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廣安宮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祠廟
歷史沿革 米街(今新美街)廣安宮創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創建者及所耗經費不明,其址原位於明寧靖王府鼓樓與開基武廟之鐘樓相呼應,石柱上乾隆11年(西元1746年)5月重建,匾額上咸豐10年(西元1850年)重修。今廟不見這些文物。從臺南市發展過程中,王宮港是因位在王宮(即廣安宮)前而名之。因所在之米街(今新美街)為當時重要街道,廣安宮也因而香火鼎盛。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擴寬,致使廟宇北移至現址,與共善堂邢王爺合祀,廟中尚留有許多匾額,也說明民國36年(西元1947年)動工重修,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完工落成。之後廟埕發展成府城著名的石舂臼小吃,由於石舂臼已廢除,民國87年(西元1998年)收回,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廟埕重新以鋼浪板屋架重新將石舂臼小吃開張,而廣安宮也有重建之議,並且已將神像搬至臨時行宮,舊廟宇成閒置狀況。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南市市定古蹟廣安宮修護調查研究計畫
登錄/指定理由 1.日治時期遷建之作,呈現閩洋折衷風格,頗為特殊。 2.木雕精緻,木柱楹聯古老。 3.米街重要廟宇,見證府城的發展,也為五條港留下見證。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新美街172號
經度 120.201673484908
緯度 22.9974230139693
所在地地號 台南市中區台段二小段86-1、131、131-1、131-2、132、133、133-1地號內
創建年代-帝號 清雍正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元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23
現狀 廣安宮舊廟由三川殿、拜殿及正殿組成,拜亭以洗石子為支撐,上為馬背屋頂,三川殿有相當精緻的木構、石構及裝修構件,然因長久煙燻,已呈泛黑情況,正殿為燕尾形式。因廟方有重建之議,故目前並無維修計畫,但神像已全部搬至行館。
外觀特徵 就建築形制空間從廣安宮分金線上,自前至後建築空間依序為拜亭、三川殿、正殿,左、右兩側為護龍之建築格局。拜亭用4柱支撐小歇山屋面,開放式空間,獨立凸出在主建築正前方,作為進入廣安宮之空間顯的相當適切,莊嚴平實並不華麗。三川殿緊鄰拜亭2者屋面是相互連接的,以天溝排水為分隔。穿過拜亭為三川殿正面為三開間,步口容納粗壯龍柱,兩側之龍虎堵、牌樓面門神彩繪,結構緊密步口木構架,雖然空間狹窄卻是廣安宮最華麗之所在。正殿為擱?式結構,沒有一般廟宇的4點金柱及精美木構架或藻井,使整體空間顯的寬敞,三川殿與正殿之間沒有任何構架,但屋面卻是獨立相互連接,在兩個空間交接處巧妙的作出區隔。從三川殿後山牆面左右各有一開口,通往2側護龍。左護龍從屋面形式,為單一兩坡水沒有分段之狀況。從正身與護龍相連接之牆面,留有收頭瓦片之殘蹟明顯為屋面有直接相連,不似右護龍以天井來區隔,以此推測基本上左右護龍在空間上有明顯區分,並非傳統所採用之對稱平面。
室內特徵 廣安宮石雕部分不多,出現在明顯處即簷口龍柱1對、石獅1對。據薪傳獎藝師施弘毅先生稱此石雕部分有惠安崇武蔣家之手法,石材以臺灣所產之砂岩石雕刻而成。廣安宮石材在三川殿台基處,為一整塊厚石材,此種規格通常出現在大型建築或富豪之園邸,應屬舊建築之建材。而木雕部分集中於三川殿,如雀替、員光、神龕花罩…等,題材多以花、鳥、走獸或裝飾紋為主。廣安宮之彩繪大部份均已剝落或因煙燻而變色。現存狀況較佳者在三川殿的門神彩繪。明間秦淑寶、尉遲恭門神彩繪莊嚴。次間繪有12節氣,為臺南畫師陳玉峰之作品。在剪黏泥塑方面,亦不乏精采之作,只可惜現今屋頂之脊飾多剝落殘存鐵絲。較為特殊的部分在於左、右護龍正面山牆泥塑山花醒目又華麗。除了建築構造物及裝飾構件外,廣安宮內也留存了不少牌匾及聯對及神像,其中又以牌匾居多。
使用情形 廟宇
附近景觀 開基武廟、大天后宮、祀典武廟、赤崁樓、臺南開基靈祐宮
土地使用狀況 私有
構造 磚、木、石混合構造
材料 木、石
簡介 米街(今新美街)廣安宮創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日治時期遷建之作,呈現閩洋折衷風格,頗為特殊。為米街重要廟宇,見證府城的發展,亦為五條港留下見證。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