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白河大仙寺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白河大仙寺位於臺南市白河區內。白河大仙寺初創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原為草廬。據大仙寺所藏《開寺三字經史》記載「肇建時,康熙君,四十年,名僧侶,參徹師,福建省,出龍岩,身佩佛,渡海來,地遊遍,到岩井,憩石几,佛不動,知有緣,居此地,草庵建,此為先。」參徹禪師是一位靈僧,他雲遊四方,以白河區大仙岩山水靈秀作佛教勝地,弘法道場。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仙岩附近仙草埔、杭內、白水溪、岩前等四大村落居民信徒共集資捐獻,參徹與弟子鶴齡在原址鳩工興建獨棟大佛寶殿。由於大仙寺宏基已奠,鶴齡禪師(參徹圓寂傳弟子)繼續經營,而前建佛殿,已經四十多年,風雨剝蝕,諸多破敝,倡議修建,乃願獻資財,並發動所有善男信女,共襄盛舉。大仙寺經過此次修建,果然面貌煥然一新,功德圓滿。大仙寺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參徹禪師在白河玉枕山卓錫奠基,結廬弘法起,到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一切新舊時代的寺廟硬體建築,大致已算完成。前後共歷二百六十八年。這兩百六、七十年之中,大仙寺的初建與頗具規模的遷建重建,共有五次,修建與修繕四次、增建八次。較大的災害計有兩次大地震,另外對日人治臺的抵抗與被沒收接管,對寺廟有嚴重的影響。大仙寺座向為座東朝西,即座乙向辛,整體而言,大仙寺建築群的配置繼承了中式佛寺建築的傳統,即入口處設山門,或設兩重或更多重,大仙寺若將入口牌樓計入則為兩重山門。山門之後通常為天王門或彌勒殿,大仙寺可能因規模及地形的限制而沒有設置。其後依序為大雄寶殿、觀音殿及三寶殿,各殿皆為獨立,兩側為連貫前後的廊道或廂房。由於位處於斜坡上,各殿皆有落差,築階梯層而上,是極為典型的祭祀空間。各殿之間設置廣場,外部空間相當寬闊。大雄寶殿是一座木構造的建築物,上、下檐的磚砌山牆在遮蔽及隔間上的作用遠大於結構承重的功能。山門屬於牆門式,屋面短而屋脊低緩。中間作三川脊,邊門及圍牆頂亦作燕尾脊。高度漸次降低,邊門為圓拱門,圍牆亦作竹節窗,整體造形富有變化。目前所保存的彩繪是由潘麗水所承作,繪工細緻,以補雕花材之不足。殿內柱皆朱紅底繪蟠龍,是佛寺建築的傳統作法。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廟方提供
登錄/指定理由 1 白河大仙寺保存名師潘麗水及李漢卿的彩繪,建築群整體格局展現佛教建築之特色,極具藝術價值。 2 本寺位於關仔嶺風景區內,附近有關仔嶺溫泉區、水火同源、大仙寺、碧雲寺及白河水庫等遊憩據點,具觀光價值和潛力。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白河區
地址或位置 仙草里岩前1號
經度 120.474285575776
緯度 23.3393784035325
所在地地號 白河區關子嶺段264、264-1、267、267-1、268、269-4、269-6、269-8、270-19及270-20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康熙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40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01
現狀 現況保存原貌完整。
外觀特徵 大仙寺座向為座東朝西,整體建築群依序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及三寶殿(古蹟本體為山門及大雄寶殿)。各殿皆自獨立,兩側有連貫之廊道或廂房。而大雄寶殿其面寬24.4公尺,縱深19.3公尺,面積為 471平方公尺,為四周設廊的獨立式大殿。 山門屬於牆門式,屋面短而屋脊低緩。中間作三川脊,邊門及圍牆頂亦作燕尾脊,再加上邊門為圓拱門,使整體造型富有變化。至於大雄寶殿之木構造在形式上採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使用的作法,在明間則應用減柱法將前點金柱省去,以避免室內列柱過多。而在屋頂形式上為重檐歇山式,上檐山牆為懸山造,屋面則為日本式作法。雖興建時為使建物在形式上較像日本式而有些許不協調之處,但整體造型尚稱勻稱及穩重。
室內特徵 殿內大柱皆為朱紅底繪,保存名師潘麗水及李漢卿的彩繪,建築群整體格局展現佛教建築之特色。
使用情形 寺廟使用
附近景觀 位於關仔嶺風景區,本風景特定區內,有關仔嶺溫泉區、水火同源、大仙寺、碧雲寺及白河水庫等遊憩據點。
土地使用狀況 大仙寺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參徹禪師在白河玉枕山卓錫奠基,結廬弘法起,到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一切新舊時代的寺廟硬體建築,大致已算完成。 前後共歷二百六十八年。這兩百六、七十年之中,大仙寺的初建與頗具規模的遷建重建,共有五次,修建與修繕四次、增建八次。 較大的災害計有兩次大地震,另外對日人治臺的抵抗與被沒收接管,對寺廟有嚴重的影響。
構造 大仙寺座向為座東朝西,整體建築群依序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及三寶殿(古蹟本體為山門及大雄寶殿)。各殿皆自獨立,兩側有連貫之廊道或廂房。而大雄寶殿其面寬24.4公尺,縱深19.3公尺,面積為 471平方公尺,為四周設廊的獨立式大殿。 山門屬於牆門式,屋面短而屋脊低緩。中間作三川脊,邊門及圍牆頂亦作燕尾脊,再加上邊門為圓拱門,使整體造型富有變化。至於大雄寶殿之木構造在形式上採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使用的作法,在明間則應用減柱法將前點金柱省去,以避免室內列柱過多。而在屋頂形式上為重檐歇山式,上檐山牆為懸山造,屋面則為日本式作法。雖興建時為使建物在形式上較像日本式而有些許不協調之處,但整體造型尚稱勻稱及穩重。
材料 大木結構、磚砌山牆
簡介 白河大仙寺位於臺南市白河區內。白河大仙寺初創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原為草廬。 據大仙寺所藏《開寺三字經史》記載「肇建時,康熙君,四十年,名僧侶,參徹師,福建省,出龍岩,身佩佛,渡海來,地遊遍,到岩井,憩石几,佛不動,知有緣,居此地,草庵建,此為先。」參徹禪師是一位靈僧,他雲遊四方,以白河區大仙岩山水靈秀作佛教勝地,弘法道場。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仙岩附近仙草埔、杭內、白水溪、岩前等四大村落居民信徒共集資捐獻,參徹與弟子鶴齡在原址鳩工興建獨棟大佛寶殿。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