋附屬公共空間的建築形式。不僅如此,石橋亨就地取材,以鼓山的砂岩為材料,建造了一座狀似拱門的走廊,為往後石拱圈亭仔腳奠下基礎。 旗山市街第一條大規模石拱圈亭仔腳街道始建於明治43年(1910),隔年完工。這條新式街道可能是今日的平和街,或介於平和街、華中街之間的中山路一帶,因為這個區域是日治初期旗山本街的政治核心,也是日本移民的集中區,這些因素有利於官方主導新式街道的規劃與落實,以為示範。明治44年(1911)前後,旗山火車站站前新街區重劃完成,今日復新街和中山路南端的街屋和石拱圈亭仔腳建築,隨著火車站營運所帶來的商機,商店、旅館等相繼興建,於1920年代達到高峰,並且其建築形式幾乎完全仿效新式街道的作法,使石拱圈亭仔腳成為日治時期旗山市街最為獨具的建築特色。 .文資現況 現況保存、尚待修復。 .建築材料 鼓山、旗尾山的砂岩石材 .建築風格 仿西式半圓拱圈。 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412402.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10415147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014104551346.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408190.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409531.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410374.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11121095411247.JPG,http://opendata.khcc.gov.tw/upload/Heritage/201203141706272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