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安平海頭社魏宅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宅第
歷史沿革 從荷蘭時期開始,安平聚落的發展,先在熱蘭遮城市週邊展開,海頭、王城西、灰窯尾形成聚落,而妙壽宮、港仔尾以南昔日為海埔,後來在清領時期逐漸形成新生地,並形成新聚落。聚落出現以後,漸有海頭社、港仔尾社、王城西社、妙壽宮社(囝仔宮社、港仔宮社)、十二宮社、灰窯尾社等6社形成。而海頭社推估最早的開發時間應為西元1624年荷蘭人進佔安平,開始營建奧倫治城(後改稱熱蘭遮城)而開始。在清領初期,安平成為軍事重鎮,水師主要以此為駐紮地,並建立烽火館、海山館(海壇館)、金門館、閩安館、提標館等5大系統館舍,作為士兵住宿、飲食、祭祀以及活動空間使用。其中海山館系統的房舍,幾乎都位於海頭社聚落。而魏家祖先魏大猷擔任武官時即屬於海山館的館社系統,所以當時魏家移民入臺時,可能因此選擇海頭社為落腳之處。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安平海頭社魏宅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登錄/指定理由 1.歷史意義:安平漁村聚落中單伸手厝的歷史見證物,實值得保存下來。另安平最具代表性之單伸手住宅,有建築文化價值,且其為清總兵魏大猷後代,增添歷史價值。2.保存良好:建築式樣為安平舊聚落的特色,保存狀況尚良好,並位於曲巷之中,足為安平舊建築的代表。3.造型特殊:單身手磚造半樓,只十六坪之古厝,在安平地狹人稠形勢下所建特色型態建物。有山門已薄片磚裝飾葫蘆為避邪,屋頂硬山馬背,牆以厚磚砌成。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安平區
地址或位置 安北路121巷16弄6號
經度 120.162915238295
緯度 23.0021212876988
所在地地號 臺南市石門段1376、1377地號內
創建年代-帝號 日大正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創建年代(西元) 1930
現狀 魏宅古蹟本體之構造主要為砌體磚造,東西兩側為磚造牆體,擱檁跨在山牆上,中間有一架穿斗式屋架,表面部分為清水磚面,部分為混水磚牆面,而混水磚牆面之粉刷,由於長年受風雨侵蝕,表面呈現不規則的脫落與風化,但其漩狀紋路一如現代抽象畫卻別具風格。
外觀特徵 傳統民宅中通常出現對稱性的空間格局,如一條龍、三合院、四合院。而單伸手在格局上為不對稱,因此成為傳統建築中較為少見的空間格局。安平海頭社魏宅的台基低於道路平面,屋身為承重牆和柱樑屋架系統搭配使用的混合式構造,建築外圍為承重牆體,內側則為柱樑屋架系統。屋頂是由屋脊、規帶和屋面所組成,為一硬山式屋頂,屋脊與規帶交接處為「土型」馬背。山門以薄片磚裝飾葫蘆為避邪,牆以厚磚砌成,外再以灰漿粉飾,在灰漿剝落後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漩狀紋理。
室內特徵 海頭社魏宅基地呈方形。建築本體為單伸手形式,由正身和伸手構成,正身兩開間,內部空間左房右廳;左房前面即為伸手,成為一「L」字型的平面格局。正身前的巷路作為正身與前庭、伸手的緩衝空間,右後側突出山牆外設有廁所1間。東側山牆與魏家祖厝緊鄰,內供奉魏家歷代祖先牌位,目前無人居住。正身與伸手配合L型圍牆環繞著前庭,前庭內配置有蓄水池及排水孔,並擺設盆栽加以綠化。
使用情形 民宅
附近景觀 安平蚵灰窯文化館、海山館、延平老街
土地使用狀況 私有
構造 磚造承重牆,木屋架
材料 紅磚、木
簡介 安平海頭社魏宅原有之住宅位於海頭社,文龍殿廟埕之左前方,坐東朝西,面積只有約16坪左右,後於日大正年間(西元1912~1925年),因故重建於現址,方位改為朝南向。為安平最具代表性之單伸手住宅,建築式樣為安平舊聚落的特色,也是現存此類民宅中保存較完善者,足為安平舊建築的代表。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