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原台南水道
類別 古蹟
級別 國定古蹟
種類 產業設施
歷史沿革 1897年(明治30年)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K.Burton)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1911年(明治44年)於第27回帝國會議提出興建台南水道的建議案1912年(大正元年)提出興建水道預算案,經第28回帝國會議通過,總預算263萬圓1912年(大正元年)台南水道興建1913年(大正2年)因受到官制的改正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等因素的影響,工期延長~1918年(大正7年)因新化街設置糖業試驗所,為分水供應新化街與試驗所,新化街分水工程開工1919年(大正8年)新化街分水工程竣工1922年(大正11年)台南水道竣工1924年(大正13年)安平地區申請配水1925年(大正14年)安平分水工程開工,同年竣工,台南水道給水包括台南市與安平1936年(昭和11年)永康分水工程開工,同年竣工1938年(昭和13年)台南機場分水工程開工,同年竣工戰後1949年(民國38年)台南水道更名為「台南市自來水管理處」,簡稱「台南水廠」;水源地區域則更名為「山上淨水廠」。1963年(民國52年)擴建山上淨水廠1965年(民國54年)籌畫潭頂淨水廠1973年(民國62年)潭頂淨水廠工程進行,潭頂淨水廠完工之後,山上淨水廠部分功能即移轉至潭頂水廠,部分空間停止使用。1989年(民國78年)於山上淨水廠曾文溪處設玉峰攔河堰取水計畫1994年(民國83年)山上淨水廠整修,進行濾過器室整修等工程1995年(民國84年)山上淨水廠整修,進行送出唧筒室整修等工程2002年(民國91年)台南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2005年(民國94年)內政部公告指定升格為國定古蹟 經公告為國定古蹟後,文建會等決斥資五千萬元展開第一階段修復計畫,希望這創建於日治時代的現代化自來水設施,重現丰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登錄/指定理由 1自來水系統之建築乃都市近代化之重要表徵,1922年竣工之「臺南水道」,正象徵臺灣近代都市經濟的發展史。 2「台南水道」相關設施,見證了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史,對大台南地區之經濟發展亦有相當的貢獻,其建築與空間形式頗具特色。 3「台南水道」的實質價值逐漸獲得重視,並成為本土教學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極具觀光之價值和潛力。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山上區
地址或位置 山上村16號
經度 120.363149556141
緯度 23.0992038218762
所在地地號 山上鄉大新段339地號等
創建年代-帝號 日大正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大正元年
創建年代(西元) 1912
現狀 辦理快濾筒室暨舊辦公室與舊檢驗室、加壓送水室、火力發電室、淨水池主體等四棟古蹟本體的修復細部設計及淨水池主體的修復工程,透過該修復計畫期能展現古蹟本體原始風貌。2010年5月原台南水道通氣管逾半被偷,現正設法請建築事務所設法「複製」並修回原貌。
外觀特徵 原台南水道土地面積達567,801.25平方公尺,全區幅員廣大,分為水源地及淨水池兩大區域。水源地內可見濾過器室與水道辦公室、舊檢驗室相連,形成L型配置,再往東是送出唧筒室、第二唧筒井、煙囪基座,另有快濾池室、濱野彌四郎碑座暨銅像、入口門柱及老樹數十株等。淨水池區則有淨水井、淨水池、水質檢驗室、一百八十幾階的大階梯、量水器室等。
室內特徵 快濾桶室:壁體內部以鋼條繫螺絲補強,內部屋頂架型式輕巧卻很堅固。室內 14 座快濾桶,全購自英國,桶內濾砂原由義大利進口,後改為澎湖砂。 舊辦公室、舊檢驗室:與快濾桶室連成一 L 型建築。內部檢驗器物櫃、工作桌仍在,惟因空置久矣,遭白蟻破壞嚴重。 火力發電機室與加壓送水室: 內部空間為適應器械運作,採挑高處理,特殊的開關窗設備,饒富趣味。鍋爐等設備雖已撤走,但部份大型機器仍留在室內,例如 4 部幫浦及滑軌起重器等,過往工作空間亦未做更動。 淨水池: 內部以水泥混凝土建造,厚實堅穩
使用情形 自來水公司使用管理
附近景觀 山上鄉天后宮 山上鄉淨水廠 山上鄉山上社區
土地使用狀況 整體狀況保存尚稱完整,係日治時期極珍貴之民生設施,計有水源地及淨水池兩大區域。區內自然生態豐富。
構造 1. 快濾桶室: 外表壁體為紅磚構造,仍殘留一些白色塗料,壁體內部以鋼條繫螺絲補強,使建物歷經空襲、地震與颱風仍大致完整。屋瓦原為方形石綿瓦,經自來水公司整修後,已改為鐵皮屋頂;內部屋頂架型式輕巧卻很堅固。室內 14 座快濾桶,全購自英國,桶內濾砂原由義大利進口,後改為澎湖砂。 地板原由台灣檜木鋪設,自來水公司整修時已全部更換。 2. 舊辦公室、舊檢驗室: 與快濾桶室連成一 L 型建築。內部檢驗器物櫃、工作桌仍在,惟因空置久矣,遭白蟻破壞嚴重。 3. 火力發電機室與加壓送水室: 外部建物構造與快濾桶室相同,應屬同一時期建造。 內部空間為適應器械運作,採挑高處理,特殊的開關窗設備,饒富趣味。 鍋爐等設備雖已撤走,但部份大型機器仍留在室內,例如 4 部幫浦及滑軌起重器等,過往工作空間亦未做更動。 4. 淨水池: 位在淨水廠對面的小山丘上,需拾起一百八十幾階的步道才能到達,站在淨水池入口處,遠眺嘉南平原,美景盡收眼底。 外觀為天然石材與砂漿打毛舖貼於表面之仿石塊做法所組成之灰色建物,形制固若碉堡,建物本身雖不大,但淨水池範圍則可左右延伸十多公尺至水質檢驗室。內部以水泥混凝土建造,厚實堅穩,二側各有一排蓄水池,因陰暗之故,現有蝙蝠棲息。 5. 量水室暨檢驗室: 位於淨水池入口步道左側,兀自立於一旁,外表為紅磚造建物,規模雖小,形式卻素樸高雅。 6. 水質檢驗室: 與淨水池連成一氣,左右各一座。
材料 仿石塊、天然石材與砂漿
簡介 1897(明治30)年,由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 K. Burton)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並就實地調查結果提出快濾式過濾法之水道建設意見。1912(大正元)年,臺灣總督府第28次帝國會議通過,以263萬圓之預算開始進行建設。期間因受到官制的改正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等因素的影響,一直延至1922年(大正11)10月31日始竣工供水,整個工期共歷時10年之久。 「台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的地表水,經唧筒揚水至沈澱池沈澱再送至濾過器室,經濾材或加藥(加入明礬、曹達藥劑…)過濾等過程,達到淨水標準,再利用送出唧筒室將水送至南側的山上淨水池內貯水,最後以重力給水方式,將水送至市街內,供應整個台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 戰後,在烏山頭水庫與曾文水庫的陸續完成而卸下給水重責,並將多數舊有廠房設施除役;1974(民國63)年自來水公司成立後,水源地乃劃歸自來水公司管理。所有器械及建物於1982(民國71)年功成身退迄今;目前由自來水公司第六管理處管理,礙於水源安全考量,一般並不對外開放。 「台南水道」相關設施,見證了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史,對大台南地區之經濟發展亦有相當的貢獻,其建築與空間形式頗具特色,經台南縣政府於2002年的古蹟審查會議中,將其指定為縣定古蹟,2005年復經內政部審查為國定古蹟;其實質價值逐漸獲得珍視,不但成為縣內鄉土教學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瑰寶。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