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佳里震興宮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震興宮位於臺南市佳里區禮化里佳里興325號。此地區原為西拉雅族平埔人所棲息,明鄭以來,漢人來此開拓者愈多,日漸開化,清領初期諸羅縣署,北路參將營皆暫設在此,後才遷移諸羅山。隨著先民來此開拓,時安溪人亦將「清水祖師」奉請隨行渡臺,暫供奉在公厝,供眾人朝夕膜拜。迨及雍正元年(1723)居民集資將公厝改建廟宇,名為「清水宮」,是為震興宮前身。不久,某一蔡姓武官將原祀於營盤之「雷府大將」(唐代之雷萬春)移祀清水宮,同享香火。道光元年(1821),因年久失修,廟貌頹舊,武舉人曾廷暉乃捐資重修,並在主殿龍虎壁面留下書畫聯文各一堵,及「鐘靈甲第」匾。同治元年(1862)發生大地震,清水宮受到震圮,時耆老莊新民、李烏獅、張春江等倡議重修擴建,幾經籌款,遂於同治七年動工,次年完成,廟貌一新,並改名「震興宮」。此次擴建,值得一提的是禮聘葉王主持水車堵的交趾陶裝修,作品精湛,成為廟寶。同年,並由南鯤鯓代天府分靈「李府千歲」,三神共祀,香火愈旺。光緒15年(1889),廟東鄰文昌祠,荒廢倒塌,登雲詩社同仁,商得廟中執事同意,續將文昌帝君神尊移入西側配殿恭奉。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由信徒黃烏龜等發起重修,並改建東西配殿,匠師王石發負責交趾陶之修補。二戰後,屢有修葺。民國50年(1961)增建「昭弘臺」之戲臺。54年全面整修,負責之大木作匠師為李作。72年原臺南縣府於廟埕廣場立「古天興縣治紀念碑」。民國74年11月,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現場訪談
登錄/指定理由 1 佳里震興宮內有嘉義匠師葉王的交趾陶作品,如「八仙過海」,「七杍過關」等精湛作品,乃鎮廟之寶,極具藝術價值。 2 震興宮左右兩側護龍以過水廊與中軸的正殿空間相連結,成為類似合院之格局,是清領時期台灣中型寺廟之格局。拜亭與主殿間之「憨番扛大杉」木雕作品,與三川殿犀頭葉王交趾陶「憨番扛廟角」作品相輝映,極具特色。 3 奉祀清水祖師,文昌帝君,南鯤鯓代天府分靈「李府千歲」,三神共祀,極有文化特色。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佳里區
地址或位置 禮化里佳里興325號
經度 120.188427085371
緯度 23.1909771512743
所在地地號 佳里鎮禮化段1311、1311-1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同治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7年
創建年代(西元) 1868
現狀 寺廟使用,自由參觀
外觀特徵 震興宮位於佳里區北方約四公里的佳里興,佳里興再依其原名三字,分為佳化、禮化、興化等三里,震興宮位於佳里興聚落中心,亦是當地的信仰中心,震興宮坐北朝南,其平面為「兩進帶一拜亭及左右護龍」之建築格局,通面寬為七開間,中軸主體建築通面寬為三開間,正殿緊落於三川殿之後,兩者間藉由拜亭(軒亭)連繫,形成連貫性的空間,並於主殿左右兩側設置配殿,左右兩側護龍再以過水廊與中軸的正殿空間相連結,成為類似合院之格局,是清領時期台灣中型寺廟之格局。
室內特徵 (一)石雕:三川殿石獅與門枕石,排樓面石垛。 (二)木雕:三川殿看面及拜亭。壽樑上「一斗三升」獅座雕刻。孔雀雕刻,姿態優雅。拜亭與主殿間之「憨番扛大杉」作品,兩尊面貌相異,與三川殿犀頭葉王交趾陶「憨番扛廟角」作品相輝映。透雕及剔地起突花鳥,雕工精巧。 (三)交趾陶:同治七年名匠葉王所作「尪番抬廟角」,「七杍過關」,「八仙過海」,「博古通金」等交趾陶珍貴文物。
使用情形 寺廟使用
附近景觀 位於佳里區佳里興,附近有蕭?文化園區,佳里金唐殿,北頭洋平埔文化園區等文化園區和古蹟。
土地使用狀況 道光元年(1821),因年久失修,廟貌頹舊,武舉人曾廷暉乃捐資重修,並在主殿龍虎壁面留下書畫聯文各一堵,及「鐘靈甲第」匾。 同治元年(1862)發生大地震,清水宮受到震圮,時耆老莊新民、李烏獅、張春江等倡議重修擴建,幾經籌款,遂於同治七年動工,次年完成,廟貌一新,並改名「震興宮」。 此次擴建,值得一提的是禮聘葉王主持水車堵的交趾陶裝修,作品精湛,成為廟寶。 同年,並由南鯤鯓代天府分靈「李府千歲」,三神共祀,香火愈旺。 光緒15年(1889),廟東鄰文昌祠,荒廢倒塌,登雲詩社同仁,商得廟中執事同意,續將文昌帝君神尊移入西側配殿恭奉。
構造 三川殿通面約為826公分,明間與次間比約為2.5:1,充份的突顯出明間空間,進深為617公分,總面寬與進深比約為1.34:1,平面格局為略成扁形的方形,開三門,三門皆為雙扇門,明間立石獅,三川殿空間主要由前點金柱分為內、外兩大空間,前後部地坪等高,由前步口空間所形成的外部空間按裝了多堵裝修作品,內部空間恰與拜亭連成一體。三川殿前後共用三柱,設有附壁柱,共立十二柱,其柱間比為1:2,留設出寬廣之室內空間,同時並使三川殿空間完整的與拜亭空間相結合,三川殿與主殿間夾一拜亭,寬一開間,兩側留作龍虎井,龍虎井並提供充足之照明,作為祭祀儀典之空間使用,拜亭地面與三川殿同高,但與主殿則有一階的高差以突顯主殿地位,主殿與三川殿同為三開間,進深較面寬略大,主殿前後用四柱,共用十六柱,明間比例明顯大於其他空間,充分留出祭祀空間,主殿左右牆身各開有兩扇圓窗以利通風及採光,中軸主體建築以兩側山牆夾護一個獨立之封閉空間,除了前側入口外,與兩側護室以兩側護龍僅於正殿前廊左右開門扇以過水廊與護龍相連,前過水為過水亭,左右夾護著三川殿,有單獨出入口進出天井,立二柱,右二側石柱則已經改為洗石子柱身。
材料 木造、石造、洗石子
簡介 震興宮位於臺南市佳里區禮化里佳里興325號。此地區原為西拉雅族平埔人所棲息,明鄭以來,漢人來此開拓者愈多,日漸開化,清領初期諸羅縣署,北路參將營皆暫設在此,後才遷移諸羅山。 民國72年設立古天興縣治(諸羅縣治)紀念碑。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