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金華府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金華府位於今臺南市西區民權里神農街71號,據《臺南州寺廟台帳》及《臺南州祠廟名鑑》之記載,本廟創立於清道光10年(西元1830年)。當時居於北勢街(今神農街)70餘名許姓里人,將自家鄉福建海澄攜帶來台的文衡聖帝,供奉於一般民宅中,尚未成廟。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許修?據出三佰元購得民屋(今神農街74號)奉祀,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同街許姓里人捐獻重修,至此方有正式的廟宇成立。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第31保保正許藏春為發起捐金將廟遷移至正對面現址(日治時期為永樂町二丁目240番地,今神農街71號)改建,同年12月興工,翌年(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3月竣工。大約民國36至37年(西元1947~1948年)左右,金華府進行另一次較大幅度的整建而呈現今之規制與格局,其中大木作部分由匠師林離先生負責,泥塑及剪黏部分則由安平地區的匠師擔任。民國88年推動「臺南市神農街歷史空間再生工作計畫」,民國91年金華府列為歷史建築,民國91年12月指定市定古蹟,為神農街最具代表性建築物並有保存維護的依據,民國98年(西元2009年)12月31日完成金華府修復工程。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南市市定古蹟金華府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登錄/指定理由 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壁、乳釘、木雕均甚為精美。 4.以「府」為名,且為街屋型廂房,有其獨特性。五條港區少數保存原貌之社區型傳統廟宇。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神農街71號
經度 120.196543657966
緯度 22.9973676497903
所在地地號 永安段923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道光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0年
創建年代(西元) 1830
現狀 金華府前鄰街道,面寬及縱深均不大,但仍維持三川殿、拜殿及正殿3個層次的傳統格局,而其也是臺南市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此名也表達了其屬於王爺廟宇之特質。由於是屬於地方性之廟宇,所以外地信徒不多,因此金華府逐漸凋零,直到這兩年來才因北勢街(今神農街)重新受人關注,而使得金華府再次引人注意。正殿之中馬李二王爺居前,文衡聖帝居後神像值得一觀。拜殿兩側之龍虎堵雖係後來整修之作,但仍簡樸有趣。
外觀特徵 金華府前方緊鄰神農街,因前無腹地故無廟埕。建築體之格局為二殿式ㄇ字型平面,空間自前而後依序為前殿、拜殿及過水、正殿。前殿為出步起之構成,以三開間之牌樓面及板門作為內外空間界定,兩側與鄰房共用壁體。拜殿與過水居前殿與正殿之間,扮演著兩殿間過渡之空間,並作為廟宇內通風採光之主要機制,類似民宅的中庭與天井功能。中央之拜亭,亦為前、正殿連通之走道,其木構架之單元組織較正殿簡單,採減柱方式直接將兩側通構件置放於前殿與正殿的壽樑上。拜亭屋頂採捲棚形式,楹仔為偶數。過水上方無罩頂之龍虎井使大量光線得以射入,為建築體主要的採光源,兩側牆身下段設龍、虎2堵。
室內特徵 金華府內的裝飾依其施作方法與材料來分類,可分為木雕、石雕、洗石子飾、泥塑、剪黏、採畫及書法。其中木構造之使用雖不主用於承重,但前殿之疊斗式構架仍十分精采,木雕之工藝表現水準亦高,為金華府廟宇整體裝飾之精華,如吊筒、雀替、步通、員光、瓜筒、神龕等構件。泥塑方面大致上位於檐牆之兩側牆堵、龍、虎堵上方及正殿之牆堵上,檐牆之身堵以二人形為主。水車堵上方採用「憨番扶柱頭」,其身微蹲,以肩扛著頂端之墀頭。金華府內現存之彩繪僅少數能判別及局部圖樣,大多屬於為材料上色的形式。民國97年〈西元2008年〉修復時,如身堵泥塑、水車堵邊框及彩繪修復風化剝落嚴重,分別由泥塑匠師王武雄及畫師潘岳雄執筆,共同進行仿作修復工程。
使用情形 廟宇
附近景觀 風神廟、接官亭、神農街
土地使用狀況 私有
構造 磚、木混合式構造
材料
簡介 金華府位於舊北勢街上,創建於清道光10年(西元1830年),為當地許姓人士所建,主祀文衡聖帝(即關帝君)及馬李兩王爺,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由同街許姓里人捐獻重修。歷年亦有修繕,但大抵保持原貌,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姓的守護廟,迄今177年,歷史悠久,在臺南市多數廟宇都已翻新的情況下,金華府反而顯得古樸。
審查委員